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蓝调。
我不懂为什么叫这么一个片名:“生为蓝调”。
好像为了天赋,吸毒也是顺理成章的一样。
之前许多天才传记都带有魔幻色彩,比如说丘吉尔吸毒、希特勒是好学生,带给人们“天才必须带点与众不同”。
这种感觉就像前两天开会,我说“领导喝得醉醺醺出席重要学术活动怕是要成为某高校的传统”,然后学弟评论“闻一多讲楚辞之前也要喝酒”。
我是这么回复的,喝得人很多,能成为闻一多的人很少。
似乎公众总喜欢把天才和瑕疵二者的关系颠倒。
不是因为恶习成为了天才,是因为天才,其身上的恶习才被世人所知。
就算吸毒吸得很多也不见得能成为丘吉尔。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搞不懂。
影片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个与毒瘾做斗争的人,毒瘾几乎毁了他的生活。
一个女人出现了,改变了他。
我以为是个爱情拯救的老套路,然而最后的最后,为了展现完美的嗓音与追寻昔日的荣光,他又选择了吸毒镇静自己。
这样的选择,我忘了在哪一部电影里看到过,主人公经历一切,最终没有改变,带来的效果还是很震撼的。
(我忘了电影名字,很难受)但那个是性格上的一次扭转,这部电影不是性格导致的,是瘾。
按照影片的路数与发展,如果片尾女主陪伴,完全可以杜绝人物重新回到原来的模样。
(遗憾的是,女主偏偏在男主在关键的时候固执己见,有些故意的似的。
)结果,男主人公还是没有戒掉毒瘾,这样的一次翻转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震撼的效果,反而觉得多此一举,包括最后女主赶来,再出现毫无意义,除了见证一次拯救的失败。
(而且女主是要负责任的。
抛开性别不谈,确实要负责任。
)如果是爱的拯救,主题虽然老套,也是可以打动人。
现在这种选择就一般,看似反常规情节,实际没什么效果。
配上最后那句“生为蓝调”,显得毫无关系。
明明不吸毒也可以形成一种风格啊,影片不是明显的暗示了这一点?
所以可以恶意的揣测:这一切的低谷都是导演的设想,真实的主人公过得很不错,吸毒又快乐。
Chet Baker 的人生顺意多数发生在23岁以前,当然他一直是个天才少年,一个俄克拉荷马乡村乐吉他手的孩子。
自学小号,基本不识谱不识和弦,就凭耳听学会了第一支曲子,这发生在12岁,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
他不刻苦,天才只顺应自己的节奏的嘛,所以很容易会路线曲折,率性野生不羁。
他自觉掌控着这必要的界限,因为同行的他们跟不上他,还在吃力的摆脱音符的衔接生涩期,他已经吃透消化反刍过,再给出他觉得的恰好。
极其厌恶圆熟得来的雷同性完美,所以拒绝重复练习。
他跟那些套路来的乐手完全不同,那时只凭记忆来演奏自己的曲子。
一个美少年,从容的拎着小号一路斩获着各种掌声和认同。
母亲,因为充满了对他父亲的长期失望,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唯一的儿子,让他有了完美无忧的童年。
那是他的黄金时代,不论做什么都轻而易举成功的闪闪发光。
在23岁生日这天,他因吸毒第一次被抓包。
后来他被捕丑闻成了家常便饭,开始有国家拒绝他入境。
他的门齿,有说因强制戒毒,有说是因为毒资问题,被毒贩全部敲落。
这对一个小号手来说,漏风撒气没法用家伙,还能怎么更致命?!
