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部电影短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贝托鲁奇的《水的寓言》。
拍黑白片的未必都是大师,但是大师似乎都比较钟情于黑白片,《水的寓言》就是一部经典的大师电影。
电影一开始,影片的构图、摄影机的运动、画面景别的转换、干净利落的剪辑、演员的表演,马上让人体会到什么才是高水准的大师电影。
《水的寓言》似乎是一部贝托鲁奇版的《南柯太守传》,剧中主人公经历了人生众多况味,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贝托鲁奇可能在影片中想表达有关佛教的宗教主题,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类似的思想。
佛教典籍《金刚经》中对此有深刻的见解和阐述,《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影片中的男子在人生道路上踟蹰,到最后恍然大悟,他之前经历的一切都只是生活中的幻影。
老人平凡的一句话犹如暮鼓晨钟把他从迷途中唤醒,他虔诚地跪在老人的面前。
影片到这里,出现了“过去”和“现在”两段时空交织的情况,已经分不清过去和现在,也分不清真实和虚幻,这也正是《金刚经》所阐述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这部电影似乎可以做为上佳的佛教推广影片,但从电影角度来说,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影片的剪辑。
在十分钟内试图演绎一个男人的一生,这是一件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贝托鲁奇做到了。
他截取了男人人生中的几个片段:做为偷渡者逃到意大利,遇到老人,为他找水喝——遇到女人,为她修理机车,女人对他产生好感——在女人的店里,吃东西、洗浴——两人结婚,女人面临分娩——儿子长大——出去游玩,发生车祸——遇到老人,老人说等他找水等了很久了。
片段与片段之间时间的跨度很大,有的片段只用两、三个镜头来表现,也可以理解为镜头与镜头之间内容极富跳跃性。
影片两个片段之间大量留白,宛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有水墨的部分笔墨生动,留白的部分更是气韵十足,给人无限的遐想。
侯孝贤的电影也注重“留白”。
他的留白,是让观众在银幕上体会到画框外的东西,但是银幕外的内容和情节跟银幕内的画面是在同一的时间和空间。
戈达尔的电影经常“跳接”。
一是作为“新浪潮”的旗手,在电影手法上标新立异;二是省略时空,加快影片的节奏。
但他省略的时空跨度并不大,譬如前一个镜头是人开门,下一个镜头是人在屋子里跟别人说话。
《水的寓言》与前两者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影片镜头间的时空跨度极大,譬如前一个镜头还是男、女主人公两情相悦,下一个镜头就是结婚生子了。
在电影史中也有类似的时空跨度颇大的镜头剪辑,但在影片中只是偶尔使用,譬如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经典镜头——猿人抛向天空的骨棒剪辑为太空中的航天器。
像《水的故事》这种通篇采用时空跨度大的镜头剪辑成一部电影,贝托鲁奇虽然谈不上“后无来者”,但应该是“前无古人”。
更巧妙的是,影片采用这样“长跳跃式”的剪辑(区别于戈达尔的“跳接”)并没有让观众产生突兀和反感,反而整部影片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这是因为导演对影片有着娴熟的掌控能力。
由于“十分钟”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导演对某些镜头的处理似乎有拖沓之嫌——这种“拖沓”并不是真正的繁冗,而是导演刻意控制影片的节奏。
由于上、下镜头间的故事内容跳跃性很大,中间又缺乏必要的镜头衔接过渡,影片给人的感觉是跳跃性大,节奏过快。
所以导演在处理单个镜头的时候,有意识地拍摄一些长镜头,处理得舒缓悠长,呈现一种记录式的效果。
剪辑的快节奏和悠缓的长镜头一张一弛,构建了整部影片的节奏。
上述作法除了体现导演对影片的掌控能力,也蕴含着导演对影片内容的深刻、独到地理解。
导演撷取男人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许不是他人生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但这些都是情节发展的要点,而且这些片段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质感。
再加上影片中记录式的效果,更增加了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到影片结尾部分,当真实与虚幻相遇,更加强了两者碰撞而激发的力量。
影片的结尾是男人跪在老人面前虔诚地皈依,这个结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前面男人生活的片段就会显得支离破碎,结尾就像一条点石成金的丝线,把影片前面散乱的片段串成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
“长跳跃式”剪辑手法是为《水的寓言》量身定做,影片的内容适合采用这种表现形式,“长跳跃式”剪辑更突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受,这简直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影片十分钟的长度限制并没有妨碍影片故事内容地表达,反而促使导演在影片结构和节奏上进行探索,促成了一部杰作的诞生。
what is the time? who can actually explain it? if no one ask me, i know,if i had to explain it,i could not.all i firm to know is that there will be no time past if nothing past by.————奥古斯丁时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它,我们是那样的熟悉又那样的陌生。
没有人知道时间从何处开始,又要在哪里结束。
没有人真的见过它的真面目,但却无人能够抵挡它的力量。
生命那么短暂,甚至比夜空中滑过的那颗流星更加短暂。
那么十分钟呢?
十分钟内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十分钟相对于一生,太短太短,但是它可能比一生更加精彩,也或者一生只不过是十分钟内的一场梦而已。
如果你想知道,那么“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 and trumpet)”(十分钟老去)一定是你不应该错过两部短篇集。
那是15位知名导演对时间和生命的沉思与诉说。
“水的故事”,生命如一条河流,缓缓潺潺,但是不会停留,我们永远拥有的只是今天,昨天只存在于记忆里,而未来,永远在路上。
十分钟的时间,他乡遇爱人,结婚,生子。
当他驾着车带着家人出游,车子翻进了河里的时候,他再次遇到了那个当年的那个老人,“我就知道你总会来的,人生路漫漫,终究会有不如意”颇有哲理的结尾。
烦恼与不如意,不管你是否需要,总会来到你的生命中。
“一瞬间”,十分钟的时间,那些在黑白的,非黑白的胶片上记录下的影像,见证一个人从年轻、成熟、衰老的过程。
一生也许很长,但是回忆它也许只需要十分钟。
ten minutes, our life is not a great deal longer.也许有人认为一生很漫长,看看那一张张闪过的逐渐老去的面孔,其实它并不比十分钟更长,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挥霍。
“十分钟后”,十分种很短,但是有时候它也许长的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十分钟一段恩爱的夫妇,丈夫生死未卜,而妻子则变成了企图谋杀丈夫的嫌疑犯。
“面对南茜”,十分钟的旅程,一位喜欢旅行老人向年轻的女子讲述他旅行的经历。
他喜欢旅行,他喜欢体验,从陌生到熟悉,再去到陌生的地方。
一切的滋味尽在过程之中。
生活也是如此。
“沉迷于星”一个穿梭时空的故事,十分钟,穿过数十年。
时间在这里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含义。
儿子已经变成了垂暮老人,父亲却仍旧年轻。
当这个年轻的父亲流着眼泪拥抱他年老的儿子,当躺在椅子上的老人呼唤他即将离开的年轻的父亲:“爸爸,我爱你”。
这是时间开的玩笑吗?
