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这支在中国地理版图上近乎绝迹的少数民族,在甘肃中部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有着兵荒马乱的历史,也有着先族人保留下来的语言。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讲述了两个裕固族的孩子独自穿越静穆广袤的大漠去寻找他们于水草之上家园的故事。
回家的念头源于居住在镇上的爷爷突然离世,弟弟阿迪克尔说“把灵魂带回草原,就是回家”,于是两个孩子装着老人的遗像,骑上两匹骆驼上路了。
在孩子的记忆中,父母依旧留守在属于裕固的那片草原上,回家则完全依赖骆驼对水草敏感的天性和两人模糊的记忆。
路途中,两个孩子来到一座即将被弃置的喇嘛庙,庙里的老喇嘛形容河为母,草为父,劝孩子理解父母对水草乃至对家园的坚守。
两个孩子最后在河道边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手中捧着与身边其他淘金人手中一样的竹筛,远处的大货车扬起漫天的沙尘,工厂高至云霄的烟囱正不断地向外冒着浓烟——孩子们的家不再水草丰茂,新的家处在工业化巨大的影子之下。
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影片多次提及孩子母亲的病危,如若以河为母,淘金人对母亲河进行的开采和破坏其实是一种隐喻。
先秦分中华九州,甘肃占据雍、凉二州,有着“雍凉之地”之称。
因为土地贫瘠和水源匮乏,甘肃这片土地带来的印象是一如既往的荒芜。
张佺在《水车》的歌词里写道“我把水车不停不停/不停地踩动/看那流水将那沙漠变成田垅”,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有着最坚韧的品格,他们用后天的勤劳去弥补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
作家刘亮程虽生在新疆,他的文字却填补了我对生活在黄土之上的劳动人民原本枯燥的想象。
他写出“人无法忍受人的荒芜”这样的句子。
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是能忍受的——取水困难可以多行几里路,风沙狂怒可以将其阻挡在窗外。
但如果在萧瑟的黄土风沙之中还滋长出孤独,悲伤只会变得越发茁壮——没有人情味在嘴里,日子嚼着嚼着就会冒出干涩的黄沙来。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写道:“家是很容易丢掉的,人一走,家便成一幢空房子。
锁住的仅仅是一房子空气,有腿的家具不会等你,有轱辘的木车不会等你,你锁住一扇门,到处都是路,一切都会走掉。
门上的红油漆沿斑驳的褪色之路,木梁沿坑坑洼洼的腐朽之路,泥墙沿深深浅浅的风化之路,箱子里的钱和票据沿发黄的作废之路……无穷无尽的走啊。
”虽没有生于黄土之上,但乡愁其实都是一样的。
作为中国的八零后导演李睿珺,坚持自身的艺术取向,站在坚实大地的寸壤之上,将对于国家文明与百姓家园的思考放置于其作品之中,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所特有的冷峻风格,这与他艺术追求中所秉持的纯澈温润风格特质相结合,交织成为了这一部内敛深沉的现代启示录。
他用两个小男孩回返草原这一故乡母体的旅途作为故事主体,将自身对于家乡不再依旧的现实考量和焦虑心理投射在找寻的过程中,两人所见的茫茫大漠与干枯草原,结合对于故乡原来模样的怀念,体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所带来的冲击之大、之深,一览无余的平地上是创作者深沉的叹息。
一.创伤叙事的家园书写 影片的主人公设定为两个小男孩,因为父母的原因,他们从小便分隔两地,分别归父亲与爷爷照料,以至于当哥哥巴特尔被接去与弟弟阿迪特尔同住时,二人的矛盾一度不可调和,处于尴尬的境地。
这一家庭背景塑造了整个影片“痛感”的一部分,兄弟两人因父亲的偏心而大吵,甚至在沙漠中大打出手,平时的相处更是难掩对于对方的厌弃之情。
作者将影片的叙述者定为两个孩子,给予了他们创痛的家庭背景,又利用他们去学校念书这样的现实情况,将家人从他们的生活中剥离了出去,被迫使二人在母亲与爷爷皆亡,无人领他二人回家时,踏上返乡之旅,去草原找自己的父亲。
二人踏上了去草原的路,开始整个电影的寻乡之旅。
而在二人征服大漠的途中,沿路皆为干枯的杂草,没有一条河流,只剩一地沙砾,荒凉而破败,呈现出家园覆灭后的苍凉与孤独感。
弟弟坐在干枯的水井边,双眼无神地望向眼前的大地,记忆中水草丰茂的家乡已然不是曾经的样子,在幻想中出现的翠绿的青草河岸在一次转身后化为乌有,褪色成这片光秃秃的土地。
这一处对于家园的艺术化想象为影片添上了十足的风情,美丽的大草原背后,隐藏的是关于家乡的乌托邦式想象,是失乡者心目中重新构建的诗意化的精神原乡,同二人旅途中所见的荒凉与破败之景分立在话语两侧。
被现代工业文明摧残过后的家园呈现出丑陋的一面,也构建起家园叙事文本的异托邦。
影片展现了这样一个“去乡”的过程,而留给屏幕另一侧的观者以有关“怀乡”更大意义,剖开创痛的内核。
二.文明碰撞下的现代焦虑影片将叙事背景放置于乡村一方,引入了卡车等象征工业文明的物品,构成了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
这是李睿珺的电影中始终聚焦的一个关注点,立足于乡土大地,展现对于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激烈矛盾的思考和关照。
在这种文明的碰撞下,代入了创作上的现代焦虑,将现代语境下的难题抛掷于观者对于影片的感悟之中。
