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觉得一战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战争。
一战以后,战争就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杀戮而已。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人还保留着漫长历史所造就的高贵和独特尊严,结果一系列拿到今天就是通敌叛国的行为在一战中屡见不鲜。
除了这片子里明显被浪漫化的红男爵之外,还有类似于圣诞休战的奇葩事件发生。
后来重机枪和臼炮的怒吼摧毁了骑士们的高傲,于是红男爵陨落了,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消失在灰暗的天空中。
然而人们总会记得,在曾经的某一个时代,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们驾驭着钢铁与木材混合而成的战马,平坦的云顶上滑行,像中古时代的骑士一样战斗——胜者永享荣光,负者虽败犹荣。
红男爵——弗曼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一战时期击落敌机80架,被敌我双方都尊崇为王牌中的王牌。
自从知道的他的赫赫大名之后,每次看见那架全身红色的老式战斗机,都肃然起敬一番。
而当我发现有一部关于他的电影以后,自然怀着极大的兴趣看了一看。
虽然个人认为比起二战的正邪分明,一战的彼此双方没有一边是好人,正如电影中说的那样,一战不过是几个相互之间通婚无数次,甚至有近亲繁衍的嫌疑欧洲皇室的亲戚们之间为了彼此的利益而拿着无数的生命作赌注去豪赌而已。
但是在那由如同绞肉机一般的机枪统治的战壕站和双方都心安理得地进行的卑鄙的化学战组成的,唯一的亮点还是那笨重异常的坦克的无聊却血腥的地面战场上,彼此的飞行员之间却进行着如同绅士一般的战争。
而这个红男爵,我不想去评论他是属于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但是其个人魅力却是让人钦佩。
战争这个词总是给人两个极端的感觉,一种是那真实的战场上的血腥和残忍的一面,惨绝人寰,血肉横飞,同类之间彼此杀戮,文明在刀剑和炮火之中灰飞烟灭;另一种则是英雄们那光辉和不朽的传说,在铁与血的映衬之下更加具有震撼性,光芒四射,让人眩晕,甚至有些憧憬那片血海尸山。
这就如同红男爵的国家德国一般,人们既能对他的盖世太保,种族屠杀,集中营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唾弃,也会因为德国人有古德立安、隆美尔这样的天马行空的将军,有豹式坦克、斯图亚特攻击机这样的艺术品般的武器,有魏特曼(一次战斗击毁盟军25辆坦克)、哈特曼(击落敌机352架)这样的传奇士兵而感到惊叹和佩服。
而那些真正传奇的军人总是毁誉参半,比如巴顿,比如隆美尔,比如拿破仑...这是因为战争这个充满了死亡和刺激的地方将人性体现到了极致,丑陋的和光辉的交相呼应。
就如同一战的上空,起初飞机只是用来侦察,而且结合到当时的阶级制度尚存以及飞行员的高要求,往往驾驶飞机的都是一些出身很高的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彼此见面的时候甚至相互敬礼致意。
直到某个人终于忍不住使用了武器,不过貌似最早的空战武器不是机枪,也不是手枪,而是如同砖头和抓钩一般的冷武器。
慢慢地,有人发现自己可以边开飞机,边拿手枪射击,后来又有人把机枪绑到了飞机上,最后飞机终于有了战斗机这个分类。
而战斗机飞行员则代替被机枪扫射得满身抢眼的骑兵,成了荣耀和传说的象征。
蔚蓝而无垠的天空中,彼此以复杂而眩目的技巧生死以搏,刺激和浪漫得一蹋糊涂。
而且风险也不大,有很多飞行员被击落以后还能安然逃生,然后继续飞行。
后来的二战的英伦空战中,英国空军飞行员就是凭借本土作战的优势和美国强大的工业制造力,在逆境中取得了胜利。
反观可怜的德国空军飞行员,一旦被击落就是有去无回,想回也要等到战争结束了以后...这可要比在地面战场上冒着机枪和大炮冲锋,还要闯过地雷阵和铁丝网,最后进行一场白刃战的普通士兵安全多了。
当然不得不说,飞行员的技术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这群空中的高贵的骑士们总是更容易成为人们的英雄,而他们彼此之间也如同绅士一般保持着相互之间的礼仪和尊重。