在这样错位的时空里,这位父亲要去哪里找寻自己的归属。
他离开时的那种眼神,有些哀伤,有些无奈,又有些迷茫。
“在时间的黑暗之中”“为什么在黑夜里要点燃火把?
”可能因为这个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特别是面对人群,我总觉得有如此的需要。
”短篇以这样的对话开始。
青春的最后几分钟,思想的最后几分钟,勇气的最后几分钟,爱情的最后几分钟,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故事的最后几分钟,恐惧的最后几分钟,永恒的最后几分钟……。
最后几分中里会有什么呢?
痛苦?
挣扎?
平静?
领悟?“she is gone forever”,“我知道一个人死了便走了”。
那些画面确实很震撼,超出了我的言语所能表达,所以大家自己体会吧。
忽而我想到了半生缘,想到了曼珍那句话,“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半生的缘分,半生的漂泊,一世相隔。
世间最大的悲哀,不是天人永别,而是爱人近在眼前,却远隔天涯。
时间成就了这段故事的凄凉。
今天如同昨天,无穷循环,摇篮轻轻摇动,给人间带来激情,以及忧乐悲欢 ―――惠特曼 时间之手,摇动着历史的摇篮,年华似水,格里菲斯的晚辈们,一直没有忘记时间这个主题,2000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公司力邀全球15位顶级导演演绎这一个肉身无可回避的话题,激情永在的灵魂却无法阻止肌体衰老的自然规律,在他们的影像里无一不流露出这样的感慨。
影片分成"小号"与"大提琴两篇,内容涉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话题,以及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简评】 年华老去,电影大师如斯言: "大提琴" 篇共有7部作品,独立成章,讲述时间对记忆的侵蚀和时间的无情流逝。
他的故事十分浅显,讲述了一个人有关后半生的旅程的轮回过程,以水的概念为介入点,有着水波长流,生命皆空的东方式的禅意,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加进了岁月的印记,湖水、纯水、酒水、泪水和喜悦的羊水都是这个亚裔男子记录生命旅程的标记,贝尔托鲁奇在这部影片里讨论的是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可能性,影片以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对比和交融告诉我们的世界和她人世界沟通的可能性。
当他经历一切回到他来路的树旁,那个吹笛的老人早已知晓他的归来,并一语道破人生只是一个起起落落后回家的过程,这种东方式的思维是贝尔托鲁奇几部东方片之后必然的产物。
恒河之水默默流淌,我们只是历史中无法刻记的一瞬。
迈克·菲吉斯 Mike Figgis(美国)《关于时间2》 知道迈克·菲吉斯是因为他导演的《远离赌城》,他探索境遇里人的沦落和因此无力改变的绝望让人心痛有声。
而《关于时间2》是一部关于作家意象世界的故事。
他以流行漫画版四格画面的形式发展剧情,同样表达着对逝去世界的感慨。
战争的轰鸣在钢琴曲里异常刺耳,年迈的人只能静静等待发生,昔日的孩子将是明天的老人,平行和交叉的四格画面让我们反思着拥有过的和逐渐失去的人与事。
人的一生就像黑白图像里的老人呼唤,我们在挣扎和躲藏里老去、麻木。
我们曾经牢记的一切,在某一天将模糊不清,我们呼唤着亲人,其实我们在试图唤醒自己的记忆。
伊利·曼佐Jiri Menzel(捷克) 《瞬间》 只要上了一定的年龄看这个片断必然会联想的自己,只是我们没有Rudolf Hrusinsky(中国人熟悉的捷克电影《好兵帅克》的主演)那般的幸运,我们拥有的只是不再清晰的相片,而他因为缪斯女神的宠爱让他的一生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长存在胶片和视野里。
导演伊利·曼佐拍摄的《瞬间》以鲁道夫拍摄过的影片素材剪辑出了这个关于一生流逝的故事,我们跟着镜头目睹岁月在鲁道夫脸上凿出的印痕,但是,同时我们也感知着老人对自然和美丽生命的钟爱。
导演的聪明在于他的构思,在于他能够捕捉到这种人生必由之路的命题,让观众有着"逝者如斯"的慨叹。
黑白和彩色的胶片里包含的不仅是一个演员成功的路程,也同时反映了捷克的人文的历史,遗憾的是大多数影片我们不知出自哪部影片,我们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无法跟着主人公的情感行走,只是导演的对生命意义的阐述我们可懂。
生命,就是鲁道夫在苹果树下的回忆。
慢慢老去只是躯体,激情依旧,我们精神的旅途上永远年轻。
伊斯特凡·萨伯 Istvan Szabo(匈牙利) 《十分钟后》 萨伯的名字和他的一系列史诗般的电影联系以及它们的奖项连在一起,他的影片《靡菲斯特》曾经在我国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
《十分钟后》是有着完整的情节平淡故事,它讲述偶然力量在人生命中起着的作用,一个等待丈夫回来欢度结婚纪念日的妻子收拾好已经一切,但是她没有引来丈夫的鲜花,相反,满身酒气的丈夫搅乱了温馨的晚餐,其后,在和撒酒疯的丈夫争执中失手刺伤了他,当警察带她回家笔录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墙上的照片,微笑仍然,但是,不再从前。
这个片断是比较中庸的,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偶然性作用下的改变,是最容易弄懂的故事。
克莱尔·丹尼斯Claire Denis(法国) 《面对南希》 法国人电影的特色就是絮叨,这个段落描写的是享誉欧洲的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Jean-Luc Nancy在一列高速列车上和他的学生之间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
内容都是关于介入的话题,教授喋喋不休和学生聊了十分钟,内容关及存在、介入、移民、独立性和融入的问题,语言在列车高速的行驶中传扬,窗外是欧洲大陆稍纵即逝的景色。
地球的过客们一直想改变历史,但是,历史的终点上不会有人类的影子,沉默是最好的敬意,当我们在发生里无能为力。
他们哲学式的话语对于车上那位凝望田野的黑人兄弟而言,只是发生着的过去,就观众而言,这个段落是最枯燥、乏味的,单调的场景和让人望而生畏的思辨式的话题,如果你对哲学毫无兴趣,建议你直接跳过这个段落。
克莱尔·丹尼斯对普通观众而言真可谓是《日烦夜烦》。
我们都在同一辆的列车上,寻找着自己的终点。
人声是历史瞬间的留存,只有大地永在,默默记存所有的发生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德国)《启迪》 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时期的四杰之一,他拍摄了一系列站在批判立场上的电影,他对德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进程进行精辟的分析,特别是1978年的《铁皮鼓》和1983年的《斯万的爱情(追忆逝水流年)》这两部名著的成功改变,让喜欢文艺的观众刮目相看,也奠定了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这次拍摄的《启迪》这个片断,故事来自古代(354~430)基督教神学大师之一奥里利乌斯Aurelius Augustinus关于时间的询问,施隆多夫将古代大师对时间表述的冥思苦想化为了视觉语言,而他以苍蝇的视角关注一家人的野炊是十分有意思的。
旁白简直象绕口令在往昔、现在、未来这些时间命题里反反复复的咏叹,在没有确定的点上随着历史漂流,显然陷入了时间不可论的泥潭。
河水再一次担负了流逝的意象,电影在这个短篇里加了许多时间对历史作用的意象,比如黑人融入了白人的家庭,而接下来关头党的出现增加了不和谐的成分,一家人的野炊因外一次触电的意外而中止了欢乐,而那只有着哲学"头脑"的苍蝇也因为撞上了捕蝇灯停止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
昨天已经远去,在我们目送它远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承担发生;今天正在进行,在我们进入世界的时刻,我们理应尽情欢乐;明天尚未来临,让夜色种下希望,我们不必过于担忧。
存在,永远是合理的。
