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爆肝了整整四十八个小时之后,我要来看这么一部探寻后资本主义世界艺术的电影。
一个半小时里不断涌现的种种概念符号,我勉强算有所了解的只有第一个长镜头的trading desk, 里面貌似thomson reuters的系统,和墙上闪现的VOW3. 一人分饰十二角固然是很有趣,不过对艺术思潮毫无了解的文盲如我,可能确实食髓而无法知味吧…就起始和末尾的流浪汉的高呼而论,我是不大同意的。
宣判资本主义死亡的应当也只能是资本自身。
旧系统的崩塌和新系统的塑立是经济社会的每一个参与者,流浪汉、交易主管、产业工人、戏剧导演、酒鬼烟枪、商人,共同推动的。
艺术家,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家,都没有能力来宣判一个时代的终止。
他们的在社会的diffusion中的身份都和其他每一个人一样。
唯一的区别在于,产业工人用双手表现自己的力量,艺术家利用作品制造呼声表现自己的力量。
仅此而已。
撇开艺术论点,十二个角色剪影式地展现了现代中产生活的众生相,和艺术观点对于每个人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
快速而精彩。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
有机会二刷吧。
http://filmrise.com/Manifesto-Press/MANIFESTO%20Notes%203.28.17.pdf
situationism(环境决定论),homeless man;futurism(未来主义),broker;suprematism /constructivism scientist(绝对主义/构成派),architecture worker in a incineration plant;dadaism(达达主义),funeral speaker;pop art (波普艺术),conservative mother;stridentism /creationism(创世论),tatooed punk;vorticism /blue rider/abstract expressionism(漩涡主义/蓝骑士/抽象表达主义);ceo(首席执行官)at a private party;fluxus/merz(激浪派),performance choreographer;surrealism/spatialism(超现实主义/空间派),puppeteer;conceptual art/minimalism(概念艺术/极简主义),newsreader and reporter;film(电影)teacher。
人类已经阻止不了大魔王表演了!
其实这片挺抽象的,内容有的很生动,但总体来说,对现当代艺术没有很深了解的话,如堕云中!
但是就是因为大魔王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大家就硬生生坚持下来了!
我们对大魔王的爱,让我们无所畏惧啊!
导演编剧在呈现理念,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只有大魔王的表演,无懈可击啊!
“不仅要改变艺术界,它旨在改变全世界。
我们在世界中寻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要重现狂飙突进的时代。
”导演朱利安说。
—— 引言我并不是很懂艺术,但我熟悉我所理解的个人世界,充斥的虚伪,矛盾和永无止尽的贪婪。
这是这个时代,这也是每一个时代。
身处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体制下,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枷锁前行,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自由的舞蹈,却不得不在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推石头上山。
我们,用我们来欺骗自己,用他们去给他们做榜样。
铸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监狱。
而宣言,大概也算是一种反抗方式了吧。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实验,大部分意义上它的画面和语言是可以独立观看的,也就意味着,他画面的设计感会更棒,他不需要去迎合故事的发展,因为它根本没有故事可言。
比如电脑那段的俯拍,比如那个如当代艺术版的楼梯。
很多时候画面其实是作为它里面语言的一个补充的。
比如俯拍电脑的时候,它以完全俯视的视角去看待过往的艺术的,比如流浪汉走过工厂废墟,那可能就是他急待重建的艺术的象征,木偶对应的梦境。
它讲了各种流派的观点,但是实质上里面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比如瞬间,比如速度,比如对现有艺术的一种反抗,比如没有什么是原创的,比如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开篇极具冲击力的白字,与结尾非常混乱但其实是在说相同的话的内容,其实可能就是这些最共同的地方,也是最想表达的。
开篇是流浪汉,结尾亦是,他可以说是最宽穿始终的存在。
