十一月的第一天,阴冷潮湿,深蓝色的雨天。
就像电影里的气候,也是差不多的温度。
但是不下雨,也没有烈日,缓慢平和,冷静得一塌糊涂。
我是不看科幻、3D、大片的那一类人,我是少数人,我不喜欢大多数,也不喜欢人云亦云,被人高谈阔论的电影并不能够吸引我买电影票去看。
越到后来就越是喜欢场次又少,看得人也不多的小电影。
非常庆幸的是,在这个满银幕都是科幻特技和明星效应的电影时代,还是有人愿意认认真真讲一个故事的。
——艾伶与姜和。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飘荡的两个人,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归属感,在深冷的天气里还可以摸到他手心里的温度。
平静的相识,平淡的相爱。
爱情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朴素却真切温暖地陪伴着彼此。
两个人一起坐公交车回到艾伶家乡,下车以后她和姜和一一讲述街边那些小店还有她小时候的事。
那一段让我看了很窝心。
就像天很冷的时候,若是有人相伴,在路边吃一碗面条也是无比温暖的。
张译的角色和《山河故人》里的张晋生比起来,的确限制太多,也因此在这部当中他的演技没有很好地发挥,比较压抑也比较中庸。
但也是因为这种可收可放才能够成就不同电影所应该诠释的不同的色彩和温度。
——父亲与女儿。
片中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王志文饰演的父亲与女儿艾伶之间的父女情,隐忍而尴尬的,是区别于母亲对子女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状态。
王志文黝黑的皮肤,有些凹陷的眼窝,轻轻咳嗽的声音,糙糙的手指点燃香烟的样子,都与我的父亲十分相似。
父女间的某种尴尬,也与我和我父亲之间曾经发生过的场景有过重合。
父亲站在灶台边等一壶水烧开;父亲给女儿打电话却又害怕打扰她;父亲关切女儿但只得到简短冷淡的回答,他欲言又止但却发自内心地笑着;灶上还在烧着一壶水,蒸汽在阴冷的空气中升腾,父女俩气氛尴尬地坐着;父亲把银行卡交给艾伶后就起身走开了……艾伶带姜和去见她的父亲,三个人有些拘谨地坐着,围着一张小桌,几个菜。
父亲看看女儿又看看姜和,其实无论姜和是什么样的,只要女儿喜欢的都是好的,父母都会接受的。
他们话都不多,气氛也并不热络,但这样的一幕总是温情得叫人难忘的。
电影中好多细节都让我觉得心疼,看似稀松平常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时有发生,但却是让我非常揪心。
父亲的爱总是这样疏于表达却又大气磅礴的,而他的爱意体现在每一次面对女儿时总是包容又温暖的笑着,想多说一些什么但又戛然而止。
好几次,我几乎要落泪。
因为王志文对片中父亲的刻画而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个曾经也尴尬着不愿意和他说话的父亲,可是也太后知后觉了。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放映厅的暖气像是关了,觉得很冷。
人总要失去一些什么,才会想到要用力抓住不可失去的。
姜和死后,艾伶挽着父亲的手沿着河缓慢地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唯独爱才能支撑住苦痛。
在这个故事里,痛苦和孤独也都是娓娓道来的一抹平静。
爱情平淡才能长久,父爱未必如山,兴许也会如河流般。
两个问题。
一,片头对“王庆”这个角色存在疑问,与之后的剧情关联性不大。
二,广场舞那段没有必要,并无意义。
也许这个故事并不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它很小,所有的表达都很细微。
人物很小,感情很小,话语很小,情绪很小,说不定是会让很多看惯大片和紧凑剧情的人睡着的,但于我而言,就像是用针剂注入血管一般,直抵心脏;也像淋进心里的一滴雨水,湿漉漉的蔓延开来。
电影最大的亮点和共鸣点都在王志文身上。
四星电影,五星王志文。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业看电影写影评的,我是个大学生,喜欢写东西的大学生,写的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
当你失去一个人的爱情后,回忆起来时,让你难忘与感动的,不应该只是那些甜蜜情话,更多的应该是你爱过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
如果说失去之后的回忆常常会让你感到不舍,那请记住,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我钟意于他的心,这可以让我在离开他的日子里,孤独但不寂寞,伤感但不苦涩,思念却不迷醉。
假巴意思写篇感想(装个逼),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它有一点点打动我,它的故事并不厚重,甚至显得有点老套,但电影里的取景地,这座处在四川的一座小城市,被导演拍得太美。
