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心动120(港),BPM(台),心跳120,120拍的节奏,120 Beats Per Minute,BPM(Beats Per Minute)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诺德·瓦卢瓦,阿黛拉·哈内尔,安托万·赖纳茨,阿里尔·博伦斯坦,费利克斯·马利陶德,阿罗伊斯·索维奇,西蒙·博尔加德,梅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每分钟120击》剧照

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7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8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9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0

《每分钟120击》剧情介绍

每分钟120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牌王七品钦差刘罗锅九号公路微微一笑很诡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暴走财神3喜欢你铁马寻桥有匪·破雪斩生存游戏毒枭:墨西哥第二季月亮与蛋糕思维笼天火哈迪兄弟第三季变形活宝威胁开封府奇门异人闭上眼睛活着很容易伊克西翁传说DT我未成年慰藉我才不会把女儿交给YouTuber!足球女将安娜贝尔3:回家超时空要塞ZERO地狱之门:耶路撒冷婚礼泰王纳黎萱

《每分钟120击》长篇影评

 1 ) 心跳120,为自己而战

明明是这么一部充满着怒骂、冲突、刺激的电影,我却从头到尾都很平静,这份平静来自于震惊后的无措。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很难想象无时无刻被死亡支配的恐惧,但是也或许是这份恐惧,激发了ACT UP们的勇敢。

其实ACT UP的成员并不像其他公益组织那样带着无私、伟大的光环,他们并不是为别人而战,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活下去。

这些人对生命的诉求强烈而真实,他们在会议上争吵、互不退让,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敏感而愤怒。

导演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组织的矛盾及坚持。

其实最初我对于他们扔血袋那一系列暴力行为也是极不支持的,我认为太过偏激,这样只会将ACT UP塑造成一个因为害怕死亡而走上极端的疯子形象,但是后来的剧情又不禁让我反思,如果一开始不发生这么“出格”的事,政府及制药公司会直面这些问题吗?

答案好像是否定。

政府一直都知道ACT UP,但是一直没有对他们提起足够的重视,毕竟死亡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谁都没有办法设身处地的去思考。

他们那几次“暴力行为”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公众对于这类足够“刺激”的事件有了兴趣,公众一旦开始关注,政府想装没看见都装不下去了。

电影后半部分将重心放在了男主角的个人感情线上,由大格局到小人物的描写是很多电影都会采用的手法,为的是通过主角的人物剖析来反映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处境,毕竟这时代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主角”汇集而成。

全片中ACT UP的部分一直都是喧闹、激烈的,但是主角的个人生活却是平淡、安静的,他们从相爱到相守,用几段重要的对话就勾勒出来了。

最后肖恩死去以后独自躺在床上与隔壁那么多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当时只觉得死亡真是太孤独了,就算死前有朋友亲人陪伴,但是那份恐惧和痛苦丝毫不会减少,因为这件事,你只能一个人去面对。

就算肖恩那样活跃、认真甚至是偏激的为自己争取活下来的机会的人,却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之后,连自己都开始放弃自己。

内森从头到尾都是个理智又温柔的人,但最后结局时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抱头痛哭,一些人因为结局的那场性爱质疑他对肖恩的感情,但是这段床戏反而让我感到心疼。

主席一开始就问了他“只是来一发吗”内森也立马回答了“当然”,内森很早就喜欢肖恩了,每次偷看他的眼神都是真的,所以我不怀疑他的爱,而且从他跟肖恩的对话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性从来都是保持开放的态度,那场性事恰恰证明了他的痛苦和无助,一直以来他独自照顾肖恩,亲手给他注射了安乐死,这一切都太过沉重,但他舍不得离开,最后即使肖恩死去,他也只是无措了一会儿就赶出去告诉肖恩的妈妈。