看这种电影真的比听课还累,因为你必须追寻着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但往往是跟不上的。
这个电影里还有些个挺荒谬的点,比如把这个宣言当成祷告,比如把宣言做出新闻节目的形式,这其实都是还蛮离谱的存在,而这种荒谬本身其实又是一种艺术。
2022-4-29看
出自加拿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导演,全片可以说是非常的有想法,达达宣言、道格马95宣言、未来主义宣言等等串联起来全片的情节。
90分钟的装置艺术展示丝毫不让饱看电影故意的人厌烦,妙在台词上。
在真实的场景之下,然后通过演员的演技,来把这些宣言然后先讲出来。
通过这样一个形式,真实的场景加上虚构的宣言宣布, 好似一个虚无的存在一样。
比如说在一个场景当中是一个墓地的场景,然后墓碑前就会有人上去宣读悼词,对逝者的一些感言什么的,他却用达达主义的宣言来代替了悼词,因为平时就像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也是过场戏的情景,人们不会在意这些悼词的内容,然而他此时确弱化了整个的场景的仪式感,却将宣读的内容突出,因此让仪式本身变得极具讽刺意味,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实验。
它新鲜的点主要在于让人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接触到这些前卫的绘画艺术设计艺术以及现代艺术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这些思想第一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还是非常让人震撼的。
在这在这之前应该没有能够让人产生联系的片子,据说是戈达尔之前拍过一部,也是类似于用宣言撑起全篇的样子,我觉得不会有这种力度。
你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凯特来主演这部片子的话,换一个演员来演的话,他会是什么样子?
也就是说这部片子的主演也只有凯特布兰切特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表现的话,才会有他现在的这种力度,这种力量能够直接传达给观众,直接给传达给所有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片子豆瓣评分高达7.9分的原因。
除了主角有强大的吸粉能力之外,这部片子在其他的硬件方面依然达到了一般作者达不到的一个美学的标准,包括他的整个画面构图,然后主体主要是突出人物,对场景的一些设计。
包括他整个对演员的化妆的要求,12个角色是12个不同的造型,尤其是那个流浪汉的造型,可以说是非常的磨人的一个造型了,对于演员的形象该是一个怎样的一个改造,怎样的一个颠覆?
看了之后你就会明白。
无奈的是的是我看的是一个插渣画质,也就是相当于流畅画质的一个版本,然后看了豆瓣里面的一些截图之后,那个对比真的是非常之大的,非常的让人伤心的一件事情。
《宣言》这部作品在德国异常火爆,在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展出时,展期设定在2月10日到7月10日,但是因为过于抢眼,最终只能从9月延期到11月。
《宣言》的最大的噱头恐怕是凯特女王一人分饰13角的“精分表演”,但看完成片你会发现本片最大的噱头并不在此,而在于大魔头这次成为了木偶,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借凯特之口,“炮轰”艺术界,大搞特权。
在目前全球化的形态下,很多事情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
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至少我们在欧洲看到,民粹主义开始横行,普通民众普遍受制于资本主义,消费者除了对物质以外对其他都没有兴趣。
在20世纪时有那么多的宣言,为什么现在没有伟大的宣言了?
这正是朱利安创作《宣言》的初衷。
电影以真人虚拟故事去演绎这些抽象概念,当艺术介入生活它又会变得不同。
这一构想无论对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还是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对于凯特来说,《宣言》的挑战在于表演形式的妥协,因为比起那些在宏大场景进行演出,本片仅仅将演员囚禁于12个封闭空间。
演员拥有的只是文本,如何在只有文本的情况下,既展现出情景也呐喊出心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凯特那浑厚有力的台词念腔以及微妙生动的表情,将生涩的艺术理论表现的惟妙惟肖。
对于朱利安来说,《宣言》集合了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特里斯唐·查拉、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安德烈·布勒东、克拉斯·欧登伯格、伊冯娜·莱纳、索尔·勒维特、吉姆·贾木许等大师的宣言。
这几十位艺术大师主要活跃于一战前后。
宣言内容横跨几百年,在这短短的95分钟内,如何将宣言的力量稳定发挥出来?