迈克尔·雷德福Michael Radford (英国)《沉溺于星》 时间旅行的主题,早在卢米·艾尔的年代就有,这个段落记录了一次太空80年的旅行和地球时间10钟的关系,故事传统而无新意,只是验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主题。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dard 《在时间的黑暗中》 《在时间的黑暗中》一如他的风格,以拼贴的手法,以字幕介入、影片的旧胶片为媒介、旁白组成了大师对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为主题,追忆生命告别的方式。
这种貌似随意的自由拼贴,却有着导演对人类生与死的探索和理解,而片中也出现了大师的经典之作《小兵》和《赖活》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隧道。
看到女主角哀怨的目光,而死亡集中营中睁着眼睛、骨瘦如柴的尸体和尸身上的虫子让我们明白大师的心事… 人类,在走向前方的路上,往往忽视了共存的天条。
影像留下人类瞬间的感怀,人类却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沉默,大师和我们都在灵魂的列车上,看沧海桑田,看年华老去。
一切在静默的黑夜里逝去,唯有音乐在我们最后一次的呼吸里记存。
"小号" 篇共有8部作品,由爵士乐大师Miles Davis 的冥想JAZZ串引下,讲述人在境遇里的悲欢离合。
阿基.郭利斯马基 Aki Kaurismaki(芬兰)《狗没有地狱》 这是一个最有故事性的段落,讲述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列车的故事,他是谁,影片没有交代,只有去往莫斯科这个意象有着必然的政治读解,而他给女友的戒指表达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意志的坚决。
郭利斯马基以车窗外的黑夜和车上的灯火通明为参照,人物的情感被深藏在沉默寡言之后,这不仅是爱的旅途,也是一次心灵对意识形态的皈依。
导演以《狗没有地狱》的隐语表达了他的政治观念,历史中的小人物永远只能被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此段落最大的特色是它的音乐性,音乐渲染了剧情也有机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很是抢眼。
如果我们登上了列车,我们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在昨天的结果里我们等待黑夜过尽的黎明。
维多·艾里斯Victor Erice(西班牙)《生命线》 艾里斯以1940年6月28日一个西班牙小村落宁静、安详的下午发生的意外(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为故事的开始,给我们讲述了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导演以钟摆的摆动、墙上的老照片、水滴的溅落、人的呼吸、树上掉落的果子预示时间的流逝。
而以圣母像和报纸上的纳粹军人的照片为前后呼应。
预示着安宁的脆弱和世界的动荡。
也给寻常人安宁的生活里抹上了一丝阴影,但是,影片最后孩子单纯、甜美的笑容是寄予人类的希望,一种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这是热情洋溢的西班牙人带来的春天,妈妈的摇篮曲唱给孩子听的,但是,她也祝福着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我们。
整个片段音乐充满了恬静之美和景色之美,是最值得回味的一章。
影片中一个半大孩子手腕上自画的手表,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童年,孩子在心灵的聆听里慢慢长大。
在长大中我们懂得生活。
孩子的世界曾经是我们的昨天,只要我们还能见到孩子的笑容,请你相信,只要我们放弃仇恨和怨气,明天一定美好。
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 (德国) 《几千年前》 赫尔佐格是德国新电影的旗手,他以哲学化和浓烈的思辨色彩给世界影坛留下理性的思考。
他的主题往往是文明对"野蛮"冲撞过程中所导致的后果与不幸,他的主角往往是一些进行人力与天意的对抗的狂人,以他们的故事警示着人类的徒劳。
《几千年前》是一个人类学的主题,白人探险队给巴西亚玛逊河流域最后的原住民部落"乌哈乌呼"带来"文明"的福音,同时也带来他们没有过的疾病和困惑,也因此使得部落人群降低了天然的免疫力。
多年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论理观和生活观已经开始转变,美式的棒球帽和T恤已经让他们远离了传统,而他们部落的明天也因为文明的善意"入侵"而成为种群的往昔,他们的家园随着他们孩子渴望融入现代社会的心而渐渐远去,同时,带走的是部落的文化和人类对于历史的记忆,人类,因为文明的产生、分工的不同而变得迟钝和懒惰。
我们善意地去改变他人的境遇有着太多想当然的成分,天道给每一种生活方式留下足够的合理性,自以为是的文明人啊!
请你止步。
我们应当明白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才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天道的质问,你可听到。
只有部落酋长手中的文明象征"闹钟"嘀哒依然,我们已经对自然失却了理解力,这是进步,还是无奈?
吉姆·贾木许Jim Jamusch (美国)《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贾木许被称为美国独立电影宗师,他的代表作《离魂异客》曾经震惊世界影坛,他以作品关注的是不同时空人对境遇的理解。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是一部关于因为车祸让一个女演员滞留在救援车上短短十分钟的故事,从表面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导演还是通过救援组织许多为女演员服务不同肤色的面孔,解构了地球是个村落的思想,瞬间可以到达的通讯,中国快餐,音乐的世界性这些话题电影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
而女演员的服饰也表明了历史的反复性,有着间离的效果。
此章中规中距,勉强及格。
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 (德国) 《距离托那12英里》 温德斯十分喜欢在路上和天使的主题,因为那最能表述人类孤独的心境和内心渴望帮助的心愿。
他的《咫尺天涯》和《德州·巴黎》就是这样的代表。
他因为一个可爱的女孩凯特而获救,颂扬了人心的善意和帮助的可贵性,影片的配乐是后车库(Post-Grunge)乐队Eels ,音乐的狂噪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使得如同风光片的这个段落有了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而摄影的精致更是达到了极限,可称为微型的文德斯招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德斯在其中客串了戴绿帽子医生一角,露了一小脸。
段落的最终是磨难之后的温馨,当他在医院睁开眼睛: 看见了他的救命恩人凯特,凯特的微笑,就是天使的模样。
斯帕克·李Spike Lee (美国)《我们将被掠夺》 这个黑人一如既往的愤世嫉俗,这次他的题材是关于美国选举的。
斯帕克·李以纪录片的访谈的手法直击戈尔幕僚的心态,并以对·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的最后十分钟回顾,揭示政客的内心世界。
紧张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因为我对政治不敢兴趣,所以一笔带过。
时间不是属于政客的,时间属于人民。
政治本来就没有准则,老李你还是拍拍你的黑人兄弟吧! 陈凯歌(中国)《百花深处》 凯歌老矣,而老的标志就是怀旧。
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而游子的晚归,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寻找祖宗的根,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因此失去了什么?
