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第一季

局部 第一季,看理想·局部,局部

主演:陈丹青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局部第一季》剧照

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7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8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9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0

《局部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局部·第一季》知识点笔记(2/16,不断更新)

像听美术史一样听课,做笔记。

【第一期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风景画早了上千年。

隋的展子虔(北周末隋初《游春图》),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台北故宫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虽然也可能是后人临摹的,但目前说就这么一张。

他还画过另外一幅画,是以大孤山小孤山作题材,苏东坡曾经拿李思训的画做过一首词。

现在只剩苏词,不剩李画了。

唐以后,短短的五代,出了董源(南唐,《潇湘图卷》)、巨然(南唐,《溪山兰若图》)、荆浩(后梁,《匡庐图》)、关仝,再过六百年,董其昌落笔提款,动不动就拿这几个前辈讲道理。

到了北宋的刘(刘松年)、李(李唐,北宋,《江山小景》)、马(马远,宋,《踏歌图》)、夏(夏圭,北宋,《溪山清远图》),山水画的气格越来越大,路数也越来越多。

【中国山水画的一场意外】这一期讲宋徽宗年代王希孟二十米长的手卷《千里江山图》。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许多大师都有专门的研究,专门的本子,但是很少看见专门谈论王希孟的著作。

民国的一位叶恭绰(1881-1968)似乎写过一个画论,里头专门有一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是关于《千里江山图》的。

这幅画现在还在故宫。

王希孟在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先看手卷终端的一篇题识: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另一位少年天才委拉士开兹】委拉士开兹20岁被皇宫召进去做宫廷画家,给菲利普四世画了一辈子的像,差不多到了60岁才得到了公众主管的位置。

他在晚年著名的大画《宫娥》当中,特地穿上这件有爵位的衣服,腰里面别了一串钥匙,很郑重地把自己画出来。

【对“孩子”的概念古代和现在完全不同】尼尔·波兹曼(美)《童年的消失》今天,我们在一切领域只划定成人和儿童的区分。

而在农村,有些孩子叫父亲就直接叫名字,这在美国更普遍,跟兄弟一样。

【艺术史上的杰作多是年轻人做的】在一些工艺要求特别精密的手艺中,只招十四岁以下的小徒弟,过了十四岁心不静、不纯了。

过了十八岁,孩子就转向智力。

法国的兰波十九岁就不写诗了;莫扎特、圣桑,身体还没发育就已经开始作曲;米开朗琪罗雕刻《圣母和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时期也就是20岁上下。

绘画是手艺,手艺第一,手艺之上,眼光第一。

眼光分两层,一是观察之眼,一是一边画一边判断自己的画,是经验范畴。

观察之眼不可学不可教,也就是天份。

【十八岁好比崭新的电影】十八岁的感知是全息的。

整体地看隋唐的绘画(李昭道,唐,《明皇幸蜀图》)加上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画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胚胎和萌芽,是童年期。

早期文艺复兴(桑德罗·波提切利《春》)的意思非常像隋唐的画,一股子少年人的稚气、秀气、灵气和英气。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李成,五代宋初,《晴峦萧寺图》)格局扩大,气势雄浑(董源,五代南唐,《龙宿郊民图》),用墨慢慢老熟,但是宫廷仍然热衷青绿山水画。

当时的青绿山水也是一种歌功颂德,是主旋律题材。

《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千里江山图》开阔得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一幅画。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即取舍和概括;十八岁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十八岁干事其实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清明上河图》vs《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是世事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论画品、气格,到底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溪山草堂》)、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

《千里江山图》中则是十八岁的美少年,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这幅画。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记于2020.2.5)【第二期 死亡的胜利】【无知的好处】意大利比萨斜塔旁边有个圣墓园。

15世纪的戈佐里,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小告解室《博士来拜》,是整个文艺复兴壁画的一个符号。

木心:“元气就是孩子气。

”【陈丹青发现壁画新大陆】14世纪,博纳米科·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活跃于乔托晚期(对应中国明早期,对照文人画,文征明《携琴访友图》,沈周《三棵梓树图轴》,唐寅《松溪访隐图》)西方艺术史有两三万年,绘画史有两三千年,但是西方绘画史回溯到文艺复兴,也就是13世纪开始讲。