好在朱利安用一种拼贴艺术,做到了影像极限,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影像艺术家的野心之举,13段宣言积攒的力量宛如火山爆发,直击人心。
朱利安·罗斯菲德,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是一位德国艺术家和电影人。
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了慕尼黑和巴塞罗那建筑学的课程之后他以视觉丰富和精心编排的动态影像作品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多以复杂的多屏装置呈现。
受电影史、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史的同等启迪,罗斯菲德运用熟悉的电影修辞将观众带入超现实的戏剧领域,这其中的居民为日常生活的仪式所吞没。
幽默和讽刺用以引诱观众进入被打造的奇怪而熟悉的世界。
朱利安擅于运用丰富的装置艺术与视觉魅力,去结构生活中陈词滥调的仪式。
朱利安深知高级的讽刺都是源于生活,而非设计出的戏剧。
比如2016年他在美国圣路易斯肯普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美国之夜》,朱利安借鉴西部片风格,将其与当代美国政策变化进行关联。
如作品中出现了奥巴马和小布什的木偶决一死战,两种肤色的人种与西部片中不同种族的残杀,形成呼应,意味深长。
这一点在《宣言》中也有所体现。
艺术家姬内卜·赛迪哈认为:“艺术能帮助你逃离现实、表达政治观点或个人主张,可以帮助你思考,增强感知力,质疑世界,讲述故事,留存并保持记忆的鲜活,挑战既有观念和外部世界。
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你希望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
只有我们参与其中,去讨论它时,艺术才会对我们敞开怀抱。
艺术也可以是政治语言,它象征权力,就像《自由广场》中那位艺术馆策展人,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转化成一种冷暴力。
同样,《宣言》也可以视作政治语录。
序言:我在写一份宣言:我不逼迫任何人来追随,艺术领域里人人都能另辟蹊径,只要他感知到愉悦——如箭般飞升,远达天际。
或者另一种愉悦——深入矿井,看遍野尸花,处处痉挛。
会有人真心认为,他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基础吗?
一个人怎能将无尽无行的混沌加以秩序化?
就凭人?
角色:乞丐:情境主义: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正在朽烂,其哲学、文学、艺术全面破产。
而艺术家的角色也在全面变革,我们的艺术是革命期间的艺术,既是对堕落世界的反制,也是对全新世界的先知。
我们高声赞扬革命,视它为生命的唯一引擎,我们赞扬发明家们的灵动。
年轻、强壮、我们举着革命的火把,大步前行。
这个地方,属于反抗的灵魂。
吝啬鬼和享乐者都给我滚。
在这段引用了卢齐欧·封塔纳《白色宣言》、纽约约翰·里德俱乐部《草案宣言》以及康斯坦特·纽文华的《宣言》里,它们统一到一起可以称之为一种变革语言。
比如康斯坦特·纽文华他曾声称“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彻底颠覆了固有思维对艺术的束缚,包括卢齐欧·封塔纳弄出一个洞,打破画布的空间,创造“一维思维”。
都符合情境主义对思考方式的打破。
同时凯特饰演的乞丐,也可以看作资本主义发达后社会遗留问题的写照。
角色:股票经纪人:未来主义:去他妈的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
看看我们,我们还没完蛋呢,我们的心永不止步,让神圣电灯的统治慢慢建立吧,为青春,暴力和胆量留出空间。
在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发表了重要的《未来主义者宣言》,在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圣地,敢于挑战权威的宣言在当时看来是酒后狂言。
当放置于当代它却毫不违和。
他表达出对陈规思想的厌恶,以及对高科技和暴力的偏执崇拜。
在这一段路中凯特以股票经纪人身份出现,可能是对未来主义苦涩宣言的具象表现。
股票代表着速度与冷暴力,这与菲利波的宣言不谋而合。
角色:垃圾焚烧工人:未来主义建筑:我们不再以教堂,宫室和讲坛的设计者自居,我们应当建立酒店,光廊和直道,很有益的清拆。
让我们铲平丰碑,铺地,台阶。
让我们淹没街道,广场,让我们抬升城市的标高。
我们必须发明并重建它,让城市如船坞般巨大而喧嚣,我们的住宅必如一台台庞大的机器。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
未来主义建筑强调紧迫、运动和抒情。
此情此景,朱利安将镜头对准生活百无聊赖的焚烧工人,她日常的工作是清理垃圾,也可以看作是工业文明盛产的赃物,一个社会微观写照。
同时,电影以凯特漠然无光的脸庞暗示一种陈旧势利。
