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在看山海经的书籍,书籍里对妖怪的描述可谓千变万化,有些我贫乏的想象力有点难以完全的想象,借助这个纪录片,在某些外形方面,能够很好的呈现出书本中的样子,让人看起来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长这样啊。
有了一些影像基础,或许让我们的想象也能够更加有根据一些。
一直都喜欢一种山海志怪类的影视剧或者小说,也看过不少国外的这类型的影视剧,不同的诠释方式传递着不同的想法,也塑造着不一样的妖怪。
但从我一个东方人的视角看来,总觉得有些不适,或许是和我本身价值观中的妖怪脾性不同吧。
其实我们完全有着一整套完善的妖怪系统,要是能挖掘出来,可能也是一个超级IP。
这个纪录片给了我这样的希冀,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
苏妲己,己是她的姓,苏是她的氏,看到这里我有点困惑,可能是自身对姓氏的概念是混为一谈的。
所以这段话我看了三遍,再次确认是氏在前姓在后,于是查了一下二者的区别: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在秦以前,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姓与氏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很简单一点就是,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姓和名,但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氏,素有“氏所以别贵贱”的说法,毕竟一个姓的分支太多,只有氏才能代表了这一支的身份地位,因此,氏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贵族男子都称氏不称姓。
整个制作很用心,有美术,有民俗学家,有历史演绎,有特殊妆造,形式很丰富。
而且思想也比较现代,以史鉴今。
有钱穆的史学观之感。
唯一的缺憾是资料不够丰富,比如姑获鸟的羽衣版本,不是郭璞创造的,应该是民间流传已久,因为同时代的作品中也有类似故事。
再比如孙悟空的故事。
总体很棒。
希望出第二部。
妖怪传 (2023)8.12023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短片 / 戴修扬 / 陈连山“恐惧本是无形的,是人类面对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古人选择为恐惧安上姓名,服务它有形的生命。
面对不可知的黑暗与神秘,古人运用想象力,想方设法地度过灾祸,找回走向未来的勇气。
”总体而言,值得一看。
但,每集片首logo黑幕淡进淡出时候总感觉在拖时间,平均5~8秒。
看到有网友评论说片子太“浅显”,但如果深邃就要进入“学术性”了,在有限的制作条件下,要兼顾流量和深度真的难,毕竟这是创意短剧。
影片台词配音注意细节,“小心思”挺多,风格是新生代容易接受的“趣味性”。
每集片首“一句话概括”,片中引入史料讲述来龙去脉,引入专家科普背后的涵义,引入创作团队的思路,片尾点题式“小结”,首尾呼应。
此外,bgm也层次丰富,短短一集的背景音乐实现每个“节点”的起承转合。
个人喜欢的亮点之一,请来专家分析这些传说背后透露出的中国古代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朴素的愿景,让现代人试图理解古人的思维,理解“妖怪”产生的根源(社会文化背景)和演化。
现代流传的被搬上荧幕的玄幻相关影视作品,如《白蛇传》,改编于古代流传下来的通俗文学:冯梦龙著《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正如陈连山教授所言:通俗文学不是为知识分子而写,而是为广大老百姓所写,因此特别符合老百姓的心态,符合社会大众的艺术趣味。
其二,影片确实“科普”到了一些知识“死角”。
比如人们提起孙悟空,通常想到《西游记》,最多想到吴承恩,再无更多,有几个人想到孙悟空和无支祁的关系?
再比如提起蛇妖,有多少人会想到最早的蛇妖并非女性。
👍值得夸一下的每集开头的“妖怪总结”狐妖:与我们一路成长山魈:“中国制造”的山林妖怪,有点可爱龙:中国人永恒的精神象征姑获鸟:善于恶,双面皆是姑获鸟神鸟:中国人的浪漫宇宙天狗:反派由我制造无支祁: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自由蛇妖:(这个没有,确定不是漏了?
