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严重剧透,但我还是希望你点。
啦啦啦看《雪路》之前,完全对这部电影的内容背景没有进行了解,所以,我不是冲着两位金牌童星来看的,只是很凑巧的在睡前点开爱奇艺,然后看到来那张两个女孩牵手站立的海报,不知不觉就一口气看完了。
在深夜两点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关于慰安妇的故事,以晚年的崔钟芬的现实生活穿插回忆展现。
剧透开始!
15的钟芬很羡慕一样年纪的大小姐康英爱。
因为英爱家很富裕,因为英爱穿着温暖漂亮的衣服和小皮鞋,因为英爱能够去上学识字,因为英爱有一个长得很俊的哥哥(俊不俊这个问题不讨论哈)。
英爱却不喜欢钟芬,不仅因为钟芬矮矬穷,更因为钟芬竟然没有自知之明的觊觎自己的哥哥。
这个贫苦的女孩和这个高傲的大小姐,命运的转折点在哥哥被日本宪兵抓走了。
被抓去哪来呢?
钟芬不知道,但英爱说,哥哥去日本了,她也要去,去了日本,能上好的学校,还能分到房子,毕业后她要回来做老师。
钟芬问:你不怕吗?
英爱说,怕什么,日本有哥哥在。
钟芬很是羡慕,她也想去,可是她去不了,她大字都不识的一个,家里还有年幼的弟弟需要看顾,母亲和她说过,在爸爸回来前,哪里都不要去的。
阴差阳错,最后她们还是一起上了那辆火车,可是火车的目的地不是日本,是一个叫慰安所的地方。
在里面,没有所谓的富家小姐和穷人女儿,所有被送进来的女人,都叫慰安妇。
其实深夜看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有点担心尺度问题。
然而没有,电影里面没有出现任何镜头讲述那件不人道的事情,但却从各种其他细节刻画那种深深的屈辱和不堪。
每个女孩住居的房间都很小,房间里仅有一张小小的矮桌放着一盏小油灯和一个水盆。
那些禽兽排着队来慰安所,妈妈桑一手收钱一手给牌子和套子(原谅我的无知,那个时候原来就已经有安全套了啊)。
木牌挂满来身后的墙,写着日文,我估计只是门牌号而不是每个女孩的名字。
女孩们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用水盆清洗房间里留下的痕迹,隔一段时间,妈妈桑就会发药水给所有人打胎避孕。
为什么很多慰安妇获救后仍是一生孤苦无依,除了那挥之不去的阴霾,一个原因就是避孕药吃多了吧,再也无法生育。
钟芬在领药水的时候对着妈妈桑鞠躬了,这让英爱很生气,为什么要对那种人鞠躬,你很喜欢这样子是吗?
但其实只是因为钟芬一贯以来的谦卑和善良而已。
英爱不肯喝避孕药,一心求死,钟芬劝不了她。
逃出来的英爱想落入冰河自杀(影片一开始会以为英爱就是在这里死去的,但看到后面才知道不是),被钟芬拉扯着来,两个人被日本兵抓住,打个半死回来,英爱小产了。
自此后她们的关系却变得患难与共。
钟芬让英爱教她识字(这里用的道具是哥哥送给钟芬的一本童话书,钟芬说她时刻藏在怀里所以没有被发现……额,这个设定,好吧,我信咯),她们一起规划要逃跑。
后来逃跑的时候英爱中枪了,她不声不响的和钟芬一路走了很久,最后睡在一片茫茫的雪地里再没有醒来。
年迈的钟芬一个人租住着便宜的出租屋,屋子在较高的地方,要爬很久的楼梯才会到。
她收到一封信件,是寄给康英爱的。
逃出来后,钟芬发现妈妈和弟弟都不见了。
想着是家才拼命逃回了的,谁能想回来的时候,家已经不再是家了。
为了生存,她顶替来英爱的身份,因为留言,她刚回到家乡又开始背井离乡。
影片于我而言,第一个泪点,是永远停留在15岁的康英爱的鬼魂出现在老迈的钟芬房间里,对她说开水拌饭吃会胃不好。
上了年纪孤独生活的钟芬,电影里并没有详细说明她是怎么活过这些年的,与之对话的15岁英爱,也许正是原因。