而她日常工作穿行的楼宇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个平凡视角引入未来主义的浮夸理想,反差感处理得很有味道。
角色:建筑师:构成主义:我已自我归零,将自己从愚昧绝望的学院派艺术中解放出来。
米罗的维纳斯,是衰落的一个直观案例。
她并非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拙劣的模仿。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个畸形。
尽管所有文艺复兴大师都精通解剖学,但他们对于身体的表现上,都没有做到真实。
在构成主义段落中,朱利安充分发挥了他对建筑物观察的敏锐度,例如在科学家一章中,悬浮在凯特头顶的黑色长方体完全仿造了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
朱利安·罗斯菲德曾说,库布里克、塔可夫斯基在内的电影导演都是他灵感的来源。
“黑石”在太空漫游中承载着深刻隐喻,那是对伟大时间之谜的探索。
构成主义崇尚抽象概念,而用“黑石”表现人与宇宙关系,这一手法可以说是非常抽象了。
因此,当凯特头上巨型黑石悬浮时,导演极简的意图不言而喻。
角色:葬礼主持人:达达主义:达达,眼下仍是一坨屎,但从今以后,我们要拉出五彩缤纷的屎,为艺术的动物园做装饰,以各种迎风招展的领事旗帜。
达达既不是疯狂,也不是睿智,也不是讽刺,达达就是虚无。
前文提到的那些反抗旧思想的运动恐怕都没有达达更具颠覆性。
因为达达是彻底无政府的,他们声称“破坏就是创造。
”将达达主义宣言用葬礼主持人之口表达出来,这已经非常激进了。
一战后人民对社会的绝望,以及对资本主义的不信任催生了达达。
作品中凯特肃穆的形象仿佛是对那些曾经被朝圣的艺术品,进行一场庄严又冒进的葬礼。
通过凯特的演绎,让这场宣言既保持了达达派的愤世嫉俗,又拥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角色:木偶操纵者:超现实主义:我坚信,对梦境与现实双方的未来解决方案——是将其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一种超现实。
理性并不创造,形态的创造过程,从属于潜意识。
潜意识——这个宏伟的意象之源,孕育着结构人类本性的各种观念。
潜意识塑造,组合并转化着个人在这一幕中,背景里隐约的警笛声作为引入者,观众看到一系列历史人物被做成木偶,其中包括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希特勒、阿拉法特等,几个横移镜头直接串联起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
这一场景与安德烈·布勒东提出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和政治的激进主义必须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木偶和木偶戏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发挥了超越艺术自身的价值。
角色:家庭主妇:波普文化:我要的艺术既政治,又情色,还神秘。
我要的艺术,成长却不自知。
我要的艺术,抽起来像支烟,闻起来像双鞋。
我要的艺术,可穿,可脱,如同裤子,会穿孔,就像一双鞋。
会被吃,就像一块派。
有趣的是,在这一场景中导演设计了一场古板母亲与冷漠丈夫,儿子的吃饭戏。
我们知道,很多导演都喜欢拍人吃饭,尤其是多人聚餐的场景,实际上这是最难拍的情景。
无论在镜头调度还是台词分配上都难以规划。
但就是这样传统的场景才符合波普艺术的定位,因为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
艺术并不高冷,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
《蒙娜丽莎》性感神秘的微笑是艺术品,杜尚的小便池也可以是艺术品,当下的艺术取决于你看世界的方式。
角色:女朋克:强硬主义/神创说:我们追求真相,不在外表的实相,而在思维的实相。
我们必须创造,人们不再困与模仿,他会发现,他能丰富世界的模样。
得益于大自然的滋养,他的头脑也滋生出新物象。
一首诗,一幅画,一座像,一艘轮船..我们创造,那是我们时代的印记,力推美学极限。
创造艺术,凭一己之力。
革故,鼎新,过去,我们弃若敝覆,我们活在当下。
在强硬主义段落中,凯特的夸张造型带着微醺的状态,实在是印象深刻。
她游走在酒吧内,大肆宣扬着言论,急于去改变世界。
改革、创新并凭一己之力,这与观众对摇滚乐手的常规想象很贴切。
那些带有狂妄思想的家伙,就像他们皮肤上的纹身一样刺眼。
凯特这一造型恰好迎合了强硬派的精神,从而抛砖引玉引发观众思考强硬主义融合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的精髓,同样,它也具备政治先锋派的理念。
神创说提倡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神对世界万物的改变具有协调性以及美感。
角色:私人派对首席执行官:旋涡主义/青骑士/抽象表现主义:伟大的漩涡艺术万岁。
生活存在于过去和未来,而艺术只存在于当下。
