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3年欧洲三大电影节,《和谐课程》(柏林杰出艺术成就)、《赫利》(戛纳最佳导演)以及《暴力小姐》(威尼斯最佳导演)组成的一组暴力影像异常抢眼。
如同90年代流行的三段式,新世纪人人都爱手持风,暴力题材接二连三引发争议并且获得评审团青睐,多少反映了世界电影的某种审美癖好和潮流趋势。
三位创作者的年龄都介于三十到四十当中,人们不免好奇,先于电影的观众,他们自己如何承受遍布这个世界的暴力并且消化之……要知道,自电视以及更后来出现的网络,暴力影像的泛滥早已是一项治不好的现代病(另一项大概是色情)。
关于这个话题,哈内克作品有过很深入的分析。
而单从画面上看,《和谐课程》是其中最干净的一部。
对我个人来说,整部电影最血腥恐怖的暴力,其实只有开头杀羊放血、剥皮断骨的一幕。
这段画面有一个略显滑稽的开场,像《图雅的婚事》,或是前几年哈萨克斯坦另一套热门艺术片《图潘》,但观众笑声刚落,暴力很快登场,血淋淋的、毫不避讳的纪录展示。
至于多数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它们显得笨拙而不真实,不会真正打击到观众。
摄像机会有意避开那些拳打脚踢,以固定机位冷眼旁观,紧接着用一个淤青或跟流血的身体部位来说明暴力曾经出现。
《和谐课程》把学校设置成了日韩青春片的外景——同样盛产校园凌弱故事的天然场所,人满为患的监狱则被设置成了明亮的戏剧舞台。
这几个场所的存在,与主人公生活的小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几乎不像出自同一个时空。
作为导演埃米尔·拜加津的第一部长片,《和谐课程》近乎强迫症地设置了动物的指代以及升级递进,从羔羊、蜥蜴、蟑螂到蚂蚁,很多人乐于去猜题解谜。
殊不知,这样的手法无非一个趣味游戏,并无法真正给导演技巧加分(参见金基德或贾樟柯)。
真正高明的导演技术,不是拍摄动物世界,更不是表演推诿扯皮,埃米尔·拜加津让观众去脑补暴力的恐怖和无解,最后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出路暗示,连进化论都说了弱肉强食,更见绝望。
镜头语言上,虽然也有新手导演常见的夹生拧巴,譬如让镜头不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拘谨,追求极简画面以求爆发出最大力量,不过埃米尔·拜加津还是完成了视觉风格上的统一。
毕竟对新人导演来说,别人最怕你没个性,哪怕你是在坚持一种错误的风格,那也比没有风格要强。
正所谓,一鸣惊人是也。
不同于《赫利》对暴力的露骨迷恋,《和谐课程》表现出极端的内敛克制,它用白色的校服和空无一人的镜头去掩盖暴力。
这两种极端,其实恰好是近年暴力影像的两种表现,也是有关身体影像的新极限主义的延伸。
对不喜欢《和谐课程》的观众来说,它的影像风格多少还是故作矫造,憋屈、压抑,即便它在完整性上,它似乎要胜过墨西哥人的《赫利》。
如果回溯到前几年,菲律宾人曼多萨已经表现了足够多的暴力,那些手持镜头晃到前排观众吐,警察作恶分尸害人的题材同样令人发指。
在第三世界国家,那些远离了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区,人们受害于暴力,又不得不选择了暴力相向。
而新晋这几个来自电影欠发达国家地区的创作者,他们多少还是在选择一条捷径,同时也是重复一条老路。
以暴力影像起家,无论你是反暴力或是迷恋暴力,都可以有足够噱头,但想一条路摸黑走下去,暴力不免会沦为垃圾食物。
像北野武那样,主动与类型片结合,其实又很难。
能像昆汀那样选择暴力又借助消解暴力的顶级玩家,那就更难了。
再不然,这些暴力影像是像希腊电影《犬牙》那样,影像风格极端克制,就如同以温情美好的假象开场、以悬念为引的《暴力小姐》,最后还是一个变态之家,万变不离其宗。
尤其牵涉暴力,它们在影像的本质上并没有太过颠覆,更多只是换了一件特定地域的外衣,用影像基调来选择所站的冷冰冰立场,不愿明说拒绝暴力。
面对业已发生的暴力,问题关键并不是谴责与宽恕,剥茧抽丝找快感。
因为暴力只能催生暴力,但伟大的创作者却能制造悲悯,这不是泛滥的人类情感,而是一种更加博大和宽忍的胸怀,譬如韩国那部《绿头苍蝇》,同为处子作,它就已经很接近了。