)看影片的时候翻了翻手上的一本旧书《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有的地方能吻合,有的地方不能,这并不代表主创不严谨或是如何,任何史料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局限性。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9.5袁珂 / 1985年6月 /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神话传说届的大佬袁珂,据说再版的删掉了图片。
【九尾狐】————————————————
九尾狐《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
食者不蛊。
”郭璞注《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则云:“太平则出而为瑞”,又为祯祥之物。
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
’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此即郭注所谓“为瑞”之意。
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九尾狐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封禅篇》),亦禹娶涂山神话之遗意。
“食人”之说渐隐,“为瑞”之说终张。
六朝时人李逻注《千字文》“周伐啟汤”,言妲已为九尾狐。
《封神演义》以妲己为九尾狐精,当即本此。
【山魈】———————————————
山魈魈,即“犭喿”,一作缲,或作臊。
《国语•鲁语下»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
”《神异经•西荒经》:“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祖身捕虾蟹,性不畏人。
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
名曰山臊,其音自叫。
人尝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
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多有之。
”《古小说钩沈》辑祖冲之《述异记》:“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断,旦往视之,见一材长二尺许,在断中,而断裂开,蟹出都尽。
乃修治断,出材岸上。
明往视之,见材复在断中,败如前。
王又治断出材。
明晨往视,所见如初。
王疑此材妖异,乃取内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斧破然之。
未至家三里,闻中倅倅动。
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
语王曰:‘我性嗜蟹,比日实入水破君蟹断,人断食蟹,相负已尔,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是山神,当相佑助,并令断大得蟹。
’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
’此物种类专请乞放,王回头不应。
物曰:“君何姓名,我欲知之。
’频问不已,王遂不答。
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
’王至家炽火焚之,后寂然无复异。
土俗谓之山犭喿,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勤问王,正欲害人自免。
”按又有*山都、*冶鸟、*山精、*枭阳等物,名虽不一,要皆山操之讹变。
山犭喿即山魈,狒狒类动物,流传演变,遂成多色。
【龙】——————————————————
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据此,则龙盖神物。
古者神人多乘龙。
如*祝融“乘開本”夏后启“乘两龙”,”群收“乘两龙”,*向芒“乘两龙”。
《大戴礼•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谐春夏乘龙”,等等。
传说龙复可以驯扰。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昔有扬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
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
”宋代钱希白《南部新书》辛云:“龙之性麄猛而畏蜡,爱玉及空青,而嗜烧燕肉,故食燕肉人不可渡海。
”亦为异闻。
《广雅》云:“有鳞日蛟龙,有翼日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易》曰:“云从龙。
”又曰:“飞龙在天。
”龙之类别及情状略尽于斯。
【姑获鸟】———————————————
姑获鸟,亦名“鬼车”、“夜行游女”《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
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
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
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
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原作“先得其毛衣”,“一女所解”四字据《搜神记》卷十四补),取藏之,即往就诸鸟。
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
一乌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
生三女。
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
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
今谓之鬼车。
” 按鬼车有九头,姑获鸟则无九头,九头当是后起之说。
又所记豫章男子事极类*田章神话;“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又类*女岐传说:或均是此类神话传说之分枝。
【神鸟】———————————————
金乌谓日。
隋康孟《咏日应赵王教》诗:“金乌升晓气,玉槛漾晨曦。
” 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故以金乌为日之代词。
玉兔谓月。
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故世以玉兔为月之代词。
唐贾岛《贈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
”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著意登楼膽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 旧小说中恒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语,亦由此而来。
