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中国电影报》)在军事上,对铁路的控制,意味着对陆权的控制。
正如《铁道英雄》开篇介绍的那样,津浦铁路,贯通南北,与连云港的海运相配合,把中国的资源运到日本,再把日本的枪支大炮运到中国。
这段介绍据说是专门从国外买回来的早期纪录片档案资料,经过修复,放在《铁道英雄》的开头,作为历史背景资料,更作为主创唯物历史观的一种宣告。
把时间拉到1943年山东军区召开的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一位来自铁道游击队的代表,向全省的战斗英雄们讲述了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这成为了刘知侠创作革命历史小说《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素材,凭着对“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领会运用,这本小说成为了解放区文艺创作的典范,1956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之后又被数度改编、翻拍为多部电视剧、电影,确立了一代红色经典IP的地位。
虽然《铁道英雄》集编导剪于一身的主创更愿将新作称为原创,但仍然难以避免地要被拿来和几部同样题材的前作相比较,探讨不同时代下红色经典的传承与传播:1996年排名该年票房前十的《飞虎队》,荟萃了当时中国近一半优秀男演员,因对原著商业化的加工改编,一上映便引起了争论。
有评论认为其“在武打、枪战、言情、裸浴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给观众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艺术分寸严重失衡”。
也有评论称赞此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并搬出毛泽东同志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述《飞虎队》更好地反映了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反映了“全民抗战”的特点和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飞虎队》剧照2016年的《铁道飞虎》同样取得了可观的市场成绩。
7个亿的票房,成龙、刘德华的号召力功不可没。
一部典型的成龙动作喜剧片,开头却学习了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设定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中国与外国互通互联,一个由金发碧眼洋老师牵手带到铁道博物馆的中国男孩,眼中的革命历史故事,就像一个传奇神话。
抗日革命由于其惊险刺激性,而成为了一种娱乐资源,遭到网友“抗日蠢萌化”的评价。
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初代电影《铁道游击队》,在上映之后也未能逃脱被批评的命运:“没写主席关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写的是主席批判的游击主义。
游击队不靠群众,都是神兵,只有芳林嫂一个群众。
有政委,看不到政治工作,不像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游击队,像一帮农民、小资产阶级队伍,没写党的领导,不像八路军领导的、单纯地搞惊险神奇动作,宣传个人英雄主义。
”一方面是革命历史题材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使得一代代电影人进行符合时代观众喜好的加工创作;另一方面是革命历史题材独特的重要性与敏感性,使得一代代电影人在创作加工时要经受巨大的压力。
以至于到了《铁道英雄》这里,导演一遍遍地在采访中强调:创作前去过党史馆和档案馆,创作中力图在美术设计上还原历史、情节设计上尊重历史。
截至笔者完成这篇影评时,《铁道英雄》的票房刚过7000万,对于这样一部制作精良、工整严谨,拥有实力派大卡司的电影而言,这么惨淡的市场反馈,不知有多大占比的因素源于主创“戴着镣铐跳舞”的自抑自制。
任何一个历史故事,当人们在观看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模仿历史的想法,但很少会产生直接介入历史的冲动,在景观社会与消费社会混搭的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甚至会成为消费的对象。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创作者、作品、观众,都在不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一部电影无法跳出它所在的时代背景而单独存在。
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不久的1956年,会有质朴昂扬自信阔达的《铁道游击队》;改革开放初期的1996年,会有融合了各种商业类型元素的《飞虎队》;在各路资本疯狂涌入电影产业的2016年,会有戏谑打闹不正经的《铁道飞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会有这部紧张而严肃的《铁道英雄》。
是的,《铁道英雄》是一部紧张而严肃的惊险片。
影片中虽然有扒火车、炸铁路的场面,但与其说它们看起来让人觉得解气、过瘾,毋宁说这些场面看起来让人觉得危险、担心。
当然,这样处理的原因,大概是希望让观众体会“创业艰辛百战多”,展示了革命的残酷,才更显得牺牲的崇高。
但抱着去看一部加强升级版《铁道游击队》愿望的观众怕是要失望了,因为里面既没有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战斗场面,也没有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人物,更没有最终取得胜利时的军民共庆欢呼。
导演用大量的细节不显山不露水地去拉满情节张力,营造了压抑冷峻、处处暗藏杀机的氛围,冷色调的画面占据了绝大多镜头。
张涵予饰演的老洪也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形象,令人想到了《独行杀手》中的阿兰·德龙,即使内心有着波澜壮阔的起伏,从外部看来,却总是被包裹在黑衣和檐帽之中,沉默寡言,冷静凝重。
范伟则贡献了他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甚至超越了《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丁务源。
两位人物处理得都非常的干净,没有儿女情长,有的只是战友情谊、对侵略者的恨、对人民的爱、对崇高信仰的追求。
在展现这些情感时,没有丝毫的肉麻、矫饰,有的只是利落、克制。
这样一部电影的到来,恰恰映射了目前大环境的紧张与严肃,而吊诡之处在于,这个大环境里的观众,未必还想进入影院继续获得紧张严肃的体验。
也许是前面一直收得太紧,在结局处,一群战友站在山上遥望爆炸的火车,观众不仅难以代入产生对英雄牺牲的崇敬,反在此时疑窦丛生:为什么这些战友不和老洪一起去救老王、炸火车?
