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最后真的看得我真的气到忍不住骂起了家乡话,中国有句老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导演对于中国元素甚至是电影属性的了解就像她对中国老话的了解程度差不多,“中国人常说,得了癌症就得等死。
”谁说的?
不会是鲁迅吧?
在观影之前,这部电影选择的叙事角度和A24的发行让我对它抱有不小的期待,下好资源临看之前扫了一眼导演履历,37岁美籍华人女导演,生于北京,6岁随父亲去到美国,毕业于创意写作专业,看到这些时其实就稍微感觉有些不妙了,但还是告诫自己不能带任何预设去观影,没想到的是它真的完美地印证了我每个偏见和不好的预期,这未尝不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我认为创作者首先要有基本的责任感,运用一种媒介,就要了解它的属性和规律;涉及一个题材、描绘一个文化环境,要对它有起码的认知。
创作水平有高有低,我们都不该否认一个人的创作,或许上面我提到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起码要扪心自问,自己的创作是否真的回应了自己的良知。
片中除了开头十分钟左右的美国桥段之外,整个故事基本完全发生在沈阳,而其中则充斥着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环境的臆想和猜测,与女主夹生的中文带给人如出一辙的感觉。
例如在宾馆前台两个中年油腻大叔带三个妖艳女去径直进入、喋喋不休套近乎的服务生、还有在坟地祭祀的场面……所有这些场景的呈现都处于一种看似好像“很中国”,但与实际并不相同,也能感觉到不属于艺术夸张的范畴,结果就是给人一种东方主义的不适感。
这里我并不想过多纠结本片对于中国元素不负责任的使用,主要原因却是来自于它的剧作问题。
本片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大段的对白,这些二流论文似的讨论中西文化差异的台词占据了很大的篇幅,直接导致了本片有效的情节点不足,而在主人公进行念白的时候,画面也是僵硬和匮乏的,所有同框的其他演员都如同话剧舞台上的陪衬一般一动不动地听主角喋喋不休。
而情节不足也让本片最重要的情感核心找不到落点。
奶奶得了绝症,全家人隐瞒着她的同时还要压抑自己心中的悲伤,这原本应该是本片最大的内在矛盾。
要想让这个矛盾充分建立并且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首要任务就是证明奶奶对于全家其他人的重要性,她对于子女来说为什么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两个儿子还好,但是这两个从小就在异国长大,连中文都说不利索的孙辈到底对于奶奶抱有怎样的感情?
我本以为会在等女主回到奶奶身边之后再进行交代,但是却并没有,有的只是女主角贯穿全片的苦瓜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电影技法上的毛病就是影片极大地拉长了人物反应镜头所占据的比例。
人物表达情绪,表达对于其他人物和环境的反应通常会通过面部特写来进行呈现,片中将对于这种镜头进行了延长和重音化处理。
这是文学出身的电影人的典型问题,是文学意境、文学对于人物内心的关注和呈现方式在影像思维中的错误应用,让我再次回忆起了我在一次小型的放映上看到北电文学系一师姐导演的作品时的那种不适感。
悲哀的是,这个问题也是我现在进行剧本创作的最大问题,我深知摆脱文学思维、建立影像感、通过影像呈现艺术真实的难度,但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能力不足就应埋下头去,砥砺前行,要是真的拍出这种作品,我估计也羞于给我奶奶看,不敢告诉她。
《別告訴她》:7分推薦人群:海外華人,中國人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舒服,這種展現中西文化差異的影片,難得沒有太多對東方文化的獵奇感。
如果要拿一部電影做對比,那應該是當年李安的《喜宴》,兩部都是通過婚禮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
導演王子逸在這部電影的表現完全不像是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影片的氣質更像是一部中國獨立電影。
這部電影非常聰明地採用了親人患癌症的角度來詮釋中西差異,癌症在任何國家都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情,兩邊對癌症的看法是影片最大的衝突。
有趣的是,當我們以為癌症這樣的主題,會讓兩邊人演變激烈矛盾時,導演用了一種極為生活化的形式消解了這重矛盾。
生活化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機場門前那些拉客的,房間裡打麻將的男人跟女人,一家老小圍在一桌的對話,還有婚禮一邊無所事事的服務員,這些種種的細節都加深了故事的真實感。
這部電影本質上講的就是在海外的華裔尋根的故事。
海外的華裔絕大多數都陷入了身份認同的困擾。
他們擁有著黃皮膚,擁有著中文名字,但又對自己的家鄉格外陌生。
這種迷茫由主角biliy一步一步帶了出來,電影最終採用的方法是,讓主角一點點接納中國這種特殊的文化,最終對奶奶的隱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選擇了傾向了中國的文化。
最後的結尾也非常耐人尋味,biliy站在人來人往的美國街道上,顯得格外的孤獨,這所代表的恰好正是海外的華裔在當地所處的環境。
這部電影如果還可以在華裔的身份認知上再深入挖掘,相信會呈現得更為深刻。
目前個人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地方處理都太表面了,許多人物的情感都讓角色們直接表現出來,而中國人是非常含蓄的族群,許多台詞都是再三重複說出來,這很不中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飯桌上那場關於中國人的爭議性話題,話題是非常有思考性,但表現得太直白了,中國人恰好是最注重體面的人,尤其在親友面前會表現得更為克制。
這部電影在美國獲得超高口碑,票房也足夠賣座,這樣的電影出現對所有華人都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去年《摘金奇緣》是一部,今年的《別告訴她》也是一部,希望未來會越來越多這樣的華人電影,在國際能開出一片天地。
《别告诉她 The Farewell》最早是一则播客。
据导演Lulu Wang说,当时剧本早已成型,然而来来回回谈了许多合作方都没能真正落实,对于青年导演而言,第一部长片总是最难的。
于是她非常聪明地想到了曲线救国的方法,和热门的播客栏目This American Life合作,把剧本以第一人称电台故事的形式亮相。
节目播出三天之内,许多家影视公司找上门,都说直接立项吧。
最终,她选择了制作过《阳光小美女》的美国独立电影界老将Big Beach Films。
再之后《别告诉她》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大放异彩被A24以高价买走,就一路领跑成为2019年最受注目的新片之一,也终于在北美热议一年后登陆中国院线。
大概率来说,导演处女作总会跟亲身经历有关,《别告诉她》也不例外。
纽约ABC女孩Billi回到爸妈的故乡东北,看望癌症晚期的奶奶。
所有家人都默契地保守秘密,只有她一直抑制不住想要告诉奶奶真相,让奶奶有机会好好完成人生的告别。
电影绝大部分在长春拍摄,80%以上普通话台词,可能是目光所及最中国化的美国电影了。
之前读到过剧本,当时的感受是有些担心的,部分台词难免还是东西方刻板印象的浓缩表达,比如长辈教育Billi,“西方人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东方人把生命看作是集体的。
”之类企图直接为观众归纳中心思想的金句。
反而是看到成片之后,观感好了很多。
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归功于Awkwafina的表演,让许多在读剧本时感觉极有可能尴尬的情节点都有惊无险地软着陆了。
电影中的她不算漂亮,甚至有一点木讷,时常像处在发育期的女中学生一样驼着背,让人很想从后面猛拍一下。
也正是这种松弛和天然,以及演员本身喜感的节奏,让故事有了呼吸感,盘活了全片的氛围。
凭借在本片中的浑然天成的表演,Awkafina也在本月刚结束的金球奖中拿下了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是金球奖第一位亚裔影后。
《别告诉她》在主线情节之余,还尝试了对华人家庭内部结构微妙之处的探讨。
其中奶奶和小奶奶,妈妈与妯娌,分处在两个国家十几年没见过的堂姐弟,只言片语的交锋反倒比口号式的台词更有趣,值得玩味。
另一个优点是本片的电影美术部门很落地,不论是奶奶家,Billi一家住的宾馆,婚庆服务和拔火罐足浴城,都是再寻常不过的样子,增一分显得假,减一分又刻意。
唯一让我有些遗憾的是电影的结尾。
Billi一直在抉择中煎熬,但到了最后,她既没有坚持自己所相信的,与奶奶在真相中勇敢告别,也似乎没法真正理解第一代移民父母辈的价值观。
她只是来了,然后走了,回到自己的生活里。
而奶奶呢?
