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看了不够两个小时,而电影看138分钟。
长泽雅美饰演的广濑,超越了小说中的广濑,白色衬衣,栗色短发,一颦一蹙,一举一动,都是那么阳光,那么清新,那么动人,美好得令人无法接受她的离去。
当一个妙龄少女,象征青春的秀发尽数掉落,只能无力地呆在无菌房,这样的场景,不得不令人心酸。
阿朔和他爷爷都是悲情的人物:无法和爱人长相思守,无法见到爱人最后的一面。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他们也是幸运的,他们与爱人的爱化作永恒,永远保留在他们的灵魂深处。
铭记并不等于殉情,他们同样可以寻求新的爱情。
不过,纵使他们再与别的女子相爱,与别的女子结婚生活,他们内心的某一角落,那无比深刻,无比遗憾的爱人的记忆,也不会消失褪去。
你宁愿选择这样悲剧但永恒的爱还是平平淡淡,但最终无声而逝的爱?
这真是一道苦难的选择题。
如果是我,我宁愿选择后者,平平安安地生活,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对彼此更是幸福的形式。
Anyway,当阿朔将广濑的骨灰撒在世界的中心,广濑已化作了精灵,无时无刻地守护着阿朔。
纵使这个霎那宇宙拒绝永久,也要永远在一起。
行定勛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情」和岩井俊二的的「情書」相當類似:由一個小事件觸發追尋,點點滴滴的片段一一重新體驗過之後,又一次與失去擁抱。
二部片子一樣的敘事結構,一樣的追尋,一樣的 re-gain (reprendre)。
既然都一樣,還有什麼好說的?
可是,怎麼辦?
還是看一次掉一次淚,是人太脆弱眼淚好騙嗎?
或者,這樣的敘事結構不只是一種說故事的方法,更是一條貼近我們心靈的道路呢?
提到這裡就會想到 Proust 的作品「追憶逝水年華」,這二部電影的敘事結構和大師的作品一樣的調性,雖然沒耐心啃完大師的鉅作,可是從電影的感動裡卻讓我對 Proust 更更多地讚嘆。
朔太郎(大澤隆夫)的未婚妻律子(柴崎幸)突然不告而別,朔太郎在報導颱風的新聞畫面中看見她的身影,那個地方是朔太郎的家鄉,為什麼未婚妻不告而別竟然是去他的家鄉?
朔太郎跟著也啟程去尋找律子。
隨著返鄉的距離越來越近,家鄉裡的聲音也逐漸浮現。
他找出了已經收藏的錄音帶,少年時代的點點滴滴回到他的記憶裡,那時候的女朋友--亞紀--和朔太郎的故事開始上演;大澤隆夫的腳步帶著我們前去那一個一個的場景,「罹患白血病的少女」根本是個老調又老調的故事,或許你和我一樣這麼想,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又一次掉進老調的陷阱裡,被它再一次地催下淚來。
朔太郎和亞紀給對方的錄音帶,在亞紀發病之後依然不間斷,一個小女孩祕密地幫亞紀當信差,只有亞紀去世前的最後一卷沒有送到,因為小女孩在路上出了車禍,從此跛腳的小女孩也幾乎忘了這捲錄音帶,直到17年後當她正要和未婚夫一起搬家的時候,整理出這捲舊的錄音帶,她還特地去買了一台錄音帶的隨身聽,聽到亞紀錄給朔太郎的話。
她留下一張紙要她的未婚夫別為她操心,然後,她自己啟程要去完成這個延後了17年的任務。
他的未婚夫四處找不到她,直到他在氣象報導的新聞畫面中看見一個跛腳的女孩,他相信那是他的未婚妻,他不明白她為什麼突然跑到他的故鄉,於是他也啟程回故鄉去尋找她。
是的,小女孩就是律子,他們並不知道互相已經在17年前在同一個故事裡面出現。
這部電影有好多我特別喜歡的鏡頭,真要一個一個說哪個鏡頭的感想,那還真難說得完。
真要只能挑一段叫做經典的話,我會選鋼琴這段。
當大朔太郎走回到這裡的時候,他又聽到了亞紀的琴聲,亞紀過來牽起他的手,靠在他的懷裡。
有人會說這是虛幻的手法、或者說是把心理的情感表達出來,我比較傾向這一段是真實發生的,不是鬼魂再現,而是過去再現。
關鍵在於「再現」這個詞,古希臘文是 "mimesis",這個字英文一般翻譯做 "imitation",但是除了名詞的意義之外,它也是一個動詞;在這裡的意思是:再現已經消失的過去。
所以,共同參與這個經驗的不只是朔太郎和亞紀,還有在門口看見這一幕的律子;律子在這裡是個關鍵角色,一旦少了她的在場,這一段就變成回憶的心理狀態的呈現(present),正因為她的在場,她成為真實、客觀的目擊者,這個它者的參與使得朔太郎懷裡的亞紀不只是呈現、更是再現(re-present)消失的過去,而能真實存在。
在文本世界裡的真實存在,不比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更有意義?
