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还有书籍 Season 1,但是,还有书籍,And Yet The Books

主演:朱岳,俞国林,范晔,朱利伟,小隐,杨早,蔡皋,熊亮,粲然,吴雅慧,陈晓维,蜗牛,lulu,宁成春,何浩,薄英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但是还有书籍》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 剧照 NO.20

《但是还有书籍》剧情介绍

《但是还有书籍》长篇影评

 1 ) 书籍,也终将拥有我们

最初知晓此纪录片,是看到演员胡歌发的微博,当时并未在意。

直至前几日在豆瓣搜索《河西走廊》时,看到相关推荐。

因只有短短五集,看起来倒丝毫不费事。

又因旁白文案比较吸引人,故边看边在电脑敲笔记。

(见底部分享)豆瓣简介:《但是还有书籍》以书为题材,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

希望以新鲜有趣的视角和故事,点燃观众对于书的热爱,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

正如简介所言,这个纪录片或多或少激发了不少观众对于阅读的兴趣,而对于很多专业读者来说,更是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悸动。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隐身于书背后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学问的编辑、译者。

他们的工作在看来细微琐碎,似乎毫无趣味,然而正是他们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在中文系的三年多时光,在老师的指点与帮助下,逐渐从一无所知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浩瀚书海里乱撞的“书盲”过渡到今日即将跨进专业门槛的读者,真是幸甚至哉。

这个缓慢过渡最显而易见的表现是对于所读书版本的强迫症。

一些喜爱的出版社如中华书局的学术性、专业性,上海译文装帧的精美、人民文学与译林的专业与可信赖、三联的一种代表知识分子精神以及理想国、后浪等等。

曾在读者出版社实习过一小段时间,看编辑老师一丝不苟地审阅、修改稿件,以及自己日复一日地筛选与尝试修改的工作,深觉在这被一些人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中自有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

在看到中华书局最新一套二十四史的成书过程的视频时顿觉惊艳与向往,甚至还偷偷查了其招聘要求,毫无疑问最后撞了一鼻子灰:纵使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也得看是否够格。

(衰😭)

郑天挺日记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讲书籍从诞生便开始的奇幻之旅:从书店到读书人手中,从一个书房到另一个书房,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辗转流徙,不断增添新的痕迹与记忆,与人共同书写着一段故事与传奇。

或是凭借一本旧书感同身受你所喜欢时代的氛围,或是开着载满精心挑选之书的移动书车与心爱之人开启一场诗意、浪漫的旅途。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比如阳光、空气和水。

以分享的方式与专业读者、普通读者、甚至于畎亩之间的爷爷奶奶共同感受书籍带来的美妙瞬间。

不禁向往那种开个不大不小的咖啡馆,有着明亮的落地窗,有着整齐的木制书架,落地窗外是芊蔚青青的芳草与缤纷落英,书架上是通往一个个神秘王国的书籍的生活。

或邀三五好友秉烛夜谈,或带上书与心爱之人开启一场诗意的旅途,此中欢乐料想难俱陈。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讲绘本中的奇妙世界:绘本作者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个五光十色的绘本世界;或通过绘本共读的魔法为成人提供打开孩子内心的钥匙。

纪录片中出现的绘本,让成人都忍不住想一探其间奥秘。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绘本给初来到这个未知世界的孩子带来的新奇与感动的力量,而不是如今的要么是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农村孩子们,亦或是奔走于各色各样兴趣班的城里小孩的成长轨迹。

希望在城市面貌和语言日益趋同的今天,留住我们共同的乡音和乡愁。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讲书籍装帧设计师的工作与使命:为无形的思想构建一个形态。

他们通过精心的思考,缜密的编排,进行着内容与形式的实验,在纸上建筑起一个个王国,为文字与图像赋予新的价值。

大多数的我们不会仅以书籍装帧就去购买它,但毫无疑问,同样的内容我们会选择封面令我们赏心悦目的。

书籍装帧设计师与编辑、译者一样都是具有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与敏锐观察力的。

正如旁白所言“从内容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不动声色,但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原来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都统统锁在了那方寸之间”,他们的工作是令人崇敬的。

薄英为张充和的《桃花鱼》制作过程不得不说是一场视觉盛宴,在这里书籍已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给人带来视觉、嗅觉等的审美感官体验。

《桃花鱼》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讲如何在拥挤与喧嚣中找到合适的阅读姿势,如何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开辟出一个精神的角落。

此集最为接近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给我们带来关于阅读的思考与反思契机。

大学四年在西北的一所理工科大学读文科,听起来似乎滑稽,但对于自己来说却深觉幸运,因为在这里,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逐渐探索到读书的奥秘,也逐渐在阅读中找到自己。

阅读与观影或话剧不同,它更为私密化,但并不意味着只是一个人的事。

正如纪录片中杨早老师所说,阅读需要思考、表达、与写作。

而我无疑是幸运的,在美好的的大学期间,每周能跟着令人敬爱的老师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共读一本或几本书,大家交流思想、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还可以在我们的公号上阅读大家智慧的结晶,并在每期的总结文章中领略不同人承载思想所用的语言的不同风格。

观看完纪录片,重要的的是反思我们自身的阅读之道。

如何顺应时代又不被时代裹挟?

如何在坚持深度阅读的同时开辟出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在手机垄断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今天,坚持阅读似乎越来越成为稀缺的品质,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不可避免,不是每一个小区都有像杨早那样致力于推广阅读的从象牙塔走出的学者,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致力于寻找读书种子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通过读书会唤醒一届届又一届学生的老师,但毕竟还有人在做此事,还有人热爱阅读,这是令人欣慰的,而且也令我们相信终将有一天,书籍会拥有我们,阅读也会如柴米油盐一样成为生活本身。

旁若无人斋读书会纪录片旁白的文案是很不错的,而配音演员或活泼调皮、或温润含蓄的配音也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

有人质疑配音演员的选择,认为这是阅读的没落,明星的热度与此纪录片形成很大的反讽,然而果真如此吗?

恐怕不见得。

首先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难道明星就不配热爱书籍并为此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了吗?