我们站的是真正的当下,而不是矫情的未来或者被神话的过去。
那些天天打着现代旗号的未来主义者,恰恰最矫情。
我们需要人性的无意识,愚昧,兽性,当然还有梦想。
同样受到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影响的还有漩涡主义,他反对多愁善感,推崇工业机器的活力,以及各种暴力形式,典型代表是诗人庞德和雕刻家爱泼斯坦。
青骑士这个由艺术家康定斯基创立的抽象学派,对世界的影响非比寻常。
而由康定斯基所绘的《点、线到面》也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康定斯基丢弃了繁琐、矫情的装饰,形成独属于青骑士的流派风格。
这和欧洲的包豪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都有相似特性。
角色:舞蹈动作设计师:激浪派/梅尔茨/行为: 日常维护是个烦人的差事,占据了他妈的全部时间,清理台面,洗净碗碟,洗你脚趾,完成报告,校正笔误..现在,我将只做这些日常维护的琐务。
把他们冲进意识里,作为艺术。
所以我称之为艺术的,就是艺术。
毫无疑问,激浪派在建筑、设计、音乐领域都有所建树。
这个发迹于60年代的国际线艺术组织,在全球拥有像小野洋子、约翰·列侬、约翰·凯奇等众多拥趸。
激浪派的思想来源自杜尚和达达,梅尔茨也是,只是没有后者更具开创性的言论。
而行为艺术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崛起,并在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亲身介入作品中,打破了以往封闭的交流模式。
那些看似无趣的生活瞬间变成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在这一场景中,凯特扮演一位舞蹈家,导演有意强化了她的行动力,这与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
角色:新闻播报员:观念艺术/极少主义:当下的艺术都是伪装。
当一个艺术家在运用概念式的艺术时,就意味着他所有的计划和决策都是预先构思好的。
执行不过是例行公事,预先构思的创意,会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
与那些打破旧思想的艺术形式不同,观念艺术提倡打破戒律,可以篡改并挪用。
观念艺术家从杜尚的《泉》中汲取了营养,认为只要创造者主观上认为是艺术的东西,都可作艺术品陈列出来。
极少主义又被称为ABC艺术,因为它真正将客观存在放大,与那些简约派相比,极少主义还会强调出事物的物质性。
为了贴合观念艺术的“虚假性”,朱利安在安排这场新闻播报时,特意让凯特同时饰演场内主持人与场外主持人,并在仪表上做了很大改造。
而当播报完毕,观众才发现场外记者淋雨是造出来的布景,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也是虚假的。
角色:教师:道格玛95:吉姆·贾木许“Nothing is original, steal from everywher”(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剽窃)
让-吕克·戈达尔:重要的不是取自何处,而是用之何方。
道格玛95:不得加入拍摄地不存在的道具和布景,不得加入音乐,除非是现场本身的音源,必须手持摄影机拍摄,电影必须是彩色的,电影布光是不接受的,禁止进行光学加工和使用滤镜,还有,电影不得包含任何肤浅行为(谋杀、武器等),类型片是不可接受的,还有导演不可署名,这个很重要。
在影片终章导演设计的角色是教师,真是颇为微妙。
可以想象,老师对幼年儿童的教育或许会在其一生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片尾的重量感不言而喻。
同时,朱利安也毫不避讳自己对电影史中那些著名导演的追随,道格玛95对真实的偏执追随,以放弃技术为前提,回归电影原始状态。
辅助进贾木许与戈达尔的“反原创”,又强调了《宣言》思想的包容性。
在《宣言》中,朱利安对于镜头的调度也很讲究。
慢镜、俯拍镜头缩短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感。
《宣言》与那些摆在博物馆的静物油画不同,它拥有繁盛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影像艺术赋予的奇迹。
侵入感的强烈烘托令观众完全融入到忘我状态,对于艺术家宣扬态度起到了极大帮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阅读20世纪重要艺术宣言不难发现,倡导者几乎均为男性。
这说明男性自身就代表一种权力,那么朱利安选择一位女性来解读13种宣言,自然意义非凡,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女权象征。
比起那些陈词滥调的所谓艺术精品,朱利安对作品的定位非常明晰且谦卑。
“Nothing is original”也是导演的态度,正如宣言都不是他写的一样。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请勿转载!
