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刘嘉玲很出名,但是我却对她的作品没什么印象。
对陈坤作品的印象则停留在了《云水谣》。
昨天晚上,穷极无聊,发现了他们两个联袂合演的《过界》,影片中两个人有极少的台词,感情拿捏得却是非常到位。
影片应该是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豪门阔太不好当,当的过程固然困难,当上之后的变数才是真正的有苦难言;另一个则是计划生育政策下,普通大众的卑微处境。
豪门阔太的生活没有经历过,但是不断有新闻播放高官被拿下,全球缉拿归案,名下房产被拍卖等事情发生,也有点心有戚戚焉。
剧中的刘嘉玲本是一个人人羡慕的阔太,即便是在阔太圈里也属于大姐大的人物,吃饭从来都是她买单、说话慢条斯理,唯一的女儿留学海外,自己就是阔太的生活标杆,她也愿意当她们的人生导师。
直到有一天去做头发,两张卡片都不能付账单,她才觉得事情的不妙。
于是,她开始给自己的老公Leo打电话,可是电话不接,办公室清空,女儿打电话埋怨没有收到生活费,于是她开始请风水大师重新调配室内设计,把床调整到阳台边上,请来两座开光的大象,去赌场寻找失踪的Leo,买来乌龟去放生,依然衣着光鲜地出现在各种场合,无人诉说、备受压抑,对外还要装出一副一如既往的感觉,哪怕面对自己的母亲。
没有台词,但是隔着屏幕都有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窒息感始终笼罩着。
给阔太当司机的辉抛弃了香港的女友,和深圳的婷生活在了一起,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可是还是想要二胎。
婷坚决不肯让孩子没有名分,可是又交不起二胎罚款,于是只能偷偷的在家里不敢出来,怕别人发现她又怀孕了。
哪怕是晒衣服,也要先拉个屏风挡住窗户才敢在阳台边上活动。
这也是一个人无声地生活,早上辉带着女儿去上学,然后去给阔太开车,晚上再带着女儿回家,而白天只有婷一个人呆在家里,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弄到香港医院的床位,让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香港人。
可是对于没钱没势的普通人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
他去求在医院工作的前女友,前女友指责他欺人太甚;他想预支几个月的薪水,可是自己一团乱麻的阔太说要回去和先生Leo商量一下;他想去找中介处理,中介开价20万。
真的是能把一个人逼死的节奏。
阔太最终开始处理自己的资产,首先是把股票割肉、然后又把请来的神像出售、最后把家里的古董字画拿去处理;而辉则把阔太的奔驰车中能卖的物件一件一件的给卖掉了,这让我想起了卖器官的事情,只不过卖的是别人的器官,丢掉的是自己的尊严。
两个人一个曾经高高在上,一个始终低入尘埃。
直到有一天两个人发生了交集,趁着到内地变卖资产的当,辉把婷藏到了奔驰的后备箱里,他慌慌张张地终于把车开进了香港,并且把婷也运了进去。
被拆卸的不成样的奔驰半路冒了烟,辉怕憋死怀孕的婷,不再顾及阔太,将她抱了出来。
电影到此为止,生活却远没有结束……电影文章原创公众号&头条号&豆瓣电影号&微博号:电影扯淡机,转载请关注。
《过界》是近年来让我觉得不仅值回票价,而且远高期望的文艺片。
《过界》讲一个拥有香港身份给富家太太开车的司机如何让自己非香港身边的妻子去香港生第二胎,获得香港身份并且躲过内地计生罚款的故事。
刚开始知道这个提要时,正值香港限奶令出台,想这剧一定矛盾重重,吵闹不断。
戛纳电影节时看当时看过的人写的微博说这电影节奏稍显冗长,并且剪辑有瑕疵。
所以,我去看《过界》的最初是为了看坤哥,毕竟是他今年唯一一部主演的电影,开场前想,哪怕是不好又怎样呢,91分钟的片子,唯一男主的戏份至少也得过半。
但事实,这片子给我带来的是惊喜远大于花痴,看完后能回味片中的酸涩、温暖、丝丝的甜纷繁错综。
《过界》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无关爱情,没有常见的冲突,整部片子没有让人心瞬间揪紧的地方。
看电影多了,总有点坏毛病,总会到了一些地方就进行俗套的猜想,如果中了就暗暗吐槽。