奶奶也没有任何变化。
可能是因为真实生活中导演的奶奶依旧健在。
诚然所有人都会在字幕滚动中看到真正的奶奶而发自内心鼓掌微笑,但作为电影本身,如此收尾像是一场没能好好说出口的告别,一种非常中国式的算了,罢了,不提了。
许多看完《别告诉她》之后深受感动的海外华人观众,纷纷以去年的《摘金奇缘 Crazy Rich Asians》来对比,我认为是不太恰当的。
除了主角都是黄皮肤之外,两部电影从类型、体量、语言和拍摄地等等都是天差地别的。
比较可以参考的是《网络谜踪 Searching》,都是小成本独立制片,东方家庭情感内核,都在电影节取得成绩之后,美国本土院线发行票房大好,再转战电影中的文化源头——亚洲市场。
我很好奇《别告诉她》在国内上映之后,中国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作为老家亲戚,大伙儿能否接纳这部小片,让它也融入如火如荼的东北文艺复兴大业之中。
话说回来,无论片子在中国的表现如何,成本三百万美金,目前票房一千九百万的《别告诉她》已然大获全胜了。
时不时能看到Lulu Wang与男友Barry Jenkins(《月光男孩》的导演)在颁奖季的各种活动上出双入对,俨然又一对冉冉上升中的文艺片导演佳偶。
这两年好莱坞的探照灯光束之下的年轻华人女导演,除了Lulu Wang,还有赵婷(《永恒族》)和Cathy Yan(《猛禽小队》),2020都会有大制作要上映。
像这样有天分又努力的女孩子们,当然是越多越好,站到越高越好。
非常期待Lulu Wang接下来会拍什么,脱离了个人经验之外的下一部作品,往往会是奠定职业导演生涯的基石。
等着吧,你看她在The Hollywood Reporter导演圆桌上毫不怯场侃侃而谈的样子,相信这姑娘一旦上了桌,就不会轻易离场。
看完《别告诉她》的第二天,我和身在长春的父母通电话。
他们一听说这部电影大部分场景在长春拍摄,就兴奋起来,直问拍了哪些地方。
这简单!
我心想。
桂林路、东方广场的彩虹雕塑、奶奶去世前长期住过的圣心医院……我一个一个地名说下去,通过描述,父亲甚至推测女主角所在的酒店可能叫“帕拉斯”——那是一幢矗立在圣心医院对面、外表用黄金颜色包裹的大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昨晚华盛顿的影厅里观众以白人居多,而且黄金档的电影票竟然售罄。
我也算周末艺术院线的常客,却从未见过如此爆满的情况。
看来,这个跨国题材的华人电影用具体的故事、具体的情境,成功戳中了更多美国人的好奇心。
片中屡次入镜的长春东方广场,是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的地方。
导演王子逸把它塑造成奶奶家老房子的所在地。
这里寄托了主人公Billi美好的童年回忆,与现实中冰冷的彩虹雕塑形成反差。
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先说几个与故事无关的细节。
第一个细节与建筑有关。
女主角Billi一出长春机场,就遭遇大腹便便的出租司机围堵。
空气不大好,天空灰蒙蒙的,她坐上车,走环城快速路,路边鳞次栉比,到处是未完工的高层公寓。
公寓顶端横七竖八的塔吊,构成长春边缘的天际线。
这是当代中国拔地而起的城乡结合部,具体极了却毫无特色,似乎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从影史角度看,这却是突破:在一部美国故事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
没有飞檐、没有宝塔、没有龙凤。
好不容易。
Billi拖着行李箱去酒店办理入住。
两个中年男子带三个浓妆女子走过她身旁,其中一人接过酒店前台手里的房卡,动作熟极而流。
稍后,别人的房间里,几个光着膀子的中年人围坐在一起搓麻将,作陪的浓妆女子回看镜头,表情冷漠。
走在入夜的街头,大大告诉Billi,千万不要让奶奶知道大家回国的真实目的:奶奶得了绝症,就要死了。
街头摊贩聚集,地面反射着红红绿绿的灯光,大排档烟气袭人,电喇叭反复叫卖着炒栗子。
按摩会所里,服务员迎上来,连声叫Billi“美女”。
Billi问爸爸:“美女是什么意思?
” 身边小姨嗤之以鼻地解释:“现在中国的服务业,无论你年龄大小、是丑是俊,只要是女的,他们都叫你美女。
” 还有那场假婚礼,明明是主人公们互表心迹的重头戏,却从婚庆公司清晨例行的动员会开始:十几张脸在镜头里挤着,大声喊出营造浪漫、铭记终生等等豪言壮语。
等婚礼进入高潮,一对新人上台讲话的时候,舞狮的少年、迎宾的姑娘却已躲进角落看起了手机。
导演捕捉到这些中国当代正在发生的细节,故意把镜头放慢,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去观看。
这种观看趣味无穷,是电影艺术独有的动人力量。
《别告诉她》电影剧照。
图片来源:A24一个跨国家庭的国界电影故事很简单。
奶奶被查出肺癌晚期,家人都瞒着她。
大儿子、二儿子携家带口,分别从日本、美国回来,以参加婚礼为名,见奶奶最后一面。
在美国长大的Billi与奶奶感情深厚,不忍骗她,一家人的矛盾由此产生。
这故事来源于导演真实的经历,带有自然流露的顺畅感。
Billi事业不顺,回来看望时日无多的奶奶,却从奶奶旺盛的生命状态里得到力量,这番心路历程也有人间温度。
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在室内:苍白的日光灯下,家人们匍匐在地毯上,寻找新娘的戒指,目的虽然一致,每个人却都全神贯注地爬往不同的方向。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对整个家庭“殊途同归”的妙喻。
导演应该是受到现代舞的影响,能拍出来肢体佝偻交错之美。
而饭桌上关于“中国好还是美国好”的争论,似乎揭开了每个跨国家庭的疮疤。
窗外“亚泰大酒店”几个字红光闪闪,老太太一锤定音:我们当然都是中国人。
婚礼的戏,几个奶奶的老战友讲起战争岁月,我才了解到这个家庭竟然有军方背景。
怪不得奶奶每天早晨练掌法,在家里指挥若定,像个女将军。
奶奶参加的是哪场战争?
看导演的年纪,不是解放、就是朝鲜。
如果是朝鲜,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就有了另一层意义。
我那一场,影厅里时时传出笑声,到了这一幕,一声不响。
这是个家庭故事,孺慕之情,举世皆知。
导演撷取的片段里,家人善意的谎言和真实的亲近都有依据。
特定家庭的优越背景被隐藏起来,既得利益者的故事,这里放下不谈。
摆脱了无底洞般的贫困、摆脱了广袤的乡村。
我们坐在当下的长春,谈纽约人的心事。
这样才能集中精神,说说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
王子逸与男友巴里·詹金斯,摄于2019年奥斯卡颁奖礼。
图片来源:IMDB网站美国观众的自知之明《别告诉她》在北美出乎意料地火爆,据报道,它上映首周的单个影院平均票房甚至超过了《复仇者联盟4》,出品方A24早已收回成本。
巧合的是,导演王子逸的现任男友正是A24的大将,靠《月光男孩》夺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新晋黑人导演巴里·詹金斯。
两部电影,既是少数族裔题材又是文艺生活片,这种搭配,几年前还是票房毒药,如今却靠长尾和日益大众化的口碑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看完《别告诉她》,我们几个中国观众都吐槽字幕太简单,不能反映中文的韵味。
与此同时,我却暗暗心惊:美国观众素以讨厌字幕闻名于世,这一次,一个90%都讲东北普通话的电影,他们却能饶有兴味地看完,真是小小的奇迹!
