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来访

ביקור התזמורת,乐队来访时(台),乐队造访,警察乐队来访时,The Band's Visit,Bikur Ha-Tizmoret

主演:塞森·加布埃,罗内特·艾尔卡贝兹,萨莱·巴克里,哈利法·那图尔,鲁比·莫斯科维茨,乌瑞·加夫利尔,伊马德·贾巴林,希拉·萨尔琼,什罗米·亚伯拉罕,塔里克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法国,美国语言:希伯来语,阿拉伯语,英语年份:2007

《乐队来访》剧照

乐队来访 剧照 NO.1乐队来访 剧照 NO.2乐队来访 剧照 NO.3乐队来访 剧照 NO.4乐队来访 剧照 NO.5乐队来访 剧照 NO.6乐队来访 剧照 NO.13乐队来访 剧照 NO.14乐队来访 剧照 NO.15乐队来访 剧照 NO.16乐队来访 剧照 NO.17乐队来访 剧照 NO.18乐队来访 剧照 NO.19乐队来访 剧照 NO.20

《乐队来访》剧情介绍

乐队来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支埃及亚力山大的警察管弦乐团受邀前往以色列某城的阿拉伯艺术中心演奏,可他们下了飞机却发现对方没有派出任何人来接待,同时也找不到其他途径好解决问题。一番问路后他们赶往目的地,却发现跑错地方,到了另一个沙漠中的小镇,在善良的餐馆老板娘蒂娜(罗妮•艾尔卡贝兹饰)帮助下,他们在不得不选择休整停留一夜,然后在次日出发。 团长的老团长和年轻的队员哈利德(萨累•贝克利饰)产生了矛盾,但他们一起前往老板娘家里留宿,受到盛情款待。其他人则去了另一户家,晚餐气氛有些怪异,他们还得打公共电话向埃及大使馆求助。这一夜过后,第二天他们将带着什么心情离开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七人魔法使囧探双雄和谐一家亲恶魔的请柬:第二章一颗颗眼泪都是爱潜艇总动员2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内向的老板死亡约会服务外包老妈去死吧电影屁屁侦探再见亲爱的伙伴那个传教人洞窟绝机后来的我们比利小子第二季变焦刀剑神域外传暴风之铳反串勇闯天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错位青春第四季上海女子图鉴机关枪囚徒大宅男爷爷的暑假犯罪心理第五季冬天的礼物

《乐队来访》长篇影评

 1 ) 厦门盲盒放映 | 这是一个悲伤的遗忘之地,干净得像死了一样

我在2024.10的声音主题盲盒放映上选择了放映这部片现场反馈不错!

这是一个很乱的整理,想到哪写到哪吧。

首先,电影里所有事情都是虚构的。

在故事的背后1、导演艾伦·科勒林在筹拍《乐队造访》时或许是因为政治问题,当地找不到任何一位愿在一部以色列影片中出演角色的埃及演员,只好在本国的以色列演员中寻找拥有阿拉伯血统的伊拉克、伊朗、摩洛哥等移民,专门训练他们说埃及口音的阿拉伯语。

2、电影代表以色列角逐奥斯卡被拒绝,因为电影里出现大量英语,但英语却是埃及和以色列的共同语言,也是在语言不通时推进剧情的重要手段。

电影里弱化了战争的冲突,以相同语言来推进却被奥斯卡拒绝,令人难以置信。

导演回复: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失落的境遇。

(真实大方)当然今年的《里斯本丸沉没》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也被用同样的理由拒绝,真是讨厌啊。

导演的正面回应这个部分主要是一个导演的Q&A:Question:电影的缘起是什么?

导演:我读过一本名为《以色列之旅》的书,作者讲述了他第一次开车来到以色列的经历,由于压力太大、迷失方向,他最终没有到达特拉维夫,而是去了纳塔尼亚。

由于这个错误,他描述了自己与酒店问讯处一位女孩的对话。

Question:为什么电影用“影片中发生的事情,并不那么重要”这样的语句来开场吗?

导演: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大的政治背景,但它关注的是那些相对平淡无奇的事情。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重要,算是一个讽刺的做法。

Question:黛娜 (Dina) 这个角色是如何出现的?