正如同电影《红男爵》中的描写的那样,飞行员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甚至有时候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能建立起很深的友谊。
据说朝鲜当时战场中美双飞的飞行员几十年后再相会,虽然彼此都早已成为了各自国家的空军的统帅级别的人物,但是还能相谈甚欢。
这就是彼此以勇气和智慧为底牌,以生命为赌注,彼此互搏之后的惺惺相惜。
甚至可以说是在双方杀得血肉横飞的时候,彼此之间的思想也随着血液相互融合。
这点不仅仅是战斗机飞行员,很多军人都是如此。
彼此在冷战的铁幕相隔之下,苏军的象征朱可夫和盟军的象征艾森豪威尔之间就彼此惺惺相惜。
而当巴以和谈的时候,看着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握手,你怎么能想到,其中一双手的主人是最激进的抵抗者,而另一个人则是最坚定的镇压者。
也许只有经历了那生死时刻,真正的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含义,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
一直不太喜欢现代战争,感觉缺乏了那种原始的血性和艺术。
是的,当你看到铁甲巨舰彼此轰鸣着对射的时候,当你看到骑士们呐喊着冲锋的时候,当你看到坦克如同洪流一般对撞的时候,当你看到战斗机在空中以极大的技巧缠斗的时候,你都会觉得这些画面如同难以言喻的艺术品一般,让你热血沸腾。
而那些战争指挥家们在生死一刻的勇气和智慧的迸发,也被人们视为艺术一般传颂至今。
但是,当看到美国人拿着金钱堆砌的先进武器砸向毫无还手之力的弱国以及这些弱国的某些人则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袭击着平民作为抵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战争只能反应了其最消极的一面,而且最积极的一面却荡然无存。
绅士们已经不在了,只有一群恐怖分子在对抗着世界上最大的恐怖制造者。
当你某一天用一颗精确制导导弹炸死一群几千公里外的人们的时候,当你拿着一把AK47扫射毫无反抗的民众的时候,你有的只是残忍和血腥,而荣誉和伟大则早已荡然无存...再见了,绅士的战争...
一战当中的飞行员可称得上是最勇敢的战士,因为那个时候的飞机可靠性比较低,故障率极高,就算不被打,坠机的风险也时时存在。
因为武器系统简陋,空战的一般距离都在百米之内,经常近距离缠斗,非常危险,而且没有救生措施,只能靠紧急迫降。
曾有飞行员在结束空战后飞回基地立刻换飞机回去打扫战场,确认击毙落地的敌方飞行员,这种行为同时被双方所不齿。
正如片中所述,曼弗雷德始终将驾驶飞机作战当作是一项竞技运动,而不是生死格斗,不是复仇。
他主张空战中应该做的是击落敌机,点到为止,而不是像他弟弟一样追着敌机一直攻击,不让对方降落,直到击毙飞行员。
再加上他超凡绝伦的空战能力,他同时赢得了敌人和朋友的尊敬和爱戴。
在一个击落8架敌机就可以称作王牌的时代,年仅25岁的曼弗雷德一生共击落敌机80架。
片中,曼弗雷德喜爱法国烟,带法国国旗色的围巾,除了飞行和特殊场合,他从不穿军装,只穿毛衣歪戴着军帽。
在他身上,见不到战时的紧张和仇恨,也见不到政治的阴影。
这是欧洲古典骑士的风范,这是他成为传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这样的战争片,一般都会以一场生死大战做结尾,这是很常见的好莱坞套路,但是这部影片没有让观众等来这样一场大战,主人公与爱人告别,最后一次奔赴战场,紧接着就是女主人公墓前的独白了。
而整部影片的高潮是以一段台词取代动作场面,曼弗雷德骑着马,追着自己的爱人,在一架飞机的旁边,讲述自己重回战场的原因。
从他童年的美丽梦想,惊人的天赋开始,说到他对战争残酷本质的逐渐明晰,直到以非凡的勇气直面战争的现实,也同时再次表白爱意。
皇帝觉得他太过珍贵,不想用一个偶像的生命冒险,不想他再重回战场,他希望曼弗雷德作为指挥官继续工作,续写一个不败不死的传奇。
然而曼弗雷德还是拒绝了,他不想放弃飞行的梦想,不想成为鼓舞士气的工具,不想指挥自己的同伴送死,他宁愿自己来承担死亡。
他最后的战斗,简直就是在寻求死亡,他要打破自己的神话。
影片配乐真是精彩,尤其是开场葬礼的战斗,百看不厌,堪称经典。
