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节奏很好,并不缓慢,一定要有那么长的铺陈,才能表达得清楚米雪拉受害的原因,她本有的病根,加上青春期的反抗,这部片其实根本就是叙述一个青少女叛逆期对母亲的激烈反抗,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正面的肯定,父母亲对子女 常会有一种很隐秘的压制和嫉妒,母亲对青春期的女儿 年华正茂的青春, 有说不清楚的幽微妒恨, 用宗教的教条,去压抑女儿冒泡的青春萌动;妓女,肮脏等字眼,也必然是母亲嘴里常脱出的贬义词,其实在接近上帝的过程中,同样的也认识了魔鬼的存在,没有上帝,谁也对魔鬼没那么了解,宗教是把双刃刀,用在那一面是人心,当然不可否认,也许米雪拉在去朝圣的途中,可能确实沾染上了一些负面灵体,圣地不单有圣灵,也有许多其他灵体,就像寺庙附近孤魂野鬼特别多一样,年轻单纯的心,对上帝开放的同时,一样是对其他灵体开放的,这是西方宗教没有的观念,在没有护身的时候 开放心灵去迎接圣灵的到来,有时会事得其反,当然,恶灵能进入心灵,也是有它的契机存在,这个契机就是米雪拉对母亲,以及对母亲的延伸,宗教教条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只要有个有智慧的人出现,开导米雪拉,应该都不至于下场,米雪拉的室友,那个父亲是个酒鬼的女孩,是个心胸开放,有自我主张的人,她是可以让米雪拉正常起来的人,可惜她的背景,无法让人信服,大智慧所遇到的障碍就是大愚痴,愚痴的根本来自执着,米雪拉终于还是落入种种无明愚痴的魔障,遭遇不幸,这部片的导演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但是西方世界宗教的势力很强大,不能正面批评些什么,只能用冗长的铺陈,来点名此悲剧的因果,至于米雪拉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那很有可能是长期服药的后遗症,片中也提过服药带来的种种后遗症,这都是暗示的一种手法
难看啊 女猪脚、女配角、剧情、叙事手法.....统统难看。
之所以没打一星,完全是看在女猪脚的演技上。
此人演技不错,前途未可限量。
当然,要放在天朝,她是绝对没搞头滴这么丑,谁去潜规则她呀
有这样一个女生。
出生在严谨的让人窒息的天主教家庭,她最大的愿望是早点考上大学,离开父母,展翅高飞。
女孩离开家乡小镇,租了一间公寓,开始自己的美好时光。
在这里,她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第一份爱情,有了自己的理想——她要做一个教师。
这刚从父母臂膀下逃脱出来的孩子迅速的融入了大学生活。
她总是笑着,对自己的好友,对自己的妹妹,对自己的爱人。
她笑得时候总是仰着脸,露出两排虎牙,脸颊上的绯红好像要跳出来。
她在这样花样的年纪,就该是这样的快乐着的。
有一天,女孩发现自己没法捡起地上的十字架项链,另外有一天,她被朋友发现倒在公寓的地板上。
女孩终于向好友坦诚:自己一直以来都受到羊癫疯的困扰。
一下子,片子开头的哑谜揭开了,为什么母亲强烈反对女儿外出求学,为什么女孩高中莫名休学,为什么女孩不肯向父母提及自己第一次晕倒的事情,为什么在party上翩翩起舞的女孩迎着光落下泪来。
女孩认真的做完每一次作业,女孩真诚的爱每一个人,女孩仿佛求生一样的祈求着男友的呵护。
她对自己的好友说,你该知道你的时候有多么得来不易。
女孩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她的病情不断加重,一次次的奇异状况出现,让她知道自己被恶魔缠身了。
她像自己敬重的神甫求教,但是后者起先不相信她的话,之后只能依靠祈祷为她驱除诅咒,再之后,他的驱魔将女孩折磨致死……这是一个真实事件,原型是德国的一个19岁少女。
有意探奇的请看这里:http://www.douban.com/review/1399907/同样的题材,给了美国人,作出一部《驱魔人》,打的是惊悚牌。
给了中国人,怕是要做成反对轮子的党政宣传片。
出了一个马克思的德国把它作成了一部纪录片。
女孩为什么会出现“中魔”现象?
片子中在开篇即已交代清楚:女主角患有羊癫疯,且常年不愈,女主角对于自己的痊愈已经放弃了希望。
稍微了解的人会知道,这种病症的表现有抽搐,晕厥,病人难于控制自己的肢体。
那么,在片尾出现的女孩袭击家人的片断又是出于什么呢?