字幕当然翻译不出“钻牛角尖”这类小词,但它翻译出了另一个文化的价值体系。
NPR主播史蒂芬·汤普森(Stephen Thompson)描述自己的观影体验,说一开始还抵触家人瞒着奶奶的做法,到影片结尾却理解了他们的决定。
这真是电影叙事的巨大成功。
成功背后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美国社会观影品味的变化,对少数族裔电影的长足发展贡献良多。
观看一个不同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这种诉求曾经只属于少数影迷,现在却越来越普及。
20世纪既是美国的世纪,也是美国电影的世纪。
那时候,无论电影人对美国社会批判多么猛烈,他们中的大多数心底都有一层优越感。
这种优越,来自对这个国家价值体系的自信:民主、法制、个人解放、公民社会;公民凯恩、十二怒汉、阿甘正传、三块广告牌。
我的童年时期,正是这种自信泛滥到极致的时候:冷战结束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虽然广受挑战,好莱坞却很买账。
那时候,无论是浪漫喜剧还是战争悲剧,都把美式价值等同于人类共同的未来。
但盛级而衰,随着世贸双塔的倒下,关于“自知之明”的思考逐渐蔓延。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美国电影工业的百年积累,终于开始为更多元的艺术题材服务。
你看《别告诉她》的人物设定、戏剧节奏、视听语言,无一不是雄厚美式传统上开出的一点灵动之花,内里的精气神儿却又挑战着传统美式价值观。
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向观众招手:你不了解,你来看看。
观众们也雀跃:我确实不懂、甚至对不懂的故事心怀疑惧,但正因如此,我想看,我想听。
这样多好。
我司旁边新开了一家Alamo Drafthouse Cinema,特点是有一个租古早DVD碟片的小店和可以一边点菜一边吃饭一边看电影的放映厅,今天S又恰好没课来妈妈的公司混,于是晚上我们一起看了这部Farewell。
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与幽默齐鸣的电影。
故事讲一个从小移民美国的女孩听说住在中国的、从小一手把她带大的奶奶得了只能活三个月的肺癌,于是全家从五湖四海一起回到中国,名为举行孙子的婚礼,实为“见最后一面”的瞒着奶奶善意谎言。
女孩Billi的美国教育让她觉得荒唐:怎么可以对当事人隐瞒病症的事实?
而在中国,人人都觉得这不是问题,因为人人都这么做。
电影有个悲伤的主题,要按照《渴望》或《唐山大地震》式的中国家庭伦理剧来拍,估计得洒出一盆狗血;而这部电影则把悲伤拍出了温馨和幽默,甚至是“好看”的感觉。
在大部分时间里——大概从十五分钟开始吧,我手里就攥着纸巾,一边擦眼泪一边笑出声;电影完后,一女孩在洗手间里跟我说:幸亏今天没画眼妆。
好久没看过这种倾泻情感式剧情、还不让人觉得苦情的电影真是太难得了。
但说到底,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还是美国观众。
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根本都拍不成电影,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这么干。
所有人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他们认为为你好的事情。
Billi的妈妈在她爷爷去世时没有告诉她,因为她还在学校,“学习重要”;导致她心理一直觉得爷爷就这么消失了,在她心里最易碎的和故乡的最后一点联系也就这么没了;这次奶奶生病,她妈妈也没告诉她,因为“你那张脸肯定瞒不住”。
但同时,怎么能说她妈妈不爱她,他们不爱她奶奶呢?
正是因为爱,才让她妈妈培养她(在生活中,培养Lulu Wang导演)音乐和写作,让她有了今天的发挥空间;才让他们想让奶奶高高兴兴地去世,正如奶奶当年当年对爷爷做的一样,直到瞒不住,才告诉他实情。
在深夜的酒店大堂里,爸爸和伯伯有一段深刻的对话,基本上在探讨西方和东方的亲情方式孰优孰劣。
似乎并没有对错,但有趣的是结尾放出现实中奶奶的镜头(几乎和电影里一模一样),字幕说:从确诊到现在已经六年了,奶奶依然健在。
如果他们选择告诉奶奶实情,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很多细节:Billi坐在地上哭,说她小时候爷爷带她抓蜻蜓,她刚说完我就泪目,因为这太真实了,绝对是导演的亲身体验,作为一个六岁就和家庭移民到美国无亲无故的女孩,那是她残存的对故乡童年的最后记忆。
这样的细节,彻底勾起了全场观众对祖辈和童年的回忆——不过哪个族裔,哪里的移民,谁没有个这样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呢?
在酒店里,Billi抱着借酒宣泄的堂弟的头,两个家族唯二的第三代互相安慰,只有他们有着孙辈对祖辈的共情的爱,却因为一个说英语一个说日语无法交流;还有妈妈和奶奶的婆媳关系,从妈妈的视角看奶奶的控制欲也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点;另一些细节似是导演故意突出东西方文化差异,比如拔罐和餐桌上的对峙;但想到电影还是建立在东西方差异上并且面对美国市场,也无可厚非。
电影很多镜头我也喜欢,能看出导演的科班出身,比如深夜酒店的大堂,生死对话中,霓虹灯照在Billi的脸上;还有低镜头拍酒店里坐在地上哭的Billi,这里演员的发挥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比戏剧演员更好的Awkwafina;导演对音乐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她的古典音乐出身和特色;但有些镜头让我觉得有些过了,比如知道奶奶没看到诊断书时一家人雄赳赳的慢镜头,让我觉得导演似乎想往艺术片上发展却没有成功的努力。
最后说一下我知道这个电影的过程。
某天和公司里一个管着一万多人的老大闲聊,他知道我是中国人之后说:“你看过The Farewell吗?好看的。
”老大本身是个印度移民家庭出身,而这个电影又是我和一个普通话说得比中国人还好的美国女教授一家一起看的,这不得不说明这电影本身的魅力和它讨论的普世感情。
原文:https://www.vox.com/2019/7/16/20687739/lulu-wang-farewell-interview-identity作者:Alissa Wilkinson译者:小双译文地址:https://cinephilia.net/72255/王子逸差一点就没拍成她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别告诉她》,这部在今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热议的电影。
这部家庭剧情片围绕一位华裔美国女性Billi和她的奶奶(赵淑珍饰演)展开,女主Billi是由说唱歌手、演员奥卡菲娜(Awkwafina)饰演,她在里面贡献了不俗的表演。
当奶奶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并被告知只剩下三个月生命时,他们全家按照中国传统做法,选择不告诉奶奶这件事。
相反,他们为Billi在中国的表弟策划了一场匆忙的婚礼,这样所有亲戚都可以有理由回来看奶奶最后一眼。
他们是在向奶奶告别,但奶奶本人却毫不知情。
王子逸自己的奶奶确实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所有家人用相似的方法聚集在一起,因此王子逸决定为此拍一部电影。
但为这样一个故事找到投资方太困难了,毕竟是一部关于华裔美国女人的文艺家庭剧,并且故事发生在中国,还几乎全是中文对话。
我在纽约见到了王子逸,和她聊了聊为何给这部片找投资那么难,她是如何坚持去拍自己想要拍的故事,又聊了关于家庭的话题,比如在某些特定地方经历的回忆,还有那种像鱼离开了水的感受。
注意:前方有剧透!
Alissa Wilkinson(后简称AW):《别告诉她》是一个关于家庭如何把真相和谎言混杂在一起的故事,但也是把真实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增加部分虚构情节的电影。
把这样的私人故事改变成电影是种怎样的感受?
