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周迅和王一博主演的短片 《我的朋友》。
看的时候最好和先导片一起看,李默去剪发,不只是剪发是剪掉了诗和远方是要放弃梦想,所以内心的挣扎,正片小周是一个热心淳朴的女孩子,在母亲三番两次轻微催促下恋恋不舍的关了电视,在漫不经心的说话 打招呼 吃饭 哼歌。
再来看李默有点社恐,害羞演的很细腻,在和小周简短的对话中,亚运会歌曲,嘉峪关,捐款,和盼盼说再见,李默虽一直都在门外,但两个人的距离已经拉进了,李默和晨哥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诗是自信的,但他只说了一句:我回来了。
这个回来就是不再流浪在外看黄河,大海诗和远方,是要回归平淡生活,好多小细节小动作,都好触动人心。
为什么今天要谈呢,因为刚才看到#王一博FIRSTFRAME年度推介人# 恭喜#FIRSTFRAME第一帧# 单元年度宣言短片《我的朋友》入围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愿我们常因光影相聚。
那就恭喜周公子和王一博,真好这俩人的无名也要上映了,那就电影院见吧!
90年代的背景,梦想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作为80初生人,电影的背景色调一出来,记忆里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画面就都抖抖灰自己跳出来了,还有亚运会那首传遍巷子的歌,当年其实没太听明白歌词,但是那个调调记到现在😂一位想着云游四海的年轻诗人,在到过一些对很多人遥不可及的远方后,风尘仆仆的归来,在晨哥读到蓝皮车的时候,有点局促扭捏的转开身,抚了一把脸庞,至今也不知道是不是偷偷擦掉了一点眼泪,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
他剪去头发时候的纠结,让我很担心他接下来的生活。
但是他去看了电影,坐在小周前面,当别人问起“认识呀?
”他说:“我的朋友”……在我的感受,是回来后与这里的一个连接,是一个新的开始。
人生总有很多想法,当不能去实践的时候,也不必发出豁出去的热烈反响。
像海子那样留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是一个诗人追求自我的方式,但是如果能够隐于红尘,也未尝不能开出更有味道的花朵。
在我看来,小周和李默都是这样柔韧的平凡人,他们在电影院里认识了,作为心中都有念想的人,在看过电影后会有类似的共鸣吧,我相信心中念想不灭的人,即便在平凡的人生中,也会留下美妙的瞬间。
11.4重看,记录一下小心情:周姐家的电视,让我回想起我家的第一个电视。
最早出的电视就是那种凸屏、大后背,黑白电视。
每天其实也没有很多节目,我经常看到没有节目了才罢休哈哈,上学以后就没那么幸福了,我妈妈对学习抓得很严,经常要求很久才行。
那个时候的节目大家都好认真看呀,我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开播了什么新电视剧,感觉一左一右的邻居都聚我家去了😂周姐吃饭用的饭盒,我以前读书带饭也是这种。
小学初中的学校没有暖气,只在教室中间有一个炉子,中午就把饭盒放在上面热一下,吃起来也很香😊我们还轮流带柴火到学校生火呢,一直到了高中才有暖气。
李默现在传达室外面等晨哥,真的像极了我小时候一次去歌舞厅找我表姐。
我表姐超时髦一人,学习不咋地,爱打扮,爱跳舞,我读初中那会儿开始特别流行歌舞厅,她经常去。
我在外面等她,认识的人路过看见我让我进去等,我也支支吾吾的没进去。
当时什么心情呢?
我就是觉得里面的一切和我不是一个世界!
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太有界限感了,而且我不想跨过那条界。
面对小周让他进来等的邀请,李默站在外面虽然没说话,但是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说:我就在这等着,挺好的😂李默社恐吗?
李默对周遭的人事环境有着不自觉的自我……该说保护还是执拗呢?
