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1,女仆的故事,侍女的故事,侍女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约瑟夫·费因斯,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O·T·法格本,麦克思·明格拉,萨米拉·威利,乔丹娜·布莱克,阿曼达·布鲁盖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3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4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5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6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3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4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5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6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7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8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9使女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0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情介绍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讲述未来世界遭遇严重污染,人口出生率骤降,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Gilead,当权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女性被当做国有财产,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称为“女仆”,被迫作为统治阶级的生育工具,女主角Offred就是其中之一,她周旋于统治者、统治者凶残的“妻子”、为统治者打理家务的年长女人“Martha”之间,想在活下去的同时找到自己被夺走的女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五个相扑的少年燕赵刑警小镇来了王警官伊瓦鲁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我叫白小飞大力水手的复仇为儿取名追凶500天九州·海上牧云记一骑当千集锷斗士血风录缉魂血界战线弗兰克叔叔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酷跑青春妖手摧花只有神知道的世界天理篇来自远方迷幻公园恐怖货轮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A名单一块大红布多米娜第二季慌心假期爱无尽头祝你玩得开心烈日灼人2(下):碉堡要塞不寒而栗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除了一小部分男性,没有受益者

这句话可以概括这部剧的主要内容了。

整部剧压抑、灰色、充满了暴力和恐怖,压抑的人喘不过气来。

除了一小部分男性,每一个人都被奴役着。

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夫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失去了阅读的权利,完完全全成为男人的附庸和生育的努力,被无法生育这个诅咒变成了提线木偶。

她们再也没有了在职场的叱咤风云,在没有了在政坛呼风唤雨。

讽刺的是主角waterfod夫人原来竟然是个女权主义作家。

Gilead国的男权社会把她们都变成了坚定的拥护者和剩余的奴隶。

诚然,她们并不快乐。

她们从女权仍在发展的现代社会一下子跌入男权社会的深渊,没有孩子,她们将一无所有。

Waterfod夫人虔诚的跪在女主的验孕棒前时,女主也跪在鱼缸前哭泣,而我看到了两个人眼里的痛苦和仇恨。

Waterfod夫人曾经是一个多么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她甚至以一己之力制订了Gilead的基本国策。

然而也因为这个,她也失去了一切,包括她的名字。

虽然她很可恨,但看到她所遭受的痛苦(虽然也是她应得的),但我却对她恨不起来。

moira终于在第十集逃到了加拿大。

看到她在妓院里准备放弃人生的时候,看到竟然需要女主来鼓励她的时候,我不是不失落。

可毕竟这也合情合理。

看到她打扮成男孩模样,带着一把刀开车的时候,我也同样维他高兴。

moira,她就是这部剧里叛逆的灵魂啊。

她是这部黑暗的世界里唯一的一颗星星之火,没有她这部剧将彻底被黑暗所湮没,将不再有任何希望。

女主,演技爆棚就不用说了。

只是想说说在这部剧里,我喜欢她。

超喜欢。

聪明、有想法、善良但不愚蠢、有胆识、也脆弱、阴暗、甚至当过小三。

但她的这些所谓的黑点、放在剧里不过是小事,丝毫不能掩盖她的光芒。

第九集里,她在车里看到女儿的那一幕简直看得人肝肠寸断。

希望她能活下去,找到女儿和丈夫,一起活下去。

当然,剧里的一些其他人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新的ofglen警告女主:说这是她过过的最好的生活,有吃有穿别人对她也很亲切(当然剧里的人除了大兵,没有人敢表现出来对其他人不亲切)。

但对于从来没被亲切对待过的人,这也是难得的相处。

更何况她原来都吃不饱穿不暖。

衣食足而知荣辱,她从来没有享受过美好的生活,理所当然的认为现在是最好的,大家(主教对主教,仆人对仆人,夫人对夫人,侍女对侍女,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她当然看不到)都平等。

这些对她而言有什么错呢?

我只能说没有。

是原来的社会的错。

所谓的自由主义,并没有能救得了所有人,这位新的ofglen就是自由主义旧社会的受害者。

那原来的社会是不是就好呢?

还是Gilead国好呢?

到底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才是一个“好”的社会呢?

甚至一个社会,能简单的用“好”这个词形容吗?

我想,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思考吧。

同样,男主之一Nick小哥也是一样。

在原来的社会找不到工作,但在Gilead国轻松找到司机的工作。

同时兼职EYE。。。

而且原来让他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似乎也因为不存在了。。

那对他而言,这是好还是不好。

遇见女主之前,我想应该他是愿意的把。

虽然有彷徨迷茫,但还是做了。

 2 ) 恐怖故事

剧中直白的ceremony场景看着直犯恶心。

把女性当成用具的恐怖时刻,看着真的想吐。

1)其实我一直好奇女主人Mrs Waterford的心路历程。

我的理解来看,Gilead建国之前,她也算进步份子,有思想,有行动力,还发表进步文章。

和自己的丈夫也算恩爱,有自己的家庭。

我想了解,为什么她要起草剥削女性的法案,帮助建立Gilead, 伙同男性来剥削同性。

她以为父权制里,作为女性的她能保持高位吗?

后面权要人士开会,根本不把她当回事。

被自己协助建立的共和国背刺,她有没有一丝后悔呢?

2)还有个印象很深的场景,是几个commander 在车里开会,讨论怎么branding Gliead。

一个人说,妻子们不会同意,建国也需要她们的支持。

另一个人说,只要要求ceremony的时候,妻子也在场,这样就能显示妻子的重要性 ‘They will eat that shit up.’ Mrs Waterford 是不是也天真的相信了呢?

3)到后面几集,她和他那不中用的老公对峙,说孩子不是他的时候,看着很带感,比她老公powerful多了。

在处理另一个犯事的commander的量刑时,Mr Waterford, 发现commander的妻子请求从严量刑,并且有效的时候,又反过去讨好Mrs Waterford. 我希望她不要被这点小甜头所软化。

4) Mrs Waterford, 为何如此迫切需要一个孩子?

最后她跪坐在地上,等待女主的验孕棒出结果的时候,虔诚祈祷,感觉都要崩溃了。

是因为被规训洗脑了吗?

女人必须有个孩子之类的,哪怕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丈夫的也无所谓。

综合以上几点我非常期待她后面的故事线。

蛮喜欢女主的黑人好友。

喜欢她身上的那股劲儿,就是不服,就是干。

中间短暂的消沉了,被女主一激,又开始反抗,这一集的最后结果还是蛮好的,逃到了相对安全的地方,和女主丈夫会面成功会面。

Mr Waterford 感觉角色选的真合适。

一眼看上去就是外强中干的类型。

那个Aunt 真的是恶心极致,不知道她是拿了什么好处,怎么说服自己规训这些使女的。

她是怎么面对自己的内心?

希望他们后面都有个很惨的结果。

使女Janie 跳桥那块看得我泪目了。

刚过完哺乳期就被送到下一个commander家配种。

被上一个commander 要和她成立家庭的谎言欺骗了,希望破灭,孩子也被夺走了。

这糟糕透顶的世界真得是一点也忍不了了。

她纵身一跃,我刚要为她的解脱鼓掌,结果竟然被救回来,再处以石刑,让其他使女行刑。

我崩溃了。

女性就只是个行走的子宫,可以被随意践踏、处置。

真是个恐怖的世界。

 3 ) 《使女的故事》: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你一定看过双簧,但是一定没有看过如此诡异的双簧。

一切都是为了代孕,但是与靠技术植入的代孕不同,这种代孕还需要在之前“代性(爱)”。

诡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性爱还是分娩的时候,代孕女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女人,即寻求代孕一方的女主人。

两人始终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做着相同的动作,包括代孕女人与丈夫的性行为,以及代孕女人分娩时的一呼一吸,甚至是阵痛引起的嘶声尖叫,身后的女人都进行着机械地复刻。

不过就像双簧一样,虽然做着相同的动作,但是真正占据话语权的却是身后的女人。

而代孕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是使女。

诡异的双簧《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不过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却没有把自己这部作品列在科幻之列,她认为这是一部对于未来可能性进行推断的虚构作品,是一部反对利用极权来施暴虐、滥用神权来愚民的小说。

在1980年代构思这部小说时,作者通盘结合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和宗教观念,并对种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大胆的推测,尤其对于美国女性的未来进行了漫漫设想。

按照玛格丽特自己的说法,还有一个证据证明小说与科幻无关,那就是“书中的所有细节都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客串出演剧集《使女的故事》具备纯粹女性剧集的基因,原著作者自不必说,不但参与编剧,且亲自客串出演。

此外参与剧集制作的五个导演中就有四个是女性,七个编剧中六个是女性。

整部剧集,尤其是前几集,男性角色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基本上沦为了“床上用品”,而频频出镜的大主教弗雷德·沃特福德也只是等同一个男权的符号。

