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集的电视剧,在YouTube 上,用 iPad 看的,质量真心不好,邪恶的苹果在 iOS6 运行环境下,取消了 YouTube 的 iPad 版本,用 iPhone 版的 YouTube,图像和字幕一般模模糊糊。
条件如此恶劣,居然吸引我无间断的看了下去。
原因嘛,用剧中的台词说:青春万岁,爱情万岁,友谊万岁,快乐万岁!
这几个名词似乎和文革距离遥远,格格不入。
其实文革如何,我毫无概念。
但和每个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负面感觉。
我甚至是愤怒的,妈妈就是知青,去的是条件非常艰苦的北大荒兵团。
她很少提起那时候的事情,我知道的并亲身体会的,是那艰苦的回北京的路。
当然这所谓的后续不是电视剧描述的重点,我也不愿节外生枝的讲我家的故事细节,但有一件小事可以很说明一些问题,就是从小到大,我家没有做过豆腐,直到和LG结婚我才发觉豆腐非常好吃。
姥姥告诉我,因为妈妈当年在北大荒,吃黄豆制品吃得太伤,所以家里从来不做豆制品。
于是我对那个时代所能相信的是,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大多数,并不明快。
在这灰色的背景下,我不愿多了解这段时光。
毕竟,没有人愿意费力揭开一层一层故意的遮掩去发掘丑陋。
不能怨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愿反省,因为脆弱,是天性。
坚强,太难得。
而这部连续剧,光荣的成为是我主动观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第一部作品。
因为它所想表达的,不是丑陋。
网上的评论很多,都说这部电视剧大大美化了文革。
我深有同感。
其实,这部作品何止美化了那一个时代,它大大美化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电视剧里面的男女知青们的家长,师长,同学,战友,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好到我希望穿越到那个年代,仅仅为了遇到他们。
里面的连长指导员,村支书党代表,都是充满了同情心有精准理解力甚至是高尚人格的长辈,他们口口声声说,这些知青孩子如何如何,要向知青的父母交代怎样怎样。
其实,即使在我成长的年代,也几乎没有被当作孩子的记忆。
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启蒙书籍是 “人之初,性本善” 的民族,是从来没有对“孩子” 的特殊待遇的—— 确切的说,物质上有,精神上从来没有。
教育我们的体系是像成人一样被灌输各种概念,而不是从触摸各种色彩开始的感性的教育。
所以,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一个可以包容孩子成长的社会,即使是文革的背景下,是多么的令人向往。
再稍微推广一小步,如果周围绝大多数人可以正确的分辨出好人坏人,即使被叫做“文革”,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
可是,天知道这个状态离真实有多远!
三个世纪之后的中国,大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主宰的社会,还在探讨是否应该当街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个社会的主体,真的有独立的判断力么,真的有宽厚的仁慈心么?!
还是说,经济发展以前,还是可以托付人心的?
其实,这部电视剧从来是旗帜鲜明的表达了“文革期间是病态”这样一个主题的,类似的台词,被剧中很多人物直接说起过,甚至反面人物——从来没有出场的吴敏的爹,也在信里说,这样的现象不会长久。
那大家为啥都觉得电视剧把文革表达的太温情脉脉了呢?