(相当于我们讲到魏晋唐宋这般古老)【油画不是欧洲最伟大的画】欧洲最好看的是湿壁画(原意是“新鲜”,先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对应于中国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但是工笔重彩画传世太少;湿壁画在意大利太多了。

湿壁画:《报佳音》,弗拉·安杰利科,圣马克修道院;《圣像》,圣彼德·保罗教堂;《最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

意大利:乔托,安吉利科,马萨乔,弗朗切斯卡,利皮,戈佐里,基尔兰达约(拉斐尔的老师)。

到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布法马可的画是轰炸后的碎片修复的。

二战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屹立于战火,没有损毁。

《死亡的胜利》上面画着棺材、死人堆,画着贵族的男女在游冶、在宴饮、在树林中,上端是天使。

布法马可画完几十年,欧洲发生黑死病,过后庆生时在画旁狂欢。

薄伽丘《十日谈》几次提到布法马可,说他是调皮鬼。

《地狱》画着油锅、毒蛇、巨兽在吞吃下地狱的人,还有大群的圣徒、判官、军队,杀头和将要杀头的,妇女纠结成一团十分恐惧。

【早期艺术的独特魅力】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各文明各种文化都有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每个画家、每个画派也都有自己的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死亡。

早期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任务或者说历史机会。

一个是新的主题。

素材一样,但主题不一样,尤其是形式不一样。

所以早期作品再幼稚,它有原创力。

一个是新的工具。

湿壁画到乔托这儿有个新阶段。

新主题新工具互为因果。

到布法马可这儿湿壁画非常壮观。

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即“元气淋漓”。

中国敦煌壁画,唐宋的敦煌壁画最好看、成就最高,如果要论元气淋漓、动人、想象力、生猛,我们会喜欢北魏的壁画。

——龙门石窟(唐)与云冈石窟(北魏)艺术最要紧的是直觉、本能、最新鲜的感受力、可贵的无知。

贡布里希: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

【中欧文化的巨大差异】尸体、棺材、屠杀,西方各种艺术一再出现的主题。

罗兰巴特: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中国的传统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

(记于2020.7.18)

 2 ) 《局部》第一季 大结局 《杜尚的决定》

这一年,一门心思想成为代表性画家的杜尚参加了立体派的展览,潜心创造了著名的油画《下楼的裸女》,其实这幅画的动感非常有韵律感,只是对于评委而言这个作品就完全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他们要求杜尚更改作品,杜尚没想到自诩倡导自由的先锋派竟然也 说是立体主义的极端表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幸好杜尚没有人云亦云,他凭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和情感没有受到群体的感染,变得颓唐和放弃。

之后他凭着《泉》和独白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传奇,他又彻底颠覆了传统,神秘的蒙娜丽莎加了胡子后变成《L.H.O.O.Q》。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杜尚抱着玩的态度去工作和享受人生,他一边创作艺术,一边沉醉下棋,顺便结识了一批狂热的国际象棋爱好者,国际象棋夺走了他全部的注意力,甚至一度对画画的兴趣也淡漠许多。

也许在他下棋博弈的时候获得了难得的宁静,完全没有对艺术品的嘈杂评论。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杜尚在颠覆性的艺术行为中宣泄了他的人生态度,抨击了传统的西方艺术内涵,也颠覆了观众对艺术的认知。

他的一生也像自己的艺术充满着荒诞的黑色与有趣的灰色。

 3 ) 不只看画,更看到先生的为人

去年开始接触画册,期间越来越觉得各个学科的内容是相通的,自己太孤陋寡闻。

开始接触了解后,发现天地真是如此浩大,同志还需努力。

有网友评论陈老师的见解有个人喜好的倾向,我倒觉得,无所谓,或者很正常,想想我们的老师们或者周围人的言谈举止不也是带走个人偏见的么,这或许才是我们观照世界的合理方式。

别忘了,公共知识分子们都是带着自成体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的,因为这是他们认识、解剖、建构生活或者说自我的渠道。

对风格不喜的前辈不妄加评判,对喜爱的画家画作那掩藏不住的雀跃兴奋,对知识学术的严谨负责,对被忽视轻看的艺术存在的尊重与捡拾,对大众的友善而温厚,对艺术的敬畏和玩味,陈先生的拙雅,让人欢喜感动。

