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赵本山那段『里子面子论』,面子上抽根烟,可能里子就得杀个人。
相信这段话是徐皓峰写的。
读他的小说,是很奇特的经验,读他的影评集也是奇特的经验,以前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这样的影评,非常的长知识。
很难得。
《倭寇的踪迹》是他自编自导的电影(甚至武术指导也是),看这部电影也是奇特的经验,好看。
另类。
别具一格。
像他的小说,像他的影评。
在小说里,在电影里,徐皓峰故事的核心往往是只要掌握了某种简单的技艺,一个平凡人也能击败武林高手--武林高手之所以被打败,是因为想的太复杂。
负担太多,压力太大。
聪明反被聪明误。
败过才会领悟化繁为简的道理,果断取舍的幸福。
这是道家越名教而法自然的路子,这种感觉曾经在古龙的小说里昙花一现。
但徐皓峰的小说与电影却一以贯之,并写出拍出了名堂。
《倭寇的踪迹》电影和《道士下山》这本小说意境很像,故事不同,内核又一样,简言之,其实是个『装B被雷劈』的故事,但徐却并不讽刺装B,看过一代宗师就会明白,徐事实上是很怀念很推崇有武林正统,有正道,有礼节,有规矩的那个时代的。
所以,耐心看下去会发现『装B被雷劈』但如果你不是为了装B,你的确是尊重那些仪式化的东西,真正尊重君子之争,尊卑有礼,正邪不两立,守礼而不拘于礼,最后都能获得『礼』之下的幸福和满足,是为克己复礼。
他的电影,他的小说,内核都是如此:一个行内人人尊敬的第一高手,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和普通人不同,他们为了『面子』压抑自己,郁郁无言,然后经历人生的挫折(对高手而言,挫折是非常罕见的),然后悟道,变成一个经历过大起伏后,看山似山看水似水的普通人。
『礼』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所以这些斗争可以和外国人信仰的挣扎与臣服类比。
仔细想想,其实很像,有一套规矩,有一套仪式,略显死板,却又有法外开恩的特例,看上去无可,真执行起来却又无不可。
《倭寇的踪迹》里,从一开始四大门反对倭刀改编的刀成立新的门派到后来终于以两个人而自成一派。
各人都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心路历程。
看得出每个人都有烦恼,都有执念,都有自己的心魔。
第一高手裘冬月的心魔是少妻和管家的私情,郄大人的心魔是抢裘冬月天下第一的位置,两个戚家军的心魔是将戚家改自倭刀的刀法流传民间。
裘冬月解不开心魔,他不想杀人,但又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因此颜面无存。
于是选择上山归隐--去归隐时他心情忐忑,上山之后其实也仍关心山下的事,身体归隐了,心还在世俗,所以听到有倭寇的消息,他又下山了。
他的俗事其实不是放不下少妻偷情的事,而是担心在他走后郄大人会不会对二人下手。
(而事实上郄大人也不会下手,正如他说,裘大哥人走了,但名声还留在城里)在他决定去和『倭寇』比试时,忽然说了句:我胡子是不是黑的太过了。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上山归隐后,他苦苦修炼(三省吾身,劝自己了断尘缘等等),用力过猛。
所以看上去是年轻不少,但心结并未打开。
然后他败了(其实败在一个好不懂武功的人手里),他明白『如响』的道理,却不屑拆穿用技巧取胜而是选择正面作战,终于因为年老反应慢一点败倒。
他走上去时那段心路非常有意思,其实就算他用技巧胜了帘子后面的人,胜了就是胜了,外面的人也看不懂玄机,仍会尊他第一高手。
但他没有,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所以其实他是在和自己打。
后来他被击倒,被郄大人拆穿家中丑闻,躺在木斗里思考,终于想明白了,所以教给管家『如影』的技巧。
又在最后一刻救下少妻和管家。
也正因为他懂得『如影如声』的道理,所以他其实是懂戚家刀法的,这也为后来他同意成立门派埋下伏线。
郄大人的败也是败在心魔,败在对『正统』的坚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便一个心术没那么正的郄大人,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光明磊落的。
最后他也克服了心魔而得圆满,也是因为失败---失败可以教人的太多了,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进步,没有领悟,没有突破。
『如影如响』的戚家刀法的确是走偏锋的,和正道不同,正道是什么?
勤学苦练,靠硬桥硬马,正面出击,克敌制胜。
而这个偏门是实用为主,以弱胜强,打心理战。
这是武士乙被绑着站了一天后的感悟:军营武艺的确不适合民间流传。
因为军队讲究是打胜仗,军队里可以有各种阵法,各种计谋,声东击西又好,空城计又好,只要胜了就是王。
但民间却有一套武林规矩,要求光明磊落正面比试,人人都不会防备计谋策略。
所以,用这种方法就是赢了,也不光彩,也无法立足。
这是他的感悟。
所以最后他劝武士甲放弃。
但武士甲为了让戚家刀法流传民间,坚持要继续去争取。
穿插那几个新疆舞女是一种比照,那三四个新疆女孩儿,是毫无心机的少数民族,更鲜明的对比出这群正人君子,繁文缛节。
新疆姑娘热情奔放,大胆热烈。
而中原人士多压抑,克己复礼。
这两种力量的计较在一些主线之外的小故事里分出了胜负,这个小故事也特别有意思:几个郄府家丁追着三个小姑娘到死角,淫笑着说,我们是好人,只是起了邪念,你知道的,我们汉人女子不会『这样』(一个新疆舞的造型,可以令胸部颤动,的确勾引人)。
新疆小姑娘说,没关系,但你们五个人,我们三个人,然后这帮起了邪念的正人君子决定抽签,正在抽,新疆小姑娘说:这太不男人了吧。
正人君子们不干了,怎么能说我们不男人呢?