如果這麼說的話,我們何不妨看看什麼叫做「意義」。
簡單地想,至少有二個英文字代表「意義」:"meaning" 和 "significance",不用特別去區分英文字眼的不同,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想想哪一種「意義」對我們更有意義。
物理世界的真實存在和文本世界的真實存在,哪一個比較重要?
前者吧,沒有前者的話,我們也看不到這部電影,對吧?
沒有前者的存在,亞紀也不能讓聲音留下,對吧?
沒辦法否定這樣的看法,就算我把物理世界的真實性當作生活的充分條件,把文本世界的真實性化作生活的必要性,還是會有不同的意見是跟我不同的。
因此,還是只能就我自己而言,非得比出一個更有意義的,我還是投給後者。
文本世界再現了我們的情感、記憶、觀念、想像....這些沒辦法在物理世界客觀存在的一切,在文本世界裡面卻可以客觀、真實地存在。
如此,我們的心理可以共感、可以對話、可以被喚醒、可以更瞭解自己、可以...... 。
物理世界的原動力來自生命,生命的原動力來自這些我們平常不太注意、卻必要的心理;Chopin,要不是他那憂鬱、多愁的情感,他或許也會是另外一個 Liszt 這樣的古典搖滾巨星。
Reprendre (re-gain 不是很恰當的翻譯) 不是回憶的呈現,是再現消失的過去,讓埋藏在隱意識裡的 "self" 和顯意識下的 "self" 同時存在,而能對話、相融,說是更瞭解自己也好,說是轉化了自己也好,總之,我還是認同後者更重要的意義。
Wenders 的電影有一幕拍到柏林一座美術館,外面的牆上寫著 "Zeit ist Kunst".... 繼續下去又是一長篇的廢話。
回到電影裡來,律子的參與讓回憶真實存在,本來律子的追尋之路,變成朔太郎的追尋之路;不對不對,至少應該是三個人的追尋之路。
律子追尋未達成的遺憾,她明白了自己還在17年前的故事裡,她要去實現亞紀的願望。
朔太郎追尋著帶著亞紀故事跛腳象徵的未婚妻,開始打開自己封鎖17年的心結,面對亞紀不在的事實,聽到亞紀最後一卷錄音帶,也要去實現亞紀未達成的願望。
最後一幕,當律子和朔太郎一起來到世界的中心、灑上亞紀的骨灰時,亞紀的聲音出現說了一句話;跟鋼琴那一段一樣,亞紀的聲音不是鬼魂、不是特殊效果、不是幻想、不是朔太郎的心理呈現,而是在文本世界裡的真實存在,亞紀確實在那裡。
亞紀確實在那裡,跟朔太郎道別,雖然故事沒繼續下去,我們相信朔太郎和律子以後會過得更好,不像電影一開始,朔太郎竟然在辦公室凳子上睡到忘記要和律子搬家。
突然想起 Oedipus,他腿上的毛病或許跟律子差不多,他因為看不見真實而弒父娶母,最後挖出自己的眼睛,既然光明不能帶來真理就沒有光明的必要。
跛足的人和被事實掩蓋的人,在文學上已經預先留下經典的伏筆,作者大可以安排律子車禍後有其它的後遺症,只要那一次的錄音帶任務被延誤的目的達成就好。
偏偏作者讓律子從此跛足,看來 Oedipus 的暗喻應該一定程度地影響作者的設計。
片子結束了,除了擦擦眼淚之外,好像不只朔太郎、律子和亞紀會更好地過下去(沒錯,亞紀也是),還有我自己。
有時候真覺得人生越過越茫然,為了快點賺錢而改行,為了更好的表現而用心把任務完美地達成;之後,本來打算賺到錢就回去的念頭通通不見了。
追求的目標變成更多更多的錢、更好更好的績效,過個幾年回頭看一下,自己最親近的人這些日子怎麼變老的?