如果叙事中不提供老洪独自上车的必要性,那么就难免引来诟病:尽管主人公有了一个抽象的共产主义的信仰,但引起他行动的却仍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动。
《铁道英雄》上映的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
而影片的尾声,铁道队队员们全员梦回,音容宛在,导演用大合影的方式,向为中国革命牺牲的英雄们献上了电影化的祭奠,颇有一种“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的意味。
从紧张严肃的电影,到紧张严肃的现实,当叹:形势依然严峻,英雄步履不停。
片子很一般没什么好说的。
除了范伟,张涵予和日本头领。
其他几个人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全都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毫无任何人物刻画可言。
唯一让我特别好奇的是,范伟最后在车里和日本人对话的时候,那个日本演员是以何种心态说出为他们侵略行为洗白的台词的,当初剧组找他拍戏的时候,是不是会跟他说:“我们想请你演一个日本军官,侵略中国时候的,然后台词有几句是为了帮你们实现大东牙共荣圈”^_^^_^,“好的,我演”。
看完《铁道英雄》的感受是场景很宏大、演员阵容丰富、是一部合格的抗日英雄剧。
影评中说“人物塑造不够丰满立体”,我带着这个命题去看电影去观察,整场电影下来只记住了一个人物,烧火车头的滑头,他似乎没有名字。
滑头黑黑瘦瘦的,脸上总是沾着煤灰,像是在那个时代的黑暗人生。
一出场是接受了老王的糖炒栗子却不肯叫爹的少年,老王对他的关照对他的疼爱,他都明白,此时他还是一个少年有自己的固执。
他与老王说起家中情况,父亲、大哥被闷在煤窑里去了。
这时的他平静而又忧伤,没有思考为什么明明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为何最后只换了个家破人亡。
他麻木的活着,到了火车上工作,同样为日本人服务、受日本人压迫。
也许在他的眼中,生活就是这样,不是被这帮人压榨就是被那帮人奴役。
当他看到老王卧底身份被发现时,内心有了震撼,震惊于这个世界居然可以反抗,也震惊于反抗的居然是年过半百的老王。
这时,他做出了第一个改变,喊出了老王梦寐以求的那句爹。
压在嗓子眼里的“爹”,完成了老王的夙愿,也让这个少年开始蜕变。
回到火车头,当他被日本大兵殴打时,他觉醒了、开始反抗了,最后用生命完成了反压迫。
从前看《晓说》中,说到一个好的人物是有变化的,开头到结尾是要有改变或者有成长的。
《铁道英雄》中的人物,开始时英雄帅气结束时也死的英气逼人,仿佛他从出生就是一个英雄,没有脆弱过、没有迷茫过;而滑头是这部剧中唯一一个在不断变化的人物,从麻木到震撼,从震撼到觉醒反抗,我们陪着他一步步走来,这才觉得他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他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15个主要演员中,有的一开始就是英雄、有的一出场便是觉醒,我们知晓他们的命运,或是以死明志、或是成为伟大的英雄。
这种一眼望到头是平淡日子中的失望,我们更渴望看到一个人的改变以及他改写的结局,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总之是不好:细节差的地方太多,就说两个;1.大冷的天,一个个看起来都没有冷的感觉,跟在夏天没有区别,一点饥寒之像都没有。
日本头头刚到汉奸府地的时候坐了一路的车,下来以后一点那种受凉的气都没有,还那么铁骨铮铮。
从片头就看出来导演的不用心。
2.英雄人物特意的刻画太严重,火车动做场片太过夸张(尽管还没到最夸张)——————就问,那个年代的人哪有动做那么帅的?