太没面子了,于是五个人比武,最后当然,五个全挂了。
这是『礼』和『面子』拙计的时刻---用于内斗。
对外可以。
作为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拍的优美大气,完全传神的用画面和音乐传递出道家的意境和武学精神,非常棒,他的色调是国画山水式的,残荷--淡墨色。
青砖蓝瓦。
苍凉的高天。
人物造型一丝不苟,那些武林人士的说话,比武,一招制敌,比任何一部古龙小说都精彩。
规矩之外的小人物也拍的滑稽幽默--比如守城护卫对铁铠甲的追求,增加影片的人间气息。
和徐皓峰的小说一样,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因为生在中国,活在所谓五千年文明遗产中,我们一出世就戴着克己复礼的枷锁,哪怕经历十年浩劫,礼崩乐坏,那些『礼』的阴影还在--这是我们的宗教。
摆脱不了。
徐皓峰写出了拍出了『礼』的光明面--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就算老婆出轨也愿意成人之美,比武时光明磊落,不攻人短,平时提高自我修养,德行,教养,正道等等。
就算有稍稍的嘲讽『礼』的负面,也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负面,比如死板,一点点迂腐。
甚至,在徐皓峰看来,这些『礼』是懂得变通不阻碍创新的--最终四大派允许新门派的创立。
也许这个『规矩』这个『礼』的确是曾经的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如果是这样,那其实是好过其它宗教的,但事实是否真如此呢?
我看未必。
从片中郄大人身上,『礼』的更邪恶一面已经露出端倪,存心的人可以借礼之名,逼迫裘冬月出城归隐,实现自己天下第一的私心。
一旦一套规矩形成,大家都敬重的遵守,那些胆敢不遵守的人就可以操弄其它人于股掌,既是规矩,规矩之下就有表面不得不奉,私底下却违背规矩做事的虚伪。
现在看来,那个可爱的武林世界已经离我们远走,虚伪,才是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邪恶礼物。
八月时因在时光网上看到一张剧照而对本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种色调氛围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时让我爱上古装功夫电影的岁月。
欢乐无限的故事 拿到当下也不突兀的情节转折 看出看不出的各种故事深意。
逝去的武林系列影评 其二电影《倭寇的踪迹》是徐浩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于2012年上映。
电影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前戚家军人为流传戚家刀法与霜叶城四大门派斗争的故事。
英雄的化身明朝中期中央已完全由文人集团统政,重文轻武的风气使明朝武将、士兵的权利与地位跌至最低点。
中央给予军队的补给屈指可数,这种体制下训练出的将领与士兵并不具备非常强的军事素养与战斗力。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起倭寇之乱,训练有素的日本武士、浪人与大量中国人组成的倭寇团伙轻松击溃了明朝海道防军队,对沿海的城市、村落烧杀抢掠。
电影《荡寇风云》中鸳鸯阵的运用当朝两位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针对倭寇问题,分别提出了发展火器与海上作战的大战略。
由于开销过大,两大战略均未被文人政府采纳,于是两位将军便采用更为“廉价”的方式克敌制胜。
电影中出现的“鸳鸯阵”便是戚将军为抵御倭寇而研发的一种阵法。
戚将军将军队兵种进行混编,鸳鸯阵由长枪兵、藤牌兵配合使特殊兵器“狼筅”的兵种组成。
鸳鸯阵在实际作战中可根据敌情随时变化,可攻可守,在抵御倭寇时屡建奇效。
徐导在电影中展示了鸳鸯阵中一种奇特的兵器“梨花枪”。
在原有长枪的头部绑一名叫火梨花的火药桶,战斗时点燃,可喷出的火焰、烟雾,进阶版甚至能喷射铁砂,对倭寇的杀伤效果十分显著。
梨花枪是中国古代火器应用的鼻祖。
电影截图——左偏使对战鸳鸯阵(《倭寇的踪迹》原著小说中,徐导以史实呈现了戚将军的鸳鸯阵与俞大猷将军的棍法刀,为什么他在电影中进行了倒装?