一點都不知道。
他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通通都不知道。
住在一起、睡在一起,可是卻見不到幾次面;累積了一堆財富又怎麼樣?
想想,跟朔太郎一樣年紀的時候,那時候的願望是這樣的生活嗎?
那時候的願望或許不卻實際,可是現在看起來,卻是最真心、最真實的,可是誰願意不真實地過下去呢?
誰願意讓錢牽著鼻子走呢?
可是,生活逼到了,有幾個人真能跳得出來呢?
一點點初衷,要堅持下去可不件容易的做到的,卻是容易遺忘的;因為遺忘,人生得以開始,也因為遺忘,人生失去方向。
我們遺忘的在哪裡?
在我們的隱意識裡,如果任何一個文本的世界可以把隱意識裡的自我喚回顯意識之中,請勇敢地面對它,它會帶給你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 http://winterwaits.spaces.msn.com/blog/cns!DF301954700ADC77!629.entry *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是2004年日本票房最高的电影,是一部Walkman时代下的爱情电影。
故事尚属温馨,也比较感人,是一个亦喜亦悲的故事。
中学时,她很优秀,是一个让人看起来十分舒服的女孩,笑起来十分恬静。
他很羞涩。
黝黑的脸庞,对着她总是微低着头。
是因爱而生卑微吗?
他们的爱情来得很突然。
她在做田径训练时看到了天台上正在大啃面包的他。
是这样一见钟情吗?
之后,他们就开始在一起了。
他们一起乘电单车兜风,一起去一个孤岛上旅行,一起写信给电台,看谁先赢得那部Walkman。
最后,他凭借一个杜撰的感人故事赢得了那部Walkman。
一个白血病人的故事。
之后他们就通过Walkman 将每天的心情记录下来,然后交换。
日子就这样过去。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她染上了白血病。
住院的日子里,她依旧乐观。
但是后来病情加重,然后去世。
我觉得这是一个怀念的故事。
男主角回到小城,随着磁带里叙述的内容回忆起过往的点滴,怀念那段青葱往事,怀念那个年代。
对我而言,最值得怀念的是那个照相馆里满墙的结婚相。
她与我是心有戚戚焉。
受到一样的触动,然后跟他也拍了一张,最后被挂在了那面墙上。
那是一张很传统的结婚相。
男方穿着黑色礼服,女方着白色婚纱。
两人并排站着,中间微隔,脸上透出安宁的幸福。
我喜欢这种感觉。
它透着神圣,庄重,恬静,心满意足以及一生一世的誓言。
这是最朴实,最简单的结婚相,有别于现在影楼里花俏,造作,恶俗的写真结婚相,现在的结婚相大多只有一种作秀的感觉。
它最接近结婚的本质意义,有一种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凝重感。
看着这样的结婚相,人会沉静下来,懂得珍惜缘分,并坚守誓言。
连续看了两部日本电影,上野树里的《虹之女神》和长泽雅美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现在想想,若没有这两个主演不知道我有没有足够的耐心跟着影片悠长的慢悠悠的节奏走下来呢。
现在写一点杂感,不算影评。
1.两部电影的结构和情节颇多相似。
全部不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倒叙或者夹叙,在一开始告诉你陌生的名字发生不明白的事,然后镜头一暗,字幕之后开始回忆。
两部电影的女主角都死了,一个空难一个白血病,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觉得见血的爱情才足够刻骨铭心,但两个女主角的死都那么的平静,上野树里甚至都没有出现,这种避开死亡说死亡的态度,似乎更让人感伤呢。
同样的葬礼,一出是黑色的西服,一出是白色的校服,清一色的黑或者白,终归很耀眼。
2.如果《女神》的爱是深沉含蓄的话,那么《世界》的爱就是张扬恣肆的。
前者是个傻小子不解风情,后者是个傻小子无力回天。
前者是有情人擦肩而过的令人惋惜的痛,后者是有情人有缘无分的令人伤心的痛。