他一直表现得太温柔太坚强了,导致在肖恩死后,他崩溃了。

而那场性爱最后的痛哭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及勇敢, ACT UP作为一个维护艾滋群体权利的组织,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我不知道最初他们如何聚到了一起,但是社会永远需要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反抗”,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妓女、瘾君子,少数群体的声音不能被淹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里,和你我是同一个世界。

最后,沉默=死亡。

 2 ) 用响指敲碎沉默

Act up的每次周会是用响指表示赞同,不单单是响指,血包、口哨、标语、再到最后的骨灰,都是被漠视的人所发出的抗议。

他们是激进的,却又是理智的。

矛盾中的冲突激化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助,也凸显了他们的孤勇。

西恩的勇敢、激进初看的不理解,到最后死亡来临的沉默。

血红的塞纳河相伴的是他痛苦的呼吸,整个电影是沉重的,从开始的生气到结尾的缄默,在我看来就如同整个病症给人带来的折磨。

最后撒骨灰是戏剧的,也是符合西恩性格的。

片中的几次舞池转场恕我见识短浅没太看明白,但个人理解是第一次是内森融入act up,第二次是爱上西恩,第三次则是内森因为快要失去西恩的迷失…同时,我也很喜欢片中对两性知识传达,正如片中所传达的,得病之后的了解远不如事前就建立起认知。

片尾密集的鼓点归于沉寂,我想也是点明标题和点明西恩人生的结点,闪烁的镜头内都是act up成员的面孔,想来也是在暗示他们鼓动着的心。

(一些个人的想法:很喜欢片中的充满性张力的镜头,但最后内森通过性爱来释怀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有些些震撼的

 3 ) 希望你一切平安

初恋是携带者,所以看的时候感同身受。

我也是在很短的时间从他的经历了中学习了hiv的方方面面,也看到自己爱的人倍受身心煎熬。

我们的生活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谈论的内容里有cd4高低,药物反应和研究进展,我们须要在固定的时间里要去医院,我做检测,他取药。

每次做爱前互相检查身上的创口,接吻不伸舌头,在各自的口腔里面搅动,或者说挣扎,情难自已是常有的,互相探出一点舌尖他都觉得懊恼。

我见过他在深夜服药后出现药物反应从椅子上跌落,也见过学校播放艾滋预防宣传片的时候他落荒而逃,相爱总能感同身受,我也能体会这种带着偏见的难症真实的落在鲜活人身上,情绪是这么的惶恐、敏感和寂寥。

我们总是在理解山有错位,他不安的扭曲我的有恃无恐,以为我将随时抽身置他不顾。

我也不知轻重的言语中伤他的软肋,企图逼他在每次争吵中就范。

最后我们选择了分开,已经有几年没有联系了,偶尔会念想起他。

倒不是当时的感情没有了去,正是因为了去了,才能正视这种挂念。

我们热恋和冷淡的时候都层曾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希望不是忘记,而是放在心里。

希望你一切平安。

 4 ) "很抱歉那个人是你"

舞动的青春,用力的呼喊,满地的十字架,血红色的塞纳河,还有最后那飞扬的骨灰,他们用浪漫而又近乎绝望的方式在反抗,走着那条很难很难的路。

讨论休息的时候,他想去亲他。

"我真菌感染了,感染在嘴里" "去他的真菌感染"他病的越来越重,只能躺在医院的床上。

"我给你带了干净的衣服""我感觉很糟""我知道""我浑身酸痛,我都不知道是因为发烧还是害怕,可能两者都有,我害怕。

我很害怕。

一直都是。

我很想你"他走上前,抬起他的头,很用力的亲吻他,伸手帮他,他come以后俩人都笑了。

他哭着说 "很抱歉那个人是你"越发病重的他回到了之前他收拾好的公寓。

"我准备好了,你要保重,尤其不要因此生气""嗯,我知道了""我还没死,你又在做什么,我受够了""我们刚关灯,快睡吧"他躺下看了看他,还是起身,帮他结束了最后的煎熬,他看着没有生气的他,不住的大哭。

他死后,生前一起战斗过的朋友接连来看他,他们没有悲伤痛哭,他们已然知道会有这样的结局。

"他希望我们用他的骨灰砸那些保险经纪。

""那我们是五五开,还是你更希望四六开?