王子逸(后简称王):我是个导演,所以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件事时,立马就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故事,但在好莱坞的工作经验训练我总是要想多一些:“那我要怎样改编才能把这个故事卖出去,让这个故事成为制片人想要的?
”我就开始四处找人聊这个电影想法,得到的总是同样的问题:“这到底是部美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
”我觉得这就像在问我本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一样,对于这个问题我会回答他们:“我是美国人,我在美国长大,我说英文,我的观点也非常美国化。
”但对于上一个问题,我会回答:“我想要最真实的表演,所以要中国演员和华裔美国演员。
”我想让片中的人说他们原本该说的语言,因为那样才能凸显出我作为美国人和他们的区别,比如有时候我无法和我的中国家人沟通,还有地理上我与他们的距离。
但接着提问者又会说:“好吧,那就是说这是部美国片,那样的话根本不会有市场。
”没办法,我只能继续去找中国投资方,有个投资人说:“是啊,我觉得这是部中国片,不过那样的话主角不能是Billi,必须要是更像中国人的角色,因为中国观众没办法和Billi这样的华裔美国人产生共鸣。
”我就说:“这不可能!
因为我本人就是Billi!
”所以我就知道没办法按照我的意愿来拍电影了,既然这样的话也就不值得拍出来了,或许未来有机会再用其它方式讲这个故事吧,所以我就把故事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写了下来,非常早期的版本。
后来我遇到了一位制片人,是电视剧《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的制片人Neil Drumming,他在电影节上看了一段我的电影短片,然后说:“你还有什么其它你想拍但没人投资让你拍的故事?
全都给我们吧。
”然后我就给了他那个短篇小说,他们立马就选定为播客的一集,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改写和录音,最终就在播客中播出了。
我们还采访了我家人,非常纯粹的一次体验,让我有机会真正地了解我自己的感受。
我想,好吧,看来我是对的,好莱坞不适合我,因为这样的故事才是我想要讲述的,我不能再做导演了,因为电影不适合来呈现我要讲述的这些故事。
当然,故事在播客中播出后两天,就有制片人打电话说他们想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有权力和制片人谈判:除非你们答应以我的方式来拍这部片,否则我不会拍。
最初来找我的制片人Chris Weitz还有后来投资我的制片公司Big Beach都回答我:“放心,我们一向以导演的意愿为导向,我们希望你有自己想拍的东西。
”所以他们最终都非常支持我,完全支持我拍出自己想拍的电影。
AW:我觉得一般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受众很广,制片人想要尽量拓宽受众,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收回前期的投资,但这样的后果就是电影感觉并不是任何人的真实经验,但看上去似乎观众真的喜欢这一类叙事方式。
王:确实如此。
我是要讲一个关于奶奶、女儿、母亲、父亲这样的家庭故事,并不是想要去拍一部“亚裔电影”,就像一个白人男性导演没有想要拍一部“白人电影”一样,他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自己的家庭故事,而我也一样。
从很多角度来说,从表面上来思考一个人的身份是非常美式的方式,比如如果你是有色人种,你就得讲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并且建立在你的外表上的故事,因为这就是主流社会眼中的你,他们只看得到表层。
而对我来说,是的,这部电影就是关于身份认同,但更多是关于当你离开家乡之后会发生什么。
你从离开的故乡那里带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又留下了哪些价值观没带走,你会选择怎样的观念?
这些事比你皮肤的颜色和你长什么样要深入得多的身份问题。
这也是个如鱼离水的故事,一个并不是金发碧眼的人处在一个亚洲国家,她和当地人一样是黄皮肤黑头发,所有人都期望你就跟他们一样,但其实你和他们不一样。
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感同身受,毕竟谁会觉得自己的长相跟内心的想法完全匹配呢?
AW:电影本身确实就像鱼离开了水,从一开始就有两种语言混合,甚至片头字幕也是。
在电影中某些片段里,人们会互相评论对方的口音,当然我完全听不懂口音有什么不同,但有些听得懂的观众就会注意到这个。
电影只是让我一直看下去,并且接受看不懂听不懂的情况出现。
你知道自己是局外人,只能去感受那种张力。
王:就是这样,我想要展现Billi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很自如,直到她发现了奶奶的病情。
在此之前她就是个普通的美国女孩,和朋友们有说有笑。
但我们都会回家,有多少人在感恩节或者圣诞节回家的时候,没有在家的感觉,甚至不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
尤其是大家族,那么多你不太熟的亲戚,你可能只是被人告知那个人是你姑妈,但你不觉得你们俩是有关系的。
就算是生活在纽约的白人,出生成长在美国,还是有很多时间他们会觉得自己如鱼离水,处在不舒服的环境中。
我想那种感觉是全世界都有的,那种不属于当地的感觉。
我也不想要在电影里过于直白地把事情解释给观众,只是想要他们沉浸在这种体验里。
所以在早期测试放映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问观众“你们知道这个人物是谁吗?
她在家庭中的关系是什么?
”有些观众会说“不知道,看得很困惑。
”但有些观众会说:“是搞不清楚,但我觉得没关系。
”我每次去中国时,总会有时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回老家的时候不认识亲戚是谁,我去参加中式婚礼时会觉得“完全不像我去过的婚礼,真的是婚礼吗?
那是前台接待处吗?
那是……好吧,我猜这真的是婚礼。
”当你去到那个环境去感知了解时,自然也就能学会了。
我想要观众有相似的体验,其实,如果观众会问很多问题,他们不确定什么是什么,努力地想要搞清楚的话,是会让他们更加投入在其中的,如果观众提前知晓这一切的话就不会有这么沉浸式的体验。
AW: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么欣赏这部片的原因之一,它不太像那种想要一味迎合取悦观众、把所有事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电影,而是充分尊重我,信任我可以看得懂。
但这也很有趣,这部电影显然故事发生在中国,也是关于中国人,但没法去竞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现在被称为奥斯卡最佳国际剧情片),这就让我在想到底什么才是“外语”片。
王:是啊,大部分都是中文,但绝对不是一部中国电影,就是从Billi的角度出发的。
你知道吗,我们的发行商A24还有制片公司Big Beach的每个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到底这算不算一部“外语”片?
这件事对我们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我们正在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这和《罗马》这部片完全不同,那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外语片”,因为那就是一部墨西哥电影,是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作为一个墨西哥人拍的电影,他在墨西哥长大,现在又回墨西哥拍《罗马》。
但《别告诉她》完全不是这样。
所以在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竞选单元而不是外语片单元里展映《别告诉她》是一个很棒的决定,我们可以看看会发生什么,观众是怎样的反应。
AW:是的,有意思的是,另一部从圣丹斯电影节上脱颖而出的电影是《纪念品》(The Souvenir),是在外语片竞选单元里展映的,它是部英国电影,但全片都是英文,这就颠覆了观众对于“外语片”的传统概念。
王:确实如此,也颠覆了观众对于“美国片”的传统概念。
AW:是的。
你电影里另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时间的流逝,长春是Billi拥有童年回忆的地方,但显然这个地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知道片中有些拍摄场景就是现实生活中和你有关的地方,当你回老家时是否经历了Billi那样感知到时间流逝的体验呢?
你回老家和你再次回去拍摄时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王:是的,差不多就像照镜子,如果你每天都照镜子,你不太会发现什么不同,但如果很久没见的人再见到你就会注意到你发生的改变。
中国的话,我大概几年回去一次,但在之前我几乎没回去过,每次回去,我都会觉得完全认不出来家乡了。
有时候我会觉得纽约也是如此。
AW:我也觉得。
王:你会发现:“天哪,怎么又开了一家健身馆,还是连锁的,那里之前不是一家小店吗?