【中国新闻周刊】
用冷静的镜头表现暴力不是新鲜事了,从一开始的宰羊,后面的虫子蜥蜴,然后青少年暴力,杀人,刑讯逼供。
暴力存在的密度很高,但是镜头是刻意的回避和冷处理,让大家脑补,脑补的力量的确是强大的。
有点像哈内克,但是哈内克的冷能让人寒毛直竖,有种心哇哇凉的凄惨感,这部新人导演的作品还是让我有距离,(不知是不是哈萨克斯坦对我略异次元的关系),有种剧中角色自找的感觉,原谅我的直白。
极具北欧风格的构图方式,却像女孩头上的一层纱,把一切都蒙在了雾里可能大部分人对于哈萨克斯坦电影的印象并不深,《受伤的天使》(2016年)、《斯佐的爱》(2004年)等,都算是佳片。
这部电影是哈萨克斯坦导演埃米尔·拜加津的首部处女作,节奏把握的很不错,内容处理妥当,不风骚略显低沉。
内容关乎校园霸凌,亦可上升哲学。
【宰羊、抓蜥蜴、电蟑螂】点里面,我最喜欢“电蟑螂”这个桥段,因为这和男主的梦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经历了一系列警察的酷刑后,男主的梦境里出现了之前自己制作的电椅,并在梦境里让自己坐上了电椅,这里和之前男主强迫蟑螂坐上电椅并把它截肢可以说是颇为相似,这个时候我才恍然明白,原来男主的形象更像是蟑螂,而不是吃蟑螂的蜥蜴。
原本一切都在玻璃缸里蜥蜴的掌控中,却大差不差的变成了可怜的爬虫,这难道不是弱肉强食带来的效应吗?
蜥蜴吃了蟑螂,蜥蜴又吃了蜥蜴,一层一层不断叠加在一起,没有所谓的强者,只有不断担惊受怕的弱者。
这样一来,整个框架就变成了一个动物世界。
其实男主和那个城里来的男配就是这个关系,很多人貌似不懂为什么男主自杀还要嫁祸男配?
这很明显,男主想要做这个动物世界的上层人,但是当他已经杀了那个霸凌的人和男配后,他才真正懂得,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上层人。
再来说羊的这个桥段,羊以宰杀为开篇,又以幻象为结束,两者必然的联系就在于谁生谁死?
开头的羊我们暂且理解为是被迫死去的,而结束的那只羊就一定是被迫死后所看到美好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其实也是男主的真实写照。
全片在男主嫁祸男配死亡后色调变得明亮些许,也可见丰富的颜色,和一望无垠的湖泊,对面站着校霸和男配,水中央是奔驰过的羊。
这结局的画面是那么美好,完全是给全片一个强有力的交代,至于羊,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他都是男主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课程】在电影里,课程的表面解释占了很大一部分:物理课程、数学课程、历史课程、政治(宗教)课程、实践课程、生物课程。
我列举了在电影里出现的所有课程,这些课程在我看来并不是都一无是处和主线没有关联,而是对于主线起到一个强有力的烘托作用。
因为喝下了那杯水所以恶心玻璃杯就在生物课上吐了;激起了高潮的来临。
制造手枪所要用到的铺垫包括物理课、数学课、实验课都成了主线里必不可少的要素。
至于那堂历史课和宗教课的用处最大。
前面的课程可以说是为了主线发展所遗留的一些小细节,但这里的历史课和宗教课却给电影重重的加上了导演的主观色彩。
那就是对于霸凌问题的升华,也就是对于爱与和平的一个诠释。
我们看到的这种爱不单单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更像是每一部这种题材的电影都在告诉我们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不就是当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想这部电影的男主是对还是错的时候,我们此时的这个想法就会显得虚无和空洞,因为在这部电影的第一认知里,爱已经可以去化解一切。
电影名称中的‘课程’二字也正是这个含义。
【男主——阿斯兰】我很喜欢阿斯兰阴郁的性格和颇带点的古灵精怪,不难看出,导演在塑造阿斯兰的形象时比男配的形象用心的多。
还记得男主不断做的那个测试平衡的动作吗?
