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海量素材积攒而成的vlog,却仿佛跨越国界的共享日志,导演从未对每一个问题事先做什么主观带入,但精心安排过的每一个镜头,普通人细碎寻常生活中的趣味和哀伤就这么迎面而来。
也许人人都有生活的哲学,又也许人人都不愿有太多脑内战争。
从未想过有一天,看着轰然倒塌的脚手架,心头也会涌上莫名的感动。
生活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自毁程序,不惧怕无常,不逃避忧伤,不对人生羡,不放弃自在。
希望你我低谷的时候,这部纪录片能给我们一些能量。
ep1:how to make small talk?后现代社会意义感的丧失,说不上开心,说不上难过。
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很多人、很多物、很多事,但却无法与他人产生联结,还是那么孤独。
空虚是不会被酒精、毒品、性爱和百无聊赖的恋爱填满的。
ep2:how to make scaffolding? 脚手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不被从天而落的砖头砸死,但再多的脚手架都不能保障城市中生活的人永远安全,我们总会被生命中的无常击倒。
我们讨厌现状,但又害怕改变带来的恐惧,只有等到忍无可忍,才会采取行动。
脚手架也分三六九等,genteel的街区会搭起纯白的架子,尽可能地为购物者提供良好的体验。
You can only work with what you got.虽然脚手架很丑,但人们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把它变成不同的样子。
个人记录,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马上回去把后面几集都下载了,忍不住感叹,这绝对是我的菜。
He's absolutely a genius.Hey New York!
101闲聊指南从纽约到坎昆。
可以谈天气,但是不能说气候,可以谈广告但是不能说新闻。
聊的次数多了就成了普通熟人。
这个时候依然要注意你和对方的谈论话题,简而言之,交浅勿言深。
天啊噜,又是看了卡司表才发现的惊喜,第1季刷不过去地铁的那个老人家(对不起,居然是双峰的agent Cooper!!!
天啊!!!
102脚手架搭建指南这一集的絮絮叨叨更有伍迪艾伦的风格了。
说是搭建指南,不如说是纽约丑东西大赏。
他对脚手架的感情,完全就是我对厦大门口路障的感情。
那么美的照片,占据C位的永远是那些丑陋的塑料路障,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要么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要么建筑之外就不应该增添这些丑东西。
隐藏在脚手架后的奢侈品店,大概会感到歇斯底里的崩溃吧。
脚手架设计大赛中,最好看的是路易威登门口的脚手架,毕竟还是有点审美品位在的,与其说是他们门口的脚手架最好看,不如说是他们对门口出现丑东西的忍耐程度最低。
尽管时尚常常也是一些人不能理解的丑东西。
对于电影中脚手架打斗场面的观察可以说是相当细致入微了。
躺枪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太好笑了,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脚手架打到场面了吧。
103记忆提升指南一个事无巨细都会记下来的纯宅男。
我们记录下的生活和我们记忆中的生活是否是一回事。
就像我记梦一样,如果不去记,我大约永远不会想起来,如果回去看我那些词语式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我就会瞬间回到那个恍惚迷离的世界。
从记忆提升记忆宫殿到超市管理系统到曼德拉效应到平行宇宙量子力学。
你怎样回忆过去就说明你是怎样的人,你怎样阐释记忆同样说明你是怎样的人。
最荒诞的部分是那个女子问我不明白电脑是怎么记住东西的,硬盘是什么东西就是晶体吗?