结局还是比较温暖的。
饱经沧桑的钟芬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善良,她挽救收留了一个叛逆少女,除了英爱的鬼魂她也终于有了其它人陪伴。
她坦承自己的身份,正式地送走了英爱(正是这段告别我哭成了狗),不再隐晦自己慰安妇的身份走上维权的道路,还收到了初恋的哥哥寄来的信件,回信里不提悲苦岁月静好。
看完电影后我立刻百度了一下,才发现这原来是由2集的电视剧剪成的。
电视剧还没看,但是电影我觉得剪得很好,在慰安妇被性使用这方面,几乎是通过一些事后情景给予了观众想象。
被蹂躏后,还要清洗那些禽兽用过的避孕套,当英爱停下淘洗水盆里那四五个避孕套,对钟芬说这种事她再也做不了的时候,那种深刻的悲哀和无奈,感觉比烂掉牙的在被OOXX的时候眼角落泪要好。
关于那个看起来还像是个好人的日本兵,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最后他不干脆放走英爱钟芬算了,还要开枪。
如果不是他那一枪,英爱就不会那么早死了。
看到有人评论,说英爱应该注定没有办法和钟芬一样活着。
她那么高傲那么倔强,乐观如钟芬都逃不过闲言碎语觉得自己丢人,如果是她肯定更加忍受不了。
但我想也许不会,她会因为倔强,更加美好努力得活着。
影片现实部分的那个叛逆少女,莫名觉得有点像英爱,她在听了老奶奶钟芬的故事后,告诉她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因为错的不是她,是那些人太坏。
只是我想若是英爱,她可能不会像钟芬一样在最后选择曝光自己维权申诉。
她会营造一个美好的影像,密密麻麻的编织,绝不让人得知那不堪的经历吧。
同一题材的电影有《鬼乡》,豆瓣上鬼乡的评论很多,我很奇怪为什么雪路这部这么少,果然还是微博宣传很重要啊。
有人说,韩国当年是和日本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的,所以韩国并不是受害国而是施暴国,不要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影片里有这样的情节:英爱上的学校是日本人办的,学校里的教学都是日语,学生们上课第一句话讲的是“我们是打日本帝国的子民”。
英爱一口日语讲得十分流利,她和其它同学严肃着装,高喊旗号,以为自己是要去日本支援,但他们万万没想到一切都和她们以为的不一样。
即使上了火车,英爱发现不对头来,她哭喊着流利的日语为自己辩白争取,希望逃离,然并卵。
韩国的确是跪了那时候,以为投降示好可以换来安宁,但是电影刻画这样的故事却更引人深思。
你以为我们是兄弟来,人家只当你是狗屁,男的抓去战场当炮灰,女的来支援后勤部队……最后,来点题一下下233333333叛逆少女惹事被抓进警局,这个时候她对奶奶的好意还是一副很叼的样子,但是为了离开,她谎称奶奶是监护人了。
但是钟芬因为别人对女孩的侮辱,一向慈祥的奶奶竟然动手打人了,最后误打警察两个人都被拘留了。
少女嘴硬还是吐槽了奶奶一番之后,终于真心诚意道歉。
但是奶奶很淡然的说,你有什么好道歉的,该说对不起的人还没有来。
看的时候我以为奶奶说的是那个辱骂少女的大叔或者警察,知道观影结束后,我才明白这也许是在影射日本至今还没有对慰安妇事件进行道歉!
BTW,韩国的老演员演戏真的很有质感,真的!
所以演老年钟芬的那位奶奶真的演的很好,两位童星也可圈可点。
我看电影前真的什么都不了解,说明电影远远不是只有ID和大牌明星,好的电影,在于故事题材和剧本设置!
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影!
