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准备回去给小时代3星去了。
剧情?
电影?
小时代 还有点表面工作这片导演,编剧就像是拍了一个MV就敢放映去了。
韩寒都怕的不敢认这片和他有关系了。
还有那么多人打5星,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反对小时代。
我去这和给小时代打5星的人不是一样了吗
《一座城池》在脑海里应该如贾樟柯镜头下的世界,被人遗忘的小城镇,灰暗的冷色调,小武一样的彷徨。
少了戏谑,多的是一份对于自我的怀疑和对于社会的疏离。
我是耐着性子看完了小说,才迫不及待的观赏电影的。
情节上,加减法做的都不够,真如之前看的评论一样,像一部流水账的记叙文。
在很多可以出彩的点上要么一笔带过,要么限于资金无法彻底的完成。
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森林和围墙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具象,也是文本主题的物质化表现,不能单靠开场的动画以及主人公结尾时的的交代就带过。
这种迷茫、逃避是主线,离了这种时而间离的虚幻场景,电影的深刻力度就会减弱,变成段子的无聊拼接。
独白过于冗长,我们甚至可以不看画面光听声音就能差不多听完整本《一座城池》。
房祖名的普通话和人物气质不符,尽管他多了一种愚笨的气质,但少了小说中男主角这种痞气又带有忧郁的形态。
我觉得韩寒笔下的角色只有他自己可以胜任。
电影尽量接近小说的荒诞风格,在左小祖咒的配乐下勉强达到,场面的造型和人物的形象也努力做到配合。
结尾的改动是一个亮点,小说是一条走不出的路,人物依然困在城池里;电影比起小说的戛然而止更为给人一种出路感。
1.无论被挑出多少看似显而易见的弊病,它至少成功的表达了一种感觉:对社会、对成长的惧怕,以及因之必然而然将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感。
这来自原著,也是孙渤涵自己的理解。
2.导演挑选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旁白、人物静止地直面镜头、左小祖咒的音乐。
数量上的过多没有影响到它们恰当地服务于营造影片的整体感觉。
因为一向对旁白有顾忌,刚开始还觉得挺突兀,文学化的语言往往只适合读,但后来便感觉到没什么了,它让你融入到电影的整体氛围中了。
3.电影画面中呈现的人与物:比如不好看的主配角、砖头堆、破房子、啃鸡腿,在院线大银幕上鲜见,但不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么,因此被称作“屌丝”是因为生活中也会见到的光鲜被人们假想和上述生活是决然割裂的。
我甚至想用不加矫饰这个词,不过本片还是足够矫饰,比如韩寒的文字时常就有些轻佻,又比如王太利不知节制的经过修饰了的表演完全不适于本片主题和风格。
4.房祖名演的很好。
5.“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我就吻你。
”《小莉》的歌词以前听的时候觉得真好但没细想,但这次想到,它打动我的这样一种条件句,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只有你微笑,我才敢吻你,是对生活怎样的一种不抱奢望呢。
6.对这个世界,韩寒当年甚或现在也怕的要紧。
这是被办公室生活逼得变态的我们之所以喜欢韩寒的理由吧。
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告诉我们,我们又能拿“怕”怎么办呢?
也许只是能互相聚在一起抱怨抱怨罢了。
明天,还得早班。
7.主人公屡屡遭受挫折,但大方向上作者、导演、演员、角色并没有怪罪这个世界。
因为内容中表现出来的他们的挫折,全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王太利自己搞伤自己两次是再明确不过的一种理念化的表示了。
他们就是不适应,他们就是怕,他们就是选择了逃避。
8.看完意犹未尽——它这样就完了。
原因在于片子的故事太薄弱,在于它在完事之前没有铺垫,在于它无矛盾、无高潮吗?
其他:太原北营火车站雷海峰先生出镜的戏果然被剪掉了——从车牌看,片子应该有很多外景在山西拍的吧。
韩寒还是对文字挺敏感的,比如那些夸大其辞的店名,日常太常见被我们忽略了,他拈来便成就了一种幽默,就像永川的太明先生。
又及,看书的时候是在太原小马,好脾气的田先森家里没有空,在他同事租的屋子里看了半宿看完(又或者就是在田先森的小床上,记不清了)。
电影是在昌平史各庄村边大商场看的,出了商场门10点多菜市场叫卖声还是不断。
边走边走调地哼着“如果我吻你,你就微笑”,想打打电话给小莉。
但这些,真的不是为了说明什么。
原作看得早,几乎已经不记得里面讲的什么,抱着一股新鲜劲儿看了首映。
首先,电影居然以旁白为主来推进剧情,我和我的小伙伴表示有点震惊,这真的不是什么可视的有声小说吗?