鲲鹏《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儿干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于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按此为寓言化之神话,其中包含一段禺彊由海神变为风神之故事。
释文云:“鲲,音昆,大鱼名也。
崔譔云,鲲当为鲸;简文同。
” 郭庆藩云:“方以智日:鲲本小鱼之名,庄子用为大鱼之名。
’ 其说是也。
《尔雅 •释鱼》:‘鲲,鱼子。
’鲲即卵字,古音读如关,亦读如昆。
庄子谓绝大之物为鲲,此则齐物之寓言,所谓汪洋自恣以适己者也。
”鲲字古当为鲸字,乃北海海神禺疆之神状。
禺彊之神状,或作鱼身手足,则“北冥有鱼”之鲲也;或作“人面鸟身”,则“化而为鸟”之鹏也。
释文云:“鹏即古凤字。
”而凤又即古风字,大鹏即大风,是北海海神作力风神之神状。
鲲化为鹏,乃海神禺彊在一定季节又兼其风神之职司。
【天狗】————————————————
天狗天狗释义① 《山海经•西山经》:“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太平御览》卷九〇五引(《秦(辛)氏三秦记》云:“有白鹿原。
周平王时,白鹿出此原。
原有狗枷堡。
秦襄公时,有天狗来其下。
凡有贼,天狗吠而护之,一堡无患。
”此或即天狗“可以御凶”之谓。
天狗释义② 星名。
《晋书•天文志》:“狼北七星曰天狗,主守财。
”天狗释义③月中凶神名。
《协纪辨方》卷四引《枢要历》:“天狗者,月中凶神也。
其日忌祷祀鬼神,祈求福愿。
”又引《历例》:“天狗者,常居月建前二辰。
”【无支祁】—————————————
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引《我幕闲谈》:“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五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
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等山君长稽首请命。
禹因囚鸿蒙氏、章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
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
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祆石径,奔号聚绕,以数干载,庚辰以戟逐去。
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此段文前又有记,略云:永泰中,楚州刺史李汤,闻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出之。
刹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鬣,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
观者畏而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
当时李汤与楚州知名之士,皆错谔不知其由。
其后李公佐访古东吴,泛洞庭,登包山,人灵洞,探仙书,得《古岳渎经》第八卷,乃得其故。
上所引禹降无支祁事即此经之文。
《戎幕闲谈》即李公佐作,所谓“岳渎经”云云,盖文人故弄狡狯。
然亦略有当时民间传说依据,则六理鉴举通公約传金牛之传说是也。
此禽行:举即古之*酸。
雙之尼,牛或猴,此猴形之无文祁所由生也。
无支祁虽为李公佐幻设虚构,然与李公佐同时之李肇已于其所著《唐国史补》中隐括而为“淮水无支奇”条,云:“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
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
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
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日无支奇。
’”刺史李阳者,即李汤。
无文祁神话,遂流被民间,演为僧伽降伏无支祁或泗洲大圣降伏水母故事。
元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写孙行者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后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叙*孙悟空神变奋迅之状,或亦受其影响。
【蛇妖】————————————————
白娘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略谓:宋绍兴年间,杭州有李将仕生药店主管许宣者,于西湖遇美妇白娘子及使女青青,同舟避雨。
遂结为夫妻。
婚后,白屡现怪异,许不能堪。
后遇镇江金山寺寺僧法海,予一钵孟,令持归罩其妻。
白、青被罩钵中后显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
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峰寺前,令人搬砖运石,砌成七级宝塔,名雷峰塔。
留偈云:“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白、许事见诸记叙虽始于《警世通言》,而民间相传已久,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云:“杭州男女瞀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
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
若《红莲》、《柳翠》、《济颠》、《雷峰塔》、《双鱼扇坠》等记,皆杭州异事,或近世所拟作者也。
” 后来相传,乃有白娘子盗灵芝、水漫金山及法海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加人。
然于众多传说及写本中,亦恒有封建性糟粕存于其间,如白娘子报恩、许士麟祭塔之类。
白娘子或径称白蛇,初无名,后乃传说名为素贞,许宣或传为许仙,青鱼或传为背蛇,皆传说之演变。
也是在他人推荐下看的,本人对纪录片不感冒,不过看了妖怪传之后对纪录片有改观了🤩先说画面,切换得很巧妙、流畅,并且质感很好,既保留了纪录片的质感,但是又没有强硬科普的生涩。
选题很新颖,个人感觉纪录片更多的是讲述有实感的东西,比如动物、人物、著名事件(或许是我看纪录片比较少…),但这个选择了大家都知道但了解不深入且又不失趣味发挥空间的妖怪,感觉很创新,也有吸引力。
再就是演员的演技、讲述人员的科普,都很自然,让人容易接受。
印象最深的就是干宝的内心os哈哈哈哈,自己吐槽自己,也挺好玩的。
还想继续看,坐等更新👻
我国各地存在很多没有文化交流却相近似型的妖怪、由此可知这是一种普遍性诞生的文化。
人类具有好几个根源性可称作妖怪原型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各个地区受到各种文化洗礼成形。
因此就算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里存在同样的妖怪、也不能断定发源早的就是源流。
因为也可能是相似类型的东西在各地同时发源、于是考察妖怪的学者开始考察起妖怪的原型真相。
民俗学者、哲学家甚至连心理学家都曾提过、妖怪起源于人类对黑暗或自然现象的恐惧心;或说妖怪起源于畏惧死亡。
这些说法或许没错、但也称不上正确。
因为可笑、实在太理所当然了、就像喝汤前想知道里面加了什么而翻找时发现萝卜、便高举找到的萝卜喊“是萝卜!