不幸的是,整部《过界》看下来,我的俗套猜想一个也没中。
就像阿辉把妻子放车尾箱里,开车过境却遭到查车,本以为会是一番狼狈慌张,没想到查车却在李太太下车询问时通过;李太太在酒吧里看到一个背影很像自己丈夫的人,本以为那人一定是她丈夫,本以为会是一出好戏,没想到是认错人;李太太和这个背影酷似自己丈夫的人缠绵过了,在这个人洗澡的时候穿好衣服拿上手袋走了,一切悄无声息开始,又悄无声息结束。
整个故事水到渠成,就像听一个冷静的故事人,用带了不缓不急的语调,不高不低的声调,娓娓道来一个既悲又喜的故事。
故事的节奏确实是比较慢,但不拖沓,因为这是一部表现内心的电影,音乐是这部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物间的对话不多,主要表现人物的是眼神表情以及音乐,剪辑的瑕疵我不是专业的没看出来,整个故事看起来是完整的,没有特别突兀的地方。
总体像一首悠长的咏叹调。
电影节奏慢,那么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在演员上了,片子之所以好看,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是一个好故事,一个让人不辨悲喜的故事,还因为主演们的表演,这次我是深刻的体会到“飚戏”这两个字的意指,有时候主演们的表演带来的惊喜大于故事本身。
整个故事一共三个主要人物:婷婷、阿辉、李太太,一个隐形人物:李先生。
李先生只出现过一次,就是他失踪前和李太太出席家庭舞会。
他和李太太的舞蹈成为全场关注的中心,赢得全场的掌声,这暗示着失踪前的李先生在他交际圈里是一个中心人物,或许因为他的能力,又或许因为他的财力。
然后他和李太太温馨的打闹了一下,就失踪了,准确来说,是从台前转到台后,因为尽管他失踪,他的影响还在。
他的失踪令李太太的卡都冻结了、令李太太不得不为了维持光鲜的外在甚至为了生计把股票全套现,把家中的收藏都变卖、他的失踪断了远在美国的女儿的生活费、然他却在失踪的时候把房子卖了。
李先生虽然没有再出现了,但他却恰如一朵阴云笼罩在人心上,挥之不去。
刘嘉玲的李太太演得真好,刚开场时富家太太的贵气,美丽极了,无怪在舞会里成为晚会的焦点。
看完回味过来觉得这里的李太太就像《项链》里的那位太太一样,舞会后,李太太也失去了她最光鲜的项链——丈夫,不同的是,她不需要像《项链》里的那位太太一样辛苦操劳十年还债,然而她却需要假装她的项链还在,苦苦支撑她光鲜的外在。
李太太本是一个温婉而稍要面子的人物,不是女强人,相反却是一个地道安分的富家太太。
丈夫的失踪,让她在迟疑惊讶里渐渐认识到她和丈夫的同床异梦。
我特喜欢李太太从丈夫公司回来后在床上压抑的哭,李太太是如此爱惜自己的面子、时刻要求自己展现出富家人的高贵,甚至在家里,甚至在自己的菲佣面前。
丈夫的失踪,自己居住的房子被丈夫暗暗变卖,令她一点点的从自己珍爱的华丽外衣里出来。
就像与开场相呼应一样,李太太又一次来到上一次与丈夫一起出席家庭舞会的房子外,透过玻璃窗,里面依旧莺歌燕舞,只是这次的中心已经不再是自己了,她躲在门边想要开门却又不敢开门,几经挣扎终于在门外走开,回到家里把家里的收藏都变卖了。
值得玩味的是,她变卖的收藏里有一幅当年李先生和她结婚时送她的画,估价八十万,她却说能不能把价估高一点。
言外之意,可能是当年拍卖回来的价远高于八十万,就像她这段婚姻一样,有一个华贵的开始,却落得一个贬值的结局。
田原的婷婷,是一个怀了二胎躲家里的孕妇。
现在广东很多地方女人怀二胎已经不用躲躲闪闪了,街坊也睁一眼闭一眼,只要你肯交罚款就行了,交不起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户口上不了。
像婷婷躲得那么辛苦的,大概也就是十多年前广东的作风。
十多年前,二胎孕妇小心翼翼的躲家里,不能工作,不敢出门,每天对着家里四堵墙,每天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等待孩子出生,顺便还为罚款发愁,脾气阴晴不定,田原都演得丝丝入扣。
好了,终于到阿辉了,对于这个人物,实在太多想说的,都堵在脑里错乱着。
首先,感谢整个剧组,创造出阿辉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惊艳!