当你的爱得到另一个人的爱的回应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世间的所有都无可挑剔,也许有时实在不美好了,但你仍然会因为他畅想的那片草原,而欣喜不已。
在不得知结尾的前一个多小时里,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猜到一个人在小城里的女主角也许已经失去他了,我实在找不到词来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烟雨朦胧的小城镇,她过着一个人的生活,我知道她失去了他,可是她让我感到的是她并没有失去他,她有两个人的爱,她失去了他,可她还和他在一起。
我并不知道我的一个臆想是否合理,那就是,男主角去找女主的爸爸问清对女儿的心情以此来劝服她并希望她理解她爸爸的爱与苦衷,这些都是因为他也许早就知道自己会有如结局那一天,告诉她她应该做的 此刻我在远方思念你,九月的海风轻抚这秋天。
当电影最后许巍的《世外桃源》想起,站在一个普通人看这部电影的角度,我想说,这首歌和这电影讲的故事简直是绝配。
在北大百周年纪念堂看到了这部电影,同时还见到了何平和刘仪伟。
因为这不是一部大规模宣传的片子,所以并不给予很多期待,然而它还是比我预期的要好上许多。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通看整片电影,真正触动我的部分极少,毕竟它是拍给漂泊在北上广,却心怀一个山清水秀的家乡的人们。
遗憾的是,我就是电影中提到的那部分“无家可归的不幸的北京人”,无法有该有的共鸣。
电影中小乡镇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和水边的旧家园让我憧憬,而女主角艾伶和父亲疏离而又微妙的亲情也异常打动我。
你多年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人却大不相同。
父亲满面含笑,然而你却笑不出来。
那份隔阂从多年以前就渐渐生起,到如今竟似冰封,没了半分融化的痕迹。
或许你也长大了,慢慢明白了人间疾苦,心里甚至或许也已经原谅了他,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机会。
等到那个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走到了父亲的新家。
你听到那个中年的、肥胖的,因操持家务和带孩子已经面目衰老的女人,代替你心中最心爱的母亲的位置对他大呼小叫、横加指责,忽然什么也不想说,于是就只默默靠在墙边,低头望着河面,凝视从小到大经常眺望的清波,聆听着这个陌生的家的所有。
你从未这么做过,因为在你的心中,你的家总有母亲的身影。
然而这一天,你忽然不再将母亲带入这个家了。
并不是你已经遗忘了她,而是因为在这个家里也多了父亲的身影。
你忽然发现你不再恨他了,不是因为他有了他的幸福,也不是因为他比你想的过得有些不幸,而是因为他和你一样,过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终究原谅了他,虽然还是没有推开门走进那个家。
你知道,母亲对他来说实在太美好,美好的像一场梦,让人不想苏醒。
然而那个母亲走进了坟墓,在你心爱的他也进入了坟墓的时候,你忽然明白,有某些人在的时候,生活就像一场梦。
然而在梦醒了之后,即便你想,你也无法永远守着这场梦,让自己孤独的活下去。
不管失去了怎样的美梦,第二天你还是要擦干眼泪,化个妆,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只在梦中,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这是一部非常清新平静的作品,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表达。
不同时间的穿插叙述,大城和小镇的对比,我想大概能描绘出很多人的现实经历和内心历程吧。
那些很难再聊到一起的同学,那些光鲜喧嚣的白昼和孤独静谧的夜晚,那尝试沟通的两代人,还有那想见而见不到的恋人,有意无意的都在询问平凡生活中对爱的定义。
面对多方面情感的困惑和艰辛创业的人生困境,通过大都市和故乡小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几经辗转,艾伶离开北京的原因渐渐显现···在现实与回忆中,艾伶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命题,对于所有的选择都有了更从容的心境,从寻找“被爱的每一天”,成为了拥抱“倍爱的每一天”。
平凡故事平淡叙事,没有各种爱情电影必备桥段,就是你我恋爱生活里平常的样子,真实,像剧中流水般浸润你心。
男女主演算不上漂亮,名气也可能不大,但他们表演自然,看着舒服。
有个街上的男女主角长镜头,印象深刻,把现众带进了他们的生活,置身于故事里。
教科书式的电影,算不得出众或能成为经典,但电影至少要拍成这个样子,电影工作者才好被称为老师。
纯爱战神应声倒地。
感觉好久没看过这么简单纯粹的爱情了,故事本身是很简单的,但是两个人的爱是动人的,这个故事就是成立的且美好的。