”AW:有时候我经过一个街角或者一间老店时,会有关于其它地方、时间、人的记忆突然蹦出来,但不再像曾经那么熟悉,那个街角和老店总会改变,但记忆就像鬼魂一样缠绕着我。
王:确实如此,然后你就会试着抓住一些熟悉的东西。
前几天我路过一家餐厅,有室内和室外两个空间的那种,然后我在想:“咦,这里原来不是一家酒吧吗?
”因为我有一次在那家酒吧里喝得烂醉,那个夜晚很美好,但我现在却找不到那家酒吧了!
我对于中国的记忆比这个还要夸张,因为我是童年在那里度过的,当时还是个孩子,所以有很多怀旧恋家的情结,所以我经常在寻找:“我奶奶家在哪里?
花园在哪里?
苹果树在哪里?
”但我不确定到底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什么只是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的。
在我记忆里,这些巨大的向日葵比我还高,上面满满的向日葵籽,我全部都可以吃掉。
但现在,我是大人了,虽然房子和向日葵籽都是存在的,但我会觉得“天哪,原来这么小!
”因为小时候我太小了,所以什么都看上去很大,但其实只是正常大小的向日葵。
但是记忆没法改变,因为一切都过去了。
AW:是的,你的身体还记着那个地方,但那里已经变了,所以你觉得自己无所适从。
电影里有多少场景是在现实生活中和你有关的?
王:我们是在我奶奶家的那个社区拍摄的,那些橙色的楼房就是奶奶家的社区,然后还有两处巧合。
一个是我们在当地四处搜寻适合拍摄的墓地但没找到,我不想让摄影师被现实局限住,我说:“我们还是得找个适合拍摄的最佳墓地,反正观众也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不是,毕竟我们已经来长春拍摄了,这已经足够了!
”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我爷爷的墓地去拍摄,因为理论上我们也没法取得其他人的同意去拍摄他们的墓地,所以就选择了我爷爷的真实墓地。
那个场景非常动人,也很有意义,我竟然和整个摄制团队站在爷爷的墓地前拍摄,我自从六岁就没再见过我爷爷,那时我就离开了中国。
我爷爷想当作家,这是他的梦想,但从来就没有实现过,他有些朋友和我其它亲戚会跟我说,我现在是在延续爷爷的梦想。
然后那个婚礼的大厅就是我表弟现实生活中结婚的真实地方,他们的婚礼就是在那家酒店,同样的婚宴大厅,只是不同的房间而已,他是在一间小一点的房间举行婚宴的,我们拍摄是在一间更大的房间,但是同样的婚宴大厅。
AW:那当你看那些场景时,你会增加许多额外的一层层记忆。
王:是的。
AW:你的家人看过这部电影吗?
王:我父母在圣丹斯上看了,他们很为我骄傲。
我父亲读剧本的时候觉得“非常真实,但我不知道你竟然真的会把这个拍成电影,其他人会在意这个故事吗?
怎么会有人给你钱让你拍呢?
”对他来说,这不过是日常生活而已。
而我的姨奶奶也是如此,她在片中出演本人。
刚开始她觉得“是啊,是我决定不让你奶奶知道她的真实病情,就是这样发生了,你竟然拍成了电影?
还想让我出演?
我脸太胖啊,我就是个普通人,又不是演员,为什么要我表演?
我肯定演不好啊,我又不是明星!
”所以为了证明她真的可以成为电影明星,也证明这个家庭故事是值得拍出来的,搞清楚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独一无二的故事的价值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AW:奶奶还健在吗?
王:还健在。
AW:那她会去看这部片吗?
王:我不知道,我们获得了中国的发行权,我的姨奶奶今天在纽约参加首映,之前我还在问她我们要怎么做,她说“我们就告诉你奶奶,电影都是虚构的,都不是真的,是子逸自己编出来的啦!
”
【1】片中主角是一个六岁就出国了连汉语都说不明白的三十岁女子,与奶奶并无长期相处的事实依据,主角对奶奶的情感过于夸大且无法令人信服,甚至有刻意的矫饰之嫌,不难看出作者花了较大的心思处处拔高和美化自身,越是这样则越代表掩饰,换言之,导演编造的这种对奶奶的“不切实际的情感”仅仅是她踏上成功之路的一块垫脚石,剧作带有先天的功利性和投机倾向,我无法隐瞒同为创作者的嗅觉,所以这个批判相对严厉,而且很不好听,但在我看来就是这样。
从一些戏剧情境和场景设计,以及影像表达上,能看出来李安、杨德昌这些华语导演对作者的影响,其在影像上另辟蹊径地选择与大多数美国电影不同的相对朴实的美学风格,则一定程度的掩盖了剧作上这种先天的不足。
【2】总的来讲,这就像是用一个半真参假的故事,去装一堆等待编纂的素材,而这些素材的本身及利用手段也有优劣。
其中,相对优良的是主线素材,希望借剧情阐述相比美国式“法律”的冰冷,对中国文化中“别告诉她”的人道主义关怀的认同;不过,虽然“别告诉她”的情况在中国是有,但也不代表中国所有家庭的绝对观念,而且现实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小,只能说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这个家庭的做法,但一定要降低美国人理解成“中国肿瘤医院的病人全都不知道自己是癌症患者,因为这是一种中国式美德”的可能性,在有些方面你千万别低估这个喝消毒水的国家。
其他一些“社会影像”素材,其素材本身也还算基本属实,倒谈不上猎奇和丑化,不必太过敏感。
堆砌不堆砌的,在创作者眼里其实都是一堆素材,就看如何能把素材融入的更好。
譬如,婚礼上伴随着致词,出现的那几个武狮师傅和服务员的镜头,不少创作者都曾有在某些集体活动中观察过边缘人群和他们处境的时刻,这应该是艺术或文化工作者的“天然属性”,带有一定程度的左翼视角,这种故事现场的“社会一角”融合的适当且巧妙,而且点到即止,不过我希望导演下次拍美国题材时也能展现这种“同情心”,而不是换了天地就避重就轻;什么浴宫之类的拔火罐,也就插了几句台词,明面上是谈论家庭事务,实则是想大致的表达中国人的休闲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在其他地域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应该将素材与剧情联系的更紧密一些,否则就沦为纯粹的“展示”;车窗外千篇一律的新楼盘,人物步行对话时街景中烟雾缭绕的烧烤摊,这些就与人物行为结合的相对自然;有一些则匪夷所思,譬如独然地给一个路过“麻将室”的镜头,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简直毫无道理。
【3】其次,一些“价值观”素材的利用。
譬如,如果你也有过一些参加老家丧事经历的话,在中国式的“假哭”这一点上多少有过相似的思考,你与上一辈对“人的情感表达”持不同看法,但又不能明说,核心亲属所有人都要嚎啕大哭,而不哭将会遭人非议和对情感的质疑,你甚至想过要怎么用这种素材,但作者比你先拍上了。
不过值得商榷的是,我们不难猜测这种思考原本来自作者本人,而作者的自传身份与主角有重合性,为了保持主角人物的“莲花弧光”,则将这种观点“嫁祸”给了母亲这个片中看似唯一的“反派”,这是非常矛盾的地方,首先这是一个精彩的观点,但在剧作的逻辑层面却成了“踩”,导致最终给人的“情感反应”变得模糊含混。
类似的还有教堂弹钢琴这种“社会契约精神”的对比,以及是否“留美”等,也都是类似的路子,从而营造了一种“真正得罪人的实话”都让“坏人”说了的奇怪氛围,主角总是紧接着反对“坏人”,始终处于“安全”地带,从不踩雷冒犯中国人,这种不踩雷的“迎合”应该来自于作者通晓一些“中国人都喜欢听好话”的心理,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雷区”只是作者自以为是的片面认知,这种短视来源于作者在功利取舍时的“自我保护”,从而营造出仿佛主角才是那个“深谙‘面子学问’的中国通”的荒诞错觉。
其他的情况还有父亲急切的接话道“在美国这是违法的”,这样的台词怎么会出自父亲之口,故事设定中他也是“别告诉她”的一员,显而易见这种台词原本应该出自谁之口,谁又是最坚持要告诉奶奶的人呢?
