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再也不想看这种男的女的一直讲话的电影了!!!!!
先不打分,后半段明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啥日常啊,两小时话剧我也是醉了
看不来后半长达二小时十五分的雷乃式片中话剧深感遗憾,除了男主加速狂躁式探讨暴力与剥夺选择权那一段有节奏有冲击真牛逼,普通舞台剧式演法实在令人不耐烦。当然写实的另一半特别好。《Passion》一片映后导演提到选角需要聊30分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胜出,真演起来极少干预演员【身为导演的女主与演员一一面对面怼脸坐聊,让人联想到marina abramovic】;排练时要不带情绪照本念经,片场实战演员可以有情绪但只能是在片场当时产生的情绪,不能夹带片场之外的情绪(等于彻底摒弃方法论)。导演还笑说导戏就像谈恋爱,偶有不同意演员演法的状况发生则须小心提出,是个相当尴尬微妙的纠结过程。这些经验在这部里都呈现得很具体。“括号2011.2.3写于武藏小杉的多罗伦闭括号……当然不是在这里,只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已。”
单从观感而言,差不多算是需要观众慢慢进入的过程,没有进入的话,其实会有点割裂。#最后电车结尾太美了
这部电影看完跨度不止一个月。分为两部,上部看完比较吃力,看完下部剧场戏后又重看一遍上部,太喜欢了,相比他后面导的狗血剧情的作品,这部堪称杰作。
结尾好轻盈,像是胖胖橘猫的尾巴。
驾驶我的车试验版,直接带了一整部舞台剧。"这一次没有被滨口龙介击中",看前半段我也是这样想的,慢慢看到后面,还是被击中了些,如同另一个评论"沉重的躯干,轻盈的尾巴"
篇幅拉得很长有点忘记在讲什么
#后窗#好寂寞寥落的一部,像是未剪完的长片,带着实验性质的粗粝感。戏中戏,对爱,诗和亲密关系的讨论。男主角人格中的残酷和天真。那封“她已经回不去了”的情书。走向分叉的电车。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强韧与脆弱同在。
4.0分。尽管滨口监督擅长絮叨,啰唆,但还是不小心进了这个4小时多长片的坑。也许是较早期作品,演员的选择比较随意平庸,很有路人感。导演拿这些人练手么?对得起胶片么?看完也比较无感,前一半讲一群人排练话剧,后一半呈现这群人演出的这一出话剧。话剧内容围绕几个人之间的情感,表演也不是那么有力。无语了。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6.5分 应该就是一生只看一次的电影了。不乏灵光乍现的文本,但整体的臃肿令人头大,并且极尽催眠之能事——到了最后一小时我甚至站起来绕着房间逛来对抗困倦。严重质疑拍成四个小时的必要性,第一个小时是彻底的失败,没有一秒钟的可取。而这样条理不清的叙述给我的感触就是,无法制造稳定的沉浸感。演员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魅力可言。直到那个“通过蹦极来挑选酋长”的故事才渐入佳境,随后舒服地度过了一小时。 Part2的公演,开始还看得兴趣昂然,后来就困神附体。。中部还勉强跟得上,看出些眉目;后半段完全掉线。 结尾莫名其妙的。 果然好的导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与其说是练习说,不如说是练习听。”聚光灯下的运载想象力的言语,依靠着台下的观众的倾听。滨口的舞台就像是让语言的力量尽可能放大的倾听装置,语言既让亲密又让暴力成为可能,让彼此相逢又错道。感觉4小时真的太短了。
从天黑走到天亮。非常庞杂,只讲爱情也没什么不好。191102@郎园虞社
第一次用了快进…
害 真有你的滨口龙介虽然听完QA解释 还是不原谅
L'Amour Fou和Out 1的配方,排戏+戏+政治大戏。内景卡萨维茨,外景黑泽清。卡萨维茨经常迫冲胶片,撕裂连续性,维持注视的强度。滨口则任其欠曝,有点丢了强度,在《夜以继日》里光的流动更好。
3.7
天明真美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再也不想看这种男的女的一直讲话的电影了!!!!!