剧集的切入点,无论是代孕还是代性(爱),更是绝对的女性角度。

圣经画《雅各与拉结相遇》代性(爱)的情节在第一集就出现了,剧中称为受精仪式。

仪式之前,大主教弗雷德朗诵了一段《圣经·创世纪》的文字,是关于一对姐妹利亚和拉结的故事。

妹妹拉结最初与雅各在巴旦亚兰的水井边一见钟情,雅各为娶拉结承诺做七年苦力,两姐妹的父亲拉班(也是雅各的舅舅)却在七年之后骗他娶了姐姐利亚。

事后,拉班许诺雅各,如果雅各肯再做七年苦力,就把妹妹拉结也嫁给他。

七年后,姐妹俩终于共侍一夫,却开始在丈夫面前争宠。

由于拉结不能生育,为了获得丈夫青睐,她让使女辟拉代替自己与雅各同房来获取子息。

辟拉成功地连生两个孩子,拉结因此大占上风。

不久,利亚也如法炮制,把她的使女也给雅各做妾,也生了两个孩子。

在拉结的一生中,一直把生育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

圣经记载拉结所讲的一句话就是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Give me children or else I die."),这正是剧中弗雷德朗诵的片段之一。

“使女”(handmaid)这个词就来自这个故事,而这个“姐妹阋墙”的故事也奠定了全部情节的基调。

“基列共和国”都恐怖气氛上述故事的后续,是雅各逃离巴旦亚兰,拉班带人追了七天七夜,最终在一座山上追上了他。

一段争执之后,双方决定不再来往,于是在山上互立石堆、石柱为证。

这座山名叫“基列山”,这个基列就是剧中“基列共和国”名字的由来,意思是“见证之地”。

“基列共和国”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类似的政体和行为,比如包括美国黑奴在内的史上的各种奴隶制、纳粹第三帝国、伊斯兰瓦哈比教派和东德以及前苏联的某些极端行为等等。

原著作者玛格丽特说,“基列共和国”的实质概念来自逃离英国来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那时的教徒领袖们试图建立一个摒除宗教异端的神权政体。

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玛格丽特把20世纪柬埔寨和罗马尼亚式的乌托邦理想掺杂进来,构成一个反面乌托邦的大背景设置。

其中对于不同政见者的残暴行为则得自于菲律宾历史上司空见惯的暴行。

其中又将不育作为一种社会常态,与辐射、污染、性病等等联系起来,由此前瞻性地引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至于基列的宗教神权方面,则有伊朗和阿富汗的影子, 包括对于女性的态度极端保守,严格限制女性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和自由等等。

使女都衣着红袍《使女的故事》剧中的女性分为几个层次,分别用各种颜色加以区分。

使女是受压迫的最底层,是行走的子宫,都身穿红袍。

然而红色并不像剧中沃特福德夫人说的那样代表“幸运”,红色在这里是分娩时血液的颜色。

同时也与霍桑的《红字》的红色一样,代表着淫荡与不洁,影射着剧中受精仪式本质上的不贞;相比之下,基列国统治阶级贵妇们的衣装为蓝色,这应该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设定,因为在圣经中蓝色是圣母玛利亚的颜色,象征着繁殖能力和纯洁;灰衣的嬷嬷们是统治阶级的追随者,负责教化与惩罚;穿淡绿色服装的女仆也处于底层,负责日常家务和烹饪。

代孕使女完全被剥夺任何权利,甚至名字都按照寻求代孕者的名字被强行改成“属于某人”(Of...)。

比如女主角的名字是奥芙雷德,即“属于弗雷德”(Offred),另一个重要角色叫做奥芙格伦即是“属于格伦”(Ofglen)。

这完全是男权至上以及女性归属于男性的具象表达。

这个观点不仅只是在使女的身上有所展现,在沃特福德夫人的闪回片段中,通过沃特福德夫妇之口重述了“上帝造男人,用男人的肋骨制造女人”,再次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生育职能。

沃特福德夫人剧集的后半部分,闪回的情节从奥芙雷德身上扩展到多样的视角,沃特福德夫人原来之前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绝不将女人的温顺混为软弱”是她著作《女性地位》中的金句。

但也正是她在跟沃特福德先生看电影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将生育能力作为国家资源,将繁殖作为道德责任”,也是她摒弃了其他颜色的衣服,将蓝色作为女性尊崇地位的标签。

沃特福德夫人是整个“基列共和国”男权背后的始作俑,是她开启了女性对女性的压迫。

奥芙雷德与沃特福德夫人相对的角色就是女主角奥芙雷德。

这个角色的设置不偏不倚,既有主角光环该有的各类诉求,也表现出了人性面对强权不得不低头的懦弱和犹豫。

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完全不是与生俱来的,在面见外国大使时,她会想当然地认为大使应该是一位男性;由于机会难得,她才会在与卢克一夜情时,要求解放一下采取女上位。

女性从属地位在她心里其实也是根深蒂固的。

使女身份虽然屈辱,她也可以苟且着调情和暧昧。

女主角的饰演者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明显延续并超越了《广告狂人》中的表演,在本剧中的细腻耐人寻味。

有一幕,大主教在要求奥芙雷德投入感情地接吻之后,却丢下一句冰冷的“休息吧”扬长而去。

那一瞬间,从谄媚谀笑到茫然瞠目,再到恼羞失望,奥弗雷德眉梢嘴角,眼风波光,无不是戏。

奥芙雷德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基列国成立之前。

剧中的闪回揭示出,奥芙雷德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与卢克交往的,虽然后来成了正果,但是并不能说毫无道德瑕疵。

有意思的是,这一段闪回是和一段发生在大主教与奥芙雷德之间的谈话交相展现的。

这段谈话的主题也涉及了爱情,大主教说“爱情只是穿上美丽外衣的淫欲”“爱情最终都是悲剧”。

大主教这段谈话的内容最终走向了政治,大主教对奥芙雷德说:“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肯定无法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总有些人过得会更糟。

”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在《性政治》中说道:“理想的政治应该是彻底消除由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行使权力的观念。

”大主教的话冠冕堂皇,但也确实有人买账。

很多使女就甘于“习惯了事情的固有一面”,逐渐认同了这个身份定位,甚至为不能去外交盛宴上粉饰太平而伤心不已。

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剧中的抵抗组织名为Mayday(五月天)来自法语同音词“帮帮我”(m’aidez)。

而奥芙雷德的本名琼,英文是June,即六月,是以五月为前提而存在的,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

剧集的最后,使女们没有屈服于莉迪亚嬷嬷的淫威,奥芙雷德因而成为了精神领袖。

使女们面对珍妮的石刑,终于显露出意识觉醒的苗头。

拉丁文“不要让这些杂种骑在我们头上”(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不再只是阴暗衣橱中前人刻出的文字,它开始真正成为每一个使女心中的铭文。

 4 ) 伊甸园真的那么美好

一口气看了6集,看最先的两集的那个晚上,我躺在床上说,心好难受,好压抑啊,一切都不那么美好了!

电视的画面都好美,好美,尤其在那个理想王国中,红的那样热烈、绿地那样雅致高贵,所有的颜色古朴而又单纯。

然而那个所谓的伊甸园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完美,准确地说是压抑,蔓延着恐怖气氛。

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命,他们把有生育能力的女人抓来,以上帝的名义逼迫她们作为生孩子的机器,“行动的子宫”真是好讽刺的比喻。

笼罩在使女身上的,是如她们衣服颜色一样的、心惊肉跳的压迫与恐怖。

让女人回归她的本质——孕育生命、生孩子,谁能不承认,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当越来越多不孕情况出现时,谁没有这种想法跳出来呢?

大主教的妻子当初也是抱着这样纯洁想法与主教一起奋斗,成为新王国的一份子。

讽刺地是,主教的妻子也成为不孕的一份子,没有孩子,她无法确定是谁的原因,但丈夫的远离让她忍受不了。

为了她的家庭,唯有选择使女的到来。

使女的到来能解决的了问题吗,谁知道呢?

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将她陷入难堪的境地。

主教的男权思想逐渐萌芽,加重,婚姻都形同虚设,所谓的以上帝名义的各种条例也是他说能违法就能违法的。

集权的国家真的能快速进步,至少在它努力的方向上。

新的国家由于有使女的存在,一年内竟也有许多婴儿出生,这让墨西哥大使吃惊又感动,因为在她的城市里已经好多年没有了。

国家为了发展,甚至选择使女作为商品,要出口到其他国家。

在一个又一个无可奈何的情节中,我不断在想,原来建立一个社会的一切,如道德、自由、平等是那么不容易,消失起来却是那么快速,和直升机坠落一样,当一切回到奴役时代,人与动物真的没有什么两样,到那个时候还会在乎人类要灭亡危机感吗?

使女们喜欢每天去超市买完东西,绕道河边散步。

高大城墙上挂着一具具尸体,下面使女们在毫无感觉得聊天,那幅画面在脑海里深深印着。

那些假借各种名义的,传播各种思想,散布各种恐惧气氛,内心都是为了个人或某一小部人利益的,在这其中,人只能苟且活着。

 5 ) 这部美剧力荐给广大中国女性

文/大梅我是个很少会写影评的电影死忠粉,美剧就更少啦,因为太懒了,所以能使我克服惰性去写影评的,可以说是感触非常大了,尤其还是一部美剧。

《使女的故事》,名字并不吸引人,在国内看过的人不多,知名度和《权力的游戏》这种更加是比不上了,但我觉得这应该是最被低估和忽视的剧集了。

故事是个反乌托邦剧,一般这类故事的张力和脑洞都很强,这部剧也不例外,完全就是警示寓言。

故事的背景,有点夸张,但也有点点写实,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好多地方甚至是好几年没有过新生儿降生。

一个极端组织将原因归于了女性生活的放荡、同性恋、离婚堕胎率高,归咎于现代化的生活。

他们在美国发动了武装政变,建立了一个严格遵守《圣经》的基督教政权,生活模式仿佛是倒退好多年。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剥夺了妇女的工作权利,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政要人员“大主教”家的妻子,二是女佣,三是我们这部剧的主角,只穿红衣服的使女,说好听的是为人类的未来繁育子嗣,说的真实一些,就是生育工具。

他们称这是“女性最真实的使命”。

生产工具每个大主教家配备一个使女,在使女的排卵日举行“受精仪式”,他们的受精仪式也是相当神圣,使女的头放在主教夫人的胯间,他们认为这样可视为主教夫人和使女成了一体,使女怀孕就是主教夫人怀孕。

在主教夫人在场的情况下,使女接收大主教的受精。

如图。

这样看起来,使女确实只像是一种工具,就只是一种怀孕的工具。

受精仪式他们生育的过程也是很反科学,他们不需要医生,而是一群使女围着要生产的使女,不停地喊着“用力,加油!