可见新锐导演初出江湖都自带毁片绝技。
依稀记得首映后的见面会,也有人提了类似的问题,可惜问的不够尖锐直接,没有听到正面的回答。
如果语言就能表达整个故事,还要画面做什么?
不过我倒是还蛮欣赏房祖名那不标准的普通话,听起来有点懵懂、有点痴傻,配上荒诞不经的故事,还不错。
其次,各位演员里除了健叔光芒四射外,其他人皆是表现平平。
主角“我”的存在感简直降到了最低,他的身份似乎就是旁白,一个参与了故事的旁观者。
(对了导演似乎还给主角起了个名字。
)一直在我脑海里的大约就只有房祖名中奖后那狰狞的笑容。
我不得不说,导演竟然还投机取巧的搞了个“每个人心中的一座城池”的立意。
要勇敢!
勇敢了,就能走出你心中的那座城池!
见面会上导演自述,一座城池的立意太深刻,所以我们只是改编。
改成了他妈青春电影。
台下竟然还有人附和,如果电影和书一样,还有什么好看的!
这...导演您是不敢拍还是没有本事拍,敢不敢稍微有点志气,即便您晦涩一点,好歹不用担一个烂片的骂名。
如果韩寒先生还稍微有点在乎reputation的话,还是关注一下您卖掉的那些书的改编权吧,甩手掌柜也没那么好做。
多少人是冲着“韩寒作品改编”来看的。
见面会的主持人问,看完电影大家要做什么?
我默默回答,回豆瓣打三星。
可是回来以后我琢磨着还是应该给两星,看在韩寒的份上,比小时代多一颗星(必须明确这只是韩寒和四娘的比较,一座城池根本不该是青春电影,在类型上没有比较的必要),一颗星给没有存在必要的旁白,主要还是取决于原作语言的幽默,让影片的可看性蹭蹭蹭的上涨了一点。
再扣一颗星,为了韩寒先生的轻忽。
结论是,花24块见到了房祖名,成就get。
转帖此兄写的太好,不得不转,很期待3月份的电影 -这不是一般的读后感,也非普通的书评,而是一个集多个解读与一体,对作品的提炼和回顾,让你从某个角度重温作品的场面. 《一座城池》是我一年前看的。
这次又重温旧作,心头又是那股熟悉的感觉。
不同于以往的《三重门》,本作品去除了华丽和强烈的讽刺,以简洁而近乎平民化的语言诉说着平民的声音,充斥着荒诞,也不乏幽默的调料,起初似乎搞笑,然后沉重,沉淀后又觉得是我们表面浮华下最真实的生活. 作品就像一个梦境,“我”,从一开始就充满荒诞地赶命到一座莫明其妙乌浊混乱的城池里去和健叔会合。
“我们”没有身份,是逃犯,也正因此才能以底层人的视角窥视社会的每个角落。
小说中主角们没有鲜明的个性,可以是任何人,而他们的几双眼睛悄悄地潜入了时代的缺口。
作品对每个场景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刻画,作者的笔如同隐匿的刀锋,不动身色地剖开了社会的截面。
在这张截面上,作品夸张而逼真地勾画着种种现象,没有太多主观对现象的注解,把诠释的权力留给读者,这是与以往荒诞现实小说最大的不同。
把真实用扭曲的方式给你看,是本小说的特点。
而小说梦幻般的荒诞也就在这张梦的截面上进行,游离在现实与荒诞间,它无须写得太实,太具体。
太具体了,小说如梦的感觉就打破了。
这也就是有读者认为此小说远不及《浮城》深刻的原因之一,但这是本作品的效果。
文中“我”与健叔在旅馆安顿好后,准备到一家日本料理先奢侈一顿,可胆小的健叔却对“我”说:“不行,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我们不能去有这么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地方。
” “我”认真对“健叔”说:“你要相信我们的政府。
你一要相信政府总有一天会还我们清白的;你二要相信政府是不吃无包间之饭的。
走!