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强行到来,当地的生态遭受了巨大的浩劫,原先生活在草原的喇嘛也被迫搬离到别的乡镇上,随处可见的废弃工业零件被孩子捡起来当作玩物,卡车拉着一车的羊群,摇晃在驶离的路上,而再想起影片开头巴特尔对爷爷说的想要去草原放羊的简单愿望,此刻也淹没在工业化的浪潮声中,成为话语消散后的一层文明更迭的危机。
城市虽然在电影中没有出现,但不论城市是否真正在场,或隐或现的现代工业文明仍然是城乡二元对立中相互关照的文本。
影片中两兄弟对于消失的故乡所表现的孤独神情恰好成为了整个电影的基调,用孤独感砌成文化的断层感,当地人投身于淘沙与开矿之中,麻木而辛苦。
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加速着故乡的“失去”,而文明碰撞也必然导致家乡的丧失,水草丰茂的地方将只存在于内心,成为以后怀感的精神原乡和陌生化的精神映像。
导演用冷静态度旁观这一切,正如李睿珺自己说的:“我当然不会是带有放大镜去观察中国,但也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希望保持客观冷静的方式呈现转型中的中国的社会形势,供大家思考。
”他以此试图唤醒大众,不要总执着于现代化带来了什么,而是用反思的眼光思考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三.主体丧失后的文化寻根 该片在乡土背景之外,呈现了一种散文诗般的美感。
镜头的选取上展开了一个纯澈的人间,而且这种纯澈延伸至主观,便成了巴特尔与阿迪特尔两个儿童的视角选择,导演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加重了影片的反思况味,大有更为深刻的思考。
儿童的人生阅历不丰富,内心单纯。
对于家乡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而就是这样的群体。
在面对家园逝去、时代变迁时,恰恰更为可悲,他们就像是故乡的失语者,成了现代文明所无视了的一些人,而由于他们主体认知的不足,又成为了身份界定不清,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一群人,而原本处于时代变革浪潮冲击最深的中老年人,则没有过多的展现,原应作为主体的他们成为缺失的一角,而下一代的人生却被冠上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老喇嘛曾说,草原是父亲,河流是母亲,而他们这些文化的守护人却集体遁逃,同两兄弟无人照看的情况相同,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缺位,实际上要表达的也正是承担着养育功能的草原的逝去。
结尾中二人找到父亲,一同踏上虚渺的未来,从“两个孤儿”变成“三个孤儿”。
他们之于精神原乡已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家乡的根毫无疑问走向了毁灭,油绿的草原被工厂取代。
故乡在何处?
他们注定踏上寻根之旅,也注定寻根无果。
这种文化寻根中还有对于传统文明丧失的强烈反思,带有对于失根的绝望。
伴随现代经济发展的波涛,在眼前的真实中,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对抗,而居于文明更迭夹缝中生存的人也被浪潮所抛下。
影片使用了“道路母题”,作为叙事主体的兄弟二人旅途中所见体现了文化的寻根与断根,而在结尾,深沉的电影影像也直击观者内心世界,体现了一种文化批评况味,以至于有了作者电影质感,能感受到冷峻的是观者,文化的去向怀乡之感也略有偏差的由“外乡人”体悟。
这种人物主体建构的崩塌,成为了创作中的审视态度。
在文明更迭后找寻精神原乡的过程,体现了创作者深沉的思考,它或在警示我们应当保护文化多样性,留有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
“爷爷说我们的家就在那水草丰茂的地方。
”李睿珺导演借用两个孩童的话语,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深深的人文情怀。
不想说的太矫情,暂且把它叫做“乡愁”吧。
乡愁——永远是影视作品中颇为讨巧的题材。
欧洲国家,例如希腊,就将“乡愁”这种泛化的情感上升到哲学理念与生命体验的高度(《雾中风景》)。
《雾中风景》中的两姐弟为了寻找自己的父亲远走他乡,或者从更高一层面上说,他们寻找的是希腊这个民族的文化之父与文明之根,通过孩子的视角表达作者个人对于文化、对于家园的思考,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主题。
反观中国大陆的这部《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优秀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在主人公的选择上,选取了一个被人长久忽视的族群——流散于河西走廊地区的裕固族民;在场景的设置上,尽量做到了返璞归真,将一个现实中的草原生态赤裸裸的展现出来;在角色的塑造上,尽量删繁就简,只着重突出了兄弟俩在归家途中的活动;在声效的运用上,我们除了听到骆驼的嘶鸣,呼啸而过的风声,穿插草原地区独特的民族器乐;在主题的挖掘上,也并不刻意迎合或是执意摒弃某些观点和态度,基本上做到了水到渠成;而在情感的力度上,不强求不做作,自然而然的流露。
兄弟俩一路上生着闷气,彼此都不给对方好脸色。
幼小的年纪,单薄的身躯,牵着两头大骆驼,那样固执而决绝的向着家的方向前行。
因迷路而产生分歧,弟弟大喊:“只要顺着河流的方向走就能回家。
”哥哥回应:“我凭啥听你的?