宣言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系列的电影,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也是自己上网做了一些功课,电影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讲的很深,很深。
我知道,对于导演来说,想把他的宣言,一次性全部讲完,这部电影的时间完全是不够的,所以他应当是把最精髓,晦涩难懂,却又显而易见的部分搬到了银幕上,又以分饰十二角色为噱头,来宣告自己对艺术,哲学的一个理解。
未来主义,情景主义,绝对主义,贫穷主义.........每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观念,都是一场艺术的流放,激励着人们真实生长,很少有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因为彼此顾念太深,又各抒己见。
我本就是一个不愿寒颤之人,来源复杂,你又何苦将我淡化,归于简易。
与其说是一篇电影,倒不如说是一场生活短篇艺术,贴近生活,却又胜过生活。
让人不禁觉得,一个人的苦难,极易被忽略却又在某一时刻被人记起,矛盾与纠结的综合,本就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自我流放。
摆脱了束缚,才能创造更新,如若给自己设限,则变相给自己栓入一个牢笼。
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灌输应热衷的事情,太害怕失去信仰,你们理应知道,不依附,也可以生存。
即便是安坐一刻,也就是舍弃一生。
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他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对于你们,对于我们,生命不过是个系统,任由大雨骤降,他们也毫不相干,只是诗意的相似我们当惯了审判者这个角色,认识人间从无到有的一个改变,但事物本身,本就是有灵性的,而那些不理解我们,滥用情绪之人,终将会被我们审判,这是我们的宣言
所有词描述所有词,什么也没剩下。
在有意义的事物里,放大偶发性癫狂,制造苍白,用苍白压制,虚无甚嚣尘上,又反相利用癫狂一把火烧了苍白。
用封闭的导管演示指向性全开放。
一部开上帝视角的片。
“我追求的艺术,是心,送殡的心”,“还有甜心的心,里面装的全是牛轧糖”。
厌恶俗气,同时歌颂平庸。
不要真诚,要真理。
我是觉得,甲乙丙丁是平行排列的,没有互相形成对立面一说。
一部不是电影的话会不那么难看的作品。
Normal weirdo.Medium cold.