” 典型的韩寒冷幽默。
接着,一位顾客因不满军妓音乐而被殴打,随着《让世界充满爱》的响起,真是荒诞而讽刺。
接着,就开始以“我”的眼睛,写在城池里第一场化工厂爆炸引起的火灾的荒诞所见—— “人们变得异常激动,买完菜的家庭妇女都像夸父追日一样朝故事方向跑去。
……如果有个刚睡醒的打开窗肯定会以为中国连二0一二年的奥运会也拿下了。
……很快我们骑车经过工业大学门口,看见里面忽然拥出不下五十辆自行车,并且在出校门的一号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我喘着气说:‘疯了疯了,这些人都疯了。
’……健叔在前面半米处骑得聚精会神,屁股已然离开了坐垫。
……一时间情景壮观难言。
虽然几百人骑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几百人冲向火场肯定是一辈子只能看见这么一次了,或者抽象点说,看见几百只凤凰在骑车,真是让人生充实不少。
” 写到这,我便联想到了交通事故时发出啧啧赞叹的人群;大学中情场纠纷,男子将女友慢慢杀死而周围的大学生默默旁观;某大厦发生火灾,无数人聚集一起仰头观看,以致于有小偷这时偷钱无人发现。
还有当初中国申奥2008成功,突然电视上的主持就无故哭泣起来,然后还四只拳头一般立即从屏幕上打出坚决反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大字:“我们赢了!
难道其他申办国家就是输了?
”据说其它电视台主持们都紧急并且非常“艺术人生”地也被传染性大哭!
而且还男女拥抱哭成一团。
真的是:申办奥运我们赢了艺术人生的爱情!
我能想象北京的很多大学门前,肯定都会出现“里面忽然拥出不下五十辆自行车激烈的争夺。
我喘着气说:‘疯了疯了,这些人都疯了。
’”的场面!
好的文学,并不在于它能把生活表面临摹到如何繁华热闹,而在于它能或不能以一种特定氛围和情绪,而勾起读者内心的无数体验与联想。
而写者若能先深入自己还能再抽离现实,最后以作品而异于生活,那才算是真牛的文字。
我们原路返回。
我说:“这火八成要烧好几天。
” 健叔说:“是啊,除非下雨。
” 话音刚落,雨丝飘下。
我说:“你这乌鸦嘴,你等我们回酒店再说啊。
” 健叔说:“我好人,我祈雨。
” 我说:“这么小的雨也没用啊。
” 健叔说:“是啊,灭这火除非暴雨。
” 说完,雷声大作,暴雨倾盆。
又是一处冷幽默,看完白戏,终遭报应,真是人类一开口,上帝就发笑。
健叔也发生了“安全事故”,掉进沟里跌断了腿。
不久,健叔在看学生踢球时,听着感人的校园歌曲而感叹命运,却被飞来的球撞倒,引来一阵轰笑,结果手也断了。
人到此等境地居然还无法深刻地悲哀一场,真是悲哀无处藏身,眼泪无处流啊。
可命运就这样,在你即将成为行尸走肉时,好运突降,我与健叔中了奖金,自然有了新居。
随后,作品相继写到梦中抓住买了电视的“我”的那些以公谋私的警察,给健叔看病的医生,在大荣公寓下的店铺着火时救火的老太太遭到人的鄙夷以及消防员说的话,呼唤和平友爱的行为艺术家阿雄被人们冷嘲热讽,朴实单纯的同桌最终跳楼,无望的小客栈和路面结冰后在桥下欢欣鼓舞的人们和吊车师傅都是社会不同层面的缩影。
此外,文中插叙了几个人物,我过去的两个女友,一个带着小资的虚荣,在金钱至上的“上流社会”鬼混,精神不入流但却属于上流社会,一句“你就没有上流社会的命”充分显现其有着阶级优越感,对“中下层社会”不屑一顾,笑贫不笑娼,这又是一个社会阶层间矛盾的缩影;另一个是典型的房奴,带着浓厚功利的爱情,这一切现象都渐渐造就了真情的荒漠。
而小C是个微妙的人物,她无知而善良,就如苍天注视下的小花,还未来得及受污染。
“我”真可悲,小C是“我”眼中难得单纯,能让我感受到美好的人,却并不了解我,也不懂得爱,因此我们没有缘分一起飞翔,“我”更多出于保护和她在一起,不让她受伤害。
至于王超,只是千万个没有理想的大学生中的一个,可以代表一群人,也无须太多笔墨刻画其个性,他的出现,道出了流行在大学里变质的速食爱情。
在艰苦的生活中我反而磨练出了些许韧劲,我们开往超市途中听了广播中中年男人充满童趣的看法,我们竟然找到了生活在当下,境由心造的感觉。
