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成本的剧情片却让我印象深刻,披着剧情片的外衣却是个实打实的喜剧片,而且爱意浓浓,充满了爷孙之间那种隔辈儿的爱。
虽然没有酷炫的视效、气势恢宏的音效和大明星的演绎,却让人从平凡的事中产生共鸣,收获了许多欢笑和感动。
之所以定位于剧情片也许是因为没有轰轰烈烈、肝肠寸断的爱情,没有大制作的科幻效果,没有让人皮肉发紧的惊悚桥段,只是一部讲述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孙子”(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在中国农村所经历了一系列“趣事”。
从爷孙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能够感受到小孩子在逐渐适应的过程,还有爷爷所给予的爱让他懂事起来。
影片开头就交代了这个美国娃娃是怎么来的,儿子找了个外国媳妇,还是个二婚,所以这个孙子是个纯正的外国人,这也为片中那甚是抢眼的文化冲突埋下了伏笔,虽然看上去这个剧情有点扯,但是丝毫不影响观影感受一个农村搞皮影戏的老大爷与黄毛小P孩之间的差异还挺明显的,如何与这个外国孙子相处也成了个大难题。
习惯于西方牛奶汉堡的小娃娃来到了穷乡僻壤的小村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可想而知,这个爷爷虽然面上与孩子“较劲”,但他的实际行动出卖了自己,刀子嘴豆腐心成了他的代表。
千方百计的满足孩子对牛奶的需求,虽然对垃圾食品很不屑却也想办法让孙子吃口称心的食物,这浓浓的爱感染着人们。
爷孙之间明显的文化冲突却也笑点多多,尤其是那段“砸核桃”的戏还有那“吃饭较劲”,以幽默的方式展现出那深入骨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不可怕,怕的是不会包容和体谅,在相处中慢慢磨合才能王道。
孙子的到来丰富了老爷子的生活,虽然操碎了心却也有种乐在其中的感觉,有人陪的感觉真好。
常年不着家的儿子让这个老人的生活显得单调和孤寂,孙子的到来虽然显得与这个村子格格不入,但也给老人带来了欢笑和活力。
老爷子还有个身份是皮影戏老艺人,在皮影戏上很有一手,会做皮影,更是皮影界的领军人物,这个村子要发展皮影还得指望老爷子指点。
老爷子更是为了孙子做出了个蜘蛛侠的皮影,在讲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与国外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也不过如此皮影贯穿着整部影片,以皮影开头,也已皮影结束,在提醒着人们中国的文化应该被传承而不是被遗忘。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人们一直在关注着新事物而忽略旧事物,导致一些中国独有的文化技术在渐渐失传,影片的立意还是不错的,通过轻松欢笑的氛围来呈现略显严肃的问题。
对于这种剧情片还挺感兴趣,总能收获“干货”,而且还意外收到欢乐,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刻意的笑点,没有低俗的桥段,看起来平平淡淡,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时而大笑时而深思,就跟得了“失心疯”一样。
总之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部影片。
陪孩子翻找儿童电影资源,无意间看了这部温情满满的影片。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几乎所有场景都在一个陕西小村子里拍摄完成,却体现了很多内容:儿子常年在外孤独的空巢老人,渐渐没落的民族文化皮影戏,东西方文化与饮食的碰撞,祖孙两人之间涌动的亲情。
最感动我的是这一老一小的相处模式,从开始的格格不入到逐渐的和睦融洽再到最后的难舍难分,有吵闹有温馨,有笑点有泪点,很是让人动容。
稍微分析一下这没有血缘关系的爷孙俩,其实他们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首先,性格都很倔强执拗。
老杨头的儿子深知父亲这一秉性,遇事采取的都是先斩后奏的方式。