无论是以刀剑,飞机还是纸笔为武器的战士,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把风度和尊严置于胜利之上,对于这些虽败犹荣的英雄们,我总是抱着无比的敬意。
“想象一下,身在天空,如苍鹰俯视大地,风从耳边吹过,被发动机和推进器的声音、气味围绕。。。
自由,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而最棒的是战斗猎杀,这是比赛竞技,是一种体育运动。
”夜深人静的时候,点开这部电影,看到5分20秒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部片子已经抓住了自己。
这部片子固然值得从电影分析的角度去谈,但是我最想说的却不是那些结构,手法,镜头。。。
那些冰冷而理性的技术问题。
因为打动我的,是里面所展示出的美。
最难表达的是美,最难教的是美,最打动人心的也是美。
尤其是那种混合了种种美的元素,最终以无可复制的传奇人生为承载,呈现在你面前的美。
高贵,单纯,浪漫,风度,爱情,梦想,荣耀,辉煌,善良,孤独、忧伤,激情、死亡。。。
他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人生,然后冲向蓝天,用舞蹈一般的飞行技巧和高不可攀的战斗记录,将之扩散到四面八方。
这个眼神清澈,围巾飘飘的金发骄子,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他的手或许沾满血腥,但是他的心却如此干净。
他禁止对已被击落的敌人穷追猛打。
“我们是运动员,不是屠夫。
”他对这么做的敌人同样抱以轻蔑的微笑。
他拒绝将军指派的攻击敌方侦察气球的任务,“我不打静止不动的东西。
”他私自驾驶中队的战机去参加一名被他击落的敌人的葬礼,并献花致敬。
“他是我的同学,是那边最杰出的一个。
”他回应上级不给他应得的勋章,“如果我把他们的王牌打下来,是不是就可以了。
”并且说到做到。
这时的他,干净的脸上带着风华少年独有的轻狂、固执、敏锐以及对理想的无限热爱,他表里如一,权势、利益甚至爱情也无法让他低头。
他的弟弟责怪他太过天真,告诉他战争应该消灭敌人。
他同样吼道“我们的爸爸为了救敌人而丧失了自己的听力。
即使是战争也可以有礼的进行!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英国最后给以他极高的礼遇。
为什么他的死让交战双方的飞行员们都有些不好接受。
对于大部分士兵来说,在战斗中丧生,那么只是一个生命的终结,而对于他来说,他的死亡,却有如一种美好象征的消失,而这样的象征,本来就寥寥无几。
他是战争中残存的人性色彩和温情向往,他的死,对于真正的绅士和军人来说,无异于经历了一场精神失恋。
战争还在进行,他看着和自己一样践行骑士精神的朋友们一个接一个的为战争所吞噬,心灵开始饱受煎熬。
然而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他对皇帝说德国人不是最好的,这时的他依然是那副淡淡的表情,他直接建议投降,如果不行,那么就让自己重返蓝天。
他的选择最终也被女友所理解,他和朋友们打闹嬉戏,在战争上所向披靡,他只是一个大孩子,将一种简单的真诚进行到底。
虽然他厌恶战争,但是他不能离开自己热爱的蓝天。
1918年4月21日,他的女友来到协约国控制区,说,我有没有告诉过你?
我爱你地面上有他的对手献上的百合。
白色的飘带上写着:致我们的朋友和敌人——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如果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选择最好的东西,如果在物流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只能变得庸俗而沉默,那么这部电影至少可以让我们怀念一下,那些美好的东西原来在历史上真实的存在过,并且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敬意。
关掉电影,眼前仍不时浮现这个王牌飞行员最后的回眸,想到他如何把围巾懒懒却又坚定地系在爱人的身上,想到这个嘴角挂着淡淡微笑,于天空迅捷扑击肆意翱翔、连太阳都甩在身后的红男爵,就这样把自己献给了飞翔,便忍不住黯然神伤。
为这个心灵高贵、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的年轻人。
为那些真正的男子汉们。
我爱这电影。
你试过吗,看到第一个镜头就有想哭的感觉?