但每当黑夜来临时,希望如此飘渺地挣扎,我已经不只一次在夜里,在黎明苏醒时分看见了无法穿越的漆黑的夜。
我经常喜欢穿越楼下的树林,可能是面对黑夜中大自然能够找到自己吧。
在黑夜中穿树林时的心理感受就是“我”内心的潜意识。
此时,我感受到“晚上则完全是一个黑洞,虽然你背着身子,向前迈着脚步,却感觉后背被什么东西吸着,每一步都是退向后方。
大荣公寓是我惟一能看见的有灯的建筑,我的脸正向着它,走的每一步也是无比的坚决,但感觉离它的距离渐渐遥远。
突然间,仿佛穿过了空气中的什么障碍,大荣公寓出现在了眼前一百米的地方,脚步也终于变得实在了。
”这一段传神地刻画出“我”潜意识中的希望挣扎的感觉,生活希望渺茫,大荣公寓像海市蜃楼一样,离“我”越来越远的感觉。
随着钱一点点耗尽,我们居然违心地把损坏的取暖器卖了。
作者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人在苦难时与之抗争的情形,在绝望中反而能把人的潜能和生活的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这依然难以抵挡难熬的黑夜。
此外,用景物来描绘人的潜意识,远强于一连串的修饰词。
但是这一切改变了,在我们和阿雄合作,阿雄向我们讨方案时,我们看到了莫名的希望,居然做起了不切实际的发财梦。
这些情节很真实,绝望中看到希望就像恶狼扑食,恨不得马上咸鱼翻身。
此时,我的心情也爽朗了,在冷天哈出的空气感觉自己活着,初显生机。
随着拿到了1000元的资金,希望又膨胀了,不满足于温饱了,健叔提高价格到10000元,而温饱思淫欲,他对永久妹妹的欲望进一步觉醒了。
我们居然开着车,不顾天气的恶劣,去接永久妹妹。
结果乐极生悲,王超的车损坏了,又是“我们”不切实际的一个惩罚。
我们还依然亢奋着,我再一次在夜里进入树林时,居然觉得那座墙没了,正如我心中的那块枷锁没了一般,心中泛起希望的“我”又一次尝试着穿越树林,穿越了许久,居然碰到了墙,看来希望还是要在现实面前触礁啊。
“我”用了很长时间,经过一番周折,以为自己走到什么机密地,结果还是回到了公寓。
可见“我”一定在原地瞎转。
在希望中折腾了半天,其实并未走多远。
现实不会因为你的希望而改变。
而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果然,报价被拒绝了。
此前的亢奋化成了泡沫。
健叔回到现实,把价格降低到500元,连上网吧发信的价格都要盘算一下了。
消息发出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悲喜交加,平静得只有心潮在泛着波澜,事实依旧在原地,可一个梦碎了。
在韩寒的笔下,命运的起伏没有戏剧性,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平凡人一丝希望的熄灭,然后,化为百无聊赖。
生活仍将继续,对多数普通人或底层人而言,命运就像漩涡,你不停地旋转于其中;生活就在希望忽明忽灭的循环中,显现其本来面目。
随着个人希望的破灭,一场更大的火灾开始了,主人公们的命运没有下文,也无须下文,他们已卷入了一场浩劫狂欢的洪流中,人们骤然撕下面具,露出狰狞的一面,大规模的打砸哄抢,尽显世间百态。
人们既在内心的深度不安中不可终日,却又敢在莫大恐惧中去变态狂欢。
我和永久妹妹,两个还算正派的人物在逃,没有参与其中,而我还怀疑长江宾馆的善良老奶奶也是打砸抢的一员。
所有的矛盾因一场爆炸而立即爆发。
靠近结尾处:“在我的记忆里,似乎这条路有一条平行的铁路。
不幸的是,在现实里,它交错了…… 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不牢靠,我们生存所必需的阳光和温度都来自一个距离我们亿万公里远的大火球。
也不知道这个火球什么时候会灭掉——它孤零零地挂在天上,并不像放在桌上那样让人感觉放心塌实。
它灭了,我们也灭了……找的太阳公公啊。
一切多么不牢靠,我们的光和热都要靠身外的遥远的“太阳公公”?
那我们的太阳呢,我们心中的太阳在哪里,我们的信仰和理想在哪里?