虽然可能看一会就大致猜到了结局,但依旧会沉浸在这个可爱的故事里。
片中的故事线是重叠的,或者说在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线的穿插,可以根据女主的发型来判断时间线。
大多以冷色调为主,且艾伶常常看到的身影,再加上《月光》,我便大概知道这对恋人也许无法像他们曾畅想的一般“白头偕老”。
故事也是有暗示的,当两人因艾父的事情吵架时姜和捂住的胸口就预示着那个清晨意外的倒下,和监视器长久的“滴—”声,从此留下的便是骨灰项链和无尽的思念。
父亲是爱母亲的,洋牡丹是最好的见证,但他半年就再婚的行为也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对劲,所以父女形成矛盾是可以理解的。
女孩和父亲本来紧张的关系因为有姜和的加入也慢慢缓和下来,心中的结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消解,最终剩下淡淡的微笑和父女间的和解。
我想,爱是解药,这大概也是姜和送给他们的礼物吧。
姜和知道自己会先离开,所以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和父亲修补关系,他不拍婚纱照,大概也是希望艾伶以后不要那么伤心吧。
知道艾伶还有依靠,他才能放心。
而艾伶最后也真的放下了大城市的梦,回到了父亲身边。
我最喜欢的片段大概是两个人一起畅想未来的时候,姜和说自己想给孩子一个归宿,在他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感到疲惫时,可以回到草原,在广袤的天地间获得解脱。
这个点有共情到,孩子可以选择跟父母一起在草原感受万物神奇,也可以去探索别样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在疲惫时又可寻一港湾。
镜头和用光很美,在准备书店改造时屋子里洒满了阳光,承载梦想的地方是温暖的。
演员的细节也很不错,姜和艾伶的吻,女孩顽皮的遮住嘴巴,男孩就吻着指尖、掌心,再拿开手缓缓靠近,这段真的封神。
一点点的靠近,慢慢地吸引,在大城市里的小小爱情,虽然结局很痛,但希望这对爱人可以在平行时空中相守着,去他们草原的小木屋,就这么慢慢的生活,白头偕老。
高中的作业本上,写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咱们年少时,谁没有一颗奔向远方的心呢。
如今的孩子们,要现实很多,懂得一早,就老老实实考个编,安稳稳地在老家,三点一线,踏实一生。
千禧年初,那些年,应该是文化、环境,最开放的时候。
小城市,总是慢一步的变迁,难以挽留年轻人狂野的内心,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可是人生不总有追求,也有生活。
我们总有一刻会疲乏,会受伤,会想起家乡,会想回到打小熟悉的地方。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这是一个思念的电影,导演的镜头,温柔又细腻。
15年的电影,作为一个格外喜欢电影的人,似乎也没有印象它上映过。
导演何平,唯一看过他的作品,是双旗镇刀客。
15年的时候,张译还不像现在这般出名。
女主王佳佳似乎也乏善可陈。
它还是一个文艺片。
总之,注定了这是一个不会太火热的电影。
这是一个冷门佳片。
在小桥流水的小城,过去与现在,光影交织。
男主与女主,相识在北京的合租房。
日常的交往,相似的职业,日久生情,难免会有一场你侬我侬的爱情。
张译的男主,他的表演风格,总会赋予一段稀松无常的表演一些调皮。
他不大适合深情,所以他只有演死男主,才能给这个电影以动情。
女主最终在男主去世之后,选择回到了小城家乡。
好多人,在外飘荡了一圈,又选择回到了家乡。
其实人吧,本不应该,以家乡为执念。
但我们农耕文明,就是过于恋旧、念情,割舍不了羁绊。
《火影》说,要想练就万花筒写轮眼,要先杀掉羁绊。
西方的海洋文明,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的方向,就是海的另一端。
异国他乡,稀松平常。
环境是陌生的,人也是陌生的,所以讲规矩重法治。
而我们的小城,安土重迁,一切都是熟悉的,建立在信任的人情关系上,与现代的模式格格不入。
在大城市待久了,可能真不习惯小城市。
我在县城的某个角落里看过一句话:大城市安不下肉体,小县城放不下灵魂。
经济不够发达,市场的多样性,自然不够丰富。
发达的标志,一定是多样性的足够丰富,让你有的选。
小城里,称得上好的职业,很少。
甚至你越优秀,越发现,无处安身,无用武之地。
生活的选择,就是如此,得与失,鱼与熊掌,辩证法永远都在。
或许我们练就了万花筒写轮眼,心头萦绕不去的还是曾经的羁绊。
女主最后回到了小城。
何必那么成功。
偶尔陪鬓发渐白的父亲,喝壶老酒,聊聊人生的感悟,才更是生活。
归根,工作、拼搏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所以,不想锦衣夜行的项羽,比刘邦更可爱。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一份被众多介质隔断的爱情。