这是一个很有层次感的人物,作为丈夫,为妻子能在香港产子奔波受委屈的阿辉、作为爸爸,对女儿温柔慈爱的阿辉,作为司机,对上司谦恭认真的阿辉。
看着银幕上的阿辉,我惊讶的找不到陈坤从前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的影子,这是一个很纯粹的新角色。
我看到的不是陈坤演的阿辉,而是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
阿辉,这是一个很平凡的名字,一个在港产片里和卖鱼胜、猪肉荣一样没有特色的名字,一听就知道不是一个精英的名字,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底层人士,依靠给富家太太开车,每天来回半山别墅和交际舞会,但他却是一个多面立体的人。
作为丈夫的阿辉,他的心头始终压着他即将生二胎的妻子,他要让妻子在香港生孩子,他要让自己的孩子有香港身份,这样他就可以躲避计划生育的罚款,因为他交不起这罚款。
为了取得香港产子的床位,他找内地所谓赴港产子机构,他在等待咨询时前面一对夫妻正在交钱,他在二十万纸币放进点钞机里哗哗声里沉默地等待,可以看出他在数钞的声音里越来越紧张,终于他起身走了。
同样是沉默的场景还有他去买马的时候,攥了马票伏在车窗听跑马,这里的沉默确显得躁动,仿佛看到一夜暴富的幻境,却又自知不可能,而听数钞的沉默却更想等待一个命运的审判似的。
他为了能弄到让妻子赴港的钱,偷偷把李太太的车零件变卖了,正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尤其喜欢阿辉在答应变卖蝶式刹车时眼神闪烁的抽烟时流露出的怯懦、侥幸、害怕。
作为父亲的阿辉,是温暖柔软的。
他对女儿非常珍爱,有一个场景,他为找不到床位的事回到家里气闷,女儿不小心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他气冲冲地上前把门踹开,踹门之前让女儿远离门的话就如平常父亲安抚儿女一般。
前头求前度帮忙开具医院证明被拒绝,对着远去的列车大喊“为什么你们不肯帮我”,忍了一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转身去接女儿回家,看到伏案睡着的小女儿,那可是柔情似水。
阿辉的父爱总是伴随阿辉作为丈夫的辛酸寻找床位而未得的苦闷出现的,仿佛这种父爱是对自己作为丈夫的失败一种对自我心理的补偿。
确实让人动容。
作为司机的阿辉,是一个谦恭的人,他每次给李太太开车门都是躬着腰,每次给李太太递东西都是双手的,都是头微微低下的。
他开的车都是平稳的,从来都是循规蹈矩,就像他给人的感觉一样。
唯一一次,他把李太太的车四个车胎都换了A货,他开着那个车在平台里疯狂地左转右转,雨后的平台溅起水花不断,这个就像他沉稳的外表下不安的因素。
就是有这不安的因素,才有他把妻子放车尾箱过境的做法。
阿辉和李太太的对手戏,最喜欢的是,最后汽车半路抛锚,婷婷要生了,阿辉把婷婷抱出车尾箱放上出租车去,李太太在车外与阿辉对视。
这里实在是有千言万语,我看了一遍还没看出门路,以后多看几遍再说。
阿辉有大量重复的动作,例如抽烟,在自家里趴在窗台抽烟解愁、和菲佣聊天时慢悠悠地抽烟、卖车零件时的两次抽烟,一次边抽烟边眼神看得远远的,大概想很多东西,一次边抽烟边眼神闪烁,明显的有点愧疚。
还有沉默,前面说了。
还有开车的眼神,一般状态下认真开车,被换件后车子开着开着出问题后他的瞬间张皇失措,开着李太太的车去接妻女时的开心满足的开车,带着老婆过境时的开车局促不安而又小心翼翼的眼神。
最后的结尾非常意蕴悠长,阿辉截了出租车和妻子闯急诊室,李太太离开抛锚的车一个人一步步走远了。
一人一个方向,渐行渐远,给人留下许多遐想。
也许,阿辉的妻子产下了小孩,顺利获得香港身份。
也许,阿辉失去了李太太家的司机工作,却又找到另一份更好的工作,也可能更不堪。
也许,李太太找到了李先生,也许,李太太放弃了这段婚姻,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
反正,故事结束了,生活继续着,一条路,两个方向,从银幕走到现实里。
写在前面:这篇影评或叫观后感其实写在2014年的6月。
不得不说,片名大大的误导了我。
或者说是滥俗的东西看多了,人也变俗了,于是再遇到正常的东西,自个儿就拐进去了。
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为该片澄清,这绝不是一部滥俗的爱情片。
而它在情人节这天上映也绝对是个错误。
因为,它跟爱情到底有啥关系?