”其实兄弟俩的矛盾无非是孩子的嫉妒心在作祟。
弟弟从一开始就嫌自己的阿爸总给哥哥买新衣服而自己总是穿哥哥的旧衣服而气恼。
兄弟俩扭打成一团,彼此不依不饶,哥哥朝弟弟胸膛上打了一拳,随后撒手而去。
哥哥自知打重了,又不好意思去问候弟弟,只好求助于骆驼来安慰自己。
哥哥找到了一所快要荒废的寺庙,在庙里碰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喇嘛,他想到庙里讨口水喝,并给自己的骆驼也喂点儿水。
老喇嘛让哥哥为自己遭到破坏的母亲河祈福,哥哥虔诚的拜了三拜,喝饱了水又和弟弟上路了,临行前,老喇嘛还将自己的一头骆驼送给兄弟俩。
淳朴的僧人给了兄弟俩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这里,草原的风光已不再是歌谣里所唱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壮美。
随处可见倾圮的民居,退化的草场。
在那些久已荒废的洞穴中甚至还保存有精美的壁画,让哥哥一再的停下驻足欣赏。
由于水源渐渐稀少,兄弟俩找到一处水源就愈发的兴奋,哥俩脱了衣服跳进一条小河,打起了水仗,这也是兄弟俩唯一一次情感缓和的时刻。
在水花四溅中,他们俩表现的不再那么沉重,内心似乎不再背负着找寻家园的压力,而是一次彻底的释放与欢乐。
这才是属于孩子该有的性情。
吵了闹了打了疯了,卸去了心上的包袱,回家的路途却依然不甚明朗,兄弟俩顺着河流走到一处淘金地带,这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牧民们抡着锄头,开着挖掘机在这片原始而丰美的山林间“大兴土木”,看看是否能挖出他们想要的财富。
兄弟俩看着眼前这一切,愈发的迷茫。
弟弟走上一处山坡,远处高耸入云的烟囱在吐着浓黑的烟圈。
此刻的兄弟俩在想些什么?
其实,到这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与《雾中风景》完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殊途同归。
中希两国虽然文化不同、根基不同,但是内在的情感却有着耐人寻味的一致性。
《雾中风景》中的小姐弟到最后都没有找到他们的父亲,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里的兄弟俩仍然在追寻他们心目中的家园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面对如今所剩无几的水草丰茂之地,那些牧民们生于斯长于斯,给予他们生命的启迪和灵魂的洗涤的精神寓所究竟身在何处?
面对工业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全面占领,我们还能否驻足回望那一片丰饶?
抑或只能哀叹,为它唱起末日的挽歌?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86很多地方可以拍的更好(如最后的淘金河边穿梭和工厂),各种元素也是很散,本身的故事深度配不上精神深度,调度也是刻板粗糙,不过导演有意去展现消失的文明消失的草原消失的家乡就是值得关注的,期待一下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新片.大钊意识形态直白到成为贯穿全片的“母题”,倒不如学一学万玛才旦的克制,让观众自己看到,而不是说出来,只有结尾让人印象深刻,骆驼和孩子这个天然灵性的形象步入伤痕残酷的土地形成巨大视觉冲击与反差。
Michel_le河流干涸,草原枯萎,文明隐逸,用儿童视角体现一场寻源之旅,可贵与对一族的关注与关怀,但剧本和节奏没有跟上它的意境,比较枯燥无力折射入网非常生硬、说教,让我想起狼图腾松野空松机械感,台词不太像是人说的,好在有一大段不怎么说话的公路桥段,那里是本片能看的地方神盾局仔龙荒漠上的一对兄弟去寻觅那水草丰茂的家乡,漫长的旅途里,找到一口有水的井都是艰难的,看到的寥寥无几的人马也不过是海市蜃楼,喜欢李睿珺的甘肃宇宙里对民族的关怀和对仪式的敬畏,片中丝路上的自然风光也很壮美。
#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巴特尔和阿迪克尔兄弟俩一直分开生活。
他们的父母是祁连山北麓裕固族的后裔,无暇同时照顾两个孩子,所以哥哥巴特尔被送去镇上,和爷爷住在一起。
成长在迥异的环境下,兄弟两即使在一起也很少说话。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们都在镇上和爷爷住在一起。
然而,爷爷在暑假突然去世,说好要来接他们回去的父亲却迟迟没有到来,弟弟阿迪克尔决定和巴吐尔去草原深处寻找父亲。
乍一看,影片像是和中国现实情况颠倒过来的留守儿童的故事:上了年纪的人带着孩子住在城(镇)里,年轻人反倒生活在传统的游牧环境里。
这个伏笔在最后两个孩子找到父亲那一刻被揭晓。