晃动的中国结在残垣断壁斗大的"拆"字边那么扎眼,冯先生的手势里有着老北京的身段。
时间的流逝有的不再记起,冯先生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欲哭无泪的苍凉哪一个字可以担当?!
凯歌以虚拟的搬动衬着写实的音效,以传统的音乐传递了心碎的剧痛。
就像历史的古瓷瓶在他们的手中"碎"了,哀怨的笛声是民众记忆的挽歌,百花胡同的梦境,搁在心上生疼!
清脆的檐铃在土中再现,心中的院落在电脑中重建。
可,现实是高速路上飘扬着轻浮、恶俗的歌声,是冯先生疯了,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了北。
在国粹的声腔里,冯先生独自在时空穿越,那悲凉的眼神,知者几人。
凯歌的片段,让人思索 无言。
【碟评】 比如陈凯歌认为时间是个轮回之圈,斯派克.李认为时间在乎的你是谁?
而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则谦逊地表示要做的更好。
不尽相同的回答表达了导演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时间这一概念的认知以及他们段落所关涉的理念。
文德斯的段落我们看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说戏。
同时,我们在他和男主角的交流中感知他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谦虚精神。
文德斯是用传统的摄影机拍摄的,整段的画面犹如一部出色的风光片,我们甚至能够感受热浪向我们滚滚而来。
在其中你也可以了解到驾车场面是这样拍摄的,十分有趣。
匈牙利的老导演萨伯在拍摄过程中事事亲范,显示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而手提摄影机的灵活性使得它可以无限接近演员,让肢体语言和表情带动一种"乐极生悲"的情绪,在片场,萨伯一直是乐呵呵的,一个讨人喜欢的好老头。
迈克·菲吉斯的拍摄方式是现代性的,他用DV 拍摄了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画面再通过后期复杂的剪辑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同一时刻的发生,他自己也讲完成这部作品靠的是集体的智慧,确实,素材在导演不同的构思里有着迥然不同的构架,在眼花缭乱的四格画面里,我们看到的是导演捕捉瞬间的努力,尽管每一次的记录我们留下的只是远去的年华。
这个段落的意义在于他试图描绘存在和逝去的瞬间截面。
西班牙的维克多·艾里斯段落是最为温馨和富有人情味的,特别是导演轻轻抱起触碰孩子的一幕充满着人性的暖意,传统的叙事里导演以孩子寄托着对明天的希望,孩子的成长正是岁月的前行,十分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匹配。
伊利·曼佐用了那么多的素材剪辑了一个生命一生的故事,不需要语言,只有音乐伴随,带着感伤和无奈,15人中他是最用功的,因为他的工作量不会少于任何人,年轻到年老的在时间长河的记忆,或许组接在一起也真的只有十分钟。
戈达尔的招牌是哲理,我们在花絮里看见了他案头工作的细致,他特别提到那张将死之人的脸,表明着他对人生意义的最后理解。
施隆多夫一节最值得一看的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有着印象派的余韵,他以色调来对应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未来是独特的视觉享受。
凯歌一段,如果没有冯远征的出色表演将逊色不少,片末电脑虚拟的四合院是一个生长在北京的导演内心的寄托,一种类似冯先生的没落感。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卡夫卡.陆) 于寒鸦精舍
高達吸引我的原因,若果是說我像個迷哥迷姐一般崇拜高達也無所謂,當你看到那些好萊屋非好萊屋電影的內容物總千篇一律,或者在講小情小愛,作者的無病呻吟(這我得承認我最會這樣),甚至寄託希望在遙遠未可知的遠古或未來之時,世界上只有少數像高達這樣的人願意以攝影機來紀錄/直視,並且用一把形而上的剪刀來面對這個世界的醜陋。
八零後出生的台灣一代包含我在內面對的生活只有如何打扮的漂亮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何讓別人認同我喜歡我跟我交配,卻沒有人真正討論過要為社會不公平事件發聲,而戰爭是一直持續發聲的(雖我們總從電視上看著殘酷/真偽不明的戰爭影像)。
我要質疑的是,這個世界很弔詭,大家都愛譴責戰爭,嘴裡說著討厭戰爭種族歧視等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但我們卻繼續製造(或虛擬)出這些影像,繼續放任忽視爾後麻痺自己,然後繼續製造更多這樣的影像。
merde !那麼,我試著用文字耙梳這十分鐘裡的各篇章當畫面上的火光映照在老人與女孩身上之時,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質問普羅米修斯(或說是人)點燃火把的意義為何?老人忽明忽暗的表情述說著「或許是因為世界缺乏光亮,所以才需要火把,好”趨趕走某些東西”,也將某些“遺失的東西帶回來”。
特別是面對著群眾的時候,我總認為這很重要…」1. DE LA LEUNESSE ( of the youth )關於青春(年輕時代)高達選用了他早期拍攝的影片一重要母題,六零年代女性自主的甦醒映現。
戲裡的女主角/戲外高達的老婆安娜卡列妮那(最後的片段影像the immortal也將出現)選擇了一把殺死男人的槍,並槍擊了尚皮耶雷歐(四百擊男主角安端),造成其死亡(而雷歐在死前居然叫喊著”母親”)2. DU COURAGE ( of the courage )關於勇氣A片裡女人或被迫地面對陽具喝尿,當然表面上很容易詮釋成權力傾圮的性別兩端,但爾後卻又接上畫外音的槍聲,一女人屍體斜躺其上,緊接著又援引紀錄片段森林小徑上被吊死的群眾為拼貼文本,一種由遠古至今女性臣屬男性關係又衍生出更多人與人間複雜的權利鬥爭與壓迫糾葛。
此段出現了大量戰爭中槍砲與轟炸聲,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死刑的宣判,令那臣屬一方無力地接受結束。
3. DE LA PENSEE ( of the thought ) 關於思想棄置於垃圾袋的書本,描寫著快樂的某書段落,劇中女人質疑說著「pourquoi(why),我丟棄/背叛了快樂這個想法,於是我再無法擁有快樂”」高達且回應「好多書都被當成垃圾丟棄,看起來都還很新。
很顯然它們或許已全然放棄了自己。
一旦你放棄了,它(快樂)將永不復返。
垃圾車就是它最後的家。
」就像高達一直秉持著的理念,這一百年來累積了如此多的影像,文字創作(化為書本或者其他藝術創作皆然),但我們卻不曾駐足審視或者好好利用這些東西來觀視我們人類,或者觀視自我,而我們也應該要知道影像的創作一直以來都跟人有關,所有的影像也都是在觀者心中被定義著。
或許過多的資訊(卻同時地過度一致)雖為我們帶來了更多選擇,卻同時也阻礙人們好好的停下腳步來慢慢地看/聽一些前人或者過去已發生過,不論是好與壞的歷史。
4. DE LA MEMOIRE ( of the memory )關於記憶這段我看到第一個畫面眼淚就不自覺煽情地流了出來。
就像亞倫雷奈在夜與霧中援引集中營紀錄片影像,高達的<<電影史>>裡也一直援引著被餓死或被殺死的猶太兒童,被丟上火車的情景。