导演:我对这个角色的要求很高,甚至超出了我现有对女性的认知,我很担心将戴娜刻画成一个在沙漠中浅薄的蛇蝎美人,但最终选角的时候遇到了罗内特。

看到她坐在桌子上,像个孩子一样摆动着腿,听着我说的话。

最后我发现我想要的戴娜不是一个沉迷浪漫的人,而是一个渴望寻找,内心有舞蹈和丰富想法的女生。

Question:您能谈谈影片的鲜明色彩搭配吗?

例如,蒂娜的深红色连衣裙与乐队的粉蓝色制服之间的对比?

导演:我想营造传奇色彩与矛盾感。

例如在烤肉店谈论艺术和诗歌,在溜冰场朗诵诗歌。

我喜欢小小的干扰和矛盾——比如大指挥官坐在小破餐厅里。

或是乐队在机场排成一排,然后一名清洁工拿着吸尘器穿过画面。

Question:您是否考虑过为这部电影设计其他结局?

导演:其实我有写另一个结局且剧本专家也推荐我的电影多一些所谓的活力,但当我试图去拍摄时,这些结局对我来说都不合适。

因为我从心底认为指挥家跟戴娜永远不可能在一起,这完全是谎言。

这部电影在埃及被禁播导演有什么感受?

导演:这不仅适用于我的电影。

任何以色列电影在埃及都会被禁。

三、有关爵士音乐家电影里有提到Chet Baker,这是一位一生戒毒最终死于毒品的传奇爵士乐艺术家。

也是影片里小号手的偶像,他在里面学习吹奏的就是查克贝特的作品。

挺神奇一个人,他吹奏的音乐都不是他创作出来的,但是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演绎。

其实这点挺像中国民谣乐手赵已然,唱别人的歌硬生生把自己唱火,也最终死于病痛。

四、音乐剧的故事电影在放映时被音乐剧编剧/开发者注意上,于是找导演沟通改编成音乐剧,最后商量+拍摄总历时10年,并在音乐剧圈内获得了诸多大奖。

而且难得的是音乐剧也保留了电影中的平淡叙事。

也尊重电影基本上电影的主要剧情全都保留了。

B站的音乐剧拍摄版: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W411w7KP/?buvid=Z14241112DDE2D09485C9412BC214B55E134&from_spmid=main.my-favorite.0.0&is_story_h5=false&mid=X6luJ8rcwc27NdxkqG2atA%3D%3D&p=1&plat_id=114&share_from=ugc&share_medium=iphone&share_plat=ios&share_session_id=78C1C4F2-697D-478E-A733-23FB7DC243B2&share_source=WEIXIN&share_tag=s_i×tamp=1730366069&unique_k=rktmtz2&up_id=25522213Youtube上音乐剧的宣传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lFbsRo5Ko最后,其实看的时候一直想起《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一样的战乱,一样的政治抛弃,一样的孤独氛围。

但河对岸战乱被刻画成风景,就跟《乐队来访》里的坦克被帽子遮住一样,仿佛都在说这个东西一直都在生活中,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去对待他。

 2 ) 《乐队造访》

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警察管弦乐团到以色列参加演出,误到与目的地相似发音的一个小城市。

其成员与当地人所发生的林林总总,有热情又风情的饭店女老板,有普通的一家人,有执著等女孩电话的男孩、还有一群年轻人……开阔的空间,除人之外极少的物体,极简的表演方式,却处处展现着冷幽默,才开始你会有北欧作者电影影像的感觉,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实质不像北欧电影,人与人的融合带给你的就如同饭店女老板的红裙,一丝暖意。

2008-01-10

 3 ) 不一样的孤单,一样的孤独

避掉了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世仇,避掉了宗教种族文化所产生的排斥,以色列影片《乐队造访》是一部集合了幽默与人性温暖的治疗系影片。