一个过份沉迷于自我世界的人都有点这样,我感觉我小时候有一段时期就这样,而我的世界是武侠,没错,我特别迷恋武侠片一段时间,还拿了体育书里的武术讲解页跟着学,现在回想有点傻😅
看了一博的这次表演,真的有点他自己本色出演,比较认生,不爱说话,倒是只要开始相处小孩就会露出自己柔弱的一面,有点心疼,又有点搞笑,影片氛围真的是那个年代的氛围,有时候会怀念,但是回不去了,有点眼酸,回不去的过去,见不到的人,见不到的年少时的朋友,好多人已经失去联系,只能在回忆里有时候时不时的出现,那时就会非常的感到无奈,我的年少朋友你是否安好,是否还能记得我这个存在,
《我的朋友》这部短片,说实话,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也让我因此记住了导演张大磊。
习惯了熙熙攘攘的浮华世界,一开始很不习惯影片的慢节奏,小周的生活看上去平淡如水,但又按捺不住内心蓬勃而出的热情,和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形成了反差。
导演并没用激烈的冲突或矛盾推动短片的发展,但能让观众在慢节奏一潭死水的生活中,感觉到小周还保留着一丝鲜活。
周迅演绎得行云流水,轻松驾驭,不愧是大银幕的精灵。
李默的出现,打破了小周一潭死水的生活。
他们之间,或许并没有情愫,但绝对有心灵共通的默契。
小周会跟他倾诉,自己不舍得买牛仔裤却捐了10块钱的亚运会就此结束,盼盼被搬运走仿佛她生活的一丝鲜活也被抽走了,她极度不舍。
李默当流浪诗人的梦想破碎,选择回归现实。
导演并没交代他经历了什么,但李默不愿意跟别人对视,甚至是回避,低着头,握紧了手,导演留白了剧情,观众都能明白他经历了什么。
他追求他的诗和远方,被现实挫败后的沮丧和茫然,被王一博演绎得浑然天成。
在看这部短片前,很难想象李默会是王一博演的。
导演张大磊在采访中也表示,一开始有点担心王一博太酷,和角色不太一样。
但一博完全和角色贴合了,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觉他从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到最后在电影院遇到小周时,说出那句“我的朋友”时,他已经把自己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又拉回到了现实。
一张电影票,让李默找到了精神家园,也有了回归现实的勇气。
当我们必须向生活妥协,诗和远方看似遥不可及,可生活也不尽然是黑白色,还是能有电影世界的色彩带来的精彩。
《我的朋友》是一部时长不足半小时24分钟的短片,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亚运会时期,一家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小周和李默的故事。
看完《我的朋友》,我陷入了沉思,也把我的思绪带进了那个年代。
我想,小周也是想离开自己的生活的去追求自由吧,当她遇到李默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很敬佩李默去外面看世界的选择!
当短片后面,李默给别人解释,他和小周是朋友!
心狠狠地颤了一下,是啊,就这样,只有三言两语的交谈,却已经认定是朋友!
李默则是一个刚刚结束游历的「诗人」,他乘着一列蓝色的火车去看了黄河、麦子地和嘉峪关。
或许他在远行前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拒绝了在厂里接班父母工作的安排,执意去大千世界里寻找属于他的黄金家园。
没人知道他在旅途中经历了些什么,又飘荡了多久才回家。
短片中,他沉默地接受着晨哥的戏谑和质询,最后只掏出一本皱巴巴的软面抄,那上面有他用诗歌对于这段经历的描摹。
在未放出的片段里,李默在理发室的镜子前不愿剪去那象征着浪子的一头长发,那是他区别于厂里人最重要的特征——让他不是小李而是李默的唯一证据。
短片的最后,李默还是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穿上厂里人都穿的蓝色尼龙夹克,用不能“转外”的电影票在厂区电影厅看了一场电影。
在小周带着好奇和打量的目光下,忐忑地解释着自己电影票的来源。
就像两条分流又汇合的支流,最终都沉默地交汇在此时此地。
发现王一博挺会表演的,细腻,融入角色,代入的很好。
影后就不用多说啦,一如既往的好!
整部影片节奏不快,但是很抓人,场景布置的很不错,很有那个年代的感觉。
听闻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啦,恭喜!
有段话:爱斯特拉冈:我只记得圣地的地图。
都是彩色图。
非常好看。
死海是青灰色的。
我一看到那图,心里就直痒痒。
这是咱俩该去的地方,我老这么说,这是咱们该去度蜜月的地方。
咱们可以游泳。
咱们可以得到幸福。
弗拉季米尔:你真该当诗人的。
爱斯特拉冈:我当过诗人。
(指了指身上的破衣服)这还不明显?
电影瞬间把自己拉回了青年时期: 亚运会、电影院,音乐、大工厂,集体主义,浪漫情怀很多元素让人感到温暖,青年的迷茫,向往,理想,还有三五成群的朋友相约电影院看电影的情景让人怀恋与伤感。
工厂门卫女工小周表演亲切自然流畅,不愧是周迅。
王一博的李默大概20来岁的年纪,一个文艺青年,充满着那个时代的气质,想去看世界,写诗歌,初见小周,无处安放的小手不断扯衣角,四处张望等人的紧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一遍没看懂的是结尾:为什么只有几面之缘,李默会说小周是朋友?