因为豆瓣的遗珠电影推荐活动才知道了这部剧。
相关题材的电影之前还看过同样出自韩国的《我能说》以及中国的《二十二》。
不过选取角度和呈现方式完全不一样。
《我能说》讲述的是幸存的老奶奶在充满轻蔑歧视的社会中仍然积极乐观的生活,并且一路争取前往国际场合讲述过往,并希望获得日本人道歉的故事。
剧情相对轻松诙谐,却也非常深刻地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的艰难对抗。
老人越是乐观越觉得深刻。
《二十二》则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还在世的三十二位老人(电影上映时只剩二十二位)的生活现状及亲自讲述,没有表达拍摄者的任何态度和观点,而只留给大家自行思考的空间。
但感动人的部分恰好就是老人们自然的表达,言语间对生命的珍惜以及朴实的日常感。
关于这部电影,我还有个关于导演的深刻印象:导演上《奇葩大会》演讲,说自己就会把电影获得的大部分收益捐出去,在这个公开场合说出来就是为了得到监督,因为知道自己也不是一个可以经受得住金钱诱惑的人,希望能够保持初心。
也是真的很可爱了!
《雪路》则是通过直接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两位女主如何被迫成为慰安妇的过程,以及由于不同性格而产生的不同结局。
剧情很朴实也是吸引人的。
感动的是导演表现绝望的方式,并没有着重那些惨无人道的迫害过程,而是通过环境及主角的日常活动。
在英爱寻死的那个场景,我甚至有一瞬间痛恨钟芬的阻拦。
画面很美,英爱白雪里大红色外套除了好看,也表现她热烈尖锐的性格。
钟芬笑起来是真的憨憨地可爱。
演员选得好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
只是钟芬在徒步了一年才回到家乡时,居然还能保持着肉肉的脸蛋儿这一点实在不太能信服。
钟芬回家后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一直用着英爱的名字,无亲无故依然坚强,是因为那个永远年轻的英爱的经常出现和陪伴吧。
很喜欢她们牵着手的场景,雪地逃跑时英爱牵着钟芬,结尾身份归位时老钟芬牵着小英爱。
人生路上有个这样的陪伴,就算只是走过一小段路都很动容,更何况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地狱之路。
确实是很不错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观看量那么低……
这部片子,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为什么?
因为有些人过去了,就再也等不到一句道歉了。
而电影是一种很好的东西,能把残忍留下来,能把人性留下来。
我尊敬日本文化,但永远不会原谅日本人。
我不一味的辱骂日本,但也不会赞扬。
但看到枪毙,染上梅毒的女孩时,但看到一个个日本人进入那可怜者的牢笼时,我看到了,人性肮脏,如野兽一般。
人怎么能这么恶,我不由的怀疑日本人的血脉中的恶。
影片以回忆方式拍摄,让我们看到了真的残酷,也看到了真的人性。
希望日本能为他们的错,做出道歉吧。
这部韩国的慰安妇题材,拍摄得非常真实,对于情感的描述非常细腻,两个小演员的演技,也真的找不到任何一个破绽。
有人说为什么最后英爱要死去,如果她还活着和钟芬一起逃走了,那该有多好!
可是英爱的性格,注定是没有办法和钟芬一样活着!
英爱那么高傲、那么倔强,就连钟芬这么乐观,都没有办法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更何况英爱呢?
她一定更受不了,她不会为了获得体恤金,而选择曝光自己,她一定会给自己编造一个很美好的故事,来欺骗别人,还有欺骗自己,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那么不堪的经历!
在这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有一个很温暖的点!
钟芬找到了英爱的哥哥,她少女时期喜欢过的男孩子,并且收到了他的来信,钟芬在回信中丝毫没有提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困苦,说的都是些岁月静好的话!
无论多大年纪,无论经历了什么,在自己最喜欢的人面前,自己永远是当初的样子!
“这辈子是无法和你在一起,但愿我在你心里依旧是曾经那么美好单纯!
也愿你能够幸福安康!
”这或许就是钟芬埋葬自己爱情的唯一心愿了。
我印象深刻的是英爱拒绝喝下避孕药物,并对着劝她活下去的钟芬说道:你就去为他们做牛做马换这条贱命吧。
当时的面目狰狞与电影开头在日本教官面前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演员对飙戏出现在英爱准备寻死被钟芬所救,一边是上等社会的大小姐受不了屈辱的活着,一边是底层贫民对于只要活下去就是胜利的信念。
这一段对手戏可谓承上启下,没死成的英爱就此抛下以往,彻底接纳了钟芬,并为后续逃亡铺路。
钟芬之前的种种努力,也算是得到认可。
是的,努力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在这人间地狱,但她们的心,却是那样的干净、纯洁,就像白雪一样。
「那不是丢人的事,不是你该嫌丢人的事,是那帮家伙坏而已」,战争离我们多远?