其实这只是一部生活片罢了,根本无关乎爱情,只关乎生活,关乎婚姻。
男女主角都有各自的婚姻、家庭和生活圈子,李太太作为雍容华贵的富太太,如鱼得水地周旋于上流社会,阿辉作为平民司机,小心翼翼地奔波于老百姓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李太太婚姻剧变,毫无预兆地,先是卡被冻结,然后丈夫失去联络,自己的贵重首饰被掏空……生活一点点陷入困境,一开始还能镇定地请风水师看风水,买摆件,到最后变卖家产,失声痛哭……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而阿辉这边,为了能让妻子在香港产子,一开始还能从容的在医院排队等号,约前女友请求帮助,轻声耐心安慰妻子,慢慢地开始跑中介发现需要20万的巨款时掉头离开,为了筹钱硬着头皮支取工资,被逼无奈变卖主人家的汽车零件,到最后甚至放弃自尊哭喊着祈求前女友……生活一度走投无路。
是的,剧情就是这样发展下来的,他们有各自的婚姻,各自的生活,各自的困境,并在困境里各自焦虑和努力,彼此各行其是。
一个是女主人,一个是司机,一个是富人,一个是平民,唯一的关系就是主仆关系,女主人只知道司机阿辉在忙着办妻子生孩子的事,司机也只知道主人家发生了一些事情,仅此而已。
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交集去互诉衷肠互相安慰。
说到这里,有评价说因为这样,故事显得单一,没有层次和厚度。
而我认为正是因为这样,故事才显得真实和耐人寻味。
它要表现的也正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活圈子里的两个生活故事而已,无论富人还是平民,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困境和危机,都有各自的焦虑和负重,都只能各自努力和应对。
要真让这两人发生点什么关系,反而落入俗套了。
影片的结局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阿辉对出租车司机的那一声“去医院”,对李太太的那一声“谢谢”,和紧搂着妻子的扬长而去。
李太太的那一脸惊愕,继而的恍然,再而后的那一阵发自内心的痛哭,和最后终于释然从容的背影。
看似困境还没有完,看似一切都不了了之,实际上一切都有了归宿,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步入正轨。
阿辉虽然到最后都没能申请下来,采用了一个最不是方法的方法,但到底是把问题解决了,只要能被急救地送往医院,孩子便能顺利出生,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而李太太的释然和新生,则完全是因为与阿辉境遇的对比。
丈夫消失,账户冻结,婚姻与生活突陷绝境,还要在母亲、孩子和交际圈子里强撑脸面,甚至连房子都要被丈夫变卖,只得把自己最后的家底全部拿去变卖,孤立无援,绝境丛生。
可是,当她在茫然与惊愕中看到后备厢里阿辉大着肚子的妻子,发现身边的这个司机在进行着怎样的境况时,她终于发现,所谓变故,所谓困境,所谓孤立无援,并不是她一个人才有,也许每个人的生活里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而她所遇到的,对比之下,好像也算不了什么。
两个不同命运之间的直面对照,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李太太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说,刘嘉玲演得真好。
一开始的阔太太的成熟、自信、潇洒,变故之后的镇定、焦虑、强撑,绝境中的落寞、迷茫与失声哭泣,最后的惊愕、恍然与释然痛哭。
不同境遇中的表现和过程转变,都演绎得恰到好处。
而导演也非常的智慧,几个简单的画面,便能细致的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比如李太太买龟放生,便表现出好多层面的心理,一方面以此善行来被动地对未来寄予某些希望,一方面那样细致地看着小龟自由的游入深处,向往着自己的生活也能像它一样能够轻松地获得解脱和开始。
比如用一个简单的聚会,就将她那时那地的窘境、落魄而又不甘地独自强撑表现得一览无余。
当然,陈坤的司机形象也非常的吻合妥帖。
导演导得细致,演员演得细腻。
非常的棒。
至少我喜欢。
最后还得说说片名,过界,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此专门百度了一下,解释片名“过界”的意思不多,至少我没找到答案。
有人说就是指从深圳到香港,也就是阿辉怎样让自己的妻子过界到香港生孩子。
看完电影,知道此过界根本不是男女主角之间的那种过界之后,我就仔细回忆影片情节狠狠思考了一下。
也许是指李太太陷入困境时在酒吧与陌生男人越过了婚姻的界限,阿辉被逼无奈之际一再变卖主人豪车配件越过了人品的界限?
也许是指他们在窘迫的遭遇里越过了正常生活时的种种界限,经过一番痛苦、挣扎和努力,最后终于迎来希望,回归正轨?
当然,也许根本没那么复杂与纠结,编剧或导演们刚好有人想到这个名,就这么取上了?
谁知道呢!?
