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末日
4:44 Last Day on Earth,地球最后一日,Last Day on Earth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娜塔莎·雷昂,Paul Hipp,Shanyn Leig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简介:在这个城市的高处、在一间大公寓内,居住着一对夫妻。他们非常相爱。女的是一个画家,男的是一个成功的演员。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下午——或者说不平凡的下午,因为明天凌晨的4点44分,地球将遭遇一场无法预计的灾难。没有预警、没有通知、没有办法逃生,当然,更不可能有生还者。在地球毁灭前的这天下午,这对夫妻过着和往常一样的生活..详细 >
感受到了,但还是觉得缺乏入口
肤浅 造作
最近看的第二部关于世界末日的片子。关注点都在面临末日时人性表现的多面性。说实话是没怎么看懂,拗情操。导演的意图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面临那时必然也是各异的,唯有自己去想象或者体验
Your Last Lucky Day in Hell
渣得有力量(这是哪位的名言。。?)!如此这番世界末日与宗教解脱或东方意境强买强卖委实太多太多,看得心烦;罗列想象中的画面,片中人物的焦躁和绝望丝毫没有感染到我;如果末日来临,我只愿在黑暗中安静归去。
#Berlinale 74th 补课【A–】喜欢的费拉拉电影几乎都有一个明牌的主题锚点:梦境,疫情,以及这一部的末日,简单纯粹的人物情绪,而剩下的便是在画板上完成抽象画,不断的淡入淡出和叠化,形成内心世界的外延。
Damn good good
221008 【C+】做着消解而非建构,就像电影放映时一分一秒流逝的时间。从目前为数不多看过的几部费拉拉发现,其感兴趣的命题关乎于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至下而上视角出发的个体如何在所处的运动状态更为复杂的世界中协调自身而与之共处,结局含有某种救赎意味。[地球最末日]用神降的启示虚化了都市环境,将外部压缩至以公寓为舞台的空间内,个体的未来被突如其来的剥夺了,此时面对的是物理意义上正在塌陷的世界,所有的思想和行为最终都将通向死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经历被等待中的死亡无声否定;与外部的联结和意义的来源失去了效力,眼前的世界不再响应任何呼喊,解体为孤立无援的个体的末日危机。将一切作为事实接受,拥抱和亲吻,用一种不抱有任何希望的方式作出反抗,我们至少拥有彼此的陪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靠近对方的身体。
所有拍世界末日的电影,都在强调一种突发性、混乱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也是大多数观众期望看到的。本片则反其道而行之,在世界的最后一天,没有突发事件,没有混乱,没有歇斯底里,一切都和平时一样,与父母通电话,看电视,叫外卖,前妻、现任隔着屏幕争风吃醋,做爱,吵架,做爱,最后同归于尽。
新时代电影特征,素材+室内表演+形而上思考
在世界末日前,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会怎么来度过人生的最后一天?
没有最垃圾,只有更垃圾。
一半清醒一半醉,又负达赖又负卿。世界已被糟蹋坏,我要信仰还是她?费拉拉老当益壮之作,已经超越坏小子巴比,境界可与贾木许小酌三杯。同是临终作品的范,比雷乃那部放得开得多。
#BD 1080p(8.9/10)影像。极限的,不断向内的。私影史见过最神奇的叠化。
毁灭吧,赶紧的
节奏有色慢,推荐能安静下来的人看。不一样的末日论。
【6】睡前催眠烂片...即使如此,还是觉得,剧情什么也没有啊!!平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只记得各种叠化了...(确实有《忧郁症》的感觉)
继≪反基督者≫之后达福还在脱。。。。。法国电影手册把这样一部末世说的影片列入2012十佳,可谓应景之举。2012让我们肆无忌惮的爱爱吧。。
4:44 Last Dan on Earth ,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这个设定。打个不很合适的比喻,每次打针时,最怕的时候是不是针已经刺入血管,而是针头离血管的那三秒,那三秒的想象是无限的。
地球最后一天除了继续麻木虚无的活下去还能怎样。导演立意是好的,可惜剧本太糟糕,结尾末日来临昏天黑地一瞬间似乎是个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