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出生的泰伦斯·马力克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电影拍得意味深长,用影像拷问人类的终极意义和各种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宏大命题。
从《生命之树》开始,他对喃喃低语式的精神探寻日益上瘾,传统叙事让位于片段式的意识游移,真实确凿的生命经历让位于漂浮不定的即兴情感。
在《圣杯骑士》中,视觉拼贴和意识流独白都变本加厉,马力克在抽象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彻底抛弃了线性叙事的技法,影像和剪辑变得日益大胆。
不过,抛却一切可能让马力克脑残粉兴奋不已的技法标签,《圣杯骑士》的空洞造作也在这部浮夸的电影中一览无余。
电影讲述了一个有关自我朝圣的故事,“圣杯骑士”是塔罗牌中的一张,极端浪漫的追随者,非逻辑的情感动物,也代表着主人公——以为名叫里克的好莱坞编剧的性格。
随机抽取的塔罗牌作为小标题,将其生命中不同的片段分割开来,隐喻其人生起伏过程的心绪流转。
马力克一直以来都从未放弃过画外音的使用,《圣杯骑士》中里克有气无力的旁白也断断续续地漂浮在破碎影像之上,持续地追问着生命和快乐的意义。
作为一个闷闷不乐的成功人士,他派遣忧愤的方法不外乎大把花钱和在不同的大肆恋爱。
镜头追随里克在洛杉矶都市的漫步,通过毫不节制的跳切制造一种令人晕眩的视觉效果。
海滩、摩天大楼、艳舞场所、游泳池、酒店房间、天台……各种毫无关联的场景反复出现,相互组合,好像梦游症患者眼中没有支点的世界。
自然风光的纯粹和都会的纸醉金迷相互缠绕,片刻宁静过后是新一轮的意乱神迷。
马力克电影中的标志性镜头,比如主人公在逆光中转身离开,男女谨小慎微的舞步也都在《圣杯骑士》中出现。
如果说,躲在广角镜头背后的马力克,已经在视觉表达上到达了诗意完美,那么对剧情完全的放任自由,则让他始终执着的哲学思辨最终沦为一场形而上的自我沉溺。
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里克的饰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包括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奇特、泰莉莎·帕尔默在内的卡司,都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中进行自己的即兴表演。
风格化的剪辑进一步解构了人物自身的内在逻辑,大量造作符号的堆砌和看似诗意其实无病呻吟的对白合力把这部电影推进了无聊的大坑。
马力克镜头下穿着阿玛尼套装,却始终蔫了吧唧的里克,也成为了一位名符其实的上流病患者。
《圣杯骑士》能让人想到许多情绪类似的电影,比如同样叙事松散的《甜蜜的生活》或者最近的《绝美之城》,一直不停行走沉默寡言的里克甚至让我有些不恰当地想到了《海上传奇》中的赵涛。
大量视觉奇怪映衬着单薄无力的对白,马力克还真是用这部电影,极具戈达尔范儿地和语言说了再见。
不过,太过痴迷于抽象之后的做作却从头到尾弥漫在电影中,以至于即便有了关键性的独白或对白,也难以掩饰其令人厌恶的气质。
如果说梦游也是一种风格,那么《圣杯骑士》还真把它发扬光大了。
只不过,有的观众愿意耽溺在半梦半醒间的灰色地带,有的观众,譬如我,更愿意早点从眩晕中醒来。
本文首发[我们审片]公众号
用搞笑漫画日和里芭蕉桑一句话说,如果好的哲学片的满分是100分(fin)的话,这片儿只能得两分(fin),哎呀怎么说呢,令人做呕,令人作呕啊,啊哈哈啊哈哈。
片子看到一半我就删除了,大量旁白苍白地叙述,大量类似MV似的场景切换。
让人以为在看洛杉矶旅游必备景色精选的宣传片。
看到豆瓣的介绍才知道这片讲得是这么个意思,但是说实话真的没看出来贝尔演的角色彷徨,迷失在哪,倒是觉得像一个富二代抽大麻抽多了有点抽飘了的感觉。
立意还是可以接受,但是聚集了一大批好演员却拍出个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真是让人觉得暴殄天物。
本来是冲着贝尔男神去看的,但是味同嚼蜡真是难以下咽,白瞎了男神的出镜。
趁着在慕尼黑上映的倒数第二天,千里迢迢地跑去了city kino看。
听说这电影挺催眠的,但进电影院前还是很有信心能保持清醒不睡着。
可结果看着看着,不知道在那个点开始迷迷糊糊地没了意识,回过神来已经演到最后一个标题。
整部戏像那些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放映的小电影似的。
CB,Cate Blanchett(突然意识到这儿有两个CB)以前好像说过更喜欢演一些没有台词的戏,这部电影里果真没几句对白。
看完之后心情完全不美好了,近期观影情绪最低落的一次(谁来安慰一下我……主人公空洞、破碎、迷惘、冷眼旁观,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一具没有灵魂走失的行尸走肉罢了,如此生活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抑郁,估计贝尔演的也很痛苦。
那些风景,那些空镜头,被韦斯本特利带着穿越回《美国丽人》,那样美得不可一世。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说贝尔的强大,只在人群中静静穿过就能hold住全场,在片子中也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影帝影后戏骨级演员,安守配角本色,表演出色却不出挑,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片子形式上跟《断塔》很像,章节清晰,却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极其意识流。
内容上堪称现代版的《第七封印》,哲思、深刻。
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出现了飞机,是凑巧只是飞机,还是有其他的代表意义?