半好莱坞式上车特技,直接告诉观众,这事没发生过,这些人不存在过。
又是一个中国人意淫的作品。
这类拿爱国题材拍电影的人都该狠狠的罚钱,拍得不生动。
和同样发生在山东的一部老片子《飞虎队》比差太多了,飞虎队那部电影一看就是热血斗狠的山东大汉跟日本人干的事迹,一个个有血有肉,一个个都存在过。
范伟老师真好,演的真好全剧最爱,一开始那雾蒙蒙的眼神,到后来的眼里放刀……真好……说实话,我是带着接受土琵琶感情洗礼来看的……我小时候的英雄没有了……不知道是我感觉有误还是咋的,就日本味道很浓烈……说不上来……这是个抗日的片子。
就感受上不统一,有点难受……可能是视角不同吧,我是带着我是小老百姓的视角,可电影的表达视角不是吧……打破了我山东人一直认为铁道游击队应该是个接地气的队伍吧,电影里虽然是想要表达一个接地气的队伍但是无论是公共浴池还是……都和接地气无关,最接地气的是花生米被矛盾充斥的电影
说实话有点失望的,整个片子看下来,几乎没多少记忆点!
中间一段,几乎有点昏昏入睡的感觉了!
对看这种动作片或者说谍战片来说,实在是有点不应该。
影片建立在一个对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的故事基础上,即使没有热血沸腾,至少有点亲切感,再不济看完后,至少也该有点深刻的记忆点被重新激发!
或者重新被植入!
可惜,几乎没有!
整个片子看下来,唯一印象深刻点,就是那个在玻璃上画党徽入党的情节设计,在看到的当时和看完后,回想起还是有些许小激动的!
想在努力的品味其他,却似乎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原本以为的激烈战斗,混乱的犹如儿戏,还混杂了点西部片的味道。
原本以为的斗智斗勇,情节设计更是一点站不住脚!
如果不是是bug就是简单得像是刻意表演似的!
还是那句“为了这样而要这样”的感觉!
思来想去,综合下来...一星是给整个片子的环境氛围,整个片子飘雪绵绵,阴冷黑暗,虽然很多人评价说把山东弄得像东北,但个人以为,这种气氛感觉还是不错的。
第二星是给演员的表演,范老师确实是...无话可说!
为这片子注入了不少的情感和人物记忆!
顺带的把兔崽子的演员也带了起来!
反而主角的张涵予,倒是没什么印象,一直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表演是到位了,但是人物单薄得像是工具人!
还有那位日本军官,一直深藏不露的样子,却从头到尾没看出他哪里特别厉害的感觉!
也是一种工具人似的存在。
其他的人物...说实话真是没啥印象。
唯一的女性护士姐姐...貌似突然就登场了似的,算了,就这样吧。
第三星...就给主题了,毕竟铁道游击队...对俺一个勉强80后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情怀的!
予子啊,你再这么演谁都像杨子荣,观众可就不买账了啊。
写在前面因为很幸运的获得了点映的参与机会,主办方也鼓励大家能够多在各平台发表一些观后感,便觉得有义务写点什么。
通常看完一部电影我都是直接打分,然后找两个喜欢的短评点个赞,所以正儿八经地写影评这事儿着实不擅长,望看官海涵。
电影的叙事框架,说好听点,是一套非常成熟且被多次证明行之有效的体系,难听点呢,就是毫无新意。
但千篇一律的叙事框架不妨碍去讲述一个好故事,并不是每个电影都需要欧亨利式的结局或者层峦叠嶂的反转。
作为一部主旋律历史片,我们作为后来者去回顾前人的伟大事迹,尤其是以微小群体的视角去切入,其实只要用心去讲好这个故事就足够了。
很可惜,「用心」二字对于电影主创团队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了,一个好的故事,「起承转合」是基本要素,可惜我宁愿本片没有「转」这个环节。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故事的转折在杨子荣的暴露开始。
这里本该是观众最为揪心的地方,虽然说有主角光环护体,但万一被抓住严刑拷打折磨一番呢(参考「悬崖之上」里的张译)?