每看一集,知趣,安然。

 4 ) 初识瓦拉东母子

最近在看陈丹青的《局部》,其中介绍到了瓦拉东母子,之前只是在看关于欧洲美术史的简要介绍,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印象派……之于艺术品对于我大多是知识谈不上动情,看不懂欧洲宫廷,宗教艺术画,就是画风很细致,更看不太懂印象派,如毕加索,马蒂斯,如果有喜欢的,应该是修拉的《大碗饭上的星期天下午》和雷阿诺的的各种市井舞会的系列。

今天听陈丹青讲瓦拉东,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人,看到她的画,甚是喜爱,色彩狂热但不混乱,太喜欢了,还有他的儿子郁特里罗的街景画,说不上为什么喜欢,就是看过后会有一丝丝触动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瓦拉东

郁特里罗

 5 ) 一些总结,不成体系

1、国画没有光源之说,2、国人对痛苦记忆,多选择闭口不提,比如蒋兆和的画(他眼神真好看)3、梵高的憨劲儿有意思4、陈丹青说话有意思,即使讨厌都是一样的语调5、国画多为多点透视、西方多为单点透视6、好喜欢巴齐耶的画,纯净美好7、男画裸女带有欲望,跟女画家笔下的画作区别很大 8、大家都看到了,而最先表达出来的,便是艺术的进步9、对贝托鲁奇电影画面的解析,让视觉享受递进一层10、湿壁画是个新认知的种类11、有些作品看着会走神,有些作品看着会惊叹,还有一些作品,看着会静穆12、所有雄强的艺术、饱满的艺术、聚精会神的艺术,从来就是不知道他方,不管他方的。

我们活在现在,现代人不免比较,我们活在一个比较的年代13、古埃及、巴比伦、还有兵马俑,是坟墓的艺术,只有古希腊是人的艺术14、放弃画画的杜尚简直是个传奇15、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

 6 ) 你又不欠社会一张画:观看《局部》

在视频泛滥的时代,想把艺术欣赏节目做出新意,已经不容易了。

很多名作,由于被过多拍摄和过度传播,已经令人产生视觉疲倦。

为了吸引观众,制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或者杜撰花边奇闻,或者邀请当红演员助阵,以期制造耸动的效果。

这部《局部》却反其道而行之,删繁就简,一人一椅,面对镜头,不紧不慢,絮叨那些打动过他的画或雕塑。

镜头里的那个人,是陈丹青。

2004年,陈丹青因不满国内的美术教育招生制度愤而从清华美院辞职后,逐渐疏离公共媒体。

近年,他偶尔出现在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上,不料,去年,这档火爆的脱口秀节目也莫名停播了。

最近,看一篇微信介绍《局部》,说第2季有望今年年末播出,我才知道《局部》2015年出过第1季。

陈丹青是个画家,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做你的老师,你大概不会希望下课铃声响起吧。

陈丹青很喜欢梵高,连续在好几集里讲梵高,他说看到梵高早期学画时期的素描,心里想:“他妈的,这才是真正的绘画!

”而看很多美院考生的素描,他的感觉是:“看得我都想死”。

我搭同事Y的车,在回家的路上,给她讲这一段。

Y听得大笑,说:“为什么?

”我说: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好老师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引发你的思考。

恰好我也很喜欢梵高,要我看,梵高的画自带动感,画中的一切都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

照陈丹青的说法,梵高是个很憨的疯子,他笔下的人物都憨憨的,大巧若拙。

陈丹青展示了一幅梵高初学画时的作品,一个没有五官的渔夫,他讲了很久,也没讲清楚这幅画好在哪儿,他只是反复说就是喜欢这幅画。

说到底,一幅画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出来的,语言和画的交集总是有限度。

陈丹青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到过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看过很多画家的原作,他讲他和这些作品相遇时的场景和感受。

看到《巴齐耶的画室》,他想到自己的年少岁月,最初特别想有一个画室,等到真的有一个画室,一帮朋友整日在画室里混,简直就是画中的样子。

巴齐耶画出了他内心的幸福时光。

他感叹自己度过那样的日子,却从没想过要画一幅这样的画。

女性如何看待女性的身体?

男性又如何看待男性的身体?