本片截取的是他黄金期翻页,至去往欧洲发展的人生低谷时段,他开始经历爵士乐的衰落期了,“迪伦都去玩电音了。
” 那自我的衰落期是这样,吸毒让他的演出水准严重不稳定,让工作机会拒绝他了好多次,相熟的“”鸟岛“(成立于1949年,百老汇剧院区52号的著名Jazz俱乐部)老友们以及迈尔斯戴维斯都开始不信任他,待到那些好时光真的成为回望式存在了,他仍然不确信,自己被Charlie Parker挑中加入他的乐队,听完他的演奏,Charlie Parker直接挥手让其他参赛乐手走吧,拒绝听后续的比赛。
他还是那“西海岸的白猫”,那还是不久以前的事啊。
他带着女友回到俄克拉荷马,他的出生地。
母亲热烈欢迎的同时,扭头制造尴尬癌的评价说他女友长的真像Chet Baker前妻,而她是个婊子衰弱疲惫的父亲告诉他,加油站在招人,是该把小号挂起来了。
他试图跟父亲讲和,把自己的胶片送给父亲说里面有个曲子是按照你教的吹的,父亲说,那你干嘛要像个女人式的唱歌呢,然后指责他为姓氏蒙羞。
这是一个章节里太长的空拍和变调。
所有人间的爱,给付都有条件与期限,因你也同时背负了对方的期待期啊。
相互要如何面临大量的时间消磨空耗。
背运期,由亲友来扔的石头格外够分量。
他不得不慢慢吞咽,面无表情的离开,在人群里的消耗无谓,或者这是种唯一能做的及时止损。
他开始练习用假牙吹奏,也戒除了海洛因,改用低阶的美沙酮(虽也有瘾,但不会磕嗨),但是这种做法,让他陷入新一轮情绪无常低落,演奏水准也低幼,再不见当年的天份锐气意气风发。
这就是海洛因的迷局吧,非常魔鬼契约。
让你嗨到一个尽头好了,也迟早要把这多余的给付加高利讨回来。
可以直接去到片尾了 ,通过考核,就会有个去欧洲发展的机会,他独自坐在鸟岛的后台面临一个抉择, 是冒险就用这种诚实的低幼去打动迈尔斯戴维斯一伙,此时这些人就是他的人生陪审团。
还是用海洛因回到过去的那个闪光的自己。
他长的像詹姆士迪恩,一直浪子型,二十秒半小时就能吊到女人。
可作为个溺水者,他爱了很多次。
他说:"你并不知道什么是爱,在弄懂忧郁的意义之前,在爱上一个必须失去的爱人之前。
“他在片尾选择了海洛因,必须得要回自己原本的生活。
他眼看妻子走掉,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宿命。
片外Chet Baker的独特,是在他出气呼气自由断句的方式,始终是即兴随意又静气不波。
他自己成为了一种透明介质,音符自带光线通过了他,浮扬着不一样的明暗色阶变化。
曲风里坚持着一种诚实与坦白,他就站在原地,决定毫不挣扎,让一切来袭好了,能滤过的那些清泠反光,碎片,距离感,高冷又诗意,绝不过度驾驭与阐释,就单纯中立,不动声色自由如风中呼吸,轻盈落体。
业内甚至会觉得这处理的太平了,又说然而不知为什么,那又很不错。。。
或者这就是Cool Jazz的度,小号这样霸气的音色,查特贝克的平,不知所起,不给控力,就适度的刚刚恰好。
村上春树说:“Chet Baker的音乐里,有一种决不含糊的青春气息。
””有一种令人胸颤的痛楚。
‘’毫无疑问,这是在与海洛因共生的他,在柔和烟雾中依稀所辩的。
个人生活轨迹,与毒品迷幻色彩并行,之间的斑驳色差,流动的冷僻冰蓝。
面容的迅速衰老还给魔鬼,他则选择在少年期的自己定格不走了。
1988年,在Chet Baker荷兰演出前夕,酒店的三楼摔下了一个吸毒者,后脑勺着地。
后来人们通过小号确认是他。
三周前,他们才给他实录完一个传记片《让我们一起迷失》,你看,已经有了一份遗言。
伊桑•霍克不是陌生人,从《爱在……》系列到《少年时代》,我都认真看过,却一直不怎么喜欢他。
他的长相不是我中意的那一类,他的音色也像是蒙了一层薄雾,听着叫人感觉不贴心贴肺。
一本书改变了我对这位好莱坞明星的看法。
这本书,就是西摩•伯恩斯坦与安德鲁•哈维合作的《弹奏人生》。
关于古典音乐的一本访谈录,原本与伊桑•霍克不相干,可是,这本访谈录源于一部纪录片《西摩简介》,纪录片的导演就是伊桑•霍克。
只有看过《西摩简介》,才能对《弹奏人生》有进一步的理解;只有看过《西摩简介》,才能理解一位米寿老人对好莱坞明星的夸赞由来何处。
说是导演,《西摩简介》中伊桑•霍克也是出境的,他当然知道如果在一部电影中露怯,对自己的杀伤力有多大。
可是伊桑•霍克,居然就对着镜头告诉全世界:我不懂古典音乐。
那种诚实和诚恳,比扮作他人的伊桑•霍克,更动人。
关于蓝调,关于查特•贝克,是知道一二的,仅此而已,所以,打算观看电影《生为蓝调》前,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查特•贝克的电影,也就不知道查特•贝克是由伊桑•霍克扮演的。
他躺在意大利监狱的地上,幻觉一直毒蜘蛛从金色的小号里爬出来,我没有看出那是伊桑•霍克;他被朋友搭救回到好莱坞拍戏与女演员简情意相投,我没有看出那是伊桑•霍克,直到他面对爱人开始说大量的话——容貌可以掩饰,声音真是骗不了人,我有些担忧,除了吹小号,查特•贝克后来是歌唱的,伊桑•霍克那距离到位差一点点的声音,怎么唱?
