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野小子千里奔袭乌干达,可以说当今特种作战史上的绝唱!
多么好的题材!!!
背后有太多的真实故事 真实素材可以发挥,而这部片子几乎把重点放在两个德国恐怖分子上,其他几乎点到为止。
摩萨德在背后大量而又有效的间谍侦查行动、特种部队精准细致的针对性训练(连恩培德机场航站楼楼梯级数都不错过)、在机场的酣战等 这些才应该是恩培德行动这部影片重点突出的地方吧。
更可笑的是犯了好多常识性的错误,特种部队在突击时竟然没有佩戴头盔、内塔尼亚胡中校分明是救出人质撤退途中被击中头部而电影则在进攻途中倒下、以色列的战机在撤退时摧毁了恩培德机场的乌干达军机而电影中连以色列战机的影子都没有 等等。
只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给一星感觉都是多余的。
《火狐1号出击》电影更多的是反思,精神崩溃的人质、迷茫的左派恐怖分子、压力巨大的以色列决策者们。
冗长有余,紧张不足,电影中提到“惊奇和速度是关键”,并没有体现出来。
应该最紧张最精彩的突击行动那一段,却被那出看不懂的舞蹈打乱了。
1976年7月4日,以色列特种兵长途奔袭4000km,突击乌干达恩德培,解救人质。
有决心才有行动,行动总比坐等强。
跳舞就像人生Dancing, it's like life.你受了伤就不敢跳了这没什么You get hurt, you retract. That's okay.但如果你变得害怕总是小心翼翼的But if you become so afraid that you' re always guarded从不肯去冒险and never take a leap of faith 你就不能跳舞了you won't be able to dance.再来一次Again.
两位德国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而参与劫机和恐怖组织。
同情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但终究在始终考验其弱点。
这都是英雄的试炼。
人性都有弱点,你可以选择崇尚理想,甚至为此背叛自己的国家。
但家乡的痕迹不会从你的本能里抹去。
一个反叛分子说,我杀人是因为我爱我的国家,你杀人是因为你恨你的国家。
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恨意可以促使你杀人和做这些事吗(绑架人质)。
政治之上没有对错,最后让步和进攻。
现在的德国依旧被绑架在过往历史的沉重中。
“他们(犹太人)当然会认为你是纳粹,因为做威胁他们事的你,是德国人啊。
”反思与同情。
选择怎样的路就代表你是怎样的人,永远反思永远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
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
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
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
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
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
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
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
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
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
纪实?
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本片以著名历史事件“恩德培行动 ”为背景拍摄,基本复盘1976年6月27日~7月4日发生的法航客机被劫机,100多名以色列人被扣为人质,后被以色列特种部队奇袭拯救的故事。
但是本片被导演导得剧情稀碎,尤其最后人质解救的高潮阶段,生硬插入一段不知所谓的舞蹈桥段反复蒙太奇,除了给观众莫名其妙的剥离感以及剧情因被打断而产生的抱怨情绪外,什么也不剩。
不得不说本片从编到导都像是败家子挥霍后爹财产一样,浪费这么好的题材背景和投资人的钱,可谓烂片中的奇葩。
看过此片,我不禁感叹,烂片从来没有下限,只有更加的烂,尤其能把好题材拍得稀烂,那是要多么智商离线的大脑才能办到的事儿?
此片如果在院线上映,请不要去观看,如果要去请自备晕车药,自备医疗保险!
结论:导演拍摄此片,效果犹如壮汉欺负敬老院的老人和打劫乞丐一样,无能且下作!
大多数反恐电影以军人为视角,本片比较特别,主线在两个德国劫匪和以色列高层,男劫匪是个理想主义者,很天真,又胆小,这种人都能成功劫持飞机,可能劫持飞机并不像本狼想象中那么困难,也可能那个年代的安检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把枪带上飞机的,都不用组装,直接从包里掏出来就能用,女劫匪倒是有死亡的觉悟的,就是想表达出自身理念,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呐喊,平时的电影里看惯了劫匪们对待人质残忍粗暴,没想到这片子里的劫匪还挺人性化的,除了痛打了一个人质之外,绝大多数人有吃有喝有马桶,水管堵了还可以自己跑去屋顶修,以色列高层的压力很大,对于如何应对内部分为鹰派和鸽派,以总理为首的鸽派犹豫不决,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前怕狼后怕虎,鹰派就一个字,打,到了最后关头,还是统一了意见,搏一把,算是很成功的一次营救行动,只死了一个士兵,四个人质,毕竟以色列的特种部队在世界上也很顶尖的,标题看还以为会从特种部队的视角来演绎,其实只给了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舞者舞蹈节奏,密集的鼓点与密集的枪声互相呼应,音乐得到升华,跳的居然是脱依舞,汗。
胖机长的角色塑造得很好。
总评三星7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恩怨情仇本狼不大了解,从小到大新闻联播就没少提到他们之间的战争,当然了很多年也不看新闻联播了,了解得更少了,也没兴趣去了解
很惊讶这么多人喷这部片子,仔细读了他们的观感,发现不少人想看到详细的营救过程演绎,神秘的摩萨德特工如何搜集情报,优秀的飞行员驾驶运输机高难度低空飞行,精英突击队战士如何迅速出击和撤离……因为恩德培行动史无前例,太过于传奇色彩,所以来到影院的中国观众都带着自己对此事件的想象来消费这场表演,远离我们生活的表演节目,无可厚非。
可惜,导演让他们深深失望了。
有人恨恨的说巴以冲突的动作片,浓墨重彩两个德国劫匪干嘛?