或者飞机就是上帝的巡视员?
指代意义只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介于导演这样低调,只能观影人自行猜测了,同样出现的还有路、水等其他意象。
只是不明白这样一部气息浓重的艺术片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商业大片的名字……差点因为片名直接判了死刑……
首先要说导演在艺术性和通俗性之间做了比较好的平衡,把这部电影拍得文艺却不晦涩,赞一个先相信男人看这部电影能找到不少共鸣。
贝尔在父亲、兄弟、爱人、事业、宗教以及其它一些偶然事件中不断找寻自己的真实身份,中间有迷失过,但最后还是鼓足勇气,决定“begin”在这部电影中听到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话。
最爱那句“虽然我像个醉汉一样蹒跚而行,但并不代表我走错了路”。
台词和旁白在这部充满海滨气息的电影中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效果。
p.s., 男主也太悠闲自在了,成天吃吃喝喝,把妹逍遥,还住得起海边别墅,简直不要让人太羡慕
这是我的第八部泰伦斯马利克。
这一部看了4-5天,每次看大概半个小时就困得不行,得去睡觉或者干点其他的,有时间再接着看,不是不好看的原因,是因为太好看了,整个电影就是一场非常舒服的视觉按摩,开头的宇宙航天器视角(图2)似乎就是整部电影或者说是导演风格的一个切入点,之后的整部电影的很多镜头不管是高速还是慢速,其实都是太空航天器摄影的一个演变,它们都保持了相对固定的速度穿过被摄物体的表面,或者可以这么形容,摄影机像是一个隐形的天外来客,它对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抱着好奇心,它们时而贴近人物的脸庞,时而穿过夕阳的旷野,这些都是它们感受这个地球的一种方式。
不少人会觉得他的类似电影都是很无聊空洞的,但是我发现其实是精心雕琢过的,他的文本和影像有着很奇妙的关系,有时候完全不着边际,就像非常独立的诗朗诵,有时候又非常贴合影像,与此相同的是电影的声效,它们有时候和影像错拍,有时候又呼应在一起,他的剪辑也非常地惊叹,很多镜头是我想象不到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剪,这么接,一些镜头才几秒钟,而且看起来对剧情毫无意义,但是它的存在构筑了整个电影的影像节奏,就和音乐一样有着节奏起伏,快慢交替,间隔时间的变化不同等,让人感叹导演是如何做到有那么多的灵感处理在那么多的镜头上,最后在影像如此庞大甚至看起来有点散漫的情况下,这部电影还是有结构的,是一部完全用影像说话的电影,我想如果是在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看完这部电影出门,我的眼睛似乎被泰伦斯马利克改变了,我的视角不由自主的模仿起电影来,这就是影像的魅力!
不知不觉就将所有 泰伦斯 •马克力的电影看完了。
鉴于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从《生命之树》开始。
看过之后 从未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还能如此哲学,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讲完了人生,讲完了整个人类的一生,那些穿插在电影里的宇宙 是多么美。
宇宙的形成和爆发啊。
个个星辰的形成。
星雾。
人类的细小的思绪,牵扯着完美的宇宙图景。
谁曾想过一个具有思考意识的生物,居然可以影响整个宇宙的形成。
忘记了第一次看《生命之树》是什么时候了,现在还依稀记得,那父与子亲情的联系,情感类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美如画的摄影,与具有完美哲学意识的导演。
生活深深吸引的男人,是为什么但后来如此深情?