我却没有哭,我是忧伤地微笑着看完了它。
这样很幸福。
那个有着明亮眼眸的德国小贵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拥有自己的猎枪和马,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自家的猎场中打猎。
这位少年叫做曼弗雷德 冯 里希特霍芬男爵。
他的弟弟和堂弟也是一样。
是的,这些快乐的孩子让我想到了维特根施泰因亲王,还有冯 卡格内克伯爵兄弟。
亲王殿下年少时总是有那么多梦想;而埃尔伯呢,他穿着毛皮大衣,里面是空军制服,手里拿着猎枪,脸上的表情真是得意。
就是这些娇生惯养,似乎被宠坏了的少爷们,当战争来临时,却最先选择了成为军人,成为天空中羽翼未丰却无比勇敢的小鹰。
你们是最好的部分。
倔强的少年,玩世不恭,衣着光鲜,有点儿花花公子的派头,像不像在说马尔塞尤?在《非洲之星》里面,小美人居然对他女朋友说:“你知道,我不太和女性接触。
”哈哈,约亨,如果你是一个面对女人会羞涩的家伙,那么,我得说,你绝对飞不出这么好的成绩。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位护士小姐的行为,不停地劝说曼弗雷德停止飞行。
要知道,他是属于父国,属于那片蔚蓝的,他从不属于你,你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
你无法控制他,这位红男爵,不羁的生灵。
马蒂亚斯演的男爵总是穿着漂亮的毛衣,时髦的围巾,风度绝佳,而历史上的红男爵,比起马蒂亚斯,显得更为沉稳和.......复古。
眼神却是一样的鉴定和渴望,他随着飞机的滑翔,翩然起舞,这是一曲最自然动人的乐章。
我很高兴,马蒂亚斯终于不再演偶像剧了,虽然随着电影的推进,我想打他的冲动与时俱增,特别是当他戴着那条古怪的白围巾出现的时候。
而弟弟洛塔尔,冷漠,永远是那身军装,那张脸是过于让人心疼了。
他总是想超越兄长,这个傻孩子,同时他看向曼弗雷德的目光又总是充满柔情和询问:“哥哥,我也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了,如果你也能为我高兴,我会非常、非常开心。
”我想他是想这样说,却说不出口,最终说出口了,却变成了非常僵硬的口气。
这就是兄弟,总是别别扭扭地一同长大。
然后是成熟了一点的沃尔夫拉姆,沉默,或者不如说是有点拘谨地和两位堂兄坐在一起。
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像极了瓦尔特 沃尔夫鲁姆,二战德国空军中似乎不起眼的一个小不点儿,JG52中的后辈,也是哈特曼的战友,同样的稚嫩,同样的前途无量,沃尔夫拉姆在二战时也成了航空兵将领,不辱男爵家族的盛名。
波尔克已经战死,小红把他的照片放在床头。
有一次,当莫尔德斯被调往文职时,他也无奈地对加兰德说:“我更愿意做你一天的波尔克。
”约瑟夫 费因内斯比起他哥哥拉尔夫,真是逊色太多了,无论是演技还是外表。
想想拉尔夫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德军扮相,我已经失却了语言,堕入他的魔法之中,而且,而且,我总想让他来演诺维......红男爵的配乐真的太美了,前两天被《四分钟》震撼了一回,这一次是更加柔和的感动,小提琴的却能表达出在天空中翱翔的感觉。
相比影片的开头,结尾处的处理让我有些失望,显得没什么意义。
如果交给我,应该多少和开始有点呼应,再顺带引出一点空军后面的发展,这片子居然都没表现出一战的失败,我十分怀疑这导演......25岁是个太年轻的年纪了,魏森菲尔德亲王是死于25岁,而对于男爵,我感受到的却不是遗憾,而是某种释然。
男爵和他那一群没心没肺的漂亮小伙子们,有的战死了,有的活了下来。
曼弗雷德的父亲有远见:“Lassen sie doch Lachen, solange sie noch koennen.”这句话耳熟吗?