荒诞好笑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可怕。
字节是否能够等于记忆,即使字节会跳动。
最有趣的部分是结尾,不知道是谁,持之以恒地给超市商品贴上新标签。
104家具保护指南在这一集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每一集虽然不到半个小时,但信息量是如此之大。
被猫抓坏的家具,特殊定制的塑料家具保护套。
此时不得不插播一句,中国人民在这方面才真的是领先世界,无所不能套。
塑料胶家具套将家具掩藏在了一层透明的厚厚的几乎可以说是水火不侵,猫爪不入的隔膜之后。
而中国人民的万能布套则将家具彻底掩藏在了另一番独特审美之下。
我还以为只有中国人有,原来世界人民都有想要物品保持原有状态的心理,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穷人才有的一点点挣扎吧,想让他们的物品看起来永远光泽亮丽新鲜。
富人们往往不会有这种烦恼,东西脏了只要买个新的就好。
就像我们说,有钱人喜欢浅色衣服,因为他们不需要为打理而操心,没钱的人喜欢黑衣服,只是因为两个字耐脏。
富人的烦恼也只体现在当他们所拥有的物品是稀缺资源时,比如珍藏的古董名画。
小学和初中时,我都特别固执地想要把所有书都包上封皮,让它们保持和新书一样的状态,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
虽说封皮总是保存得很完好,但是看过的书记过的笔记总是会从侧面形成黑白分明的界限。
课外书往往还不明显,但教科书颜色过于分明,不禁怀疑我读书的时候手到底是有多脏。
不仅是书,对待衣服和鞋子,尤其是鞋子,我也是如此。
穿着新鞋时,走在路上,不舍得踩一点点脏的地面,遇到水坑一定要跳过,或者宁可不走。
我妈总是借这一点来嘲笑我。
我那一点点自尊心就碎了一地,她嘲笑我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我对我的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所能做出的一点微弱反抗。
等新鞋一旦脏了些许之后,破窗理论就开始大行其道。
事情的转变大约出现在初中吧,有一次借了66班学霸的语文书,惊讶地发现他的书并没有包封面,干净整洁的同时有自然的破损。
是那种好看的时间留下的有纹路有痕迹的破损,而不是我那种和书籍内页完全不相称的在封皮保护作用下留存的虚伪完美。
你以为我从此就不用封皮了吗?
并没有,因为我上高中了,开始不用封皮却发现封面坏得太容易了。
这个时候我又不记得自己从哪里学来一种新方法,用很宽的透明胶带完整地覆盖封皮,这样装作没有封皮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封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经常打翻杯子的人来说,堪称完美。
同时加上胶带的柔韧性,封皮可以自由地折叠弯曲,会留下一些自然的损耗痕迹。
上了大学由于专业的原因最常借书的地方就是保存本库,那种弥漫着纸张腐朽的味道,飘荡着灰尘,走在书架间就会让我不停打喷嚏的地方。
甚至在公共课上被同学问过,发现你看的书总是很古旧的样子。
这个时候更加喜欢那种饱经岁月摧残的破损美,如果再加个封皮什么的,可能就像是你买了破洞牛仔裤之后被妈妈强行贴上可爱的布贴。
我刚刚想起来,我们学校对破损本的修复就是这个样子。
跑题扯远了,回到这集剧来。
导演去买椅子的时候,对椅子妓院的描述那里好可爱。
他从塑料片上扯下培根形容夏天光着身子坐在塑料套椅子上的感觉,我的背部真切的感受到了那种黏腻的拉扯感。
不愿意靠近塑料椅子的猫,话题就转向了城市里人们对动物的防备乃至驱赶,进而到人。
人总是想要试图掌控环境。
从玩具收藏到无接触洗车,再到恢复包皮,btw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看这个,麦艾斯啊。
最后到朋友家做客,有时候你应该放下摄像机做回你自己,打破你和物体之间的隔膜。
导演终于拆掉自己椅子上的塑料套,我正准备欢呼之际,谁知道他能够安心拆掉的原因是他做了一个复制品放在了仓库里。
觉得好笑的同时又很可以理解。
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加一重又一重的没用的保险。
Ps最后那个仓库的场景让我想起了poi里经常出现的在仓库发生的一些犯罪行为。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地方很可怕,就像我觉得地下室那个空间让人觉得很不安一样。
好啦,这集就是这样,但是不得不再感叹一下,尽管z国比美国人民还万物皆可套,但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思考就停留在,有人会写篇文章详尽罗列我们到底都套了哪些东西,从未看到再进一步的思考,哪怕是再进一点点。
这一集写了好多,刚想说算了不想写了,然后突然想起来现场清理人的家具毛毡保护垫的那一集,那也是我最爱的一集,充满了情感情绪思考剧场音乐虚无和生活。
Great things are alike.