我没有找到徐导的答复,所以我猜测:1. 对戚继光将军的深入致敬;2. 艺术创作的需要;3. 对混乱时代的隐喻。
)明朝的武将大都没能善终。
戚将军离世后,中央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令蛮族与倭寇威风丧胆的戚家军也就此终结。
电影中,戚将军生前的贴身护卫梁痕录,深深贯彻了左偏使的意志,要将戚家刀流传于世,为戚家军留一个影子。
他几乎以一己之力搅乱了整个霜叶城,这体现了当朝政府的无能。
过程中,梁痕录对异族人种与官署海道防进行了测试,这几段故事刻画的十分有趣,其中充满了黑色幽默与讽刺。
梁痕录既有坚定的决心,也有勇有谋,仿佛是戚将军的化身。
电影截图——乌衣巷对战人生的选择面对妻子佘小姐的背叛和异姓兄弟郄老的算计,霜叶城的第一高手裘冬月选择了上山归隐。
身虽隐居但心仍未平静,归隐是逃避。
裘冬月下山的武术镜头中,看得出他的身法与枪法相得益彰,武功高深莫测。
但此时的他已是古稀老人,其体力与反应已严重下降。
电影截图——裘冬月归隐中国古代的民间制度有着非常大的弹性,太平盛世以道德约束百姓,民间各行当的自由度很大,很多事可以自理。
城府极深的郄老在裘冬月出走后,几乎统领了武行,官府也要给他面子,郄老逐渐沉溺其中。
在桥上的镜头里,郄老用竹鞭甩出了金属的声音,可见其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顶尖高手。
他要证明自己比裘冬月强,而当真正面对生死之局的时候,他顿悟,心计损害武功,他已失去了决斗的气势。
裘冬月败于第一高手的执着与高傲,郄老败于权利与利益。
电影截图——郄老讲竹鞭的用法面容酷似的佘小姐与村妇改娥就像一个人的两面。
改娥令裘冬月第一次感受到了普通人悲苦的命运,她成了裘冬月心中的光。
第一高手在最后一刻放下了心中的执念,最终得道。
而郄老也依旧过他选择的人生。
电影中有两处细节镜头:1. 最终对决开始前四大门的三位长老在进入郄老门后,将门关上的细节镜头。
武林中,真正的高手对决是不对外的。
第三方人士在场做见证,胜负只有这几人知晓,这是武林的规矩。
胜者不宣扬胜利便是武德。
2. 裘冬月与郄老几处交手的细节。
镜头透露了武人的传统——习武之人非常忌讳非正式场合的交手。
江湖险恶,在交手瞬间如果对方持暗器划伤了自己的手腕,在医术不发达的古代,伤骨断筋就等同废了武功,而止不住血人就会死。
时代的缩影《倭寇的踪迹》的故事是明朝这个时代的缩影,大时代下只有富于心机、通晓人情世故的人才能活下来。
裘冬月深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容不下他和梁痕录这样只执着于武功的人,所以他让更富人事经验的左偏使留下开宗立派,让梁痕录浪迹天涯。
自己最终也选择了追寻心中的光。
饰演裘冬月的是武术家于承惠,于老在电影中有极为精彩的武术功夫呈现,可见其武术造诣之深。
可惜于老于2015年仙逝,笔者仅以此段文字致敬于老。
电影截图——裘冬月电影《倭寇的踪迹》对明朝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将军表达了致敬之情。
同时对武行文化和高手对决的镜头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与刻画,电影的画面精良,严肃中又不乏幽默。
笔者在撰文前特意看了豆瓣评分,与我想象的差不多。
看徐浩峰导演的电影就像看基努里维斯的《John wick》系列,开始看的时候你会觉得没什么,甚至不能理解。
而一旦当你接受了电影中的设定之后,其中的逻辑与细节就都能捋顺了,越看越能体会到电影背后的深刻意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电影《John Wick》截图电影《倭寇的踪迹》是徐浩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电影中诸多全新的尝试也为后续几部电影的成功打下了基石。
并开启了影迷心目中的徐浩峰电影宇宙。
2019年1月30日
【芒果TV】由于之前对此片已有耳闻,因此最初是抱着看闷片的心态来猎奇一下的,没想到观影体验却非常丝滑顺畅,不但不觉枯燥,反而是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
首先,整个情节走向至少不会让我看了这段就能猜到下段。
其次,影片质感与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明后期江南水乡的氛围也极为吻合。
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吴冠中画作的借鉴。
比如:电影开头处的残荷。
再如:多次出现的占据全部画面的黑瓦白墙,构图横平竖直、极为工整简洁,几乎就是将吴冠中的名作《双燕》直接搬上了银幕。
另外,几个异族舞女的设定也是神来之笔。
很多幽默桥段都与她们有关,也通过她们之口暗暗嘲讽了一把古板虚伪的汉族道学传统。
尤为深得我心的是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
执着于将戚家刀流传于世的男主,历经千难万险开宗立派后却带着自己心爱的异族舞女浪迹苏杭。
对年轻妻子及其情人怀恨在心的大哥,欲对二人暗下杀手却在最后一刻放下怨念救了二人,比武赢了男主后放弃世俗名利去找寻让自己念念不忘的蓬头村妇。
年轻护卫当着曾经的男主人面询问“小姐”去向时面不改色心不跳,毫不掩饰自己对爱人浓烈的感情,视礼教为无物。