一次是直接把洋媳妇和布鲁克斯领回家,一次是自己溜掉偷偷留下孩子,都是比较混账的做法让老杨头措手不及直接达到目的。
老杨头看完信也马上赶去车站,可惜人已走远了,追都追不上。
如果他能追上必然不会让布鲁克斯留下。
而这个美国来的小吃货布鲁克斯也是倔得紧,要喝牛奶,要吃汉堡包,要蜘蛛人头套,连老杨头手里的核桃都几次惦记着夹碎了吃掉,不然就背上书包往外走。
其次,两人都很爱面子。
这样一个孙子的存在,无疑让老杨头觉得很丢脸的,又不能一直圈在家里,所以领他染黑头发,遇人问起就说是新疆的孩子,名叫布斯。
而在陌生环境不小心睡尿床的布鲁克斯不声不响的拖着被子去晾晒,估计小脸也是火烧火燎的。
然后,对亲情的渴望。
老杨头的儿子出场次数不多,但我对他一直是很不喜欢的。
虽然他的职业高尚,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可是他离家多年音讯全无,放任单身老父亲独自一人在家可谓不孝。
可以想象老杨头从年年等时时盼到后来的冷漠,心已经凉透。
而布鲁克斯的母亲很可能和他是同一类人,不顾家庭一心扑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上,两人才有可能走到一起,不然她怎么会轻易的把自己的孩子扔给一个刚刚认识的老头照顾这么多天。
小小的布鲁克斯应该是已经习惯了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才不会对老杨头流露出想妈妈想给妈妈打电话的念头。
所以,这一老一小,中国的空巢老人和美国的留守儿童相遇相处相融,整个过程自然而然。
影片中很多温馨的桥段,实实在在打动了我:爷爷踩坏了孙子的玩具,连夜做了皮影版蜘蛛侠哄他开心。
爷爷为了给孙子要牛奶,明知道王站长要请他出山授课还一次次勉为其难的去他家。
布鲁克斯问:孙悟空真能打败蜘蛛侠么?
爷爷回答:为什么不让他们做好朋友呢,可以一起保护地球,背景里一片摇曳的麦田。
院子里的水井,清晰的映着爷孙俩的倒影,怕孩子不小心掉井里,爷爷搬来沉重的石块压住,笑言水井的那一边就是你们美国。
孩子离开后,满院子乱转的老杨头,搬开石头的井里只映照他一个人孤单的身影。
分别的时刻,挣扎哭喊的布鲁克斯,还在演着皮影戏的老杨头,一刻的停顿,胡子拉碴遍布皱纹的脸清晰的展现他内心的纠结与不舍,我在那一刻泪流满面。
这是一部细水长流般的好电影,感人至深,值得一看。
纯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前部分的叙事与后边的抒情升华结合不够好,稍显突兀。
从感性角度来讲,一是皮影是一门古老精细的艺术,对艺人及观众的要求极高,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不懂皮影艺术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皮影的投入产出比太高,在这个追求利益的时代,自然皮影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只能将皮影的精髓,内涵,艺术等融入更新的形式,比如电影,这也就是所谓的取其精华吧,二,空巢老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老人对亲情的渴望犹如鱼之水,都说养儿防老,可又有几个儿做到了,不管怎样,我会尽力,或者说拼命回家,三,时间真是把杀猪刀,童年还历历在目,而我俨然要担起所有的责任。
我对于爷爷的记忆早已只剩下照片上的些微影像了。
他若是体健年高,至今仍在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呢?
他会否如父亲那样的温和内敛,又或者像叔叔那样的张扬肆意。
他喜拉二胡,善花鸟,工二王,他是个政治上的保守派。
他的孩子都记忆他的严厉,我却记忆他的英俊。
看完本片,我不禁在脑子里反复想着我的爷爷,想着在我两岁那年,离开人世的爷爷。
近十年前的片子了,也忘了是在哪里看到人推荐,因此翻出来看。
的确,片子本身是略显粗糙的,但贵在质朴。
而这非亲非故的祖孙俩的动人感情也是实打实地真挚。
而真情实感,永远是好电影的基石。
从一开始的不喜欢,无奈,简单粗暴,慢慢到后来鸡同鸭脚的乐趣,喜爱,不舍,包容和慈爱。
爷爷的变化让人有些难过。
他把自己的亲情投向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又是第一次见面的孙子。