諷刺的是,電影第一次在巴黎的大咖啡廳grand café放映時,播放的影像片名也叫做火車進站,卻到了二次大戰,火車這一作為工業革命,世界一度相信會越來越”摩登(modern)。
當然我知道高達並非是為了一種自溺的傷感而消費這樣的影像。
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無論是史上有名或者被消滅著的屠殺歷史)這樣慘痛的片段卻與”火車”這樣代表著現代美好物件居然成了一種強烈具諷刺的畫面。
於是,高達在該段落尾聲的字幕寫下一語雙關的強烈批判【戰爭將永不終止 / 戰爭使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們不再呼吸(it will never expire)】DE L’AMOUR ( of love ) 關於愛言傳不如自己意會,我只能轉述著高達”筆”下愛情的模樣書寫...一段愛情流行歌曲唱著,「告訴我你不離開我,過去種種將於此時停止」。
驟然一段畫外音打斷「那些過去了的與所有的過往,結束吧!! 這是你我樂曲的終章,再見,再見!! 我什麼都沒有,都沒有了。
早在你告訴我之前我知道我什麼都沒有,但我希望你別步上後塵,不能這麼做,即使這是命運/終點。
」DU SILENCE (of the silence)關於緘默一段新浪潮時期向黑色電影致敬的橋段,那燃燒的手(而手在本片爾後仍會成為一受難的象徵),組合成一組被迫/自願所造成的緘默,鏡頭游移於槍(力量)與上了手銬纖弱的手臂之間,火從一種啟蒙象徵成為令人受苦難的器具,或許那希臘羅馬神話裡為了人們偷取火種,受罰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普羅米修斯也會哭泣吧。
DE L’HISTOIRE ( of the history )關於歷史中景被夕陽映照的女人,畫外音朗誦著二十世紀重要的女性作家Virginia Wolf的小說< >(註一)的最終章裡Bernard(也是作者自己)所述說的「你是誰?
我是誰?
我們的大腦和感覺有著隨時出現的靈光一現,我們在對抗什麼?
如何與這洪流對抗?
什麼可以永恆存在呢?
喔!死亡!!」”。
浪潮如白晝與夜晚一般起落,一波波似時光流逝般無情,著白衣的女人橫躺於石頭上,鏡頭令人聯想到柏格曼的<<假面>>與<<第七封印>>中的犧牲與苦痛。
高達沉重地說著「be gone forever.(永遠消逝吧)」DE LA PEUR ( of fear )關於恐懼滿面是血的兒童與砲兵陣地(塞拉耶佛戰爭?),這樣的一組鏡頭似乎強烈卻又過於簡單的控訴戰爭的非人性,而高達意有所指地提出下列一番話語「殘酷的戰爭。
這般如此常見的影像卻深藏著恐怖。
cruety, war. But it’s the vision we often see and the horror just lies in it.」。
就像蘇珊宋塔在<<觀視他人痛苦>>一書中告誡著,別忘記我們在觀視這些受害者影像的當頭我們觀視的是那些人真正的痛楚,雖然那些恐懼都內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卻輕易地讓自己在觀看中麻痺了。
段落末那橫躺著的身體緊握的雙手又再次形成一受苦難的象徵,那隻緊握的手離我們這麼近,卻那麼輕易的能夠被忽視。
他這麼說著「如果我能逃離或拒絕,我寧可相信這是虛假的 if I can escape and reject, if I can...I would rather believe this is just fake.」DE L’ETERNEL ( of the enternal/forever )關於永恆我們跟隨著耶穌的信徒,觀視著耶穌的手活生生地被釘穿在十字架上,我們如此無情的觀視,像極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凌遲考>>(註二)裡受千刀萬剮的罪人一般。
黑白的影像直視著不能被直視的太陽,那死亡淒厲的吶喊我怎麼樣都揮之不去。
但高達告訴我們,這是”不朽VIVRE SA VIE ( immortal) ”,值得Anna Karina(註三)為他哭泣。
DU CINEMA ( of the movie )關於電影不好意思這邊一上字幕我就哭了,想起高達<<電影史>>裡4B高達自傳的部分。
想起他是這麼的鍾愛電影,當它認識,愛上電影,並將電影視之為創作工具,或許也能就畫面上跳動的銀幕畫蛇添足的這麼說吧,只有高達,才能這麼恣意揮灑與捕捉這一張舞台上頑皮的銀幕吧。
DERNIERE VISION ( the last image )末段落,影像似乎又迴圈到開頭那女孩與老人對話,而火光這次不照射老人與少女改映照著類似洞穴壁畫,老人與少女的對話似仍朗誦著尼采的話語,而話語是這麼說著的…「SOIR, DIT IL 他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T ELLE 她闡述 夜如此地深沉」「SOIR, DISENT ILS 他們說著 夜如此地深沉」後記 : 這十分鐘的影像對我而言是很驚人也很感動的,但我卻很羞愧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及於心理感受的,更別說是高達創作時所援引而成的更豐富影像。
但我嘗試著書寫並刻印”到目前為止我所能體認到”的高達…註一 : virginia wolf 破報介紹 http://pots.tw/node/596註二 :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廻音》以一張由法國軍隊於1904年左右(或1905)在中國拍攝的「凌遲」行刑現場的歷史照片為根據,重新詮釋在歷史的過程中,主體與他者相互觀看的權力關係。
陳界仁也曾於1996年以電腦數位修相的方式,詮釋過這張凌遲照片(《本生圖》Genealogy of Self)。
本篇引自網站 : http://chenchiehjen.net/projects/post_2.html註三 : 高達前妻,<<女人就是女人>>的女主角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a_Karina
在十五位顶级导演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片首出现马可·奥利里乌斯的《冥想》:时间是一条河流。
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
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
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
《狗没有地狱》只是其中一篇。
同其余十几篇一样,时间的隐喻贯穿其中。
除此之外,这部仅仅十分钟的短片,有人说他带着强烈的政治意象,指向个人命运在历史中的渺茫;也有人看到了这个“没有过去的男人”和他的情人分别多年之后于这10分钟相遇的动人,于冷冷的叙述中透出隐隐的热情;还有人将其看作一个长篇小说被截去的结尾,拿过来直接拍摄成电影,而其所留下的大段空白令人体味到想象的曼妙。
总之,导演考里斯马基带着他的老班底,创造了一部延续自己风格的短片。
以上其实都不是我想要说的,因为这短短的十分钟过去以后,我的头脑里只出现了一句话:欧洲人拍的电影真难懂。
于是倒回去,继续从头开始看。
终于,在结尾处两个已不再年轻的人儿望着窗外火车行驶的画面中,我找到了暑假坐车离家的场景。
影像的重叠,让我的感觉起来微妙的变化。
男人对女人说:“你看外面。
”“怎么了?