瓦拉东,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女画家,她画中的女性裸体,更像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很私密的闺房中,在生活化的场景里。

而巴齐耶,在那个对同性交往讳莫如深的时代,画笔下的男性裸体,看起来是那么的健康和自然。

观众喜欢陈丹青的讲解,说他视角独特,我倒觉得他在做一件回归常识的事,他让人们意识到一个事实:只要你是一个活着的人,只要你有感情,有一双眼睛,就可以去欣赏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品。

而有很多专家,实在是把艺术欣赏弄得太复杂了。

《局部》第1季第1集,讲的是《千里江山图》,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这幅画上做了非常详细的标注,说明哪个部分代表祖国的哪座山、哪座关隘。

我看了,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自己是个不配看这幅画的白痴,我真的看不出来,一幅抽象的青绿山水画,怎么就能代表具体的地址呢?

陈丹青的讲解就不那么吓人。

他说,这幅画的气魄很大,把每一部分放大,局部也能自成一景,处处好看。

他还特别提到这幅画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岁,唯有年轻人才能对这个世界有着这么大的好奇,才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和自信,画出如此大气又精细的作品。

陈丹青说,他做这个节目完全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一集讲完就不知道下一集该讲什么。

但,他手里也是拿讲稿的,而且这个讲稿还被整理出版了,书名是《陌生的经验 陈丹青艺术讲稿》。

所以,有理由相信,他的讲解也并非完全随意,他也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我注意到,陈丹青在讲解一个艺术家时,经常会联系到另外一个绘画主题相似的艺术家,一般都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对比一个外国艺术家。

比如,专画穷苦人,中国有王式廓,德国有珂勒惠支;反战题材画,中国有蒋兆和的《爸爸永不回来了》、《流民图》,西班牙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注重场景和细节,中国有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意大利威尼斯有卡帕齐奥;等等。

《局部》第1季以杜尚为结尾。

以前,我不能理解这个拿着小便池去参展的艺术家何以能获得那么大的声誉。

现在我明白了,杜尚身体力行的自由精神为后世的艺术家打开了无数条路,举着反传统、反权威的大旗,各种“作”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有人问晚年的杜尚还画画吗,杜尚答“不会”,又随口说“你又不欠社会一张画”。

是的,画画不能成为对生命的要求和束缚,既成的艺术准则也不应成为艺术家身上的枷锁。

不过,话虽如此说,并不代表我喜欢杜尚的小便池。

我只是惊悟:如果人能够自觉对既定的社会准则保持警惕,审美就不可能变得整齐划一,思想亦如是。

 7 ) 《局部》第一季——丈量过往的艺术之美(13-15)

🇷🇺第十三期 .俄罗斯冤案俄罗斯人公认的民族灵魂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祖国沉淀着无限的热爱与对俄罗斯社会现状的悲悯,直到今日俄罗斯依然面临这样的处境,深刻揭露了俄罗斯与欧洲的现实关系与心理纠葛。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话说这次视频看完后,你会慢慢回味和享受俄罗斯是如何将艺术活成了波澜壮阔的盛宴,自从十七世纪彼得大帝强行脱亚入欧,18世纪末俄罗斯艺术走入黄金时代,尤其在文学、音乐和艺术等表现的很强劲,没有俄罗斯的欧洲文学也是少了如此精彩的一页,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希金等人的作品显示出庄重与深邃,而以画写史的列宾、苏里科夫也在画作中栖息着俄国岁月的凝重,在时光轴的画卷的这一端积淀着俄罗斯人的心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俄国画匠列宾、苏里科夫都是俄国历史画匠,他们擅长建立盛大恢宏的场面,里面每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记忆犹深的一幅画是苏里科夫画的《女贵族莫洛卓娃》,描述了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时代,由于尼康主教的宗教改革导致宗教分裂,旧派坚持守卫传统,反对背叛传统,破坏宗教的民族性,莫洛卓娃则是旧派的追随者。

沙皇得知后逮捕了莫洛卓娃,扔到雪橇上遭到酷刑,莫洛卓娃最终在博罗夫斯科土牢中死于饥饿。

画面中给你最大的震撼是莫洛卓娃是那么理直气壮信仰着自己的真理,她的思想、情感带有振动的频率去影响了围观的民众们。

画家也用笔触记录了一个慌张的时代,笔者对这个时代的念想也戛然而止。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俄罗斯是欧洲列强一个迟到的国家,它也是最难被征服的国家之一,连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疯狂的希特勒都折戟俄罗斯,俄罗斯的人民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其实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代表了它的生命力,一个不断思考、不肯服输的民族既能耐住莫斯科的异常寒冷,也能迎接属于他们的历史进程。

木心美术馆,哈哈哈!