它回避掉许多客观,更像被理想化的世界。

长久对立下的现实快要让人忘记摆脱仇恨摆脱历史,人与人也是可以发生这样的彼此救赎。

“这里没文化,也没有以色列文化,更没什么阿拉伯,什么文化都没有”。

---题记不久之前,一个小型埃及警察乐队抵达了以色列,并没有很多人记得这件事,因为它并不那么重要。

8个身着蓝色制服的警察,年轻跨足甚大,从20多岁年轻气盛的菜鸟警察到4,50岁抽一根烟就陷入空无的沧桑老头,在钢琴声中,有点慌乱有点焦躁在公路边上翘首。

3分44秒的开篇,我陷入这样漫无边际的幽默。

3分44秒的开篇,足以证明Eran Kolirin拿捏情感基调的功力。

小警察乐团等候不到以方接待的人,一个8人的乐团在举目陌生的地方陷入困境,团长决定自行搭车前往小镇参加隔天的演出。

结果擅长用chet baker的《my funny valentine》泡妞的小提琴手哈利德显然如同西蒙担心的一样粗心,一音之差,买错票,跑错地方,到了一个荒凉的小镇,不得不暂时留宿在好心收留的小餐馆里。

一夜之间,8人的乐队突然侵入了以色列餐馆里的生活,这样的入侵事件并不少见。

可是这样的一夜让我觉得有些特别。

这部片子并不满怀激情的试图在谁的人生历程上记上一笔,从而性格大转变或看开什么;并不煽风捣火的准备在这个小镇上刮起一场腥风血雨。

从3分多的开场,我们可以猜想。

一夜的停留可以发生什么浪漫,以导演的开篇基调,它肯定不那么的桃色。

一夜的停留可以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以导演的开篇说明,它并不重要。

《乐队造访》只有淡淡的钢琴声,嘶哑的小号声,陷入过去的烟头,矜持克制的拒绝。

它只是让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两拨人马分享了些内心世界,交换了些秘密。

淡淡的来,静静的去。

我要的,就是这样的平淡。

我要的,是一份面对突如其来的陌生人,那种最自然而然竖起的心墙,也是那一份最容易因为只是一夜的短暂交谈而最容易卸下的心防。

我要的,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若有似无的细微转变。

《乐队造访》做到了。

对话交谈中,似乎挖掘到了什么,孤独,渴望,能量,却也像嘎然而止的小提琴声,刺耳而骤然的止住,没有共和的统一,没有出口的释放,没有谁的郁结解脱。

在陌生过客前,我们更容易吐露心扉,这样的煽情并不一定解决了什么,它甚至,只是倾诉。

正像Chet Baker的《my funny valentine》,嘶哑的声线中,偶尔岔开的空响,只留下孤独。

这样的孤独在大部分的桥段中都是统一的,只有到了餐馆小伙计帕皮的段落有些脱轨。

一个面对女孩就脑袋空空的,只听到海的声音“咻……咻”的把妹生手。

他的孤僻在侵入事件的作用下退去灰色。

这样的安排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有些跳拍,虽然我也承认,这一桥段拍得满具幽默感和观赏性的。