除了其中亲情的作用外,更多的还是自己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吧。
即使不说,但也是孤独。
我最难忘的镜头是他俩掀开了那个井盖,爷爷说,如果你想爷爷了,就冲着这里面喊,爷爷就能听见了。
然后就是反反复复的“爷爷……”“哎……”“爷爷……”“哎……” 这段画面几要落泪,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观众强烈感觉的这祖孙俩互相的不舍之情。
我也喜欢那个如梦境版美好的结尾。
原本乌黑一片死气沉沉的家,突然被孩子推开,瞬间照亮了一切。
一家齐齐整整地过年。
只想说那句俗语,常回家看看吧。
回忆小时候,清晨公鸡鸣叫,醒来,闻到炊烟的味道,那是母亲在准备早餐。
回忆小时候,我们在乡间小路上奔跑,边上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还有田里父母亲手栽下的作物,春天油菜花开满田野;夏天西瓜已经越来越大;秋天到处都是金黄色的水稻;冬天一个个塑料大棚拔地而起。
回忆小时候,我们在水井边玩耍,父亲就急忙跑过,让我们远离水井,再后来水井多了一个盖子,上面放着石头。
回忆小时候,炎热的夏日夜里,田里青蛙呱呱的叫着,我们把电视机搬到了屋外,一家人坐在外面一边看电视一边谈笑;冬日吃完早饭,大家便齐聚南面阳台,一边晒太阳一边嬉闹。
小时候,我们是父母的跟屁虫,他们在田里干着农活,我们在田埂上玩耍;母亲在洗衣服,我们在边上玩水;父亲去山上挖冬笋,我们也屁颠屁颠的跟着过去。
现在长大了,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个人在异乡打拼,有时候脑海里会闪现小时候的情景,那么的想念。。。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拍摄于陕西的一个小乡村,虽然它的环境与我的家乡不太一样,但是同样有水井,我们的稻田变成了电影里的麦田,有田间小路有自行车,从配乐到画面都有同样的乡村气息,令人怀念。
整部电影前半部分风趣搞笑,后半部分温情感动。
电影前半部分讲述了孤独老人与突如其来的美国孙子之间的相识,并慢慢了解到互相接受融合的过程。
爷爷一口纯正的陕西方言,时不时冒出各种金句,让人捧腹大笑。
我一向是对喜剧特别挑剔,笑点特别高的人,这个片子虽然算不上是喜剧片,但是在我看来比日前电影院上映的一众喜剧片都更能引人笑点,更加的好看。
如《夏洛特烦恼》《煎饼侠》这两部口碑还不错的喜剧,在我心里却也是不尽如人意。
但是当看完《孙子从美国来》时就一直在想,如果中国的喜剧片也能做到想这个片子一样能逗你笑,但却是不经意间逗笑你,而不是刻意为了逗笑你而逗笑的喜剧那该有多好,所以当看完前半段这个片子在我心里已经是高分。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后半段。
电影后半部分引出了另一条线,老人与皮影戏。
老人与孙子开始慢慢的融合,但是熊孩子还是熊孩子。
孙子把爷爷把玩的核桃拿来吃,结果想尽办法弄开核桃,却把门弄坏了。
爷爷为了追孙子把孙子的蜘蛛侠踩坏了。
爷爷为了哄孙子开心,用做皮影戏的方法做了一个蜘蛛侠给孙子。
爷爷告诉孙子中国的齐天大圣,孙子问爷爷齐天大圣和蜘蛛侠打架,谁会赢。
爷爷告诉孙子,为什么要让他们打架呢,让他们做朋友不更好吗。
爷爷与孙子感情越来越好,带着孙子去看自己的皮影戏,告诉他中国有过年的传统,没到过年家人都要团聚。
后来,孙子要回美国念书了,爷爷的皮影戏班最终也没能坚持下来,又散了。
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孤独老人又重回孤独让人泪目。
整个电影让我映像最深的镜头有:晒衣服地方从两个人的衣服变成一个人的衣服;爷爷和孙子在井口喊对方到后来的爷爷一个人在井口望着。。。
电影也稍有不足,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镜头较少。
在我看来可以加点爷爷跟孙子讲齐天大圣的故事,教他学做皮影戏;孙子可以跟爷爷讲讲蜘蛛侠的故事,加重传统文化的这条线。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孙子回来跟爷爷过年了,阖家团圆。
其实和的结局有点牵强,但是为什么不呢?