不过,由于父亲与奶奶是母子关系的身份,所以一定程度的降低了“反派”程度,但仍然不时的会有诸如“我是美国人”等台词出现。
如果说以上都是基于中国角度,那么,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则是这个善良的女生出于对奶奶的爱和对中国人的尊重,“反派”母亲则成了某种捍卫美国精神的“自由斗士”。
比方饭桌上涉及的“社会契约精神”、“留美”等话题,则给母亲安排了一堆中国亲戚作为对立面,展现了“拜金”、“崇洋”等自负而又自卑的特质,此时这些中国亲戚则成了某种反派,彰显了母亲的正确性。
而女主角则依然故技重施,跳出来成为了那个反思美国缺点的清醒而自谦的人,还维护了双方的体面。
由此,基本可以浮出导演在剧作上设定的一些规则,利用了中美不同的认知偏差,以及包容度上不同的侧重点,以期望达到【在美国人看来,两位中年美籍人士代表美国价值观输出了思考和“美国梦”,主角是善良单纯的并“同情”中国;在中国人看来,那些“坏话”都是“香蕉人”说的,主角站在我们这一边并宣扬了中华美德】的目的,继而实现“两边不得罪”的意愿,而要说的话都是借他人之口,自己则全身而退。
因此,我们可以窥见导演在创作上诸多动机不纯引发的潜在矛盾之处。
这种寻乡的题材并不少见,成功的作品大多是反着拍,先表达由于长期分离而对亲人的相对陌生或疏离状态,接着再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停留,进而认识某些人或要处理某些事,通过这种被动“走访”式的经历,去牵引“探索”,而改变主角的认知,展现一个由不了解到深刻理解的过程。
你可以拍不文明的东西,坦率的说,这也算某种客观,但透过这些表象,最终你要表达的是在精神内核层面隐藏着最深沉和最崇高的东西,潜台词是“我远方的劈坡和砍雀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我发现我深爱他们和这块土地”之类的道理。
作者大概摸到了这个边,虽然主线树立了一个类似的明确目标,但实现的过程,逻辑全错了,而且居心过多反显不诚,先开始就把自己捧的太高,内心完美无缺,几百年没见了还毫无来由的我怎么怎么离不开你,这种“亲密”程度会误导观影判断——若如此亲近则必然十分了解,会导致“探索”的夭折或无法执行的风险,其过程变的失去意义。
再接着片中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主动,那么这种不成立的起因就支撑不起动机。
而零碎又走马观花式的社会影像对于直面现实的表达也十分有限,浅表的展示并不会起到有助反思的“社会调查式”的作用,与文化土壤的根源探求更相去甚远,过多的堆积反而败露了迫切向人标榜自己是“思考者”的强烈意图,甚至会引来“作者是否带有嘲弄之嫌”的质疑。
以上种种,导致多处产生的情感反应变的矛盾或混乱。
当然,也有那种一开始就对久未谋面的至亲含有深厚感情的作品,主角归心似箭,但这样的作品,往往包含一个死亡阴谋,和主角的复仇,不过我想这应该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虽然她奶奶也练功,但毕竟不叫霍元甲。
1991年,李安拍出长片处女作《推手》,一鸣惊人,将“中国人在美国”带进了观众视野的同时,也让“亚裔电影”在美国影坛有了一席之地。
1993年,李安带来了“父亲三部曲”的第二部《喜宴》,同为华裔导演的王颖则拍出他的经典之作《喜福会》,“双子星”的出现,让“亚裔电影”闪耀在美国影坛乃至世界影坛。
此后20余年间,“亚裔面孔”没少出现在美国影坛,但这些电影中的“含亚量”始终不高,真正有份量的“亚裔电影”却几乎绝迹。
2018年,一部亚裔班底为主体的爱情喜剧《摘金奇缘》在美国取得了票房佳绩,让“亚裔电影”再度引发关注。
而且,和之前的“亚裔电影”故事的发生地以美国为主不同,《摘金奇缘》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回到了东方——新加坡。
2019年,华裔导演王子逸导演的《别告诉她》接棒《摘金奇缘》,成为年度“亚裔电影”。
《别告诉她》和《摘金奇缘》的最大共同之处便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东方——中国!
看来,“亚裔电影”回流东方,会成为一种趋势?
以上提及的五部“亚裔电影”中,都免不了有美国与东方文化冲突的内容,其中,《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冲突是非常典型、有趣而且动人的。
“报喜不报忧”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
《别告诉她》的“序幕”是比莉和奶奶的一场越洋电话戏。
戏中,奶奶在医院,比莉在去爸爸妈妈家的路上,但奶奶却告诉比莉她在姨奶奶家,面对奶奶的嘘寒问暖,比莉也没有说实话。
奶奶“不报忧”,来自心理定势,比莉虽然是“香蕉人”,但幼年曾和奶奶一起生活,也难免受中国文化心理的影响。
接着,奶奶被检查出肺癌晚期,她的妹妹姨奶奶自然也是“报喜不报忧”,说是“良性阴影”。
大洋彼岸,比莉的父亲在餐桌上给客人讲了一个“猫爬上了屋顶”的故事,道出了中国人面对噩耗的“智慧”。
而真正的噩耗马上来到了比莉的家庭——奶奶罹患肺癌,时日无多。
比莉的父母不让比莉回到中国陪伴奶奶的走过最后的日子,理由是,比莉的情感表达太美国式,太直白,不会掩饰,她若回国,整个家族精心打造的“善意的谎言”必定露陷。
思念奶奶心切的比莉还是“惊喜地”来到了奶奶的面前。
比莉确实不善于掩饰情绪,但在全家人的“帮衬”下,她不仅慢慢走出了低落的状态,并逐渐融入到大家族的喜庆氛围中。
在日本成长的比莉的堂哥浩浩和他的女友爱子,一脸懵逼地来到这个大家族,一脸懵逼地接受了家人为他们举办的一个“婚礼”,最后,他们居然也能“假戏真做”,融入到这个中国式家族中。
不得不说,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有时候还是非常强大的。
在这个有笑有泪的故事里,中华文化强大感染力的背后,文化冲突也是无处不在的。
比莉回入住酒店的时候,有个服务生帮她拿行李上楼。
这个服务生可能接触外国人特别是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比较少,一路上一直问东问西,比莉明显只是很礼貌地敷衍他,他还装不懂,继续追问不舍。
中国人这种好奇和套近乎,在美国的价值观里,或多或少是有点侵犯他人隐私的。
比莉的大伯虽然也长期在海外生活,但他与比莉的父亲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而这个区别正来自于他所长期是生活的地方是日本,也是一个东方国家。
对于“善意的谎言”,比莉的大伯自始至终是没有质疑过的,而比莉的父亲却不得不经历严重的思想斗争——在美国,刻意隐瞒当事人的病情,是违法的,是侵犯了当事人的“知情权”的。
比莉也一直纠结于此,但她最后竟然主动“出击”去篡改奶奶的检查报告,可见,她的“白化”程度,可能比她的父亲还要轻一点。
“饭桌”永远是中国人生活的重心之一。
《别告诉她》当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饭桌戏”。
美国是中国人除本国外最关心的国家,饭桌上,自然也少不了谈论美国。
一般的中国人眼里,美国是发达国家,有钱,去美国意味着“成功”。
“成功”明显不是美国唯一的价值,大多数中国人很少会想到“爱、分享与包容”这样的美国价值,于是,一场“中美战争”在饭桌上爆发了。
事实上,不少中国父母千辛万苦把孩子送到美国,期待他们能够取得“成功”,但有些孩子却被另外的一些美国价值“成功”洗脑了,他们不再崇尚金钱,而去追求“内心的需求”。
比莉的奶奶曾是一名老干部,比一般的老百姓是要更有身份一点的。
所以,掌控感或控制欲是能够给她带来快乐的。
比莉不希望奶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么操劳(操办孙子的婚礼),但她慢慢发现,这是奶奶获得快乐的方式。
在美国,休闲、放松是一种快乐,但在中国,忙碌及存在感带来的快乐往往是美国人所体会不到的。
悲伤应该怎么表达?