但也许可以给这有点灰色的孤独沙漠注入一股清新的血液,调和一下冷却许久的温觉。

 4 ) 无法逾越的孤独与萧索

影片《乐队来访》借着色彩、光还有构图编织成如同麻布衣服般粗糙的以色列城市图景与无法消解的疏离感和孤独氛围。

电影的颜色运用的十分得心应手,影片的开头乐队成员站在马路对面造成了一种具有疏离感的舞台效果。

这种疏离感不仅存在于我们作为观众视角无法参与其中的疏离,也表现在色彩不相容的疏离。

这种不相容在于乐队成员身上的天蓝的礼服颜色始终要比背景灰霾的以色列城市更加明亮。

而乐队几个成员在一个人家里吃饭的场景,导演始终用冷暖两种颜色的衣着将几个人鲜明的分割开来。

暖黄色的壁纸,家庭成员普遍暖色调的衣着让三个乐队成员在那个场景显得尤为突兀,气氛中始终弥漫的一种尴尬与疏离。

直到双方都聊到共同喜爱的音乐,导演将两组成员放在前一个画框中,那种突兀的蓝色才被包裹在黄色中使得两种颜色变得相对融洽,让尴尬的气氛得以消解。

这种色块上的对比与碰撞更为悄无声息地步步紧逼的是乐队队长与饭店老板娘吃饭的那个场景。

老板娘披散的头发身着红衣,一个微笑一次挑眉步步紧逼,此时热烈红色与内敛的蓝色形成了一种暧昧而又疏离的质感。

这种疏离感不单存在于双方飘忽不定眼神,还在于镜头给向的镜头二者处于对立的位置,座位的对立的颜色的碰撞。

电影对于光的理解是更为独到而新颖的。

电影在多组镜头中运用了顶光。

造成了一种演员身临舞台的感觉,让电影本身造成的搁在观众面前的一堵墙中加上了戏剧带给我们的另一堵墙,使电影本身造成的给予观众的疏离感变成双倍。

像是寒风习习的夜晚在电话亭等待女朋友的那个小哥,在乐队成员的眼中这个少年是怪异的,这种身在他乡遇到一个奇怪的无法与之沟通的人的孤独与疏离质感是电影想要传达的。

而一束顶光打在奇怪少年的头上,使少年的脸在观众眼中变得诡异而模糊不清,这种由于看不清脸的疏离感是此处给予观众的第二重疏离感。

萧索的夜色,被人遗忘的公园长椅,老板娘与队长坐在长椅上,顶光打在她们的头顶,四周的黑暗将他们包裹构成了酷似舞台效果的孤独质感。

影片的构图也显得十分巧妙,乐队成员在以色列家庭吃饭时,导演刻意的将这两组成员安排在不同的画框中,两幅画面来回正反打形成对立的无法相容之感,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孤独导演仅用画面就极为到位的表达了出来。

更明显的疏离感与孤独感还存在于这两幅不同的画面的构图,相比以色列家庭分散开来围成半圆的温暖场面,乐队成员三人则紧紧的挨坐在一起。

导演在这种紧凑的不留空隙的构图方法与以色列家庭形成温暖的场面间来回剪辑,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与感触。

乐队被安排在画框中一字排开的严谨的构图在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

突出了一群由军人构成的乐队的严谨和与城市不相容疏离。

当这组构图第二次出现时,清洁工进入画面的一瞬间打破了那种尴尬的场面使之变得怪诞而显得他们与这座城市间的距离变得更加无法逾越。

影片的孤独与疏离质感极为巧妙的溶解在各各场景的细节中给予观众无法剥夺的观影体验与不同的情感共鸣。

 5 ) 官方指定结束

这也许是我最近看过的电影中把情感表达和意象表达结合的最好的一部电影了,如果考虑到两个民族间的微妙关系,更是让人觉得无比精彩。

但是导演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和解的电影,或许导演是这个意思,但是电影之中,却给了我更多东西。

最叫我感动的一句在大约快1小时的时候,那个有笑纹的男人给黑管大叔一直完不成的曲子做的指导:“你知道么...你的演唱会也许可以这样结尾,我是指...不要宏大的结尾,配上小号和小提琴,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的情绪,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上面安睡还有...无尽的孤独"我想这种结束也许可以成为一种官方指定结束,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这样结束:爱情,战争,生命,思考,追逐,种族纷争甚至是整个人类本身。

如果除去最后在埃及文化处结局的那个真正的画蛇添足的音乐会,这场电影真的可以比真正的末日电影更具有末日的象征,小镇,女人,年轻人,老头,阴郁的姑娘,想说话时却总是回荡着潮水的声音的弱智男(最后还是吻了人家),在深夜的歌声,沙漠,路灯,等电话的男人。。。。。。

女主角很迷人,那个溜冰场里推开年轻乐手的女的也很迷人,片子的片长也很迷人。。。。

 6 ) 有善意 卻不可能開花結果

曾經有段時期,每天看電視新聞都會見到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發生衝突的流血事件,總覺得以色列很強硬。

想不到這幾天連續看到兩個以色列文化節目,看到它的另一面。

記憶之中,早在20多年前有過一部英語電影以頑皮中學生放暑假為題材,在香港十分賣座,可說是打下「古惑仔放暑假」電影在香港風行的基礎。

然而該片中那些頑皮學生與大家在歐美電影所看到的有所不同。

後來才有消息傳出,那是部以色列電影。

當年資訊不發達,而香港電影觀眾又不够主動,於是才發生凡是英語電影便是英美出品的誤會。

2008年香港國際電際節有個「以色列新形勢」專題,放映7部以色列電影,但電際節有300部作品,選擇太多,因此大概只有幾個人專心留心該7部作品。

該個「以色列新形勢」專題沒有引起香港傳媒多少反應可以理解。

該7部以色列電影其中一部是在世界各地(從法國Cannes到日本東京)獲得不少獎項的《警察樂隊來訪時》,後來能夠在香港公映,大家欲一窺以色列生活和文化,此其時矣!