然而,日本队长作为一只精明的老狐狸,突然变成了中二的狐尼克,非要秉着「这是我的猎物,我要亲自猎杀」的原则去守株待兔,还非常敬业地 cosplay 了座山雕,那你可不就得败给杨子荣么?
导演为什么不能让日本队长桑多带几个日本子呢?
安排杨子荣死里逃生也可以啊,这不比 1v1 纯爷们隔空斗枪刺激啊?
我不理解。
紧接着快乐男声登场了,这时候我才想起来宣传的时候魏晨可是仅次于张、范二人的男三号。
也不是演的不好,至少不出戏吧,但给我的感觉,就俩字,「牵强」。
尤其是最后一场戏,作为资深的潜伏暗杀游戏爱好者的我,实在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趴在铁路中央进行伏击,你是狙击手啊,随后在机枪扫射中站起来又是几个意思,史泰龙灵魂附体吗。
都 2021 年了,真有人觉得这样很帅(部分魏晨粉丝可能除外)吗?
我觉得困惑。
至于小护士,在她说出「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这句台词之前,我都觉得挺好。
这种男人片里需要一个点缀,而且她完成的挺好,比悬崖之上里那位一直刻意瞪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恨不得所有观众做梦都梦到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的大眼睛女演员要好。
很朴素,不做作。
但这句台词实在是太破功了,这当然不是她的责任,除非是她提出来的奇思妙想。
同样的,2021 年了,观众的审美已经不再停留在「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个阶段了,一句「保重」可能来得更为贴切一些。
这种仪式感过于浓重的台词,真的不适合这样一个简单质朴的角色,教委说出来或许更让人接受一些。
但整体来说,是可以的。
我觉得 OK。
但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山东的一个工厂,除了老王和干儿子,居然没几个山东口音的,更离谱的是麻匪兄弟帮清一水儿的北京腔,啊?
导演不会是担心山东话出戏吧?
那为什么老王和干儿子要用山东口音呢,我个人更倾向于是范伟老师的敬业精神,让他觉得这个角色,作为给德国人都干过活的老人,他就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那难道其他厂子里的,就都是北京来的?
好家伙,你们几个操着儿化音的,还天天聚在一起,这抓内鬼岂不是第一个被盯上?
也就是欺负日本子分不清中国口音吧。
想起来「1942」里,所有角色几乎都是河南口音,所以观众才会更有代入感,更能切身体会剧中角色的悲欢,因为首先你这个角色他立住了,让人信服了。
记得片中搓澡大爷还是谁,说了一句「guan」,也就是「好」,河南话里「中」的意思。
这就是地道的山东话,因为我有山东朋友给我讲过,所以听到这个我当时还挺惊喜的。
但这也更衬托了其他部分的「不用心」。
我觉得很不 OK。
至于结尾的大决战,没什么好说的。
教科书级别的反面例子,杂乱无章,毫无说服力。
导演应该是没少看日剧,把日本角色的中二与执拗可以说是照抄了一份过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是接受日本队长一定要脱了军服去 1v1 真男人单挑的。
但……想起来玩「荒野大表哥」,开篇就要抢火车,西部点子王非常缜密地布置了每一个人的任务和动作时间点。
抢火车并不是跳上去朝 boss 开两枪就可以了,这一点一部电影制作团队居然不如一个游戏团队。
总之本应是全片高潮的大决战,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最大败笔。
一个字,「俗」。
再说两点剧情之外的。
我不知道导演是看到张涵予就想到杨子荣,还是对东北情有独钟,能把山东临城拍得这么像林海雪原。
山东的朋友会不会看完电影惊讶于自己的家乡居然有这么厚的雪。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拙劣的偷懒行为。
东北的雪景天然的有一种氛围感,略带神秘、悲壮又暗藏杀机,而且上了雪景,连电影配色都容易了。
哪怕是真的发生在哈尔滨的「悬崖之上」,印象中也有不同色调的场景,有审讯室,有舞会,有餐厅,有医院,都是不一样的画面。
本片呢?
除了白雪就是清一色的灰蒙蒙,当然,还有入党宣誓时的光芒万丈。
这些也罢,毕竟和老谋子比配色有些不公平。
但是,片尾的彩色信号弹是什么鬼?
这是人能用出来的色彩?