这不只是每一个演员要面临的课题,更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课题。
失去亲人的时候,美国式的悲伤是个人的,可以潸然泪下,也可以隐而不发;中国式的悲伤是公共的,动静越大越好,自己做不到,还可以请人帮忙嚎哭。
中国式的表达看似不够真诚,但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孝”是要做给别人看的,不如此难以“服众”。
因此,在社会环境改变之前,要求中国人改变表达悲伤的方式是不现实的。
在家庭的私密谈话中,比莉的母亲提到了不堪回首的婆媳关系。
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长辈晚辈先有长幼之别,后有“平等”。
婆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缺乏天然的情感纽带,再基于这样的观念,不成为“天敌”才怪。
而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婆媳之间是法律关系,本就平等,矛盾可能也难以避免,但不至成为“天敌”。
生命在于运动。
美国式的运动更重肢体,而中国式的运动可以来自气息。
奶奶的“哈、哈、哈”,是气沉丹田厚积薄发的“运动”,也是中国式长寿的“秘诀”。
影片的最后,在纽约的街头,比莉突然停下来,“哈、哈、哈”,那一瞬间,她似乎懂得了此前在中国北方经历的中国的“智慧”。
影片结束后,导演王子逸还带给了观众一个特别的“彩蛋”,现实中奶奶的“哈、哈、哈”!
更大的惊喜是彩蛋下的字幕:“Six years after her diagnosis, Nai Nai is still with us.”(“奶奶被确诊六年后,仍然和我们在一起。
”)文化有冲突,更有融合,“智慧”不分东西。
电影《别告诉她》的英文原片名为The Farewell,告别,或永别。
看一篇导演的采访,她表示因为中国片方觉得“告别”或是“永别”这样的名字太过于伤感,所以中文片名改成了如今的《别告诉她》。
片子确实讲述了一个“别告诉她”的故事:身在长春的奶奶被检查出肺癌晚期,只有3个月的生命,但全家一致决定不告诉她真相,让老人平静地走完最后的日子。
远在日本和美国的两个儿子都携家带口回到长春,以参加大孙子和日本孙媳妇的婚礼为名,其实是为了看老人最后一面。
整个故事,都是通过几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孙女Billi(奥卡菲娜)的视角来讲述的,她的原型就是本片的导演、美国华裔电影人王子逸。
所以有人评论说本片充斥着美国人的视角。
这是当然的,因为故事的讲述者就是一个几岁时跟着父母去了美国、中文说得都不是很溜的美国华裔年轻人。
作为一个远离家乡多年、身在海外的东北人,我敢担保片中故事的真实性。
我的姥姥也曾被检查出为食道癌晚期,在全家的隐瞒之下,平静却又隐约有所察觉地走完了最后的生命时光。
别的地域我不敢说,至少在国内的东北家庭中,这种事情非常普遍。
而因为身在异地,我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姥姥、姥爷的葬礼,还有爷爷的最后一面。
等待我的,就是下飞机之后在殡仪馆的太平间里,看到儿时陪伴我最多的那个可爱老头儿,变得不再认识。
对死亡的等待和对亲人的告别,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叠加,在电影中被讲得恰到好处。
没有过分煽情,也没有过分冷漠。
所以我觉得把《别告诉她》片中的美国换成北上广深,换成巴黎伦敦,换成悉尼奥克兰也同样适用。
40年来的发展,不仅让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也同时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从几十年前的祖祖辈辈从未离开过一栋房子、一个村落、一个市区,变成了今日身边随处可见的跨地域、跨国的中国家庭:爷爷在东北,爸爸在上海,儿子在美国。
而伴随着中国家庭天南地北的开枝散叶与人口流动的,是这种分散式家庭结构与传统中国人家庭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变了,由原来的同居一个院子,变成了天南地北,可是家庭文化还没变,至少变的节奏没赶上家庭结构变化的速度。
所以在《别告诉她》中大孙子的婚礼上,日本回来的大儿子海滨泣不成声,因为作为画家的他身在日本25年,照顾母亲的担子反而落在了他堂妹的肩上,他作为长子,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传统文化中孝道为先,他是不孝之子,他就是家庭结构与家庭文化二者之间的撕裂者。
然而影片从一个美国年轻人的视角,在这个问题上,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理解方式。
在Billi的眼中,虽然姑姑的孩子宝儿就在长春,但依旧每天端着手机打游戏,即便在墓地也是如此,她虽然身在美国,却与奶奶有着最深的牵挂和思念。
而影片的结尾,濒临破产、无钱无房无事业无爱人困难重重的Billi站在纽约街头的匆匆人流中,不知不觉地想起了在长春时奶奶教给她的“呼气法”,一声“哈”,浊气排出,振作精神,直面人生。
这个结尾是全片的点睛之处。
虽然中文说不溜,甚至在开始时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全家人不告诉奶奶病情真相,对长春的一切也都感觉荒诞又疏离,但在最后,她却接受了奶奶的“气功”,接受了中国人貌似并不科学的“意念最强大(Mind is powerful)”的生活哲学,也逐渐接受了全家人隐瞒奶奶病情的做法,因为他们分担了奶奶对死亡的恐惧和心理负担。
影片结束时,导演播出了现实中她奶奶的生活录像,老人被检出肺癌晚期已有6年,现在依然在世,并且面对镜头乐观地大声喊着“哈”,排出浊气,养生健体。
“隐瞒疗法”确认有效,尽管对患者隐瞒病情在美国是不合法的。
在《别告诉她》的开始,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对国内生活非常陌生和疏离的美国1.5代华裔年轻人的视角,觉得一切都荒诞不经:做法奇怪的家人,光怪陆离的东北城市生活,赫鲁晓夫式水泥楼,满街的烤串,刺眼的霓虹灯,无法理解的对话和习惯,无休止的文化冲突和争吵。
但看到最后,我们能看到理解,融合,甚至是通过这次荒诞之旅,重新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族群文化中的某些深邃哲学,激励甚至拯救她当下的生活困境。
Billi回国看望奶奶的长春之行,看似是一次荒诞之旅,但其实是一次自我发现、自我拯救之旅。
让她感到力量的,恰恰是身患癌症晚期、腿里还存留着战争子弹的奶奶。
从这个角度说,其实影片的中文名改得很好,因为Billi并没有与奶奶永别,也没有因为随父母移民美国而与中国永别,而是通过长春之旅,与奶奶、与中国、与自己家族和族群的文化有了更多的联系和理解,甚至不知不觉地继承,从中找到了直面美国生活的力量。
本片的另一个巨大意义,就是导演王子逸通过《别告诉她》的故事,展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跨地域、跨国家庭的真实生活,他们如何面对距离、陪伴、亲情、死亡、告别。
电影里有个细节,就是爷爷去世之后,奶奶找了“后老伴”李爷爷,可是李爷爷给奶奶倒完洗脚水之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间,两个老人在外人看来是“老伴”、“伴侣”,但他们却是分开房间、分开床睡觉的。
奶奶甚至在与孙女Billi的电话里吐槽李爷爷“什么都听不懂”、“不过就是个伴”。
也就是说,当大儿子海滨还在为没有在身边陪伴母亲而深深自责内疚之时,老人自己却早已淡然,早已将生活的陪伴与心理的寄托一分为二,将生活的陪伴划分给了弯腰耳背的李爷爷,却讲内心的寄托分给了远在美国电话那头的孙女Billi。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亲人百岁也终有一别。
而最佳的离别方式,或许就是在内心纪念,并像Billi从奶奶那里学会了“精神胜利法”一样,让亲人成为我们留存心中的勇闯世界和面对人生的力量之源。
典型的东方主义电影。
一查导演果然六岁去美国,长得和奥卡菲娜好像Twins…戏剧冲突设定地太生硬了,而且不合理。
预期寿命还有三四年,不告诉本人,可以理解。
还有三个月,不定什么时候挂,应该会告知。
一帮子ABC,演父母第一代去美国的华人,已经有恐怖谷效应了。
第一代华人关起门说家常,居然用英语。
演父亲的,就是《降临》里演中国鹰派将军,酷似大的那个。
女主六岁去美国,汉语说得跟歪果仁一样屎,这不扯么,我侄女五岁半,小嘴整天叭叭叭,已经能拿话噎大人了。
另一方面,导演去得太早了吧,对中国的老礼都不知道了。
我家三代,苏北、华北、西北都生活过,不知东北是不是另搞一套。
婚礼前一天去上坟,这是弄啥哩,上坟烧纸iphone,这又是弄啥哩?