其次,这个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逐渐成为不可能,为此利用一些现代推广手段难道不是应有之义?好的作品需要推广,好的纪录片也合该如此。

纪录片笔记(摘录)

 2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冬天,适合看一点慢节奏的东西。

自然风光纪录片,八十年代老电影,裹着厚厚的毯子窝在单人沙发里,收回调倍速拉进度条的手,安安稳稳地把自己交到音乐和光影里。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只有五集,色调温暖,不疾不徐,胡歌配的画外音平缓温和,是一部小而美的片子。

借着这部片子的话题,聊聊书。

开新书,是一件特别令我感到快乐的事情。

小心翼翼地把塑封打开一个口子,慢慢地撕开,像撕开新手机的保护膜一样。

外封总是鼓鼓胀胀的,加上腰封上常有的宣传金句,很是华丽喧嚣的样子。

拿掉外封,又往往是另一番光景,无论精装平装,内封总是简单素雅,有时遇上绒绒的布面或有着奇异纹路的内封,能摩挲着欣赏许久。

若是玩具摆件,到这一步高潮就结束了,而对一本书而言,好戏刚刚拉开序幕。

我喜欢书这样东西,就像喜欢阳光,喜欢花一样,即使把内涵和意义暂时抛开,书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事物。

-一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

老旧的残稿,国外的书稿,当代作家的word文档,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经由编辑之手,整理,修改,校对,设计,印刷,营销,最终出现在书店的货架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在这部纪录片里,《书海编舟记》讲了几位编辑的故事,《设计师的纸上王国》记录了图书设计师的工作方式,纪录片中展现了一些做书人的工作日常,让我们得以惊鸿一瞥。

图书出版行业,虽然时常被嘲为夕阳产业,但我一直心向往之。

关注了豆瓣上很多图书行业的人,他们日日自嘲穷困潦倒,又在拿起一本书时眼中有星芒,无奈之中可见赤诚之心。

做书这件事,做书的这群人,是我心中理想主义的现实样貌。

想到这群人,手里的书就似乎更加厚重了一点。

内容、设计、装帧、触感、气味……与一本书有关的所有元素,共同组成一个艺术品,组成一段美妙的独处时光。

有些事物,乍一听很简单,但值得细想和深挖,比如二手书。

我在19年之前从没关注过二手书买卖,4月份搬家的时候,才好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存书,在多抓鱼卖了几单。

卖了几次二手书后我发现,时不时地站在自己的书架前,带着“要不要卖二手”的念头逐本审视过去,是件对读书很有帮助的事情。

-如何重新燃起对藏书的阅读热情?

——把书扫到多抓鱼里。

已经读过一两遍,而且放置在书架上的书,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习惯了它一直在身边的样子,随时可以重读又永远不会重读。

直到某天打算处理二手书,把它拿下来扫码,才突然生出些留恋的感情,就像身边一个默默陪伴许久的人,突然过来跟你说再见,你才终于看见ta。

所以可以借这个动作,审视自己阅读、买卖、存书的状态,书摆在书架上,是一直在折旧的,有些书需要重读的契机,有些书需要流通起来。

以后也想要定期借助二手书的流通,来给自己的书架和头脑都疏通一下。

二手书是个特别有人情味的事物,在多抓鱼这类二手书买卖平台上,书里有划线标注是会降低收购价的,但对我而言,买到的二手书上有标注,是意外的惊喜。

书上的标记,是一本书被认真对待过的样子,是借由纸页完成的读者间的对话,是人事在时光中流转刻下的痕迹。

现在,书籍的获取是件特别容易的事情,那么多的网店全国包邮,下单最快当天就能送到家,手里有个kindle,亚马逊找到书就能推送进来,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在线资源……可是,对书的阅读欲望,想读一本书的契机,却好像越来越难遇到了。

《但是还有书籍》是部挺好的书籍种草片,看第一集,就下单了朱岳编辑力推的袁哲生《寂寞的游戏》,关注后浪的华语文学系列,接着又把书架上范晔翻译的《百年孤独》虔诚地拿出来重读,趁着阅读欲望高涨的时候读书,是件很享受的事情。

我不喜欢把读书这件事单独拎出来上价值、谈情怀,越多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越多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有人用读书立人设装高知,就有读书的人被安上表演的嫌疑……所以这部片子的角度挺好的,不必说服大家去读书,不必谈论人为什么要读书,就拍点读书的人,做书的人——开着书车环游世界的情侣,埋首故纸堆里十几年做一本书的编辑,在露台上的小花园里画画的绘本作者奶奶,地铁里给孩子讲《声律启蒙》的爷爷……这样就很好,这就是人与书一起生活的样子。

生活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原子弹,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如此而已。

《但是,还有书籍》,“但是”之前,是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无数种可能,“但是”之后,是书籍给人提供的笃定的安慰。

 3 ) 可改进空间还是挺大的

这类题材我是很喜欢,也很希望以后有更多。

但这里要泼一泼冷水,要看清总的来说与一流纪录片是有明显差距,看完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导演对着力点有点把不准,该用力展现闪光点的地方一笔带过,尿点却随处可见。

目前看完首集,我不知导演到底是在说书还是说人?

我知道导演想展示这些书都是靠编辑的努力而面世,但焦点偏了,这样拍题目就要改为《但是还有编辑》😂

 4 ) 看这部片子时想到的

大概从高中开始,我陆陆续续坚持着买书看书。

虽然工作后到现在,读书量大大减少,但对书还是有着依赖和信任,也算是一枚爱书人吧。

因此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像找到了组织,每周三盼着它更新。

有时开着弹幕和同好们一起看,好热闹(太热闹的时候就不得不关掉)。

1 编舟人 去年12月播出之前,我在朱岳老师(后浪文学主编)的豆瓣广播里看到他标注了想看这部纪录片,后来才知道,他是全片第一个出场的人。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是关于编辑和译者的故事。

我对编辑的认知少之又少,只能说有过一些想象。

纯文学出版的艰难处境,朱岳形容它“令人头秃”。

正因如此,这些编辑和译者长年的坚持才让弹幕里的观众忍不住泪目。

我已经忘记自己是先在豆瓣上关注了朱岳,还是先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说部之乱》,又是何时加入了他在豆瓣创办的秃顶会(尽管我还只是脱发早期)。

只知道近两三年,我的书架上多了不少后浪出版的华语文学作品,包括台湾作家袁哲生、黄国峻,也有两本朱岳主导推出的大陆新人作品。

推出新人更是阻力重重。

去年十月,瑞典文学院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

在国内,托卡尔丘克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于2017年底由后浪出版。

当天,得知获奖情况后,朱岳在豆瓣上发了一句:“谢谢大家哈,有了钱可以多做点原创新人。

”听了,感动又心酸。

两年前看过日本电影《编舟记》,它讲述了青年编辑马缔光也如何与同事们历经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纂国语辞典《大渡海》。

文字的浩瀚海洋里,书是舟,助人以渡。

这群默默无闻的编辑及其他文字工作者,他们是编舟人。

2 书店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在讲述二手书的流转故事时,介绍了台北的旧香居,一家在台北旧书界和文人圈里颇有名望的二手书店;还介绍了蜗牛和lulu的一个二手书项目——移动书车,他们把书载着上路,一边旅行,一边卖书,甚至把书带到它们不容易去到的农村。

虽是二手书的故事,但我联想得更多的是读过的和逛过的那些好书店。

爱书的人,大概都能从逛书店中汲取元气,甚至幻想过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

三年前,我读了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东京本屋》(强烈推荐!