这份爱情是蓝色运动衫,也是艳丽洋牡丹,注定只能用心感受,“回到被爱的每一天”,从人间到天上,从天上再到人间,注定是一片净土。
顺叙来看,是姑娘艾伶的成长,从稍带叛逆的北漂女孩直到与父亲真情相拥的女儿,经历了孤独、创业的失败、对父亲的理解,过程中参杂了与男孩姜和的情感记忆。
原来这份隔断是记忆中的情感,世界永远一分为二,一冷一暖,生死两隔,回不去的世界,蓝色运动衫总是从身边跑过,喊出口的姓名却得不到回应,卧倒在沙发寻找残留的温暖,她开始理解父亲的爱与她一样,选择生活不等于选择背叛,她更珍惜情感,走在过往的街道,不自觉的舞蹈,仿佛想要留住空气中关于他的气息,直到对这份情感的释然,放下了挂在胸口的残骸,将艳丽洋牡丹寄养在回不去的“世外桃源”。
欢迎关注weibo“电影就该电影”
国语电影,真的很久没有让我心动过了!
之前在微博上,作为和陈凯歌 、张艺谋平齐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何平,竟然自己分享电影资源,可谓震惊四座!
何平,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获得者,曾经监制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手机》等著名作品。
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曾获得第4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日光峡谷》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
与陈凯歌 、张艺谋 一样,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赞誉。
就是这样一位导演,竟然为了新作影院不给排期,不得不无偿分享网盘······出于好奇,出于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会太差劲的臆测,我点开网盘看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篇文章。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导演蛰伏六年的回归之作,豆瓣评分一点儿不低。
入围第4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站台单元,导演还拿到了导演荣誉奖。
故事很简单,从北京到都江堰,一段朴素的双城故事。
艾伶和姜和,他们从合租室友变成恋人,
拉手晨跑乐得清贫,真心实意,有把对方安插到命终的设想。
女主王佳佳,本人名气不大,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饰演和陈孝正一起出国的全优女生曾毓。
王佳佳身形颀长,气质有着国内女演员少有的凛冽、自然。
电影里全程素颜,笑容舒服、隽永。
男主是总能把北漂演活了的张译。
张译曾在北京战友话剧团待过十年。
做过播音、写过剧本、跑龙套,经验非常丰富。
他在《亲爱的》里面饰演丢了儿子的暴发户,人前把酒言欢,人后痛哭流涕思念成河,
他也是《黄金时代》的文艺诗人蒋锡金,气场足,气质正。
电影中两人的爱情平静如水,波澜不惊,甚至觉得寡淡,不似《我们好好的》里面倪妮和冯绍峰之间,谈恋爱么,不就是作妖加上大喜大悲,艾伶和姜和的爱情,甜蜜但是不矫情,平淡却真实,就像你身边那些因为恋爱而开心起来的年轻人、普通人。
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是电影的真正魔力并非于此,一线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生活冲突,也是汨汨流动的重点:我们生活在大城市,看起来光鲜亮丽收入不菲,晚上回家之后回到混居的合租房,哪怕你费尽心思把房间装饰的温馨清新,也要忍受合租房里的噪音,哪怕你告诉自己哪怕是租来的屋子,也要活出自己的样子,但是依旧免不了上厕所要排队,面对卫生间里的脏乱差你也只能在拉屎的时候把头扭向另外一边······
那些华灯初上的寂寞与孤独,和远方家乡的静谧安宁,相互映照,相互刺激,遥遥相望······
我们漂泊在北上广,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山清水秀的家乡······
何平是个有情怀的导演,“对电影市场我没意见 我只是个做电影的人”,他是能沉得下心来低头俯瞰生活的人。
小镇,石桥与闸门,电影虽然平如止水,但是水平面之下藏着返璞归真的深沉。
电影里还有一条重要的故事线,是关于艾伶爸爸的。
他中年丧妻,是一个普通的水闸工人,因为再婚被女儿怨恨多年。
老戏骨王志文抽一口闷烟,那些命运之下的无奈就呼之欲出。
因为再婚女儿对父亲因为怨怼而疏离,父亲对于女儿抱有歉意,所以语气里也透着小心翼翼。
俗话说,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窗台的雏菊是父亲对于母亲的无尽怀念,
在很多个平淡无奇的午后,他抽一口闷烟,浇着花,心想着,要是你还在,该多好啊!
