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27070238.htmlThe Other Woman(另一个女人)2009这部的电影去年我就想看,因为当时觉得Natalie Portman是一个美女。
不过在看多了她的电影后,发现她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漂亮,所以她的电影我看得也不怎么积极了。
今年Natalie Portman夺得了奥斯卡影后,她的电影又火起来了。
借着奥斯卡的东风,制片商也把以前难得一见的非商业电影拿出来再发行一下,本片就是其中一部。
如果Natalie Portman没有得奖,这部电影可能要许久以后才能在网上看到。
影片中,一个女人,失去了孩子,很痛苦。
同时她的家庭还很复杂,有继子,有老公的前妻,还有好色的不忠的爸爸。
这些杂七杂八的因素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女人的生活。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女人痛苦的生活着,按照影片中角色的讲述,她在伤害每一个人。
可是在经过一番独自的生活后,在影片的结尾,依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与老公和好,与继子更加亲密,连与老公的前妻都没有了战争,一个圆满结局。
整个影片故事给我的感觉琐碎、松散,很多事情的缘由都没交待清楚。
我对于片中角色的各种行为,总是搞不清楚,说白了,我是想知道“为什么”!
这是一部不知所云的电影,总之我是没有看明白。
片中的角色说女主角在伤害每一个人,可是我并没有感觉到,至少她没有伤害继子,她努力的在与她相处;她也没有伤害老公,她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她也没有伤害母亲,只不过是发了一次飙而已。
这些情节明明是编剧硬生生的往“伤害”两个字去靠,根本就不合乎情理。
或者说,编导的拍摄方式并没有体现到“伤害”的程度。
其他角色行为,也是奇奇怪怪,比如老公的伤心,老公前妻态度的转变,男孩子对于女主角时近时远的感觉,让我摸不着一点头脑。
这样的故事情节,我都不知道作何评价了,总之这是一部逻辑混乱的电影。
编导讲述的这个故事是美国人总喜欢探讨的——失去孩子之后的痛苦,以及如何走出痛苦。
这样的类型的电影,算这部最近我已经看过三部了,它们分别是《欢迎来到利雷家》《兔子洞》和本片。
美国人对于家庭非常看重,而且也乐于探讨这种失去孩子的痛苦。
可是这样的电影总是一个套路:先讲述如何如何痛苦,再穿插进失去孩子的原因,最后再走出痛苦。
好莱坞里这样的电影都已经模式化了,我已经感觉不到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何况这还是一部逻辑混乱的电影,就更困难了。
本片的演员在表演方面也没有出彩之处,中规中矩的表演。
唯一的亮点,是小男孩的扮演者,很可爱,很纯真。
不过美国有很多这样的天才少年,看得多了,也就不觉得惊讶了。
这部电影真的不应该再发行,我也可以错过。
我宁愿错过它,也想看了之后失望。
可惜的是,我没有错过,它已经让我失望。
总之,一部看完就后悔的电影,不看也罢。
序列:0341The.Other.Woman.2009.720p.BluRay.x264.DTS-HDChina2011-05-09
well,我不批判男主女主的对与错,他们选择了彼此后,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即使父母离异、家庭关系复杂,依旧分得清家人,爱人。
忘掉世俗的困扰与眼神,坚持爱情……并且我认为女主是一个出色的妈妈,她女儿去世的时候,她一直认为是她的错,其实是在女儿走的时候,给了她最后的温暖,所以一个人在困扰难过的时候,真的需要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当一切解开的时候,发现一切其实并不是那么难,还有最后小男孩说,她相信转世,当她有一天发现爱丽米亚的时候,会告诉妈妈,所以爱是可以感化一切的,尽管她不是小男孩的亲生妈妈,尽管他甚至原来讨厌她。
坚信爱与家庭,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爱与婚姻,与协作和妥协息息相关,它们是为了寻找一个人,在伤心失落之时,还能决定不离不弃。
它们是承诺和安慰,而是某种一时之念,蓦然的发现之举。
——《另一个女人》(The Other Woman)1十年前,一位名叫阿耶莱•沃尔德曼(Ayelet Waldman)的美国女人出版了一本书名很文艺的小说,叫做《爱以及其他不可能的诉求》(Love and Other Impossible Pursuits)。