不过,要是真有人知道,麻烦告诉我一声。
我们来试着想象当末尾李太太靠着车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吧……她这段时间一直倍感煎熬:自己的丈夫突然消失,自己的出轨,没有经济来源,“表面朋友”的猜忌,即便是回到家里也难以启齿。
而现在,她突然看到自己的司机从后车厢里拉出个待产的孕妇……一时间她突然崩溃,面对那种最为普通的夫妻互持,而公路上只身一人的她,眼泪就这样决堤了。
《过界男女》是刘嘉玲和陈坤担纲男女主角的港剧。
且不说剧情的拖沓和沉闷,该剧更多的是揭示生活在上流社会的陈太和底层社会的阿辉同样面临的生存挑战:开头,阔太太陈太在鲜亮的,如鱼得水的社交生活中的满足和得意,一展无余。
然生活的变故却是令人始料未及的:她的信用卡被冻结了,丈夫LEO突然联络不上,到丈夫的公司才发现办公室一片狼藉,早已人去楼空;在外读书的女儿要交高额的学费...一开始她还指望风水先生能扭转乾坤,到后来不得不靠变卖家里的古董字画维持生计,当丈夫通过中介要变卖住宅的时候,她彻底地绝望了!然而在外人面前,在母亲和女儿面前,即使内心波澜壮阔,她还要衣着靓丽,保持镇静,她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阿辉为了让孩子在港出生,多次去请求前女友的帮忙,最后几近哀求的痛苦和无助令人动容,眼看妻子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而他却束手无策,无奈他请求陈太预支他的工资,却不知陈太也是泥菩萨过河...焦虑,近乎狂躁的焦虑:他买马,想赌一下,无奈以失败告终。
他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只能靠偷梁换柱,更换宝马车的内部高档音响、刹车系统来换钱,当陈太在极度沮丧要自己开车时,他惊慌失措,生怕露出马脚,......陈太在寻夫不得,极度慌乱的情况下,铤而走险,赌场失意下『过界』了,阿辉为了筹钱,偷梁换柱,变卖雇主的豪车内部系统,私藏妻子偷越中港边界,也『过界』了;陈太的丈夫在生意失败之后,不回家,不向妻子吐露实情,不露面,变卖房产。
作为丈夫,他失职,也『过界』了。
整部片子通过男女主角传神的表演,充满了压抑,焦虑和不安,给我们展现的是生活残酷的一面:阿辉有阿辉的不易,作为上流社会代表的陈太在面临人生变故的时候一样也束手无策......令人嘘唏不已。
有人说,生活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片让你流泪。
导演用充满同情的电影语言,给我们展示了生活及其阴暗而无奈的一面,发人深省。
我只去过一次香港,从深圳口岸排队入关,先是面对深圳年轻的公务员盖章,然后走十几步面对香港边用粤语聊天边工作的大叔公务员盖章,港味气息扑面而来。
在小窗口前大叔用粤语加手势示意我撩开敞开的大衣前的长丝巾,我还以为是看我腰上有没有绑武器,结果过关后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是看我是不是大肚婆想要过去生孩子。
其实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大陆人非要去香港生孩子,为什么不符合条件的人非要生二胎,交不起罚款又能怎样?
不能像买房那样贷款月月割你肉么。
我在深圳的同学说,香港的教育和福利是非常棒的。
一个“棒”字不用过多解释了。
望子成龙的父母总爱用“棒”来鼓励孩子,因为他们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是自己力不所能不及的情况下也非要去追求所谓“好的”生活,我不认为那是孩子想要的,用自己爸妈一生的努力和没有尊严的生活来换取,至少影片中的大陆人是这样的。
阿辉除了给阔太开车没有其他方法挣钱,而去香港产子的中介费需要20万之高。
他试过向李太预支薪水,由于李太的突然家变没有办法成功;他去赛马场探听消息赌马,结果没有赢;他去修车厂卖车的零件;他去找以前的女友要开医院证明,结果被女孩在气愤中拒绝,两次,毫无尊严地乞求,仍然只招来臭脸和拒绝,于是阿辉眼中终于泛出了憋屈的泪光——都是生活所逼。
最后的情节是阿辉胜利了,卑微的大陆人胜利了,虽然吓到了李太和我,但是他胜利了。
我在想,这样真的可行吗?
如果可行大家不都采用这种方法了?
或者,边境的安检会更严格。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香港人把大陆人称作“蝗虫”,大陆人通过把下一代挤进那块小而富饶的土地,默默地用强大的力量占据了香港。
富人和穷人都一样,只不过富人用金钱,穷人用无奈的手段,也许成功只发生在电影里。
刘嘉玲用优雅和美丽的服饰、妆容和姿态诠释了香港人的风度,陈坤用路灯下含着屈辱和绝望之泪的眼睛演绎了大陆人的尴尬。
但是无论港人还是大陆人,都是默默地、安静地、坚强地面对着生活和自己内心的纠结。
前两天在豆瓣上看了很多过界的烂评。
真是觉得可惜咯之前苹果日报有对女导演刘韵文做过专访:我来搬运:型女导演,说话斩钉截铁、没有尾音、没甚么脸部表情,不吹水不讲故事。
老实说是我碰过最难问的导演,或者说香港像她一类纯文艺导演毕竟少,我不是很习惯,你平时是否很少讲话?