速食爱情泛滥,离婚率居高不下,寒窗苦读进大学的学生最后流连于网吧,错对日渐模糊,只有输与赢才是真。
有多少父母在高中用残酷的方式禁止子女恋爱,而到大学恨不得把她嫁掉,还要嫁有房子,有身份的?
没有信仰的年代,一切会变得功利,标准渐渐混乱;没有信仰的年代,规则会堕落成动物世界里的弱肉强食;没有信仰的年代,短期利益会成为真理,社会阶级矛盾会加剧。
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的幸福是如此脆弱,会因一根导火索一触即崩,就像作品最后的那次暴乱,就像波音坠机永远会发生在将来的某一刻。
《一座城池》透过种种怪诞,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日子?
本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它能极具多棱放射力。
它就不写你身边的绝对真实,可就能让你立即折射联想及身边的点点滴滴。
作品的创作视角敏锐而锋利,也总是怀着贴切温和并隐含着巨大悲伤。
将当今众多城池中隐匿着的种种不安全感与危机心态,在开放的想象与虚构之中呈现得出色甚至超前。
最后,随着车队的到来,将一切回归如常,这是必然。
“忽然,我感觉身上暖了很多,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体温。
我转身,在她耳边说:‘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纵使世界再悲哀,人间温暖仍然在。
在巨大的悲伤过后,一丝温暖悄然升起。
小说改电影是永远痛。
韩寒,王大利,房祖名是炒票房的热点也是吐槽的焦点。
抛去改变剧情,人物刻画,后期制作有好有坏不谈,我只想谈谈,代入主人公后的感想。
无业,无亲,无助。
两三个浪荡子弟就开始了消极度日的日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你想逃避的时候就会躲进去。
这座城池里没有坚持奋斗的目标,只有希望能付完上月租金的意外之财。
可能睡至夜深,无所事事。
也可能碌碌无为一直在做,一样无事所成。
一无所知,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一往直前,指好的路又改从哪里披荆斩棘?
一座城池,其他人眼中的一片废墟。
这也是我三年后一定会遇到的城池,而我做的则必须只能是努力强化自己抗击能力来抵挡那座城市轰然倒塌下的撞击。
误会过后,苦难过后。
我希望我能和主人公一起说出那句,我终于走出了这座城池,我决定做我梦里勇敢的自己。
最后想说说健叔。
为什么看对眼的女生都有了男朋友,等的人为什么还在很远的未来。
那健叔为什么还傻傻得开始YY与她的一面之缘?
旁人看似很随性的人,内心可能很细腻。
他会利用一切手段去获取她过去的信息,因为他想弥补他这么迟的相遇。
健叔可能真的做到了,然后可能会听着她过去喜欢的歌,看着她的曾写过的文字,想象弥补与她的错过。
然后呢?
又能怎样。
终已错过就必须放手,然后看着他们紧握的双手而选择祝你幸福。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即使只留下一面之缘的相视一笑。
我想我应该醒了,还是去睡了。
今天,我终于坐对了车,看上了电影《一座城池》。
人很少,整个厅加我一共就三个人,我坐在最后一排。
在等待开场前的那几分钟,我不断回忆着三年前看过的原著,回忆着那时的我是如何痴迷韩寒和他的城池他的国。
我不得不自觉地将这次观影作为对过去那个热血的我的一次缅怀,难以分清是时间淹没了他的世界,还是成长清洗了我的观点。
但无论如何,我像曾经一样爱着韩寒和他的书,并且在他所有的书中,我最爱的当属《一座城池》。
然而不幸的是,电影就这样开始了。