桀骜不逊的年轻妻子最终可以和自己的心上人安安心心地长相厮守。
唯有那个起初貌似城府深沉、手段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大哥位置的二哥,临到终了却啥也没有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武林老大的名号也只不过是大哥吐出的牙慧而已。
功名利禄、青史留名可以追求,但心灵的最终归宿还是与所爱之人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如今这个时不时散发出酸腐味的内娱古装影视剧市场,这部14年前的电影宛如一股清流。
看完《倭寇的踪迹》,觉得电影院把这部片从第一天的2场变为1场,而且还排在中午,这真是太贴心了,因为这部电影只适合吃饭的时候看看,不搞笑、不悲催、不奇幻、不惊奇,既不影响食欲,也不会因为场面太好看而耽误吃饭,低头吃几口饭,再续一碗,回来还能看懂,很贴心,很贴心。
问题是这是电影院,没有饭可吃,11点办开演,饭点之前,可见排片人的险恶用心了,那就是让你活受罪,估计谈对象的朋友碰巧赶这一场,弄不好电影完了,再逛街都没心情了,分手都有可能,因为对这部电影没啥可说的,只能在下电梯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了,那尴尬跟刚被一小贩宰了一样。
说这片象古龙的小说吧,可惜没古龙那么能装,那么做作,半装不装,看起来很是二百五,悲催的是我居然没有快进就看完了,可见我也有点二,更悲催的是,我把这电影推荐给小贯,还告诉他评分很低,他居然看到半夜2点多,可见没有最二,只有更二。
按道理,常规的话,因为论坛每天都更新几十部电影,硬盘空间有限,我是不下载这类型电影的,更不考虑去电影院看这评分这么低的电影的,但是人家说,这是风格,这是类型,对于我看了近十年的电影,哥就爱看“这是新类型”的片,甭管是《下水道人鱼》还是《宇宙的边缘》还是《秋蝉鸣泣之时》,只要是新类型,晕头通下,好不好看是另一回事,于是,《倭寇的踪迹》,时光网、豆瓣评分6.9、IMDB评都懒得评的片、硬派武侠片,文艺青年专享片,以每秒500多K的龟速并用将近120分钟看完了。
先夸几句好的,如此一来不至于使掏了冤枉钱的人下不了台,本片的最大优点是配乐,全程有音乐,导演重视音乐的烘托作用,比以往的武侠片强出很多,当然不能和《龙门客栈》诸如此类的电影比,不是一个档次的。
镜头切换的比较快,不是为了节凑强,纯粹是为了切换,说白了就是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真的武打就是这样——打斗都是几秒钟的,扯淡的是,镜头就不让你看明白是怎么打败对手的,明明倭刀打的是对方的头,可镜头偏偏给显示个胸部,打的是肩膀,非要显示头部的镜头,完全是折磨人啊,这是古龙么?
全面没有一个流血的镜头,尽显和谐霸气,可以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影视主打片。
画面效果清冷,跟韩国的《朝鲜名侦探》《最终武器,弓》很像,这种片子的效果适合IPS、LED的显示屏。
本片让人最纠结的是一个练武连了几分钟的女人,能把四大门的高手全部搞定,这是宣传的真实武打么?
丫的古龙也不带这么玩的吧。
看完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话剧”,没错,这是话剧。
这是贾宏声的话剧。
如果非要说这部片有什么哲理的话,除去那翻开任何一本关于人生的书的序言都能看到对人生的解释外,我就记得一句话,“打人一打一个准”。
艾伯特评论东木某片,“有一处缺陷,就是它的情节。
但由于我不确信情节与影片的成功有关,所以我也不确信那是缺陷。
”徐浩峰的功力自然还差着东木一大截,所以将上面这句降级改写但原意保留:照理倭寇的踪迹是一部烂片,但由于它根本就没有照理去拍,所以未必是真的烂。
最不和常理的就是倭刀哥俩闯四大门不敌,长者受伤被俘之后,照理故事应循着落跑的青年遍访名师功夫精进最终再闯复仇一路发展。
可奇怪的是,演过大半,你却发现此人根本不用拜师,他自己就是绝世高手!
否则,又怎会几句点拨就让一维族女子隔着廉笼捅倒白胡于?
更怪的是,如此绝世武功,却最终输给了他徒弟都能一招置地的对手……对此,暂缓一言以敝胡写乱拍,必须要给个说法。
本人能替导演想到的:莫非是要打破长久以来统辖武侠作品的功夫等级制?
一般来说,传统意义的高手,可以低调甚至装作不会功夫。
可一旦暴露身手,武功指数就直接满档,钉死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刻度上(总体上如此,主人公学艺复仇例外)。
之后,他既不可能莫名输给比自己低的,也不可能突然战胜比自己高的。
而徐浩峰的观点却是,武功高低不应是这种简单意义的等级排序,它更应该像是足球中的风格相克。
巴西是当仁不让世界冠军级强队,但它却在各级赛事中连败给墨西哥,可墨西哥却未因此而被看好具有冲冠的实力,因为它习惯性地会在大赛八强或者更早就被随便某支身材高大打法硬朗的欧洲强队扫地出门。
而这支欧洲球队到了巴西面前却往往一败涂地……片中宋洋饰演的年轻后生就是欧洲强队,白胡子于承惠就是巴西,一杆在手万夫莫进的维族女就是墨西哥。
这比方的唯一失当之处就是欧洲人并没教墨西哥人打败巴西!
好在徐浩峰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也没有摆个擂台就让维女上去点翻了老于,那就真的有点离谱了!