「有需要就讲。
」刘韵文第一部执导的长片就众星拱照:主角刘嘉玲与陈坤、监制施南生和俞琤、杜可风摄影、张叔平参与造型设计。
电影《过界》这边拍完。
那边就入围康城影展。
对於这种平地一声雷的个案,香港人通常可以马上评论一番(然后不需要理会究竟拍什么):一定是有家底/有后台/好懂的赚钱之道/运气太好──刘韵文坚信自己凭的不是这些。
「我觉得他们都是钟意这个剧本才接。
」弃优工从影刘韵文的履历表很简单,在电影圈干净如一张白纸。
她从小喜欢看电影和摄影,当是嗜好,从未想过做电影人。
中学毕业,她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长春藤天之骄女,02年返港,入银行做分析员,却觉得苦闷。
刘:「读经济,起初是想到国际组织工作,觉得会帮到人。
到正式坐写字楼,做分析员写报告,却觉得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研究做出来的东西好似帮不到人。
」年轻女郎返工返到冇意义,好正常的,weekend修甲shopping做义工,日子眨眼就过,一样升职加薪展开丰盛人生。
刘韵文不做这些,她买了部DV机,每个周末走去拍菲佣。
—————————————Po主都被感动了,真是想做些东西的人————————刘:「起初动机很单纯,就是好奇为什么她们要来香港。
菲佣好多都是大学生,为什么要来香港做家务助理?
他们对香港付出了好多,但没什么人关心她们,我想知道她们的背景,于是带部DV机访问她们,就这样对住镜头讲,她们都好乐意,不会有戒心。
」有一个故事她特别深刻:女佣Rema,生了女儿后来港工作,错过了女儿所有重要成长片段,好不容易返回菲律宾,女儿却视她如陌生人,认婆婆做娘亲──这些外佣的无奈与寂寞,触动了刘韵文,「聊着聊着发现,这些故事很值得让大家知道。
」刚好储了一大堆访问带,不知怎么用,她决定去伦敦读电影硕士,认真研究电影语言,去把她认为值得的故事拍出来,「(转行)角度是一样的,都是想帮人,只是方式不同。
」09年她凭《无情雨》赢的新浪潮最佳电影奖,就是取材自之前拍下的菲佣故事。
中间的事 大家看不到学成归来,盘算下一步,她心目中有了《过界》的雏形,去阿姆斯特丹上了五个月的编剧工作坊,与此同时,她在社企天比高教写剧本,因而结识俞琤。
俞琤知道她有个剧本想拍,替她拉拢施南生,这里插一个施南生的访问,可能会让大家了解的更丰满一点。
施南生所以相识满天下,来自这份凝聚力,林青霞、俞琤、已故的张国荣及黄霑等都是她的好朋友,当中俞琤更促成施南生帮手筹拍《过界》施:「俞琤间天比高创作伙伴,经常收到好多年轻人的剧本,有次她给了个剧本我看,问我意见,我看完同她讲『不用拍了,没人看的』,不过位编剧刘韵文前前后后改到第十六稿,我忍不住问俞琤:『似乎你一定要拍啦!
』俞琤就话:『既然年轻人肯做又有创意,那就帮下她咯!
』」施南生除了找来刘嘉玲及陈坤演出,更拉拢已多年没有投资拍片的徐枫任出品人,施南生对电影的评语直接而中肯,没有硬销:「平凡而不失可观性。
」--po主接着搬运苹果的专访-施南生找来了刘嘉玲、陈坤;另一边厢,她另一位兼职有跟杜可风合作过,知道杜大导最近有意拍出香港电影,叫她去递剧本试试,一个拖一个,金钻组合,就此诞生。
黄修平拍完《魔术男》姑且等6年才再有一部《狂舞派》,她零长片经验,拍一部社会题材电影,两年便成事,而且星光熠熠,还要直达康城。
这几个月她听得最多的形容,大概是幸运(潜台词是「凭什么?
」)。
---po主又要插了--去年还是前年陈坤去到香港参加书展,sell他的新书,讲座就是俞琤做主持。
我又来搬运当时的音频文字记录啦。
图片插不进去。
我就只好大概说说:俞说自己在天比高遇到一个对电影好友热诚的年轻人想有自己的作品,她就帮了她,然后俞说我不是省油的灯,你也帮我下,帮下年轻人,大家可以薪火相传,那么他就二话不说来这里说了一连串的工作和一些比他更年轻没有阅历的年轻人。
后来俞又再敬他一丈,把剧本给陈坤看了,陈坤二话不说就接了。
后来那个年轻人惊魂未定的问俞:怎么我突然就走到了陈坤身边,?
俞回答她:是因为你愿意为年轻人做事,陈坤愿意为你做事,那么你要怎样报答陈坤?