><)。

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书中作者介绍了十家不同类型的书店,涉及了书店生态的方方面面,包括书店的面貌和陈列,理念,经营,与读者及周遭的连接和关系,等等。

宝贵的是,作者与书店的创办人或店主都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满满的干货。

读的过程,非常享受,最后十分不舍又忍不住继续翻下去地把它读完了。

与蜗牛和lulu类似,书中也有这样一辆二手书车,三田修平的BOOK TRUCK,“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

流动的书车,流动的缘分。

《东京本屋》内页书中还有一个书店蛮特别的——森冈书店。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书店是看了一条出品的视频《一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全球独此一家》。

视频仅三分来钟,由店长森冈督行简单介绍了这家店的理念和经营模式。

书店只有约16平米大小,一周只卖一本书,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书全方位投射到现实空间里。

好妙啊,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叹。

很巧地,不久后我在吉井忍的这本书里读到了对这间书店更深入的介绍,也更贴近店主本人。

《东京本屋》内页我想好的书店是这样的,它既能让对开书店有所幻想的人望而生畏(这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又能给人以鼓励和启发(但没准我也还是能试一试)。

3 本土绘本 真正接触绘本,是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后。

以前对绘本的理解,大概就是低幼故事书。

后来,遇到一些有意思的绘本,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之后,才知道,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蕴藏令人惊喜的力量。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介绍了两位国内优秀绘本作者——蔡皋,熊亮,还有创办了三五锄教育机构的国内绘本推广人粲然。

最初我是在一个育儿公众号推荐的幼儿书单里知道熊亮这位原创绘本作者的。

当时我给孩子买的绘本,基本都是西方作品,还有少许日本绘本,所以看到这位以中国民俗文化为基础进行童书创作的作者时,我眼前一亮。

去年看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六集一开场就是熊亮在北京开办的艺术课,他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春江花月夜》。

后来我陆续买了熊亮的《中国童谣》和《中国绘本》系列。

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的是《兔儿爷》,一本以中秋节为题材的小绘本。

这套书不像传统绘本那样具有强烈的故事感。

它的风格比较诗意,偏散文,经得起反复细品,感觉可以陪伴孩子更久。

绘本除了讲故事,传递价值,丰富审美,也是充实孩子内心的场所。

在西方作品占大多数的绘本世界里汇入优秀的本土原创作品,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

《兔儿爷》封面及内页4 书籍设计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讲的是书籍设计师的故事。

我刚刚翻了一下家里的书架,抽出几本书来。

这是智利诗人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诗集。

除了主体诗集外,另外三本小诗集的质地就像薄笔记本,有点手稿的感觉。

这本是早期联邦走马出版的,孙智正的《杀手》。

我挺喜欢它直接了当的设计。

(封皮上的咬痕是当年室友的小猫所为)

这本书是我今年一月在旧天堂书店买的。

很早就听朋友说过这家书店,隔了这么些年,我才第一次走进去。

旧天堂书店门口(好可惜啊店内不让拍照)店面小小,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陈列也很有想法。

在那里买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书架》,在一个小小的书架上拿下来的。

书本身也小小的,拿在手里很舒服。

里面的字体也很宜人,深蓝色。

好的设计也许是不动声色的,让人在不知觉中被浸润。

5 快时代阅读 初来荷兰最大的感受之一,是这边在火车上看书的人挺多的(荷兰地方小,他们的火车类似于我们的地铁)。

在飞机上也能见到不少打着阅读灯看书的人。

也许是这边的速度还比较慢吧。

还记得在国内工作时,下班常挤地铁。

那时包里常背一本书,“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一掏出来,书就罩下一小块结界,让人的脑子得以从繁乱的工作思维里抽身。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捕捉了快时代里中国的阅读面貌。

开场的朱利伟也是这样一个在地铁里看书的人。

她后来慢慢开始留意地铁上其他读书的人,并把他们拍下来。

这个纪录片的封面海报,还有片头的结尾动画镜头,应该就是根据她所描述的一个画面而来的。

《但是还有书籍》第五集截图这一集接着介绍了两位分享者。

小隐是一个在b站上分享书的女孩,看这一集前我并不知道她,也没了解过这样的分享方式。

她在b站上已经累积了十来万的观众,非常厉害。

之后我在b站上搜来她的视频,她主要分享每月读书报告,也分享一些阅读技巧,还有与阅读相关的周边琐碎。

蛮有意思的。

另一位分享者是杨早。

他是一位学者,后来与朋友合作,开始在线上(公众号、广播)和线下(书店主题读书会)进行阅读的讨论和分享。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几个书友。

我们有一个小小的群,最开始还是QQ群,大家分享新出的书,主要是提醒买书。

有时一起寄到谁那里,见面时再分赃。

有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写诗,很简单纯粹。

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一个豆瓣线上活动,叫“极简小说彩票——像莉迪亚·戴维斯一样写小说”。

有个契机,有点限制,大家一起玩。

活动最后好像也没有抽奖或送书,不过大家也不是为了这而写的。

其中一个朋友在活动结束后还单独延伸建了一个小组叫“短打”,我们几个在那里也写了一段时间,但很短,跟组名一样。

去年还跟着写过为期一个月的写诗马拉松。

零零散散,断断续续。

希望以后还能有。

 5 ) 此片有所得,但应该不会让不读书之人真正爱书

书的本质是桥梁,桥梁的本质是路,路的本质是远方。

此片一直在告诉你,这座桥多坚固,造桥的工匠多认真,走在桥上的人多么认真。

但很少提到,我们的远方在哪里。

路,该如何选择。

桥,为何而造。

所以总觉得,主创可能爱阅读吧,但肯定更喜欢阅读的那种『优雅』甚至『优越感』。

导致纪录片中的内容流于表象。

书的本质是信息的载体,不是恋物癖的寄托,更不是神坛上的图腾。

形式大于内容的话,就是毒药了。

如果你在灵魂上不向往远方,读书有何用?