从故事发生地来说,这是导演李睿珺第三次表现自己生活环境里的人和事,在中国电影版图里很少看到的西北草原与荒漠,寄托着他对传统生命观与现代化转变的理解。
每到春季,北京一遇沙尘天气,人们的心中就好像有个开关被打开,提醒着他们睁眼看看西北的沙漠化问题。
所以,当李睿珺在电影里把沙漠化放进他的故事中时,不免会被贴上“环保电影”的标签。
但实际上,他的故事并没有讲述环保问题本身。
在他的第二部电影[老驴头]里,老驴头之所以固执地要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凭借一己之力与土地沙漠化抗争,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土地,他的一生、他的祖坟就在那里。
给他动力的不是环保意识,而是自身受到侵蚀的紧迫感。
与此同时,年轻劳动力缺失,荒芜的土地本身也面临被征收开发的命运。
与土地一辈子捆绑在一起的老驴头,在自然环境和现代社会面前,经历双重挤压。
在这股裂变中,死守传统的个体十分被动。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里甚至都没有直接提及沙漠化的问题(只在少数言谈中涉及,未深入展开),但当两个小孩决定从镇上向草原深处寻找父亲时,这种从现代城镇向自然环境过渡的探寻之旅,本身即蕴含了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意识。
尽管这种反思并不高明,依旧是在说工业开发带来的自然破坏这种老论调,但它的确仍然是未受到重视的现实问题。
而本片略显高明的地方是,它把视点放在两个关系疏远的兄弟身上,以他们互相走近的旅程,观照自然生态的变化。
恰如吉姆·贾木许在[离魂异客]里,以一列向西行进的火车,把美国西部开发初期的野蛮迹象暴露出来。
但是,不能因此就把[离魂异客]看成是一部揭露文明暴行的电影,在这个基础上,它其实诉求更多,主角游走在野蛮文明之外的孤独气质,诗意而动人。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也是如此,电影终究是在传达一种情感,自然环境无论是处在一种被破坏的状态,还是说是现代化潮流下,不可避免要发生的转变,都是对当地人原有生存状态的一次冲击。
李睿珺面对正在裂变的家乡环境,必然会在其中嵌入自己真实的生存体验和成长感悟。
那种我们称之为乡土气息的东西,正在消逝,或者以另一种面目出现。
电影把这份渐行渐远的传统与自然,附着在儿童童话般的旅程中。
不过,最后的镜头还是把兄弟俩拉回到了现实。
他们按照父亲所说的——“在草原上迷路了,就沿着河流走,在水草茂盛的地方就能找到牧民的家”——去做。
然而,他们只能沿着一条干枯的河流走着,草原荒芜,沙地遍野。
好不容易有水的河流出现了,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而是飘着废气的工厂。
他们的父亲成了一名现代淘金者。
虽然是一部主角为孩子的电影,但我也好好地看下去了,观感不错。
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兄弟二人骑着骆驼踏上返乡之路,最后终于回到了家。
情节虽然简单,但他们二人所经历的艰辛并不亚于翻越重重山岭,重要的是内心的阻隔逐渐消融。
不在同一环境下成长的两兄弟对彼此都抱有敌意,哥哥巴特尔尤其恨弟弟阿迪克尔。
因为巴特尔幼年与家人分开的主要原因便是因为阿迪克尔的出生,家中清贫劳苦忙不过来,就把他送到了爷爷家生活。
巴特尔固执地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了,连带着也恨上了自己的父母,处处与之针锋相对。
阿迪克尔也很委屈,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家中老幺,但却没享受到任何偏心的疼爱。
所有的好东西都是给哥哥巴特尔,所有人都偏向他。
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在马路牙子上放声大哭也不管用。
虽然巴特尔心中恨着阿迪克尔,但也羡慕他能常伴父母左右。
自己虽然也有爷爷的庇护,但内心终究是孤单的,所以性格也更加执拗孤僻些。
阿迪克尔在父母身边长大,父母的疼爱让他看待事情更积极些,会主动去解决问题。
譬如爷爷死后他愿意求哥哥跟自己一块回家,因为家中的妈妈思念他,他不忍心看病重的妈妈哭。
这样一对拧巴的兄弟在爷爷死后踏上了回家的征途,两人虽在一条道上,心却隔得很远很远。
阿迪克尔常年回家熟悉路途,巴特尔也有自己的见解,两人一路不停斗嘴。
他们努力去寻找家的位置,因为爷爷说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只是这一路走来,满目荒凉,人烟稀少。
曾经依水而居的牧民们相继离开了草原,迁到了城镇附近,因为水源也正在慢慢减少,如何安居乐业呢?