和的结局也侧面反映中国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论电视剧还是电影,一般都是和的结局。
”。。。
所以,猴年了,马上要春节了,快回家过年吧,多陪陪父母家人,一起看齐天大圣,一起找回小时候的记忆吧。
dog太阳的。。
噗哈哈哈哈哈哈。。
本来只是pps自动播放的下一步电影。。
本来看见这个名字想关掉的。。
然后看了一眼。。
觉得这个小老头古怪的可爱。。
就看了下去。。
出乎意料的好看。。
很好玩。。
看的我直乐呵。。
看到后面有点小小的感伤。。
祖孙情。。
眼眶小湿。。
有点想我外公外婆了。。
还有就是皮影戏什么的老有味道的。。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
让我又笑又哭。
我很迷台湾的家庭片,现在觉得有媲美的,是我没看,不是没有。
“你是美国的少先队员”“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被吓大的”“孙悟空真能打败蜘蛛侠?
”“为啥让他们两打架呢?
要让孙悟空和蜘蛛侠成为好朋友,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好不好啊”爷爷用皮影为布斯制作蜘蛛侠,窗外细雨,爷爷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笔勾勒,裁剪。
爷爷明明这么有爱,可是表达爱还是内敛又带锋芒的。
为孩子取名“栋梁”,最后会说出“你是我一生最大的败笔”。
其实语言代表不了什么,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爱只能在隔辈面对孙子的时候说出,“爷爷也喜欢你。
”其实民族性格是有的吧,这种隐忍克制的爱在当下被当做东亚家庭问题给予看待。
其实爱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才是对的?
亦或是它根本就是一种感受,你能感受到那便是。
爷爷的自行车后座上我的童年,我每天早上睡懒觉时姥姥坐在床边凝望着我的眼神,用手拍打我时流露的喜爱。
我总是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幸运到无论是祖辈的、父母的、同辈的爱,我都感受到很多。
爱并不总是享有,爱的过程一定伴随着痛。
因为生命有时限,就意味着陪伴和爱意都会伴随肉体的消亡而消逝。
爷爷拉着布斯手的时候,我的内心竟然开始担心爷爷出事。
爱在肉体消亡时,所要承受的痛亦是很深的。
想念是另一种痛。
布斯离开时,望向井口的爷爷也是痛的,爷爷的床上再没有那个小小的身影,没有人陪他说话,跟他吃饭,爷爷也很痛。
可是孩子会长大,会离开。
所以,无论是何种爱,爱与痛,快乐与遗憾,本就是此起彼伏。
所以代际和繁衍我觉得唯一有意义的地方:传递爱。
我在为我的爱寻求出口,无论对爱情和婚姻契约有多少理智的怀疑,我一直等待孩子的到来。
因为在他/她的身上,我能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弟弟输入给我的爱,往下给他/她。
也同样明白目送和想念的苦涩。
然后终老。
最近有句话,常常在脑海中回荡。
今日它完成了它的闭环。
“爱从不知晓它的深度,唯有在离别的时候”。
一个毫无血缘关系孙子,一个对于老人来说的异族孙子,因为儿子的突发工作而不得不要相处下来老人虽然表面上很不喜欢这个“便宜”孙子,但在布斯躲起来找不到的时候会心急的到处寻找:会在布斯想吃汉堡包的时候会去问是什么:会在布斯想喝牛奶的时候会拉下面子去王站长家买,而因为布斯的原因多次去王站长家去牛奶而拉不下面子答应了去皮影培训班当老师,会在布斯悄悄的窝在床边的时候不做声让他安心的睡觉,会连夜给布斯做一个皮影蜘蛛侠,其实老人也是很喜欢这个小孩子的,毕竟这么久了有个人陪着他,他心理也是会开心的布斯一个小孩子其实也是害怕的,因为这个环境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所以他跟依赖他心里的英雄蜘蛛侠,但是相处下来他也明白这个爷爷是对他好的,会在他饿的时候找来汉堡包和牛奶,会买他喜欢的蜘蛛侠面具,会半夜悄悄的窝在爷爷的旁边才睡得着。
布斯因为用门夹核桃把门给拆了这里真的非常搞笑,不过也因为这样爷爷不小心给踩坏了他的蜘蛛侠而绝食,爷爷看到后心疼立马叫了王站长去买,结果就是买不到。
逼不得已爷爷亲手连夜做了一个蜘蛛侠的皮影给布斯,俩爷孙和好,一起躺床上玩耍皮影,这里真的很温馨。
还有就是爷爷叮嘱布斯不能靠近那口井,怕孩子不小心掉下去。
布斯问爷爷“这个井有多深?