這部以色列電影《警察樂隊來訪時》,講埃及阿歷山大港一枝警察樂隊被邀請到以色列一個地方參加當地的阿拉伯文化中心開幕。

怎知樂隊搭錯車,去到一個荒蕪的地方。

他們以破爛英語與當地人溝通,最後幸得當地一個半老徐娘老闆打救,才不致露宿於荒野中。

香港電影節節目手冊說該片在法國Cannes電影節放映後,觀眾起立鼓掌20分鐘。

為甚麼世界各地觀眾對這部以色列電影這麼熱烈反應呢?

我相信是大家理解到以色列難得對阿拉伯國家(埃及位於非洲,實屬阿拉伯外圍)釋放善意,所以特別予以鼓勵。

雖然該片質素其實只是普普通通而已,但仍給予獎項,乃可以理解。

這部電影故事情節實在簡單得可以,全片內容只是幾個以色列人幫助埃及警察度過一晚這件事,(片頭字幕說,以色列報章刊登過這樣一條新聞,但沒有人留意)。

然而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伊斯蘭人是世仇,雖然埃及還不算以色列的頭號敵人,但以色列電影怎樣處理這個燙手題材也屬費周章的事。

該片拍得拘謹、小心奕奕,屬理所當然的事,片中的以色列人沒有表情、說話很少。

導演其實已相當聰明,既然片中少對白,影片很多時是靜態畫面,於是他索性強調映象構圖、演員造型站位、畫面顏色等等,令到影片的視覺性很突出,因此影片其實相當風格化,有可觀的地方。

可惜影片內容實在單薄,而那個晚上所發生的事情也太少,半老徐娘與樂隊領隊的曖昧關係沒有發展,而年輕樂手碰上以色列懷春女郎亦沒有事情發生。

影片如此淡然無味,只可以表示今天以色列人可以有與阿拉伯人交朋友的餘地,甚至可以釋放善意,但在目前環境和氣氛下,卻不可能開花結果。

此部電影也表現出這樣的局限。

(完)

 7 ) 乐队来访

简洁且充满性格,大量的封闭性构图与镜头有意创造的疏离感带出苦酸、清冷又浪漫的基调,几组来自不同环境的怪人之间波澜不惊的交流背后淌着文化差异这条河,留白挖掘空间很大。

在老团长做出演奏的手势后戛然而止无疑是更好的结尾。

平静的固定镜头缓缓托出一部轻松温暖的小品,较于法式略显粗犷,却别有一番磅礴的细致,影像语言暗处把埃以政治冰意烘托得欲融欲滴,几句台词几个动作的白描便活脱可现,队长与老板娘约会的微妙,哈立德教人把妹的滑稽,好像在高呼两个斗意正酣的国家也阻挡不了各自人民追求幸福的热情,所以电话亭旁的小伙子等来了爱人的来电,帕皮有了第一次,副队久违的创作也来了思路,不同文化间的人们至少还有共同的音乐、爱情,世界其实很美好,简约深刻返璞归真。

 8 ) 孤单寂寞让他们如此相似

《乐队来访》,10月下旬落幕东京电影节的金麒麟大奖,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委特别奖。

先前巴勒斯坦人体炸弹的《天堂此时》在题材上取胜,本片则避免了直触敏感话题,反过来,将近邻埃及搬来一说,清冷的画面中带着情感的热度。

《乐队来访》讲述一个埃及亚历山大警察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某小镇演出,结果跑处地方,到了另一个沙漠中的小镇,他们不得不选择停留一夜次日出发,重要篇幅说的就是这一夜中发生的故事。

几天来诸事不顺,换一种看法,照理能接受得了《乐队来访》的心灵鸡汤风格。

它篇幅较短,实际长度可能不到80分钟。

有个常见的“突然闯入”主题,在群像中突出几个人物,通过不多的对白或神情,几笔描摹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大概。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成为它着力去表现的,每一个人都有掩藏着寂寞孤单,就像影片一段试图点睛的对白所说。

但事实上,并不是特别喜欢这部片子(或者说《乐队来访》并不是能让本人特别喜欢,高期望下带来的小失望?