浓浓的廉价感,再配上鬼子大冲锋的画面,说是末日丧尸片也不为过吧。
一个字,「烂」。
再有就是配乐。
这么说吧,要不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旋律太好听太动人,本片的配乐也是一个「烂」字。
忘记是哪个片段了,本来是烘托悲伤气氛的古典乐,突然画风一转,就成了另一种风格完全不搭边的音乐,没有过度,没有铺垫,给人的听感非常差。
小人物故事的配乐本身是要难一些的,不像宏达叙事,很容易就能找到适合的曲子。
这方面的标杆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敦刻尔克」,这个标准似乎太高了,那就放低一点,还是「悬崖之上」,虽然没有印象特别深的片段,但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不至于差评的。
只能说艺术性这方面,老谋子确实独一档。
最后,给三星是对范伟老师以及干儿子小演员——在我看来相比于同片其他人——非常卓越的演技的赞许与尊重,以及对这次点映的主办方的感谢,毕竟他们应该是不太希望有差评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觉得片子就值一星,抛开这些因素,本片在我心中仍然是一部三到四星的作品。
但是,张涵予啊,你不能演谁都像杨子荣吧,或者说你不能演谁都是你自己吧。
这样透支观众对你的认可与期待,是会反噬的。
就比如我现在看沈腾就有些审美疲劳。
不是说杨子荣不好,但是看腻了,所以减分。
以上。
希望还是有更多好看的国产的故事片涌现,真的,别总是盯着一块骨头嚼了,没味儿了都。
这部电影中,铁道队员便是采取迂回的战术方针,避免与日军“正面硬刚”,从侧面消耗敌方嚣张的气焰,伺机寻找最好的战斗机会。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铁道大队来无影去无踪,每当日军松懈之时,便给其致命一击。
如此一来,日寇虽然气急败坏,但却又无可奈何。
牺牲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最终的胜利在电影中,铁道英雄们战斗的主要方式,便是利用飞爪钩住敌军的火车,边跑边拉,借助惯性爬到火车的车顶,然后撬开车锁,潜入到车厢的内部。
在这个过程中,铁道队员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可能稍有不慎,便会牺牲在铁轨之上。
扒火车,炸坦克,哪一件事情都需要百分百的勇气。
但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这些铁道英雄们从未退缩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日又友好了,这部片子里居然将日本鬼子改称为“日本子”,弄得我颇为不习惯这部片子在适度的改编下展现了我党的民间抗日历史,整体来说还不错;剧情上,没对将我方人员进行过度夸大,日本方面也没刻意弱智化,整体智商在线人物刻画方面,范伟饰演的车站调度员非常不错,尤其最后阶段出门买酒顺便炸人这一段剧情确实精彩,高光时刻;另外,日本军官头子演的不错,值得夸奖;而张涵予这个角色文戏偏少,稍微逊色了些;周也饰演的小护士给我留下了印象,毕竟这部片子里也没几个女的电影插曲采用了铁道游击队主题曲的改编,有点意思电影中设置了不少 callback ,有巧思,起到了推进观众情绪的作用当然,影片最后炸毁军火列车那一段,槽点也确实不少,主要扣分点- 魏晨一个人单挑开路车的机关枪的剧情有点扯;- 日本兵不杀加煤小伙,反而被杀的情节太扯;张涵予中了那么多枪还能站起来反杀日本头子太扯;- 最后,张涵予和范伟还能坐在操作前抽烟聊天就扯到天了片尾曲居然是刘德华唱,厉害了我的哥
这部电影只要有范伟就是牛逼,我跟你说,因为范伟是我们中国可以这么说,拍这种类似于这种电影的最顶尖的人物,我喜欢他的电影,因为他的表情和那个动作就是常人难以无法模仿的那个天赋,可能这就是属于范伟先生的天赋吧,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只要范伟能够继续拍电影,那就是可以让我继续去电影院里面帮衬他,他拍的电影很少会是烂片!