”女人用一直的平淡而略带紧张感的声音问道。
“漆黑一片。
”“那又如何?
”这时女人的脸在若隐若现的灯光下呈现出细密的皱纹。
“我们却在这里面。
”这段特别简短的对白结束以后,我越发清晰地回忆起那天的火车,当时外面如同短片里一样漆黑一片,我昏沉沉的想睡觉,因为刚刚离家怀有特殊的孤独感,也因为外面什么也看不见,车厢里却有暗淡的灯光而感到安全。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年龄,电影,没有过去的人,影像,现实,真实的我,因为这漆黑的夜空被交错起来,又绵延到一个玄妙的世界里。
到了这时我已经满足了。
我的体会也就到此为止。
缺乏对这部电影深厚背景的了解,我想我很难参透背后的所有深意。
估计这十五个“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短片,也只有陈凯歌的我能看得比较清晰。
曾经有一个老师对我们说:“读任何文学作品而落泪,大约都是因为它触发了你本身的哀伤。
”我想电影也是如此。
现在打开百度,输入“狗没有地狱”或者“dogs have no hell”,都能出现一大堆网页,上面或相同或不同地告诉你影片的背景,导演的介绍及对电影的评论。
实不相瞒,我的演讲之前出现的“有人说”此类字眼,这个“有人”都来自于网络那头某个素不相识的人,他或者复制粘贴或者原创地表达了对“狗没有地狱”这部短片的感受,令我们不用看影片,就可以不偏不倚的直视电影的核心。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文字无一例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带着评论去观看,我们或者努力地在其中寻找与政治相关的线索,而放弃了电影本身带来的快乐。
换句话说,我们渴望感知的心被蒙蔽了。
我们为什么看电影呢?
又为了什么听音乐,看画展,读书?
因为那巨大的感染力吧,当然也不止如此。
而那些正经八百的评论们使我们的头脑准确而机械地指向某些角度,让我们无时不受到它的吞噬。
对这部“狗没有地狱”,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觉。
汇集起来,又是一卷色彩斑斓的图画。
我们的思想是我们自己的,它不受任何人左右。
自豪的宣称吧!
15个世界殿堂级大师的合集,我只好一个个道来,最近工作很忙,只能写一点儿,写到哪里算哪里,喜欢的,就多写几句,不喜欢的,就一笔带过。
其壹 贝托鲁奇的《水的故事》Hisroire D'eaux喜欢。
没办法,谁让咱是《末代皇帝》培养出来的中国影迷呢~生命轮回中的顿悟,有明显的东方色彩。
发现贝托鲁奇愈来愈痴迷东方文化,从《末代皇帝》到《小活佛》到这部10分钟小作品,都带有东方哲学的思辩倾向。
片中的印度移民在一棵树下离开智者,走向尘世,恍恍惚惚一生溜走,色,财,虚荣,背叛某天随着汽车落水的一瞬都蒸腾了,他转身往回走,径直来到树下,智者还在吹着短笛,好像从来没离开过一样。
看到这里心里有一种冲动,也想开口说:原谅我,我明白了。
凝练又不乏丰富的细节,以10分钟的片长而言,并没有看到取巧的痕迹,大手大脚,还是当一部长片的架势来拍摄的,态度严肃令人起敬。
其贰 迈克·菲吉斯的《关于时间2》About Time 2这厮就是凯奇那部《远离拉斯维加斯》的导演。
看出来了,他是《24小时》的祖师爷,这部《关于时间2》全部用四分画面,调度和动作都是同时发生或连续的,试验性强,但是很无聊。
其叁 门泽尔的《一瞬》One Moment捷克导演,作品《严密监视的列车》Closely Watched Trains拿下6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瞬》是很取巧的创意,门泽尔选择了捷克伟大演员鲁道夫·赫鲁辛斯基(好兵帅克)一生所演影片里的一些镜头,配以捷克伟大作曲家雅纳切克的音乐,很自然地就带出一个人由年轻变老,也带出捷克数十年电影的兴衰史,是整部片集里最感性的一出。
毫不矫饰,把贫穷和富有,年轻和衰老,失败与成功,欲望与幻灭都交织于一炉,实在是相当聪明。
年老的鲁道夫在果园劳作,看着年轻姑娘骑车经过,无力地看着女孩充满弹性的屁股在单车上起落,再回望他也曾经多么勇武地劈波斩浪,年轻骄傲,充满魅力,看得人几欲落泪。
十分钟的镜头,已足以表达向电影,向捷克电影,向捷克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致敬的初衷。
其肆 伊斯特凡·萨博的《十分钟后》Ten Minutes After匈牙利著名导演伊斯特凡·萨博,导演的影片《信任》曾获197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雷德尔上校》曾获198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他的代表作是《千面恶魔梅菲斯多》,曾经荣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萨博的这一段其实就是浓缩版的《不可逆转》,是的,任何一件大事件都是起始发生于一瞬间的,在这一瞬间的前十分钟可能还毫无先兆。
切题,但和其他导演的作业比就明显缺乏才华和创意了。
其伍 克莱尔·丹尼斯的《面对南希》Vers Nancy多么典型的法国导演啊!
十分钟全是话痨!
让一个女孩和据说是著名哲学家的让-吕克·南希在火车上对话,5分钟不到我已经昏昏欲睡。
哲学的可怕就在于,听的时候你没有一句不明白的,可是听完你却什么都记不住,一句也串不起来。
克莱尔·丹尼斯是让-吕克·南希的信徒,他的电影《闯入者》也是改编自南希的思想,看到艾黎可罗马和戈达尔话痨这一派后继有人,我真是替法国欣慰啊:(其陆 施隆多夫的《启迪》The Enlightenment就是《锡鼓》的导演啦,曾经帮助姜文在德国后期,才有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的导演,有着异乎寻常的幽默感和想象力。
《启迪》的旁白是圣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神学思考,可是却被转嫁到一个蚊子的嘴里絮絮叨叨着,这只蚊子在露营的人们中穿行,看见了不检点的孕妇和狂欢的新纳粹主义者,看见了人们的绝望和生命的消逝,最后自己一头扑向灭蚊灯,也见证了生命的脆弱。
机位的移动有着他一贯的水准,模仿蚊子的主观视角和飞行轨迹,几乎一cut到底,相当流畅。
人虫平等,众生平等,生命和时间的规则,很公平。
其柒 迈克尔雷德福的《沉溺于星》Addicted to the Stars《邮差》的导演啊,我曾经那么喜欢的电影。
不知道怎么就弄出个科幻片来,以某些场面来看,成本很高啊,奢侈!