后来,这本书被改编成电影,上映时更名为The Other Woman。
在英文里,the other woman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第三者”,汉化后翻译成“另一个女人”,我更希望是译者出于对主演娜塔莉•波特曼的钟爱,而不愿将她与喧嚣尘上的“第三者”这个词太直白地扯上关系。
童星出道,带有“哈佛学霸”和奥斯卡影后双重光环的娜塔莉•波特曼一直以来形象优良,这次出演的是一个被扶正上位的“小三”。
当初“上位”时,以为一切是命中注定,所以别无选择,只能以核子引爆般的威力,摧毁所有横阻在他们之间的人。
如今“守位”,却要面临十面埋伏:一个艰巨的爱上继子的任务,一段痛失爱女的悲伤和负罪感,一个把怨恨与刁难当作常态的爱人的前妻,一段难以启齿的父亲的过往。
这一切皆因她是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
当初以为爱情来得天雷地火,是神的旨意,最后才明白,那是一场森林大火,害人伤己。
2骨子里,我爱死了那些爱情至上、为爱不计一切、爱得轰轰烈烈的女子。
她们是这个荒芜冷漠、绝情寡义的时代尚有一丝人情的活生生的证明。
她们爱得纯粹,爱得猛烈,爱得不计后果,甚至不择手段。
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传统道德维护者,坚决维护正统的人类伦理道德思想,鄙视破坏正常伦理道德秩序的一切行为和人;可在另一种程度上,我又是一个爱情“纯粹论”捍卫者,相信人间有真情,有真爱,无论世道如何变迁,人心如何不古,这世上总有爱情是不带功利,不论门第,不问出身的,而为了这种爱情所做出的一切行为和人都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
也正因此,当好友不论是“无意中”还是“被蓄意”成为这种角色时,我会在艰难而长期的痛苦挣扎后选择远离TA。
在道德上,我在远处祝福TA,在情感上,我只能在TA有迫切需要时出现。
当我再次出现在悠悠面前时,距离我们上次见面已经七年有余了。
她依然美得那么惊艳,柔弱单薄的身躯不停地刺激着人的保护欲,让人我见犹怜,欲罢不能。
如果不是厌倦了帮她打掩护的日子,我想我是舍不得离开这么一个秀色可餐的美人儿的。
这次她分别向我引荐了两位男子,让我帮她把关,她是真的想定下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了。
这么多年,她过得着实不易。
一个年轻貌美的单身女子,带着一个会做孔雀鱼会烤披萨从不曾喊过“爸爸”这个称呼的半大孩子,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
每一个坑都赤裸裸地告诉她:我这是深井坑,跳下去唯一的后果就是溺死在井水里。
她仍不管不顾地往下跳。
她说,跳多了,总该会遇上一口旱井吧!
可是妹纸,旱井也不是一枚弱小女子可以填平的。
她的问题在于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像现在两个男人摆在她面前,她都需要借助外力帮她定夺谁是她的下一个坑。
我无权批判她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她这样的女子,跳坑是可以跳上瘾的。
谁都救不了她,因为她根本就不想获救。
她朋友圈里的雅妮却不一样。
3雅妮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她没有高学历,不爱读书,不喜辛劳,但她有一双柔嫩纤长的玉手。
她将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到这双玉手上,苦练钢琴,学成后出入各种高级酒店和酒会去表演,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可以根据你手上的腕表估出你的身家和地位。
她的情人就是她在一次高端酒会上,目测了N多块机械腕表后锁定的。
情人是一著名企业的高管,中年发福,道貌岸然,阅人无数,老练胜过狐狸。
他怎么会看不透这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的伎俩,何曾不知道这个小姑娘刻意靠近他是为了什么。
只是到了他这样的年纪,处于他这样的社会地位,他给得起,也玩得起。
他欣赏的,是这个小姑娘无法在他面前隐藏的心机,易于掌控,多看几眼,也不失为可爱。
高管只有每次来雅妮所在的城市出差才会来找她。
他不给雅妮立规矩,也不给她任何希望。
雅妮明白自己的身份,从不对高管提出过分要求,常在我们面前指着电视,让我们一睹她男友的风采,顺便介绍一下男友身边跟他共同打江山的正牌夫人,乐此不疲。
4悠悠和雅妮,更欣赏谁?