简直猪一样的队友 ! 红色旅,最著名的恐怖组织,在物质丰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最具理想主义崇高目标的革命青年组成。
这个视角,恰恰是主创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真实反映欧美主流社会对这事件的态度,对近百年来中东世界和西方世界冲突的反思,真实再现了左翼政治思想对欧洲社会的剧烈震荡。
和思想同样充满力量的就是现代艺术,片中现代舞蹈的强烈冲击力表达的真是酣畅淋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够想象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有多么激烈,多么残酷,多么的浪漫……如果只想看自己想看的应该去看类型片,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就骂,就不要怕外人嫌弃我们国人素质低了
影片的背景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划了一次劫机事件。
而且为主的两个居然是德国人,这一男一女,纯粹是带着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做的这事。
他们因为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困难,所以自觉自发地为巴解工作。
劫机后,他们带着飞机上的几百名乘客到达了恩德培,在那里好以色列政府谈判,要求对方释放巴解的俘虏还有其他的。
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和平斗士”;对于以色列而言,他们是“恐怖分子”。
当然,恐怖分子,无论如何政府都不愿意采取谈判的方式,因为一旦谈判了,就将有越来越多的“劫持”事件。
以色列军方决定要武力解决,最终通过了,并且成功解放了一百多名以色列乘客。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包括当初俄罗斯解决车臣恐怖分子劫持学校师生的事件(印象深刻,当时电视居然还直播现场)。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似乎只有那个假装怀孕两个月顺利获得离开的姑娘,真正为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更智慧的是,她看到劫机者同意小孩子上厕所,所以才这样做)。
其他的人,真心没有什么大概率存活。
毕竟政府一般都不会真心谈判。
以色列总理,对得意洋洋的国防部长说了一段话:如果我们永远不和其他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艰难的博弈。
2018/6/29 �6>�,j�???T}
电影#火狐一号出击##恩德培七日#推荐指数:0。
这电影成功的把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演绎成一部垃圾片。
垃圾特征1、明明是敌我矛盾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非得扯上一个猪队友的无耻无知的善良;2、这电影里摧残人性还衔接头尾的舞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3、打了胜战成功营救了全部人质的军人居然有如丧考妣的表情,导演,你是心瞎了啊。
我看了一下评论大多觉得电影中的舞蹈画蛇添足,然而我就是要五星给片中的这支《Echad mi Yodeah》(也叫椅子舞),只能说这个概念处理太挑观众。对我来说问题反而是:跟这个舞太熟了,导致处处追求纪实感的电影中这个地方最跳戏——我太清楚这支舞的首演不可能是76年了....
自从看了消失的爱人,对裴淳华就喜欢不起来。
白瞎了这题材,三分不能更多了
电影中的舞蹈是有来源和含义的。以色列巴切瓦舞蹈团,chair dance 片段,编舞欧哈德·纳哈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x411k7i3?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有幸看过现场版。舞蹈与电影的结合精妙至极,震撼不已。
把整个劫机事件不痛不痒的拍了出来。裴淳华也不是亮点。
闷片,但是后面的跳舞是什么鬼。
影片最后写到一共死了45个乌干达士兵等等,最后才是丹尼尔和裴淳华扮演的2个德国人,这就是本片的尴尬之处。本该是主角的巴解组织和拉宾的直接对抗,结果过多描写丹布和裴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和索然无味。最后高潮穿插舞蹈则因为男女朋友关系描写的不明确显得突兀和讨厌,可惜了这一次经典反恐案例!
派克姐有点用力了,她的正派脸不太适合这个角色,当然如果导演倾巴解的话另当别论。建议此片归类为文艺片
除了最后的行动拍的很水以外,其他内容都蛮不错的。最近一年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看的很令人心寒。拉宾遇刺是我记忆最深的新闻之一,如果当年他没死,现在局势肯定稳定很多。另外,看到末尾才知道原来牺牲的上校是内塔尼亚胡哥哥!!!
无趣.
20231226--363
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对与故事背景讲述的不够充足,大背景。。。。在此情况下,代入感其实是很有限的。然后整个故事平铺直叙,其中的纠葛,转折不够引起兴趣,缺少紧张感。如果看了打哈欠,那么这个电影是不及格的。
剧情我都懂,但是拜托导演下次别在大河之舞里穿插劫机了。
好题材 浪费了
事件本身太扣人心弦了。营救过程与舞蹈表演的穿插剪辑很加分,营造出富有张力的视听观感。两个德国人的动机和心理转变历程也刻画得挺完整。尽管就事论事没什么时代格局,但还是很好看
旨在写意悲剧,而非再现史实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影片用大量笔触触探了各方心理,然而高潮戏——营救段落显得过于草率和不合常理,最主要是不够精彩。舞蹈戏的运用过多,其实点到为止即可。国防部长希蒙的扮演者表现令人深刻。
2018.12.11
好好的反恐题材拍得这么装逼干嘛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总体比较精彩,就是不时的舞蹈让人不解,细节交代也不清楚,莫名其妙的有人受伤了,也没交代4个人质怎么死的,多一星是打给以色列这个让人敬重的国家。
战后的德国人,心态很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