105账单分摊指南如何摊账单真的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难题,这一点上可能中国人就比较会打太极,表面上总是能够为此在柜台面前展开拉锯大战,甚至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这不仅是力量上的角逐,更是内心以及战略上的追逐,稍不小心比对方力气大点你就赢了,稍不小心多坚持一秒你就赢了。
不过,大部分关系良好的人中间都维持着一种人情的平衡,这次我请,下次你请。
你们总是互相亏欠,因而你们的情感连接总是能够继续下去,而不会因为一次的账单而影响下次聚会的意愿和心情。
剧中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一群在风中打着漩涡的垃圾来形容聚会场面的混乱。
合理化公务消费以此来避税报销那里最有意思了,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
但是视频中所出现的以及我们大部分人所进行的无非都是穷人的那一点苍蝇腿肉。
这些小伎俩在富人的避税手段面前,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裁判并不是更公正,也不会是更高尚的人。
裁判协会的聚会看得我难受极了。
最后的镜头比较有意思,我们以为自己最差也就是个搬猪的人,实际上我们是被烤的猪,这可能连猪都不如,而是烤猪的炭火。
106完美意式烩饭指南。
超级善良可爱的房东老奶奶。
新冠打破了一切节奏,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二季,life goes on .
我想把我自己分类为一个鼠标人。
因为我不是——至少目前不是——键盘人。
我所指的鼠标(cursor)人是在使用电脑时,绝大部分时间是使用鼠标浏览信息、点击一个接着一个链接。
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一串串信息流中。
当然这么讲他们大概也可以称为“冲浪人”。
我前面也提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键盘人。
这类人比鼠标人多使用键盘一些。
我定义的使用键盘是一种生产行为,用键盘玩大部分游戏时,键盘的功能依然是鼠标——似乎没有留下什么。
我崇拜着键盘人,他们用“键盘”留下了许多文章、代码、图像。
鼠标与键盘只是一种代指,美术从业者也经常使用鼠标进行创作,而相机、麦克风以及笔都是“键盘”的一种。
我只想把这两个事物对立,以阐述我是多么惭愧:作为一个“鼠标人”。
最近听着播客,被悲观生活指南安利了一部纪录片: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John Wilson 使用他积累多年的摄影素材击垮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无谓。
他拿着他的摄像“键盘”在纽约街头创作。
他的作品看似很依赖于外界,但我仔细一想,这些空镜头和尴尬的采访巧妙地契合了他自己想表达的思考。
通过记录,行走他发现世界,并分享给观众他的发现。
这是一种21世纪的探险行为、挖掘那些被路人漠视的日常宝藏。
作为鼠标人,我很是赞叹他的成功创作。
在这种赞叹的同时,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
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过客,碌碌无为地度过了四季。
我从来没写过几篇日记,我痴迷于浏览。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一次概率论复习前夕,我在追逐微博上某个“瓜”,第二天的考试不出意料地挂了。
八卦、吃瓜之类的信息摄入是每个人都会做的,走在街上、打开手机地你无时无刻在接收信息,但鼠标人和键盘人的区分在于接下来做什么。
鼠标人极大概率去追逐下一条信息,大脑也很识趣地淡忘上一条信息。
键盘人可能大部分时间也会这样反应,但又有一些不同: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他会记录下来。
更为重要是他会翻出来看看,想一想。
在上文提到的纪录片某一集,John 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怀疑自己的朋友利用他自己的生日聚餐作为退税依据。
我觉得他有些神经质,可这大概是一种键盘人的天赋:偏执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积极与环境互动;怀疑、记录、思考、创作。
键盘人们似乎对这样的行动信手拈来,而鼠标人有可能在每一步停滞不前。
我是多希望他做一集:How to be a Keyboard-man. 教一教我怎么成为键盘创作人。
虽然深知这一转变需要我自己完成。
琐碎的日常与其思考表现出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滑稽,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中,各种思想和追求层出不穷,彼此仇视,斗争,面对社会映射出的恐惧,对生命本能无理智的贪婪寻求庇护。
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是那么出乎预料,社会冲突,个人冲突,内在冲突因不同主体延展出不同的效果,意识到作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否又能符合想象的到达呢?可能生命是暗淡无光的(为了不被充满美好希望的人所指摘,所以我姑且冠以“多数”——每个人也因自己固有思想受到挑战而与其争执以不至于崩塌——发觉的好无意义),能做的也仅仅是活着(大部分时间来说),只是活着的方式的差异,个人能做的也是按照自己的希望,动机等,以个人为核心而前进。
也许这也是人群虽带有社会性,但却与彼此相隔无数条鸿沟的缘由吧!