即使你说读书可以充实灵魂,但有几人能读下去?

此片有所得,但应该不会让不读书之人真正爱书。

希望第二季能有惊喜。

 6 ) 《但是还有书籍》书单整理

第1集 书海编舟记

往事与随想9.2[俄] 赫尔岑 / 2018 /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寂寞的游戏8.4袁哲生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9.1郑天挺 俞国林点校 / 2018 / 中华书局

万火归一8.7[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 20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8.8[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 2012 / 南京大学出版社

百年孤独9.3[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2011 / 南海出版公司 豆瓣未找到:《八十世界环游一天》——科塔萨尔第2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國菓圖鑑》《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沈从文系列第3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月亮粑粑7.8蔡皋 绘 / 2016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桃花源的故事8.8(日本)松居直 文 蔡皋 图 / 2009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小石狮8.8熊亮|绘画:熊亮 / 2007 / 明天出版社

游侠小木客:桃花源迷踪8.5熊亮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

游侠小木客:可怕的预言8.7熊亮 / 2019 / 天津人民出版社第4集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洗澡8.3杨绛 / 1988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寅恪的最后20年8.7陆键东 / 1995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城记8.8王军 / 2003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苦命天子8.3茅海建 / 2006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5集 快时代阅读指南豆瓣相册《北京地铁的读书人》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8.4[美] 罗伯特·M.波西格 / 2018 / 重庆出版社

叫魂9.1[美] 孔飞力 / 2012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娱乐至死8.5[美] 尼尔·波兹曼 / 201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类简史9.1[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 2014 / 中信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全9册)9.8[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1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奥威尔书评全集9.1[英] 乔治·奥威尔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8.0[美] 杰弗里·迈耶斯 / 2016 / 新星出版社

真名实姓8.2[美国] 弗诺·文奇 / 2019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醉里挑灯看红楼7.7刘晓蕾 / 2019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骆驼祥子 (1982)8.51982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凌子风 / 张丰毅 斯琴高娃以赛亚·伯林还有一些一笔代过的、背景里的、买不到的就不收录了

 7 ) 豆瓣9.2,这国产新片被吹爆,绝不仅仅因为胡歌

《奇葩说》辩手杨奇函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今天的你又比昨天更博学了吗?

平心而论,敢于向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不是装X,而是一种底气。

大多数的我们,恐怕连这样自省的勇气都没有。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除了必不可少的生存工作之余,大都留给了娱乐消遣。

那到底,生活的本质,只剩下娱乐了吗?

最近新出的一部国产片,正在试图解决这个困扰——但是还有书籍导演:罗颖鸾/杨骊珠/王悦阳/郑苏杭/刘倩瑜/彭欣宇/林宸西编剧:罗颖鸾首播:2019-12-11(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30分钟

豆瓣评分9.2,接近7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B站出品,大家的“男神”胡歌担任配音。

截至目前,总播放量达578万,追剧人数达41.8万。

绝对称得上是纪录片中的“网红”。

但与通常纪录片中聚焦的宇宙、自然有所区别,这部纪录片所围绕的主人公,是「书籍」。

书籍,也是一种存在着的“生命体”。

书里所呈现的文字,通过作者的文思泉涌,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

当文字汇编成册,经过「编辑」的整理、校正,「设计」的精心策划,借助各类渠道的宣传推广,最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书籍的命运,不仅掌握在写书人的手中,还离不开那些与书密切关联着的人们。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

白天是出版社文学主编,到了黑夜便化身为“野生作家”。

朱岳自画像人到中年,生活艰难,脱发也成为了自然。

朱岳总是调侃自己的秃顶,但作为图书编辑的他,确实也常常为书籍而愁到头秃。

别人以为图书编辑的生活充满生机,殊不知,朱岳的日常过得死气沉沉。

进门打卡,刷刷豆瓣,看会儿稿,再看看邮箱。

正如他穿的T恤上印的四个大字,“精神恍惚”,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在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做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

比起编书,他更立志于写小说,编辑这份工作不过只是为了糊口而已。

如此消极的日子,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一本书的出现——《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台湾作家,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另一位作家为黄国峻,代表作《留白》,32岁自缢身亡。

袁哲生在39岁那年选择了轻生,而当时打开这本书的朱岳,正好也是39岁。

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书本的封页上,印着这样的一句话。

但似乎再怎么精美细致的推荐语,都无法吸引读者们的眼光。

袁哲生的名字,对于大陆读者而言,依然很是陌生。

为了能让更多人读到这样的好作品,朱岳想尽一切办法,向媒体、身边的人进行推荐。

由此还闹了一出绝交的笑话:有个铁哥们拒绝了他的推荐,生气的朱岳直接把人家拉黑了。

即便是遭人否定的意气用事,也无法阻挡朱岳作为读书人的那一股冲劲儿。

从《寂寞的游戏》开始,朱岳开始意识到,身为编辑存在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

“编辑”这份原本只是用来糊口的工作,成为了一件正经的“事儿”。

不仅是处于边缘地带的华语文学需要推广,还有很多冉冉升起的“野生作家”,急需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业余作者的他们只能抽出空闲时间坚持写作,大部分的作品有些另类、边缘,尚不成熟。

但这些“野蛮生长”的文学新作,却也不断地在爆发着潜力,闪现光芒。

在文娱活动主宰了人们生活闲暇的大环境里,将晦涩却包含深意的文学作品推至人海中,对于所有像朱岳一样的图书编辑而言,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但不管有多难,发现好的文学作品,让这些好作品够融入商业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是编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让书籍有所值,也能让人,有所值。

同样都是编辑,在中华书局埋头干了18年的俞国林,比朱岳可要“难”多了。

编辑这个行业,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时间投入越长,可能质量越高。

作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俞国林深信,“编辑一定要坐得住”。

慢工出细活,坐的时间够长,查阅的资料够多,同时更需要编辑们拥有一双“慧眼”。

俞国林经手的许多古籍,都是在大量的日常阅读中被挖掘的。

书中提及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注脚,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古籍诞生的契机。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就是在偶然中,被发现的。