每次看陈丹青先生换地盘太开心了!

😄

⛪️第十四期.圣马可教堂本片围绕着“淡“,“淡”是一个使人心生平和的文字,一个富有意蕴的字眼,它如那淡雅幽深的禅意,在淡墨中勾画一抹浅淡本色之美,一份对时空的思念之情,一份远离纷繁杂芜的眷恋之心。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北宋时期水墨淡彩法,笔法灵活,敷色清淡,画面有一种闲适之风。

这次在遥远的圣马可教堂也有一位知音名为安吉里柯,他曾居住在一间间鳞次栉比的禅房之中,满墙记录锦绣繁华的湿壁画颂歌,千古依旧。

《受胎告知》有着甜美、温柔而坚毅的圣母向神明表达内心的虔诚。

所绘的人物看上去是那么淡雅恬静,表现出宗教的神性与人性的情意相融。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尽管我们对基督教的了解还是有限的,可是也能从画中捕获共情的内心,艺术的内在性充盈着丰满的爱、怜悯与仁慈,透过笔墨释放光辉,成为文艺复兴光芒乍现的一瞬间。

《受胎告知》🇬🇷第十五期 .巨人的战役古希腊雕塑一直给我们留下了唯美、高大与残缺,在西方众多艺术瑰宝中,古希腊艺术雕塑留给后世美的境界是难以企及的。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今日我们随着陈丹青先生的讲解以崇敬的态度欣赏《巨人的战役》,你会看到它是正在强烈的表现了搏斗和纠缠,人与人,或是人与猛兽,或是人与蟒蛇。

好几组雕像从肢体、表情的伸展都表现出最激烈,最优美的一瞬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古希腊雕塑一改早期的拘谨风格,运用写实方式创造性的雕刻人物在剧烈运动的状态,从经过岁月洗礼的《巨人的战役》痕迹中可以看出它依然表现出连贯的运动感与节奏感,表现出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活力,展现了人体的均衡比例之美。

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成了空间中凝固的永恒。

同时也从雕塑艺术中寻觅到他们追求家国情怀与人性理想,以深沉、 质朴表现出希腊人 追求独立、自由和理想 精神。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希腊雕塑因为历史缘故出现了凋敝,可依然不影响他接近神与人的比例,此后的雕塑家都有自知之明表示再也无法超越希腊雕塑。

于是希腊雕塑以光辉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永远的载入文化史册 。

 8 ) 目录笔记

第一季第一集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第二集 布法马可 《死亡的胜利》《地狱》“可是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咱们现在说的所谓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那种最最新鲜的感受力。

”“因为我们中国的绘画文化、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第三集 蒋兆和 《流民图》“可是孟德斯鸠说过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大家想想看,这是一个受难的民族,一个战胜国对待《流民图》的态度,这幅问世于沦陷时代的创作,日本敌国怎样憎恨不去说了,胜利后,《流民图》在本国还是遭遇憎惧,权力的意志让这幅画辗转于高层的毒语和封尘的库房,《流民图》中的流民像鬼魂一样流进蒋先生的画里,结果这幅画也像鬼魂一样,在胜利后的岁月背负罪名、差点被销毁,这才是真的灾难,而且是难以战胜的灾难。

”第四集 文森特·梵高 《杏花》《吃土豆的人》在荷兰初学画时的早期作品 憨人梵高 大巧若拙 画穷苦人的对比 德国珂罗惠支的《暴乱》 中国王式廓的《血衣》第五集 巴齐耶 《画室》《粉红色连衣裙》《家庭团聚》《夏日》第六七八集 文森特·梵高 《海边的渔夫》谁养艺术家、绘画的放纵、非正式魅力。