这是我心中目前除Jonas meka之外最棒的对于生活的解构。
怎么small talk?
怎么提高记忆?
怎么AA吃饭?
怎么搭脚手架?
怎么做可口的risotto?
John Wilson有在很认真的和生活交朋友,半嘲讽半委屈地给出一个私人的生活指南。
你听或不听其实都无所谓,因为他也并未给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也因为生命本来就不过一场浪费,一场空。
而往往对生活如此悲观的人,又恰恰是在用全身力气在热爱着生活的人。
不过本指南于我有很建设性的意义,一来,我开始学着John将自己每天的生活事无巨细的记在小方格子里。
因为最近突然有的一个感悟,我对于自己正存在着(或曾存在过)的认知并不是来源于当下,也不是来源于某个汲汲渴求要追寻的理想。
我的存在无限依赖着记忆——而我又是一个记忆如此之差的人,因而突然有些害怕对于被遗忘的日子仿佛从来没活过。
尽管太过于纠缠回忆过往或许不是一件好事,John也在影片里吐露他记录了好几十本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回看起来还是一片空白。
不过我还是想试试。
二来,创作角度,如标题所言,这个看起来像个vlog一样的自说自话,低清手持的街头巷角,能放在HBO上卖钱,绝非他看起来这么简单。
credit里一长串的制作团队足以证明,这并不是作者简单心血来潮拿着相机随便拍拍配个旁白就完事的东西。
那么Vlogger和·John Wilson之间的分野在哪呢?
这个记录剧集特别的点在于,看起来随机且意外的事件比如:small talk那一集中作海滩偶遇的另一个格格不入的人,成为了尴尬的朋友,随即意外破解他心底的秘密;脚手架那一集中作者从纽约飞去另一个城市参加脚手架博览大会时途径的一座高楼,作者一边吐槽这个脚手架搭建的不太合格,随即在返回纽约后就在新闻上看见那座大楼倒塌的消息……皆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是小说和电影编剧制胜的法则。
而本片作为纪实类的作品,却能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巧妙编织出生活,编织出偶然与必然,矛盾与冲突的交汇——生活是如此平平无奇却又充满如此多无关痛痒的波澜壮阔。
我看来这是一种很棒的创新,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常诡异(in a good way tho)的观看效果。
其实观众公认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强的纪录片多以《地球脉动》或《舌尖上的中国》为主,从外部,用较为客观的口吻来描绘“真实”的地球,描绘真实的火腿腊肉和包子饺子们,将物质世界的某一个切片制作成标本,让观众拿着放大镜细细品读——这是此类(及大多数)纪录片的作用方式。
而如同本片此类的第一人称纪录片,(我甚至想给其冠名为“自言自语式纪录片”),则是完全的从内部视角出发,从创作者,或者创作者塑造的这个第一人称形象出发,而观众拿着放大镜看见的,是一份心灵切片。
当然不能够将纪录片粗暴一分为二地割裂成为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的内部与外部这样两个块。
纪录片的内涵其实非常丰富,所以有时甚至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是否只要拥有一个能够录制视频的机器(DV,数码相机,手机),进行真实的记录,就能称之为纪录片。
这种错觉时常让我陷入沉思,如果这样放大纪录片的内涵去定义的话,是否vlog也能称之为第一人称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全新变形呢。
或许又要从纪录片的本体论开始聊起,纪录片到底在干什么的?
纪录片的目的是什么?
或者纪录片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将纪录片归入艺术的范畴,那么不难得出,纪录片的目的,if not the only one, 无区别于任何其他的艺术形态,是作者手中的一个工具,一种载体用来表达观点,用来处理关系,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突然想到另外一部Banksy的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里也有相似的描述,片子的主人公是Mr brianwash,一位开vintage服装店热爱影像记录者,最终成为了一个融合街头文化和pop art的“艺术家”。
Mr brianwash和John Wilson一样,是一个狂热的影像记录者,房间里堆着不可计数的录像带子,但如果没有Banksy,Mr brianwash记录的这些影像或许只能称之为vlog, 或者是私人的家庭录像带,而从vlog 到真正的纪录片作品之间需要跨越的一个鸿沟到底是什么呢?