”一样可笑。
不管汤里放多少萝卜、总是碗肉汤而非萝卜、再怎么主张汤放了萝卜也无法说明肉汤的总体内容。
妖怪也同此理、过去人再笨也能区别自然现象与妖怪现象的差异、学者的主张仿佛在说古人都笨、分不清楚蔬菜中的萝卜与放了萝卜的肉汤之间有差别。
例如说有种叫作“给水”的妖怪、这是一种对人呼唤给你、给你、如果响应就会突然暴发洪水的妖怪。
若依照学者专家们的观点看来、这种现象就成了普通的洪水而已。
如果说妖怪诞生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心、那么这种妖怪就只是普通洪水而已吧。
但若真是如此、洪水的现象与给水怪的现象之间便失去差异性、也可以说所有的洪水均成了妖怪。
古代人们对那些无法以人为方式防卫的自然现象抱持着恐惧心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害怕自然灾害也是正常。
但是洪水暴发就只是洪水暴发、再怎么可怕也不会变成妖怪。
只有在经过一问一答的咒术性仪式作为媒介后、方始成为妖怪。
自然现象的发生原本是理所当然、而将之置换成非理所当然的形式、这种动态性的变换过程才是妖怪的真相。
妖怪原型并非恐怖或恐惧这类原始感情、倒不如说、妖怪正是产生于背离这些情感的过程之中。
妖怪在获得形与名之后方始成立。
我推测人不轻易信服偶然、人想要制造出明确的图像、就像蜘蛛结网、在朦胧与偶然的点之间牵上丝线、如果形成美丽的图像、就称之为必然、若是呈现扭曲的图像、就称之为偶然。
拿掉蜘蛛丝后、世界只是混沌的偶然所累积。
蜘蛛丝平常一片模糊、可以清楚看见的线、称为合理科学、完全看不见的线、成为妖怪传、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和科学相反对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看得见的科学好?
还是看不见的妖怪好?
如果不协调运用、就会错估了世界
动态漫画场景、真人访谈、讲述结合方式的形式,带领大家感受我国古人了不起的想象力,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可以感受中国人充满力量的精神内核。
每集介绍一只妖怪的由来、形象、故事和寓意。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想象力的无穷和妖怪与人性的关系。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集《狐妖》。
这一集讲述了狐妖在中国历史上的变化,从最初的神明,到后来的恶魔,再到现代的美女。
狐妖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性的形象,它既有智慧和魅力,也有欺骗和毁灭。
狐妖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权力、欲望、爱情和道德的探索和挣扎。
我觉得狐妖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情感和理想的生命体,它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月21起,每周五中午12点更新一集。
每集13分钟左右。
目前已更新一集,抖音、西瓜视频、头条都可以观看
通过朋友推荐看到了这个记录中国神话的网剧,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一些带有神话故事的小说电视剧之类的,没想到这个剧竟然整合了好多我喜欢的角色。
好开心(●°u°●)」。
自我感觉这部剧不光是一个网剧而是对中国文学历史的一个文艺复兴,每集都会讲述一个妖怪的故事,让我从中体会到老祖宗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时候经常看一些日本的动漫,七龙珠火影忍者之类的,里面很多人物就有我们自己的神话故事。
希望此剧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中国的文化故事也能够有更多的启发来继续推动我国的传统文化。
再次非常感谢西瓜视频推出此类视频,希望西瓜视频越来越好。
水墨风格的封面真的特别吸引我。
刚开始因为封面看的。
后来观看这部纪录片,可以了解妖怪也可以可爱又迷人,以及他们在《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古籍中的故事。
据影片主创团队介绍,影片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连山担任专家顾问。
它采用动感的动画片和现场解说相结合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体验古人伟大想象力的时代。
第一集的主角“狐妖”和我想象的与众不同。
在这一集中,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神话传承初期,狐妖原来是多以祥瑞的形象出现。
追溯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商周到秦汉,如今广为人知的“九尾狐”形象其实是频繁出现在墓葬中的。
对此,陈连山教授指出,“九尾狐”的“九尾”其实蕴含着古人“子孙后代”的奇妙寓意。
而且狐妖形象也有所变化,换一种角度是人们自我意识的变化,是真实的反应。
每一个故事都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文化。
妖怪传,是以13分钟纪录片的形式讲述每一只妖怪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一种科普。
小妖怪们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在大人的口述中都是或多或少的可以了解的。
例如过年放鞭炮的缘由是因为....,后羿射杀的.....(不剧透不剧透)。
从民俗发展的文化角度讲述了妖怪的演化,我们可以感受到团队制作想要给予观影者许多信息,让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得以保存和发扬。
这个有点单元剧形式的纪录片,形式新颖,严谨却又不失有趣。
值得大家一品~
被遗漏的宝藏小短片,拍摄手法也很可爱,想一直看下去。
让人看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子。最让人惊叹的是夺回羽衣后带着三个孩子重回故乡的姑获鸟。
狐妖那集最好看,山魈那集在东北叫大马猴,后面的妖怪有点没意思hhh
题材很不错👍但感觉介绍的还是有些简略了
我说怎么这么好看呢,轻松有趣,画面也好看,尤其是讲九尾狐那段还提到对女性的尊重,一查导演果然是位女性!