画家从巫师、到宫廷画师、到“self-employ”。

7以前画家的宫廷订件和印象派画家的自由创作。

锡管颜料的诞生让印象派随时随地作画得以实现。

一起写生的毕沙罗和塞尚的画作的对比,毕沙罗尽量完成,而塞尚每幅画都没有完成,“打开的作品openwork”。

8“毕加索说过另外一句话,他说希腊人,罗马人,文艺复兴人,在那画画都有一个规则,可是到了梵高开始,每个人必须做自己的太阳。

”“(吴作人)他说你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要知道画,也要知道不画。

”晚年的德加眼睛不太看得见了,就做点雕塑,也喜欢写十四行诗,写完之后就给他的诗人朋友马拉美看。

“他说,哎呀,我心里还有很多意象,没有写出来,结果马拉美对他说,亲爱的,诗不是意象,是字和词。

德加是非常刻薄的一个人,也非常会说话,可是听到这句话,他说,我在你面前丢丑了。

”“碑不如告,告不如书。

石刻的碑文不如墨写的文件,墨写的文件不如私信的草稿。

”“但我要提醒大家,所谓未完成,所谓打开的作品,是一个早就过时的命题,早就过时的革命,但所有革命啊,遗患无穷,除了若干天才,自从印象派闹了这么一场之后,全世界千千万万画家就猖狂起来,画了不知道多少糊涂乱抹未完成的画。

那么‘尽其妙也’也是一句漂亮话,漂亮话也是遗患无穷的。

”第九集 瓦拉东母子:苏珊娜·瓦拉东、莫里斯·尤特里罗她是第一个提供了女性视角的女裸体和男裸体的画家。

第十集 关紫兰《少女像》 丘堤《静物之一》《平湖秋月》“(关紫兰)她下笔的胆气,和瓦拉东有一拼,而且是纯然的天生,你比起刘海粟那种胆气那种霸悍,她一点不是造作的,一点不是刻意的”“(丘堤)她的静物画,以我所见,我愿意说是中国第一。

好在哪里呢,同样是画花、瓶子、衬布,她知道避俗,出手非常简静,她的画不比瓦拉东好,但是比瓦拉东高。

第二,就是她的素心。

第三就是见物性,物性又分两层,一个就是她画的那些东西,就是不修饰,不渲染,是物体的恰如其分,也是她对物体的敬意和爱意,另外一层呢,就是材料的物性,就是颜料和笔,丘先生敷色、行笔、起止、收束,她始终都是不温不火,到处都是浓淡得宜,这很难做到的,不光是本事,就所谓温良恭俭让入了画,就是丘先生这种境界。

第四呢,当然她也是非常民国的气息,自发,自在,自主,自适,而且自尊。

”第十一集 徐扬 《乾隆南巡图》第十二集 卡帕齐奥《朝圣前的典礼》讯息与景别影像介入大量次要讯息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八部半》 贝托鲁奇《1900年》《同流者》塔可夫斯基 《牺牲》 景别运用“一部电影,一幅画,其实是看导演和画家,怎样诱导观众的目光,我这么看这个场面,是要你也这么看,然后个人的风格,他要说的意思,就通过这个观看出来了,这个是视觉艺术的命根子。

”“但是这两位天才(卡帕齐奥和费里尼)的影像和画面,我又要说,和徐扬还有点接近,就是热衷于次要的信息,为什么呢,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是观看本身。

”第十三集 苏里科夫《近卫兵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 列宾《伊凡雷帝》《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王》苏里科夫做到了油画民族化“西方对俄罗斯的文学和音乐高度重视,但是到今天为止,他们仍然坚持,对俄罗斯的绘画无知,至少,好像不想有知。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在亚洲,我们是欧洲人,在欧洲,我们是亚洲人。

”“西方对俄罗斯绘画的批评,通常是指,不是纯绘画,这种绘画是一种文学的附庸,我认同的,但我心里不服。

欧美极少数艺术家和学者知道苏里科夫和列宾,正好今年上半年,我和一位英国的老学者谈起俄罗斯的委屈,他也蛮同意,但他说西方人可能有两个词批评俄罗斯绘画,一个就是narrative,就是叙述性的绘画,还有一个就是sentimental,太伤感主义,我也认同的......但我还是不服,整个文艺复兴的绘画,就是《圣经》的附庸,是《新/旧约》的图解。

”(俄罗斯也是我的少年情结啊 片尾《山楂树》一响起来就眼睛酸)第十四集 弗拉·安吉里柯 《耶稣受难》《嘲弄耶稣》《三博士的朝拜》Angelico类似一个外号 意文 天使般的“你到了这里面,你不单是安静下来,而且一切到此为止,你的家,你的国,你过去的记忆,全都消失了,有一点点像电脑死机的样子。