如果不是因为左小的配乐,当我看到银屏上的动画时,我以为我是在看李献计而不是林夕。
再而更不幸的是,整部电影都穿插了这样拙劣的动画,毫无美感,僵硬无聊,在我看来就是纯粹为了节约经费:动画多好啊,摔个胳膊断个腿画几笔就是啦,流血了涂成红色就好啦,多省事。
但我没有被吓倒,我可是连小时代都挺过来的人。
但是结果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都靠着旁白梳理情节,一个叫林萧一个叫林夕,一个操着腻心的杨幂腔一个操着结巴的港台腔。
我耐着性子看下去。
筷子叔的表演让我感觉我是在看加长版小品,各种场面布置以及拍摄方式让我感觉我是在看大学生拍的微电影,我看得很凌乱,一度有想把筷子叔的眉毛和睫毛拔下来的冲动。
筷子叔演的不好,这个角色本来是很适合他的,但他定错了位,我觉得这是建立在对原著的完全误解上的。
他错误地解读了原著中那些人生艰难而搞笑的段子,把健叔这个角色定义为"恶搞",以至于他的每个表情都让我想起了赵本山。
就我看来,健叔这个人,是自嘲的存在,是无奈,是反抗无力。
健叔的那种叹气望天,就应该是真正的叹气、望天,而不是故意让观众注意到的傻呵呵的眨眼挑眉毛。
房祖名和那个艺术雄演的很好。
后者的表演是最出彩的,他的角色也是最难把握住的,要演好阿雄这个角色,得不动声色地在疯癫之中透露出坚定,这点我觉得李长江做得很到位。
还有一点很出彩的就是左小诅咒的配乐,虽然当在骑单车凑热闹的那幕响起了熟悉的《野合万事兴》时我还是微微抽搐了一下。
那首你喜欢我我吻你啥啥的,真他妈配的好。
左小的音乐为这部没啥实质而显得苍白无力的电影加了点分,但总之,电影还是很烂。
我觉得,韩寒的小说真不适合改编成电影,他的小说讲的不是故事,是感觉,而这是电影做不到的。
此类电影给人以直接的画面,就必须得满足画面的连贯性,而韩寒的小说从来都讲不清楚一个完整的故事的。
当你读完韩寒的书,然后问我他妈的这本书讲了个毛啊,那么恭喜你你答对了,真的就是讲了个毛,剩下的皮和肉,你得自己去感受。
凭借书中巧妙的意识流的语言,你得自己去想象。
韩寒的文字只是看似很白话,简洁易懂,真正他要说什么他也无法表达给你,他写的是他的一座城池,就像一场他的梦境,不通过你同样无意识的想象,是很难感受到什么的。
黑色幽默不等于冷笑话,这部电影的编剧应该就是败在这里了。
我挺后悔没听劝告执意去看了电影的,但现在我又想通了,这部电影的失败,完美地证明了我心中某个世界的不可现实化性。
这让我感觉很安全——我的一座城池只属于我了,你的,但愿你躲在里面妥妥的。
而韩寒的,还好,就不属于任何人了。
我觉着看这部电影的人,大部分是冲着小说是韩寒写的而去看的。
所以我想说说我怎么知道韩寒这个人的 。
我不像大部分人因为《三重门》知道韩寒,学生时代,言情书泛滥,每个女生手里都有几本名字叫什么爱不爱的书,我对此嗤之以鼻,带有偏见的把当时所有小说都分类到 —— 这些都是傻逼看的书,当然,这里面包括韩寒的。
那是个上午,已经睡了两节课的我精神亢奋,但又实在无聊,想起昨天旁边一同学看一小说异常开心,于是我便借来(一座城池)准备看几眼,坐在最后一排,翘着凳子,看的笑的我差点摔下来,在那个对我来说沉闷的早晨,被压抑了许久的我,竟然在课堂上放肆的笑了出来,我也不知道我当时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是,非常爽!
也许是挑战权威的快感,也许因为想找点存在感,也许是因为当时我很开心!
回家后,我便去看韩寒博客,看完后我就一个感受,这人好嚣张啊!
以至于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的访谈的时候很震惊,觉得,这他妈是韩寒吗?
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样啊!