许多故事都是这样继续的,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在笑啊。
一瞬间,却是永恒的微笑。
越来越喜欢一战制服了,让人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旧日时光。
乌德特,曼施泰因,隆美尔,一战中的新兵,如今已经成长了,成为领导者,而二战中的军校学生,战后也成了社会精英。
有的成了伟大的演员,有的成为了作家,写出了《从海底出击》。
这就是德国的传统,永永远远都不会失去,只要德国孩子那蔚蓝的眼睛还能映出父国天空的晴朗美丽,日耳曼民族的荣耀就会得以保存,就像男爵当年那样。
这篇开阔的天空,会带我找到你。
-Das Ende-(http://ingwer.blogbus.com/logs/33276391.html)
“We just need an excuse what we do because without it we would see who we really are.”男爵平静地对德皇这样说。
Richtofen有不会因任何人改变的原则,光明磊落的作战风格,尊重对手,战争也可以带着礼节进行。
不仅是战士,更是团队的领袖。
结尾女主去墓地看望他“Our friend ask me why I have to come here.I said because I love you.Did I tell you before?”感人至深虽然故事叙述平淡,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值得我把这部电影列为我心中最佳10部影片之一。
12.06.12周六看了德片红男爵。
当时有话想说,但却一直拖到今天,而今天甚至已忘光了当时想说的一切。
这就是我,在文字方面能拖就拖的我。
不久前还以为观影后评几句是轻松而愉快的作业,现在看也并非如此。
所有的文字都是我拒绝的,概莫能外。
无意中用了作业二字,或许是潜意识。
一旦成了作业,那还剩多少乐趣?
我个人还是喜欢红男爵这部电影的,它让我改变了对德片的印象,原来德国人也有如此抒情、浪漫的一面,将一部战争片诗意得一塌糊涂。
一群帅哥驾着非常拉风的敞篷飞机放飞在蓝天的情景,让你久久不能忘记。
那画面,酷毙了,酷得让你联想不起那是战场,仅以为帅哥们在赛车,不,是赛飞机然而战争就是战争。
战争片就是战争片。
为了不跑偏主题,导演请来女主角负责说教,减弱他骨子里想强调的诗意、浪漫,硬给片子增添了些厌战、反战。
男主角的年轻帅气将女主角逼成了小妈,所以从她嘴里说出那么有深度的台词也算合适,但怎么听都觉得有点做作、矫情,怎么看都觉得这娘们觉悟太高其实导演在这部片里想着力表现的是一战及一战前战场上尚有的骑士精神、绅士风度,故有了浪漫情怀。
这就是为什么他费力地往反战主旋律上倒腾,而观众们也一直绷着反战的弦,却最后对男主角“战争也可以带着礼节进行”的台词印象深刻的原因。
这片子让我们领略到了不一样的战争,带着礼节战斗的战争一战之后,所有的战场只有杀戮,再无战争。
奇袭成了技巧,奇袭成功的战例可以上军事教科书,红男爵则是故意涂红飞机,让他的飞机在蓝天上非常显眼,藏无可藏,因为他认为:“我不需要奇袭,只需要敌人怕我”,驾着他的大红飞机,凭着过人的战斗技巧,他共打下80架敌机,是一战中最成功的飞行员男主角的魅力让观众眼中的战争变得温情、有礼,不费力地唤起了你对骑士精神的怀念,对绅士风度的向往,在那样的战场上才是英雄最好的诞生地。
甚至让你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即便有女主角时不时的唠唠叨叨。
她不能不唠叨啊,不唠叨这片怎么出街啊?!