同时呢,一切就开始了,你会自然而然地心里面有一念,就是万事罢休,从此静心修道,你会有这么一个念头。

你面对的是空荡荡的四壁,只有耶稣和圣徒陪着你,准确地说,其实就是你跟安吉里柯面对面,此外什么也没有。

”“13世纪中叶之后,整个14世纪,还有15世纪的上半,事情很有意思了,这两百年的宗教画,人性,神性,你用不着分的,你也很难分开,你瞧见神性的地方,就是人性,你被人性感动了,你会发现那个是神性。

......都说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的黎明,在佛罗伦萨,在圣马可教堂的二楼,在一间一间小禅房里面,就在窗户旁边,那个安吉里柯的湿壁画,你会看见,什么是黎明的曙光。

”第十五集 菲罗马可斯(Phyromachos)《巨人的战役》 古希腊派格蒙祭坛雕塑鲁迅 《“题未定”草》“鲁迅很讨厌,读到他(朱光潜)这篇文章,他就出来跟他叫板,煞风景。

鲁迅举了古希腊雕塑和陶渊明的一些例子,说他们并不会全然是静穆,他们还有别的境界。

”“照马克思的说法,古希腊是人类的儿童时代。

”第十六集 马塞尔·杜尚 《下楼的裸女》《泉》《L.H.O.O.Q》《杜尚的盒子》被艺术耽误的职业棋手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现场》 跟乌莱对视那幕堪比电影场景“即使在欧美,说起艺术,还是指绘画和雕刻的意思。

杜尚机警,一百多年前他就想,除了绘画和雕刻之外,艺术还有没有别的可能,他想重新定义艺术这个词,他做到了。

”“上次说到所谓前卫,就是事情做得太早,历史看不懂,也看不见,印象派小子很苦,等于在前线,直接跟沙龙、跟公众、跟旧势力斗。

马塞尔·杜尚的前卫啊,笑眯眯地躲着,稍微弄几下子,他不声张。

”“晚年他说,他重视呼吸胜于一切。

”“站在绘画的立场上,当然会说,塞尚去世的那一年,1906年,是现代艺术的起点......那么,你以非绘画的立场,我以为,应该算是杜尚放弃画画的1912年起算。

 9 ) 浮躁生活中的宁静

最初是听广播的时候知道文学回忆录,知道木心,知道陈丹青,找来局部看,艺术气氛很浓,想来也是只有上学的时候了解美术史,然而也被考学压力稀释掉。

每天看一集,缓慢的节奏,超脱现实的自由,心灵的放松,虽然不了解很多艺术大师,蒋兆和的流民图之类的,但是听听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画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剪辑的非常好,忽然就很想学习后期剪辑啦。

总之,比 下饭综艺要好看,从第一季开始追。

 10 ) “画画这件事情在现在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偶然一个朋友介绍我看局部,一看就停不下来,两天什么事没做,看完了第一季。

虽然内容很随意,但也基本解答了我心中对于画画的意义的疑问。

手上这本书画完之后,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奋力想画出华丽精美的画了。

有感觉就画,大家觉得我的教程有用就画,不然就算了。

最重要的还是觉得他看画的角度很好玩,他喜欢“初”,喜欢“生”,赞赏第一个对美丽说喜欢。

不喜欢成熟、完整、鼎盛。

不知是因为一直拥有赤子之心,还是因为年纪渐长,对少年之力便更加迷恋。

也许对他这种天生就能把画画好的人来说,技法是次要,热爱,惊喜才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有人评论说,“除了18岁,其他年纪都画不出千里江山图”这种话也能说出口,真是太会胡扯。

但我是愿意相信的。

虽然我18岁时也画不出无知无畏力量迸发的大作,但看到一些年轻画手的画,会真的觉得30+的人绝对画不出来。

更多的是觉得他应该是那种内心通透光明或者向善的人,我有时会觉得这是画画的人必备的一种素养。

真善美本来就要连在一起嘛。

如果你的眼睛无法穿过谎言、虚伪、成见种种,我觉得是画不出真正的好画的。

讨厌他的人会说他本职是个画家,好好画画才是正经事。

但他自己已经无法再把画画作为一种神圣,不仅他唯一能画的写实,甚至现代后现代都不神圣了,还画个毛?