”给她力量,上帝会让她顺利的生下孩子。

我不知道这样的方式,生产率有多高,但是很符合他们的上帝主义价值观。

使女众围着刚刚生产完的使女。

然后最可怜的是,孩子生下来,就被抱到主教夫人怀里。

孩子叫什么,主教夫人决定。

而孩子的生母,只能虚弱地看着,看着她的孩子在别人的怀抱里哭泣。

她接下来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喂奶,然后过一段时间就能前往下一个大主教家,继续为了人类的未来生孩子。

而使女受到的摧残不止于此,她们不光成为了生育工具,在红色感化中心受尽折磨,训练使女的手段就像是在驯兽。

她们还成为与别国交换物产的资本,成为行刑者,处决凡人杀鸡儆猴的工作也交给了众使女,在各个角度打压、恐吓、摧残着这些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们。

女性就是因为只是太多,才会不安心在家生孩子。

我不知道广大女性看这部剧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然而我确是十分的气愤与感到恶心。

中国人看这部剧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这不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吗,而且比封建社会更加封建,毕竟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部分人也有在小家庭里当家的权利的。

而使女只是一个长了两条腿的子宫。

在这样的胶条下,同性恋自然成了最大罪恶之一我看完这部剧,很激动地和推荐给我的朋友说这部剧真的太好看啦,很适合给广大女性朋友看,然而她跟我说,“说的好像那些妇女会去看一样,不愿觉醒,还要指责我们不应该过激出头。

”我突然沉默,她好像说的是事实。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学校里面开干部培训,都是各院团学联青各部长和部长级别以上的同学。

当时给我们培训的是某个院的书记,看着也是应该还算年轻的。

开会的过程中,他多次说“我觉得现在的这些女孩子,染得这些五颜六色的头发,好看吗?

”“中国女生还是应该温柔端庄,才比较有中国女性的魅力。

”“女干部还是没有男干部靠得住,女干部要是谈了恋爱就无心工作了。

”我当时和旁边的两个女同学一脸懵逼,what?

直男癌吗?

然而现场大部分的人反应是怎样的呢?

她们在轻声笑。

现场的女生多于男生。

当然我不指望谁可以站起来礼貌的怼这个老师,我自己都没有这个勇气,毕竟这是在中国的一个二本高校,你这样的行为得到的肯定只有记过,而且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直男癌老师。

但是,中国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如此,不自知的。

我一个在广州读书的女同学,我和她关系很好,她经常给我吐槽。

“我要是像广州的这些女士们一样,我怕是早就脱单了嘚。

一天到晚就是,‘啊,我爸爸妈妈说,大学毕业就可以结婚啦,然后在家带带孩子,没必要出去找工作。

’老娘怕是要找个月薪上万的男人才不用出去工作待在家里。

”她一个学姐,本来工作的好好的,结果和一个男人结婚,条件是辞职。

她照做了,然而更过分的在后面。

前两胎是女孩,丈夫和婆婆一直要她生出男孩位置。

她想离婚,但是没办法,她没工作了。

我给我自己的妈妈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以后科技可能会发达到女性不用十月怀胎,而是有类同子宫的机器来繁育胎儿。

然而我妈妈却说,“那女人还有什么用,女人不怀孕的话,会退化甚至损害健康的!

”我说你从哪里听说女性不用子宫会损害健康,她说本来就是,科学报道的。

我特意百度跟她百度修正这些歪理,但她不听。

我知道,她从本质上就很抵抗这些有悖她多年三观的东西。

多数人都这样。

这样的一些例子,我看到了不少,而我至少还算是在一个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圈了,那在硕大的中国肯定多不胜数。

网上就常有那种骇人听闻的新闻,关于受迫害的女性。

而国内无良的媒体还经常会起一些夸张的标题来误导这样的事件,主流媒体也只会不含感情地“中立报道”,不会去谴责这些侵犯女性权利的行为,哦,毕竟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还不好怎么去批判。

我给我的女同学推荐一些美剧,一些欧美女歌手的歌,让她们看女权主义电影,听碧昂斯。

但是她们却说,我不想接受美国那套价值,太辣眼太过了,不适合我。

What?

这叫做“美国的那套价值”?

女权主义只是美国人捏造的吗?

那你信奉的那套价值又能给你带来多少的实际权利?

当你在网上大骂你讨厌的直男癌的时候,你也要用什么对抗他们?

你温顺的眼泪吗?

当然啦,你无法强求中国的女性们在现在高举起女权主义的旗帜,毕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女性,她们的权利并没有怎么受到损害,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家庭主妇,她们也生活的挺正常,目标也就是家庭和睦子女成长,或者是她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些什么缺失。

而很明显权益受到迫害的那些女性呢?

她们又哪里来的想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但如果去接受这些思想,多去了解,多去关注,慢慢地深入进社会和民族,又会是怎么样呢?

思想并非完全不能逆转,就像我给我妈妈灌输这种思想多了,现在说到这些,她会说,“也是呢,不太对,但是中国现在是这样的啊。

”至少态度软多了。

《使女的故事》不光光是在故事内核上堪称精良,它的构图、布光、镜头语言、叙事方式也是非常的严谨而且艺术价值很高。

最显著的就是在新社会里,大量的画面都是光打的很饱满,或者是暖色调逆光,很神圣很温暖,充满了希望。

但是在这部片里面真的是充满希望?

就是一个很完美的语文手法,以乐景写哀,多么讽刺。

主教夫人对着验孕棒祈祷

女主琼怀上了和眼目司机的孩子但是谁知道希望已经完全泯灭了呢,第一季最后一集,女主说“既然他们不准我们彼此交流,但为什么又要我们穿一样的衣服呢?

”她们本要去处决一位使女,要去用石头活活砸死她们曾经的朋友。

最后她们都扔下了手中的石头,说不,然而优雅地离开了行刑场。

离开的时候,她们不是像曾经被教导的那样,井然有序地排队走的,而是直接优雅的离开,一些东西已经在被打破了。

女主带领众使女对嬷嬷说不所以说希望还是有的,当人们被压迫到一定程度,或者是有了某些突破口的感触时,会抓住那些不多但是救命的希望。

她们成群结队走来的时候,我突然幻想着把这些使女的脸换成我身边的那些好朋友地脸,那该会是多么多么感人的一件事情啊,我可能会为这些婊子们流泪的。

“既然想要隔离我们,又为什么让我们穿一样的衣服。

”愿中国的女士们,或者是,世界的女士们,会越来越强大。

 6 ) 为神剧加分的配乐们(十集全解)

【插播】《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开播,开了新帖“挖挖剧中的配乐梗 ”,欢迎大家来玩这部改编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说的《使女的故事》,无疑是我看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之一。

反乌托邦的故事构架,填充的却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细节索引。

想一想假如有一天睁开眼睛,自己身处这样的世界……不,我恐怕还是不敢。

本片的演员表现同样值得称道,可以说几乎每个演员都努力在表现自己角色的张力,即使最不讨喜的珍妮,也在跳河和临刑前这两幕让我为之动容。

特别私心最喜欢的是沃特福德夫人的表演,无论是外貌形象、还是情感表达,那种压抑的忍耐和冷峻的克制,有的时候都让我忍不住再三回放。

压抑的剧情设定下,人物情感的爆发最触动人心。

而为这种爆发力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一口气点燃观众内心的小宇宙的,要说,真的得益于本剧出色的配乐选择。

So,下面就进入正题。

(PS 搭配音乐食用更佳哦) 第一集片尾曲名:You Don't Own Me;歌手:Lesley Gore;专辑:Lesley Gore Sings of Mixed-Up Hearts;发行年份:1963年;词曲作者:John Madara,Dave White;制作人:Quincy Jones。

专辑封面正如歌名所写,这首歌表达了男女情侣关系中,女性对平等人格地位的追求。

我爱你,但并不代表我就附属于你,更不需要你来告诉我,什么该说什么该做。

而仔细琢磨,也很容易发现,歌曲借恋爱问题,唱出的是对整个男权社会的挑战和宣言。

这里要提到美国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以获得女性选举权而告终。

自此,女权主义运动归于沉寂。

二战爆发,为女性就业机会增加,而战后该趋势有增无减,女性受教育人数也越来越多。

更多的女性对自我价值有了理性的认识。

然而此时,美国政府及社会则一反战时宣传论调,呼吁“女性回家”,回归“传统女性价值观”。

这种冲突与转变,使得许多女性难以适从,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埋下伏笔。

而歌曲写作于1963年,正值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时期。

19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成立总统女性地位委员会,“女性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关注。

女权主义者认为,当下流行文化本身就是男权主义、性别主义的产物,因此她们决定要创作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

这其中的代表,澳大利亚歌手Helen Reddy的《我是女人》("I Am Woman"),被称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歌曲,歌手本人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偶像”。

从时间上看,"You don’t own me"(1963)显然要早于上面提到的"I Am Woman"(1971)。

甚至可以说是女权主义在流行文化中的较早尝试之一。

但毫无疑问该曲的诞生,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是息息相关的。

演唱者Lesley Gore当年录制该曲时,只有17岁。

在谈到该曲时,她说:“My take on the song was: I'm 17, what a wonderful thing, to stand up on a stage and shake your finger at people and sing you don't own me.”其本人后来也一直关注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其2000年—2014年主持的电视节目《生活中》(In the Life),就是关于LGBT的。

(此处祭上Lesley Gore 当年演唱视频)【自杀小队】BGM很好听吧?

