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一部电影都是满足自己。
当身边有太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有的人想看童话,有的人想看暴力,有的人想看悲情。
都是借观影宣泄自己而已。
这片导编演都不算上乘,在10年前的当时都属一般,面对当下见惯了多线、乱剪、反转的观众,更显粗糙。
所以制作方面我给1星。
但是我想看童话,想看人性善良的一面,想听越来越多的人说:虽然看着很假,但生活中碰上这事,我会这么做。
即使身落枯井,我也仰望星空。
所以为着内心这点渴望,我加上3颗星。
何况还有个意外发现:气焰熏天、不可一世的悬镜司首尊夏大人,当初只是一个骑三轮收废品的,“坐我……我……我的车……”
前段时间看过电影频道对这部片子主演李晨的采访,讲的就是关于这部片子的台前幕后。
听主角说起来,觉得应该是部很不错的片子。
可是看完了,还是觉得很一般。
总的说来就是一句话,太主旋律了,虽然故事很精彩,可是拍的很恶心,让人打心眼里不能够相信。
而李晨介绍的那些精彩段落,实在是很一般。
尤其是他说得演员临时发挥的部分,看起来比刻意还刻意,难道我们的演员都已经成了这副模样了?
看到他们在高速公路上不同的人给手机从车窗中递给他们很多的哥吃饭时听到广播后纷纷开车觉得看看那孩子很是感动也觉得真实在后面又觉得女主播过于煽情真实中又带了某种夸张,让人质疑它的真实性没有那些不真实的我会给满分
开场的俯拍让我再度见了一下哈尔滨的全景,虽然一个建筑也没认出来。
评论里很多人质疑事件的真实度,虽然剧本是编的,而且夸张了点,不过比这更夸张的事都有过。
哈尔滨的电台就喜欢来这一套,尤其是交通台,仗着所有司机都听的优势,似乎搞过一串这种行动,什么打急行灯送考生啊送孕妇的,去年过年的时候也是救一个小孩好像还是跨省营救,四处找血液配型什么的,各路媒体悉数跟踪报道,那真叫一个全民关注。
还有那个整天在节目里火爆痛骂第三者的彪悍女主持叶文的家庭情感节目,忘了是什么台了,有一次居然中断正常节目流程,在直播里号召全员营救一个打电话进来说要自杀的女人,当时也算轰动全城。
不怎么听广播的我很久以后居然是在CCTV的某节目里看到纪实录像,情节的曲折程度也不亚于这部电影了,最后费尽周折终于得知该女子的住处后小区里一群不知道该叫热情还是好事的大妈们风风火火跑去冲开了门,把已经被煤气熏的奄奄一息的女人送上了救护车……啊,又一个伟大的故事诞生了!
所以我毫不怀疑剧中的每一个环节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众多商贩连生意都不做围着收音机边听边众说纷纭的镜头,我都亲眼目睹过,看到剧中的镜头自然一笑置之……我只能说我的父老乡亲们都很闲,很爱看热闹,必要的时候也很爱凑热闹(以上几个词都为中性)。
所以很多人说不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应该是地域的文化差异吧,不在那里生活的人怎么能理解东北人的“好事儿”呢?
可我是不太轻易相信人的,媒体一向靠的就是嗅觉敏锐度,运作这些事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有利可图的,说的冷血一点,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心系当事人的安危还是为自己沽名钓誉。
不过不管怎么样,客观上赚取了众多百姓的感情确实是真的,过程中涌现的一个个热心人告诉我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也是真的。
抛开动机不去深究,他们做的也终究算是好事。
医生、政委,纷纷来直播间献声,有人质疑为何一定要去上节目?
太假了吧?
我也觉得假,可是不去直播间,节目哪来的效果?
嘉宾哪来的宣传机会?
不知道当小官的最喜欢露脸吗,落个以人为本的好名声,不光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系统的荣耀,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人质疑不可能调配这么多资源?
做好事的司机,似乎没必要拔的太高吧,毕竟每一步都是被剧情推着走的,在那种稀里糊涂上了贼船的情况下,换了任何一个稍微正常的人都只能一路走到底,莫名其妙成了英雄的角色。
尽管心里也许在骂怎么揽了这么一个倒霉的活儿,但事实就是那样,舆论让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你,你不想做英雄也必须去做,别无选择。
就像我听了电台里的呼吁也许并不为所动,但那部车如果真的出现在我眼前我恐怕也会把手机借给他一样。
那两个打架的司机也同理,难道他们当时就不会想“我凭什么要听你们的指派”?
可是那么多人都在盯着你,你还好意思不做好人吗?