一来,满嘴说“阶级斗争”的人物很少,只有吴敏,县革委会的杜主任,公社革委会的牛主任,还有一个火车上打酱油的角色,剩下的所有人,兵团的领导战士,村里的支书村民,个顶个的是知恩图报的“正常人”。
二来,主要人物被精心爱护,没有被人为的惨剧折磨得怎么着了。
知青里头遭遇最惨的是蹲了监狱的武红兵,精神失常一段时间的沈力,被隔离写检查的赵曙光,和失去了上大学资格的孙曼玲。
他们也无一例外的被照顾的很好。
即使泪点超低如我,也实在不觉得这些是多么“惨痛”的结果,反而是村里的韩奶奶和王支书——都是很不起眼的配角——因病去世,赚足了我一大票的眼泪。
三来,不但坏人少,好人超多,那些重要的负面的重大事件被远远的拖到镜头之外,虚而又虚,比如经济崩盘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虽然直接描述了陕北农村很穷,好像还是够吃够喝的;比如因为卫生条件差很多不足为患的疾病夺走人的生命——小地包儿因工伤壮烈牺牲的事件勉强触碰了类似的观点,毕竟,用双手绣地球,而不是大力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是令人痛心的错误抉择。
最重要的,知青的风潮的直接起因应该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一千七百万的知青离开城市,圆满的解决了这个命题;可惜这个办法带来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后来的返城。
诚然,电视剧开始就说了,只关注68-79这十来年的事,但是对于“知青”这个沉重的话题,逃避这最令人神伤的后果,已然大大的削弱了这种关注的力量。
借用红眉姐姐的评分系统,1-5分,我给《知青》4分,算是和甄缳传一样好看的电视剧。
戏拍得算精致,背景道具都下了工夫,主要人物青春蓬勃,性格算鲜明,节奏算紧凑,情节也没有明显的漏洞。
最值得说道的硬伤是结局太仓促,很多条线索戛然而止,喜欢的人物都没有交代清楚,而且因为在结局所以印象深刻,非常遗憾。
2018年5月的某一个晚上,一个人靠在酒店46楼房间的窗前,看窗外灯火无限,日间的纷繁喧嚣慢慢沉淀于这五月温柔的夜色之中。
不知多久,电视里一个女声将我从出神中拉回来,那声音很特别,清婉,矜持,像清晨河面上氤氲的雾气,伴着静静的流水,结着林间草木的气息。
当我循着声音望向屏幕时,里面是一个穿着碎花衬衫,扎着麻花辫子,留着疏蓬刘海的女孩正和男友一起向自己的父亲陈情,女孩时而低头莞尔,目光羞怯而又略带渴望,时而顾盼男友,俏皮而又略带狡黠。
那种质朴和纯美交织的审美体验整个攫取了我所有的感官,在那一刻。
后来,我盼着,追着央一看完了整个剧。
平心而论,我实在不能给这部剧的剧情以任何正面的评价,哪怕是一句溢美之词。
但是,这部剧让我在十数年后再次见到落地的女主,那段曾经租来碟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追剧小晚的时光似乎又回到了眼前。
十多年过去了,韶华已逝,物是人非。
当初的小晚,现在的麦香,却恍惚间跨越了十多年的时空距离而未曾改变,纯净依旧,隽秀依旧。
然而,时间真的可以忘却一个人吗?
不会。
我依然能从少女时代的麦香脸上读到小晚身上不曾有的成熟和难以察觉的隐隐的疲惫。
或许这是这两部电视剧情节和人设的使然,但我也相信这是十多年的时光留在影者本人身上的印记。
无论如何,这十多年的喜怒哀乐起落沉浮都会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和心里结茧或结疤,影者本人也一样。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看了知青。
这部剧几乎满足了我所有对青春,对爱情审美需求。
周萍,这个角色几乎给我建立了完美的爱的意象。
她有着质朴而纯净的美丽,脸部的每一个线条都是那么的柔软和温婉。
狭长微弯的眼睛使她笑起来矜持而清澈,像是娓娓的倾诉,眼里恬静和温柔的光让人觉得充满希望。
她扒着火车来到了北大荒,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留在兵团,可以使自己的父母能够得到片刻的慰藉和安宁,她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哪怕面对各种打击和伤害依然能够保持坚强甚至对伤害自己的人温柔以对。
这是一个如此单纯而又善良的女孩,可是单纯对周萍来说并不等于不谙世事,“再不走,同情就要变成轻蔑了,人心都是常变的”,是什么让周萍对人性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不得而知,或许在那场运动中她见到了太多的人性泯灭和天良沦丧,或许她自身便有一双深刻的眼睛。
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从七连到山东屯,所有的爱与伤害,不曾让她骄矜半分,也不曾让他颓唐半分,反之,她对所有的爱与帮助充满感恩之心,并倾心回馈。
她对所有的打击与伤害都坦然面对甚至以德报怨。
“我对每一份同情都心怀感激”,“我不需要任何人为了我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决定”,“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而且绝不连累自己的爱人”, “赵天亮,我是很爱你,但我绝不是离了你就活不成!