""二八开吧,你们拿八。

"每分钟120击的心跳,他们在用力地抗争,他们要更灿烂地活着。

 5 ) 他们不友善 他们太邪恶

Pride Month的最后一部电影 也是哭得最惨的一部

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泪水突然喷出,伴随着止不住的全身的抽动。

这位老师与校长和另一位男老师形成的对比太过鲜明。

她让我看到了影片唯一的希望,通过教育传递下去的希望。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劝诫自己,不要带有“凝视”的眼光去看待艾滋群体。

就像制药公司、人文社科和哲学家、公权力、甚至ACT UP群体内部互相之间所存在的那样的凝视。

可凝视从不只是简单的群体内外的他者与主体概念,甚至在群体内部也会存在分歧、存在不同的看法。

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之一。

曾经并不理解我们这个年代的素食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等等政治色彩浓重的游行行为,认为只不过是不同的作秀罢了。

电影直到最后我也还在想,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

什么都没改变啊?

发声依旧被镇压,同伴依旧在离去……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意识到,任何看上去极端的行为似乎仍然不够极端。

或许这也只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努力了。

为了得到公众的注意,媒体的笔墨,为了换取政府那可怜的,有总比没有好的一点点的注意。

他们把同伴与爱人的骨灰撒向宴会的美食,跟随伙伴的灵车高举标语,把抗议当成party肆意舞动身体。

影片的最后我们也没看到改变。

因艾滋病死去的患者只能在家中得到同伴们的哀悼。

患者们还是没吃上承诺的药品,政府部门依旧只是在说空话。

这就是现实。

这就是处于社会边缘的艾滋病患者们所能发出的最强音、所能收获的最大关注了。

他们可以做爱、他们可以辩论、他们可以跳啦啦操。

但这只是在他们内部封闭的狂欢。

当他们走进校园,仍会被称作基佬。

当他们宣传预防艾滋的重要性,仍会被辱骂驱赶。

他们还能做什么?

继续消费自己的苦难,引发众人的同情吗?

这绝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艾滋病人得不到关注、艾滋病的传播得不到预防,一切只会越来越糟糕。

只有我们摆正对于艾滋病感染者、高危人群的看待方式。

积极投入科学与政治力量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并给予充足的人文关怀,把隔离栏拆毁,一切才会更好。

不要觉得自己很安全。

艾滋病是你,艾滋病是我,艾滋病是你我。

 6 ) 不想起题目

许久没听到法语了,今日看这部电影时竟然有点怀念,当然,我的法语水平直线下降。

这部电影令我开始反思的点其实是,不同的语言所配合的肢体动作外加面部表情,可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甚而这种感受可以上升到文化层面。

以前在法国的时候,总觉得法国人给我一种天生的骄傲感,令我很不舒服。

这种骄傲来自于很多方面,我相信大部分在于他们文化艺术层面的历史。

法国人讲话自带一种腔调,一种无所谓的气质,搭配一种天然的臭脸,真正是让我随时很想给他们来一拳(脑海里浮现他们说mais ouais 这句话时的表情,搭配白眼)。

不过说实在的,我倒是也很喜欢用那种惯有的冷漠脸与白眼对待别人。

我学法语时,老师说法语的语法十分严谨,所以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才选择使用法语,学习法语可以使你思维更加严谨富有逻辑,事实证明,个体差异太大,至少我没觉得自己逻辑能力有增强。