也许这是插入阿斯兰内心的第一把刀。
全片并没有展现阿斯兰的背景,我想应该是导演省略了,我们只能说阿斯兰的身边只有奶奶,但奶奶并不作为阿斯兰的精神支柱,这就变成了阿斯兰心中原本就有的那把刀。
换句话说,无父母的关爱,奶奶的漠然本就是这个孩子内心的暗处再加上学校老师的不负责、同学的霸凌、喜欢的人的无视,都成为了插入这个孩子内心的一把把刀。
所以他选择杀了那个霸凌他的头目,用最直接了当的方法和最安然无恙的姿态完成了这个看起来都不像高潮的高潮。
而选择杀死这个和自己一起背锅的男配,我想是因为男配的愚笨,还记得两次男配被打后,阿斯兰的反应吗?
那根本不是同情和怜悯,是一种上等人看下等人的姿态。
这么腹黑的小男孩,他有爱吗?
他当然有!
那份爱就是喂养想成为同类的蜥蜴去吃了蟑螂,那份爱就是最后好似人生赢家的去看看被抢了耐克鞋的同学,那份爱就是对自己生存的完美保护。
在我看来,他什么都没有做错。
这样人格的产生,只不过是他对于自己负责的表现罢了。
但一切都结束后,拿到那张卡片时的空虚也一定是有的,只不过,不能确定这份空虚到底有几分。
【和谐课程】这个词一定是动词,被和谐的课程。
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名词,一门优秀的人生课程。
但怎么说,都是对某种东西的一个解读,那就是生存和生活,我们应该选择什么?
我想,这个问题可以找来菲力普·克洛岱尔在2005年出版的小说《林先生的小孙女》(La petite fille de MonsieurLinh 2015)读一读。
但在这部电影,我想,生活已千疮百孔,生存就必然重要。
这不是一个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共生关系,我们怎么样去生存,这当然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我们怎么样去生活,这就必然是人生注定的。
不管怎样,如果我们都为了生存而生活,是不是就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湖泊里,我躺在湖旁,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呢?
写的内容很多,其实就是一个中心。
电影的内容为什么多?
种族、安全、国家、教育、敲诈基本都有。
中心,就是男猪脚的内心世界。
电影镜头很阴暗,但是光线的运用导演很牛B,很多镜头单拿下来就是一副精彩的摄影。
大部分的技法方面都是很有水准的,但是也有很多是别的导演玩腻的东西,包括环境音、固定镜头、一些蒙太奇的隐喻手法。
最后留下的悬念非常多,而留白也能让人有足够的遐想空间。
杀羊,呕吐物,电击蟑螂,死鱼,断头的蜥蜴,让人很不舒服,更不舒服的是看不到所谓不和谐的和谐那一面,欺凌,校园暴力那点儿小儿科和腹黑的男主角相比太可笑了,我们的男主角以初中学历,偏远地区,没有任何辅助教学,仅仅是傻帽一样的老师教了一些科学知识,竟然自制了手枪,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逃脱法律制裁。
加上全片很多莫名其妙的镜头,例如奶奶在打豆浆?