”,善良的周萍无论在逆境中还是爱情中都始终保持着自己最高规格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有人说,童年和青春期的心理创伤将终生无法治愈,我对此不能同意更多。
我看到周萍的笑,好像看到曾经苦涩的初恋在对我笑,我看到周萍哭,也好像看到她在对我哭,看的时候我的心醉了,关掉屏幕我感觉我的心都碎了。
二十年过去了,我感觉我的心就停留在那一刻,从未跟着我离开。
荧屏里周萍的一颦一笑,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被我拿来对那个17岁时哭泣的灵魂进行补偿,一遍一遍似乎永远不能得到真正的慰藉,关掉屏幕的那一刹我的悲伤似乎又回来了,甚至比那时候更加真切。
想起一部微电影《记忆中的红气球》,里面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they never told us, time waits for no man, they never told us, time never truly heals, they never told us, hope only results in pain, they never told us, life is a losing game, they never told us, we are doomed to fall. 欠的永远还不上,失去的永远找不回,心灵的伤口永远无法真正愈合,灵魂深处的罪责永远无法真正救赎,6月底的上海,溽热潮湿,梅雨会一直绵延到8月,自从麦香结束,电视就再也没有打开过。
希望南风吹散梅雨的时候能够再在荧幕上见到她,不过那已不是曾经的小晚和周萍了,不管对于傅晶还是对于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我,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本来我打开这部剧的时候,男票一脑袋疑惑:“怎么突然开始看这个题材,还这么老的片子。
”看到一半,他兴致勃勃地推荐给了他妈妈。
我们俩都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意思,可是到豆瓣上一看,却批评颇多。
看了看差评,觉得也能理解。
毕竟我们只是雾里看花,差着时代,如果几十年后有人拍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拍我们兴高采烈地做房奴,心甘情愿地还房贷还高呼万岁,估计也是想打人的。
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部剧。
如果说那段岁月是个深渊,那这部片子就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拍深渊下的光。
这光在黑暗面前那么难能可贵,也那么耀眼。
其实对黑暗也不是全无描写,只是都点到为止。
比如坡底村喝不上水的农民们,比如去找海带的时候那个小渔村,比如山东屯插队知青的生活,比如吴敏。
带着镣铐把舞跳成这样,我个人是可以原谅的。
我喜欢黑暗以外的部分,时代是无从选择的,可是处于时代中的青年,却没有丧失青年特有的朝气和思考。
满怀梦想,也脚踏实地。
生活艰苦,却苦中作乐。
赵天亮是个很丰富的角色,他有冲劲,也有些固执;有同情心,也有些大男子主义。
这跟他的家庭出身倒是很吻合,是温柔独立的母亲和当团长的英雄父亲将这些特质遗传给了他。
所以带着这样的性格,他并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主角,会犯错,反而显得人物生动起来。
周萍是个几近完美的女生。
漂亮温柔明事理又坚强,我要是个男人,我也想娶她。
可是家庭出身却给了她太多的压抑,还好没有泯灭她的善良。
当她终于回到七连,变回活泼的她,说了一句“我本来就是这样”时,真的挺心酸。
这又是创作者对时代默默的控诉了。
而赵天亮和周萍的爱情,虽然“土味十足”,却比很多专门谈情说爱的偶像剧还要有张力。
未表白时的关怀,表白时的羞涩,小旅馆里情不自禁的吻,都充满了爱情的张力,让人忍不住露出姨母笑。
别的人物也十足可爱,齐勇和小地包从仇人到兄弟,齐勇对于爱情的态度,一直很成熟的赵曙光和晓兰,在基层从一心情爱的小女孩成长为能帮乡亲做事的大人的李君婷……我真的很久没有看到一部剧鲜有坏人,却故事性这么好的了。
那个时代也许是个深渊,但这些可爱的人儿就是深渊下的光。
电视是真实与美的结合,从这点来说,这部剧也许不够真实,但是足够美。
我不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也不敢对那个时代妄下定义。
我只是感叹于能有这样这样一部优秀电视剧。
网上的质疑声很多,说这部电视剧不能真实反应当时的知青生活,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当时的知青生活没有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美好。