他们的思辨能力是令我佩服的,不会按照既成的逻辑和你给出的东西去随意相信,而是对任何事对任何人抱有怀疑。

法国人随时都可以跟你辩论起来,他们太容易不屑于他人的想法了,他们拥有自己的逻辑,很难听得进别人的建议,更难试图用他人的逻辑思考问题。

这种固执让我厌烦,但这种执着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的确确更容易让很多事情显得自然,是东方文化达不到的自然。

东方文化注重含蓄婉转,偏爱“犹抱琵琶半遮面”,重要的是没讲出来的那半句。

东方文化更在意不去驳人面子,不激辩倒显得尊重。

我看这部电影时,我明白这是东方人拍不出来的片子,只有法国人拍的出来,并让其不显得别扭。

我甚至觉得很多个片刻根本不是在表演,只是真实流露罢了。

比如性爱,我从来只在西方人的性爱表达中看出真实;比如当他们站上街头狂欢时刻激情的流露,再比如他们因为观点不合愤而挺身彼此剑拔弩张,那些微小的面部抽动,时刻令我,一个普普通通的看客,明白这根本像是一部纪录片。

这一点上,我明白只有西方人做得到,东方人拍出来,只能用“表演”这个词,但放在法国人身上,就只是表达情感而已。

此时又让我想起与这部片子拥有相似的剪辑手法的另一部电影,《阿黛尔的生活》。

再来,我想到激进者这件事。

我不是一个喜欢暴力手段与情绪表达的人,常常明白太过于激烈的情绪表达,最后结局往往是无用,继而后悔。

片中这群青年,他们冲进研究所,用血袋砸向人群,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刻,我内心在想,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是不是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用情绪,他们的表达方式,才招致越来越多的污名,以为这个群体总伴随着混乱,反复,甚至肮脏不屑。

同时我更明白,拥有我这种想法的人,自然是当不了改革者的,往往先驱们都不太会自我反驳,激进者们是坚定不移于自己的信念的。

这样的片子,可以多拍一点的。

 7 ) 有幸参加南宁《每分钟120击》电影沙龙

同志题材电影看的不多,这部电影对我有两个触动点,一是第一场床戏过程中的对话,“你是和我做爱的人里第一个坦白自己是HIV阳性的”,这关乎人之间的信任,事先都不知道自己身体状况的就另说,所以戴套很重要;二是第一场同志骄傲游行中摔倒后站起来的男生,这站起来的过程时间变慢了,仿佛垂死之人弥留之际看到了光明。

结尾大家都在讨论主角是否是被安乐死的,主角睡前说到“我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他男友注射药剂时并没太多表情特写镜头,而且安乐死药剂注射完还会好好放回抽屉吗?

不得其解

 8 ) 任何看不上这部电影的颁奖典礼,Shame on you!!!

文 | 结冰没错,说的就是你,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相信你也猜到我说的是哪一部电影里,那就是今年法国报送最佳外语片的影片《每分钟120击》,结果最终落选,被甩在九强之外。

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在推特上连发数条大骂,表达不满。

《每分钟120击》由罗宾·坎皮略执导,他此前的作品《东欧男孩》获得了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东欧男孩》分成四章讲述了一群东欧男孩窜落巴黎街头的故事,四章自成一派,又连成一线,诗意地触及了许多社会问题。

《每分钟120击》里,导演再次将镜头对准社会群体、社会问题,这一次聚焦的是艾滋病。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身处巴黎的ACT UP组织开会激辩,讨论使用一些手法来唤醒大众对患病群体的关心,迫使政府和药厂正视问题。

关于艾滋病的电影,我们此前应该看多许多,比如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费城故事》与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费城故事》以安德鲁与米勒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为主线,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故事与非法抗艾药物AZT有关。

《费城故事》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影片所涉及的艾滋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的治疗。

同时也需要抗争、照料、勇气以及适应能力,也少不了音乐和性。

罗宾·坎皮略深知这一点,《每分钟120击》里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罗宾·坎皮略不仅是《每分钟120击》的导演,同时是该片的编剧之一。