来听听原版的You Don`t Own Me_哔哩哔哩_bilibili因此从剧情的人物情感表达上来看,You don’t own me首先回应了其中的“姓名梗”——使女们被剥夺自己的名字,从此只能以“of+被指派屋主的名字”形式被称呼,比如被派到Fred家成为Offred的琼。

但是剧集结尾,女主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My name is June完美挑衅了这种“附属论”:我不属于你,女人不属于男人,这一切都是错的。

而此外,歌曲的女权主义运动背景,则点明了这部剧的立意主旨。

或者,至少是最主要的那部分。

第二集片尾曲名:Don't You (Forget About Me);歌手:Simple Minds;专辑:The Breakfast Club;发行年份:1985年;词曲作者:Keith Forsey ,Steve Schiff。

专辑封面[Billboard冠单 Simple Minds-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84'_哔哩哔哩_bilibili这首曲调欢快的” Don't You (Forget About Me)”出自苏格兰摇滚乐队Simple Minds,该曲当年登上美国单曲榜第一。

这首曲子也是环球影业于1985年出品的剧情电影《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的电影配乐,为人熟知。

《早餐俱乐部》里五个叛逆少年在留校中,彼此敞开心扉、消除隔阂成为朋友。

而歌曲所唱的也是两颗陌生的心被温暖而慢慢走近。

可以说是非常温情了。

第二集琼和Ofglen彼此敞开心扉消除疑忌好不容易成为了朋友,还准备配合Ofglen当卧底。

琼也应邀密会指挥官,玩刺激,顺便搜集好情报。

这些无疑都给原本压抑万分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调剂和转换。

第二天她开开心心地出门,此时欢快的乐曲应景响起,一路上调皮得无所畏惧。

然而走到门口,一个陌生的Ofglen转过头来,乐曲戛然而止,F*CK,忽然就回到了现实。

对呀,你所以为的那些小游戏真的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把戏罢了,玩够了还请回到现实。

这里依然是一个充满监控,彼此猜忌的地狱。

这里还插播一个小八卦,最初,《早餐俱乐部》曾计划每十年拍摄一部续集,展现每一位俱乐部成员的生活状态,但这一设想最终没有达成。

导演约翰•休斯与扮演本德的演员贾德•尼尔森关系实在太糟糕。

而后又与另一位主演莫利•林沃德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

多讽刺啊。

第三集片尾曲名:Waiting for Something;歌手:Jay Reatard;专辑:Blood Visions;发行年份:2006年。

(这张专辑图是十集中我感觉最恐怖的一张,因为画面血腥冲击力太大这里就不直接贴出来了,好奇的可以点右边自行观赏:专辑封面)这集的结尾部分是我个人感觉拍的非常震撼的一个片段。

因为女同身份被发现,Emily(也就是第一个Ofglen)被判处行割礼。

术后清醒过来的Emily明白了自己真实所经历的一切,从茫然、震惊、悲伤、愤怒到崩溃,几个拼贴的特写镜头让人难忘。

而最后的那声嘶吼和咆哮嘈杂的摇滚融合在一起,传递出难以言表的愤怒和其它强烈情绪。

从乐曲本身的风格来说,维基上对该专辑的风格描述为“车库摇滚”(Garage rock)和“朋克摇滚”(punk rock)。

车库摇滚是早期摇滚乐风格的一种,未经修饰却又充满活力,兴起于1960年代的北美。

这种风格以电吉他及其它乐器表演的和弦为基本表现形式,有时会刻意追求音色的扭曲失真效果。

该曲从时间上来说实际属于“车库复兴”时期,大致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相比与过去的车库摇滚,新车库摇滚更具有现代性。

他们强调“摇滚的真实性”,以对抗商业化下的MTV式的音乐制作。

但无论具体是哪一种的摇滚类别,“摇滚”本身即是一种反抗权威,呐喊自由、追求特立独行的反叛青年群体文化。

它永远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永远不被规训,永远是“亚文化”的一支。

因此,用摇滚来叙写Emily这一人物情感确实是再恰当不过。

毕竟,作为LGBT的一员,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第四集片尾曲名:Perpetuum Mobile;表演者:Preludes, Airs And Yodels (A Penguin Cafe Primer);专辑:Signs of Life;发行年份:1987年。

专辑封面Perpetuum Mobile来自拉丁文,意为"perpetual motion"(法文mouvement perpétuel),中文翻译为“常动曲”,为音乐术语。

它实际是一种音乐样式,即乐曲的部分小节中以急促的节奏演奏连续音符;或整小节、小节的大部分以特定的次数重复演奏出现。

(这里超纲了…吃力…..)而这首企鹅咖啡馆乐团的曲子,是20世纪常动曲流行乐的一个代表。

另一首大家可能会认为比较相近的"Fade Into Darkness"(by Avicii ,2010),正是受到此曲的启发。

第四集的核心,个人认为在于那句“Do not let bustards beat you down”。

这一集的主导情感是挫折与回忆。

失败的受孕,失败的逃跑经历,噩梦般的现实人生,琼摸着前任已故使女在换衣间刻下的拉丁文,几乎可以看见自己的结局。

而当最终得知那句拉丁文的意思后,虽然只是玩笑,却给了琼坚持下去的生的鼓励。

就像琼再次被俘回到红色中心后,每一位使女同伴在她床前放下的一点微不足道的零嘴,尽管微不足道却又意义非凡。

这首乐曲欢快活泼,快速跳跃的节奏和重复的小节,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染力,正如其专辑名所示。

从而也将第四集结尾的那句“Nolite te bastards carborundorum, bitches”渲染得格外耀眼。

严格意义上,这一集的结尾曲应当是另一首。

因为随着剧集的结束,这首曲子也应声完了,随后是另一段没有曲调,只录有鸟声雨声等等自然之声的声段。

我多次识别都没能找出这到底是哪一首,但从情感上,它同样承接着上一曲不息的生命力,自由和美好。

这就是不会被打垮的生命力,这就是从不放弃的战斗力。

第五集片尾曲名: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表演者:Nina Simone;专辑:Nina Simone Sings the Blues;发行年份:1967年。

专辑封面Nina Simone的这首”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改编自另一位标志性的蓝调及爵士歌手Bessie Smith的一首歌曲(具体歌名未查到),歌词重新编写。

Nina Simone(原名Eunice Kathleen Waymon)本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古典、爵士、蓝调、民谣、R&B、流行等等风格都有涉及。

一般都认为她是一位出色的蓝调歌手及爵士女伶,尽管本人并不认可这种简单归类。

Nina Simone的艺名取自男友给取的西语的“小女孩”(niña)的爱称,和法国著名演员Simone Signoret。

为了躲过母亲的反对去表演蓝调歌曲, 1954年,她以艺名Nina Simone登台表演,驻唱Midtown Bar & Grill。

在那,她独特的糅合了爵士、蓝调和古典的音乐风格,为她积累一批人数不多却忠实的听众。

也是从那开始,Nina Simone渐渐打开了自己的成名之路。

”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蓝调爵士乐,悠扬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感伤。

Nina Simone略带颤音的磁性声线,倾诉了一个寻求幸福和救赎的孤苦灵魂。

蓝调兴起于19世纪后期美国南部的黑人音乐,其特点之一,在于自我感情的宣泄。

它贴近现实的日常生活,更能激起听众丰富情绪的共鸣,是一种真实的表达。

正如著名 蓝调歌手布朗•麦克斯曾说:“我从不运用想象力写曲子,蓝调不是梦,是现实。

”琼在与指挥官擦枪走火的对话中不自禁地说,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繁衍,不只在于所谓的“biological destiny”,还有爱,而爱才是更重要的。

指挥官诡辩道,爱都是虚妄的,是欲望的借口和肮脏的代名词。

然而在指挥官们所构建的,所谓撇去“虚妄之爱”的理想国里,看到的却是更加疯狂和畸形的性与死亡的光影交替。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呢。

当琼最后敲响Nick的房门时,她给出了我们自己的答案。

【PS 题外脑洞联想,这一集确实大量重复出现了很多“性与死亡”的主题表现,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生物学中关于“性与死亡”略有哲学意义的观点:有性繁殖实现了生命基因的革命性飞跃,同时也带了死亡,可以说二者不可分割。

我不知道这里的安排是否有着更形而上层面上的意义,但总感觉仿佛意义很深的样子……欢迎讨论^^】第六集片尾曲名:He's Alive;表演者:Adam Taylor;专辑:The Handmaids Tale (Original Soundtrack);发行年份:2017年。