痛楚其实都是类似的,感动也相差不多。
3.色调都是带着古老胶片质感的,镜头都是悠长的,似乎文艺片就应该如此。
影片像故事本身一样少跌宕起伏,平和的叙述,像是捅你一刀,一点一点的插到内心深处。
4.回忆永远是明媚的,现实永远是冰冷的。
在《世界》里,回忆里永远充满阳光,没有风的蓝天白云,碧蓝的大海。
阳光永远会透过窗户撒到任何角落,尤其是洒到女主角秀气的脸上,甚至他死的时候也是如此的明媚。
现实是台风将临的黑暗和恐怖,这样才显得回忆的亮色。
5.上野树里和长泽雅美都很美丽,起码我如是认为。
不过前者在《女神》里有种知性的美感,成熟独立,更有气质,后者在《世界》里只是个孩子,清纯可爱,更有活力,而且17岁的长泽却没有显出一点怯弱,那么自然,很不错。
事实证明,这类电影不宜多看,因为它们往往会不知不觉的让你觉得它们有种能够把刀捅到你心里去的力量。
剧照的海报给我的第一眼感觉好像是岩井俊二,一看就是青春气得唯美爱情片,拿到这个盘子其实在2004年的秋天,我刚刚来京。
一连串的不安定和忙碌,让我这2天才重新翻出她来好好看一遍。
如果你熟悉《情书》、《四月物语》、这样温情浪漫的表达方式,那么对于这个片子也会欣然接受的。
p字的ost不错,沿袭了一贯的轻柔和浪漫,画面再现实和往昔的切换间,显示出时光的流失和朦胧感。
音乐还是钢琴为主。
2004年。
34岁的松本朔太郎收到高中老师寄来的明信片,将他封闭且逃避了17年的记忆带回到17岁的那个夏天。
1987年。
高中时代的朔和亚纪的恋爱非常甜蜜,对两人来说快乐的瞬间感觉就像永远一样。
自从亚纪得了不治之症后,两人的命运发生了急转弯。
虽然亚纪在努力对抗病魔,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在朔要带亚纪去澳大利亚乌鲁鲁的时候,亚纪却在机场晕倒了。
虽然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失去亚纪让朔太郎对于人生、爱情产生了永久的失落感…… 17年后,正在寻找记忆出口的朔太郎在大学同学小林温柔的安慰下,终于找到了走出迷宫的钥匙,并亲手送走了一直弥留在自己心中的亚纪。
amor鱼20050613更多请看我的个人blog,欢迎交流。
http://amoy.blogone.net
凌晨一点,跟亮晶晶一起看完了《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之前去音像店盘桓的时候犹豫再三还是没有买。
虽然看包装上写是继××之后最感动的故事,但总不大相信自己能被感动。
果然,是不怎么感动啊,哎。
越长大心变得越冷硬了。
亮晶晶说自己还是应该定时看看这类的片子,免得变成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根本不相信爱。
而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爱是一场在劫难逃吧,我想。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怎么就偏偏遇上这个人,爱上,然后到死也忘不了。
夏日的最后一刻幸福时光,落日时分在破败城堡的露台上对坐的朔太郎和亚纪,低着头,微弯脊背,像两个亟待合拢的半圆,忧伤而美好,只是,始终不曾连接成一份完满。
或许彼此不是对方那一半苹果,又或许,命运的设定就是两人不得善终?
而下一次,他们的爱情,他们连接成完满的机会已经被无菌病房的玻璃墙拦腰截断,近在咫尺,远隔重霄。
29号台风来的时候,他们的脚步已经不能再往前延伸一点点了。
在这里,此地,已是天涯。
他说,下一此,我们一起去。
她哭喊,我们哪里还有下一次?!
再也没有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再也没有那个凝睇他睡脸的夜晚,再也没有她穿着红色运动服在阳光下仰头看他的笑容,再也没有她从背后环住他腰的温暖,再也没有,另一个他深爱的那个女孩,白裙飘飘,立在海中孤岛悬崖边向他挥舞手臂。
不是命运是什么?
多年以后,他回到他们共同生活的滨海小城,在他们曾经拍过婚照的小相馆里痛哭失声,沉浸在对她的磅礴思念中,在劫难逃。
不是命运是什么?