喇嘛说:"非父不生,非母不养。
如今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这草原就像爷爷的身体一样,他老了,需要休养生息,爷爷叹息着说。
我能懂其中的意味,人为地过度放牧已经使草原不堪重负了。
话说回来,其实巴特尔在寻找水源的过程当中,何尝不是在找寻自己失去的父母兄弟?
他愿意与喇嘛一起祈福,也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父母祈祷平安健康?
在电影的最后,家是不是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已经不重要了,他已经从阿迪克尔的口中知道父母从未抛弃过他,在无数个漆黑寒冷的夜晚仍有人惦记他是否吃饱穿暖。
他曾经的内心处境是荒无人烟悲伤寂寥,如今却是水草丰茂充满柔情。
因为,心,此刻就在温暖安宁的地方。
第一次听闻李睿珺的名字是他的那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这位年轻的八零后导演,在这个人人都在赶拍卖座电影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拒绝各种名利的诱惑。
从《老驴头》到《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他始终未改初心,一直试图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出他对于生命的思考。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弟弟阿迪克尔和哥哥巴特尔在同一个班级上学,住在爷爷家,远离自己的父母。
因为不同的童年遭遇,哥哥对弟弟心存隔阂。
暑假来了,爷爷意外去世,而父亲并没有来接他们,他们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于是,巴特尔和阿迪科尔这一对兄弟,牵着两只骆驼,行走七天六夜,五百公里,只为找寻父母的所在。
电影开头是壁画逐渐裂开的画面,然后引入了裕固族的历史。
他们的祖先是与唐代有着密切交流的回鹘族的后人,游牧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
水草丰茂之地,是其生存之本。
然而,现如今镇子附近的水井枯了,草原也渐渐枯萎了。
牧人的歌谣依旧在爷爷的口中唱道:父亲像草原,母亲像河流,然而,草原的沙化,工厂的黑烟,已经使自然的家园改变了面貌。
两个少年的沙漠旅程,是导演所苦心孤诣描画的奇异影像。
骆驼,大漠,两人所经之处多为断壁残桓,给人苍茫之感;烈日下的黄沙四起,却自有一番诗意的流动感。
如梦,如幻。
阿迪克尔夜里看见了一匹白马,那是爷爷的魂灵。
而在沙漠之中,他也曾看到过一群穿行而过的喇嘛,还有废墟中的指南针、子弹,这些都若有所指,它们或许关乎历史,或许关乎政治,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喇嘛庙里,还是有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这与历史的勾连,让影像的沧桑感更深了许多。
巴特尔在墙上看到了报父母恩重经变文,它的深意不只是宗教的寄托,也并非找寻父母那么简单。
喇嘛对巴特尔说的,依旧是草原父亲、河流母亲的衰朽,那么作为大自然子女的我们应当帮助他们,为他们祈福。
最后,当他们来到一片工地的时候,找到了他们的父亲,他正在淘金,远处的工厂的烟囱正在突突地冒着黑烟。
两个少年一脸茫然与困惑。
影片的点睛之笔是在结尾,父亲带着两个孩子走上了返程的道路,音乐则于此时徐徐响起。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部故事极其平淡的电影,主题关于环保和自然的衰退,然而它并没有一味地试图去批判或探讨问题,而是更为诗意地描绘了水草丰茂之地的奇异影像,并真诚地为自然祈福。
其电影的叙事手法让人想到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导演阿巴斯,那生动丰富的生活细节、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通过两个孩子的眼所观看到的历史的、自然的景象等等,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诗意气质。
“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
”正如电影中的那些歌谣和诗句,它是美好的、单纯的,也是独特的。
给这部电影高分,是因为这是一部意义大于技巧的电影。
电影将当今严重的而环境问题,以一个真实的西北,一叶知秋的方式拍出来了。
今天尝试了一种新的影评方法,在看电影中将一些感想语音随时记录,然后归类整理、疏通文字,可能有些琐碎,不过,一定严重剧透了!
^_^—————以下剧透—————这部电影对于未来会成为一部很有意义的资料片,它记录下了,这个年代中西部的那些正在退化的草原、那些残破遭人遗弃的房屋、西北地区小学的样子、家里的摆设家里人吃的东西。
开篇,讲述一个学校的故事,和我记忆中的小学是那么不一样,在那样一个慢接节奏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很早很早以前的我们是怎样地的生活。
去年十一的西北之行让我能够更好的想象那样一个荒凉的世界,一望无际感觉自身渺小的一个世界,自己接着现代科技驰(汽车、火车)骋在广袤的大草原上。
只是那时的我还无法想像在那样的,一个世界中还有着一群人在过着他们的生活。
去一个地方,往往只是了解这个地方的一个起步、一张门票,看到的只是最表层,如果要对这个地方真正地了解,还需要通过书籍、电影、各种资料资讯,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看见那个立体的世界。
在西北玩的时候,去的都是比较成熟的景点,只要身上带钱随时有水,并没有意识意识到,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最重要的竟然是水。
曾经的黄金牧场如今已是荒地一片,当中的原因就是河水没了。
为何没了?