影片既饱满又活泼的剧本得益于另一位编剧菲利普·曼高特。

曼高特是艾滋病教育家、活动家。

坎皮略曾和另一位导演、编剧劳伦·冈泰合作过《课室风云》的剧本,《课室风云》获得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尽管这一次坎皮略没有选择和冈泰合作剧本,但是在《每分钟120击》的鸣谢名单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劳伦·冈泰的名字。

《课室风云》里,我们能看到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唇枪舌剑,谈论着同性恋、音乐、足球、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每分钟120击》将战场从高中教室换到了巴黎中心的大学校园里,ACT UP组织每周一次进行宣讲辩论争取权利。

ACT UP是1980年代在纽约建立的组织,片中涉及到的是在巴黎建立的分支组织。

编剧菲利普·曼高特以及劳伦·冈泰都曾经是ACT UP组织的成员。

曼高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担任过主席。

“对抗艾滋病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我们的朋友一个一个死去,但我们还想活。

我们要对抗那些对疫情漠不关心的人。

”这是ACT UP组织进行抗议行动时的宣言。

他们针对的是政府的不作为以及法国制药公司——最主要的是梅尔顿医药厂——他们减少产量来哄抬新药,很多人得不到需要的药品。

阿诺德·瓦罗里斯饰演的内森(Nathan)是艾滋病联盟组织ACT UP的新成员,他遇上了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饰演的肖恩(Sean),肖恩比较激进。

当肖恩和内森跟随着组织一起去校园发避孕套、进行宣传,希望引起大家关注时,内森被校园里的女生歧视,肖恩当下给了内森一个吻,以示抗议,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内森对于肖恩的情感有了波动。

两人后来坠入爱河。

他们之间也会有关于抗争夺权有着分歧和争吵,但在他们之间依然保留着一些温柔与浪漫的气息。

他们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当立体。

影片将ACT UP争夺权利的辩论、游行、派对以及同性恋人之间的爱情交叉剪辑,突出表达政治与性爱的主题诉求。

其中,影片里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性爱戏,摄影师珍妮拉普瓦黎将镜头置于深蓝色的阴影之中,夹杂一些闪回镜头,意在表达穿越时间和内心的创伤。

当然,导演还触及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死亡。

那也不仅仅是死亡,更是一次写着渴求的炫舞。

再说回影片片名,“每分钟120击”是一种舞曲Deep House的节奏,它是House音乐其中的一类,每分钟的节拍数在120—130之间,重在低频,更加宽厚的Bass线条。

整体传达出来的就是深邃与性感。

同时它也是人兴奋时的心率。

《每分钟120击》运用了欢快节奏的电子音乐,透过ACT UP组织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斗争,他们不仅仅需要公平的权利、无歧视的医疗保障、社会去除有色眼镜的对待,还需要在那扇柜门背后毫无恐惧的爱。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佩德罗·阿莫多瓦看完之后非常喜欢,没有最终拿下金棕榈奖,阿莫多瓦在发布会上哭了。

当然了,也必须提到的是,阿莫多瓦选年度最佳的时候选了另一部带给他惊喜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不得不说,《每分钟120击》这部电影深邃又性感,饱满又活泼。

我们该像斗士抗争,也最好如Deep House节奏一般活着。

第一次在国外影院看散场时好多人打响指(影片中用打响指来表达赞同),真好。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28期 文章,年度第一!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9 ) 片头原文/翻译自存档

C'est à dire, que en fait, que le fait de mettre des capotes peut être interpr été comme un signe de dé fiance ou comme l'aveu d'une sexualité aventureuse... qui passerait la rencontre impossible. D'autres plus adaptent l'argent à leur attitude,à la tête du client si j'ose dire. on ne met pas de pré servatif, je cite, quand le type a l'air en bonne santé,quand il est gentil,quand on a commencé par parler... Dans cette perspective, il nous est apparu nécessaire,de disposer d'un savoir puissant sur les liens entre les gestes de prévention et se proté ge-t-on plus ou moins, selon que l'on s'est connu dans un jardin public dans un bar ou dans un diner en ville.也就是说,实际上佩戴避孕套这一措施,可能会被解读成缺乏信任的表现,又或是在认可冒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这会使本不可能的意外发生。