放到世界,他的写实没有意义,回到中国。。

也只是自我欺骗吧。

当年的政治画虽然糟糕,但还算个“有用的订件”。

现在真的没有用了。

生错地方,生错年代,空有一身本领也没有办法。

如果他是个90后,或者哪怕70后吧,或者生在美国吧,凭出厂自带的天赋,也许会去当个牛逼的电影概念设计师,或者游戏原画,或者漫画家都没准,一生不耽误不拧巴不愤怒也许。

现在呢,糟糕的时代也许才成就了他现有的名望。

钱也有了名也有了,虽然可能永远不能成为最爱的绘画领域的大师,但分享了自己的热爱、所见所想,也是很棒的。

最厉害的是,第一,他没有因为“再无有分量的作品”成为怪兽,第二,可以拥有权力同流合污,而且外行也不知道,但为了心中的正义放弃了。

凭这两点,已经可以说是个贤士了吧?

《局部第一季》短评

去年先读完《陌生的经验》,最近才看节目,太好看了,每晚两集舍不得看完。生于今世,麻木最易,敏感最难。

5分钟前
  • Lottie
  • 力荐

朗诵专家

8分钟前
  • 透明稔
  • 还行

同一p里说着巾帼不让须眉还是借女人捧男人下一秒又叫人家先生了真不知道啥意思啊?

9分钟前
  • oo
  • 还行

哎呀,看完了喜欢的不得了,完全说不出话来。

13分钟前
  • 巴斯特德
  • 力荐

反复播放仍爱不释手系列

14分钟前
  • Chelsea Saylor
  • 力荐

选修课。老师声音南方语调好听的。

15分钟前
  • haha
  • 还行

看完让我改变了对丹青老师的看法。

20分钟前
  • 七筒
  • 力荐

知识分子的良心之作,感谢陈丹青老师。

22分钟前
  • ANNXXNA
  • 力荐

奔着陈丹青去的,很喜欢他不高不低,娓娓道来的态度和语气,整个节目主观性较强,提到的人物,作品很多,基础介绍较少,有一些大体了解再来看可能更好。

26分钟前
  • 柯西嘉怪物
  • 还行

喜欢陈先生!

30分钟前
  • 击败闪豆
  • 还行

很动人,也很虚伪

34分钟前
  • SeVeNSeVeN
  • 较差

我很喜欢陈丹青的态度和节奏,又恳切又温和,玩笑和讽刺也都只轻轻带过,不会装腔作势。看完我可以理解他的全部想法,并且有些想法和我原本的想法契合、很多想法可以说服我,谈话能达到这个效果非常了不起。感受最深的是我喜爱西方艺术是“隔岸观火”的那种欣赏和着迷,程度可以很深但是终究不是我所属的东西;俄罗斯艺术是我亲切的童年和少年,让人安慰并且沉默;中国的艺术我要么到现在仍领悟不到好处,甚至感到不耐烦,要么直接戳心戳肺,看得我放声大哭。

37分钟前
  • 踢小石子儿
  • 力荐

完了我对陈丹青印象改观了!!!

40分钟前
  • popon pop
  • 力荐

庆幸国内的许多画作已看过(回国时应该找机会再去!),欧洲的待我慢慢去欣赏吧。

45分钟前
  • 阿伦和饭师傅
  • 力荐

对一个讨厌的人有点惺惺相惜是什么感觉😳 我喜欢的巴齐耶他也讲了好久

47分钟前
  • Ariadne
  • 还行

陈丹青 土豆

51分钟前
  • 阿雀水
  • 还行

太浅了

54分钟前
  • 无踪影
  • 还行

陈教授的总结很有味道,用上海里老弄堂的气息告诉你艺术的另一种有折痕,有泛黄斑的典雅

59分钟前
  • 林 寶兒
  • 力荐

艺术要紧的不是知识 不是熟练 不是现在人说的文化教养 而是直觉 是本能 是最新鲜的感受力和可贵的无知 而观赏者美感是需要引导和学习的 美的差异体现在主题和工具的不同 我们这一世纪的主旋律是国家和民族 同情和恻隐心不会认为是最高的美德

1小时前
  • 瞪着落山风吹过
  • 还行

谈艺术,其实超越艺术的范畴。哲学与人生密不可分。从纽约琐记开始认识陈丹青,看他一点点把人生历练和体会揉在热爱的艺术里,细细掰碎了讲,觉得一肚子墨水是件值得艳羡的事情。

1小时前
  • 路人Eit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