故事很简单,宇航员几十年后回到地球,回家去看儿子,自己才30多岁,儿子8,90岁都快老死了。
网上有人骂这部,说无聊,丫明显不知道当爸爸是什么滋味,我怎么看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其捌 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中》Dans le noir du temps丫是最懒的,拿自己和别人的片子瞎剪了一堆,然后配些字幕交差了事。
不像门泽尔,也是剪,但是里面有Idea, 戈达尔这个纯属咱们说的vignettes,广告公司没想法的时候谁都会做的那种。
共用如下素材:戈达尔自己的《永远的莫扎特》、《美国制造》、《小兵》、《李尔王》、《赖活》,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艾森斯坦的《伊凡雷帝》,以及一些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片。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真是剪辑的艺术,这些东西剪在一起还真是赏心悦目啊,总比看丫常拍的那种大闷片强。
如果我来拍,我就拍一个住在村子里的人,看着老年人死去,新生儿出生,婚丧嫁娶,立业成人等过程。
并且要让这个绵延不断的过程持续上千年、上万年,直到地球形成,宇宙爆炸,并且最后把这一切缩归为一个学生的出神片刻。
各位导演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时间,有的是从南柯一梦的角度,有的是从个体的非常事件的时间感角度,有的是从个体的成长衰亡角度,有的是从时空倒置的角度,有的是从旅行中的时间角度,有的是从时间的过去未来无联系的角度,有的是从老人的回忆的角度,有的是从不同事物结局的角度。
就像是宗教带给人的不同体验。
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时间观念就是:时间均匀流逝。
贝纳多·贝托鲁奇《水的故事》4.2迈克·菲吉斯《关于时间》4.8伊利·曼佐《一瞬间》3.1伊斯特凡·萨伯《十分钟后》3.4克莱尔·丹尼斯《面对南希》2.7沃尔克·施隆多夫《启迪》4.6迈克尔·雷德福《沉溺于星》4.2让-吕克·戈达尔《在时间的……》4.1其中《水的故事》《关于时间》《启迪》《在时间的……》让我看了两遍。
终评:(4.2+4.8+3.1+3.4+2.7+4.6+4.2+4.1)÷8=4.012≈4(分)
陈凯歌的一个短片子《百花深处》,英文译名“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以前曾经在某个课堂上看过,今天看《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短片集,又重温了一遍。
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翻天覆地的古城。
拆迁废弃的荒地上,只余一个留恋不去的“疯子”,还有一棵老树,在夕阳里,静静地孤独地见证时光老去。
一部非常不错的片子,短且深。
京片子、古乐、叫人苦笑的幽默,反映出变迁背后的深深无奈和痛惜。
最后用动画表现的一段幻影仿佛梦境一样唯美,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们失去的又何止于此呢……恰好今天又看了上期《南》上写陈丹青的一篇文章,陈提到对北京、上海等城市建设的置疑,指出中国城市谈不上“建筑景观”,只有“行政景观”。
在高楼大厦堆积起来的“政绩”中,有多少是真正考虑城市本身的呢?
大概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也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不像日本人从什么东西上都造出个“神灵”,从这一点说,中国人确实是个非常之现实的民族。
但是,这种没有约束力的“无畏”不见得是件好事,极端之时,甚至可能转化为野蛮和反人性……说远了。
“百花深处”,是北京一个老胡同。
第一次看这个名字,就觉着奇。
前面两个字是艳俗的,后面两个字却又显得深沉,把前面的“艳”活生生地压回去了,留有一点余香,反倒别有一番韵味。
与它有关的,还有陈升的一首歌《北京一夜》,也是首老歌,女京腔和摩登的流行音放在一起,倒也有点意思。
那歌中写道——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北京一夜可别喝太多酒,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北京一夜你会留下许多情,不要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ps:在网上找了“百花深处”胡同的资料——“百花深处”的名字得自一个典故,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
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
当时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
张氏夫妇死后,花园荒芜,遗迹无处可寻。
这个地方变成小胡同,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据说真的是一条普通到了极点的胡同,那条胡同狭而长,两旁是用碎砖砌的墙,墙壁上可以看见一些泛着青绿色的青苔,阳光下千年的岁月在青石板的小巷中仿佛从未存在过。
http://watercolor.blogchina.com/4082509.html
喜欢看集锦片,就像吃一桌宴席,每道菜尝一口,好吃就多嚼一嚼,不好吃也没关系,接下来还有很多。
《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桌满汉全席,全球15位顶级导演,每人10分钟,主题是:时间。
自然每个大师都力图把自己的主题表现得深刻,所以在看的时候要准备好脑力,不停思考。
看片的历史不算太长,对15位大师的了解都不深刻,就片论片,别的就不赘述了。
大提琴篇1、《水的故事》 贝纳多·贝托鲁奇(意大利) 将一个男人的后半生的几个重要片断缩影在十分钟里面,水是线索:湖水、酒水、羊水、泪水……这些都是记录生命的标记。
当他经历过一切以后,又回到了来时候的树下,吹笛老人和骆驼依然在,老人早就知道他会回来,而骆驼的眼中流出了泪水。
感悟:人生起起落落,最后总是要回到原点,惟有恒河之水永远流淌,我们,是过客。
2、《关于时间2》 迈克·菲吉斯(美国)关于从孩子到老人的一些片断,很碎,画面是用四格漫画的形式表现的,也很碎,看得眼睛很累。
第三个格里的孩子,就是第一个格里的垂死老人,第四个格里还鲜活的生命,在第二个格里只能静静看着自己老去,对周围的一切无可奈何……感悟:最后,我们也将会像那两个老人一样,除了看着,毫无办法,曾经刻骨铭心大喜大悲的事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3、《瞬间》 伊利·曼佐(捷克)影片是用老演员鲁道夫从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在银幕上留下的影像剪辑成的一个关于一生的故事,鲁道夫就是《好兵帅克》的主演,可惜我们只熟悉他的这一部片子,否则看起来会更有感触地。
10分钟,镜头就在一个人的脸上雕琢出了沟壑。
感悟:我们都以为自己很年轻永远也不会老不会死是吗?
这10分钟就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鲁道夫何其幸运,留在了那么多的电影胶片里,我们呢?
留下什么呢?
4、《十分钟后》 伊斯特凡·萨伯(匈牙利)10分钟前,妻子兴高采烈地筹备结婚纪念日的晚宴;10分钟后,她失手刺伤了酒醉归来的丈夫。
故事很平淡。
感悟:你现在的人生八成是因为某一个瞬间才变成这样的,将来也会是。
10分钟,足以改变一切。
5、《面对南希》 克莱尔·丹尼斯(法国)恐怕这是最枯燥的一节了。
在列车上,老教授对年轻的学生喋喋不休地说了十分钟话,内容小到如何学习,大到移民问题、独立性、存在性……好像要把一辈子的话在这十分钟说完。
可是这样又如何呢?