记住这些历史吧,这样才有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70周年,围绕纪念日地缘三国杀自然会开撕,于是影视作品也会成为一种窗口:日本人忙着做“终战日”的sp剧集以及电影“最长的一日”,中国人继续各种“胜利日”神剧,韩国人则在半岛“光复日”前也推出自己的作品。
不同的称谓沿袭着那场战场参与者至今的不同心态。
有人曾问同为日本侵略之地,韩国为什么没有抗日神剧?
尼玛那是因为自从1910年大韩帝国(朝鲜末代国王第一次称帝13年后终于还是给日本人跪了)与日本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正式并入日本。
除了流亡在海外的政府(比如天朝上海),以及在长白山跟着东北抗联打游击(三胖的爷爷就在里面),朝鲜半岛就是事实上的日本殖民地。
由于对金赛纶的喜爱,所以很早前就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但压抑的剧情介绍,让我始终都没有勇气去看这戏终于,我终于都把它看完了,我已经忘记了重复看了多少篇····我是多麽害怕错过了钟芬和英爱所给予我们的浓浓的情。。
对于钟芬,是处处都能看到她的乐观和要活下去的决心她在英爱绝望的时候,鼓励她要活着回家,在英爱行尸走肉般生活的时候,给予她梦想(当老师)然而在这乐观的表面上,始终透露出她的脆弱与无助,记得在这电影中,能看到钟芬流泪的镜头只有两处,一处是面对被打到半死的英爱,确定了她仍然活着时,二处是英爱死了。
在一定程度上,英爱无疑已经成为了钟芬活下去的动力,是她的精神支柱,电影中,老年钟芬独处的时候,英爱的鬼魂都会在,这也许不是鬼魂,只是她内心的一个动力吧。。
好吧,终于到了我喜爱的金赛纶了不知道是处于偏爱,还是什么理由,始终都觉得电影对于英爱这个角色的刻画远比钟芬来得深刻首先,英爱,一个高高在上,聪明、漂亮、骄傲的少女····面对日本,一开始,她是多麽的信任,能上学、分配房子,也许这信任和对未来的憧憬,到后来对于日本的出卖,形成的巨大反差,但更重要的是一向高高在上的自尊心,怎么能让人如此的羞辱。。
她不愿意苟且的活着,宁可寻死。。
面对钟芬的鼓励,虽然是生存下来了,但还是那样骄傲着,不对日本人低头,面对日本人,眼神中依然透露着不屈,即便对着钟芬所说「你以为你还是高高在上的姜英爱吗」,她还是会说「不行,我哥哥不可以」。。
与钟芬几次谈话中,也许可以看出,即便最后英爱生存下来了,她也不能再回去原来的家了(也许家,一早就不存在了),她是多麽的骄傲,能想象,连钟芬都嫌丢人的话,英爱是否会再一次选择自杀呢?