另外的则把金钱与态度相挂钩,我敢说 这就是一种买主思维。

举个例子,当我们感觉这个人处于健康状态,感觉这个人很友好,并且从交谈开始循序渐进 我们就不会采取保护措施。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会明白眼下至关重要的是,掌握有力的知识,了解有关预防措施的各种操作办法,并或多或少地保护自己 看看彼此在何处相识,是公园、是酒吧,还是在城市里的晚餐桌上。

 10 ) 他们无暇他顾

【跟这部电影没啥关系,我就看到一文,然后瞎说一通,豆瓣能设置浏览权限就好了。

】豆瓣上,九只苍蝇撞墙“2017十大最想喷的电影”说这部片子乃至于当代同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重视事件,忽视人本身,容易沦为政治新闻专题片或意识形态的的战场。

我想了想,这么说也不能算错。

同性电影的内容指向、人物上向来都薄弱,立意较窄。

这部片子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代表的一大票纯爱电影,立意更窄;《周末情人》这一类电影试图将这群人还原为普通人,讲述生活;《湖畔陌生人》、《阿黛尔》一类以各种方式探讨人性。

后两者似乎是这类电影走出困局的一条出路,但也难免曲高和寡,孤掌难鸣。

问题是,无论哪一种,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性。

艺术来自于生活,目前世界上,或者说国内吧,同性恋人群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在我的经验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姿多彩”,没有丰富的人物价值取向。

他们的实际生活的面向其实真就这么窄。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同性婚姻政策,二次元和腐文化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看似十分宽容,但都是糖衣炮弹。

且不说这些是否只是一种对这个群体的“消费”,就说群体内部,只要下凡到各大聊天软件里,唯一的主题只有约炮,约炮只有颜值和金钱。

无论是北上广名媛,还是大山里的人民,无一例外。

那为什么形成这样一种及时行乐、纵情欲望的氛围呢?

当一个自知的同性恋跟社会接触时,他选择要隐藏自己,还是凸显自己?

当同性恋人群内部接触时,他们谈论什么?

在我的这将近十年的经验里,他们正在”退步“(或许用词不准确)。

现在在各个聊天软件里,包括微信QQ,gay与gay谈论的一切都会带上“男色”“性”和“gay”的标签,而没有自己。

他们聊天,但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工作、专业、生活、人生等等,他们在乎的只有一个:我们是gay,约吗?

在同性群体内部,性,几乎是交流唯一的目的和推动力。

在我小时候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因为家庭社会的压力深深为自己的性向痛苦,也常听到gay友失恋后反复叙述的难过,跟所有的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现在,这些都已经近乎绝迹了。

这样来看,同性群体跟社会接触、跟自己人接触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话语体系。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自我内化,还是同性群体在社会位置上的变化使然,但这确实是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在激烈的所谓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同性恋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来过的“正常”;或者走向另一端——凸显自己的特色,要在同性恋大游行、某国开放婚姻政策时保证自己的gay性如同党性,有严格的政治正确。

不客气地讲,同性恋群体的问题本质上是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而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问题。

这也引出了第二点,同性恋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要问的是,到底还有多少歧视?