在片子开头,女孩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的通知父母,母亲却严厉的打断了孩子的话:她不希望有并在身的女儿离开身边。
在片子的开始,女主角跟着朋友跳进河水中游泳,镜头迅速的转到寂静到窒息的家庭饭前祈祷。
饭桌上,母亲开始指责女儿交了不该交的朋友。
而所谓在影片中除了性格开朗胆大妄为之外没有任何过分之举,正是这位“过分的朋友”成为唯一支撑女孩的人,所以母亲的管教不过是处于长辈对子女习惯性的管教。
第二次的冲突是在圣诞节前夜,女儿穿了一身新潮的新衣回到家里,母亲却趁女儿不在的时候把这身“奇装异服”扔到了垃圾箱。
导演在暗示,女主角的悲剧正是跟源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家庭。
一个孩子,总是想要挣脱固有的羁绊,或者说一个孩子长大总要摆脱之前的一些观念。
女主角之后在被男友送回家来时候对于母亲的反抗是否可以看作是对于母亲,对于过去的自己的反目成仇。
这部片子不是惊悚片,是关于一个小女孩的心理片。
当第一次发现自己无法触摸母亲送给自己的项链的时候,女孩想到了跟自己教区的神父倾诉,但是后者并不相信她。
之后他带来了另一教区的助理传教,此人一次次的用圣女卡特列娜来引导女主角的精神世界,“你所承受的痛苦说明你正是上帝选中的人”。
这个信念成为女孩悲剧的助推剂,是她让女孩心甘情愿的接受了痛苦异常的驱魔行动,并且自残而死。
驱魔,不是上帝和魔鬼的对话,是本我和他我的争斗。
一个是被宗教家庭伦理束缚了天性的他我,一个母亲眼里孩子应当有的样子;一个是渴望自由渴望美好的本我,一个打算做教师和男友划舟拥吻的花季少女。
后者被当作魔鬼,母亲父亲神父希望能够通过反复的吟诵圣经来驱赶它,而前者则迫使女主角走向死亡。
正如片尾女主角和朋友的对话:好友:“以后会怎么样呢?
” 女主角:“它会远离我” 好友:“别这样,它不会远离你的。
因为它从来没有在你的身体里存在过,你的身体里只有你自己,你自己。
” 女主角驱赶了自己。
若干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
”的呼喊。
几十年之后,这声口号依然不绝于耳。
女孩尽力的爱自己想爱的人,尽力的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困在房里两天两夜完成论文?
你可以说这是女孩对自己的摧残,是她悲剧的暗示。
但是我却以为这是女孩的不舍,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挥霍。
当最后,她跟好友说:我觉得精疲力尽了,我抓不住任何东西,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这样之后,女孩被送回家……救救孩子!
那时候,没有人这样讲。
最后说一下片子里的男主角,那位深情俊帅、略带腼腆的大学男生,女孩的初恋男友。
他始终站在女孩的身边。
他对临近崩溃的女孩说:你有什么对我说的吗?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禁不住鼻子一酸。
对于有些人来说,“你有什么对我说的吗?
“真是奢侈品。
在我几近崩溃的日子里,我的男孩对我说:对不起,请放开我的手吧。
看到最后车窗背面的那张脸,那种表情...才有点点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偷偷的回来给评价加上一级...
《灵界限》(REQUIEM)是一部典型的动机电影。
“动机电影”是我个人的临时用法。
它指那种脱离了简单地呈现故事结果或者视觉效果,而是用力在于发生动机的一种电影类型。
对于电影而言,动机,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因素,可以是大环境的烘托,也可以是某种萦绕的气氛。
若以“动机电影”来考察《灵界限》,我们会发现为了它自己的叙事逻辑,导演究竟做出了怎样大胆的牺牲。
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起《驱魔人》式的骇人事件:梵蒂冈教廷首次承认,一位19岁的大一女生遭到“恶灵附体”;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这位女生被两位神父实施强行驱魔,最后惨遭凌虐致死。
此事当时震动全世界,尽管有教廷的辩解,两神父仍被起诉,判以重刑。
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电影,却放弃对这个耸人听闻的结果的关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但《灵界限》的导演,被称为德国最具才气的青年导演汉斯·史密斯(Hans-Christian Schmid)做到了。
他让最为激烈的事件结果在片尾以一句话交待了事,却回过头去,充分地用镜头“认识”这位受害女生。
扮演这位女生的是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
她在这部电影中迸发出的惊人演技为她赢得了柏林影展“银熊展”最佳女主角。
可能有人认为,扮演“非正常人类”向来是演员发挥演技、擒拿奖项的惯用伎俩,但桑德拉·惠勒在本片中的表现,和《飞越疯人院》中杰克·尼克尔森、《远离拉斯维加斯》中尼古拉斯·凯奇诸人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她把一个非正常人演得再正常不过,那种对以往病史的恐惧和藏埋、对于友谊和爱情的向往和珍重、渴望得到母亲认可却一再受挫从而生发出的隐忍,以及最后失去信仰的恐慌、被引导向“恶灵附体”论时的麻木,在其演绎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丝丝入扣。
这种古典式的表演赋予了《灵界限》极强烈的悲剧性。
你可以看到一个拼全力和自己命运斗争的女孩,在用尽全力挣扎后仍然无处可逃的毁灭过程。
这是《灵界限》作为一部严肃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考。
桑德拉·惠勒扮演的受害女生米歇尔在片中曾两次发问:我的要求不高,只是想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做不到?