现在我已经找到了自己心里的答案,但我想随着电影的节奏,慢慢地说。
这部电影线上影评很多了,掘地三尺科普和解读都比我要深刻有文学底蕴,我感受到的,是我作为李默和小周的同龄人,看懂了她(他)们的生活。
故事很简单,发生在1990年。
女工小周一如既往地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在家照顾生病的母亲,在单位厂里传达室值班兼发电影票,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看看电视电影,哼哼自己喜欢的歌。
亚运会结束的那天,云游的诗人李默回来了,他的背包后面还装着鞋,他是下了火车直接来工厂找晨哥了。
李默的出场在那个年代可谓是不同凡响,小周第一眼看到他时忍不住的好奇,和我小时候趴在窗台,看着在院里同款发型弹吉他的歌手常宽一样(小朋友们还有人知道他么?
中国曾经的风云人物啊,生活中早期也这个发型🤭。
发型“另类”,穿着牛仔裤背着牛仔背包,去过嘉峪关的李默,有着小周羡慕向往的世界。
因为送家人去医院而错过开幕式的小周说,亚运会闭幕,一共15天的时间,说结束就结束。
说完就完了,这事。
即使过着拮据的生活,她依然把想买牛仔裤的10块钱捐给了亚运会,就是想看到更多的精彩的世界吧。
我想到了蓝色列车,因为我小时候没见过蓝色列车,只有绿皮车,1990年不存在真正的蓝色列车,蓝皮车的叫法也是在1990年末期出现的。
那么李默诗中所写的蓝色列车,真实存在么?
导演张大磊说:“蓝色列车”实际是个好象征,在它的来源——那部动画片里,也是一个特别美好的结局。
就是一个小怪物把身边各种各样身份的人物全都联合到一起,大家唱着歌,倒是没吃火锅,坐火车奔向一个日出的地方,很美好。
是的,在那趟虚幻的蓝色列车中,所有人成为了一起奔向美好生活的朋友。
所以当小周哼着“再见 朋友”时,李默搭话了。
李默很沉默,他有着那个年代崇尚文学喜爱思考的年轻人的性格: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
李默去西北云游的前一年,那个写出“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zs,年仅25岁;过了两年,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自缢于一颗大树之下。
在包括诗歌的所有文艺创作里,我们或许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受或答案;同时,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中,我们也得到诗歌的慰藉和感召。
回忆起曾经无数次的悸动,都是来源于我们读过的诗歌、书籍和看过的影视作品。
所以,在精神世界荒凉贫瘠时,很多时候我们看电影,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需要。
青海,也曾经是海子诗歌里提及的地方,当那种让人突然复苏的热烈一下子击中了李默长久平静而沉闷的心时,他曾经勇敢地走出去过。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海子)回来时的他并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兴奋与释放,反而局促和不安。
我想,他孤注一掷地坐上了他想象中的蓝色列车去朝拜他的理想,但在旅途中却没有找到一起奔向远方的朋友。
他回来了,家乡还有关心他和欣赏他的晨哥,还遇到了一样执着于更美好的未知世界的她。
他敏感地捕捉到了她的窥探和好奇;而她也在渴望着他的世界。
-你认识她?
-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中体现的元素太多了:音乐、诗歌、电影、亚运会、浪漫主义、集体主义,生活的秩序和脱序……导演把这些融合到一个倾盖如故的故事中,蛮巧思的。
周迅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坐在传达室中,承担一些类似于今天工会的职务,在电影中体现的是分发电影票和在观影时候检查电影票。
这些是她的职业身份。
迅哥真的挺了不起的,她把一个安稳的国有工厂员工的爽快、一点恰到好处的热情和包容演绎得非常好,“你找谁”“你要不要进来等他?