对他,对亚纪,对律子。
冥冥中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把活下来的两个人牵引到一起,然后在他们即将共同开始新生活的时候,骤然发现彼此的曾经,然后同时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亚纪的脸。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的。
亚纪是他们共同的无法回望的过去,是他们在无人寂夜里独自舔舐的伤口,骤然出现了一个参与者,是会同病相邻还是会避之不及?
或许该留给观者自己想象,那盒遗失多年的录音带应该是朔太郎与律子最初也是最终的联系。
因此,片子结尾的处理让我很不高兴。
我宁愿看到朔太郎独自来到世界的中心,听完亚纪的遗愿,伸出空空如也的双手惨然而笑:亚纪,看来这一辈子,我都无法过自己的人生呢。
这样的命运,彻底地在劫难逃,才让我们也永志不忘。
[恒]“我的名字不是秋季的意思,而是白亚纪的亚纪。
父亲希望我可以如同植物般顽强生长。
”“为了让你更进一步了解我。
今天,在此特意向你做个自我介绍。
我的生日是……”“亲吻是要一边谈着理想一边进行的。
那你的理想是什么?
”“其实,我从今天起,就开始住院了。
但是你不要担心,我对你的思念是不变的”“到这来,我就感觉亚纪还活着”“闭上了眼睛,在眼前的还是你,我喜欢上你,是因为天台上,你吃面包时那张塞满东西的嘴,和永远让我安心的笑容,多么希望你就在眼前可以让我触摸,当你用机车载着我,你的背,就是我的全世界”“最后,我有一个请求,请你把我的骨灰撒在艾尔斯岩的风里,然后,继续度过你愉快地人生”[生]十六七岁的年龄里,爱情就是我站在远处偷偷望着你,就是我坐在你机车上紧紧抱住你。
青春的心正需要飞扬,懵懂的爱正是初生。
本不应该那样沉重与残酷,甚至看上去牵强做作。
可对于亚纪和朔,宿命的手心正摊开,而迎面扑来的却是涌动的潮水,几近淹灭。
老式的桥断,女孩患上不治症,男孩在女孩死后长期无法自救。
这样的设计却在这部片子里,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在眼前,满眼惊喜与感动。
故事并未一味的平铺直叙,也非回忆录般的倒数。
而是采取了三线发展,推动着故事发展。
那是朔对于过往的回忆,又是亚纪对于爱情的佐证,更是律子对于自我的救赎。
[忘]精致的画面,小品文式的对白,从那散发着无比活力的少年嘴里道出,丝毫不觉突兀。
仿佛这样的措辞,本就属于那个年代,青涩与激烈。
看着亚纪与朔用录音带交换心情,传情达意时,心中涟漪起伏。
这样的录音带,这样的记事本,在某年的某月间,不是也在我们掌心流动吗?
“我喜欢森林的绿色”;“我喜欢天空的蓝色”。
导演安排设计了一个相对于其他同龄女生有着不一样感觉的亚纪,从开始就让人难忘记。
可仍然是宿命,注定她将被大多数人忘记。
亚纪说,害怕被别人遗忘。
于是选择在生命终结前,与朔拍了张结婚照,她不仅要定格在相框,更要定格在他心里,永不被遗忘。
[记]律子,可以看作是亚纪与朔的爱情衍生。
从开头那段关于朔名字来源的问答,和那时亚纪所问如出一辙开始,律子已经替代了亚纪来到了朔的世界中心。
而律子亦是亚纪卧病不起时,代替亚纪与朔交换录音带的小女孩。
当时的她并不不知道爱情对于那个躺在病床上的姐姐有多痛苦。
她唯一知道的只是姐姐那么爱哥哥。
可最后一盘录音带却在生命终结时多孑,律子遭遇的车祸将那最后的约定击碎。
随之也带走亚纪在这世上最后一丝牵挂。
律子一直自责自己的过失,即使身边的男友就是当年的大哥哥她也一无所知。
她心里仍旧有着未完成的心愿。
重回小镇的小律与朔,一个为了找回逝去的记忆,一个为了救赎缺失的心灵。
[…]世界的中心。
男孩答应过女孩,要带她去世界的中心,却因女孩的匆匆离去留下遗憾。
男孩带着女孩的衍生来了。
站在了世界的中心呼唤他们心底的最爱。
女孩并未离开过,她一直都在。
在他们相约的海边岩石上,在女孩哈气后于玻璃上留下的他们的名字中,在流转着他们声音的那些录音带间,在男孩站在世界中心洒向天空的女孩骨灰里。
回忆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斑驳的阳光投在灰蒙蒙的老墙,涂鸦的痕迹透出岁月的沧桑。
恍惚之间,我还背着书包,啃着苹果,站在这里张望你来的方向…… 事过境迁,绵长的时间,早已在回忆里搁浅。
铭记一个人,却忽然发现她的模样那么清晰却又如此模糊,就算擦肩而过也已辨别不出。