俞国林在阅读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页郑天挺的日记。

作为西南联大的总务长,郑天挺的日记假若尚存在世,那对于西南联大历史的研究,必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俞国林立马联系了郑天挺先生的儿子。

幸运的是,先生的日记依然都保存完好,有好几十本呢。

但挡在俞国林面前的,还有一道难关。

毕竟是郑天挺的私人日记,其中涉及不少家庭隐私,家人对于公开日记内容仍有所保留。

为了说服郑天挺的后人,俞国林多次跑到天津,上门进行交涉劝说。

甚至还和郑先生的儿子郑克晟,成为了忘年交。

这一磨,便是13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国林终于获得了郑家人的许可,得以将郑天挺的日记整理出版。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他作为编辑的职责与使命了。

历经了长达一年枯燥、反复的整理和校对,《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终于赶在2018年出版了上下册。

图书编辑,一个在世人看来“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在俞国林看来,并非那么地卑微与不堪。

如果说书籍是作者的结晶,那么对于编辑而言,同样也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晶。

呈现到了读者手上,应该是承载了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的文化享受。

“他们读的舒服,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在书籍到达编辑手中之前,还有一道较为特殊的关卡——文学翻译。

当海外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国内阅读市场时,为了让好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进行本土化翻译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北大西葡语系系主任范晔,除了教书先生的身份,还是一名拉美文学翻译。

他所翻译过的作品中,最为惊动的,当属20世纪的文学巨著——《百年孤独》。

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渴望能够发掘一本《百年孤独》;对于译者而言,最大的肯定,都不及翻译一本《百年孤独》来得隆重。

而范晔,还是《百年孤独》出版以来,首位正式授权的中文版译者。

但在一开始,范晔对于如此厚重的邀请,有过犹豫。

在正式授权之前,已经出现了多个盗版《百年孤独》的中译本。

范晔不免担心,会有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初恋情结”。

对于他自身而言,“这是一个学武之人和功夫大师过招的机会”,是一次难度重大的挑战和学习之旅。

通过对马尔克斯其他著作的阅读,以及对于西语原著的反复斟酌。

范晔的译文不仅传达了《百年孤独》所讲述的故事,并且也将行文流利的原著风格和精髓,以中文的语言艺术完美呈现。

《百年孤独》中译本发售之后,一度占据图书销售榜首位,成为出版业的现象级事件。

“让译书成为买书的借口”。

这句范晔自己创造的口号,真的实现了。

如果说译者的快乐,在于翻译出一本大众都喜爱的好书;那么对于书籍设计者而言,通过设计传达出书籍文本的精髓,是专属于他们的快乐。

书中的文字固然是畅销、流行的根本,而精巧的书籍设计,势必为文字的传播锦上添花。

宁成春,55年,1500多本书,书籍设计师的一生都不断在为传达书本理念而努力着。

像是杨绛先生的《洗澡》,讲的是人的思想去“洗澡”。

宁成春便用炭笔在一个很粗的纸上画一个像有污垢一样的东西,来指代洗澡的过程。

新版的设计还采用了PVC的透明封皮,揭开之下是轧了一个凹凸的字样,像是能够洗净污垢的肥皂一般。

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过去,宁成春的工作便是手绘书封的图案和字体。

所有的一切设计,都要亲手绘制而成。

三联版《金庸作品》、《陈寅恪的最后20年》,等等都是宁成春的代表作品。

即便是最不起眼、时常被忽略的存在,历经50年风雨的宁成春,依然甘愿为书籍、为文字而默默无闻。

为传播文学经典而沉默于书本背后,坚持着这一件一生热爱的事情。

经过几大流程,书籍终于不辞万里地来到了读者的手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够获得读者的欣赏。

进行书籍销售的书店老板们,责任重大。

为了把更多的好书带进群众的心里,来自上海的lulu和蜗牛,发起了“带着书本去旅行”的活动。

原本固定存在的书店,随着旅途的变化,成为了步履不停的移动书房。

有的时候会去到大城市里,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走进村落中。

在鲜少有读书习惯的农村道路上,lulu和路过的农妇攀谈着,聊起那些书本里有趣也有意义的人和事儿。

“书就希望它被看”,她脱口而出的这句话,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书籍不分高低贵贱,不分流派种类。

既然它们历经艰难来到了人间,就殷切地盼望着,能够被全世界所有的人所阅读、所拥抱。

书籍就是这样能够给所有人带来美好、幸福的存在。

而享受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同样也不分场合,没有任何空间的局限。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就用图片记录着努力感受书籍幸福的人们。

创建这个相册的朱利伟,每天都会在拥挤的上下高峰地铁上,坚定不移地进行阅读。

有趣的是,她时不时能在地铁上发现同样坚持阅读着的小伙伴们。

面对这份迫切需要被鼓励的坚持,朱利伟在经过同意之下,用相机记录下了他们读书的那一瞬间。

在逐渐上传至豆瓣相册的过程中,这份坚持阅读的感动,也不断蔓延于冷漠的网络之间。

在手机垄断读书人精神的今天,在熙来攘往、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场景。

但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阅读都是柴米油盐,都是生活本身。

这是新京报给予这个相册“年度特别致敬阅读场景”的颁奖词。

这段颁奖词,又再度把我们拉回了一开始的困扰之中——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金钱、娱乐、速度。

这些关键词,一次又一次地击溃我们对于生活的向往,且又不断地麻痹着为了生存的我们拼命喘息的意志。

在《但是还是有书籍》五集的时间里,解剖了与书籍有关的五个不同的维度和方向。

有的他们,身负传播文学的使命感;而更多的他们,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享受着书籍带来的快乐。

我不敢保证,所有的书本里,都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但通过阅读书籍、拥抱知识所带来的充实与幸福感,是其他物质无法给予的。

如果你对生活感到迷茫,对未来感到困惑,不如读读书吧。

读书没有门槛,也没有那么地难。

小说、日记,甚至绘本、图集,都在等着你去翻阅它们。

生活再苦再累,不管怎样,但是、还是有书籍啊。

*本文作者:阿呆

 8 ) 读书的快乐

还是回来把第一季看了。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还是一上来就高大上了一把,翻译《百年孤独》的大佬让我汗颜。

到了第二集算是接地气了一些,二手书的奇幻漂流,标题一出,不出所料有一堆弹幕开始刷多抓鱼,我还看到了刷孔夫子旧书网的。

我已经看电子书看了很久了,前一阵子重新拾起实体书,拿在手里的感觉确实不一样,看的时候专注度也和电子书不一样。

中国的图书价格已经很低了,也许今后我会因为有多抓鱼这样的二手书市场的存在,选择重新回到实体书的世界吧。

羡慕台北那位家里开旧书店,从小在书堆里长大的姑娘。

我爸也喜欢看书买书,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在自己家里的书架里翻来翻去,有时候也不会拿起一本认真看,就是一本本看过去,就有一种满足感。

环境对人的影响果然是潜移默化的,或许我也应该买上一书架的书,给女儿一个在家里完成书海遨游的机会。

我好喜欢那对收旧书、开移动书车的夫妻啊,太浪漫了吧!