这个问题,她的父母回答不了,她的密友回答不了,她的男友回答不了,医生和神父也回答不了。
除显而易见起了最坏作用的母亲之外,这些人为了解决米歇尔的问题而采取的大部分行动,事实上也都加重了米歇尔的病情,将其往深渊推进一步。
导演汉斯·史密斯可能是在暗示,一个人自身内部的问题,伦理、科学、信仰都是无能为力的。
但电影所取材的真实事件的结果说明,人和社会必须要有一种妥协,也就是说,社会会主动为任何一个问题寻找动机和答案,不管其结果是不是适得其反。
我则从这部电影中更加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无可沟通性。
米歇尔身上原有的癫痫病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发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疾病。
开始,这个倔强的女孩终于埋藏了以往的病史,回到大学中继续她正常人的人生。
这时她必须用尽全力抓住任何一个能够托起她正常人生的“稻草”,包括学业、论文、友谊、爱情、性以及可能得到的家庭、事业。
可是,她努力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失去的命运进行反抗只能导致更快的失去、更坏的结果。
没有人会理解这个女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这个女孩如此痛苦焦虑,每个人都只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推测,用自己的方法强制这个女孩按“应该做的”做——退学;进医院;看心理医生;告解;祷告;驱魔。
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在极可怕的压力下作出的努力,都被视为异常行为的证明。
从身体痉挛到精神幻觉再到所谓的“恶灵附体”,米歇尔试图强硬地信自己,最终,孤立无援的她却只能够借助某位圣女在成道前所遭际的来自魔鬼的痛苦考验,来解释自己的不幸,此时,向愚昧的驱魔论妥协也就顺理成章。
电影的结尾是极苍凉的,尽管响起了甜蜜的歌声。
透过行进中的车窗玻璃,女孩的脸呈现出让人看了无比心痛的宁静。
这是顺从的宁静,亦是绝望的死灰一般的宁静。
她放弃自己拯救自己的所有努力,改由别人来拯救。
曾用尽力气争取的常人生活就像倒映在车窗上的树影一样正在逝去。
现实是,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驱魔仪式后,她将屈辱地死去。
在本片之前,实际已有一部取材于相同真人真事的影片在2005年上映,——《驱魔2005(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 艾米莉罗斯的驱魔记)》。
Hans-Christian Schmid在得知该片投拍时就有志于拍摄一部自己的作品,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Requiem》。
所有真实背景材料包括原型人物照片俞二已经全部发表在豆瓣《驱魔2005》的评论里。
大家可以查阅,并了解两部影片之间的渊源。
今年在柏林影展所向披靡的德國奇片《靈界線》(REQUIEM,前譯「安魂曲」),女主角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在片中「裝神弄鬼」的本事簡直到了極至,演技無人能出其右,果然一舉奪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大獎。
《靈界線》(REQUIEM)是德國最具才氣的青年導演漢斯史密德(Hans-Christian Schmid)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繼3年前的柏林得獎作《曙光乍洩》(Distant Lights)後,最廣受好評後的感人新作。
電影描述德國在70年代所發生的一起真實駭人事件,也是一宗天主教廷非常罕見的案例:梵蒂崗教廷當時也首度正式承認,劇中這位19歲的大一女學生確實是遭到了「惡靈附體」,引發了強烈的爭議。
該女學生甚至被 2名神父強行驅魔,最後慘遭凌虐致死。
此事件當時引起了全世界震驚,即使教廷認定那是「惡靈附體」,2名神父仍遭起訴,並被判以重刑。
影后得獎片不等金馬獎《靈界線》8月4日真善美復映首選由於該女學生自小身體狀況就不好,究竟當時真的是有邪靈入侵?
抑或是她已被病魔折騰到精神分裂?