就是有一日,有个年轻人走来跟你说你愿不愿意帮我一把,你都会二话不说,即刻答应,就是这样简单那。
其实过了好久PO主才知道原来就是过界,年轻人就是刘。
当时这个我是当励志故事来看,我还在想现在这个社会怎么还有这样的人--继续搬运刘导演的专访:她有点愤愤不平「当然不是一出来就有人帮我,中间的事大家看不到。
有年几两年时间,我见了无数个投资者,全部没下文。
俞琤带我去见施南生,施南生一开始也叫我不要拍,是我不断改、不断进步。
」《过界》最终开拍的剧本,是第16稿。
筹备准备了两年,电影用了一个月来拍。
人性是国际语言「好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不是缘分、是不是好运气,我觉得他们不可能接一个他们不钟意的剧本,尤其演员同摄影师,对住我一个新人,不会无端端帮你,因为有机会影响到他们。
「我是好运,但我亦都对自己剧本有信心。
」成功就是需苦干,只识得羡慕人好运,鬼叫香港人早已被训练到不相信简简单单的努力,和正正常常的成功。
刘韵文对标签很敏感,访问差一点为此而擦枪走火:我说电影中贵妇们投诉仔女facebook不add自己很精警有趣,她说演员们有份参与度对白,我自然接一句她们懂因為她们当中有贵妇,她忽然打断:「我不觉得你可以这样讲她们,她们都是演员,演员的专业就是吸收不同圈子的东西,我不觉得你可以话她们是贵妇。
」是或不是都好,其实我讲贵妇,没有冒犯或批判之意,但看得出刘韵文有些敏感,以及执拗。
《过界》本身也是执拗,电影关怀的对象,就是普遍香港人最不喜欢的两群人:贵妇,以及内地孕妇家庭──不要去讨论什么技法、分镜,看到最尾,要是你为剧中人物心酸过、同情过,对这位新导演来说,应该叫于愿足矣,「(讲贵妇和内地孕妇)就是因为大家讲的又是这个,我才觉得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要摆人到一个格,譬如讲老师,不可能个个老师都一样。
我觉得要多层面地看一个人,不可以将人定型。
」由《无情雨》的菲佣与少主,到《过界》的阔太与司机,刘韵文的着眼点,从人物性格、延伸到关係、阶级、国籍、野心不小,「我希望我的电影可以做到好多层次,不止人物性格,可以见到他们沟通,以至整个社会。
电影里面描述的议题,像内地孕妇产子、超生,外国观众未必明白,但参加了很多影展,我发现观众都会看得很投入,会有很多问题,证明人性始终是国际语言。
」电影开画两日,票房未知,「当然想多人看,但我控制不到」,市道艰难,不阻她继续投产的决心,话到此她忽然又哥大经济系毕业生上身,「香港难,其实全世界都难,出去任何国家,个个导演都话没投资者、没钱、没支持,一样。
」换句话,你要选择坐在这里讲,还是站起身动?
---po主认为不仅仅是导演好运。
她自己都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当然,一群香港前辈提携新人,是希望香港电影能打破泥淖。
当然我被这个幕后故事感动了。
所以看豆瓣分那么低,还是把这个搬运过来给大家看看。
希望大家支持一下新人。
更客观的去看电影。
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坚持,才有新希望。
电影是好电影,可惜被该死的宣传给害了。
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安安静静的,郁郁闷闷的,连偶尔的小嘈杂都像是不安的骚动。
阿辉眼睛里的无奈、手里的烟,灰暗的城市天际线,暮色四合,烟尘四起,一个平常的的夏季傍晚罢了,生活就是这么悲伤又克制。
刘嘉玲的演技我太喜欢了。
她的忍痛自持好像有能把整个太平洋凝成一颗泪的那种力量。
面对丈夫卷钱跑路、佣人离开的困境,依旧那么不动声色,好像一切只不过是一场缓慢的受难。
可能终有一天她的骄傲会粉身碎骨,但不会是今天。
两位男女主人公没有太多对话,有的只是阿辉经常性的面对后视镜的一瞥。
眼神。
这部电影有太多表达是蕴含在眼睛里的。
陈坤的眼睛实在是灵动又漂亮,当他把手臂撑在车窗上发呆时,眼睛像被乌云笼罩的江面。
车窗外面传来赛马场的喇叭声,自知赌赢无望的他撕掉手中的票发动汽车,有什么呢,只不过是又输一次而已,我还可以一边害怕,一边前进的。
並不想給太差的評分主要就是因為這個護士與輝的短短兩場戲感觸很深並不是因為甚麼別的而是覺得有一種很深的帶入感我不喜歡輝的老婆因為她讓我覺得拆散護士的就是她輝是一個很負責任的男人他肯為了這個家庭放棄那麼多努力那麼多但從頭到尾他也沒說上幾句話那種深沈的責任感驅使他走向自己的前女友那個依舊愛著他的女人她會拒絕幫助他在我的角度看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你負了我 為甚麼我還要幫那個搶走你的女人生孩子呢愛你是我的事可我沒必要愛你的老婆孩子每一個表情都傳神 每一句話都說到心頭痛確實有一點不知所謂的片子卻在細節裏完勝了這就是文藝片的功力吧但是完全不能懂為甚麼要起過界男女這種名字整個拉低全片水準的感覺最終感受有兩點1、女人不能只靠男人 不論婚前還是婚後抑或老了因為你沒辦法確定自己的後半生會發生什麼2、孩子 婚姻 如果沒有完全地把握能讓他過得好就別生 別早早締結婚約能力不到的時候你憑什麼給人承諾
不少人说这个片子有着较重的文艺气息,确实。
片子里面的人,都不幸福。
这片子让我想到另一个宣传尼泊尔的文艺片《等风来》。
记得看电影小说时,鲍姑娘曾经写道,幸福与不幸福,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邻居。
如果你的邻居天天鲍鱼燕窝,各种奢侈品,那么对比自己的盒饭A货包,你是不幸的。
但如果你的邻居天天被人追债,家徒四壁,温饱问题都没法解决,那你没准还在家幸灾乐祸呢。
为什么不幸福?