之类的,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很多符号学的镜头,也不知道导演的意图在哪里。
男主角不过是被戏弄了一下,也没让交保护费,也没天天被打,也没被抢新球鞋,看起来很酷,根本就是自我排挤他人的状态。
我们的反派呢,看上去像是脑膜炎晚期的日本大叔和双胞胎傻帽。
我是被安利看得这部电影,在看之前很多人说什么不但是表现了校园暴力,更是体现了宗教人文,我就呵呵了,不管哪一样导演同志都只是擦了个边,这部片子更像是在讲暗黑少年成长记,恩,哥们儿以后大有所为。
很不喜欢很多人说,这样没有配乐,看上去像是粗剪的剪辑,呆滞的人物和寥寥几句台词,这样的三大电影节主调性的电影更容易产生思考。
以前我也这么觉得,确实很多这样调调的电影很有深度,更容易产生思考。
不过也有很多片子本末倒置,失去了本身的故事架构和核心价值观。
也是2013年有部片子叫《暴力小姐》,那部电影给我很深的印象,电影的表达形式追本溯源还是为内容本身服务,万不可本末倒置。
在《和谐课程》里,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
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
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借了王朔这个标题,因为实在想不到其他更简洁又能直接地形容这类关于校园暴力与残酷青春主题的电影。
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青春期的课堂里,总有一个漂亮出众的女生,外地转学来的同学,傻傻天真的小男生,以及一个你永远也记不住他是谁,成绩也不怎么样,也不爱与人交谈,就那样一直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度过自己学生生涯的某位少年甲。
这样的少年甲,如果运气好,就像一朵壁花,安静中带着温顺地成长着。
那命里是要有多少幸运,方可躲过那段青春狂躁期。
而大部分的少年甲,大多不幸流于青春期的雄性激素下。
电影开场,是一个少年抓羊的长镜头,笨拙的少年,跟在羊后面追,羊儿时跑时停,仿佛在戏弄这单薄的少年。
少年扑倒了羊,掏出绳子,困了它四个脚,一把小刀切了它的喉管,祖母拿了脸盆帮着少年接羊血。
短短的几个镜头,看似无用,实则交待了少年的家庭背景 -- 与祖母相依为命,家境清贫,对动物无爱惜之心与怜悯之情。
紧接着徒手掏内脏的画面,本应是很血腥的场景,导演层现地画面,却极为干净,这种反差,稍许暗示了少年的精神状况。
(反社会人格)不幸的青春有很多种,而少年甲们的不幸却总是相似。
两个瘦壮对比明显的胸膛,一个玩世不恭,人中称王,另一个身形瘦弱,唯唯诺诺。
于是,阿斯兰是“必定”被博拉特所玩弄的对象,就如丛林原则里,强者总要挑个弱者来,去挑逗玩转它,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
于是,在体检的时,博拉特当众嘲弄他,以致于阿斯兰从此患下阴影,也埋下了自己的祸根。
之后,转校男生的情节,爱慕同班女生的桥段,教导处主任的冷漠与教条的设定,唯一敢和他说话的男生被打断腿住院的事件,一切的情节设置不过是在一层又一层地酝酿气氛,去等待那个结点。
东野圭吾写过一本关于杀念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要到达什么样的恨与愤,才能把杀人的念头执行下去。
从开头体检室里的嘲弄,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少年是否会执行心里的杀念。
而剩下的情节,近乎是等待状的发生,“校园暴力,老师的无视,成年人真空的状态,少年被杀事件”,而最后虐囚的情节与剧情的收尾,却又把校园暴力的话题再引回人性的讨论上。
如果没有结尾的反转,那么博拉特的被杀,大致是由于他的咄咄逼人,飞扬跋扈,才让阿斯兰的杀念成为理所应当的行动。
咳,动物凶猛。
几处实际场景非常暴力血腥的画面,导演几乎是完全淡化的处理,与电影开头直白的杀羊镜头,两者构成鲜明对比。
如用阿斯兰冲血水的镜头,和警察局的现场照片来婉转交待少年被枪杀情节。
埃米尔·拜加津在影片末尾给了个厉害的隐喻,来表现精神崩溃边缘的阿斯兰,噩梦醒来后的“困兽之扎”。
即少年从荒漠里抓来养的两只蜥蜴,在绝食后,一只把另外一只的头咬断,吃了另一只。
紧接着一个镜头,借着警察们在忙着为了虐囚圆谎继而编著情节的讨论,交代了一死一伤的情节更近。
在牢里死的是帮过阿斯兰出头的转校男生,而阿斯兰最终醒了,他去看了唯一肯和他说话的男孩。
男孩躺在床上,双脚还在。
故事的结尾,阿斯兰在湖边望着对岸招呼着他的两位少年,风轻云淡,一只羊在湖上快乐地奔跑着。
幻觉收留了他。
关于校园暴力,青春残酷物语的电影,很难不联想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和谐课程,如果教室里的班花不是阿拉伯裔,如果他们说的不是哈萨克族语,光是看着校服,少年们的模样,几乎会认为这是某个去音乐版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作为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实在没什么可挑剔的,可惜在当年柏林电影节上没拿下一个有分量的大奖。