每一个跟基友勾肩搭背的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同性恋,他们如何看待同性恋。

这些问题都被遮蔽在流行文化里,遮蔽在“腐”文化里,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出现。

你gay其实只能配合表演。

本质上,同性人群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得到任何的进展和解决。

法律允许结婚,只能解决某些人群的社会性问题,在根本的“人”上没有任何改变。

当然这也是一种进步,一种微乎其微的进步,然而许多人尤其是gay还是沉浸在这里享受巨大的胜利喜悦。

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傻,还是自我安慰。

所以,一个同性恋在社会生活中可供选择的面向其实十分狭窄。

要想不孤独就要融入群体里去,但群体的“政治性”与个人的属性是不相容的,所以你必须要换一种语言。

恋爱在同性异性里都是无解的问题,目前更多同性选择满足身体一时的空虚;这就构成了同性群体内部生活的主调。

而在外部生活上,要么斗争、要么隐藏、要么凸显自我。

他们并不会有太多的多面性,他们只有两面性:异性恋人群中的他,和同性恋人群中的他。

社会只是看似开放,同性群体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自洽”,没有太多的选择。

当我们批评这类电影人物扁平、事件大于人物时,是不是存在一个“现实正是如此”的问题。

是不是应该想到,我们所期待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或者“复杂深刻的人性”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的一种想象,一种来自异社会的猎奇式的期待,而这部电影只是拒绝了这种想象。

电影如果来反映他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如果把他们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更好的展现某些主题、某些人性和生活的断面,这似乎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但又要担心这只是把他们当做一个较为特殊的视角,而不是关注他们本身。

但话说回来,如果“同性恋”像“乐观”“高大”一样只是人物的万千标签中的一个,这又能不能被称为“同性电影”呢?

如果来探讨这个人群的的深刻处境和心理状态,或者说他们与人群的关系,那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问题,虽然他最终可以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主题。

如此一来,电影得以丰富的余地到底在哪里呢?

归根结底,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抛却政治性,他们的生活会多姿多彩吗?

他们这个群体或个体身上会更有冲突性吗?

他们有可能更加复杂而深刻吗?

答案怕是否定的,大多数情况下,像这部电影一样,这些事件便构成了这个人的全部,他们无暇他顾。

说到底,他到底首先是一个“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同性恋”呢?

放大来讲,作为某一个族群的人类的一致性和作为你自己的个体的特殊性到底谁先谁后?

我们经常质疑艺术作品的真实,但是你真的认识“真实”吗,你试图去了解过“真实”吗,你敢于面对“真实”吗?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作品都来自于真实现实,但为什么某些你不了解的“真实”被包装成艺术作品后,你就可以形而上的评论它的真实性呢?

而当一个同性恋染上艾滋病,他本就狭窄的生活里重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对于艾滋病本身,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话题,它几乎是唯一一个能预知自己生死的疾病。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十年后会死去,而为了这十年不得不严格按时吃药,他的心理乃至整个人生观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恋爱几乎是不可能的,约炮是被唾弃的,隐藏也是藏不住的。

似乎就只剩下了为了生存而斗争,为了斗争而极力强调自我的存在和尊严。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问,真的只剩下这些了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想这样吗?

如果没有社会的歧视,如果他们能较为心安的把艾滋病看做一种“慢性病”而得到大部分人友好的态度,他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成为一名斗士,而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呢?

像普通人那样上班、聚餐、读书,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孤独而冰冷的、秘密而“肮脏”的死亡。

《每分钟一百二十击》里,主角张牙舞爪的宣示自己的权力,他们诉求的只是得到像普通人一样的对待。

此他要小心翼翼的放肆,就像电影里组织里的老大。

或者索性放弃对社会的幻想,只为了生存斗争,拒绝一切对于他们的来自于距离的“想象”,拒绝一切虚假的认同,袒露令人恶心的伤疤。

但无论如何,他都要面对预知的死亡,并且要在来自社会生活的所有压力之下,处理自己作为“人”的一切欲望。

他也要处理他原本的梦想,他可能想要人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老师、一个空气动力学家,一个普通的白领,一个文采好的人,一个拾荒者。

他的全部努力就想说明,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然而为此,他却必须首先得放弃自己,去变成一个“斗士”。