故事的最后,姜和的突然猝死,真的让人愤怒!
多好的一对儿啊,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不过,也恰好是姜和的死,让艾伶瞬间懂得了,父亲对于母亲的复杂感情······
死了,什么都画上句号了。
那怎么办呢?
恨你、怨你,不过仔细想想,在天上的你应该也希望我能好好活着吧?
还记得晨光熹微的清晨,艾伶用钢琴声叫醒姜和,姜和顶着被子在屋里跳舞打翻了了床边的花瓶;
两个人在河边儿吃饭,艾伶让姜和闻河水的味道故作文艺,被姜和温柔的打断,别装了,饿死了。
他背着她,打赌,耍赖,叮叮咚咚的上楼,
有人说,这部电影,就像淋到心里的一滴雨水,湿漉漉的蔓延开来,转头看看,爱着的人还在身边,真好······
知道与你的缘份,也只有这一盏茶而已。
结局早已先我抵达,蛰伏于五月的一场雨,十分钟,或许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年华老去。
——简媜
剧情在细节上不是很好。
老家那么好!
这是女主的独角戏???爱情戏怎么那么尴尬!张译的脸怎么那么圆???
太痛了
台词新颖,情绪慢慢缓缓的,好看
感觉是我看过最文艺的国内电影,节奏舒缓如潺潺流水,小镇风景也极优美,故事情节同主人公的回忆一同翻飞,穿越不同时空。女主人公身段优美,抬腿抻筋的大剪影透出人物的娴静与倔强,电影中提及的每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共鸣,哪一个都可以拍出一部独立电影,却都只是寥寥数笔带过,就像人生,枚枚投下都可以是击打人使人更焦琐的炮弹,却如流水滑过无痕庄重。那些往日的稀松平常,背后铺垫的是一场场邂逅、快乐与伤感,还有无常。
几处长镜头摄影好评,一些细节比较生动,拍出了合租房的生活状态,也讲出了部分北漂一族的心声与希望。但浅尝辄止。部分剧情有些突兀。如雷汉的广场舞队长角色生硬地出现又消失。女主与父亲的和解也没有讲明过程。隐藏到最后的悬念也比较无力。P.S.现实中女的听到隔壁男的敲墙只会当骚扰而报警吧
如果真的不会讲故事,有时候照本宣科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如果它不是纠结于那些奇奇怪怪的叙事和风格,而是更关注一个角色的心灵、变化和困境,那么它不会这么没有感染力,不要再拿伪文艺的刀割伪文青的韭菜了,你我都清楚直击心灵的情感是什么样的,这显然不是。一星偏上。
跟姜和谈恋爱肯定很好玩
白水豆腐流,拍好了能绵里藏针如鲠在喉,拍不好就还是一碗白水豆腐。除了走机位长镜头和演员零星的状态发挥之外,没有任何亮点。貌合神离故作喑哑,如同银幕裱着一张薄纸,捅也捅不破。
作为贵族北漂派,没有共鸣,却很感兴趣,纪录片的话会更好
技法绝对一流 但是故事一般 整体叙事也过于片段化和碎片化
平平淡淡的日常,小家姑娘的亲情爱情故事挺好,为啥要闹个死亡这一出?
平庸,冗长,肆意的镜头多了几分诡异,敲墙和起舞那两段做作的简直尴尬病都犯了
“老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三个时空,三种状态。年少时想出去,受伤时想归来。如果伴着琴声翩翩起舞的被子突然落空,那样的镜头该多好。
不晓得是王佳佳成就了此片,还是此片的目标就是拍出她的美。的确做到了,美美哒。支持一下!喜欢带领大妈跳舞的桥段。回归和创业的主旋律是没错的,时代信息也蛮密,可惜不够凝练。老人再婚成为父女之间的刺,挺没意思的,设计得太俗。男友死得也很俗。最后变成了电视剧和宣传片的结合体。
淡淡的故事,只给懂的人看,热泪盈眶。
公益广告???
终于有一部非车祸流堕胎系的国产院线青春电影了
如此情怀的爱情片在这个商业之上的影视圈实属难得,不过没有太多的情感共鸣是一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