残酷青春题材很常见,冷暴力的展示也有泛滥的趋势,但这个剧本的确是致胜策略。
前半段宰杀羊羔和肢解蟑螂的场景段落,跟后半段看不见过程的两场谋杀戏都是相当高明的手法。
前面的铺垫和象征意味让后面的谋杀戏没有一丝血腥却让人心底发怵,而梦境戏的穿插更是将这种触目惊心的气氛推向一个耸人的高度。
摄影和灯光的运用是最大的功劳,乡村家庭环境和学校课室的色调迥然不同,强烈地暗示出男主角的心理变化。
最让我吃惊的不仅是这个悬念丛生的故事本身,更主要是导演竟有勇气大胆揭露当今青少年教育与成长的尖锐问题,穆斯林等少数民族话题,以及哈萨克政府机构和官员的黑暗腐败现象。
整个学校就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所有人都无法抽离其中而存活。
尽管最后的结局依然悲观绝望,但在这个黑暗的国度里依然有人能清醒地发声,用艺术的方式引起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实在是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导演。
期待他的下一部力作能早日跟观众见面。
环境决定性格,本以为在校园暴力的影响下,男主能依旧保持善良的内心,可当男主最终爆发而杀人入狱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弱小,但内心城府确非常之深的人。
电影中出现了一个动物:蜥蜴,正是用来暗示男主的内心黑暗,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同类相残。
男主是可怜的,他最终出狱后就一直出现幻觉,眼前会时不时出现那些曾经被他害死的人或动物。
他将带着这些幻觉走完剩下的人生,而他才是个少年而已。
影片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讲述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其对男主的私人生活的影响。
而却用了很少的剧情来批判司法系统的刑讯逼供,以及讲述剧情的反转。
整部电影的平静叙事下暗藏杀机,随时爆发,而导演也特意将杀人等镜头隐去,只是从侧面告诉观众。
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
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
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
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
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城市男孩略像姜东元...) @ugc ciné cité les halles
冷峻的气质和导演对一些寻常物件的不寻常关注是优点。缺点是过于符号化了。而且第一幕的剧作和导演比较差。既没有很好建立起主角的生活世界,也没有很有效地设定好动机。后面逐渐好一些。
bfa
打着暴力的旗号,玩起了自补脑洞的小心机。每一帧的摄影镜头都精心编排,但也正是这种刻意,让本来还不错的剧本显得装逼刻意。画面色调偏白,以冷色调配上大量的留白和故意隐去关键情节,让整部片子的冷暴力显得有些压抑!
北电看的影展;摄影棒,视听好;就是结尾太玄乎。
和丹麦电影《更好的世界》一样,名称和内容形成极大反差。对于其中人物的遭遇,我也想不出什么解决之道,暴力永远不会缺席。
横空出世的电影大师。亚洲电影之光。人类灵魂的雕刻家
暴力的施加,总会以另一形式施于他人,社会熔炉,承载教育,也传递仇恨与冷漠。施暴者都曾被施暴,我们永远不会进化成更好的人。
一群孩子之间发生的欺凌与报复的故事。
全员恶人
细思极恐,不胜悲伤
主题不错,演员表现力佳,镜头干净,无奈人设过于陡峭,后期严重不合情理的情节安排导致全片力求平实的风格被破坏
摄影其实不足够好,主要是风格不统一,无论固定长镜还是老帕式的无景深构图都没有坚持下来,调色也是如此,布光更是糙。剧作不错,层层深入。其实是个[莉莉周]或者[R先生]式的故事。强调生物本能。90分钟之后片子终于变得牛逼起来,不光是对未成年人刑讯逼供,而且是梦境-幻象进入叙事。
人真的未必是男主角杀的
5块钱捡到宝,3个男孩青春期心理的描摹准确细致得让人战栗。与两场隐去不表的谋杀相对比的是走上台前的无数隐喻,与摄影相矛盾的是内容的残酷,致郁电影代表。
竟然有些日系青春残酷物语的影子
惊喜少了点,但足够精彩。
以前我们看到的“果”,这电影展示了漫长的“因”。
太阴暗 太压抑 从开始杀羊就注定是个冷冰冰的故事
無關乎青春,無關乎成長,無關乎校園暴力,皆因世界的其中一種道理就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般,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剛好導演談論這一點,認同這一點,並去反擊這一點罷了,當中再添加了一些所謂社會的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