第一次看艺术电影,别出心栽的场景设置,非同凡响的拍摄手法,以及句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令人应接不暇。
虽然对其中所提及的主义知之甚少,然而凯特的表演功力和台词的艺术张力却牢牢地牵引着了全部的注意力。
导演的镜头带领着你去拆解那些台词,去挖掘画面中的细节,去反复咀嚼和思索。
于是,你发现每个片段都达成了完美的逻辑自洽,从角色的设定到布景到行为再到台词,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回响。
这部影片俨然可为现代艺术入门指南,通过形象的视听语言,告诉人们何为大师眼中的艺术。
或许它们并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并不是被祭供于殿堂之上的天书,仅有少数人方能领悟真谛。
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你所认为的真实,任何一种崇拜都可成为艺术的基石。
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还没有结束,或许当我完全熟知了那些主义那些理念,再次观看这部电影,还会产生新的感悟和理解。
我认为一部好电影应当如此,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厚实的底蕴,它地为你打开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第五届德国电影节·宣言·2015】凯特·布兰切特1人饰13角的实验电影,大魔王化身13位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大声发表其彪炳青史的艺术宣言,囊括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为艺术的本质及元本精神鼓噪呐喊。
它肯定是一部极具穿透性和话题性的艺术装置,但其对电影的贡献,除了可以称得上是凯特的个人妆容术+舞美置景等美服化道部门的春梦外,其余我均持严重保留态度。
此外,这些宣言在被吉姆·贾木许等大师发声之时,他们大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及至凯特在片中奔走呼号时,这些宣言都已是名垂青史的百年经典了,这从根儿上给凯特这一连串角色的真诚打上问号。
看她穿梭在小学课堂上,假装以课堂提问、讲授和指导,向小学生们兜售道格马95宣言时,观众席发出一阵小型哄笑。
艺术宣言是艺术思想表述阐发,最多是艺术实践的战鼓和号角,几乎不可想象它脱离艺术本体独立存在的可能。
而这部电影偏偏做了这件怪事:请一张美丽绝伦、花样百出的烈焰红唇来扮演思想。
其结果不啻是在电影里贴大字报,用喊麦rap来秀台词功夫。
这就是个贫瘠的时代无需再问,出现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个证明。凯特布兰切特真是可以拉黑了…
One dose of LSD can turn you into a manifesto generator.
腾讯视频,5块钱观看,带字幕。
装逼过度,用力过猛
在上海昊美术馆现场看的,极度震撼,13个场景同步进行。
年度烂片 既然是艺术何需宣言 艺术不就是让人心照不宣的东西吗 it's all bullshit! 不经历一些烂片怎么会遇见好片呢 希望明天的《回归》会好看!#北京国际电影节
为大魔王打call。不管是气质形态还是业务能力。不过。全片话痨式台词,而离不开艺术。
对卡壳故事有启发
有些没看懂需要问度娘、豆爹。但是女王的演技真的是,爆棚。适合在做完功课后二刷。
还以为是迈克尔摩尔写的台词,矫揉造作版本的,这玩意儿能叫电影么,充斥着某种难以名状的镜头和画外音,唯一的噱头就是一人13角,对于大魔王来说很难么,疯疯癫癫的艺术家呓语和电影无关,做个记录片好了,别搞这么正式短篇集整合成一个一个半钟头的所谓电影是来布道吗?
其实美术摄影剪辑什么的都还行,但你一直在说胡话
1.也太无聊了…这种有落差的角色肯定能看出是有演技的,但同样就是因为有落差才没那么有难度2.全篇好多对镜说话,讽刺当代艺术吧也不是有理有据,对比自由广场还要差,不太明白给好评的人,难道被13个大魔王的威慑力吓到了吗
太不可思议了。这绝对该是部禁片。
不如改名叫批判好了。不适合电影院,如果是艺术馆博物馆里十几个屏幕一起放会好的多,但也是在艺术层面的好得多。
是影像艺术而非电影,是古典而非先锋,是呼唤而非宣言。#和@mr_tree 看#
装置艺术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了
【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完全靠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撑起来,宣言简单粗暴看着让人昏昏入睡,只有三个短片还算OK,展厅设计特意让每一段宣言同时播放却没考虑到观众可能听不清的问题,电影院看体验肯定更差,因为展厅里看的话还有屏幕间的移动让人不那么昏昏入睡,电脑看的话那就告辞了呵呵。
门槛太高,讲了一堆道理,啥都没记住,啥都没感觉,有种回到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的感觉。
泰伦斯·马力克真害人,一人多角真害人,Manifesto真害人
反对和批评总是较创建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以点破面,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说教和宣言也总是较行动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在形式上做文章,就能让人不明觉厉。最后12个角色出来一起嗡嗡作响简直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