先不打分,后半段明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啥日常啊,两小时话剧我也是醉了
看不来后半长达二小时十五分的雷乃式片中话剧深感遗憾,除了男主加速狂躁式探讨暴力与剥夺选择权那一段有节奏有冲击真牛逼,普通舞台剧式演法实在令人不耐烦。当然写实的另一半特别好。《Passion》一片映后导演提到选角需要聊30分钟,跟自己聊得来的人胜出,真演起来极少干预演员【身为导演的女主与演员一一面对面怼脸坐聊,让人联想到marina abramovic】;排练时要不带情绪照本念经,片场实战演员可以有情绪但只能是在片场当时产生的情绪,不能夹带片场之外的情绪(等于彻底摒弃方法论)。导演还笑说导戏就像谈恋爱,偶有不同意演员演法的状况发生则须小心提出,是个相当尴尬微妙的纠结过程。这些经验在这部里都呈现得很具体。“括号2011.2.3写于武藏小杉的多罗伦闭括号……当然不是在这里,只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已。”
单从观感而言,差不多算是需要观众慢慢进入的过程,没有进入的话,其实会有点割裂。#最后电车结尾太美了
这部电影看完跨度不止一个月。分为两部,上部看完比较吃力,看完下部剧场戏后又重看一遍上部,太喜欢了,相比他后面导的狗血剧情的作品,这部堪称杰作。
结尾好轻盈,像是胖胖橘猫的尾巴。
驾驶我的车试验版,直接带了一整部舞台剧。"这一次没有被滨口龙介击中",看前半段我也是这样想的,慢慢看到后面,还是被击中了些,如同另一个评论"沉重的躯干,轻盈的尾巴"
篇幅拉得很长有点忘记在讲什么
#后窗#好寂寞寥落的一部,像是未剪完的长片,带着实验性质的粗粝感。戏中戏,对爱,诗和亲密关系的讨论。男主角人格中的残酷和天真。那封“她已经回不去了”的情书。走向分叉的电车。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强韧与脆弱同在。
4.0分。尽管滨口监督擅长絮叨,啰唆,但还是不小心进了这个4小时多长片的坑。也许是较早期作品,演员的选择比较随意平庸,很有路人感。导演拿这些人练手么?对得起胶片么?看完也比较无感,前一半讲一群人排练话剧,后一半呈现这群人演出的这一出话剧。话剧内容围绕几个人之间的情感,表演也不是那么有力。无语了。
看完第一part看到還有一半沒看好崩潰 不折磨自己了 也沒有那麼愛年輕的濱口龍介
6.5分 应该就是一生只看一次的电影了。不乏灵光乍现的文本,但整体的臃肿令人头大,并且极尽催眠之能事——到了最后一小时我甚至站起来绕着房间逛来对抗困倦。严重质疑拍成四个小时的必要性,第一个小时是彻底的失败,没有一秒钟的可取。而这样条理不清的叙述给我的感触就是,无法制造稳定的沉浸感。演员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魅力可言。直到那个“通过蹦极来挑选酋长”的故事才渐入佳境,随后舒服地度过了一小时。 Part2的公演,开始还看得兴趣昂然,后来就困神附体。。中部还勉强跟得上,看出些眉目;后半段完全掉线。 结尾莫名其妙的。 果然好的导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与其说是练习说,不如说是练习听。”聚光灯下的运载想象力的言语,依靠着台下的观众的倾听。滨口的舞台就像是让语言的力量尽可能放大的倾听装置,语言既让亲密又让暴力成为可能,让彼此相逢又错道。感觉4小时真的太短了。
从天黑走到天亮。非常庞杂,只讲爱情也没什么不好。191102@郎园虞社
第一次用了快进…
害 真有你的滨口龙介虽然听完QA解释 还是不原谅
L'Amour Fou和Out 1的配方,排戏+戏+政治大戏。内景卡萨维茨,外景黑泽清。卡萨维茨经常迫冲胶片,撕裂连续性,维持注视的强度。滨口则任其欠曝,有点丢了强度,在《夜以继日》里光的流动更好。
3.7
天明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