迄今仍是飽受爭議的地方。
導演漢斯史密德此次以原汁原味、還原了整起事件的方式作了探討:她究竟是精神分裂?
還是遭到惡靈附體?
劇情雖仍令人心驚,卻因為電影中描述了女主角坎坷的成長歷程,和她備受摧殘的花樣年華,更讓人為她的不幸遭遇寄予無限的同情。
演出女主角的德國女星桑德拉惠勒,在片中一下有著純情少女的無辜,一下又有惡靈附體的凌厲,她以極驚人又精準的演技擊敗群雌,奪下了「柏林影展」影后大獎。
這部德國奇片《靈界線》,原本就是今年台北電影節所瞄準的強片,卻因國外影展拷貝調度的關係而無法來台。
現在所幸有片商買下此片,並決定不等11月的金馬國際影展,而提前於8月4日復映的真善美戲院推出。
觀眾屆時可以先睹這部德國今年剛出品的奇片,並欣賞這位柏林影后桑德拉惠勒「裝神弄鬼」的功力了!
译为“镇魂歌”更有阴郁的压迫感,勃拉姆斯的deutsches Requiem就是这个调子。
每当科学对“绝症”暂时无计可施时,迷信就适时地披挂上阵,神奇的人类把基因排列出错归咎于不相干的羞耻和恶的动机。
我的天啊!
上周和大家一起在腾讯会议讨论这部影片,觉得还是要留下点什么,更多还是因为我喜欢这部作品。
我有时候看到一些电影会有一种错愕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深深被情绪笼罩。
这部《安魂曲》我看了两遍,每次看完都感觉世界在倾斜,我已不知身处何方,什么话都说不出。
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长讲了一个绝望的故事,当Michael与魔鬼作斗争,与自己对抗,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应该去医院,她精神有问题,她被邪灵附体,可是没有人站在她的立场上,所有人都是看客,父母、神父、朋友、爱人都帮不了她,她只有自己。
好像常常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只有我们自己。
当我们被认为不正常,不符合世俗规范,挑战大众常规认识,我们能否安然度过自己的这一劫?
所以你也觉得她有病吗?
还是其实我们都有病?
刚刚看完《安魂曲》。
说实话,真是一部令人感受到绝望的电影啊。
只能看着女主人公蜜雪儿在终于离开家人进入大学,生活有了起色有了欢乐,然而却在一次礼拜后陷入了某种不可知的病症中,而所有拯救的方法都没有用,无论是看各种医生,还是驱魔。
电影色调灰暗,有些镜头用的真是不错啊,尤其是拍摄蜜雪儿跳舞或者行走时的脸部长镜头。
有意思的还有配乐方面,因为故事发生在70年代,所以电影内处处是70年代的迷幻摇滚,乍一听似乎和影片基调不搭配,但是,那些管风琴声和吉他声,亦真亦幻,难道不就像这个故事本身!
女主人公在音乐声下跳舞的样子迷离,似乎完全脱离了此世,享受乐声带来的欢乐。
故事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真实发生的Anneliese Michel驱魔事件。
女主人公的外貌刻意选择了和Anneliese相似的面孔,而发型在电影内也剪成了Anneliese的样式。
和这部电影相同题材的还有2005年的电影《驱魔》(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但是很显然《驱魔》走了好莱坞恐怖片的路子,而《安魂曲》则是一部文艺片。
最后在迷幻的乐声中,蜜雪儿似乎已完全接受了她的命运,她似乎即将成为一个殉道者,或只是面对单纯的死亡……死亡及受难的画面没有具体拍出,只是用小字提及。
但是绝望感已经传达到了,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事情,用任何手段、任何办法都不能阻挡,不可知的痛苦就是其一,任何事在其面前似都失去了意义。
故事自始至终没有说明魔鬼是蜜雪儿脑中的幻影,她只是疯狂了,还是魔鬼真的附上了她身——无论是上帝刻意让她受难,还是无限精密的大脑中的某些部件终于狂乱——都真的发生在了她身上。
她大喊着:“为什么是我!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根本无力阻挡命运,其他人也不能。
对于蜜雪儿的身世,我也有大量能感同身受的地方。
那就是家庭。
蜜雪儿的母亲对她关心又严苛。
明明舍不得让女儿受一点伤害一点痛苦,却从来不知道自身的行为才是女儿的痛苦的最大来源。
当蜜雪儿的衣服被母亲无情的扔到垃圾桶中时,她的母亲评价蜜雪儿穿那些衣服“就像妓女”。
注意!
蜜雪儿脑中的恶魔最初怎样侮辱她的?