尽管如此傲娇的英爱,对于钟芬,始终散发出浓浓的情,始终保护着在慰安所的时候,英爱始终都是无视的眼神面对着日本人,连看到钟芬向日本人低头时,也会很生气。
然而,唯一能看到她对日本人低头的,只有为了保护钟芬,让她不被挨打。。
临时前,她拿出照片,告诉钟芬,必须要记住我们的朋友,仿佛是希望钟芬能把朋友们都带回故乡,告诉她,别害怕,朋友们都在你身后。。
=====================================================故事本身就是讽刺着日本人对于这段历史所持有的态度,不承认,并不代表没发生过。。。
故事中的主角,虽然生活在这人间地狱,但她们的心,却是那样的干净、纯洁,就像白雪一样引用那个叛逆的小女孩说的一句话「那不是丢人的事,不是你该嫌丢人的事,是那帮家伙坏而已」
2015年10月对43名居住在韩国的慰安妇受害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2%的受访者被列为“危险人群”。
她们目前仍饱受噩梦折磨,患有严重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凄美的电影,展现了感人的一面,但一样可以看到,奶奶用了一辈子依然没有走出那段阴影,所有的一切都已然活在那段记忆里。
钟芬说的“只要能活着”,贫瘠是生错家庭的生活常态,年轻的自己又何尝不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而她的追求并不是什么理想和尊严,希望的仅仅是能够“活着”的最基本的动物意识,她会是乐观的,坚强的。
另一位主角英爱却是这样理解,“这样活着不如去死”,出生在富足的家庭,接受这文化教育,自尊心和理想都会是期望的那样美好。
但是两个人要面对同样的命运的时候,不同的性格和思想在这样悲惨的环境下互相支撑到了故事的发展。
钟芬帮了英爱坚持的活着,而英爱帮助了钟芬继续的活下去。
逃跑的雪路上,受伤的英爱最终没能陪伴钟芬。
这里原本以为会渲染一下失去英爱的钟芬的伤心,但毫无煽情的戏份,只是用雪想恢复她的温度,说着你是太冷了吗,这边似乎并没有像激发观众的泪点,钟芬坚强的性格的确在这个时候不需要过于煽情。
影片最后的两段雪地的片段,是全片的情感的生活,也是泪点的最终释放。
首先在树林中奶奶独自一个人,想象着英爱的出现在身边。
“你活的很认真吗?
”“是的。
”“一个人辛苦你了。
”“我从来不是一个人,有你在所以我才活下来。
”“我真的要走了。
”“我很快就回去找你,等着我。
”“好。
”“瑞国遇见我的弟弟钟吉,叫他别乱跑,要等姐姐去找他。
”“好,我一定会告诉他的。
”然后是另一段在山头的雪路,眼前出现了他喜欢的哥哥送给自己的鞋子,后面的妈妈叫他一起回去的画面。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看到奶奶依然没有走出那段记忆,这留给他们是一生的伤痛,这段回忆让一辈子停留在噩梦中,就像开始奶奶拆被罩的情节,这都是从细节上展现老人的恐惧依然没有随时岁月的流逝而消退。
无数手受害者,未获正式道歉就离开了,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讲述了在朝鲜日据时期,两个少女被日军抓到充当慰安妇的故事。
恩秀是一个问题少年,没有家没有父母的可怜的小女孩,就偷偷住在钟芬旁边的房子里,因为那房子还空着,没人租房。
钟芬想帮助恩秀,但是恩秀不接受钟芬的好心,因为心理满着悲剧和愤怒。
钟芬感觉到恩秀的情绪,逐渐靠近她,帮助她。
通过几次事件,恩秀感到钟芬的好心。
有一天遇到大事不得不找钟芬帮忙。
然后她们的关系像是亲奶奶和孙女一样更好起来… 钟芬在这过程中回想起以前的事。
1944年日治时期,家境困难却乐观坚强的崔钟芬与漂亮聪明的富家千金英爱住在同一个村子里,钟芬羡慕聪明美丽上着学,有一个很体贴帅气的哥哥的金英爱,钟芬喜欢英爱的哥哥,英爱讨厌钟芬的土气,很多次都是警告钟芬:“我哥哥毕业了就要去银行,你想都不许想”,钟芬对着她哥哥笑,都会被英爱骂:“不许那样笑,太狐媚”。
钟芬没有学可上,在家里干家务,弟弟在学校了上学,姐姐肩负着一定要保护好照顾好弟弟的责任。
英爱的爸爸反对日本逃跑了,日本士兵抓走了英爱的哥哥,一夜间英爱的家散了,英爱参加了“女子勤劳捍卫队”,其实是被日本骗了,他们其实就是被送往慰安所的慰安妇。