就真的像扒马褂最后胡喷蛐蛐有一列火车那么长,马褂白送别人也没法帮你圆了。
导演还是相对克制地为功夫的风格相克设置若干前提条件:维女应有把子力气;客船单一入口;隔着帘笼不辨敌情……总之是要诸事齐备之下,才可有以弱胜强发生,不,应该是以极弱胜极强发生。
退一步说,就算风格相克属于歪理谐说不必理会,本片两处持棍堵门的桥段也足以成为看点亮点!
其一,闻所未闻,绝对新鲜。
边境风云中张默门口摆鞋、凉亭三角连环枪击固然拍的精彩,却还是能分辨出些许科恩兄弟、英国黑片的影子,而本片这两场戏却是蝎子屎独一份。
其二,单是新鲜还不够,它还足够专业。
特别是灯影先机那一场的布局解局。
所谓专业,就是无论本质真假,至少排演的有模有样,使人不禁感到高深。
而这种高深还不能是法医验尸术语连篇式的晦涩高深,而必须是福尔摩斯从神秘访客鞋底红土推断出他来自英属印度某骑兵团的朴素高深。
土质学上,那块红土是否真来自印度的土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由福尔摩斯之口说出这话,你不仅信了,还觉得它有趣。
同样,物理学上头影、耳环、先机之间的因果关联是否成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颇具仪式感的布阵斗法让你信了,并感觉有趣。
无趣的部分,反倒是影片刻意制造的那些有趣。
比如水牢自残、武官铁甲。
而这又涉及到了一个国产电影基础环节差的老问题。
好莱坞电影所遭遇的毁誉参半,往往局限于对风格题材的认同与否而不牵扯到专业水准。
时下中国电影的负面观感却常常因业余两字而起。
演的业余,打的业余,台词也业余……本片至少占据前二。
维女的喜剧调剂设置的是否合理姑且不论,单按合理去评断,三个女人的表演也是失败的,包袱的点都抓不准;结尾大对决更是遗憾地反了高潮。
白胡于能打,可是老了,宋洋年轻,却不会比划。
徐导于是没辙,只能让一老一少俩人蒙古撂跤式的围着转圈,最后,啪的一声……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演示了去刃加长倭刀的各种握法。
这尴尬一幕也再次提醒大家,武侠功夫片很多时候有着与喜剧电影一般的特性:演员为大!
当庭阁楼榭等环境帮衬统统扔掉,只是一片空地,两把刀枪,武侠片导演的死穴罩门就彻底暴露。
这种场景下,几乎全看演员以及武指的本事,导演任你满脑子念头想法也爱莫能助。
聪明的导演要避免这种无法自控的场面发生。
徐浩峰显然不够聪明,估摸他没看过《驿站车》。
像老福特省掉韦恩对决一样省掉最后的打戏不就齐活了?
尴尬没了,悬念来了,外加可以吹嘘的意境。
然后在二当家送行的收官镜头里将刚刚的结局娓娓道来……
《倭寇》开始的画面,是雨落残荷,不知道导演是否喜欢红楼那个桥段,林妹妹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只是落在开头,有些不明所以。
或者导演有禅宗意境,那又是别样趣味,只是与影片脱太远,意境不谐。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语。
四个老头围着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边是三个异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
渐渐地,老头们的话题转成了那些异族女人。
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这样围着桌子的躺椅,这是艺术,是导演的高调。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离谱了,如同她的人一样,处处离谱。
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气,充满幻想,又难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闹,却处处不满于现实,终于落得郁郁寡欢,这时候她的遭遇不仅不令人厌恶,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不剧透,咱就这么说吧。
导演已经文艺得人话都不会说了。
整个故事设定就很莫名,人物酷到连屁都懒得放一个,全都使出吃屎的尽头玩命表演,做作到让人忍不住笑场。
平时不说话吧,一说到考据的东西就都滔滔不绝了,倭刀出处啊、戚家军啊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还有那一帮新疆大妞也够胡扯的。
这片子要非说有啥亮点,第一是画面很漂亮,第二是关于武术的表现方式比较写实。
没有满天飞和轰轰轰了,也不搞什么拳拳到肉。
真实比武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主要都是在互相试探反应速度和攻击距离,一旦正经动手,一招就分出来胜负了。
泰拳什么的可能麻烦一点,但是我练剑道的,对战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当个新鲜看吧,别太认真就得了。
1.两个人挑柴火披斗笠歇在银幕右角,几个官兵一言不发走进银幕左边。
架势已经摆开,气息片刻凝结,镜头却突然摇到水面的残荷,定格。
再摇回来,官兵已倒了一地,两人挑起柴担,走开。
把《倭寇的踪迹》开场的镜头翻译成文字,便是活脱脱的古龙小说句式。
就像经典的那句: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从哪里发出,因为见过的人,都已经死了。
如果你此前读过徐浩峰的小说,电影看到这里时已经要会心偷笑——因为这个新晋电影导演、出版过若干武林实录和武侠小说的作家,最开始练习写作的方式,就是改写、续写古龙小说。
没想到改拍电影了,气质依然。
再往下看,笑的人更多了,笑出声来。
“这电影没有武术指导吧!