然而,他以出色的演技征服了观众,让我们不再计较其余。
电影《生为蓝调》,并没有着力于一个来自俄克拉荷马乡村的穷小子是怎么成为名重一时的蓝调小号手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名成家后的羁傲不逊,只出现在一个场景,就是与简相爱以后,因为失去了演出机会生活没有着落,查特•贝克只好借用简的破车回到老家。
大概始终反对儿子成为蓝调音乐家的老子,这一回可是有了奚落、嘲弄儿子的抓手,可是查特•贝克的反击,让我几乎想象出他春风得意时的模样。
除此而外,影片表现的都是低谷里的查特•贝克如何努力回到状态的过程。
低谷低到了哪里?
装好一口假牙的查特•贝克在酒吧里吹小号,伊桑•霍克用是不是按一下腮帮子的动作暗示,对一个吹小号的人而言,假牙是多么大的障碍。
饶是这样,老板并没有打算给查特•贝克和简下一次机会,:“你们回家练好了再来。
”“他是查特•贝克啊。
”听闻简如此介绍查特•贝克,老爸及酒吧里的一众人马全都惊魂失色——可见,查特•贝克牙没有掉时抵达的峰值有多高。
惟其如此,看着查特•贝克寻找昔日的合作伙伴试图获取演出机会,伊桑•霍克让查特•贝克带着祈求、带着诚恳、带着低三下四的情绪诠释这个阶段的查特•贝克,真实的查特•贝克就是这么试图东山再起的吗?
反正,由伊桑•霍克借查特•贝克的灵魂表演给我们的查特•贝克,真让人心疼,直教人感觉查特•贝克会跟将他拽出泥潭的简百年好合。
可是,当查特•贝克重回纽约鸟岛也就是重回带给过他辉煌的舞台时,简交出了查特•贝克买不起订婚戒指用自己最宝贵的小号吹口串成的项链时,对查特•贝克为重回舞台做出的种种努力,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而能让我生出感慨,是因为伊桑•霍克这是将查特•贝克演得入木三分!
既然知道毒品毁己,查特•贝克何以重蹈覆辙?
一个没有前缘的穷小子能够一跃而为蓝调小号手的翘楚,除了用天赋其才还能怎么解释?
问题是,老天总是在给你一勺蜜糖的同时再给你一滴毒药,这就是宿命,且听查特•贝克那能吹断人肝肠的蓝调小号吧。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Chet Baker的文章,开了头,却总不得要领。
对于从大学起就深深迷恋的这位爵士乐手,我竟是到了美国后,才发现他那忧郁的嗓音背后凄绝的身世。
不过,深陷毒瘾的他,飘飘欲仙之时从阳台栽下摔个倒栽葱这样的死法,虽然说是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也是有几分悲剧的可笑。
对Chet的了解更多是其在青年时期的作品-那照片上握着喇叭的英俊小生,黑白布景和身边的美人相伴,真是对爵士乐最为诗情画意的诠释。
这些天偶尔听到了他后期的录音,其声音之苍老让我错愕——再看封面,一张布满褶皱的老猴子般的脸直直向你看过来。
四十岁的壮年,能把自己折磨至此,该是如何地苦痛哪?