但是那些恒久不变的笑容会一直绽放,就像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消失。
北京时间01点23分,看完了这部电影。
印象里对此片颇具好感,虽然是老套的情节——相识,相恋,白血病,心愿……但是在如今情感华丽泛滥的电影来看,回归原味,质朴的重现生活的细节还是算独树一帜的。
行定勋延续了岩井俊二唯美细致的风格。
那种恬淡的摄影风格与手法让人始终感觉处于一种无法抹去的遗憾之中。
难以忘怀消逝的恋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不过在结局的时候,气氛略有偏离,情绪的渲染和纯净的感觉似是不够稳定。
关于剧情,实在不敢恭维。
但朴实的爱情,让人难以忘怀的初恋,总是能扣住人的心思。
电影的主旨就在于此——如果有一天,深爱的人永远的离我远去,我该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余下的生活与情感呢?
这个问题不单单只是片中女主角问男主角的,而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提问: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们的爱会随着我一起离开这世界吗?
你还会想起我吗?
还是会爱上别人?
……当亚纪问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记忆中似乎也有那么一刻,有人也曾问过我相同的问题,但是我忘了当时是如何回答。
也许现在我们无法深刻的体会生离死别带走爱人的缺失,但无论何时何地,爱的是非总能得到谅解。
时间会慢慢稀释一切,那些记忆里弥足珍贵的片段,收放在心底温暖的角落。
为了那个人,好好的生活下去,在心里,在这个世界呼唤爱。
记不得是谁说过: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
恋人离去,我们失声痛哭,所有的情绪全都释放,所有的感情全都释然。
原来眼泪也可以这样宽容。
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那些曾经深爱着我们的人,在这样的眼泪中,在这样的爱里,全部都被包容。
该片中的几首钢琴曲处理的都恰倒好处,体育馆内亚纪弹奏的那首贝多芬的钢琴曲,似乎在告示这人们他们偶然的爱情,短暂的爱情,纯真的爱情。
几处片段的插曲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清寂的音符勾勒出淳朴的感情,拿捏得很准确。
主题曲是平井坚唱的《瞳をとじて》。
以前听过,甚至还有一些中文歌手的翻唱版本,但是感觉都没有这次听的那么强烈,曲子在朔把亚纪的骨灰抛撒在艾尔斯巨岩的上空时响起,那些爱都得到了原谅和解释。
仿佛是那句“很高兴我遇到了你,再见。
”
世界中心在相片上的模样,一眼看上去就是文德斯用相机记录下的澳洲的巨大陨石坑那种感觉.天宽地阔,其间却空无一人.有一种地方名字就叫无人区,偶尔去了个把人,也不会留下什么踪迹.所以,站在无边的旷野上,也会站在像在乞力马扎罗的顶峰,仿佛脚下就是世界的中心.而那一刻的自己,应该也是世界的中心吧.喜欢有山有海的温馨小镇.那是可以让人思乡到断肠的地方.在山顶荡秋千,不远处的山脚下就是被海环抱的小城.如果鹿回头没有被建成冰冷的公园,那里应该也有一样的景象与感觉吧.黎明时分的墓园,望着沉静的大海,一点也不觉阴森,反而和美平静.其实死去的人都曾是活人,像我们一样.人类干嘛要拍出一堆鬼片来自己吓自己,无聊.大片的稻田,绵延的山与海,两个少年骑着机车穿行其间,在他们的青葱岁月里.也曾长时间的对着录音机自言自语,在迷恋倾听自己声音的时候.也许那些被记录过的声音的碎片已不知去向,也不可惜.其实记录总是有意义的.因为一切都在逝去,说会记得,说忘不了,都是假的.无凭无据,如何可能准确的记起.对于死者来说,的确死后一切都是空的.对于生者,死去的人却并不空.所以有音容宛在之说.看着相片,如见其人,听其声音,犹在耳畔."你的爱人先你而死,会是什么感觉呢"大概不到那时,是不能体会的吧.唯美的日本爱情电影,配乐总是如出一辙的令人迷醉.清新优雅,似曾相识,不复杂,却也一次记不住.可是再听时,又总能回到看电影时的情境里来.死,作为生的一部分,其实也没什么.许多人,不再联络,不再相见,也与死了无异.对于这样消失的人,我们并不在意.活着的人不能知道死的感觉,死了,也不再知道生的滋味.还在活着的,除了好好活下去,别无他法.