非常适合CCTV6,开场很多镜头都是大近景,特写车轮、背影、脚、手的镜头特别多,直到8分半才出现范伟老师的脸,这是什么新的拍摄手法……故事其实不复杂,用硬字幕来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谍战、动作、战争元素混合,文戏比重大,且对主线剧情都不痛不痒,所以节奏就感觉很慢,动作战争戏也不够精彩,使基调更倾向于谍战片。张涵予已经成了固定角色的演员,范伟老师演技精湛,如果没有范老师只值一星,不过本片对日本人的刻画没有妖魔化,思想态度和与中国人的关系上把握的都恰当。就是大反派的设定太商业,能文能武且话多。有两个地方不吐槽心里不舒服,晚上穿白披风在雪里也就算了,靠近车了还不脱,是怕敌人瞄不准吗?还是“英雄”必须要有披风?张涵予把炸药绑在腰上就很迷,身上中几枪就不怕打中炸药?这炸药也很迷,几根手榴弹威力像核弹。
对着雾气蒙蒙窗户上的党旗宣誓…破防了
比较写实的一部片子,男人味十足,配乐真的挺好听的。
谍战戏份潦草粗糙,没线索没来由;人物形象更是扁平无趣,比如周也饰演的医生,就是对剧情毫无推进、没有必要出现的角色。除了雪地、列车的氛围烘托尚可,三星为了纪念铁道游击队
有内鬼……明晚连云港9点,停20分钟……我就觉得一句话的事儿,老范整天的传纸条至于么?
没有张力的一场平铺直叙 毫不费力就可以猜到下一个镜头下一个镜头 可是没想到结尾高潮怎么这么敷衍了事 即使范伟张涵予也救不了场 刘德华也白搭 藤原脸上被子弹划伤的疤痕为什么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了呢?
大雪天的一片静谧肃杀,只有血的颜色是这么鲜红耀眼。在这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里,有这么多的人,像老王老洪小庄这样平凡伟大的人们的战斗隐忍牺牲,只为了那初生之朝阳。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这首曾经在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后来懂得了其中的深情和希望。张涵予老师这种硬气深沉的大哥的画风真的很帅,范伟老师的表现细致入微地牵动着观影的情绪啊。电影的服饰道具不错,衣服有磨破的地方,那些金属有摩痕有被摩擦得光亮的细节,这些就很真实。另外,海报居然是他们两的遗照……这看完电影之后再看一眼海报真是当场被刀。最后的最后,他们都聚在一起饮酒了,他们都牺牲了……再另外,真的想去看看北方的下雪天呀,悬崖里东北那深的可以埋人的积雪,还是这部里一直窸窸窣窣在飘的雪。
人物单薄故事简单,除了一点点影像上的风格化,实在难以吸引人
个人英雄主义还是比较浓烈,更像一部很爽的抗日片,电影出彩的地方在于,始终围绕火车站,没有过多其他的场景;日本军官找凶手的方法还是靠汉奸送消息。印象很深的几幕,添煤小工湮灭在火车鸣笛声中的那声爹,范伟讲的小偷故事,指挥员在起雾的玻璃上画的徽章,本片日本军官狡黠阴狠极具张力魅力,是近期看过最棒的反派。
光影艺术在线,但除了老王,其他人物全都扁平,缺乏情感与经历。老洪的塑造似乎只是一种意象,一种肃杀英勇的意象,即便是有张涵予的硬汉加持,可那在他千篇一律的硬汉群谱里,又能让人记住多少呢。
服化道光影构图配乐等电影工业化效果优秀。但如果作为商业电影,本质是猫鼠斗的叙事节奏控制的不好张力松弛变化不佳偏沉闷。从海报来看作为双雄类型片,但张涵予的人物角色脸谱化服装脱离群众且表现的比较平。总的来说作为诚意国产片值得4星,比同背景的悬崖之上差了不少,1.42亿的票房也多少说明问题不少。做为国产片的硬件进步很明显,硬式视觉风格很赞同,值得鼓励下加到5星⭐️⭐️⭐️⭐️⭐️
特效电影,帧率奇怪,适合电视剧。范伟最佳演技
并没有体验到铁道独有的感觉
全程剧情跟着情绪走。那个特务头子要不就是脑残的装逼犯,要不就是日共,不然很难解释结尾的大战,明知道情报已经泄露还是只带十几个人,沿途还没人。
范伟老师的老王是整部影片中最饱满的角色,而张涵予的角色过于程序化,女护士的角色简直可以省略。铁道英雄值得称颂,但是这部影片只是还行。
每次就那么几个人就去抢火车,有点太小看鬼子的智商了吧,另外漫天大雪让人很容易就串到《悬崖之上》去了。。。╮(╯▽╰)╭PS:范伟是大惊喜,手雷炸汉奸太帅了。
4分
氛围其实营造得还不错,但是前面铺垫太久,后面也没有特别烘托起高潮
片首音乐过满无留白,从11分37秒开始做片首可以加分。
范伟真好呀,让张涵予显得单一,以及他那帽子是焊在头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