但这苍老的声音不知为何,好像比他年轻时令人神魂颠倒的、轻柔而又沉郁的腔调,更加来得迷人。
再说到“折磨”二字,其实对本人而言,也不尽然。
关于Chet的影像资料不多,其本人出演的Let’s get lost纪录片里,看他布满了皱纹的脸却神色淡然的对话,对一生漂泊的不屑感和含糊地搪塞了事,并不让人觉得他怎样可怜。
在返美的飞机上,我看了今年期待已久的关于Chet的新片Born to be blue, 好么,这故事的架构使人变态地感到是一曲关于毒品的颂歌,而表演方式也更倾向于舞台剧式的,我恍恍惚惚地搞不清,这是在演Chet,还是在某个少了门牙的激进分子复归演义?
不过,有几个画面还是令人觉得恰如其分的。
在录音棚里的场景,应该就是本人当年录音的还原,看到那个梳着大背头穿着紧身橘色polo衫的Ethan Hawk,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然而没有毒品,就没有展示自我的信心,才华如他,在捧起小号的时候也始终战战兢兢。
最后一场,Chet复吸了海洛因后那妖艳夺目的演出,“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唱出这句词时,手轻轻斜拂过脸,那迷离的眼神使人感到,他也许天生就是毒品的奴隶。
正因为对毒品的自罢不能,he’ll never be in love.
加拿大新锐导演罗伯特·布德里奥和 《爱在黎明破晓时》男星伊桑·霍克携手合作的《生为蓝调》,跳脱传统传记电影的钻研考究,在虚实互映的构组拼贴中,重现爵士乐手查特·贝克充满传奇色彩的戏剧一生。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念初中时第一次听爵士,就是Chet 的My funny valentine, 被慵懒的声线和小号吸引。
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要找爵士的曲子不容易,Chet的曲子一首首的扒拉,曾经还拿Summertime 做铃声。
后来在传记里看到他终归失意,漏风的门牙吹小号。
那年去世,我出生。
想到大学的第一次唱歌比赛,我唱了那首My funny valentine, 我唱的云里雾里,大家也听的云里雾里。
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回忆。
PS:到现在爵士还没算入门,听到Armstrong或Nat King Cole还会傻笑。
买的巴哈的小号,会定期拿出来上油,可到现在,号嘴都没吹响过。
为从未真正被Chet熏陶的我映开眼帘 Chet从未想到美沙酮里的纯真和注射器里的成功会撼动灵魂的迟暮 镜面中Dick在暗角里推他加州沙滩别墅黑框眼镜的时候 希望他看到了蜡烛里的油和Chet的眼泪 实话是我也希望拥有Jane Azuka式的爱情 此外导游用尽全力让Miles看起来不像是个坏人 可惜失败了 希望有生之年看到“Kind Of Blue”Cinematic Remastered
从第二十分钟坐在浴缸里吹小号开始就hold不住要哭,赶紧停下来做别的事分散注意力。
中间每三五分钟看他跟人对话或者练习演奏的时候都要停下来缓一缓,看到状态慢慢有起色回录音室了又hold不住又停下来缓一下,告诉自己不要这样,到低低地唱起来my funny valentine的时候做什么都没用了根本停不下来。
这部电影甚至不到一百分钟,我花了两个半小时从始至终提着一口气悬着心看完到现在看完三十分钟了还没缓过来想起电影里的场景眼泪就涌出来啊深呼吸反思自己是傻逼吗(是 不对演技做评价也不说剧本,拍得非常美,非常干净。
上周看了miles ahead并没觉得有多好,两部一起下载的对这部期望值也很低,特地搁了几天才看。
没想到被代入到这么多情绪,当然更多原因是pms吧。
这应该只是一部相当普通的传记片,这么强烈的代入完全是荷尔蒙作用下的私人观影体验。
chet baker是我最喜欢的乐器演奏家和歌手没有之一,十几年来只是听听他的音乐却从来没有做过什么。
身为一名普通中年女观众感谢这部电影满足了我追星的幻想。
希望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这部片子拜托了资料馆。
上一次在家看电影看得要停下来缓一缓还是10年前断背山难过得胃都缩起来了。
eugene说你不能这样去睡觉,于是我们又看了一部欧洲性旅行才觉得好多了。
那个时候我就想大概不管什么电影都是有存在的道理吧,性喜剧可以给压死人的剧情片观众做情绪缓冲这种功效也是意外。
There are two melting points.One is when he is singing for Jane My Funny ValentineChet:My funny valentine my dear Jane,you are my fun,and my valentine.All the love letters are in this song ,and are also in my eyes.The air conveys my love to you,as long as you can breathe, as long as your eyes can see,all this gives me to thy.One is when Jane knew the relapse after seeing his touch of face. Disappointment writes on her face.Jane:It's him.My love oh my love.I have to leave this you.My heart shatters when that touch happens.Farewell.