世界的中心在哪?
早就想写行定勋,因为他曾是岩井俊二的副导演,曾和岩井一起合作过《情书》、《燕尾蝶》《四月物语》等多部作品。
作为一个有岩井情结的人,我在行定勋身上也发现了某些和岩井一脉相承的东西。
所以,喜欢岩井,喜欢行定勋也自然顺理成章。
这就好比看了饭岛爱的电影,高树玛莉亚的也同样不容错过是一个道理。
当年《大暴走》让行定勋声名鹊起,而真正让他挤身倭国一线名导的则要算是《让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了。
这部电影是根据片山恭一的同名小说改变的,小说在倭国销量超过了300万。
上网查了查,青岛出版社04年曾出过小说的中译,但上了“卓越”、“当当”网,发现都已经售罄。
看来很真是畅销啊。
和所有能赚足人眼泪的作品一样,《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也同样是一个关于爱与死亡的故事。
男主人公朔太郎就快要结婚了,但他的未婚妻律子却在留下一张写着“不要担心”的纸条后神秘地失踪了他隐约觉察到,律子是去了自己的故乡四国,于是也马上起程追赶律子而去。
但当他再次回到故乡,没有找到律子却一直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牵绊。
眼前熟悉的一切,使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十多年前的高中时代……高中时代的朔太郎和班上的女生亚纪相恋了。
亚纪是班上最受欢迎的女孩,她不仅相貌出众,而且在学业、体育等方面样样出色。
能和亚纪相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和所有爱情一样,最开始的恋爱最甜蜜。
他们一同同向广播节目投稿,用现在看来已经很古老的单放机记录下彼此之间的心里话。
他们还一起去无人岛旅行,其实那是他们到过的最远的地方。
第一次出远门,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世界上没有什么别这更值得回忆的甜蜜了吧。
但是一帆风顺的爱情最终会被平庸的生活所代替,那样,再美好的东西也不敌过柴米油盐的琐碎与心力交疲。
所以,不用太多想象,这个故事中一定要有人死去。
这样的电影必须是悲剧。
因为只有悲剧才能让伟大的爱情被活着的人铭记。
亚纪在无人岛的大石头上,突然晕倒过去,鼻孔中留下了殷红的血,她被诊断患上了白血病。
虽然,她对死有着巨大的恐惧;虽然,她对生有着无限的希望,但命运却一再和她开着玩笑。
一切在瞬间崩塌,以往的欢笑不得不被失望与惊恐的泪水代替。
她竭力使自己勇敢,想使自己活下去,但她美丽的头发却一下全掉光了。
朔太郎知道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去澳大利亚,因为亚纪认为世界的中心就在那里。
于是,朔太郎决定一定要让亚纪的梦想成真。
二人偷偷溜出医院,赶到机场。
亚纪以为自己真的要去世界的中心了,她显得很开心,这也许是她最后的机会了。
达成这个心愿,即使她离开,那也一定是微笑着离开。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29号台风,让她最后的心愿也破碎了。
因为天气原因,飞机没办法起飞,失望的亚纪倒在了候机大厅冰冷的地板上。
行定勋运用了正叙和倒叙相结合的手法,摄影机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断地穿梭。
而朔太郎也一次又一次的在回忆和现实之间苦苦地追寻。
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忘不了过去。
面对即将到来的婚姻,他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过去,正视现在。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很痛苦,以至于律子也十分内疚。
因为律子正是当年在病重的亚纪和朔太郎之间传递录音带的小女孩,也正因为她的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亚纪给朔太郎最后一盘录音带,在十七年之后才交到朔太郎手里。
而律子其实一直都不知道亚纪已经离开了人世。
影片中多次出现朔太郎手拿随身听,头带耳机的镜头,这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面那个男孩。
此外,整个电影的基调也和《情书》等影片很相似,这是因为为本片掌机的正是岩井俊二的御用摄影筱田升,而这部电影也是筱田升的影像遗作。
一部关乎死亡的电影,不但影片中女主角在电影结束后死去,连摄影师也随之而去,这些都为这部已经悲伤的电影更增添了几分宿命的色彩。
其实,关于死亡的爱情故事,我们已经看过很多。
这样的影片都无一例外地有人相爱,接着有人死去,最后有人回忆。
按说这样的套路拍一遍两遍足以挖掘完所有的素材,但为什么以这样的故事为背景的电影、小说等等却能常拍常新,而且一出来就必然轰动畅销呢?