本集结尾的音乐来自电视剧的原声原创曲”He's Alive”,作者为 Adam Taylor。

乐曲低沉压抑,大量低音使用,着重渲染了琼在得知丈夫还活着的消息时复杂震惊的内心感受。

由于作曲人及专辑信息未能查到更多消息,本文也只能对此留予空白。

所以这里想展开写写别的。

这一集的主题为"A Woman's Place",来自沃特福德夫人过去所写的一本关于女权的著作的书名标题。

整个剧情都在围绕着,一个过去的女权斗士和如今的男权维护者(或者说是“帮凶”)的角色冲突与转换展开。

剧集表现中,回忆的插叙和现实时间线的发展处理地非常自然,得以让观众在几次回闪中瞥见这个冰雪夫人更丰富和被压抑的一面。

这里就要说到这集的导演Floria Sigismondi。

Floria Sigismondi是著名的音乐短片导演、电影导演。

电影代表作有《逃亡乐队》,由达科塔•范宁及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讲述的是1970年代的发迹于洛杉矶的硬摇滚乐队The Runaways的真实故事。

此外她还执导过包括for Justin Timberlake, Rihanna, The White Stripes, David Bowie, Pink, Marilyn Manson, Katy Perry等多位音乐大咖的MV。

此处祭上为贾老板的"Mirrors"制作的MTV,获2013 MTV Music Video Award,USA - Winner for Video of The Year:"Mirrors"MTV音乐的诗意叙述和情感的细腻书写是这一集给我最大的感受,而也正是这一集,塑造了沃特福德夫人这一角色最大的亮点。

同时也书写了《使女的故事》中最讽刺和绝望的一集——敌人也许并不只有男人。

第七集片尾曲名:Nothing's Gonna Hurt You Baby;表演者:Cigarettes After Sex;专辑:I.;发行年份:2012年。

专辑封面该曲出自Cigarettes After Sex乐队于2012年所出的迷你专辑《I.》。

Cigarettes After Sex是一支成立于2008年的美国德州的氛围流行乐队(ambient pop band),目前有四名成员,创立者、主唱兼吉他手Greg Gonzalez,键盘手Phillip Tubbs,贝斯手Randall Miller,鼓手Jacob Tomsky。

正如乐队名,Cigarettes After Sex的乐曲风格呈现出一种非常梦幻、温柔和慵懒的感觉,特别是主唱独特的嗓音,更渲染了这种慵懒感,即所谓的“氛围流行”(ambient pop)。

而氛围流行属于梦幻流行的延伸,发展于1980年代,David Bowie被视为是摇滚流行歌手中第一位实验氛围流行乐的先驱。

第七集基本是对过去事实的回溯,交代了丈夫Luke走散后的去向。

相比起琼,他实在是幸运得多,逃过重重关卡在加拿大以难民身份暂居。

剧集中多次渲染了Luke对妻儿的牵挂和要救出她们的决心,当通知Luke去见使馆的工作人员时,他急不可待地拿出材料想告诉工作人员可能的监禁地点,期望早日救出家人。

而当他意外地收获来自琼的信件时,乐曲响起,克制的情绪终于变成泪水。

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没有什么再能伤害你了,快回到我的怀抱中来。

这首歌,是Luke对妻子的表白,也多少印证了一种决心。

希望能在第二季看到团圆。

第八集片尾曲名:Moira and June Escape;表演者:Adam;专辑:The Handmaids Tale (Original Soundtrack);发行年份:2017年。

点评推荐插曲:White Rabbit;表演者:Jefferson Airplane;专辑:Surrealistic Pillow;发行年份:1967。

专辑封面Jefferson Airplane -White Rabbit_哔哩哔哩_bilibili 当指挥官拥着打扮一新的琼走入那个醉生梦死的迷幻之地时,背景乐的那首“White Rabbit”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该曲出自美国迷幻摇滚乐队Jefferson Airplane于1967年发行的专辑《超现实主义枕头》(Surrealistic Pillow)。

这支1965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先锋迷幻摇滚乐队,凭借该专辑取得了爆炸性的成绩,除“White Rabbit”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单曲是“Somebody To Love”,两首均被《滚石》评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500金曲”之一。

这里先说说何为“迷幻摇滚”。

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与车库摇滚等一样同为摇滚的某一分支流派,其独特性于与迷幻文化的密不可分,即以迷药、致幻剂等药品(以LSD为代表,即D-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引起的感知变化为中心的特殊体验。

LSD主要会给使用者带来去人格化,非时序化和动态化(depersonalization, dechronicization, and dynamization)的使用体验,让人脱离现实陷入一种超现实的迷幻境地,而迷幻摇滚也正是来源于此。

因此在音乐表现上,会使用前卫的表现形式,采用电音或异域乐器,不连贯的音乐结构及扩展的乐器音段等,来模拟这种放纵迷幻的感觉。

迷幻摇滚的巅峰在1966—1969年,Jefferson Airplane乐队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Grace Slick 创作“White Rabbit”时还在伟大社会乐队(The Great Society),当伟大社会乐队在1966年解散后,她受邀加入了Jefferson Airplane,并把之前创作的“White Rabbit”和“Somebody to Love”改编收录入新乐队的专辑。

这首歌属于Slick的早期创作,写作于1965—1966之间。

歌曲意象来源于刘易斯•卡罗尔的著作《爱丽丝漫游奇境》与其续篇《镜中奇遇》,特别是故事中爱丽丝服用会改变身体大小的药片这些情节意象。

Slick如此写作意在反讽那些一边给孩子们读着类似故事,一边又困惑于孩子们长大沉迷于毒品的家长们。

因为那种坠入奇境,亦真亦幻的服药体验,其实早已通过那些看似无害的睡前故事传递给了孩子们。

对于Slick来说,“White Rabbit”是“关于追随你的好奇心,那只白兔就是你的好奇心”。

(《爱丽丝漫游奇境》故事讲述爱丽丝追随一只穿着讲就的白兔,坠入奇幻之地的神奇之旅。

) 某种程度上,指挥官就像那只引起琼好奇心的白兔,带领她进入那个似梦非幻的糜烂世界。

这里同样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酒精与性构成了这个奇幻之境的所有风景。

落魄这里的都是走投无路却还心坏一丝侥幸的女人们,无论她曾经是多么受人尊敬的CEO还是教授,在这里都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应召女郎。

就像一瞬间从一个极端走进了另一个极端,白天的世界有多么清规戒律,夜晚阴暗的角落就有多么纵情声色。

但不同的是,这一切并不需要借助任何神奇药片去做那把开门的钥匙,因为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最残酷的地方。

一个走偏的脑洞:这是不是也在讲着我们早就熟知,却仍然疑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故事呢。

第九集片尾曲名:Wrap Your Arms Around Me;表演者:The Knife;专辑:Shaking the Habitual;发行年份:2013年。

专辑封面这首Wrap Your Arms Around Me来自瑞士电子流行乐队“刀乐队”(The Knife)的第4张专辑Shaking the Habitual。

曲风奇绝诡异,充满了合成器特有的杂乱和尖利的声音表现。

首先介绍一下乐队的基本情况。

The knife由一对瑞士姐弟Karin Dreijer及Olof Dreijer组成,成立于1999年,两人也合作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公司Rabid Records,非常有才华。

Shaking the Habitual是该乐队的第4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2014年11月在完成专辑的所有计划巡回演出后,乐队宣布解散。

Karin Dreijer从小就对性别及权力结构等社会议题非常感兴趣,Olof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也选修了性别研究课程,并于姐姐分享了他的阅读书单。

两人的共同兴趣与表达诉求,促成了这张专辑的诞生。

专辑名称Shaking the Habitual引用自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表述。

而专辑的灵感来自于二人对女性主义及酷儿理论等相关内容的阅读,同时也对环境保护主义及结构主义等议题有所关注。

乐队在2013年4月9日放出了关于专辑制作的相关采访视频,特别提到:“What we do is political. That should be impossible to misunderstand.”除此之外他们还对许多社会议题都有较高的关注,可以说正是这些新锐又富有批判意识的思考,让他们的音乐更有着超越曲符本身的丰富含义。

剧集选用刀乐队的Wrap Your Arms Around Me显然也正有此意。

这一集中,被欺骗的珍妮托付好孩子后毅然跳入冰冷的河水;放弃希望的Moira决心最后一搏,替琼偷运物件,并血洗出逃。

歌词Wrap Your Arms Around Me中不过唱的是情侣寻常的爱意表达,可是对这些被奴役的女性却是奢谈,诡异奇绝的不仅是歌曲的风格,而是整个社会,和其中的“现实”。

第十集片尾曲名:American Girl;表演者: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专辑: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发行年份:1977年。

专辑封面"American Girl"是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的同名专辑的第二支单曲,被《滚石》杂志评为“100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歌曲”第76位。

2017年9月25日,在Hollywood Bowl的乐队表演现场中,这首歌作为压轴曲演奏。

而这也成为Petty的最后一场表演,仅在一周之后10月2日,Petty因心脏骤停辞世。

歌曲采用了标准的摇滚乐器包括电吉他、电贝司、鼓和键盘。

节奏急促,以“Bo Diddley beat”(一种广泛应用于摇滚乐和流行乐的节奏节拍)为基础。

关于歌词有一段八卦。

歌词讲述了一个阳台边上绝望的女孩,其中唱到“cars roll by out on 441”,于是有人猜想这也许写的是一个从Beaty Towers跳楼的佛罗里达大学的学生,因为Beaty Towers就在441号路旁边。

当然这个猜测从来没有被证实过,连Petty本人都说这几乎被传成了一个都市传说。

他说解释真实的写作场景是,当时他正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恩西诺,Leon Russell家旁边。

公寓外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的声音,就像大海的海浪声一样。

于是,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歌词。

作为《使女的故事》的结尾曲,这首歌似乎不像前面几首一样富含着女权主义的写作背景及隐藏意义。

它单纯地歌唱了一种情绪,似乎暗示着被带走的琼即将面对的绝望处境。

然而从故事的走向和最后尼克饶有深意的“相信我吧”的台词,我们似乎还可以抱有一丝期待,或许黑暗即将过去,或许明天即将到来。

至此我终于把这个坑给填齐了!