列车依然飞驰,大家依旧都是过客。
感悟:俺要是懂法语就好了。
6、《启迪》 沃尔克·施隆多夫(德国)最美丽、最独特的一节。
故事是对古代基督教神学大师奥里利乌斯关于时间的一段询问的诠释。
一家人野炊,10分钟的尘世欢乐被一起意外触电事故终止。
比故事表现的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方式,镜头是随着一只苍蝇的视角推进的,最后苍蝇撞上了捕蝇灯,影片也戛然而止。
睡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景象,很有印象派的感觉。
感悟:就在我们所在的这一刻尽情欢乐吧,明天永远未知。
7、《沉溺于星》 迈克尔·雷德福(英国)记录的是一次10分钟的太空旅行,让主人公来到了80年后,这个题材太老掉牙了,可是当依然是老样子的主人公在80年后和已经成了垂暮老人的儿子相拥时,还是流泪了。
感悟:从小就常思考“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现在已经没啥特别的感觉了。
8、《在时间的黑暗中》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青春的、勇气的、思想的、记忆的、长存的、爱情的、沉默的、故事的、恐惧的、永恒的、电影的,记录了11个生命的告别方式。
感悟:你我最后的瞬间会是什么样的呢?
小号篇:1、《狗没有地狱》 阿基·郭利斯马基(芬兰)故事很简单,一个囚徒出狱后带着女友登上去莫斯科的列车。
据说这是一个政治意象,“狗没有地狱”这个词也是一个和政治有关的隐语。
而我能体会到的只是里面已经成为影片一部分的音乐很好听。
感悟:不懂不懂,不可救药。
2、《生命线》 维多·艾里斯(西班牙)最诗意的一节,可以用来回味。
一个宁静的小村庄的10分钟,下午,新生的孩子肚脐出血,而外面的世界依然宁静,钟在摆动,水滴在溅落,一个孩子在手腕上画表打发时间,有人在缝纫,有人在睡觉……终于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出事,打破了世界的安宁。
最后是孩子甜美的笑容和母亲婉转的歌声,动荡的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啊。
感悟:我们所在的世界,要是真的像那个小村庄一样充满爱,即使动荡又有什么所谓呢?
单纯起来吧,抛弃所有的仇恨和怨气吧!
3、《几千年前》 沃纳·赫尔措格(德国)像纪录片,白人探险队在亚马逊河流域发现了一个原住民部落,于是给他们带去“文明”,但同时带去的是困惑,那个部落的后代开始渴望融入现代社会……这一切等于这个部落从此消失了。
人类征服自然的宏愿让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河流的萎缩,土地的沙化等等都是我们人类的节奏,自然的规则被无情践踏,种群的繁衍没有了生存的准则。
感悟:人们就不要自作聪明了吧!
我们幼稚的“文明”离看透自然的奥秘还远着呢,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停止入侵。
4、《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吉姆·贾木许(美国)车祸让一个女演员在救援车上滞留了10分钟,这是一个国际救援组织,10分钟里闪过了不同的肤色,并且他们夸张地展示了自己的文明。
总的来说挺无趣的,但亲切的是在里面出现了一盘中国快餐。
感悟:地球是个村落,ok?
5、《距离托那12英里》 维姆·温德斯(德国)最抓人的一节。
除了得益于情节,更是因为摄影的精致,音乐的搭配。
一个自驾车穿越荒野的人半路心脏病发,在10分钟里开着车寻求援助,最后一刻终于遇到了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
风景如同其他公路电影一样美,配乐用的是Eels的歌,post grunge风格,嗷嗷好。
感悟:奇迹终有一天会发生。
永远魔幻的蓝天,永远驱散那黑暗,嘿嘿。
6、《我们将被掠夺》 斯帕克·李(美国)用很多个访谈串起来的,是关于美国总统选举,实在没兴趣,于是……于是俺就跳过去了。
7、《百花深处》 陈凯歌(中国)我最喜欢的一节。
老北京腔调,老北京身段的冯先生把搬家公司的人带到“百花深处”胡同让他们给自己搬家,而曾经的“百花深处”除了写着“拆”字的残垣断壁,已经一无所有,原来冯先生是个疯子……据说在电影节展播的时候这一节评价最低,当然,那些老外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我们中国人失去文明的这种辛酸的,在他们的眼里这部片子不过就是一群神经病搬家罢了。
冯先生的记忆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自己家里每一件家具的位置,一个铃铛,家门口的坑……除了苍凉还是苍凉。
感悟:不是冯先生疯了,是整个世界疯了。
我们毁了自己的城市,毁了自己的文明,只剩下高架桥,高速路,和恶俗的歌声。
拥抱那一刻答应我,在我离去后好好生活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多残忍,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拥抱那一刻微笑吧,我会珍藏着温暖笑容这幸福的每一秒钟匆匆流走,短暂的十分钟存放一生
关于时间的短片集,总体质量在小号篇之上,喜欢伊利曼佐和施隆多夫那两个
很喜欢贝纳多•贝托鲁奇的那个 很有禅意
没有巴黎我爱你和每个人有自己的电影好看
一位非文艺青年看过。非常喜欢中、后部分的几个短片,光影、色彩、叙事。
如果說上半篇是參差不齊,那下半篇就是走兩極化。Mike Figgis部份的強烈實驗感我本會很喜歡,可惜完成得不好。István Szabó部份氣氛故事都很棒,有殘缺美。Jean-Luc Godard不愧為一代大師,思想性實在是無可比擬。
大师面对命题作文所表现的也只能是禁锢了的自由思想
2009-05-06 22:44:12 来自: R 看到70分钟的时候我觉悟了 我实在不适合看这么有深度的东西。闷坏了。 =0=
1.本片的中文翻译真乃神来之笔也,不知早就了多少网名和签名 2.Cello里八个导演其中“面对Nancy”和“启迪”都明确采用了存在主义的观点,可以谈论时间还得看我萨特大叔,而其他的几部&#34;关于时间2“最为喜欢,个人认为功力最强,也是我以为最能体验”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段落。
在看的过程中我不断放空 啊 我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 ˇˍˇ )
一半还凑合,一半粑粑。哲学那两个与戈达尔是凑合派
嗯,有文化的隔阂,所以只有看凯歌的片子震撼力才最大。
第二个桥段还不错,只是我无法理解其中深意
真的很晦涩。看得我很晕。也许我的程度还不到。
三星半吧,不是很喜欢。
全部没看懂ORZ
在赫尔辛基的白雪皑皑中沐浴西贝柳斯,在孔苏埃格拉的风车下想象堂吉诃德,在莱比锡的空旷街市超验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回敬惠特曼的哪里哪里,在北京的百花深处触动着历史的尘埃。十分钟,年华似水,匆匆过客
5 stars to godard who made me cry inside
个人比较喜欢Radford的。
文艺青年装逼必备
他们花时间探讨“时间”本身,提出的问题悬而未决。“时间”说:你不了解我正如一本摊开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