钟芬没有参加这个组织,因为她没有上学,
某天,钟芬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日军闯入了钟芬的家里,把独自在家照看弟弟的钟芬抓走,带上了陌生的火车。
看着满火车的同龄人,不知缘由的钟芬感到迷茫、害怕,却突然发现传闻已经去日本留学的英爱也在火车上。
她们被日军强行押解到满洲慰安所,开始了悲惨的慰安妇生活。
两个少女在苦难中相互扶持,一起想办法在地狱一般的环境中求生存。
望着坚信自己可以回家的钟芬,英爱冷笑着,暗自做了一个危险无比的决定。
金英爱怀孕了,一直拒绝和堕胎药,在嬷嬷的两个士兵的捆绑下她被强制喂下那些药,最后嘴里因为强制喂药导致受伤流出好多的血,钟芬守着她,嬷嬷说:“好好看着,她要是死了,你也得死”,钟芬守着,半夜醒来金英爱不见了,就出现了影片一开始的片段,钟芬在雪地里奔跑,叫喊着英爱的名字,前面的英爱试图用大石块砸开冰窟窿淹死自己结束生命,最后一刻,被崔钟芬死死抱住。
跟来的士兵把她们打晕,拖回慰安所的房间,钟芬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挪到墙边,一直在问隔壁英爱的情况,英爱晕的没有听见,倒是被正在隔壁“享受”的士兵骂了一句“安静点,吵死啦”,吓得钟芬一哆嗦,她改成敲击墙壁的方式,眼神里渴望得到英爱的反馈,我看的眼泪直流,最后满嘴是血,下半身两肢上都是血迹,英爱虚弱的敲墙做了回应,这边的钟芬大哭不止,她知道她深爱的那个人的妹妹还活着,她还能有所安慰。
大半夜,三个韩国女孩躲避开管守她们的日本恶妇和官兵,蜷缩在屋子里,点着微弱的蜡烛,吃着她们冒险带在身边的家乡大枣,其中一个脸上、身上长满毒疮、已经身染梅毒晚期的女孩,唱着家乡的小曲儿给崔钟芬与金英爱听,亮晶晶的眼神中透着向往:“嗯,我们一定会回去的。
”“嗯,会的!
”三个女孩暗暗地发着誓,她们坚信有一天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而现实是残酷的,就在第二天,这个被日本兵凌辱而身染梅毒恶疾的女孩就在全体女孩露天的身体检查时被拉出队伍,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砰砰”两声,用手枪把她打死了,女孩仰面倒下,鲜血从张大的嘴角汩汩地流下来。
两个相依为命、互相鼓励着的女孩,最终在一次混乱中逃出了慰安所,但金英爱还是在出逃中被日军的机关枪击中,在半路上因流血过多而死去,弥留之际,她对崔钟芬说:“我不能一直陪你了,你先走吧,快!
”崔钟芬不停地在寒冷的雪路中走啊走啊走啊走啊走,忍着严寒,终于顺利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最终成为了人类历史上这段抹不掉的耻辱的历史亲历者和见证人。
后来钟芬一直以英爱的名字或者,起初是因为当年英爱是名字在册的,她是被抓走的,所以为了生存。
她以英爱的名字领走了安抚的500块,因为村里的人都在说她被抓走了,去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她忍受不了,感觉到恩耻辱,就离开了家乡。
影片最后,孤独的老人决定,还给英爱一些东西,包括真的该送走英爱了,她去相关部门澄清了整个过程,那个原来一直对这个老太太很反感的女员工,对她的事情开始非常的上心,也送来了英爱哥哥写给她的信,信封上写着“崔钟芬 金英爱收”,影片没有讲信的内容,回到老人钟芬这边,开始回信,并和信一起快递过去了一件她亲手织的毛衣。
她逃生后赖以生存的技能就是织毛衣······收到深爱的男人的来信,她说:“活着就好”。
在给英爱哥哥回信的内容里,她写道:“真的谢谢你没有忘记我”。
这是一部直面慰安妇问题的电影,以时空穿插的镜头,讲述慰安妇的过去与现在。
洁白无暇的雪路,犹如少女美丽纯洁的内心。
但是,冷酷的是战争的无情。
电影里平静的诉说,反而令悲伤加倍。
两个小姑娘,一个高傲仿若天之骄女,一个低微得如同土里尘埃。
但到了战争面前,她们都无可选择。