究其原因还是抓住了人内心中最脆弱的东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面对最亲密爱人的死亡,不得不承认,所有的人,包括最冷酷绝情的人,在内心中,不会无动于衷。
人类是最智慧的生命,正是因为这样的智慧,使得他们可以不同于动物,可以体会到酸甜苦辣。
所以,人类常常都是烦恼的。
而电影或者小说,正是把这些人类最常见的感情放大,通过影象和文字再现出来,让它们具有力量。
为什么爱情中一定要有人死去才显得是真正的爱情?
为什么相爱的人最终不能在一起才能让爱情值得回忆?
死去的人可以一了百了,再也看不见人世的忧伤;而留在世上的人,却不得不面对着对死者的缅怀和对过去撕心裂废的追忆。
就像朔太郎,即使将要结婚,却依然不能割舍对那个远在天国逝去的亚纪。
在影片的最后,行定勋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朔太郎和律子带着亚纪的骨灰,一起来到澳大利亚,在岩石山上,他们把亚纪的骨灰迎风飘洒。
摄影机开始围绕他们旋转,然后慢慢离开,越来越远,直到最后他们变成荧屏上两个白色的小点。
这是电影中最美的时刻。
电影中的朔太郎和亚纪没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唯一一次接吻还是隔着玻璃。
也许不能轻易得到的东西永远最珍贵也最美。
如果影片最后,朔太郎和亚纪真的走到一起,那这电影的娱乐性增强了,但作为一断凄美的爱情故事,它的感人之处也自然要消失了。
不过我依然觉得,即使朔太郎和律子结了婚,亚纪也依然会活在他们的生活之中。
亚纪永远是他们的生活不能躲避的名字。
毕竟,很多东西,仅仅以“时间会治愈一切”为借口,是没有说服力的。
它们永远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它们已经溶进血液,它们注定在每个难眠的夜晚,纠缠你一辈子。
世界是没有中心的,那不过是亚纪为了活下去而想象出的一个美丽的童话。
所以,还是那句话,牵手不容易,珍惜眼前人。
别轻易辜负别人,也别轻易辜负自己。
太长太磨人耐性了。。。
所以前任神马的还是让人不爽 尤其是一直被惦记着的前任 想说什么 故事再感人 也架不住是个ex 那现任放在那里?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带着这么排斥的情绪看完 垃圾故事 有TM什么好感人的
看了一半没看下去....岩井俊二的作品我还是最喜欢花与爱丽丝....
有点单薄
就是摄影赞
比借着雨点说爱你好点,虽然白血病什么的要多俗有多俗,但起码没有什么雨季来雨季去的狗血,不过情死电影的这种慢节奏,实在让我无法接受。两部片有个共同点:男主都很丑!
2.0 回憶式插敘 老套煽情
太感动了
不喜欢,还盗用了岩井电影风格,没有小说出彩,媒体夸大其词了了.
我的记忆已磨灭殆尽,我的内心已坚如磐石...冗长的电影。
为啥我看了不感动也不觉得好看。。
也有點煽情
哎妈……睡着了
森山未来逼山田孝之出彩。
在家看跟在电影院看,果然还是入戏的程度大不同,更何况还要跟“犯困如山倒”做斗争。。撑着想看最后的uluru出镜,结果,更本就没有到大石头好嘛!!人家死前遗言让你把骨灰撒到大石头上(固然大石头也不允许你爬啦),但是你好歹也要去大石头边上撒吧,这就在公路边随便一个小山丘上面,是闹哪样啊!
05.08.24
明知是烂片但还是看到T.T。。。
光头说明有实力~
感人~
岩井俊二《情书》、新海诚《星之声》,行定勋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