针对质疑声我陈述下我的个人观点:首先剧中兵团那些知青,他们即是知青,又是战士,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现在作为一名共和国战士对于一个20左右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充满新奇与荣誉感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被层层选拨选出来的,都是根红苗正。
能够参军更是对一个年轻人家庭成分、阶级成分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兵团的这一批知青来到北大荒是带着荣誉感与自豪感来的。
所以他们初到北大荒的惊喜和正式进入兵团之后的兴奋和积极表现都在情理之中。
他们是战士和知青两个概念混合的群体,我想这也是编剧和导演进行如此艺术加工的切入点。
而剧中对于其他知青点的表现,比如山东屯、坡地村的两个知青点,知青干活拿公分,还有接受继续教育,吃住条件都要差的远,当时的社会现状总体可能就是这样,这些我想已经表现出了当时知青下乡的情形。
而对于剧中人物的塑造,人性化的东西是有点过多,包括老站长,团长,连长,指导员。
在大家理解的范畴内,这些领导可能不会像杜忠诚那样满口革命口号,阶级斗争,但也不至于和蔼可亲到电视剧中这个程度。
女排长,山东屯梁支书,陕西县城农资站站长,坡地村党支部三人组,这些参与到政治中的人,一个个表现的都特别开明民主并且极富正义感。
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也许这帮年轻人遇到的好人有点多,这就使得电视剧中的知青们日子过得没有那么苦,甚至让观众感到一种艳羡。
当然,我相信当时好人确实还是在多数,因为都是知识分子,人心也不可能麻木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只是不会像电视剧那样明目张胆的维护正义而已。
而当时,某些正义是不允许存在的,而剧中却使正义处处得以伸张。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虽然吴敏的行为、言语、做派让人感到令人发指,但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她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吴敏就是混乱那个时代的那批人的缩影,而那批人正操控着当时的中国。
陕西的县革委会主任杜忠诚以及他手下的整个革命团队,就是这样一批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忠诚于自己的革命信仰,放肆的对权力扭曲和对人性践踏,错不在他们,社会大气候就是如此。
就像曙光在给张敢峰的信中所提到的中国病了。
而导演也没有把杜忠诚这样的人表现的极端十恶不赦,在很多细节上,偶尔也掺杂了人情味在他的身上,这也表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最最深层的内心。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教育和讽刺意义,我只是感动于剧中年轻人的热血和太多体现人性之美的感动瞬间。
友情,爱情,亲情,乡情,信任,理解,正义,民族情怀,爱国情怀,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在剧中都得到了十分顺畅的表现。
总之我很喜欢张新建导演的拍摄风格:大气,刚为主,柔并济。
《闯关东》我喜欢,现在《知青》我喜欢。
剧中赵天亮和赵曙光两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却都是充满热血和正义感的好青年,这两个人的形象似曾相识,我总觉得这部电视剧有《平凡的世界》的特点,也有《围城》的特点。
只是感觉。
剧中所有的知青都表现的很有理想,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而且很多细节表现出的是他们对青春是毫不顾忌的。
不管这符不符合事实,至少年轻人的热血被表现的十分到位。
我只看到了第十八集,我可能是在断章取义。
但是我真的喜欢这部电视剧,我还是学生,也许很多东西还说不好,但是电视剧中很多瞬间已经令我热泪盈眶。
一个弱不禁风的上海姑娘脚崴了之后拎着沉重的行李走在泥泞的路上让人心疼;当周萍扭捏着向赵天亮借钱买解放鞋那种难为情的表情让人心疼;而赵天亮为周萍补上了供销社的欠款之后,又为周萍加了双新鞋的行为让人感动;赵天亮只身来到陕北,淳朴的王大娘一家为了给远道而来的赵天亮做一顿像待客的饭。
娘对女儿说:“这六个鸡蛋就留着吧,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
这些都拿去供销社换斤挂面,剩下的能换点酱油什么的就都换了。
”听到这句话我眼泪就打转了,“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
”这是多么淳朴的乡情和感恩的情怀。