就是“妓女”。
一个生活在严谨的天主教家庭中的女孩儿(连交了男友都不敢让家长知道),进了大学她的生活才真正开始——脱掉老土的衣服,换掉老土的发型,和朋友们一起派对、游泳,还有帅气的男友。
但是一句“妓女”足够把所有的快乐都撕裂。
最后在礼拜堂里,蜜雪儿一次又一次的看她的母亲,她在期翼什么?
我也许能感同身受,她想期许母亲对她一丝的歉意,一个眼神,而她母亲则置之不理,专心的唱诗。
最后蜜雪儿无法忍受的跑出礼拜堂,回到家趴在床上大哭。
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被否定了。
她的母亲似乎只关心她的身体活着,却要把她的精神逼死一般。
这是我从她的角度能感受到的东西。
在蜜雪儿被男友开车送回家时,她虚弱的接受母亲的喂饭,然后表现的像是被恶魔附身了一般的把饭吐了妈妈一脸,开始大吼大叫,开始摔砸东西,疯疯癫癫,她上楼前故意倒在父亲身上时那个笑容!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明白那种感受,那是何等的愤怒,愤怒的似乎要撕裂一切,心中潜藏的黑狗能驱使自己杀死任何人,我们变得不似自己,毫无恐惧,亵渎任何事物。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她,他们只是让她去看医生,去吃药,去祷告,却不想听她说是什么阻挡了她。
如果这些有用的话,她早就缓解了!
她努力做过了啊!
被附身后的她那种麻木到感受不到自己的四肢的状态,每一个晃晃悠悠的步伐和嘴裂开一般的微笑、冒冒失失的亲吻和拥抱,那样的感受,我也感受过。
脑海中绽放着礼花,没人能撼动她,所有的语句都像玻璃窗外的风。
当她在暴力过后冷静下来后呢?
她道歉了,她只是越发的相信了她便是被恶魔附身了。
她逃避了,因为她自身的力量已经挽救不了她了,她期翼着驱魔仪式能救她——或者说她早已放弃了生命,只希望能像圣女一样上天堂。
我个人并不认同恶魔的存在,若恶魔存在,也只是存在于她的大脑中罢了。
因为我过去时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我像是被脑子某种更强大的东西控制了,我的底线被剪断,杀人似乎也只是一件随手就能做的事情。
(听起来有点像精分)总之挺好看的片子,里面有些配乐不太好找啊……light of darkness这支乐队哪里都没找到
在疾病困苦、诸多来自外界的束缚和众多不如意面前,她努力过、自救过、歇斯底里过,均无果,她选择以驱魔的形式,以接受磨难之名,终理所自我放弃了生命!
88分钟版。跟着魔、灵媒等中邪类文艺恐怖片有点相似性,又带点女巫那种对宗教的怀疑论,不过本片更注重写实而非表现神秘主义,母亲的控制欲或许是唯一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米歇尔永远做不了自己
2006电影节
女主演 演技超级棒
疯了,我有问题吗难道,看的快睡着了,,
观看到半途,才后知后觉:本片同是改编于,1976年西德大学21岁女生Anneliese Michel驱魔事件,的德国版。另一个为人熟识的版本即2005年美国版的《驱魔》( 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比较于后者围绕法庭与宗教的冲突,本片则是以当事人为
还不错,但是没有漂亮面孔的电影,我喜欢不起来
压抑......
德国怎么这么多宗教片,晕菜!
7 比恐怖片还恐怖,心理生理不适…观影过程胸闷气短 🙈 但总觉得少点什么
3.5 比起<驱魔>柔和多了,也没那么多条线,各种社会现象神马的都要占个边儿,不过相比还是买美式的账,他们擅长渲染,恰好当时需要。
其实讲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女主角和她的父母,和神父,和她的朋友们,似乎被罩上了一张网。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魔鬼。结尾时女主角从车里望着窗外,似乎一切阴霾都将会消散,但片尾字幕却告诉我们她9个月之后在驱魔的过程中死掉了,不禁让人惋惜不已。
实在不好看。
前面太拖拉了=。=后面还可以
太慢,受不了
德女Sandra Hüller首座影后,剧情略灵异的故事片,惠勒演大学女生好青涩,姐确实一直是实力演技派
据说跟《驱魔》同一取材,但角度完全不同,专注于女孩生活一面,挣扎于自身的生理和精神问题,在驱魔进程前突然结束,更象是心理片。比较闷,想要探讨的社会学意义也比较模糊。
Mirjam搬家回德国时从她家抢出
「驱魔仪式」更像是个体被整个社会压迫与改造的象征,「入魔」毫无惊悚感反而是一种无奈的抗争,女孩最终还是被这个世界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