战斗时,他也不能哭丧着脸,他还需要笑容。

《每分钟120击》短评

现在越来越多电影在沾题材的光,这种好感总有一天会耗尽的。

8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开始不错,年轻人的能量和坚强,法国人爱搞事的精神,但是后面一大段不止累赘而且毁了电影主题的感觉,是啊没错人生就是要move on,但是结尾这个life continues快得直接给电影减去两颗星

11分钟前
  • 笑点低
  • 较差

从冗长的开会、游行、喋喋不休的申诉来展开艾滋病维权组织的日常,到中后段开始的性爱、病痛侵蚀至死的两段式剧情,大与小,面到点,穿插舞池中扭动的身体、性爱的喘息和空气中的微尘。整体冗长,因缺乏代入感导致对情爱部分的不适。音乐是亮点。

12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我的确是不大能理解的,宣传防护艾滋的组织成员却依旧进行不安全的滥交行为???前半段过激的社会运动,和后段的爱情故事像是深入剧情但其实十分脱节,过多的性却没有足够的爱,不喜欢。

15分钟前
  • 三角
  • 较差

意外的不喜欢

20分钟前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较差

还以为是啪啪啪一分钟120下,很厉害嘛

22分钟前
  • Vincent
  • 较差

生命很重,它让每个反抗的人都把它当成一场战争;生命很轻,它让母亲可以轻松谈笑的80/20来保留独子的骨灰。

26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重看@balmes 充满陈词滥调。作为电影而言,借主题绑架口碑的政治意图太强烈;若当作政治宣传片来看,显然又啰嗦到毫无必要。

29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本身的话题性很强,然而拍的毫无灵气,过分自信了。难道不打高分就等于不支持不了解lgbt的抗艾艰辛了???Bullshit!

33分钟前
  • 黄柑柑
  • 较差

真的很不爱看法影

34分钟前
  • 葱頭™
  • 较差

我觉得他们要为自己乱搞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挥霍掉自己的权利后又要公众对他们负责,这是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吗?影片对血污染事件的描述只花了了几分钟,然而我觉得那些被迫感染的人更值得关注,他们循规蹈矩却被逼入绝地,难道不比绝大部份乱搞才得病的人更值得悲哀?虽然导演拍的好,但是无法同情。

38分钟前
  • 胖SAI娘
  • 较差

倒是挺喜欢最后20几分钟的 很纪实

42分钟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还行

血色印记之后是毁灭,而毁灭之后是勇敢与坚强

43分钟前
  • L.L
  • 还行

你有艾滋你有理,你有得艾滋风险你愤怒,全世界都要让着你,早就说过,我不反对同志,但是反对不自爱混乱的关系!用一系列小丑般的行为表现不满之前,为什么不好好自强自律自爱些呢,只是怀着爱人死了,所以可以和别人上床逃避放纵诸如此类的自私想法,恕在下无法同情,徒增厌恶…

48分钟前
  • 绯色的绯色
  • 很差

冗长的节奏。难共情。

51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Sean的母亲太可怜了

53分钟前
  • 老挝探长杨豆蔻
  • 还行

有些病可以避免有些病是无法避免 可以避免的病如果你得了你该反思自己而不是指责政府和制药公司 gay没有错 但滥交是人格问题 无套性交是年少无知 这些锅你该自己背 再者 我从来不认为瘾君子和妓女的人权需要被维护 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的人不配

57分钟前
  • 你们认错人了
  • 还行

很细腻

59分钟前
  • ShackleSoul
  • 还行

还是那个寓言:猎犬追捕一只兔子失败,猎人责怪猎犬追不上兔子,猎犬说我只是为了饱餐一顿,而它却是为了生命在奔跑。

60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真实感人,充满力量。这部电影带我们走入一段黑暗的日子,却又给我们带来一股无限的温暖。它以影像为媒介,让我们感受着生命每一分钟的跳动,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1小时前
  • 饮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