——观影后的今天,我甚至觉得这导演有点阴险,嘿嘿
因为《红猪》知道了红男爵这个名字,一个神奇神话的缔造者,一个空中的霸者。
影片里的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象个孩子,单纯的陶醉在空中追猎的游戏中,其实战场上的英雄本来就是很单纯的一类人,无惧者无所成,所以他死了。
自己很喜欢那种符合战斗礼数的决斗。
此片一般,而且后来的一些强加的战争理念有点美国鬼子的味道,但因为它讲得是红男爵,所以我喜欢。
一部电影很容易把一个凡人夸张成一尊神,却很难得将一尊神低调处理成一个凡人。
显然『红男爵』属于后者。
看着主人公以骑士风度上天打飞机,以绅士风度下地谈恋爱,偶尔悲天悯人唱唱厌战的调子,就悟出本片既不战争也不传记,反倒诗情画意的很。
饰演红男爵的德国小生马提亚斯•施威霍弗,是负责为诗情画意添砖加瓦的主力军,他一出镜就昭示了一条真理:名字拗口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没有一张俊俏的脸。
当他潇洒地跨下飞机,与三位战友在绿油油的停机坪上一字排开,一水的高领衫和皮夹克,一水的围巾飘飘,那阵势,就足以令满场的女花痴一边嚼爆米花一边惊声尖叫,同时彻悟,原来一战时期就已有F4。
女一号莱娜•海蒂此番一袭端庄素雅的护士服,比『300』中的斯巴达王后更添熟女风范,她的角色任务比较艰巨,一要吸引有恋熟倾向的小男生,二要用爱情的力量润滑两小时的片长,三要编织此类型电影必不可少的反战情结。
大屏幕+高清=观看本片的最佳方式,因为养眼的还有美仑美奂的复古空战场面,看着老式螺旋桨飞机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机身图案把蓝天装饰得犹如万花筒,忽然顿悟出宫崎骏迷恋双翼飞机的原因了。
若将『红男爵』与之前同为一战背景的『空战英豪』相比,就明白大把烧钱其实有时候很有必要。
红猪和《红男爵》宫崎峻的动画片《红猪》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156626-1-2.html有人说原型出自红男爵,于是找来看看,果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宫崎峻加入了很多浪漫色彩、反战思潮等!
一战德国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这位德军王牌飞行员“红男爵”Manfred von Richthofen,因把机身漆成红色而得“红男爵”之名。
一生击落敌机的官方记录是80架。
1918年4月21日阵亡,享年25岁。
演员和本尊,还是很像!
德国人啊,确实很多方面,过于精英于地球人了!
有部纪录片《“历史谜团”:红男爵之死 》,说最后男爵死于一名普通士兵,这名士兵连照片都没留下…… 不过值得一看的是,片中采访了许多见证人,包括里希特霍芬家族的后人、红男爵之死的最后见证者104岁不过,这些其实没多大意义,就像片中引用红男爵和英国空军的加拿大飞行员亚瑟“罗伊”·布朗交谈的那样,欧洲国家之间,不乏父亲、儿子、叔叔、侄子之类的皇室关系,他们发动一场场战争,死亡的是普通民众与士兵,换来的是皇室游戏或者利益交换!
我tm看了两小时王牌飞行员追妹子的故事?
德版夏伯阳
继续主观
不好看。
娃娃脸
好多镜头容易联想到一把青
男主从头到尾佝偻着背,一看就是被酒色淘虚了身体的纨绔子弟,说话时手插兜,浪子步,哪有军人的气质。飞机在天的镜头,要么是近镜头特写,要么远景看不清脸,典型的替身模式。故事还好吧
看的英文版的,能把红男爵的辉煌展现出来,空战的场景很劲爆,战友情很感人,把德国英雄和绅士般反战完美的结合,精彩
不抓人
貴族精神和紳士風度最完美的體現
主角形象拍的似乎欠点火候~男主角以前怎么没见过呢,演的挺好的,霸气不足可爱流露的可爱气息却很迷人。女主角我很喜欢,不过和男主角配戏有点像姐姐吧~
你是我最大的胜利...致我们的朋友和敌人...
瑟曦演员气场太强,一点不适合给金发美男做陪衬
姓冯的都是德国贵族,那时的作为战斗机的小飞机太牛了,不是怕别人看见,而是怕别人看不见!
还不错的电影,红男爵从不在乎生死到懂得和士兵们同生共死的转变,基本靠嘴说,要是能再扩大就好了。空战拍的实在是无聊。让德国人说英语我真的不能忍。
空中骑士
first of ace
看到第一个镜头就有想哭的冲动……
德国人拍场面戏还是差
上乘佳作 导演、摄影都非常不错 可见功底十足 就是演员欠了些火候 人设也非一流 导演选了种讨巧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 很久没看到拍的这么精细的片子了 四星的片子 五星的摄影 看这个片子能学到很多 北欧的片子一向色彩很好 采光、打光、取景、构图都非常漂亮 但若能做到整部片子都这样 相当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