葬礼上才烧这些,上坟就烧点纸。
我年年清明给姥姥上坟,几百亩的陵园,没见过谁家这么骚包,上坟烧全套的。
上坟全家不分老小,集体鞠躬,又是弄啥哩,小辈得磕头吧。
死者的小姨子又不算一家人,集体鞠啥躬呢?
宾馆居然没电梯,大堂经理看见一美籍华人,激动地跟傻逼似的。
我大长春也是东北亚重镇,这是穿越80年代呢?
也太埋汰人了。
这片就是一个香蕉人拙劣地模仿她皈依的新国的视角,猎奇地俯视她的母国。
牲畜夺过鞭子,用力抽打自己,幻想成为主人。
看出来很多东西想说,但还是差点儿意思。
如其他华裔导演寻根的片子一样,浮于表面,停留于导演对中国仅有的童年记忆,缺乏挖掘因此没有深度。文化冲突的内容老套肤浅。另外全员除了老奶奶,演技都很尴尬。
四星半。如果你未曾在东北长大,即便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不易体会到影片细节真实得令人窒息的感觉。王子逸确实过于想呈现艺术感,技法有时花哨了些,有时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尴尬。可稍加思考,这样的锁喉滋味,根本不是对炫技的反感,而是你面对那些过于生动的庸俗、不雅的羞怯。你打心底就知道影片展现的很多行为,从社会角度就是文明欠缺所致。可因为是中国人,这样的扎眼就变成自尊心的抵触。就像戏中的人用做戏来掩饰失落,却也能焕发善意,极具两面性。母亲这个角色最是锋利,向往自由却不愿承受东方的世俗,可她的每个棱角都烙着东方的痕迹。而作为讨论核心的奶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吗?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可她的动势就是群体化共情最好的注解。真希望奥卡菲娜和赵淑珍能够触到奥斯卡,或许西方依旧只是看得新奇,可不俗啊,早已至。
7分,有些地方特别美国,即便来到长春,讲着中文,也很美国。但是,一些情感细节还是非常亲切的,是很中国人的。片子里有特别直白的地方,那种概念式的台词与一些元素的堆积,会觉得很怪异;同时,又有特别真实的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取材自自己生活的。总之,这是一部视角非常独特、体验非常新鲜的电影,它又像自己,又像外来者,非常有意思。以及,看到这个发生在长春的故事,还是很亲切啊,一些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尤其是红旗街那块。老人的家居基本就是我家长辈家里的样子。还有,为什么那么多长春人都喜欢出国或是移居,这一代和上一代都是,身边遇到太多这种例子,有意思。
对比之下,更钦佩李安的功力了,类似的中西文化碰撞题材,李安就做到双边都很讨巧,温柔婉转,总能让人会心一笑。而这部,反正我作为中国人来看觉得实在无聊浅显…完全没有共鸣,水土严重不服。
这是一个100%给外国人看的电影。演得也太差了吧。
还是停留在外来者的视角去看东西方文化差异,所有人物和场景都有一份生硬之感,比如那场刻意展示中国式养生——拔罐的戏份,诸如此类“无用”的细节还有很多,最后也没有看出作者想表达什么。对善意谎言的抨击?还是对亲情疏离的遗憾?亦或是对移民给大众留下的光鲜形象的辩解?焦点不明,情感别扭,部分演员有种游离感,女主仪态也不是很好。
3.5 作为一部美籍华裔导演的作品,镜头下的中国已经比较贴近我们心里的形象了,但故事和人物塑造以及讲述手法还是略显老套,老外看了可能会对里面的文化差异会心一笑,但华语观众就难免会觉得有堆砌各种梗之嫌。但仍旧胜在感情真挚,电影有真诚的情感就会动人的
洋鬼子靠着刻板印象拼凑个俗套故事,看把你们一个个激动的,咋的镜头怼你屁股上还挺自豪的啊?
每个人都会有特别的奶奶情结 谢谢她们那么爱我们
可怕。大一学生的学期作业的水平,还是那种很差劲的作业,离真正电影的及格线太远了。
这片子怎么吹得这么好的?既不贴合中国语境,也把美国语境搞了个稀碎,两头不靠。文本也相当肤浅,还拿文化冲突做文章,你本身就是通过美国视角拍中国,拍的不深入不说,又做不过李安。
不能以獵奇稱之。它的誕生其實就是導演身為華裔探親時受到的cultural shock,所以才會東方不亮西方亮。根本還是處世哲學的不同。它之所以看來生硬,不是說這些對話不可能發生,恰恰是這些對話太可能發生了,我自己親身聽到無數次。但這些事/語言發現在我們的生活裡,前面有很多日常積累,它不可能憑空而來,而影響要展現這種積累,那些矛盾看起來才合理。為什麼說「拿了外國護照也是中國人」?一定是在過去有過陰影,才會有後來的宣言。我不是說導演必須講清來龍去脈,而是餘下空間的同時,如何暗示日子有功,才可以順利地說服觀眾。電影的好處是,這裡鏡頭和人物/家庭的關係,比很多中國電影有趣。回溯到生活(不同生活裡的good lie/bad lie),電影的解說對中國觀眾來說確實太淺。它只為西化思維找到了一個近似落點。
笑点一般 煽情用力
向癌症晚期病人隐瞒病情有助于延长其寿命
我的立场就是肯定想病患告知病情。中国的有些传统是真心爱不起来,未必是陋习,但在我这里看是真的可笑。对电影预期很高,看完觉得还好。
确实是近几年拍culture shock最细腻的片子了, 比《摘金奇缘》之流的要强上不少。但我接受不了这类电影的一个点在于,它把独立、集体,个人、家庭这些概念都统统归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简单二分法,分得太清楚了。要按这个分法,中文最烂的碧莉走到哪儿都惦记老家和奶奶,我看反倒比谁都像中国人
我的奶奶去世也是癌症,拿到报告后的一个月里尝试自杀了两次,然后在医院里被大家陪伴着,却不安宁地走了。看着“奶奶”的形象,亲切又心痛,如果我的爸妈撒了这样的谎,我奶奶最后的日子会更好吗。奥卡菲娜的角色在两种价值文化间摇摆、恍惚,处理得不错。东亚社会里家族的“生命”,非常具体,对于观众很容易共情
感觉像看了一篇中学生作文
很有《喜宴》的感觉,大悲大喜糅杂汇聚,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真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美国视角毕竟过于单纯可爱,好在情感足够真诚,群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