”前座后座有人笑岔了气。
因为最重头的几场比试、过招,要么是一个隐在暗处全无武功的小女子“低手打高手”,不露面、一招鲜地横扫一片,连“天下第一高手”都被一棍击倒;要么就是两个人不近身地周旋,跳跃、躲闪、绕圈,惊险只写在围观者脸上,一旦出手,输赢立现。
没有飞来飞去,没有口喷鲜血,更别说特效炫技。
完全颠覆被港式武侠喂养大的人们的视觉期待。
要等到出字幕,刚刚的吐槽者才会发现,导演、编剧、武术指导后面都写着同一个名字:徐浩峰。
他是一个胖子,白,戴眼镜,一双笑眼,绝不像练武之人。
但少年时却真的习过内家拳,更重要的,他曾在一代形意拳大师李仲轩逝世前的最后两年,伴其左右,整理出轰动一时的口述历史《逝去的武林》,浸淫过真实的武林风范。
在徐浩峰眼里,真正的高手过招就是这样,不花哨,也不漂亮,力从足底发,所以永远脚踏实地。
飞?
不可能。
不管喜不喜欢,你得承认,你从未看过这样一部武侠电影。
尽管有时笨拙,但连笨拙也成了它的一种特色,让人有愣住一秒的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与《阿凡达》式的视觉刺激全然不同,不是源自技术,而是知性。
所有的音画细节,都被一套绵密的价值观念笼罩,而编织这些观念的知识系统,对你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很中国,却是我们从未经验过的中国。
就像祖先的遗传编码,隐在基因里,等待被唤醒。
寒冬露水,残荷微颤。
一开头,电影的基调已然奠定。
徐浩峰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审美,“当你感受到自身虚弱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生命,这是中国文人的气息。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生命力的博弈,一老一少,阴阳太极。
双线叙事的两个主角,一个是已经隐入民间的戚家军旧部梁痕录,年轻气盛,不愿看到戚家军的兵器——改良倭刀随着戚继光的去世而失传,甚至被名门正派污为邪道,于是挑战坐镇武林的四大门,希望完胜后开宗立派,为戚家倭刀正名;另一个则是刚刚退隐的四大门盟主、武林第一高手裘冬月,他白发银髯,因叹自己年老,宽恕了与护卫私通的妻子,避世上山,又奈不住山上的寂寞,想借着城里闹倭寇的传言下山“平倭”,趁机把与妻子的旧事了断。
梁痕录承担的是事件的外部线索,由他到霜叶城挑战四大门,引出一整套黑色幽默的故事,西域歌姬、海道防将领、四大门武学世家的老朽精英纷纷出场,有意无意地把他当做倭寇围攻;而真正精神性的线索、武林中人的质感,由裘冬月完成,徐浩峰把他想说的话,其实都放在了裘冬月身上,“写所有人,都是为了写他”。
裘冬月身上承担了一个“时间”与“高尚”的命题。
这是太平盛世,文人式的困惑与焦虑: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人的高尚能坚持多久?
一个看似高尚的选择,是出于一时冲动,还是生命力衰竭的无奈?
真正的高尚是否存在?
徐浩峰让裘冬月下山来,把自己曾做过的选择再重复一遍,在重复中完成确认。
诱惑都摆在眼前,他心底的欲望、恨意、挣扎、救赎都被摊开来一一检视。
相比武打的外壳,裘冬月内心涌动的暗潮,才是《倭寇的踪迹》里真正的惊心动魄。
最后,他还是宽恕了。
与梁痕录的比武一完,他转身上山。
2.从1980年代的精神至上到1990年代的唯利是图、再到新千年的不择手段,世风的变异只在一夜之间。
生于1973年的徐浩峰说,关于“高尚”的命题,是他这个年纪的人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困惑;而礼崩乐坏,却是春秋以来,中国文人传统的恐惧,持续两千年未变,儒家文化便是从这种恐惧中产生。
他所要拍的武侠电影,都将建立在对礼崩乐坏的恐惧与救赎上。
建立起自己的恐惧与救赎,在他看来,是武侠电影要真正成为一种类型的前提——换句话说,此前所有的武侠片,几乎都不具备被称作武侠类型片的资格。
类型片是什么?
徐浩峰的解读别具一格。
“类型片首先要确立一种特立的价值观,而不是类型元素,不能说有路有车,就是公路片,有马有戈壁,就是西部片。
”不同的类型片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徐浩峰在博客里写:爱情片恐惧的是阶级差异,贫富或政治立场伤害爱情;恐怖片是对异教的恐惧,变态杀人狂是精神病伪装下的思想家;侦探片恐惧的不是坏人,而是社会已普遍败坏的真相,福尔摩斯只能对付个体罪犯,一跟黑社会老大对垒,立刻死掉;西部片的恐惧是孤立无助,大自然的压力、社会的无序都在西部小镇集中反应……人生的几大焦虑大体如此,类型电影就是要稀释这些焦虑,救赎这些恐惧。
切中观众的心理软肋,这才是它们风行全球的原因。
“懂了类型片,也就懂了大体人生。
”焦虑如何稀释?
恐惧如何救赎?