赵勇周萍一批人在县里遇到上海的三名插队知青,知道她们日子过得不好,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三人的场景让我热泪盈眶,看着小地包向徐前进借钱的样子我忽然就笑了,笑了之后是感动;赵勇等人把面粉私自送人的事,老魏一番善意的责备令人欷歔;孙曼婷为了维护周萍,当场背毛泽东语录反驳吴敏的样子带着一种正义与豪气;孙曼婷撕毁自己的被单为大家缠镰刀是一种大度;老支书为了能让赵曙光住院治疗,往医生手里塞鸡蛋抵扣医药费的样子让人心酸;王大爷在韩奶奶坟前唱信天游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悲愤;导演总是注重这些细节,演员也都表现的特别到位,性格特别鲜明。
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视剧,总之就是很喜欢。
我看完电视就急着闯进豆瓣看影评,看了几篇发现我和很多人关注的点不太一样,这其实无可厚非,见仁见智,很正常。
因为我是80后,对于文革常常是老人嘴里说的,电影里的,电视剧里的,多少了解一些,粗线的认为文革是当时错误的决策,直到看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整个人在听到文革两字有些胆战心惊,我能想到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关于文革的回忆是沉重痛苦的,这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知青》这部电视剧也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展开的,是不是美化文革我无法判断,毕竟我没有经历过。
但是吸引我的地方很多,那个年代的知青很有追求,也有信仰,他们很多人都在履行一个错误,但谁也无法拒绝,因为那是伟大祖国的政策。
就像母亲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不能因为犯了错就抛弃自己的母亲,很多人后来都意识到了,可是谁也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爱国,也在用行动去爱。
那时候的知青命运不可预测,每个人活的小心翼翼,一句话,一点思想,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有能就被像(吴敏)那样的人扣上各种帽子借题发挥,(笔者实在想不通她到底哪来那么多歪风邪气),辜负他们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真是无语。
我想说的是那一带人有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大背景那么糟糕他们内心依然坚定,相信的东西可以一直相信,相信一百年,想做的事情那样执着,可以执着很多年,因为有了信仰,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命力依旧旺盛,这让我想起现在,太平盛世我的笑容没有他们那样纯粹,虽然也有单纯的友谊,但是想做个单纯的好人在如今这个社会如此艰难。
我知道我们这代人大部分生命中少了一些东西,致使我们处世为人变得复杂起来,交友广泛却鲜有知己,爱人不下一二却鲜有真爱。
对,我羡慕那个年代里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
最近特别喜欢看年代剧,感觉像是在翻看发黄的老照片,感觉知青这部剧特别像早间剧,充满了希望和灿烂的阳光。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但是跟很多个知青聊过这个时期的故事,的确跟这部剧里讲的故事有很多是类似的,但是完全没有剧里讲的这么温和,真实的情况要惨烈得多,可能是过于惨烈,大家都不愿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吧,反而只是轻描淡写的记录了一下当时的那些癫狂血腥的场面。
不过好在开始敢于面对这段历史也是挺好的了。
熬夜看完了知青,感触挺多的,或许里面情节有些夸张,有些不符合实际,但是大部分还是肯定的对于知青这一特殊群体以及他们当时的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成功”的人说下乡锻炼了自己,“失败”的人说下乡毁灭了自己。
我的感觉是文革是一场悲哀的运动,而知青作为文革运动的产物一定程度也是悲哀的,在这场下乡运动中,死了那么多年轻的同志,又有好多青年的精神在文革的背景下深受侵害,他们作为最应该有丰富思想的年轻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却没有,不敢有独立的思想,他们脑袋里的思想都是别人硬塞进来的。
但是,令我感动的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仍能保持本心,保留着那份善良,宽容,坚韧,就像班长说的,“中国是“病了”,但是人们却依旧保有一个善良的心,所以,中国的病只是暂时的”。
他们那份纯粹,纯真的友情,爱情让我感动,羡慕总的来说,他们把青春留在了那儿,这就足够了,他们会永远记住这一段美好或糟糕的经历,而我们也会记得有一群热情,真诚,善良的知青曾经在历史的某个时期辉煌地活过!