后来我把韩寒所有的小说都看完了,《一座城池》当之无愧成为韩寒写的最好的小说,(好吧,至少对我来说),后来我就特别想总结一下这本书,但毕竟智商有限,于是看了各种书评后我看到一个词,荒诞,当时我还google了一下荒诞哲学,觉得这个词就已经完全可以表达出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感受了,(又因为google了荒诞哲学)对这个世界是荒诞的深信不疑。
城池里的故事一定有韩寒退学后去北京的那段日子的影子,除了玩车就像书写里的状态般吧。
这也是一类人在一段时间里的状态,20岁左右,无业,也不惹是生非,但会胡思乱想,也许算理想,每天空闲时间非常多,时间多的就快去研究生命的意义了。
后来,这段自由自在时期,便成了这些人的青春。
于是,和他们爱来爱去的不一样,这便是我的青春,如同这个世界一样荒诞。
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我站在一条路灯照耀的斑马线上,四面八方来的车切断了我的路,路灯下的我突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去哪.今天是中秋节,在网上团了一张电影票,电影院《一座城池》一天只有一场6点20的票.等了足足4个小时,我走进放映厅,整个厅只有我一个人,我摆着随意的姿势,将脚摆在前座的靠手上.电影开始放映,我也开始游离之外,接下来将来一个带着满脸忧伤的女孩走进放映厅坐在我的不远处,然后我会坐过去与她打招呼,然后我们会一起看完电影,看完电影后我会邀请她一起吃个宵夜,喝点酒庆祝这个中秋节。
然后女孩在这个孤独的中秋节里也感到慰藉,于是她开始喝很多酒,慢慢的招架不住,我见此情形提出今晚不要回家了,一起开个房休息算了。
她犹豫了会,我说,放心,只是睡觉而已。
于是她点头默认。
然后我带着她找到一间宾馆,开了个标间,她抢着给钱,她说宵夜你请的,这个就我来吧,我也坚持了一下,她依然推脱,于是我不再坚持,她付完钱递给我身份证的时候看了一下,她说,呀,你是91年的啊,小朋友啊,我笑笑,不小了。
于是我搀扶着她走进电梯,按下楼层。
进房间后我把她放在床上,说,我先去洗个澡。
洗完澡后我躺上床对她说,你也去洗下吧,她脱下外套和牛仔裤,只剩一件薄薄的短袖和内裤,走向洗浴间。
哗啦啦的水声传来,我拿被子捂住头。
很快,她洗完后躺在了我不远处的床上,默不作声,我知道,这个时候是男孩子该主动了。
于是,我说,咱们聊聊天吧。
于是我开始讲我为什么会来这座城市,怎么被女朋友抛弃,怎么在这个节日里只剩孤单的一人,小时候的梦想,现在的梦想,现在的工作,未来的路,我说了很久,期间她偶尔会打岔说点别的,更多的是我在说她在听。
接下来我说,那么说说你的故事吧,她于是开始说她昨天刚个男朋友分手,她的男朋友劈腿了,本来准备跟他一起看电影的,结果自己一个人过来看了,想不到整个厅里面只有我一个人在。
我睡意来袭,于是说,噢,今天早点休息吧,有点累了,于是闭眼睡觉。
我猛的回过神来,发现林夕和健叔又回到了那个叫做原点的操场。
我走出电影院,天已经黑了,路灯亮起,我迈着凌乱的脚步,找到了一家哈尔滨饺子馆。
店主纯正的东北口音,问我,吃点啥不,我说二两牛肉。
环顾一周,才发现店里一个人也没有,这不符合过节的气息。
记得最近一次吃哈尔滨饺子是在一年前,那个时候还在大学里,大学旁边就是一家很纯正的哈尔滨饺子馆,每次去都要提前去怕没位置的,那个时候我们都夹着其他盘里面的饺子吃,而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默默低着头,吃着早已不知是什么味道的饺子。
外面的夜宵烧烤摊已经摆放出来,摊主是个年轻的小伙,二十四五的样子,旁边站着他的媳妇,不是很漂亮,但充满了年轻的活力。
小伙烤摆好烤摊,摆上碳,姑娘摆上桌子,桌子的四角摊上塑料椅,摆上菜品,开始了他们今晚的夜生活。
吃完饺子,我坐到了对面的烧烤店,打了几通电话却找不到人一起喝酒。
我开始回忆那一场孤独的电影,它像是一场生活。
很喜欢龙太子和王太利,《一座城池》口碑不是很好,其实可以理解。
没看到甜蜜的爱情,没看到绚丽的特技,只有龙太子的旁白贯穿着整部电影,你不能把它当做一场电影来看,你只能把它当做一场生活来体验。
或许,它像是一座城池,它不适合在生活中炫彩,只适合你孤独寂寞的时候去体验,它只属于你一个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我们想要逃避的时候就会躲进去。
《一座城池》是奔着韩寒去的,虽然对于很多小女生而言,郭敬明和韩寒基本是两个同义的存在,但显然他们是不同的。
市场化运作显然前者更得心应手,而挖掘社会黑暗面还是韩寒更有嚼头。
但将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影片格调相当沉闷,乏趣,节奏拖沓迟缓,在前半段几欲放弃。