我说不上。
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从情感层面,对于“小三”这个身份的人,我都是持“三不”原则的:不支持,不结交,不评判。
她们是这个荒芜冷漠、绝情寡义的时代里千千万万个红颜女子中的一枚。
有着娇好的容颜,清白的家世,甚至一颗善良的心。
她们或爱,不以伤人为目的,却身不由己地波及无辜,更令自己伤得体无完肤;她们或是为了生活,目的单纯直接,各取所需。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凡间女子,以为这世上存在一条通往天堂的路。
只是她们不知道,天堂从来都不在路上,只存在于心里。
那场因爱引发的森林大火,在他们看来热烈而豪迈。
当事人沉浸在他们营造的壮观景象里,却全然不顾对无辜之人造成的伤害。
于是当大火烧尽,终于熄灭时,只留下一片断骨残骸,灰飞烟灭。
我挺喜欢“爱以及其他不可能的诉求”这个书名。
当爱成为一种诉求,一切都是奢望。
更何况,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天堂。
Your smell lingersWhen you are not aroundUntil youI have never breathed so deepIt is a zero-sum affair Before we take these kind yet sobering wordsHave all the kisses as you canAnd just one more她和jack间的吸引真实而脆弱。
年轻冲动的她拆散了一个不和美的家庭。
片子充满了各种emelia隐忍感情、努力做好妻子好继母的细节。
但她永远做得不够。
因为她是所有人生活里的“另一个女人”。
时间,耐心,伤心,愈合。
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部出色的作品从WILLIAM的角度我相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就算是有些看上去像个小恶魔的那些 有一点坏心眼 有一点揣着无邪无心的外衣时刻刺痛你的那些 就像电影前半部的WILLIAM谁能知道他的伤痛 家庭成员的改变在孩子的心底是不能理解所以困惑的 这一点明显表现在对旧人的依恋与极力挽留上孩子是罪敏感的 他们可以感知你每一点的情绪波动 比如你的疲惫 比如你的伤心 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那些成年人的问题 他们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但这之前 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和你探讨 所以会有EMILIA觉得难堪难过的那些关于逝去的婴儿的问题 孩子不可能懂得用这些问题伤害你 所以即使他们令成年人受伤 他们真的是无心的孩子是最重情义的生物 "THEY KEEP EYES ON YOU" 就算是对他们怀有敌意刻意保持距离的成年人 他们感受到你的好 他们不会对谁有偏见 你对他们的感情会通过他们最清澈的眼睛反射到他们的心底都说这部电影是小三手册 对于前三分之二的情节 观影时我时时会摇头 不赞成聪明如EMILIA的女人选择这样难走的婚姻道路 可你看 事在人为 小三也会成功 这么说不代表我赞成破坏别人家庭的女人只是 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人 我们要注入足够的爱 只有爱 能成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就算是首次的婚姻 也一样
劇中emilia是個善良的女孩,因為愛與孩子進入一個家庭,身為繼母與二任妻子,即使是美國,仍須面對不同的價值觀,種種壓力使得他被視為冷淡,衝突性強,心病,易怒,防人,....最後,姻緣善念拯救了她.再生家庭醫治了原生家庭給她的傷害;繼子取代了失去的女兒,先生的前妻解了心中的秘密,連只存活了三天的女兒都有了意義,一如電影想要傳達的境界,也是佛教的境界,一切都是因緣,結果誰登記成為誰的貴人,是無法解釋也不可得知,因此隨順因緣,心存善念得化惡緣而福慧雙修.