亚奇·谢普(Archie Shepp)说过:“爵士只有一种,他来自压迫和毒瘾……”一只蜘蛛从小号喇叭里爬出来,蜘蛛如同音乐的肉身幻觉一般指引着由伊桑·霍克饰演的天才一代爵士乐手Chet Baker,开启了这部Chet Baker的音乐传记片。
这并不是Chet Baker的第一部传记片。
如果真的想要了解这位俊朗迷人又撒谎、吸毒成性的cool jazz乐手的生活,1988年Bruce Weber的纪录片《让我们一起迷失》可能会提供更多近在眼前的档案影像。
《生为蓝调》作为一部剧情传记片,将叙事聚焦在Chet Baker70年代重回乐坛的这段经历上,这也是这位著名爵士乐手经历颇多坎坷的艰难时期。
影片虚实交错,徘徊于现实中的小号手与在好莱坞电影中自我消费的爵士明星Chet Baker之间,同时亦从彩色的现在时不断闪回至黑白的过去时,通过这种对照剪辑来理清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浅层文本来看,影片讲述的是Chet Baker重回乐坛之后事业与情感的纠葛与发展,其实影片真正讨论的是爵士乐手与毒品之间的辩证暧昧关系,这是该片的叙事核心,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有趣切入点。
同时,白人爵士乐手在爵士史中的特殊位置,也让影片的男主角和影片本身增加了一重可从美国流行音乐文化方面探讨的维度。
当然,伊桑·霍克的精湛演技是一大看点,伊桑·霍克良好的音乐素养从他执导的关于西默·伯恩斯坦的纪录片《西默简介》中即可一窥。
爵士曾一度被暗指为“现代人的纵情狂欢”和没有灵魂的节奏。
传统主义者对爵士的看法是,爵士是一种源自黑人影响的狂野冲动,而爵士乐手(后来的摇滚乐手)被塑造成不法之徒的时候,药物的联结是关键。
因此,爵士乐手与毒品之间的关系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尤其是两者之间无法回避的依存关系,如同影片的结尾,Chet Baker再次回到Birdland舞台最终还是会扎的那一针一样,其中的原因是那么简单,也那么让人唏嘘。
他选择了毒品,也因此选择了自我毁灭的方式,除此之外,作为爵士乐手的他也没得可选。
回顾整个西方流行音乐史,几乎就是一连串因毒品中毒死亡的长长名单,现实地说,基本不存在某一个音乐家不吸毒的时期,尽管AIDS之后在逐渐成为西方媒体的新关注点,但毒品问题始终与音乐界甚至整个娱乐业难舍难分,音乐界正是在一个普遍吸毒的社会中进行。
而爵士史上最优秀的乐手们,大多都是药物成瘾者,对于他们而言,上瘾的过程绝不仅是生理感觉的满足。
海洛因为冷酷冷漠的“时髦”爵士乐手们提供了象征性、功能性,以及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即“海洛因经验”。
可以说,乐手们更多依赖的是整体性经验而非毒品本身,所以不管从海洛因过渡到安非他命还是LSD,吸食毒品的整体性经验在音乐界完全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除了毒品之外,另一个与爵士乐手这一身份符号捆绑在一起的就是黑人文化,它与毒品之间的关系就更不用说,19世纪像“黑人可卡因狂”这样的谣言传说并不少见,媒体、警察和政治家成功创造了这个让公众恐惧的恶魔形象,认为黑人使用可卡因时会回到野蛮的状态,变得无法阻挡。
而可卡因与黑人群体新声音的结合则创造了蓝调(“恶魔的音乐”)和爵士,黑人、丛林音乐和毒品也因此被称为邪恶的三位一体。
爵士作为黑人文化城市之音的形象出现,基本上是黑人表达日常体验的抗议音乐。
之后的海洛因也是一样,公众对海洛因和服用海洛因者的坏印象,让它成为前往边缘社会的最佳工具,同时也确立了黑人乐手无法动摇的地位。
如果海洛因对黑人乐手而言象征从白人世界中逃离,那么,对于白人乐手而言则象征奔向黑人世界的怀抱。