我已经太久没有逛过书店了,一部分是因为疫情,一部分是因为习惯了电子书的便利。

在书店或者路边的小书摊邂逅一本喜欢的书,着实是一件无比幸福和浪漫的事情,可惜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实体书店一家一家地关门,就在这个月,我还在怪异电台听到了时晨的孤岛书店关门的消息,虽然我并不熟悉这位作家,但是实体书店关门的消息总是让人唏嘘的。

其实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我还在路边看到过用三轮车卖书的小书摊,但是书摊上都是些成功学啦、鸡汤之类的书,而且十有八九都是盗版,价格也是论斤称的那种,一点浪漫气息也没有……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文案太绝了!

我特别喜欢给女儿买绘本,618、双十一、世界读书日这种时候肯定是要买一堆的,上个月看了两本适合更大一些的孩子看的儿童文学,发现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残酷和悲伤比我想象中更深更浓,也许是时间过了太久,我已经忘记我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够接受多大程度的残酷和悲伤,总觉得孩子的世界应该充斥着真善美。

之前给女儿买过一套艺术大师系列的绘本,无论是画风还是内容,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有反战的,有讲科技对地球的危害的,还有充满哲学气息的,不过女儿可能还是太小,兴趣并不大……其实孩子能吸收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多,也许该给她接触更多元内容的机会吧。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是我非常陌生的领域。

我已经非常习惯电子书了,所以在我看来,书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装帧和设计都属于营销手段而已。

现在有太多书喜欢起夸张的名字,腰封上都是博眼球的推荐语和内容简介,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这种事情对书籍的设计师来说恐怕是挺奢侈的一件事情。

但那些精心做出来的书确实都是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逊色于书籍本身的内容。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里我最羡慕的是书友会,可以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目前弥补我的生活中这一出空白的应该就是博客了,我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之后就回去搜有没有将这本书的播客,听听别人的解读,遗憾的是缺少了一些对话的感觉。

在地铁上读书的体验非常好,而且通勤的时间利用起来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月能看完不少东西。

另外,我觉得听播客和看短视频并不会低读书一等,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承载内容的媒介。

B站关注了小隐,去看看她的推荐。

书单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并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当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之后,一本书总会将你带到下一本书,或者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作品,又或者是书里提到或者借鉴的作品,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书单。

可是排行榜呀、清单之类的东西是一种非常容易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我会不自觉得去看豆瓣读书的榜单,或者去关注喜欢的播客主播列出的书单,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会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发现我看过他们推荐的书,比起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带来的满足感更强,所以或许我去看书单是为了获得共鸣感吧。

 9 ) 很奇怪,我就是想买书

我生活的周围,几乎没什么人看书。

但是我却总是会想买书。

上班以后这种感觉更甚,同办公室的姐姐看我隔三差五就抱着快递送来的书表示不理解。

可当我看到一篇推书的文章,当我翻到一个有趣的书的名字,当我从别人口中电视剧里甚至某张图片、一句话里听到看到一本书,我都有想拥有它的冲动。

我是一个小气的人,买任何东西我都会想到性价比,但对于书,我总是抗拒不了它的诱惑。

它就像一个刚洗完澡香喷喷的美女,我就是觊觎她美色的色狼,就算只是摸摸我都觉得很爽。

我就是想拥有它,或许我会看完,或许我看一半就放下,但我总觉得终会有一天我会再拿起它,把它看完,只是时机和我阅历在影响我是否能够理解它看懂它。

我总是在某一个时间段想要看某一个种类的书,从只是迷恋推理悬疑,到科幻到纪实到乡土到历史再到心理再回归,我想读的书就像个圈,一个慢慢会变大的圈,我看着它循环看着它膨胀,我也发现我的脑袋里总会被某一本书某一句话激荡起一层波浪,它翻滚然后又平静。

我喜欢一个人看书的时光,我听不到别人说话,我看不见别人动作,我脑子里都是书里的人书里的事,但好像就是这样,会被人觉得你就是个看书看傻了的书呆子。

真是这样吗?

我总觉得,如果我读书,我会和别人不一样,我会有思想会像写这本书的人一样,不如他博学但最起码会了解他就这一本单单想表达的思想,然后我发现,我看电影也是这样。

就这样。

我想要看书,我想要买书,不管我买了是不是立马就看,但我就是想拥有它,很怪吧。

 10 ) 但是书籍还有“我们”吗?

最早在bilibili看到《但是还有书籍》定档预告片的时候,我认出了几个熟悉的面孔,而最令我激动的莫过于朱岳、俞国林、范晔的出场。

范晔老师的知名度就我交往所知,是三位中最高的了。

而定档预告片对于朱岳老师的介绍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我作为得到会长签名确认的“新晋会员”也是会心一笑。

而俞国林老师的会参演,则是我去中华书局递交外审稿的时候,偶然听他说起bilibili剧组的人会来补拍一些镜头,因而我就跟着他一块下楼,他出镜,我围观。

记得自己时常混迹古籍出版圈,所以这条消息发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个老的“出道”也就成了圈内的佐茶配饭话题。

圈子虽小但是反应清奇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以及翻译家的关注,始自初中,而接触古籍并且稍微知道几个点校整理者,则在高中快卒业时,至于关注编辑,则是大学以后的事。

而阅读华语文学,是最近两年的事了。

而逐渐地,虽然自己不论是在外语,或是在文献学,或是在编辑出版都并不专业,但觉得这三者的工作或许有相通之处,尤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都是隐藏在书的背面的角色。