感谢一直给我点赞点有用的小伙伴,不是你们我恐怕一定会弃坑了....《使女的故事》第二季马上2018年4月就开播了,真的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故事了!

(如果你也觉得写得不错的话,不要吝惜点个“有用”吧)[1] 周晓艳:《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cond-wave_feminism#View_on_popular_culture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ou_Don%27t_Own_Me#In_culture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n%27t_You_(Forget_About_Me)#Charts_and_certifications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ood_Visions[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petuum_mobile [7] 黄建华主编. 汉法大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10. 173页[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a_Simone#Performing_style [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ues#Etymology [10] 罗虹,谢群英,张静:《蓝调音乐与黑人文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ria_Sigismondi#Music_videos_.28selection.29 [1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garettes_After_Sex#Members[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ite_Rabbit_(song) [1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fferson_Airplane [1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sychedelic_rock[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Knife [1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haking_the_Habitual [1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Girl_(Tom_Petty_song)

 7 ) What's Wrong with You?

主教夫人把June关在车里不让她与女儿相见,June情绪崩溃,愤怒质问“What's wrong with you?!" 她完全无法理解眼前这位女人,只能疯狂咒骂。

(不得不承认,咒骂是弱者的标志。

但凡有更好的办法,还用得着费力骂么?

)What's wrong with Mrs Waterford?

—— 她的动机,是本剧中一个重要的悬念。

编剧比较明确地告诉我们,她曾经是一个极有学术与政治野心的女人,她一路辅佐丈夫,推动了极端政权的成功上位。

但究竟为什么,她要选择这样的政治信仰呢?

而不像June和Moira一样,选择其它更自由与宽容的信念?

回头再看看本片的背景设定:人类面临繁衍的困境——人们越来越难繁衍后代了,只有极少数女性还能生育,这种能力被视作为稀缺资源。

June认识Luke的时候,Luke其实是已婚的。

剧情里并没有交代清楚,Luke决定和June在一起,除了爱,是否还有其他更现实的因素,比如June怀孕了。

但不管怎么样,Luke和June在一起,他们有了孩子,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当有的女人能生孩子,有的女人不能生孩子的时候,巨大的对立产生了。

能生的,对不能生的,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只要这个社会还是在父权/男权手里,不能生育的女人可能随时遭到抛弃。

这种情势简直千钧一发——要么能生孩子的女人成为女人中的优胜者,获得压倒性的优势;要么就把她们管辖奴役起来,成为社会共享的资源,成功保障不能生育的女人的地位。

在自由社会,男性可以随时离开无法生育的妻子,换一个能生育繁衍的。

而Mrs Waterford不想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宁愿依附着丈夫,保有现有的地位。

改革社会的决心,因此而起吧,我猜。

正因为如此,她对June的情感态度,非常复杂矛盾,但一层一层剥开来看,最底下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恐惧。

她最害怕被取而代之。

她要做一个无法被取代的人,服务于她的丈夫。

That's the thing wrong with her.我想说,Mrs Waterford的这种“大婆的恐惧”,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吧?

男人也有吧?

那种生怕自己被取代,而拼命服务于权势,骑到他人身上的,生怕别人翻身的人,大企业大组织里不少吧?

女主角Elisabeth Moss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女。

但本剧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不选美女演员来做女主。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主,更容易让更多的观众有带入感,获得更多的共鸣。

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很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

纵观整个故事,我觉得最可悲的并非女性地位低下,受制于父权/男权;最可怕的,也并非极权与极端宗教对社会的挟持,对人性的扭曲 —— 最悲哀且恐怖的是,人是一种多么不假思索的动物——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信仰与信念、他/她的三观及政治主张的,并非这个人的学识,也不是基于他/她对各种议题与现象的深入思考,等等……就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屁股决定了脑袋” —— 往往一个人处于什么位置,决定了他/她就会怎么想。

June是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Moira是个不参与生殖繁衍的同性恋;主教夫人是无生殖能力却能辅佐或依附男权的女性;而“容嬷嬷”Aunt Lydia则是虽然过了生育期,但还能像个政治统治工具一样发挥作用的女人。

这些女人们似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她们的命运也不是由性格所决定的。

她们只是被放在了不同的位置而已,却已然丧失了共情,无法换位思考,只能自顾自地、自私自利地维护自己屁股所在位置的一丁点权益。

当然,还是有一点希望的。

全剧片尾,June带头放下了石头,拒绝施行石刑。

这正是共情发生之处。

今天的她,有可能就是明天的我。

不要让身体所处的位置来决定我的意志,要让我的意志来决定身体站在什么位置去思考和行动。

 8 ) 倒退可能随时发生

(文/杨时旸)突然之间,一切就都变了。

女人们不再有资格工作,不再有权利外出,她们的账户被锁定,存款被冻结,这一切都来得毫无过渡。

没有人负责告知原因,那些带着枪的男人只向所有人展现结果。

你要做的只是服从权威、执行命令,任何质疑和反抗换来的只有子弹和炮火。

争吵与怜悯这些无谓的东西早已消失。

如果暴力被肯定,还有谁会选择使用言语?

这世界上只会剩下两种人——顺从者和需要被消灭的对象。

你能做的只是选边罢了。

一切都在胁迫下进行。

温文尔雅的老板面对枪口和满身武装、面无表情的壮汉,窘迫又无奈地要求自己所有的女性员工收拾私人物品,女人们躲在家里和自己的闺蜜与同样不知所措的丈夫偷偷议论着窗外正在发生的事,他们谨慎地从窗口的纱帘缝隙间望出去,满街狼藉,路上都是玻璃碎片和炸弹残骸,还有一具具尸体和正在被拖拽的人们。

这一切都超出经验太多,人们能做的只有祈祷。

然后,更糟的事降临了。

这是《使女的故事》的开篇。

这部美剧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

通常,它被归纳为“科幻”类型——毕竟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未来,看起来一切又都荒诞不经,似乎永远不会真的发生。

但很显然,这故事其实一点都不科幻,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像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一种“警醒现实主义”,作家表达着对于现实世界深刻的焦虑和省察。

在某些文明之中,《使女的故事》里的一切正在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形态或许稍有变化,但本质全然相同。

既然如此,你还能说这个故事是一种“幻想”吗?

《使女的故事》讲述了一种极端状况,未来世界,由于污染等等原因,生育率骤降。

美国的一些地区在暴力革命之后,进入了一种完全革命化的军管状态。

人们被分为三六九等,领袖们和他们的妻子占据着社会资源的顶端,一家人除了拥有做杂活、家务的女佣之外,还有一位“使女”,她们的用途是为了专职繁衍后代。

她们终日被囚禁于一座座恢弘的宅邸里,外出购物需要两人结伴而行,互相监督,周围密布着眼线,但你不知道眼线到底是谁。

每月的排卵期会进行一场“仪式”,她们仰躺在女主人腿间,和尊贵的男人行房,有人声称,那个瞬间使女和女主人合为一体。

孕育孩子,对于使女来说是一种解救,如果屡次受孕失败,她们将被送往更加恐怖的发配之地。

这部美剧的色彩让它成功了一半,女主人们的墨绿长袍和底层使女的深红罩衣,成为了那个世界之中最为刺目的阶层分割标记。

那些长袍、宅邸、白色的罩帽,训诫、威胁和战战兢兢的表情,让故事充满着真实的末日色彩。

很显然,这是一部女性主义倾向明显的反乌托邦故事,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题材有些投机,但这个故事其实不只有关女权和女性,它展现了更为宏大的世界和更加复杂的心理景观。

女性在其中,只是一个切口,一个把手,一个用以展示文明倒退和人性之恶的导语。

从大维度上讲,故事当然是“使女”和当权者的对峙,当权者包括那些位高权重的男人,还有他们无法生育的妻子。

但是,当故事一点点展开细部,人们就会发现潜藏在两个阵营之中更加复杂的角色和每个人更加复杂、暧昧的内心世界。

领袖和妻子貌合神离,但却每夜与使女偷偷在书房下棋,他们这样的关系是一种禁忌,你说,男人和使女之间只是一种性的吸引吗?

或许不是,那更像是男女之间平等相待的社交关系。

在篝火旁,他们玩着填字游戏,随意开开玩笑,呷下一口酒,给女人偷偷送一本从大规模销毁中漏网的时尚杂志,几乎只有那个瞬间,两个人脸上的表情才接近正常人类,除此之外的所有时候,所有人都是一副紧绷的样子,无论是作为奴隶的女人还是作为奴隶主的男人。

这个小小的细节向人们阐述了一种真相,只有平等才能带来尊严,而将一部分人物化,让另一部分人高人一等,注定无法让人们满足内心的空洞。

对于平等沟通的追求,也是人性本能的一部分。

而除却这些,还有更加微妙的心理状态,比如女主人,她们看着自己的男人在和另一个女人发生关系,到底作何感想?