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我自己所在的长江可见一斑,长江已经是一层一层的拦水发电,从最大的三峡大坝,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下建水坝,曾经在90年代河水漫过堤坝、跨过堤坝的我们,现在已经面临最低水位警戒线了。
为此,我们不得不在下游也建一个水坝,而我们的再下游鄱阳湖将会更加的缺水,如今它早已经只是一个湿地了。
电影的两个主角应该也是选的当地人,出演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样更真实,同时也更容易驾驭,比如,那个小孩他自己独自将骆驼整下来让他下骆驼,还有他拍老马去带路这样一些细节,在未来当他们不再这样生活的时候,已经很难记录了。
电影的框架很好,这样一种构思,让我想起了很早看的那个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通过两兄弟回家的路上,把真实的西北勾勒了出来(即使去过西北的我,都觉得自己看到的不真实,只是借着高科技的道路,在那边高大上地晃了一圈)。
两个人当中,其实是弟弟更像哥哥,他不仅懂得自己的哥哥在想什么,也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说服他,弟弟求哥哥一起出发的那一段,弟弟的坚持,甚至让我觉得自己原来是那么容易地会放弃。
而哥哥则更加地任性、不负责任,在课堂上也更加的调皮捣蛋,他会在自己水不够的时候,趁弟弟睡着的时候把水调换过来,会在弟弟的骆驼要病死的时候,把他打成呼吸困难,然后自己逃跑了。
对于电影中哥哥恨父母、两兄弟势不两立的情况,我想了很多,这也是我们独生一代无法经历,我们下一代必定经历的一个困境,而我们却没有足够地经验去教导他们,即如何地与自己的亲兄弟、亲姐妹相处。
像哥哥的遭遇,哥哥那么的仇恨自己的父母,这当中父母碰到了小孩心里最深处的东西,也教会我们在带小孩的时候也千万不能出触碰的红线——就是小孩是怕被抛弃的,千万不要说,不要他。
而父母对两个小孩的教育是失败的,这也是很多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父母无法同时带两个小孩,这当中必然就出现了偏袒,父母因为愧疚给哥哥最好的,弟弟全都看在眼里,所以弟弟憎恨哥哥,而哥哥因为看不这一切,看不到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没有传达到他那里,(小孩对父母的爱,全部都来自于陪伴,注意,是全部。
)所以,哥哥是憎恨父母的。
这样一个情况怎么求解,我只能纸上谈兵地设想,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哥哥爱,然后授权哥哥,让哥哥爱护弟弟,让弟弟感受到他一样的东西,让哥哥传递下去,而这当中,最关键的一环自然是,始终保持父母对两个小孩的陪伴。
这部电影的意义大于技巧,镜头我只记住两个:一个是新旧黄金草原的对比方式,那种特效,以及用父母的出镜来区别时间,处理得很好;另一个是两兄弟晚上玩悠悠球,弟弟教哥哥的场景,很具代表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各种回忆,因此也巧妙地用气球作为背景,用影子而不是真人的方式,更加地具有普遍和共鸣。
以下一些碎碎念。
这部电影让我更加亲近地接触了一下骆驼,这也算弥补了在那些贵的要死的景点的一个缺憾。
骆和驼峰也很生动,在骆驼精神状态饱满的时候,在老喇嘛送弟弟新的骆驼的时候,驼峰都是鼓的,而哥哥的骆驼它的驼峰已经瘪下去了。
我很惊异地发现这个电影居然拍到了当年的莫高窟(也可能是西千佛洞吧),同时在小孩进入的时候内一面墙上写着的各种人物,到时一游,也同样的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曾经在旅游的时候有导游说过,但是自己见到的时候,那感觉还真是不一样,真是觉得心痛和游人的愚昧。
最后,电影的意义。
电影中处处显露着现代社会对当地人生活的入侵,从飞机上掉落的那些排泄物品,那个用于气候勘探的大气球,只是到后面特大的一个炼化厂,曾经以放牧为生的老爸也不得不坐做起了矿工。
当那个世界的母亲河流不再的时候,赖以生存的一切,那些牧民养的羊糕,还有那些喇嘛们,也都无法在这个土地上存活,其实现在社会对他们最严重的入侵,就是让他们的环境恶化、河流不再,把他们的根都已经嚼烂了。
这样一部记录片,面对于当今中国面临最困难的问题——环境问题,在西北是水的问题,而在闹市的大江南就是空气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了。
我们虽然物质繁荣了,但这繁荣背后的苦果,这快速崛起的经济背后的问题,我们现在才开始看到,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这样的繁荣,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两个少年牵着两匹骆驼,带着两桶水,走在凋敝荒凉不见人烟的茫茫草原上去寻在他们的家。
可那里还有草原?