徐浩峰说,要靠立起价值观——就像西部片立起了独往独来的价值观,无助感变成卓尔不群的骄傲,孤独反而成魅力。
而此前被中国人当做“华语电影唯一拿得出手的类型片”、不断往海外输出的武侠电影,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却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像精神壮阳的鸦片,像自欺欺人的把戏。
武侠电影塑造的银幕英雄,好比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永远靠打洋人、揍日本人奠定自己的“民族英雄”地位,然而历史上,中国武林从未有在真正的擂台赛上击倒洋人的记录。
“拍这种电影根据的不是故事原则,而是报复快感。
”徐浩峰把那些武侠片的所谓“价值观”比作春晚喊口号,“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和“给您拜年了”性质一样,整部电影不过是一台凑场面、凑名角的联欢晚会。
可悲的是,这样贩卖民族主义的廉价刺激依然卖座。
我们的历史,在银幕上只剩下一堆热闹,观众的口味,败坏至极。
3.武侠电影本该是最容易对接传统与历史的。
如若对我们的来处足够自信、钻研够深入,武侠该是中国最独一无二的电影类型。
“电影毕竟是写人的,电影好不好不是在于技术,往往还是在于里面的人文,包括好莱坞,它的技术做到一定程度,还是会倾向人文。
”我们的人文脉络,很鲜明的一条线索,便是礼乐传统。
徐浩峰是悲观主义者。
他相信礼乐的失落,是个无可挽回、持续不断的过程。
世风日下,放在历史长河中看,或许就是几千年来存在者的恒久体验。
“白银时代”,是知识分子坚守的梦境,所谓英雄,不过是“不改初衷”,在平庸年代里不随波逐流。
“人总是要向前走的,但人有时需要往回走。
武侠片便是满足‘往回走’的需要。
前途空洞无聊,起码过去还有些依凭。
”只要退而求其次,便能守住存在的意义,不至有文化与价值断裂的混乱空虚。
他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在这个时代、尤其在电影圈中何其独特。
别误会,他是千真万确的科班出身——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如今还在北影导演系当老师,他讲的视听语言课极受欢迎,总是人满为患,课堂笔记被学生整理出来,在网路上流传甚广。
有人把课堂上的徐浩峰形容为一尊“佛”,永远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姿势,关上灯,投影仪放着电影,他一帧一帧拉片子讲解,烟头明灭标识他坐的位置。
但他是绕了一大圈才回到的电影。
与贾樟柯、徐静蕾同届,徐皓峰直到现在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当年一毕业,他便逃离了职业导演江湖,师从一位道教宗师埋首故纸堆八年——因为不愿意自己被江湖改变。
“当时如果发展下去,找机会拍电影,说不定也能拍上,但我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我觉得我在这个世上没有独特性,既没有独特的知识,也没有独特的感慨,不如先去补充一下苍白的自己。
”八年隐士般的生活,“不做人做事,只做学问”,有时一年只有几百块钱收入。
有人看了他在道家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曾力劝他出家。
2004年回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时,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知识和感慨”,他说:“这样就可以立世了。
”不改初衷所付出的代价,竟真的得到回报。
他在朋友的电影里客串出演过行脚僧。
他的模样、神态也确实如此。
与徐浩峰面对面,你脑子里很容易闪过“涤除玄鉴”、“抱虚守静”这样的词语。
他语调低沉厚实,传到耳里有嗡嗡的共鸣。
眼神里偶尔飘过的一丝狡黠,或许拜古龙和王小波所赐。
《倭寇的踪迹》入围了威尼斯等十数个国际电影节,虽未有斩获,却激起讨论声一片。
有人说,徐浩峰是拿梁痕录自况,要在四大门林立的电影江湖,开新宗立新派。
徐浩峰笑。
他没有野心,只求自然而然。
国内的票房,《倭寇的踪迹》几乎注定黯淡。
但还好,徐浩峰的第二部电影《箭客柳白猿》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投资来得非常顺利。
他将把这样的武侠一部一部拍下去。
“柳白猿”里你将见识到真实的民国武林世界中,高手如何以一当四十——不是靠吊钢丝,不是靠特效,不是靠剪辑,不是靠动漫化,是真实还原武术技击的诀窍。
参考资料:导演手记《无道之器》
之前此片在百老汇上映之时,的确对其没有什么特别的向往。
甚至之至本片在BC下线,也未观其真容。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对武侠题材不太感冒,认为其搞不出啥新套路,难以超越胡金铨、徐克等君;预告片真的剪得很烂啊,有三流电视剧的效果;作为一个标题党对片名没兴趣。
直到某日莫明的读了一篇关于徐浩峰其人的文章才让我对本片起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我也相信了缘分这回事,从丝毫不关注到及其期待,只在那短短几百字之间。
那篇文章写徐浩峰,用了一种及其神乎其神的手法:很严肃但又很扯淡地说着这位电影学院的老师对武侠有着偏门的研究,甚至徐老师本人为了钻研武侠过着深居简出、归隐的生活。
更有一说,这位瘦弱的电影人自行练习气功轻功,据说已经有着蜻蜓点水之势。
另外那篇文章还对《倭寇》这部电影有着神奇的解读:其大意是说本片是以一种科学的手段来解释很多看起来很科幻的武功技巧。
后来有幸在北影导演周的时候观看了此片,还亲眼见到了被描绘的神乎其神的徐浩峰老师本人。
错过了也许就错过了,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有种久违的激动。
甚至现在回顾这一年看的华语电影,这一部看起来略显怪异的作品稳稳列入了我个人今年的华语片五强(另外四部大概是《边境风云》《万箭穿心》《杀生》《宝米恰恰》)。
大概是个人偏好这种有一丝装逼但又装的不让人厌烦的电影,于是我的确从《倭寇》中嗅到了一不一样的气息与野心。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就是明朝官府追击倭军,却不想一直以来追击的倭寇却是戚继光训练出的使用倭刀的余部。
但和传统武侠片中传达侠义精神,杀敌报仇破案立功不同,这部片子似乎一直纠结与探讨的问题是刀法与打法。
大多数武侠迷热衷的是怎样的打斗画面精彩流畅,而徐导演就像一个武侠geek一样,关注的是怎样解释武侠中的打斗才科学。
“如影如响”算是比较成功的唬住了我们这些对功夫比较白痴的现代人,但又忍不住喃喃道着:一个外族的弱女子当真就能用一根木棍抗敌几日不倒,这到底是科学还是扯淡,可能我们纠结那么几日便也无暇顾及了。
但是这样的电影角度的确让观众耳目一新,原来武侠片可以这么拍。
另外从鸳鸯阵抵消倭刀、纸盔甲比铁盔甲的优越性等点看来,导演的确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下了不少功夫。
有趣的是,那一日的观影后QA,真的有人传纸条上去问“徐老师,有传闻说您会轻功这是真的吗?