是他真正的感受到了灵魂的所在?
是他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志立?
我们不能这样冒然评价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他的灵魂。
意识流的电影,导演是将自己完完全全放到了电影里。
曾经完美的生活,被以父亲称呼而来的圣杯骑士,从小就活的那么幸福。
可是剧情突转,挫败的生活,迷茫的灵魂,索性的恋爱关系。
如此深情的价值观。
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会特别留意环境的美好,感悟环境。
通常就是喜欢将自己抛出这环境这环境当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去感悟人性的美好。
克里斯蒂安•贝尔 在电影当中饰演挫败的编剧者。
经常出入 好莱坞,所以他的恋爱关系经常变动。
如流水。
不稳定的生活。
我们就切将导演视作为男主,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人那么深情过。
可能没有吧,因为能感受到深情这种感受的,就只有你自己。
马克力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基督信徒,基本每一部电影都牵扯到上帝,都牵扯到灵魂与造物主。
“你以为等你老了 到了一定的年纪了就会了解一些事了,可是回过头来想一想还是一样迷茫”不能主观的评价这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极为珍惜这一类的电影,因为能拍出这种意识流的电影没有第二位。
全剧似乎没有剧本,没有剧情,只是琐碎性的旁白与自语,就像身处梦中一样。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追寻灵魂的电影,追求自我灵魂的电影。
可能只是看懂了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部电影需要成熟再成熟 时 反复观看,这是一部迷茫者与迷茫者自我对话的电影。
于 《通往仙境》《细细的红线》《新世界》《生命之树》不同的是 ,它更表现了 灵魂与意识的追寻。
如果你现在也迷茫 或者挫败 那请看看这部电影。
它的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配乐与剧情的完美衔接,让喜欢哲学 文艺的你,能够深深的融入其中。
婚姻 到底是因为什么而破裂?
爱情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棘惨?
内心的失落是因为什么?
想做一圣人将自己挣脱于尘世外只想看别人生活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
文/程末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寻找自己的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和时刻:在拥挤穿梭的人群里,一瞬间失去了焦距和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在狂欢的派对,在喧闹的KTV,人群和笑脸,却强烈的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是无法与环境融合的个体;你是不是也非常强烈的感受过,那种在水里的感觉:失重,漂浮,自由和窒息并存,身体的每寸都被裹挟着,可是身体的每一寸,却一样的无处着力,无依无靠;你是不是也迷茫过,生活像一团五颜六色的光影,前方是虚妄的迷雾,看不清去处,而可以回望的来处,看得清楚却怎么都回不去;你有没有曾经得到过最想要的东西,可是得到的一瞬间却空虚的仿佛失去了一切;你会不会有时候知道自己明明没有不快乐的理由,却打从心底里蔓延出一阵又一阵无法抑制的悲伤;你有没有低声问过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又是谁;你有没有,怀疑过这一切存在的意义;你是不是,也一直在寻找的路上。
若是你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和时刻,你一定要看看《圣杯骑士》。
圣杯骑士,塔罗牌牌面,意味在感情和行动之间做出决断,学习水与火的融合。
他随着灵感而来行动,或由行动而导引出灵感。
他学着分析想象和幻想的不同,从无谓的,规避现实的梦想,与能够产生行动和成长之间,了解人生想法的不同。
整部影片就是圣杯骑士自己长长的旅程。
片子是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ance Malick)的惯用风格,故事的主线隐隐约约的存在于以碎片式影像和细语呢喃的自白拼接起来的庞大意识里。
意向选择和情感主导着整个片子,华美的摄影,迥然不同的大都市和大自然,跳切的剪辑,以及在现实和回忆里的进进出出,都让整个片子跳跃起来,让人难以捕捉,所以看过之后抱怨的人多过赞赏的人。
大多数人认为导演马力克是装逼太久,他的文艺范已经超脱了大众理解的境界,意识流的拼贴画让人流失在画面里而完全抓不到主旨,故事情节似乎消失在现实和梦境的真假错乱里,所有的元素混杂在一起扑向观看者,像个色彩斑斓的毛线团,跳跃着,却捉不住。
可是熟读海德格尔,哈佛哲学系毕业,牛津哲学系的高材生马力克真心不是来装逼的,甚至他都没有想要站在阳春白雪的位置上俯瞰众生,悲情吟诗:“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他是想行走在大众当中,尝试解答或者提出那个困扰过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对自我剖析,对存在质疑: 生命里唯一的真理在哪里,我到底要的是什么,那茫茫的黑暗里,那条通向真理的路,到底在哪里。
对这解答的追寻,西方叫“Englightenment”,佛家寻求大彻大悟,王阳明穷其一生追求寻“道”。
而这种生命的终极解答,是应当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文化,超越了个体而存在的。
就像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在新闻发布会里说到的,马力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看,他就在那。
这是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真的想要阐述开来,118分钟的影片又怎么够。
可是马力克还是尝试了,在短短的时间里容纳尽量多的元素。
答案到底是什么?