Emilia是一个内心承载了太多东西的女子。
她活得很不轻松。
父亲的背叛、丈夫前妻所生的性格怪异的小孩、生下来三天便夭折的孩子。
所以我在想,Ken这样是不是更好,没有那么多的心理负担,反而活得比较快乐。
一个人能在内疚中坚持多久。
有人能隐忍一辈子,有人却只能容忍片刻便要急于告白。
说出秘密,也许痛苦。
很多时候,却是解脱。
孩子,是简单的。
你对他好,他记在心里。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
一个内心愤怒的女人,终于平静成长了起来。
恍惚间,觉得Natalie Portman很像Keira Knightley。
故事尚可,后半段几个转折过度得仓促了点。
不过整体不乱煽情的叙事还算深得人心,人物塑造还算立体丰满。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再次证明了她有能力独自支撑起一部影片,其表演的成熟度也越发令人欣慰。
题材很好,就是女主角演绎的有点差,但是长的很美。
还是没有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只是不明白怎么突然就没了。
被海报与娜塔莉.波特曼所吸引,不知何时一瞥惊艳,从此为这个女人着迷,她的脸庞并不是最美,但却百看不厌,内涵丰富,余味无穷,难道真如人所说“知识叠就的知性美”?
对比斯嘉丽.约翰逊,后者的性感迷人却是看几次就淡了,她与波特曼一同主演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虽不很令人满意,但是,两者的气质的不同已通过剧中角色清晰地显现出来。
娜塔莉.波特曼冷静精明甚至邪魅,其背后蕴藏着的丰富内涵是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因为好奇,总想挖掘一番。
而斯嘉丽.约翰逊所有的美都只流于表面,我们除了感叹造物主的神奇,竟造出这一尤物,也不会再有其他感觉。
有点扯远了,回到正题上来。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从一开始抹茶色的画面,就让我心生喜欢,抹茶色,干净,清冷,再带点温馨,这个颜色给我的是这样的感觉。
往后影片中频频出现的抹茶色墙壁,更不知不觉营造了这样一种感觉,而影片的基调,也的确是干净,清冷,外加一点点温馨的。
这其实又是自我救赎的故事。
波特曼饰演的小三转正后融入丈夫家庭,同时与丧女的悲伤斗争。
介入他人家庭的小三自然是招人恨的,其代价便是艰难地与对方家庭磨合,外国人大多与父母关系疏离,因此小三主要要与丈夫的儿子处理好关系。
可惜我们的小三由于童年的阴影一直是清冷型的,没有多少亲和力。
她不知道怎样与孩子建立关系,估计她以前很少与小孩子交流,她对他们不感兴趣。
她不知道怎样小孩子的心理,讨好小孩子时显得笨手笨脚,她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锋芒却还是不时地流露出来。
小孩子的心敏感又不敏感,但对于继母这件事情上,所有的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能捕捉到无数对话中细微的一句,就此否定她,甚至仅仅是第一感觉气场不合,就从此心生反感。
因此,事情变得吃力。
我们的小三,童年时父亲出轨与脱衣舞女厮混,最终被母亲下逐客令,如果说这时划在孩子心上的第一刀,那么父亲的不争取便是第二刀。
而影片没有展现的另外一点,便是如果父亲毫不悔改死不承认,甚至强词夺理我行我素,那将比出轨这一事实带来的伤害大得多。
而被这样伤害过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会表现出冷漠的一面,他们会缺乏亲和力,自我,甚至自负。
一如影片中的小三。
表面上看来,这与童年时父亲的出轨并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是深远影响的结果——缺乏安全感和温暖。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会不自觉地给他人安全感,如果一个人感觉温暖,他也会不自觉地去温暖别人。
这是给予与反馈的关系。
相反,如果一个人内心有深深的不安定感,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温暖,他会不自觉地从他人身上源源不断需索这种安全感和温暖。
表现出来的,就是不自觉地找一个像父亲的男人,不自觉地对亲近的人苛刻。
片中的小三,就是找了一个“父亲”,那个男人和她的父亲一样,被另外一个女人诱惑,重组家庭后却处理不好前妻、现任妻子与孩子的关系。
一个糟糕的丈夫和父亲。
而不同的是,这个像父亲的男人不会离开自己,会永远保护自己和满足自己的要求。
这是一种“补偿”。
在自己父亲身上得不到的,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
因此,我们的小三在影片中总是强势而果断的,很有自己的想法。
致命的是,这样的男人也具备父亲的缺陷,一旦他陷入无解,感到挫败,当他开始怀疑这段感情时,他会退却,会不争取,他和父亲一样的不负责任,让人感觉不到安全。
美丽的娜塔莉.波特曼当我们的小三痛苦时,当她因这巨大痛苦故意或控制不住,说出些不该说的话时,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人都是靠不住的。
曾经以为能够依靠的丈夫,开始质疑与她的关系,质疑是否如自己所想,更重要的是,是否值得。
貌似男人出轨遇到麻烦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都会开始想这个问题,换一种说话,他们开始保护自己了。
当他们犹豫不定无法抉择的时候,他们开始退缩逃避。
他们的确像小孩子,但是同时他们也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女人。
当我们的小三释放自己的痛苦,丈夫完全不能理解,除了指责和放弃,我们没看到别的。
殊不知,释放自己的痛苦是因为无法自我消化,我们的小三努力过了,但仍无法消化,当痛苦要压爆她的时候,她控制不住将其释放。
她说那些不该说的话,将自己辛辛苦苦尽力隐藏的锋芒毕露,是因为,她太痛苦了!