”这种多说一句话的善意真的很温暖,结合那种旧旧的传达室桌椅,饭盒等一些充满年代感的物品,让人仿佛真的回到那个时代。
而作为一个青年女性,她自身的性格在短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比如热爱音乐,和对艺术的尊重——迅哥的半跟鞋子在全剧都是踢踢踏踏的响,但是在电影院中,哪怕有孩子的打闹声和众人的闲聊声,她也是一步一步故意走得安静无声——而这两点,也是王一博扮演的李默,与之倾盖如故的部分原因。
王一博出场我简直笑出声来,但是看完全片,对他真的就只有佩服了,作为97年出生的人,他扮演的这个形象,我真的怀疑他的生活中从未见过原型——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文艺青年。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害羞,但是无限向往诗和远方,留长发,去看嘉峪关,去看黄河,把火车和归宿写进诗中,他们一方面是国有单位中格格不入的反面,他们去飞,去追寻,但是另一方面,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会留给他们一个落脚之处,失序的人生有重归“秩序”的机会,比如王一博饰演的李默,这一次回来,剪掉长发便是重归“平稳”的开始,而和小周的初遇和第二次相遇之间,他完成了人生重要的切割仪式——剪掉长发。
小周在不知不觉间,见证了一个文艺青年重要的转变或者说妥协。
王一博极擅长演绎沉默下的暗涌,文艺青年要进厂去做按部就班的工人了,所以他之前的远行更像是一个仪式,尤其是,去看麦子,去看青海湖,这完完全全是在致敬海子了吧。
这其中有两个细节非常好,一个是从自行车棚这一侧看到李默坐在传达室门口,他的身影在栅栏后面,沉默而心事重重,条条栅栏加重了被禁锢感。
另一个细节是,晨哥连续几个问题,李默没有回答,沉默着酝酿着,又说了一句“我回来了”,真的像是下定决心回归“正常”生活的样子。
然后下一次再出现的时候,他的长发已经剪掉了。
在这种自我切割的时期,他遇到一个善意的姑娘,爽朗、宽容,对集体主义怀有莫大热情,时时哼着歌,且这位姐姐有诚恳清澈的眼睛,长发被手帕束在脑后,可以说,小周的出现,让文艺青年李默的回归现实变成一次软着陆,一切没有那么痛苦和难熬,一个温柔的姑娘,给一个人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挣扎有个缓冲,化成我们可见的隽永和惆怅。
这是这部短片打动我的原因。
其实我更倾向于男女主人公是没有什么情愫的,起码在这个短片发生的时候没有,是挣扎和妥协遇到了善意和包容,也是不同青春的相遇,这些可以构成“我的朋友”,但是有没有继续多一点,那就是下一个电影的故事了。
其实不压抑,不管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无论怎样的时代背景,人终究会回归平凡,但你经历过的事对别人而言总是新鲜的。诗人不能真正拥有诗人曾经渴望的远方,但总会找到新的目标和新的迷茫。
不愧是特磊弗
嘉峪关,你去过吗? 一些意犹未尽
2023/11.1 星期三 影院NOWNESS短片电影巡展 FIRST FRAME青年电影展 day 1导演好幽默的一个人,访谈现场的表现属于脑子里有什么嘴里就往外蹦什么的,说话方式挺逗的哈哈哈哈。鲁豫的反应能力真的好强,包括对场面和时间的把控能力真的没话说。竟然还见到了周迅!赚了!
一招鲜呗,甚至也没那么鲜
二十多分钟带你重回九零年代 大量的封存记忆突然涌现 熟悉的沙发套 可爱的盼盼 内部票 不看演职员表的话 李默的扮演者应该大多数的人不知道是由王一博的饰演的吧 导演对王一博的评价是 非常专业 而且没有那种专业的毛病 导演都非常想要这种状态的演员 专业但不匠气 我的理解是演员不能有固定模式的演技 王一博真的非常有灵性 很棒
first能像法国手册派一样掀起浪潮吗?不过是宣传工具罢了!
时代记忆。感谢电影让我们相遇。
一部八月足矣,没必要一直怀旧。
八月桂花香,一招吃遍天。年少特磊弗,老来徒楚弗。
emmmm
因为要致敬法国新浪潮,所以最后大家得一起看《四百击》,哈哈真幽默。
看完有点伤感,怀着梦想,心里有黄河嘉峪关,麦田青海湖的浪漫诗人,终归是回归了现实生活,做了普通工人,不知道他在流浪的时候一路上都经历了什么故事呢
她困在困顿无味的生活中,日复一日。他向往着诗和远方,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中。当他问她在哼什么歌的时候,也许他们的心灵忽然对了频道……并不太熟悉,但是他们心中燃着的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也同样压抑着内心的火种遵循着现实中自己的轨迹,这样的两个人是能够有共鸣的吧,至少是互相理解的吧。所以,《我的朋友》。王一博的洋气酷拽满互联网都随处可见,原来土里土气的角色也能如此恰到好处,可塑性真的是太可以了!台词真的好,声音太好听!
50年代的法国新浪潮,90年代的中国东北,和永恒不变的电影情怀。
啊?
怪不得电影感无以复加,原来是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此一瞬间四百击的迷茫到“下次相会在广岛”,就将是杜拉斯的广岛之恋。海子回归到另一种形而下的命运中如果遇到了“我的朋友”他的姐,也是幸事一桩。以上,致敬这些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的纯粹心灵。
场景不错,脖子哥还是木讷如故,念不清台词。。。根本就演不了。。。
只有北方人才会拍出这种场景吧,看了五分钟忍不住去搜导演资料果然是,外加去俄读电影,拍九十年代北方工业厂房感觉像是完全”专业对口”。本来想说还好吧一部中规中矩的短片,可是最后出现了《四百击》哎,某种情绪一下就上来了🥹
展映几部短片里最喜欢的一部,时代底色下涌动着的是个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李默对小周说“票是晨哥给的”的时候莫名可爱,邻座的大哥忍不住笑出声来,幸好我戴了口罩,不然别人看到会发现我这嘴角比AK还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