她们被灌输,这一切都是正义和必须的,那个女人根本不是女人,只是器官,但是她们心里知道,这些都是谎言,那就是女人,和自己一样的女人,所以才会鄙夷和忌惮,甚至有的女主人还会对使女产生某种同情。

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女主人们或许和那些使女一样可怜。

还有那些被执行了割礼的女同性恋,被同样物化的底层男性劳工,一些看起来充满反叛精神但很快就被驯服的女人,以及看似温驯但最终舍命的反抗者……所有人的心绪都有着和表面上迥然相异的部分,强硬的人可能掩藏着柔软,善良的人可能随时变成恶魔。

《使女的故事》用了一种回溯和当下不停交织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有些危险,回溯的部分过于密集会让人们厌烦,但是,巧妙的是,它所回溯的“过去的生活”其实对应着我们现实中的当下,正常的世界,而故事里的“现在”对应着现实世界当中的未来。

这样一来,就会自然让人们感到警醒和惊悚。

它像是对人们大声警示:赋权和平权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惨痛的代价,但倒退随时可能发生,一切或许就在一夜之间。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9 ) 预见性的作品当你回顾时总是会细思极恐—疫情结束后的美利坚是否会走向剧中的极端

嗯 幸好我不是还在上学的时候,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论文题材选用这个应该是个不错的议题。

不想讨论剧情或者演员之类的问题,如果单纯把这部剧当做是纯粹的电视剧去讨论实在是低估了老美。

如果说《切尔诺贝利》是给我们做了一次灾难预警,那《血疫》就是常识性普法,那么这部讨论现代文明、人权与人类繁衍的剧集就是特么文明预警!

没看过的人看完我的逼叨逼之后再看估计就不会觉得压抑了。

整个就是灾难过后的普通小老百姓以小见大的一次逆推。

我是个说话直接的人,实在因为太过震撼才会铺垫这么久,接下来直切主题吧,奥利给!

首先,我们就讨论讨论《使》的题材背景。

背景 是一场世界级灾难性病毒之后,全球生育率基本停滞,大部分人丧失生育能力,人类即将面临着灭绝毁灭性前提。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有点怕怕的)以此前提下,各国都在寻求出路,新生儿的减少人员成本的暴涨,经济崩溃的边缘,紧张的国家关系,政权动荡。

米国人民在对当时政权的一次次失望透顶之后,加上本身的全民基督信仰,转而期待一个强而有力的专政政权来救世。

于是,这个有着强大煽动性的,靠笔杆子联盟赢得群众基础的,去各个高校搞讲座搞演讲煽动一帮半瓶子水的打着救世旗号,名为让人回归本性,实则纯男权主义的沙雕邪教组织成立且成功夺权了。

细节上的东西实在懒得说,你们看剧吧。

但是!

但是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全米国的男性死活不愿意承认!

不愿意承认什么东西呢?

不愿意承认失去生育能力的不是女人而是他们自己🙈才引发了一连串的文明灾难性毁灭。

随后,因为要进行政权巩固,闭关锁国高墙严筑的搞那点生孩子的破事!

然后在全球生育危机的背景下,再整合资源搞生产,再利用利用没有人口红利焦急救世的政府搞新生儿外交,告诉其他政府,我这样才是出路…那么,我们讨论一下本次新冠疫情的副作用吧。

研究已证明病毒会攻击男性睾丸,导致不育。

好,那么截止刚刚我写这篇胡说八道的东西的时候,全球确诊感染数字已经达到928894人,全美贡献出了高于26%的量242182人,那么未来的一周甚至一个月,都会出现更多的确诊病历。

那么,考虑到后遗症的问题,之前国际上流传的是某些政权为了解决老龄化减轻国家负担的这个论调我们不谈。

这是否是一场自然对于我们人类这种生物放弃的预警。

哦!

不对!

是否是某些男权强权的手握ak的邪乎个人崇拜搞得那个啥扩散😬我这个阴谋论说完我自己都怪害怕的。

自己把自己搞死也不知道是图个啥……因为,你知道。

其实很多生物的灭绝真的不是因为气候变化或者适应不了环境这些简单的原因,因为很多动物在当时和现在的人类一样,已经处在食物链顶端。

那么灭绝,纯粹是因为生殖力差。

不过你想想生殖力强的这些个玩意,老鼠兔子蚂蚁什么的…天敌也挺多。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你,是想当个破坏力强的鼠蚁,还是当孤独的熊猫或者恐龙🙃本文纯粹胡说八道,不喜随便喷,认真你就输了🤪

 10 ) 我们活在这个故事里

看过一本讲剧本的书,说到怎么编故事,可以先“假设”一个看来荒唐的前提然后将之合理化,而最方便的“假设”是夸大一个事实。

比如假设全世界的生育率都下降到0.1,假设整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是男性强奸犯,假设美国被伊斯兰教占领了而且迅速极端化。

“My country is dying""My country is already dead"一次酒酣之际,与人争论到底如何定义“人类的灭绝”:是生物学上“基因”的衰失,还是哲学上“智慧”的退亡。

基列国在以上两种定义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际都在推进人类的衰亡。

对美战争、屠杀叛逆、国内清洗,造成育龄人口断崖下跌,进一步损害业已岌岌可危的基因多样性——现实中,人类的Y染色体正在萎缩。

(PS:比较神奇的是基列国居然允许黑人当使女,照理说这种原教旨主义国家,必然也搞种族主义(反之亦然),可能真的太需要生育率所以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对《圣经》的现代解读?

)迫害教职人员、禁止女性读书、抵触科学进步,会限锢医学与生物学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困难和儿童夭折的问题,还会导致成年人寿命的缩短,进一步降低人口迭代率并降低人类智商。

逃避男性不育的现实,一味靠压榨女性提高生育率,势必导致“借精生子”(剧中Serena和June的第一次成为盟友正是因为Waterfood不育,一个想要孩子一个无从选择,促发了Nick和June的关系)。

而且这种强调优生优育连强奸都能在《圣经》里找到合理化依据的国家,在统治阶级内部应该不会允许自由恋爱,主教二代圈子里的大规模乱伦指日可待。

尽管如此,一边用以上这些方法自我毁灭一边自诩为“人类的救主”的曾经有过(ex:纳粹的“生命之泉”计划)。

毕竟“要人类永远保持理性,(在现阶段仍然)是一种奢求”。

旦凡一个“强人政治”中的“强人”们在剧变面前丧失理性,整个国家甚至——如果这个国家恰好是个强国(比如剧中故事发生在美国)——全世界都会陷入疯狂。

而从历史上来看,(在其所处时代环境中)过份理性的人不会成为“强人”。

所以,以前有人向我安利这部电视剧时,我都是拒绝的——光读简介就害怕,害怕这不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而是一则“如有雷同”的预言。

前几天阿拉巴马州通过“全美堕胎法案”的时候,我终于决定把这部电视撸一下了。

《使女的故事》精准提取并完美呈现了历史上与现实中的极权政府的普遍特征:教条主义热衷引用语录,而领袖就是“神在尘世的代言人”,换句话说领袖(们)说的就是真理、把公民划分为三六九等,并引导和鼓励他们互相仇视斗争、对“整齐划一”有强迫症,最讨厌“自由”和“多样性”之类的词汇,认为是自己的“超人远见”把“愚民”们从“自由”中解救了出来走上金光大道、强调“仪式感”,越是丑恶的事越追求形式和名称上的“美感”、控制狂,从衣服头发到吃饭睡觉无所不管,并将这种管束冠以“爱”和“关怀”之名,认为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公民们“堕落”。

之所以极权政府——无论是政教合一的还是世俗唯物的——都具备这些特点,正如曾经一位意大利神父对我说的“初始是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后却是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圣母玛丽亚是犹太人,但在意大利国家笔下她长得像意大利人,想要在中国传教的话她就得换成中国人的五官。

如果不是头上那个圈,说是观音也完全没问题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信奉的神就是什么样的神。

你是个繁殖狂,你的神就是。

你是个种族主义者,你的神必然是。

你是个性别歧视者,你的神肯定也是。

不存在什么“反之亦然”,毕竟谁也不能真地拉上帝出来遛两步。

你相信的只能是你愿意相信的东西,你愿意相信的一定是对你有益或有利的东西,对你有益或有利的未必对别人也是利益,可能还会损害一些人,就像剧中Waterfood说的"Better never means better for everyone"。

那如何将自己的利益驾凌到所有其他的利益之上呢,就需要上面说的那些手段。

以这个逻辑来说,任何极权政府说自己是“为了全民族”甚至“为了全人类”,那必须是在放屁。

那怎么知道一件事对于大部分人对于人类的远景是better的,又怎么知道自己在这个事件中是会变better的还是会变worse,应该配合还是反抗?