“比较”是根源。
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的我,特别深有感触。
长大后,依然活在不断的比较当中。
我们生活在社会各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就造就了不断的“比较”。
其实片子里的人,如果和《天注定》的主人公们相比,不知道要幸福多少,但是他们依然不幸福。
当然了,不同规模的不幸就造就了不同规模的“反抗”。
显然,李太太和阿辉还没到举枪杀人的地步,他们的反抗就是“过界”,一种较为和谐的方法。
强迫型人格的李太太,生活中缺乏安全感,伪装表现的幸福,极力维护颜面,即便哭泣也得遮遮掩掩。
活得很累很累。
个人觉得,她的这种“奋力”维护,可能源自出身不高的自卑吧。
看似潇洒,看似坚强,说串了就是贪图虚荣。
丈夫跑了,回到娘家依然得说老公很好,我很好,晚上我们还约了一起吃饭……贵妇下午茶,当了家什也要来赴约买单……死要面子活受罪,但是你还别同情她,她乐意的。
她在幻想这暂时的落魄仅仅是一个梦,下一次睁眼一些又回到原点了。
所以,她穿紫色,她请风水师,她告诉女儿会转告爸爸(估计是生活费、生日之类的事情)……一切一切都是她在作吧!
阿辉也差不多。
生二胎,交罚款其实不是问题,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香港生?!
更多是为了一个香港户口。
如果香港和大陆有所差别,存在比较,谁又会在乎户口在哪呢。
求前女友,偷卖老板的汽车配件,躲在后备箱“偷渡”香港……虽说有被逼无奈的可怜,但是谁又说不是自寻烦恼呢?
想要的与得到的不符,自己苦闷,旁人看着缺多少有点“乐祸”的闹剧。
活着就是一个无线“作”的过程。
一边老公是人都找不到的玩消失 一边别人家的老公 冒死带着老婆来生娃 说不出的哽咽
压抑
两条线欠缺交集,人物过于单薄,整体淡而无味。★★☆
非常差!也许主创们还觉着自己的作品很文艺很有腔调吧,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冲着坤哥去的,必须给五星。但片子实在是要让我扣分,这个片子也许应该叫《上流人士与普通百姓分别遭遇困境》比较不会让人产生误会。所以再喜欢坤哥也只能给四星。
反正我觉得挺好看的
以为是个文艺片,最终不过是一个小短片,硬生生的拍到这么长。最后刘嘉玲走在无止境的路上,富人的过界不过尔尔。穷人的过界确是要躲在后车厢。
刘嘉玲饰演被破产老公抛弃的香港破落贵妇,代表对香港昔日繁华怀有依恋和姿态的港人;陈坤饰演千方百计赴港生子的深圳司机,代表对香港依然寄予憧憬和希望的大陆人.两者面对困境形成意味深长的对比呼应.题材直指当下香港内地关系议题.首执电影女导演刘韵文潜力十足.
豆瓣评分偏低,我看的粤语完整版,这部电影和钟淑慧前两年演的《北角》一样,都是讲大陆人到香港产子的故事,都是文艺片。
好平淡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往往过得很坎坷
如果你认为男女主角会做什么过界的事那你就错了,因为他们过的是香港和大陆的界,平淡到内伤。。。
温哥华电影节,这是目前为止看完唯一一部没有人鼓掌的片子。演技拙劣摄影糙。
适合想得忧郁症的人看,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完全不能算一个故事。无聊,无聊,还是无聊。值得一提的是:男女主角选的确实很好,陈坤和刘嘉玲都很适合这个角色的定位!忧郁到爆!
挺压抑的
究竟要表达什么啊?整个片子无力感太强了。
整体感觉很平淡~
什么故事啊海报俩主演片里根本没交集啊 五次快进 十次想关
话题很新 只是故事略显晦涩而无趣~~
集导演和编剧于一身的刘韵文大概是文艺病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