所以“舆论监督”这四个字真的很强大,从司机到医生政委群众,每个人都被舆论所绑架。
电影里李晨扮演的司机被塑造的伟大了一点,有些不真实。
至于几个配角,抛去演技不谈,编剧写的确实很生活。
那个交警的台词和日常印象中一模一样,很有地痞的感觉,可惜痞气被演员的表演稀释了不少,最后居然还成了个正面角色;那个政委,讲话满口官腔,毫无要点,让我想起自己就是在这群人身边度过了炼狱般的三年;至于那个儿科医生,我倒是觉得他对孩子母亲的那段说教是全片最让我受不了的地方,孩子都快死了,我要是孩子他妈,早就冲着电话大喊“少扯没用的”了……作为东北人,看的不太舒服的地方就是台词太不地道了,要么就纯东北话,要么就纯普通话,不伦不类的听起来实在不舒服。
李晨除了刚出场的那几句东北话还挺像那么回事,很有笑果之外,其他的都是洋汀浜东北话,很别扭。
其他人也一样,就算是说普通话也该生活化一点啊,好多本来可以用口语代替的地方听起来都很生硬。
身为很久不说东北话的东北人,我对此很不满意。
最后说一句,艺术和生活果然不太一样。
这类的报导以前见过无数,并没觉得如何感动,而电影还真让我小感动了一下。
可见很多东西都是靠不住的,包括自己的感情。
第一次为自己只打三星的电影写了这么长……权当发泄故乡情吧……如果我不是当地人,给的分也许会更高一点……
本来应该是一件救人的穿插线,结果剧情各种bug,出租车司机高速公路上一路飙车还两次走错路口,高速公路上还并线扔手机是什么操作,这种剧情还能通过审核不怕教坏别人?
孩子卡住骨头了父母互相埋怨只会吵架到医院了还死抱住孩子不撒手,也是醉了。
本来是救孩子的剧情,拍出了一种西天取经一路要打怪的感觉。
从导演编剧演员到拍摄手法假到不能再假,别用感人题材当借口,相同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这个是我看的最差,不用侮辱性语言评价是这个题材唯一的价值了,但是导演亵渎了这个题材。
李晨不出意外,一如既往地呆萌无脑认真的添乱风格对谢园真的好心痛,儿时的偶像现在穷到这种地步了么,去学校讲讲课不难活着吧全程槽点,没有列举的意义了已经别拿道德题材绑架观众道德
说实话,这部电影在剧情和技术上有很多不足,显得比较老套,但题材真是不错,同时也看到了演员和导演都很努力的在弘扬一种大爱,弘扬一种高尚的精神。
宝宝需要急救,一条生命牵动千万人的心,三轮车老伯伯使劲蹬车、出租车司机抢喇叭、女播音因担心而失控,这种人性的本能看似毫不起眼,但一幅幅画面却汇成最美的风景,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中华人民的博爱之心。
《极限救援》讲述一个一岁的婴儿,因为嗓子眼里卡了一块鸡骨头,必须及时送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紧急救治,但是却在途中遭遇了堵车、撞车、交通高峰等一系列危机,将影片的危机感提升到最强,而这个城市的人民、交通台、高速公路交警和出租车司机们,为了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所做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所传递出来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努力则是一致的。
影片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热情讴歌了哈尔滨市群众无私无畏、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
RT 我觉得剧情不错,挺抓人的,反正我看着一直很激动,虽然之后最后结局肯定孩子会没事的,可是还是为孩子捏一把汗,我没有孩子,我知道有孩子的父母看肯定会哭出来的,所以,国产电影,加油吧!
影片把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掌控得如此紧凑流畅又不失冷幽默,悬念的设置和矛盾的冲突烘托了爱心传递,它摆脱了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模式,从故事出发,用轻松感人的流畅叙事,诠释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引发出对小人物经历短暂光芒之后重新归于平凡命运的思考。
该片是一部类关于生命救援的影视作品,生动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热情讴歌了哈尔滨市群众无私无畏、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是一部宣传哈尔滨人民、弘扬哈尔滨精神的优秀影片。
中央六刚播完,我在我妈的破片、烂导演、什么玩意的画外音中看完的电影,虽然特效假了点、有的对白文字了点,但是这总比那些投资上亿的狗屁玩意强百倍,好歹让老娘也感动一把,推荐观看,如果不是来挑刺的。PS:豆瓣上放闲屁的真不少,就他妈会哈外国高科技,吃屎吧都
bored
CCTV6观看
记得我小学时书呆子班主任吴光明居然还无耻地夸奖过此片……另外竟然还给全班放过神片《举起手来2之追击阿多丸》…………看来他和我高一班主任徐青松的电影品位一样令人堪忧…………
CCTV6~
孔笙你为啥会拍出这种烂片子…太让我失望了,里面那个孩子母亲傻了吧唧的,到了医院也不把孩子交给医生抢救,脑残了吗?!!!!演员感觉用力过猛,太假了拍的
奔着晨哥的名号去的,大失所望~~~
哈哈哈哈哈哈没想到是孔笙导的,小时候看过哈哈哈哈,真是没想到啊。
在中央六台看的,李晨演技不错
的哥李晨
这种烂片就赚取没有电影鉴赏能力的人廉价的眼泪
求风格统一好吗...不要最后变成恶心系少女喜剧,之前不是挺正经的吗.表示小时候差点被卡死让我看到这种事件还是有阴影的.低成本就不能好好打剧本吗...一天突然拉镜头剪一下都不行吗本来辛苦营造的真实感都挂呆啦.
为啥人们对这片格外宽容
这孩子还能救,是不是会员
008.拍摄技术也太次了,对焦过程也能放在整片里么,李晨演技尬到死,一个一个的群演就是在念台词。导演为了凑够一个半小时也真是煞费苦心。
和全村人一起看的
很有诚意的电影,让人感受到温暖和一点触动。但是论掉动人情绪的能力6分的话,演技布景流畅度合理度可能只有2分。硬伤真的很多,导演像是个拍国产电视剧的
挺挺李晨先~!这电影太有技术含量了,编剧得多有想象力啊,这不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国度嘛~!那是李刚他儿子卡到了吧~~
挺不错,紧张刺激。
国产片不缺好题材,但拍的太山寨了!三星给电影里的平凡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