从前我对于这样的“幕后者”也只是抱有礼敬,但自己确实参与了以后却又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样的工作。

是故《但是还有书籍》的第一集选择了这样的三位角色,在我这样的华语文学、古典文献、世界文学三栖书迷来说,称得上是一本满足。

会长作为小说家其编辑工作总与文学创作相济,个老的身份既是编辑同时也是古籍整理者,范公子则是译得一手好诗歌的翻译家。

翻译是我限于自身能力可能无法实现的梦想,文学创作则是我明显知道自己天赋不足所以难以涉足的领域,所以自己最愿意做的还是编辑。

而我其实在前去中华书局交稿的那天,就已经听剧组提起胡歌配音的事情,至少配音演员是我听说过名字的,这在向来对文娱事务几乎声闻断绝的我而言,倒是罕见事。

也听个老和剧组说起怎样提供适宜的出版物,以借用其流量为书局拉动销量的事。

彼时听剧组工作人员说,胡歌拿到书以后,是真的会阅读的——这在多数红人愿意做的仅限于摆拍而已的大环境下,总算让人觉得有些快慰。

与一位爱书的朋友聊起此事尽管这部纪录片的前期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尽劳,但是预告片放出之前,追剧人数一直只有三万馀人。

但在预告片放出以后,这部纪录片由胡歌配音的消息,不胫而走——我在想,自己到底是对流量无知,毕竟在开播前接触到剧组人员的我自己,只是跟人说,个老会“出道”,而并没有多少人会因此愿意关注本片;但是胡歌配音的消息放出后,每次因为预告片更新而点进剧集页面,都能明显地看到追剧人数的增长,几乎每放出一集,就多处一万馀追剧的人来。

到了第一集正式开播这天,已经有二十一万追剧了。

我为每一集预告片而激动,尤其是为定档预告片,除了我一直向人广为推介的会长、个老和范公子,我还看到了满头花白的书籍设计师宁成春(尽管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材质印刷依然是我尚未开发的知识领域),看到了一些买书卖书人,就看侧影的话,感觉是今年刚谋面的谢其章和陈晓维,此外还见到了布衣书局的胡同,胡局那句“感谢感谢,感谢花钱”在我觉得几乎有些洗脑。

在那以后接连几天我几乎如逢人说项一样地说起胡局。

胡局双连全剧集预告片走到第六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的时候,是胡歌朗诵的米沃什诗歌《但是还有书籍》,彼时正逢图书界一件大不可思议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杞忧,是故这首诗的这次朗诵,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不过,这首诗出自《故土追忆》,是《米沃什全集》汉译四卷本的第三卷。

另外三卷皆由林洪亮、赵刚担纲。

虽则这套书的条目在豆瓣出现得非常早,但是没有想到正式面世让人等了这么多年,记得最早看到条目的时候我只知道林洪亮,大约知道全套书的规格以后,杨德友先生逝世的消息已为昨日黄花,虽然也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此事。

而我从知道赫贝特开始知道赵刚老师的名字以后,也在新书发布会上知道《赫贝特诗集》汉译本即将出版的情况。

记得大家在发布会上得到林洪亮、赵刚两位老师的签名以后,竟然有一位读者拿着《故土追忆》请林洪亮先生签名,说起:“也许杨德友老师今天因故没有来,所以请您帮忙签一个名。

”我说:“不是因故没有来,而是永远不能来了。

”而我自己也在发布会结束以后,发了一条状态说,可惜第三卷永远得不到签名了。

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杨德友译)是故我和人提起,虽然译者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还有他的译文,他的译文在别人的声音里也传播下去了。

“但是还有书籍”这个主题,指向的是某种永恒。

只是不论是哪一集预告片,弹幕中几乎都是与胡歌相关的内容在霸屏。

起初我对这套纪录片借用流量的事,并没有表示太多的抗拒态度,尽管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也许大多数粉丝的可能就是带着追星的态度来看,而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愿意传达的内容,未必能心领神会。

但是我也想,也许让原来不那么关注书籍,或者虽然也读一点书,但是对于做书、买书、藏书这类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人与事也能有所了解的话也好。

哪怕纯粹为了胡歌前来追番的十几万人里,能有三到五万人看完这部剧集,并且对纪录片里的人与事也能有了解与共情,也愿意把这人与事讲给别人听,那可多好。

与另一位很爱书的小伙伴聊起此事但是在纪录片更新第一集以后,我还是感受到了深层的割裂感。

我是在吃饭的时候追着看第一集的,这天下午收到新出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校订本,是个老签名所赠,这段时间几乎预告片中每每有他出现,我都在转发的时候如同划重点一样标出来,个老也颇有些“练习生出道”的风范,屡屡为自己打广告。

文字不足以概括个中的劳苦在观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也每每为一些自己所知的事而感动甚或觉得温馨。

就像片中提到秃顶会会长去年杪写的文章,那篇我还读过,《我们分到了土地》,记得我就是从这篇文字开始,决定正式入坑自己从前只是围观而犹犹豫豫一直未下水的华语文学,而且便打算以后浪出版的这套丛书作为钥匙。

尽管目前只读了很少的几本,而仅限于对黄锦树别有感触。

《我们分到了土地》与无节制的豆瓣海报至于范公子,大家会提他与《百年孤独》的缘分,而本集也提及他入坑西语文学是因为赵振江先生——也译小说也译诗的前辈,“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翻译主将——虽然从时间上看,是赶了热潮的尾巴。

全片近尾声时,也提起了范公子翻译涉及的作家——科塔萨尔、波拉尼奥、塞尔努达……我当时想着,这些都是范公子的很好的值得看的译著,但是还不足。

至少,当我看到西语本《三只忧伤的老虎》时,我想,如果纪录片能也提一句这本书,该多好啊。

还有更多也应该被知道的名字在这里似乎,当我对书籍的关注已然引着我走向书籍的背面以后,我就一直关心着这些纸页背后的人与事,会默而识之,会向懂的人如数家珍,仿佛这就是我作为三千世界中的一颗微粒,与其馀星尘联系碰撞的暗号。

我会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好,作一箩筐倾倒出来,只要我确信和我对话的人会愿意听我讲这些的话。

但是,看着弹幕和评论区,我会有期待落空的感觉,我本希望大家能够跟着别具磁性的声音,将那些本来“不足为外人道”的人与事化作自己的感动。

但是我看着弹幕和评论区的狂欢,似乎分明是得筌忘鱼,他们迷恋的是声音,而不是声音承载的内容。

尽管会有人在评论区开列纪录片中提到的书,做了一期书单,甚至有些人因列得比较“完整”,而被推许为“科代表”。

可是他们又会有多少,真的去买书,真的关注到《寂寞的游戏》所属的“后浪·华语文学”,真的理解秃顶会会长在《我们分到了土地》中隐然标榜的价值追求?