在当我在那里面照见自己的影子时,我又安安稳稳坐了回去。
黑色喜剧是要耐着性子慢慢看的。
所谓一座城池,既是林夕和健哥避走他乡,同时更暗指自己内心逾越不过去的那道墙。
正如林夕片中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所不同的只是大家走出来的速度快慢。
经过一系列的荒诞无厘头,片尾他说,自己终于走出了那座城。
的确,荒诞无处不在,他们自以为杀人了,结果发现只不过闹剧一场,抱着10只鸡的行为艺术,旅店大妈,半途而散的群架,对爱半真半假的向往,开公司,强行被修车,还有贯穿始终的大段独白和两人发呆愣神的镜头,让全片洋溢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无厘头气息。
这让人想起等待戈多剧中,有人做出等待的样子,有人心中暗暗祈祷,但是最后,戈多没有出现,他只作为一种意向和寄托,粘滞了我们平淡无趣的日子。
片中不乏搞笑元素,但其实折射的是辛酸和无奈。
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死循环,两人整日相对而坐,面面相觑,创业无门,没有经济来源,精神压抑而紧张,看不到未来,亦无法逃离,这像极了我们凡俗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难境地,无路可走,无处可退。
于是开始关心该片会将此引向何处,并寄望导演给出一个高明的解。
最终,他们被证实虚惊一场,他们又回到了原点,只是之前一年的经历就像他们衬衫上再也洗不掉的脏。
办证打架的西装革履去卖保险,昔日旧人怀上了不知谁的骨肉,所谓的救火英雄谋得了一处不错的差事,文艺青也单膝下跪向校花求婚,每人看来都各有归处。
可惜的是,电影总有终结,而且大多会交代去向,而生活有时的确是无解方程。
我们只是被生活裹挟,甚至顺流而下,而已。
林夕和健哥去了别的城池逃难,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北漂青年一样如是,迷茫无奈是他们的代名,安全感归属感无从谈起。
这都不是属于他们的城。
林夕和健哥在避难的一年中的所思所做,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浓缩了作者的主要意旨,但归结起来,不过是各种生活琐事串联起的荒诞意识流,用具象的东西表达抽象的东西,虽不能说手法纯熟,但至少让观者领悟到了其中真意。
该片本想借此嘲讽现实,但实际上,我们又被现实狠狠嘲讽了一把。
片中运用了大量漫画,甚至默片的元素,细细揣摩开来,还是有一番风味,左小祖咒散漫随性的原创乐也为该片加分不少。
二,搞笑,喜欢韩喊的幽默,健叔是亮点
虽然对韩寒并不感冒,但整部影片的叙事、幽默、节奏,大爱!
看了三遍。很多细节真的值得细细品味。
就当又看了遍书,电影粗糙,但是音乐很酷。房祖名除了奋斗记还挺适合这种类型片
我是脑残粉 【韩寒】 这个名字就值四星
幸好我看了,差点没被豆瓣评分给骗了!这电影很牛逼啊!比当时看原著的时候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要精彩多了,演员导演都是满分,王太利、李长江这俩人我太喜欢了,简直可以盯着他们看一整天。
为王太利加一颗星!!!~
本来挺期待的 后来看了才发现原来精华都集中在预告片里了~~~
一座城池是我最喜欢的韩寒小说。这片导演也不能说对他要求太高吧,太嫩了。很多最基本的笑点列出来了没拍出来。改片权还是要慎重,我心里的城池依旧矗立,只是这制作水平(不谈二次创意)实在差太远。
中立态度不褒不贬,虽没惊喜但也算忠于原小说,更何况‘我’和‘健叔’的演员选的还不错,和心目中的形象能对的上号。特别不满的是:林夕是谁?林熙又是谁?咋不破罐子破摔叫林雨翔得了。
绝对绝对没有评分的那么不堪。
其实韩寒的粉丝和郭敬明粉丝质量是一样的。
算是把小说的内容给完整的呈现了
韩寒一分,左小一分,笑料一分,小说一分。其实我觉得这电影还挺有意思的啦
电影呈现的韩寒的《一座城池》,变成了为了幽默而幽默的段子集中营,剧情有看点但没多少内涵,韩寒笔下的讽刺社会内核变成了黑色幽默外套,没有拍出那种犀利感。
韩寒的书看过不少,不过真没看过这本,没发拿来和原著比较。但是还是有韩寒的特点在里面体现的,淡淡的幽默,不矫情不拐弯抹角的语句,一个最普通的主角,很棒。看完也许什么都没学到,但却会感同身受。似乎说道书上去了,转回电影吧,其实这片缺点在于不像电影,更类似视频和时间长的微电影
你說為毛
比较忠于原著的一部作品,我觉得房祖名那种呆还是挺浑然天成的
颓废,
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