”徐浩峰听后也不觉一笑回答说“为了保持导演的神秘感,你们就当我会轻功好了。
”这的确是部怪片子,我兴高采烈的给人推荐着,写短评激动地打了四颗星,认为这才是新武侠的代表简直秒杀陈可辛的科学武侠,但也有同去的朋友毫不留情的给了两颗星,写这是矫揉造作装逼可笑的电视剧成本制作。
看来创新就会引来争议,有人喜欢便推崇至极,不喜欢便怒嗔曰“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但这样的实验总是好的,让我们看到了类型片的更多种可能。
因此我也由衷的期待起了徐浩峰老师的新片。
p.s一直想给这部电影写点什么,但就是懒。。。
直到看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福利活动才受到了鞭笞,哈哈。
希望能第一时间看到徐老师的新电影。
风格比较怪异的一部片子,拙朴、荒诞,古龙式一招定输赢的决斗、不时冒出的冷幽默都让人惊喜,却也参杂着水准参差不齐的表演。看得出徐浩峰想往传统的武侠片回归,只不过步子迈得有点大,观众跟不太上,或许正如片中的台词所说:“这是一个测试。”但生涩总比没有新意强,作为处女作,值得嘉许。
有风格的武侠片,但并不令人生厌,个别段子还很讨喜。台词还很王家卫,原来就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啊。
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但也玩得太过火了吧。逼王导演在格调与节奏的路上执念过重,伤害了故事的讲述和表意的传递,就像三里屯、太古里那些妖艳身姿的塞壬女妖,呈现形式永远服务于呈现内容,这是主次关系,也是虚实关系。导演较早的作品确实有失平衡,逼王形态尽显,怨不得在《师父》《箭士柳白猿》等影片的评价中看到许多相似的吐槽,那时我还不信。另,这部片是我在电影解读类视频中看到,裹挟了生活的手机,与裹挟了审美的电影解读,让这个时代以及身处其中的我不断处于被撕碎、被结构的生态中,难受。
捧臭脚的枪们可以去死么
以电影之名反电影,以武侠之名反武侠。
浩峰老师的处女作,顶!牛逼!
這個片子你説扯,它確實很扯。但是它講了一個最根本的東西出來。那就是兵技和武術的不同。上兵伐謀,兵技是不講精神的,是謀略、技巧。武術,則更多的是練神。很喜歡這個片子做的許多類型方面的突破,很不錯。
!!!
作为武侠电影的娱乐性极差,突破性的新意满载,整体写实基础上略有夸张,故事较弱,形式大于内容。
豆瓣的同学们别TM瞎评论了,这就是部烂的一塌糊涂的武侠喜剧片。
武术就武术呗,还原就还原呗,挺正常的啊,有啥值得大惊小怪的?挺像电视电影,随便看看拿来做消遣还是不错的,认起真来就没意思了
徐皓峰的电影处女作,有点味道
虽然说是很有自己的武侠风格,但实在太沉闷.没有兴趣看完3
3.5。规矩、排面、招式,流传。
故事的初衷很好,或者说创作起于一个很好的点上,但是没能很好地展开,改良的倭刀原本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兵器,但视觉效果并没有将其有趣之处发挥好。这是在揶揄大陆武侠的不济吗?这是在调侃间离效果的吗?如果不是,那么真心在影像上失败了。故事、节奏都很差。喜欢武侠是一回事,拍好武侠是另一回事
很有个性的片子
真心不好看
睡了
不是纯粹的武侠,有一定的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能看到反讽的部分,但是影片节奏有点拖沓,带了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如果你想知道我靠这个词的踪迹都经常出没在哪里 如果你想对着一部大烂片狂骂我靠的话 那就去看《我靠的踪迹》吧! 武打动作的灵感一定是来自于星爷喜剧片里装模做样搞笑假打 三岁小孩打架都比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