而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个老的工作其实意味着怎样的烦难与艰辛,他们或许看到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过程一瞥,但是他们又是否会知道为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明年将出的《清代学术概论》做汇校、做“定本”,需要怎样难以想象的搜讨与难以索解的斟酌?

之于范公子也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出同在纪录片里出镜的汪天艾老师,我也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他们的译者前言后记中,读到作为象寄者的情怀的投注。

昨天看到的一条日记而事情就是这样的,就这集的观感来说,或许“书籍”氛围并没有一些要求较高或谓求全责备者想象的那么浓厚,但是这样的娓娓叙述才最为温情,最具有感染力。

我本来希望纪录片可以为旁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给他们带来向所未知的感动。

可我看到的,分明是更多的人关上了窗,然后沉浸于自我感动之中。

那么,我之前不遗馀力地在豆瓣以外的世界为会长、个老和范公子作鼓吹,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还有书籍》短评

7。Cider

6分钟前
  • Metis”
  • 还行

镜头很好,如果能加长单集时间介绍得更深刻就好了。喜欢设计师那集,三联的装帧设计是真漂亮。

7分钟前
  • 青衫
  • 还行

看不下去

12分钟前
  • 小熊在九号厅
  • 较差

第一集,编辑那段拍得很差劲,翻译更得我心第二集,顶多算是个纪录片的Vlog,居然也把很多人看哭,你们是有多缺爱。第四集,蜻蜓点水,马马虎虎。除了开头的老爷子,其余都透着酸腐气。按说人不是写书的呀,不谈涉及的作品怎么样,这导演是不煽情就不会讲故事了吗?

17分钟前
  • 牛奶与香烟
  • 较差

总是不经意透露出“说到这里我的privilege已经尽数体现了”的神圣与高贵感。也不知道但是了个啥,无非是靠着对书的情怀多给一颗星。

18分钟前
  • 招摇山
  • 较差

这个节目吧,很难说很硬核,有点内容,但又没多少内容。看完有很多的感想但感想其实和纪录片内容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我觉得怎么让读书和印刷产业良性循环才是改善这个行业该做的事情,被一些坚持热爱书籍的人感动,还是算了,天天感动会累的。(3.5分

22分钟前
  • 没有脚的头
  • 还行

两星半 不太喜欢 里面的故事题材我不是很感兴趣 还有胡歌的旁白也不喜欢 我更喜欢专业的纪录片配音演员

26分钟前
  • 李寒之
  • 较差

这系列纪录片,顶着这样的名字,在豆瓣这样的平台,获得如此高分,倒也是情有可原事出有因。但9.2还是过誉了

29分钟前
  • Carl Chen
  • 很差

里面有罕见的火花,有爱知者的信仰,但也有猎奇者透进来半知半解的俗气眼光。

32分钟前
  • 晚上10:54
  • 还行

这节目让我入坑了袁哲生和童伟格,不得不同意短评高赞,后浪是最大赢家→_→

35分钟前
  • Aaron
  • 推荐

眼泪几乎都没停过… 虽因是专题片形式的纪录片而导致过多的制作干预,但就从被摄者只言片语中保留的情愫仍是让人心生感慨。、而每当看到如此美好的事物,都觉得自己不配这个世界。

37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真好,特别是绘本奶奶的《桃花源故事》和张充和那本做书的故事,太动人了。

41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本来以为会从第一集深挖下去,没想到后面几集是一集一个浅坑啊,就有点失望。

46分钟前
  • scenel
  • 还行

什么玩意,镜头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精致的构图、给那么多特写,旁白也持一种外行的语气。这能让人了解多少真实的东西?形式太糟糕。这么做说明肯定是做给从不读书的人看的,不觉得能有什么真正或说直接的引导作用。但难道这是唯一的方法么?

49分钟前
  • Lratourett
  • 很差

能唤起人们再读书的冲动就已经五星了

54分钟前
  • 水脉
  • 力荐

文学作品或许是书籍中最居高临下的一类,能真正迈入门槛享受到其中玄妙之处的人少之又少,能享受到文字表面的乐趣已经值得开心了。这种“艺术性”注定了文学的小众命运,因此文学不应靠博取同情来从大众手里获得给养,这既不正当也不长久,靠市场来供给艺术家显然是不现实的,文艺复兴时期创作者的基本需要,也是靠教会和富贾维持着的。书籍本是信息的载体,但这种历史悠久的载体上自然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性质,那就是封闭其他感官才能带来的沉静纯粹的美,仅凭视觉的输入即掀起脑中的风暴,那种专注是其他媒介不能给予的。如今书籍带来的快乐在科技面前被杀得丢盔弃甲,在B站上看这部片子感觉更为明显——如果说纪录片本身是一本好书,那飞舞的无意义的弹幕就像一条条恶心的蛀虫,破坏书的内容,破坏读者珍贵的专注力。这怕是书籍目前窘境的最好讽刺。

58分钟前
  • NSBetter
  • 力荐

策划组不是爱书人也不像有文化的人

1小时前
  • 非贾罗
  • 较差

第一集5星,第四集4星,其余3星。第二集差点劝退,形式大于内容,二手书店店长操着一口台湾腔说着病句,还不如科普一下多抓鱼这类高效的二手书流通平台。所谓的藏书者附庸风雅,不知家里的精装本看过几册?找书单、做准备、定计划,都是多余的,想复健读书能力,去书店去图书馆找一本感兴趣的书开始看就行了。

1小时前
  • 草原肥羊卷
  • 推荐

【3.0】抛开纪录片摄制专业度的毛病不谈,最大的问题是选题的价值远要高于内容本身。B站出品的这几个稍有存在感的纪录/综艺节目,无一例外都是这么个调性。

1小时前
  • 文森
  • 还行

索然无味,虽然我也是喜欢书的人,但是这种干巴巴的推介还是差点意思

1小时前
  • 棈尧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