”爷爷:“这个井很深的,可以通到你们的美国,只要在对着井喊爷爷,我就会听到了” 然后俩爷孙就对着井口喊“爷爷”“布斯‘“爷爷”“布斯‘“爷爷”“布斯‘......最后儿子栋梁要和布斯的妈妈爱华分手,爱华把布斯抱走的时候爷爷哭了。
爷爷之后的生活就像以前的一样每天坐着听听曲子,也不常出门了,爷爷再对着井口也听不到布斯喊的爷爷了,看着这样的画面感觉爷爷更加的孤单了。
最后门还是像之前一样突然打开,儿子带着一个洋妞和一个洋孩子回家,不过这次爷爷很开心,因为布斯回来了,他遵守跟爷爷的约定回来跟爷爷吃团圆饭。
评分虚高孙子从美国来 5/6/2023豆瓣评分 8.5 有点虚高。
故事情节很简单,“爱华”这样的名字和完全不地道的发音让人有一点点出戏,两人分手、但过年又以一家三口的形式在杨叔大门出现的转折有些生硬。
一个暑假假期里小男孩对蜘蛛侠的着迷、以及老人对其的退让、理解、和参与让祖孙两代人感情的产生显得更加真挚。
小孩妈妈的表演真是特别生硬,但整体上不失为一部质朴诚意之作。三星半。
老杨在幕布后面的那一段戏太牛了!
太粗糙太刻意了。建议导演看一下韩国的《外婆的家》。
bullshit
这剧本台词写得真好,可以腰斩百分之99的国产电影了。老小孩果然是越老越小孩。
dog太阳滴
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老套的中西遭遇的主题,能够猜得到结尾的剧情,但导演硬是拍的生动有趣,温情而不做作。
这部片子给的在豆瓣给的评价太高了……
好一般。
当时看这部电影时豆瓣都还没有该片的任何信息,现在却突然出现一片的好评说此片的80w投资足以秒杀其它的8000w,力捧的新导演,豆瓣评分也高达8分,可我看完就记得陕西的皮影戏而已= =
这里有把针插中我泪点~~
非常温馨~~~
小孩子想我们小时候一样,挺能作的~
美国小孩怎么选的,光长得好看就够了?全片只有一副不耐烦的僵硬表情,让我的厌童感又翻倍。喜剧效果真的只有春晚的水平,梗太硬了好么! = =+ 还有这种拍给领导看的温情电影处处都是装饰的和谐啊~ 就不能自然点哦。
不满意不满意。拍给大人看的儿童片。中国做儿童片的思路是错的,是扭曲的。
好看诶,也好笑~
首先,故事情节实在是太过生硬,生活场景都拍得非常粗糙,没有足够的细节来支撑爷孙的感情,感人那就更谈不上了,演员表演都非常假,特别是王站长。其次,拍摄布景真是个迷,我都看不出这到底是啥年代的设定;细节上也不注意,布斯的头发前一天还是黑的,转眼就成了黄的,然后一分钟后又变成黑的了。最后,本来是准备给两星⭐的,可是看到最后一幕合照的时候,为啥是老爷子和爱华先入境,然后才叫布斯,差点一些老爷子和爱华好上了!而且镜头还那么高,布斯都只能露出个头,而且布斯也没有站在爷爷旁边,这难道是所谓的跨国爷孙情?这剧在豆瓣能高于8分我也是没看明白了?
意外地好看。
一晃眼十几年了,当年老百姓的心态是那样的开放,那么渴求地融进世界,仿佛天下大同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现实好像转了个大弯。其实影片不是纯喜剧片,至少皮影戏的没落已经无可挽回,毕竟连京剧仿佛都要迎来老老实实进博物馆的命运。其实我一直觉得老杨对这个洋孙子的感情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祖孙,这个洋气的小孩就像老杨眼前拒绝不了的现实,充斥着各种自己无法理解的困惑,自己既想拥抱他,又不知道怎么拥抱他。影片整体而言,有一些细节感觉不错。但是如果落到整部影片而言,实际上比较俗套。
不咋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