),有一些东西限制阻碍它成为一部心头至爱。

不过把好的东西先拿到前面来说,省得跟批小情调一样被挖苦说“人心不净”。

大概数下,《乐队来访》中有接近十个突出明显的人物角色,风骚的单身老板娘、为家庭苦恼的男子、和女孩无缘的小伙。

他们在第一次出现时都是身份不明,之后也不甚清晰,直到一步步交流后才有了完整大概。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警察乐队这边,外加乐队中喜欢泡妞的、古板保守的、协奏曲前奏未完的。

作为观众,一样在揣测他们的心情和过去。

另外还有数量相仿的彼此遇见的形色支线人物。

其中影片设置的年轻队员和老队长冲突是主线,他们被餐馆老板娘接宿,其他人则去了另一处地方留宿。

年轻队员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和女人示好,而老队长则屡次拒绝别人的邀请,处世观的不同既是种割裂,也强化了老板娘角色的作用。

几乎是在这一夜下来,他们就在对目一视中达成了理解,尤其是对挥手道别的老队长来说,他向老板娘,同时也是观众坦露了心扉。

这可能是个好的埋设,但也是可以预判的发展。

突如其来的闯入并没有解决实质小镇上以色列人的实质问题,表面上是次有些拘谨的交流。

《乐队来访》放大了所有遇见的可能,在交流不便和言语不通的基础上,他们抓住和音乐有关的话题,试探性地询问并发表意见。

埃及乐队的人能说英语,但有着浓厚的口音,影片正因有着过多英语对白,失去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资格入围。

乐队队员几乎都能用基本的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就跟外国人来中国感慨那么多大学生会英语一样的怀疑。

细节上,不知该说不愿相信还是不大尽信,在年轻队员去教小伙如何安慰女孩时,那场景几乎可用黑色幽默来形容。

一个念头就是:居然能那样教,这是讨巧还是做作?!

相同的还可包括后来老队长和老板娘在长椅上的对话比划,都会冒出类似想法,小地方小细节相当多,确是好事,可终归有些是略显刻意,即便它们也可归为黑色幽默。

在视野远方就可见到荒漠包围的小镇上,埃及警察意外流落在异地的心头警惕和不安,变得很容易捕捉路人的小动作。

沟通欲其实是本片主题,即为“交流的渴望”,埃及人到以色列人,情感如沙漠一样荒芜的小镇是绝佳的故事场所。

大的方面,乐队来以色列就是奔着该目的,小的方面,在一个个几乎不会为观众记住名字的路人角色,都仿佛有了血肉丰满。

一方面几个人的情感表达被婉拒,一方面又在努力试图修补着裂痕,想来《乐队来访》足够引发一吨重的人生感慨,而不会有徒生悲伤或欢喜。

算是明白了,这才是兼具得奖相又有口碑缘的电影。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90350/

 9 ) 《乐队来访》,寂寞还是哀愁?

喜欢这类画面干净行走缓慢但是不做作的片子,据说是刚在东京拿了奖的以色列电影,尽管里面夹杂了法语、阿拉伯语、英语,但是因为Jazz,直到最后阿拉伯风情的音乐才想起来者居然是以色列的电影哩!

这个片子完全不需要介绍剧情,一句话就是埃及亚力山大警察管弦乐团在以色列演出迷路在沙漠上途中发生的微妙的心灵鸡汤故事…………完了。

有点小幽默,黑色的那种,让你闷笑的那种;有点小哀伤,感慨一下唏嘘一下该干吗干吗。

喜欢里面一段话:也许,不需要很隆重的表演出来,就那样突然结束好了,没有悲哀的情绪,也没有快乐……自然。

就是因为点意外停留一下,看一看周围的风景,发生点莫名的感慨,梳理一下自己有点负担但是还算快乐的生活,然后就没了,继续上路。

不一定有什么改变。

前奏曲就那样好了,没有结尾也好,只要好听就好。

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电影,画面干净,非常干净,我喜欢画面干净的片子!