信息量不大
短小精悍
浅淡妖怪,可爱有趣。一方水土,养一方妖怪。
还不错的短科普,拍了小剧场用来辅助,呈现有些违和,大概是妖怪和国宝相比没有实感。讲述了诞生,演化,地域差异,形象发生巨大的逆转,人们用来解释政治与自然的想象。(这些顾问请的也太集中了)
还算有点意思啊,就是有点短,如果能再多普及一些妖怪就更好了,然后令人觉得震惊的就是原来很多后世著名的作品都是二创同人文。
文本诙谐有趣,简明洗练。我们谈起妖怪,是为了了解古人,看见古人就是看见我们自己。
大学时看过袁珂老师的《中国神话传说》,能够看到将这些妖怪影像化真的感觉挺有意思的,内容呈现也相对比较多元,但还是有些浅尝辄止了,如果能再更深入些就好了。
因为太简,也就显得浅。当然作为一个了解的纲要是可以的,但该讲的还是太多没讲了,还有就是很多都一家之言,没有对比——比如孙悟空的无支祁来源说只是一种说法,并非定论;更别说把太多曲折的故事过于简略“总结”,但又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太过于想要表达观点,却放弃了严谨性了。
中国的妖怪众多,感觉哪个拿出来都能说说。妖怪的故事转变,原来背后都有时代背景的影响在。
简记1.狐妖 山海经大禹祥瑞 魏晋搜神记等黑化 明代封神演义妲己 清代聊斋)2.山魈 吃蟹/驱虎/爆竹 态度流变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逐渐减少3.龙 原型众说纷纭(蛇/图腾结合版/雷电…),司马迁最初把龙和皇帝结合写 后续效仿4.姑获鸟 难产怨念化妖 偷小孩(日本平安时代 产女 实际上中国魏晋时就有传说了 恶女/天鹅处女/牛郎织女 遣唐使)5.神鸟 (神鸟金乌驮太阳-古人对太阳运行、太阳黑子的认识;鲲鹏-列子/庄子的“绝对自由”、对世界极限的想象)6.天狗 瑞兽-灾难/背锅侠 古人认为是流星的化身 天狗食月7.无支祁 孙悟空的原型之一 水怪8.蛇妖 男蛇妖多 伏羲女娲兄妹是人首蛇身 繁殖力 白蛇(告诫勿近女色-冯梦龙许白)
真好看啊。
还不错 制作很精良…
6.0/10
挺有意思的~推荐
很幸运“点播”了前4集,看完直呼不过瘾!短小简洁一集介绍一个小妖怪,讲述了从古至今多本史书里小妖怪形态的演变,也感谢对志怪小说着迷的作家们,将小妖怪创作出来,并将他们的生命延续了几千年。自从智人成为世界的主宰之后,生物的多样性似乎逐渐趋于单一,而仍对宇宙万物、自然生活充满畅想的文人,将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憧憬写进书中,创造出非人哉的艺术。当然也有很多作品会将妖怪附身于人体之中,通过“人”来表达妖怪的喜怒哀乐、善恶丑美,这并不等同于把妖怪比作人,而是从具象的个体出发去学习和了解。当然这样会有很大的“加深刻板印象”的嫌疑,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先有刻板印象,再有打破固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