草原在大幅度沙化的进程中。
这是一曲草原的悲歌。
它哀伤的哭声唯有它自己能听到。
草原的沙化让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惊惶四顾,日子难过。
身强力壮的汉子亦难养家,艰难中致使家里两个男孩各自生活,哥哥跟随爷爷在沙漠里的小学读书,嫉恨弟弟跟着父母生活;而弟弟则不懂哥哥为何总有新衣服穿,他却总要穿哥哥留下的旧衣服。
两弟兄不知成年人的难处而相互嫉恨。
即便被送到一起读书后,两弟兄依然无法亲近。
终于有一天,照顾兄弟俩的爷爷死了,两弟兄无人照料,不得不穿越浩瀚沙漠去寻找父母,而一路所见皆是丰茂草原被漫漫黄沙代替的凋敝景象:人已迁走的村落和乡镇……两头骆驼、两个少年跋涉在不知前景的沙化的l草原上,这无疑是当地百姓生活现状的象征。
几乎已弹尽粮绝时,一路很不和谐的两弟兄终于看到了有活人居住的一座寺庙。
这个沙漠上残破的遗址里有遣唐使出使西域约上千年前的壁画,有人民公社好的宣传画,有贴在墙上的当今的河西报……这些遗迹记载了草原历经的时间,曾经宜居时的水草丰茂已被时光的暗河冲走。
弟弟阿迪克尔在黄沙漫漫的沙漠里抚着将死的骆驼哭泣不已;哥哥巴特尔把从弟弟哪里偷换来的水桶里的水也喝完了,他自我安慰打了弟弟那一拳也不算重,应该没事……寺庙里的老喇嘛让哥哥看一幅图:报父母恩重经变图。
两兄弟很深的隔膜终于有了转机。
而草原上的人们未来的生活前景呢?
谁也不知道。
何处是水草丰茂的草原
捡了个气球,它带来了少年对远方的想象
茫然四顾,草原民族的家在何处?
走不完的漫漫长路
寺庙僧人让孩子们领悟呢一些人生道理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有着一个完美的切入点:裕固族是几乎被历史遗忘、现实面目也逐渐模糊的民族,草原也是消亡中的草原,在这个充满历史忧虑感的背景之下,又是两个孩子踏上了寻源之路,用儿童这“祖国的未来”(导演语)的双眼和感受来寻找一个已经不存在了的“水草丰茂的地方”,影片的叙事环境设计得可谓是精巧玲珑。
影片的主题是寻源,在这里我尽量避免用“寻父”来概括,原因在于,虽然母亲的形象一直未出现,但这个藏匿的、生病的母亲形象才是寻找的重心所在,如果说父亲象征着历史与政治感强烈的父权,那么在本片中两个孩子寻找的显然是母亲所象征的自然主义。
李睿珺导演显然非常善于利用隐喻性意象:爷爷讲述草原退化工业入侵时,一辆汽车呼啸而过超越了他们的马和骆驼;而爷爷死亡之后,那匹被放逐又在一个月夜悄然出现的白马,充满了苍凉而又神秘的气息。
类似的影像在电影中堪称俯拾即是:白气球、指南针、地下流淌的河流、废弃的村庄,要搬走的喇嘛庙,乃至最后点题的庞大的工厂。
这些意味深长的意象,以及整部影片的影像把控,包括对于两个小演员的调教,都可以看出李睿珺电影美学造诣和出色的导演能力。
但在剧本上显然有提高的空间,两兄弟之间的冲突,尽管利用爷爷不厌其烦的讲述来介绍故事前史,但总觉得并不是非常合理,仅仅因为在爷爷家寄养似乎到不了这样的疏远。
一种解释是兄弟二人不同的经历已经在幼小的人生观上打上了不同烙印:比如哥哥上学骑自行车而弟弟骑骆驼,哥哥拥有冲锋枪这种“现代化”的玩具,而弟弟言谈中则总是流露出对游牧生活的向往。
二人恰恰代表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冲突。
而二人最终在水中的和解,也就证明了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栖息生命的源泉。
但如果是这样的设计,那么影片中段在二人关系的处理上,就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毫无起伏。
在寻找水草丰茂地方的路上,虽然有着震撼人心的景色,但导演的调度却变得呆板,最糟糕的是喇嘛庙的那场戏,居然让老喇嘛直接说出了“父亲般的草原正在枯萎,母亲般的河流正在干涸”这样画蛇添足的台词。
更加值得导演警惕的是,意象和可延伸性的丰富也是双刃剑,当你在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设定中,最终只能做到一个维度的重复时,就不免令人失望,且显得展现卖弄多过真情表达。
比如对于裕固族这个民族背景的设定,似乎也仅仅成了背景而已,在充满政治正确意味的自然主义之外,影片中看不到对这个民族的关怀,民族情怀只能用开头和中间严重脱离叙事的壁画来点缀。
而壁画本身也恰恰成为了这种展示性利用的分形:看似丰富实则平面。