里面的所有插曲配乐我喜欢,悦耳,喜欢这个词,就是舒服,听得心情会婉转起来。

所谓心灵鸡汤般的作用,就在于,喝的瞬间和回味,都好幸福,然后第二天该没心没肺还没心没肺。

我现在不需要心灵鸡汤,我想喝真正的鸡汤,有蘑菇的,漂着油的。。。

 10 ) 观察人类的好片,埃及乐队,以色列内盖夫,人物的互动,行为,文化,思想,都很有趣

闯入内盖夫沙漠的埃及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奏,可是来之后却找不到了。

遇见了善良热情的沙漠餐厅,女主人喝了邻居伸出援手。

第一晚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语言,文化差异。

没有太多语言镜头,更多的的是呈现了某种静谧又没有违和感的画面。

I hear the sea in my ear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shingIt's the sound of water and waves,the sound of distant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the sound of the bait falling in the water,In the early hours,the sound of sea like a symphony.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就不剧透了。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乐队来访》短评

像柠檬龙舌兰般的电影。

9分钟前
  • 德克老师
  • 力荐

原以为是埃及版本的列宁格勒乐队。

12分钟前
  • 大嘴帽
  • 力荐

6/10。机场的尴尬无言,没有结尾的协奏曲,溜冰场的照猫画虎。虽然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历史恩怨由来已久(即便如此,女主也可以摒弃政治偏见,纯粹地欣赏电影),但在本片中只见文化隔阂,以及潜藏的荒诞与孤寂。

13分钟前
  • ΛVΛVΛ
  • 还行

闷 骚,没有高潮

15分钟前
  • 佳一
  • 较差

笑死我了,片名怎么不叫 尴尬 ??

16分钟前
  • 大晗亲、
  • 还行

阿拉伯管弦乐团来到以色列的土地上演奏,天然的政治性不可避免,但是出人意料地,没有冲突和暴力,只有友好的一夜留宿,萍水相逢各诉心事,然后一一挥手再见,跨文化的交流共襄温馨的人性之美

21分钟前
  • 天蓝色的残忍
  • 还行

没有什么大的爆的笑点,幽默在尴尬不失礼貌的微笑之间含蓄展现。。。

22分钟前
  • 长星照耀十三州
  • 还行

电影一开始蓝色制服的警察乐队,寂寞地等着有人来接他们,让人好想哭哦。误以为俩小孩是给他们献花。就连在机场拍照,倒垃圾的人也欺负他们。开场字幕也很心酸“并没有很多人记得这件事情,因为它并不那么重要。”老警察和爽朗女子之间的情愫。风流警察手把手教无经验大海男追阴郁泪水妹,又基又温暖。

23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尴尬

26分钟前
  • Ying_0111
  • 还行

纯粹的大闷片。

31分钟前
  • CP
  • 还行

32分钟前
  • Amang
  • 推荐

拍得非常安静的电影,情绪也是不欢乐也不悲伤的那种。。。间或小趣味。。。还可以吧。。

36分钟前
  • cg
  • 还行

萎缩的绿洲,不仅仅是乏味,像是一粒鹅卵石投进臭水沟里,连泛起的水花都令人反胃。

38分钟前
  • 杨多荤
  • 很差

哈哈,让我大笑三声,再见一座城。

39分钟前
  • Sai
  • 力荐

8.3/10抛开民族和政治,享受这种恬静与清新,不是雄伟的那种,配上小号和小提琴什么的,也许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熟睡,还有……无尽的孤独。

44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听起来好像吉尔拉有没有 看不懂政治民族战争什么的直接就损失掉八成的精髓 因为整部的腔调都是作为喻体出现的 串起来不散的质在本体 所以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延伸出的代指 尽管表面看起来并不晦涩 可能懂的一眼就看明白 但有一点这儿读到的 刻画首席动作语言的简洁达成的力度 真的是观察思索生活的根

47分钟前
  • 2007
  • 较差

让人想到Expressionism

48分钟前
  • 找了很久找不到
  • 还行

现在看这类不痛不痒的电影很容易游离

50分钟前
  • 白哐哐
  • 还行

就算和一群人在一起也一样会觉得孤独。

52分钟前
  • 高小梵
  • 推荐

不喜欢

57分钟前
  • Lé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