对于这个电视剧个人觉得拍摄还不错,景美人更美。
这部剧收获最大的应该是每个演员吧,经历了磨人的麦收,秋收,特大暴雨暴雪,等等恶劣环境的拍摄,对于他们成长帮助应该挺大的。
写完前一个短情评以后看了很多本剧的评论,说那个动荡的年代根本没有这么浪漫,等等,说这个剧假。
作为出生在黑龙江的人说说这部剧的真和假,首先环境恶劣很真,有狼是真的,他们得夜盲症是真的,掉到遍布伐头子的沼泽上不来是真的,没有被狼吃掉是假的(吃了就game over剩下的不用演了)。
黑龙江尤其是农场的知青生活条件好是真的,他们有独立宿舍,木头随便烧,从来没有吃不饱,本地自产黄豆小麦,青菜少,有猪肉,本地姑娘都喜欢知青,因为洋气,有知识。
最重要一点知青和农场职工一样是拿工资的。
人生不平等,连知青插队都不一样,陕北的农村就是条件艰苦,他们很多人都是拿工分的。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上海,北京的知青回到黑龙江看看,说是看看原来战斗过的地方。
说起以前的生活也是一片感叹,也说以前有趣的事。
问要是当时插队生活只有痛苦他们会多次回来回忆吗?
最后说一句,基本所有的知青都回城了,留在当地的我没听说过。
椿木(致敬齐勇)野途生大椿,岁岁复吐新。
灼灼紫叶华,巍巍枝入云。
寥寂无人顾,且结芳草邻。
玄鸟轻啼绕,金蝉恣欢吟。
久旱甘霖短,他年荫更深。
愿为长青木,守得明月心。
(大椿,太古神木﹐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
后亦用以喻指父亲。
以此致敬在恶劣条件下,依然野蛮生长,心向暖阳,支援上山下乡的父辈知青们)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人质为什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帮匪徒逃命呢?
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如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的孙女派翠西亚被美国的“共生解放军”绑架,最后自己宣明加入共生解放军,并参于抢劫银行,一九七五年九月被捕。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参看Capture-bonding(英文)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症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烂片 假的不自然
王凯这演员真是个妖异的存在!只要看他的一场戏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然后只要一天不看他心里就空落落的,简直生无可恋;可要是放任每天看他,会更心塞——这样的男人怎么我就睡不到呢!!!QAQ
知青是值得讴歌一下huh (讽刺)
为毛我觉得好好看!!!
陪奶奶看的,奶奶说好看后半段奶奶看睡着了,,一般
高三和父母一起看的。我只知道片面描述好景是不对的。三星是为当时并未将它当作文革题材看,归类嘛,架空吧。
梁晓声➕张新建,山影经典作品。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需要有这样的作品去记录那个时代
知青生活有那么积极美好?
看的是王凯的cut部分。给两星,别的不予评价。
看的是齐勇CUT。齐勇哥真帅,三观特别正。其他角色大多也都可爱可亲。
扎实的正剧。只看了凯凯王cut。凯凯王在《知青》里的人设比靖王宝宝还要好。虽说造型是糙了点,但符合背景且man气爆表。有学识打得了嘴炮,有良知看得到阴霾,谈正事耿直诚恳有担当,撩妹也干脆利落不含糊。bg线在一部正剧里简直可爱得不科学。
看得挺累,美化知青
根本找不到,是不是又被禁了
改革开放前,政治上对正面人物有极端精神洁癖,所以文艺作品里的好人都是一个样子,而坏人各有各自的坏。现在呢,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是非常有限的,不能全盘否定,所以就导致了好人各有各的好,坏人们都是相似的、扁平人物。整部剧都是一个知青身上的巨大光环,反思极为有限。最近又有人提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齐勇打五星,剧情扣两星。太拖沓且无趣。不过王凯在这里面真是帅气里带着痞气,而且是个大情种,说起情话来真是撩得不行,什么“惩前毖后”,什么“治病救人”,哎呀呀……别说曼玲了,搁我我也倒追
历史的天空
看到梁晓声才去看的剧,感觉挺一般,没啥实际内容,就是知青上山下乡开垦北大荒的故事,一只兔子都演了2集。王凯演技真不咋地,太刻意了,分分钟出戏。
同样是文革时代的影片,「大家庭」拍得真好,这部片子基本就是靠编剧臆想出来的垃圾吧
影片里当时哪里都是一堆好人,为什么当时国家还这么乱?当时人民还这么穷?文革时期的生活既然这么浪漫,为何还要叫十年内乱?
你看那一场闹剧,居然被麦浪染成了黄金的颜色。从那刺目的璨金色中努力地张大双眼,得以窥见一丁点荒谬年代的影子。——还有你的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