女主角June虽然不能代表"every one",却是一种“average"——普通都市白领,有老公有孩子,没什么突出的个性和能力,不算太勇敢也是不是太坚强,回避冲突(在咖啡馆里被骂bitch时拉Moira走,对“温水煮青蛙”的社会变化完全不敏感不应对),总体来说是个中产小确幸,犯过一些“男/女人都会犯的错”比如跟有妇之夫约会(从她叫Luck“离婚”之前的表情来看,也许会对此感到愧疚),热爱朋友与家人。

充沛的情感和充分的恋爱技巧(玩过Tinder偶尔读一些女性杂志跟Luck约会时适到好处的调情)令她——特别是对基列国的男人们——富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加上一定的运气(刚好派到地位显赫的Waterfood家,刚好Nick是Eye而且还有生育力而且居然还扛过了“路西法效应”),再加上她精神深处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洗脑包抗体,让她活过了这一季(肚子里的胎儿大概能保她活过下一季)还没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她没有自救的力量跟头脑,也不敢像Emily一样铤而走险,在基列国,她能做的只是“虚与委蛇”并且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不被那一套“你是个罪人”的神棍理论洗脑。

这已经不容易了(肯定有观众觉得自己能比女主角做得好,但我自认是不行的)。

但剧情发展到现在,这还远远不够。

她们只是基列国的第一代——我们且说是“公民”吧。

她们有“以前”生活的记忆,她们受过高等教育,曾经在职场上与男人相竞争,爱过约会过,认为基列国主教们所行的事是“强奸”。

但是她们生出的子女将在基列国长大,男的会被教育“女人的天然使命就是生孩子”,女的会是文盲。

为了多快好省地利用女人的生育能力,女孩一来例假就会被嫁人,会受到男性的“全面保护”——当然不能开车,不能独自外出,不能参与任何社会活动。

那时再想要改变几乎就是不可能了,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该国男性们——没有改变的需求,而且还会有一串“女人天生智力低下”的数据支持(毕竟高等教育和积极的大脑活动能提升智商),受压迫者们则失去了追求变革的动力(越没知识越不反动)更没有取得革命的资源。

如果Mayday不能在这一代推翻统治,如果美国不能在这十年内打回老家,使女就会变成基列国的“民族文化”要求他国的认可与尊重,再过上几十年就能称为该国的“传统美德”以作吹嘘和自豪用了。

所以像Serena这样聪明能干的女人,为什么会给女孩们设定这样一个未来(她似乎也没有特别追求“生个儿子”)?

Mentalist有一集抓连环奸杀犯,最后发现凶手是一对夫妻,虽然执行者是丈夫,但是策划和主使者却是妻子。

这大概就是Serena所谓的"domestic feminism"——老公在外治天下,自己在家治老公。

以自己的“温顺”和“牺牲”去换取丈夫情感从而取得家庭影响力,以及一个孩子。

Serena和Aunt Lyndia就是典型的“繁殖狂”——前者是妻子的角度,后者以婆婆的嘴脸。

自己不能生,就以神之名迫使别人替自己生。

她们一面热爱婴儿一面虐杀成人,一面赞颂生命的奇迹一面践踏生命的尊严。

她们不去想孩子会长成大人,不去想使女们曾经也是圣洁的婴儿。

不爱惜生命的人不会真的爱怜孩子,她们着迷的只是“控制”,假如孩子不像长成她们设想的样子(比如June生的孩子万一变成无神论者),分分钟就可以抛弃。

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当然更不是连环强奸。

光凭“女人不能读书”这一条Serena就把自己和别的女人全都剔出了决策圈,无论Fred对她的感情多深,别的主教们却不是她老公,跟自己太太的相处方式未必跟Waterfood家一样,甚至别的太太——特别是使女生了儿子的——也未必会站在她这一边。

丈夫感情的别移,和对国家事务的影响力丧失,会极大地危胁到Serena。

虽然追求的利益不同,但她跟June在下一季里势必要再二再三地联盟。

也唯有如此,这个致郁的故事才能有些许积极的意义:所有的女性,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职场女性,无论是子女控还是不婚不育者,只有互相扶持帮助,才能在这个业已对我们不利且不利已有千百年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PS:之前与人争论过“代孕”和“卖淫合法化”的问题,我都是反对的。

因为一样事物,只要在法律上认同名码标价的交易,也就在实际上接受巧取豪夺的占有——权势可夺取金钱,暴力能夺取权势。

所以凡认可能用金钱取得的,也就认可了权势与暴力的占有。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文明现代国家都禁止“贩卖人口”(卖自己本人也不行)和器官买卖(卖自己的也不行)。

但凡允许“自由交易”,权势与暴力就能创造出让人“不得不交易”的条件。

假如《使女的故事》不用“传统”的方式,而是像Moira设想的“人工授精”——也即跳过“强暴”的部分,而是权势与暴力结合的“代孕”,或许——不,应该是肯定——会有人说“有可取之处”。

如果进一步将“暴力”也剔除,只是通过没收使女们的财产,剥夺她们工作与经商的权力,也不允许她们结婚,那么她们就只有去卖淫或代孕,而在这种设定下,争论会更大,说不定还真有政府觉得“这样可行”。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短评

2年前我给了它2颗星,事实证明当时我太年轻了

9分钟前
  • 天下第一大可爱
  • 推荐

提前申明,我是在爱奇艺看的。爱奇艺也是牛逼,平均每一集剪超过10分钟的剧情,如果是真没那么露骨的话买来干嘛。电视剧里面的某些弹幕也是各种秀智商,“看不懂就去看小猪佩奇”,“看不懂就滚吧”。说哪些话的是傻逼嘛?有些看过小说的人全程高潮,显摆自己是看了小说的人,解释一下小说设定就得风骚上天了。说回剧情,真的拜爱奇艺的奇葩剪辑所赐,有些关键地方的剧情都给你剪了,人物感情,剧情转折就和屎一样生硬。生在这种末世的女主yy能力也是厉害,脑补男人爱上你的表现,大家都是蝼蚁,还希望别人照顾你。五集都过去了,世界观也没铺清楚,到底是为什么那些夫人不能生育的情况下还能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除了女主生活的地方其他地方到底是怎么样的,科技进步对宗教都没有一点冲击吗?虚高的评分。

12分钟前
  • Yukiho
  • 较差

女孩受到性骚扰不敢报警还要被指责穿着暴露招蜂引蝶,三十多岁事业成功不婚不育而已就要忍受各种歧视流言蜚语,主流媒体公然鼓吹结婚生子才能拥有完整人生。生育一直都是女性的权利,但男权们不仅没有因此尊重女性,还将权利转化为义务,告诉女性不生不育就是犯罪。Gilead就在我们脚下。

16分钟前
  • 西班没有牙
  • 力荐

装逼集合

18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和《黑镜》一样把现实的缺陷无限发挥到杞人忧天地步,基列国设定漏洞百出,设定根本难以令人信服。moss的表演方法延续MadMen没有突破,故事落实地很粗糙,心理描写靠大段旁白,靠政治正确元素撑着,统治者与侍女的形象基本维系在简单的对立形象上,苍白无趣。 @2017-06-22 22:08:59

21分钟前
  • 老咪
  • 还行

其实在首播的那年有实时追完,但不知为什么既没有标记,也没接着追后续。也许是因为使女的故事在生活在我们这个地方的女人看来实在不算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吧,这不就日常吗。

26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整个人看完以后都不好了,可能是因为这剧情一点都不科幻,也不未来吧。

30分钟前
  • 楚色
  • 力荐

概念还可以但是拍出来很呆,无论摄影、故事还是角色。宗教治不过是人类落幕前整的又一个幺蛾子,从风险中获利,必然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该退化退化,该灭亡灭亡。

32分钟前
  • 冠毛猴
  • 较差

故弄玄虚的破剧,吗的强忍住看完一季,屁进展都没有。全程都在看女主努力仰着又短又粗的脖子装逼冷笑!看我中指!别跟我逼逼这个剧的深意和政治落脚,狗屁!连剧情台词都整不明白拍个屁啊

35分钟前
  • 有一只小猫
  • 很差

一般般吧。演女主的演员长相确实不讨喜,女主在旧生活中还是一个小三。

38分钟前
  • 说不清不想说
  • 较差

不是很感冒

40分钟前
  • 猫儿腻
  • 较差

历史也不总是进步的,随时都可能倒退回去,而历史也许又是未来。

44分钟前
  • 话痨猴子
  • 力荐

只是因为仇恨

45分钟前
  • 忏聒
  • 较差

看了三集弃剧,有个1984的反乌托邦题材不代表有好剧本,女主这张脸在广告狂人里就很不喜欢,好歹你BGM弄得好听一些我也能勉强看下去不睡着啊

47分钟前
  • 非魚
  • 较差

想起那句话“人们说,如果佛和耶稣知道人民以他们的名义所做的事,多半会哭笑不得。”看完第4集给5星

49分钟前
  • 沙客
  • 力荐

这么高分。。。

52分钟前
  • 夏予川
  • 较差

卖点是女权主义,观赏性并不高。现在被意识形态绑架,评分虚高的作品太多

55分钟前
  • 康东慕
  • 还行

完全可以把“根据小说改编”改成“根据现实改编”。把女性物化到极致,宗教原教旨主义,猎杀同性恋和异教徒,没有娱乐和书籍,哪一点没有在世界上正在发生,《使女的故事》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女权。如此看来或许文明从来没有光顾过人类,你感受到荒诞和恐怖了吗?那么欢迎来到基列国。

57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虽是架空故事,却也是醒世寓言,哪个时代「移动的子宫」会缺席?节奏太缓慢,闪回太多,女主表现力一般,还不如几个配角。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是有多无聊

1小时前
  • 黑不拉多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