即使她是有意的,也是无可奈何。
这是她表面上最强势内心最脆弱的时候,而丈夫,非但无法帮助她解决,而且没有陪在她身旁。
他只是指责她,对她失望,质疑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不过,本来,丈夫也没有这个义务解决与陪伴,谁都没有这个义务。
一切只能靠自己。
人最终只能靠自己达到内心的平和。
我们所有的,始终只有自己,生下来是这样,死去时仍然是这样。
这是多么悲凉的事实。
但,早早晚晚,我们会认识到,并且接受它。
只有接受它,我们才能放弃依靠他人的妄想,才能停止不断寻觅可依靠之人。
我们开始重视建设自己的内心,通过漫长的时光和路途无声无息地达到平和,一种真正的永恒的平和。
而聪明如娜塔莉.波特曼,聪明如我们的小三,早已洞悉了这一切,所以结尾才有个happy ending,即使在自己女人改变之后吃回头草的男人并不那么让人喜欢。
Natalie的表演点亮了一切
当一个女人发挥出极为真诚的母性关爱时,是否可以漂净之前做小三的不光彩?但是最起码当一个继母不会和生母一样 因为孩子在8岁时没有足够的台阶能够在今后进入青藤名校时的大动干戈,却转而陪小孩开心 哄他尝试新玩意儿,尽到一个母亲最应具有的素质时我可以说她作为女人绝大部分是做的自然和漂亮的
Lisa老了啊。。。
结尾有点牵强了。
看完这部想起张悬说过的:你明白你心里面有多想要解放或者多想要原谅自己的一些东西,但那个东西其实是不能跟别人说的,也不是到处跟别人说你想要原谅自己别人就会觉得你很诚实很纯真。所以有些东西是要留给自己,陪自己走很长很长的一段人生路的。
普通的片子,但不知为何就还蛮喜欢的
Emilia是射手座吧。。。
看得好憋啊。。。
跟我盼一起看的。。。男主演的出奇的不错,NP就不需多说了。故事情节收尾一致,虽说欧美人的三观还是多多少少偏差太大。看的有感动,但也鉴赏的心累。时不时脑子里冒出wtf的狗血心。
整个感觉还不错,看的高清版本画面质量比较好。
不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其实剧情很乱七八糟的…就威廉还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整部剧里最正常的角色了…
人生就是这样,不是让你来学会找出别人的错,而是让你学会接受别人
这样的恶俗小三的琐事也值得拍电影?也看不出男的有啥好,娜塔丽年轻漂亮家境好哈佛毕业非要做小三,还得小心翼翼的讨好那个絮絮叨叨的没男孩子气的小鬼
生活别.苦逼.
太聚焦于娜塔莉·波特曼了,以至于a.周围的人物只交代了简单的脸谱化性格而没有充分挖掘 b.镜头跟着娜塔莉走,叙事上不平衡。换个角度看就是娜塔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呐~
这就是生活啊~~
后面一段没字幕 只能看结尾知道他们算是好了。。。不过还是要抵制小三
sorry, don't get it...
稍显混乱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