成功和金钱显然不是,这是主人公角色设定的出发点,他已经拥有了这些,可依然在寻找。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
影片中走马灯般出现在主人公生命里的美女们,相貌姣好,身材火辣,代表的或是俗世红尘的诱惑,是一晌贪欢的激情,或是物质世界的幻象,总之,不是答案。
人在迷茫之境会想要像外界寻求帮助,这些帮助一一出现过。
自己的出身,自己的亲人和家庭,他们只能解释过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在,可是无法指引未来。
求助智慧的长者,可是长者说,你以为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切答案都会自然而然的清晰起来,可是并没有。
瑜伽和佛教。
荒野和海洋。
宗教和自然的力量,也不是答案。
我们总寄望真爱的出现会解决所有问题。
像《星际穿越》里,爱,是穿越了所有空间和时间的永恒存在。
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岁月静好的前妻(凯特·布兰切特饰)不是,现世安稳的新欢(妮可基德曼饰)不是。
答案到底是什么。
我想马力克或许并没有试图要解答这个宏大的哲学命题。
他只是很忠实的记录下来他自己寻找的过程,而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若曾经《生命之树》是一部对哲学的祭典,那么《圣杯骑士》就是马力克喃喃自语的日记。
对哲学的纪念有推己及众的力量,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同身受; 而只是自我的一篇日记,那就变成了对自己的凭吊,过往或是将来。
因此对于这篇日记,作为围观者的我们,注定是无法全程参与的。
我们只能在某一个片段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受,或在某个片段中,更加强烈的融化在相同的情绪和情境里。
可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马力克,所以恐怕不会有人完全的理解这个影片的每一段。
电影是和导演交流的最好渠道。
看完《圣杯骑士》之后,你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马力克导演不愿意出现在媒体面前。
因为他的影片已经是赤裸裸的自白:你看,你想要知道关于我的一切,我都告诉你了,我的迷茫,我的不快乐,我暴躁的父亲,我自杀的兄弟,我的妻子,我的爱情,我对哲学的忠诚。
我把自己剖析到片甲不留的地步,那么,你究竟还有问题要问呢?
若你是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死忠,想要跟他有场深层次的对话,那么,来看《圣杯骑士》吧,这场私人的深度交谈,会让你感动的无以复加:原来我们对生命有过同样的困惑,即便只是部分子集的交合,也是心灵上慰藉,因为如果哲学家电影人依然这么迷茫,那么平凡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躲在迷雾里得过且过,不问意义。
可你若不爱他,那么,虽然日记也可以写的很优美,但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消费品,《圣杯骑士》某种程度上或许失去了导演最初想要追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太多的人只能站在故事的外围,看画面听音乐,从塔罗牌的牌面里阅读标签。
你呢,是不是和我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Rick is a screenwriter living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While he's successful in his career, his life feels empty.中年危机,八张塔罗牌的命:I. The Moon - Della, a rebellious young woman. 被殖民的少女。
剥削的消费品。
一声叹息II. The Hanged Man - His brother Barry and father Joseph. 暴力表达,又爱又恨。
伤痛。
III. The Hermit - Tonio, an amoral playboy. 班德拉斯,名符其实。
特别喜欢狗咬球却咬不到的镜头。
IV. Judgment - His physician ex-wife Nancy. 布兰切,脆弱富同情心。