但作为一个83年出生的导演,毕竟限于自己的经历,能拍出这样成熟度的电影已经让人欣喜了。
影片结束后导演发言,说要感谢香港的冷气,让大家看他的片子时没有睡着。
事实上,导演应该相信自己的电影,也应该相信观众的鉴赏能力。
对于看多了艺术电影的影迷来说,本片无疑太直白了,主题要通过嘴巴说出来简直是电影艺术最大的忌讳。但是,我还是想给本片一个好评,音乐太好听了,跟电影融合的非常好,这在国产电影是最难得的。虽然主题很直接,但是并不惹人讨厌,就好像看一本可爱的童书,不要求一个普利策纪实奖,真的可以被打动。
镜头语言的诗意和美也不能改变故事本身的沉闷… 一加一减三星。主题藏在画面的背后,给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家乡的消失、水草的风化、河流的干涸与工厂的建成,通过兄弟俩的在路上全数展现。
好无聊。
儿童公路片
#麻雀✖️菲林盒子# 哥哥弟弟情感的弥合,追溯失落家园的朝圣之路。很喜欢。
公映
对白、节奏差一些,很好的旅游推荐。片尾兄弟俩的震惊画面还是挺有力的。
不上学可以到草原上自由的放羊,一上学,我就变成羊了——瞧瞧,因为《少女哪吒》喜欢上了自由,所以就连骆驼、白马也被「导演」插上想象的翅膀,跟着「白鹤」西去「上天堂」了。然而,可以学贾樟柯吃「方言」电影这碗「羊汤泡饼」饭,但不建议学贾樟柯的「生产」方法——诗化自己的「童年」经历。虽然「监制」不是贾樟柯,但像《站台》一样,这就是两个「离开乡土」奔赴国际大都市「淘金」的小镇青年。正如被黄沙侵蚀抑或被绿植覆盖的草原一样,标题中的「水草丰茂」几个字也可被「金山银山」替换掉,反之亦然。现如今,因年少而轻信「制造贫富分化、城乡矛盾和个人英雄主义神话」这套美式「新自由主义」童话,忘记了自己的出发地,亦没有了目的地的中国小孩应该不少吧?通过「浮士德契约」手段换来的「水」就要消耗光了,家在哪里呢?往东走「对」吗?
比想象的好 演员们都业余的可爱
翻版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童年版的《后会无期》,看的昏沉沉的,了无生趣。
补标,很细腻的农村题材电影,跟文化符号的结合略显生硬
两个孩子的回家之旅,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冲突,游牧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空旷的荒漠,民族的迁移
“把灵魂带回草原,就是回家。”用离开家的方式回家,穿过草原的荒漠去走进现代化的荒漠,寻觅消失在空间/历史深处的水草丰茂的家。兄弟俩在沙漠中的行走仿佛是现代人的寓言,孤独的人和无尽的荒漠,是渴望现代化的发展大环境下中一种逆流和反视。不论文明的原始与所谓好坏,废墟是野蛮生长的归属。渺小的生命个体在贫瘠的土地上行走着,草原/母亲仅仅出现在两处超现实的段落中,在行走中落入历史的碎片里,平淡却空灵。不矫情不造作,符号化的东西很多,说教虽流于表面,但也还算是明晰,很纯净的体验。
题材和立意挺好,就是表演和一些剧情设定比较僵硬,不过还是值得期待下一部电影。
视角还是成年人眼中的小孩。太刻意了!建议参考阿巴斯找小孩演是怎么激发他们演技的哈哈哈哈。
空灵的笛声、鼓点、驼铃,配乐绝赞。默默忍受和付出的弟弟,沟通很少却有关心的哥哥,骑着骆驼,踏上征程…孤独的白马,空旷的沙漠,路过的僧人,残垣断壁,遗弃的喇嘛庙,没落的石窟和褪去的壁画…依随丝绸之路踏过惆怅的历史,回到生机绿地,那曾经的黄金牧场夏日塔拉。“把灵魂带回草原,就是回家”
越哥打卡……面对现实……面对社会的变迁……才能活下去……
“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通过两个小孩的视角一路寻找水草丰茂的家,所见却是草原退化、沙漠连绵。终于兄弟俩找到了父亲,可他却在河边淘金,放牧越来越难了,水草丰茂的地方矗立起工业化的城镇,游牧的生活在远去,正如片头剥落的壁画,回鹘王国也已远去,后代裕固族所依赖的草原像爷爷一样生病了。
不鼓勵,電影首先要是一部吸引人的電影,然後再有你的情懷個人印記符號背後的意義。就這樣用不專業的小演員、淺層面的鄉愁和不知道對哪裡的控訴,只會削弱電影魅力。沒有理會工作人員什麼見面會的提醒,散場就走掉了:就這樣的作品,投資下一次也會選擇何炅蘇有朋什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