对于像Chet Baker这样的白人乐手而言,与黑人世界的关系是他事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敏感棘手地带。
要进入封闭的爵士世界,白人乐手必须超越天生不是黑人这项铁定存在、也无法改变的不利条件。
爵士是黑人社会的音乐。
白人青年成为爵士乐手,比起黑人青年成为爵士乐手,象征着更严重的行为偏差。
有理想的白人乐手常发现自己处于令人担忧的真空地带,自己逃离的世界排斥他们,想得到认可的世界却很少真正接受他们。
这解释了影片的结尾,来自最优秀的黑人乐手们的掌声对Chet Baker究竟意味着什么。
片中的Chet Baker说自己并不想要什么事业,他想要的仅仅是演奏乐器。
很多伟大的乐手都有过类似的表达,但是,毒品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格里·穆里根(Gerry Mulligan)说:“毒品可以提供一个梦幻世界。
日复一日的生活是无趣的,其实你只想吹乐器,却不得不讨生活。
环境不好的时候,毒品似乎有所帮助。
”爵士史上最重要的鼓手亚特·布莱基(Art Blakey)认为“使用海洛因不会演奏得更好,但会听得更清楚”。
一位医生曾对一位酗酒的乐手说过:“我能治愈你的酗酒,但我可能也会‘治愈’你的才华。
”对成瘾者Chet Baker来说,他可能很清楚这一点,这也解释了他所有的选择。
给爱人的几首歌是泪点
剧照更好看些,故事线太单调了,可能之前有了《灵魂歌王》这样完美的音乐家传记电影,后来者真的是追不上啊。Chet Baker的小号很美
伊桑霍克还是很不错。故事也就那样吧,说真的,自毁的人不值得同情。浪漫化也没什么用处。
中规中矩,无大惊喜;喜欢Chet Baker是另一回事。
对于文艺人来说,可以从中找点感觉。但需要耐心,传记片一般都需要耐心。伊桑霍克真是好坯子。
真是做作。不过,前面看客在吃爆米花 搞得我好饿~~~
伊桑霍克换了假牙之后有一种他牙口变好了的错觉…
又一个意难平的结局啊
惊艳的传记片@THE BRICKS
三星半。毒品与音乐一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但这也是我无法体会的部分。在这部影片中,我听到的是舒缓、低沉、曼妙、缠绵的蓝调,看到的却是浪子无法回头的悲剧人生。一声叹息。
不错
贪吃的乞丐,摆脱不了大魔王的人,Ethan演得好好~全因他全因他
My funny valentine,窝在膝盖里吹小号,这样的cool jazz,这样的萎靡,似乎只有毒品可以匹配
既生瑜何生亮,人生为何要难为自己。一个白人小号手,曾经受过查理帕克的大力赞赏,也在白人女性群体中有多么受欢迎,但是想要在黑人“统治”的蓝调、爵士江湖里闯出一片天,不论你是风光无两的时候,还是在东山再起之时,最终还是要得到黑人音乐同行们的认可才行。片名为什么要翻译成“生为蓝调”呢,查特贝克,查理帕克,比尔艾维斯,迈尔斯戴维斯,还有会唱歌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这些都是爵士音乐大名鼎鼎的人物。而蓝调音乐里的大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全网没找到能看的中文字幕,夹生看完只能了解大概剧情。怎么说呢,给人感觉太寂寞了。
比较欣赏里面的音乐
就像西海岸的海风,舒缓中伴随着乐手的些许忧郁,恰如布鲁斯,他生为蓝调,带着遗憾继续即兴,在不断的绵延中落下帷幕
不懂蓝调
看来毒品还是挺管用的。最后那首歌确实动人。
画面质感很美,不过集中表现感情生活和毒瘾,最想看的音乐方面的细节少了些。Ethan的表演太灵了,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