V. The Tower - Helen, a serene model. 瑜伽。
自我保护意识。
VI. The High Priestess - Karen, a spirited, playful stripper. 高潮。
在LV。
奇妙的舞者VII. Death - Elizabeth, a married woman with whom he has a relationship and who becomes pregnant with a child that may be his. 京都。
VIII. Freedom - Isabel, an innocent who helps him see a way forward. 新的剥削,永远…
你对着这面镜子,他是神,英俊,美貌,年轻,他来自月球,他是尘埃,遗落于此的尘埃。
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你不属于这个世界。
你是神,你是尘埃,镜子里的人拿走了你的珍珠,却从镜子里也找不到它,里面表层能看到一切栩栩如生,床,天空,桌子,灯,银器。。。
内里却一片虚无,如深海,冰冷,黑暗。
你再也找不到丢掉的珍珠。
你曾是那颗珍珠,现在你是尘埃,你找不到自己,也不被别人找到。
(泰伦斯马利克的镜头有着迷幻的诗性,带着一种随意与自然之美,每幅画面都如此的美,带着你穿梭于大自然与都市之间寻找自己。
)
打开好多次都看不下去,最终作为用餐背景勉强看完。我知道生命必有深意,可2小时不知所云的喃喃呓语和大型MTV风景画卷,着实欣赏不来。BTW娜娜小姐很美,但近几年接片水准堪忧。
本片以独白和画面为主导,有很强的意识流范。开始觉得是散文诗,后面觉得像MV写真集,适应后个人观影体验尚可,不至于昏昏欲睡。全片传达的那种虚无和茫然的状态不难被感知,但以这种“成功人士”骄奢淫逸生活为载体,反倒让我对其生活很是倾慕啊!有空再看,尚有余味。
“我热爱黑暗,但我依然相信光明。”
这逼装的......
这一次不是MV,而是物业广告,样板间/别墅/酒店/花园/商务空间,无敌海景阳光沙滩棕榈树三角梅大型多肉泳池派对风车矩阵,翻一张塔罗牌换一个女人,唯独没有丁点人味。每天祈祷希望我喜欢的演员不要接Terrence Malick的戏。
「我記不起我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句對白點出了主題;人在社會打滾,價值觀慢慢崩塌,人生的方向隨著際遇擺蕩,迷失了自我,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泰倫斯馬力克今次作品空虛感很強烈,大卡士在他手中跟普通人無異;全片充滿意識流,已近乎放棄敘事,呈現的是心境,而不是故事。
画面美,但实在是读不懂马利克
年度最美电影之一。有着穿越时空的奇炫镜头,纵深的脑洞让思维迅速发散。视觉奇景绘织人生百态,人物意志的迷茫被动、情感的隔膜和精神的虚无一一呈现。爱情的衷肠难诉,婚姻的危机四伏,更是让人想到中年危机的热议话题。这是一次哲学省思,贯穿全片的孤独呓语,如潮水般不曾止歇,潜藏暧昧的滋味。
6.3,广角镜头里男性主观视角和女性思维的交融~
年度舔屏大戏。
放浪形骸的肉身抵不过内心深处那深邃的空虚,诗意般的呢喃是栖居在灵魂尽头的自我放逐。克里斯蒂安贝尔并不是整个视觉奇观唯一的亮点,真正有趣的则是创作者那伟大而不朽的灵魂。I wander,like a stranger,like you.
第1400部標記。基本是在瞎剪(腦殘粉也祇能瞎打分了)。飛到半空飛不上去掉不下來,倒也還契合此片。快來蘇州拍園林。
。
华丽的影像拼接如同思想的神游,现代社会中享乐主义的精神颓废和批判本身已不算新鲜,松散的叙事其实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演员因角色的原型限制,戏份少的可怜甚至没有自己的感情,随意发挥,马力克描述的女性仅仅是一轮又一轮的重复,没有任何意义,整体就像是在空洞与抽象中徘徊。
宗教、爱情、欲望、生命、死亡、轮回这些充满寓言意味的主题是他近年来酷爱的表现的电影命题,如果以单部电影来看,似乎真的令人觉得曲高和寡不知所云,但如果把《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圣杯骑士》这三部电影放在一起纵向比较,总览全体,再结合导演个人的宗教语境,相信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看的都要成仙了啊
无病呻吟
世界上最危险的事—失去自我,悄无声息中发生,让人无从察觉。
催眠大师...
意识流的镜头美是挺美 装逼也是够装逼。 精瘦的贝尔真是帅炸 波特曼一哭起来就让人想起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