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1944年 日军残酷无情的铁蹄踏破了朝鲜土地上的宁静,一时间硝烟四起哀鸿遍野,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只能在燃烧的熊熊战火和被敌人统治的屈辱之下忍辱偷生,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反战的 有的人参军的理由就是为了生存,为了钱。
在大量征集士兵的年代 全世界都在“抓壮丁”,被抓去的这些人没多少是愿意打战的 但是没办法,生存本来就是一个场域行为,在这个场域中必须要受制于参与者的权利,军队长年的打战让这些人没了士气,统治者为了安抚士气利用性这个人最原始的冲动去为他的目的服务,于是有了“慰安妇”这个词。
到处都是无尽的黑暗光明的和希望是那么的渺小。
战争结束后杀人犯封候拜将建宗立庙,而他们却被这个和平的世界再一次伤害,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再回到家因为在我们看来无线温暖的家乡对他们来说就是刺刀。
两位小演员简直是bling bling 的存在
太平淡,虽然我掉泪了
1.韩国慰安妇问题,人权的伸张2.着眼点在于个人的生命追求,回到当下,另一个小女生也在经历社会迫害。
雪地里走一个月啊…!是我早挂了🥺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世界本来就无拒绝,无沾染,未曾生。
那段历史,不只有历史课本上前线的浴血,后方的武工。还有千千万万罔死的百姓,被蹂躏和践踏的女性。这是一块不能残缺的拼图。当我们动不动就义愤填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看看,我们现在似乎放大夸张了某些,缩小乃至无视了某些。
感情拍的细腻真挚感人,那段悲苦的历史本来会很容易让人看哭,但这个片子没有过度煽情,而是更多放在细腻的个人情感上,以个人情感烘托整个历史事件,更容易打动人心。虽然为了拍电影故意设置的很多场景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比《南京 南京》这类的片子好看很多。
中国的慰安妇到死那天也看不到自己国家这样的电影了
要比鬼乡好一点点,但是没有诠释出日本军人对慰安妇的暴行。
拍的什么鸟东西
慰安妇就是日本人拿走她们的人性灵去填补他们的生物需求
本来应该还不错的剧本,被导演拍的跟屎一样
给老奶奶和小时候的扮演者,我觉得那个大小姐好可恶
我觉着整体比较平淡吧,没有我能说拍的好。宗粉和英爱分别是两个不同阶级。但是在慰安所里大家就都一样了。从事一样的工作。在战争期间女人的命运是最悲惨的。男的无非就是被杀被抓壮丁、但是女人在战争期间属于生不如死。当英爱死后由于宗粉是被掳走的没有记录所以只能用英爱的身份领抚恤金。但这么多年后也坦白了放英爱走了。虽然剧中英爱以灵魂的角度出现、但这也算是告别了也放下了。最后宗粉有小太妹的陪伴其实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好事、一个有人陪伴一个有人照顾。不过女导演最后安排宗粉和英爱的哥哥跨越几十年的信件有些鸡肋了。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也希望小日本要为之前犯下的罪行道歉并赔偿。
本片最大的败笔就是添加了韩国小太妹的剧情,完全多此一举。两个妹子的演技浑然天成,唉看了好难过。
这个电影好平静啊。说个题外话,我总觉得金香奇像…像…像…不像实力派,像资本派。
崔钟芬长得跟谢依霖一样一样的。有句话我一直想问,不知道会不会挨骂?慰安妇和妓女的区别就是一个不挣钱一个挣钱;一个是被迫一个是自愿?所以一个有心理创伤,一个没有心理创伤。日本人是因为国家当初起名字的时候就描述了该国人的特性,所以比较好这个?如果“受害者”不自杀,而是绞尽脑汁报仇,电影岂不更带劲?这剧吧,弱者是真弱,看着就着急,连点激烈冲突都没有。对日本人怎么坏丝毫没有描写,你描写朝鲜宿管大妈怎么坏干嘛?韩国人替朝鲜人抱打不平,明显没诚意。
剧情太弱 人设太弱 日本军太弱 公然消费了慰安妇话题
为什么要加上现代叛逆的小太妹这段剧情?
这类题材常用历史和现实交替叙事,但在这部影片中,两条线像是割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