John Wilson在他的这部作品里面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尽管从vlog的井喷到式微,也不过是短短几年的时间。
从qq空间 部落格(文字),到Instagram(图像),再到vlog(影像),或许对于一个非影视专业从业者来说,影像成为了除文字之外的更顺手的新工具,用以记录与表达生活。
但我们需要更多的vlog吗?
在视频内容无比冗杂过剩的时代,看千篇一律的脸对着镜头机械介绍我今天吃了什么,干了什么,用了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完全无法激起我任何的兴趣。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对生活的想象力。
用影像去思考,去进行小写的我与big Other之间的无声对抗。
又或许思考意义本身并毫无意义。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
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
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
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
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
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
幸福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其实很想郑重地写一些东西,但是苦于没精力没时间。
John Wilson的拍摄不是在倡导一种摄影式观看的精确(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没那么需要巴尔扎克式的人物了)和剪贴式的、素材积累式的生活观察。
第一季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展示日常生活中那些诡谲瞬间,而二、三季开始,明显人工的成分加重,就没这么有趣了。
观看John Wilson之后至今仍在启发我的一件事:很多东西(尤其是:宏观的,甚至无法用词汇下精准定义的)是难以甚至无法改变的。
其中一集的脚手架象征资本主义在城市蓬勃的发展、对工人的有形压迫,Wilson拍下了,不代表他做出了任何改变,不会有一家公司就因此停止攥取利益,情况肉眼可见地会越来越糟。
但是作为Wilson,不能不拍,不能不完成这个”观看“”停留“”思考“的过程。
这里不是在强调他作为一个和HBO合作的纪录片导演所能带来的传播价值,而是说因为他是John Wilson——John Wilson这个人所代表的所有特质 决定了他会拍下这集纪录片的行为。
我们如何去谈论他的纪录片?
与其说温情时刻的涌现、资本主义中的人文关怀、作为新时代启示录的传播媒介(太冠冕堂皇且救世主思维),我倒是觉得是始终贯彻一种自己的道德观和五光十色的生活对抗。
认为自己能够真正改变什么是相信21世纪Messiah的到来,而且这里大言不惭地在指涉自己,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愚蠢,然而因为相信自己无法真正改变什么或是被囿于”某种身份“当中不去做什么,就是愚蠢中的愚蠢。
额 作业还没写完
第一集,讲怎么闲聊闲聊是在需要和其他人共处一段时间时比沉默更好的应对方式。
话题日常、美好,而不是负面的,又或者可以说是没营养的。
身上有显眼的地方可以给其他人找话题,拍一下对方肩膀可以表示自己中断话题走了,追逐大多数人的兴趣爱好来增加话题。
甚至为了拉进距离、接话可以不必说真话。
有目的的交流时不接题外话,直接了当的奔主题。
主持人可太接近普通人了,内向,因为不善表达给不了女朋友想要的爱情然后分手。
社恐,逃避社交,不能自如接话,甚至在最好的朋友之间都没谈论过前女友的话题,明显他的朋友对与他交流这个话题感到不适应。
为了缓解心中的烦闷又或者是增加谈资而孤身去旅游。
常常与周围格格不入,在旁人看来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想要倾述却无人可说,透出屏幕的孤寂、尬尴、淡漠、游离于人群之外。
为了融入而去干些不感兴趣的事情。
像一个外星人理智地研究如何融入人类一样,最后得出要找到对的人倾述,及时清理负面情绪,你的生活就会恢复美好。
怎么说呢,一个人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肯定整个人是不自在的。
那种来自心底的抗拒交流和不适应,别人是感受得到的。
所以没必要逼自己融入,没必要逼自己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没人倾述可以写文字啊,这是个很好的解闷方法。
不知道怎么接话的话,沉默就好了。
认真注视和倾听对方,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用心倾听,这样两个人相处也不会尴尬。
我们在业余时间应该是关注自身想去干什么,而不是应该去干什么。
相处时把注意力都放在“我喜不喜欢这个人、这个群体,我想不想加入他们”上,而不是“对方喜不喜欢我”,这样也能让自己更自如。
真诚,友善是基本要点。
不侵害他人权利的同时做自己。
像说假话应和方面,如果只是萍水相逢那还好,如果是想深交,那还是得保持真诚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友谊。
第二集手脚支架毫无疑问,手脚支架如果是临时用来保障安全或者装饰还行,如果长期使用,那只是建筑的外部一种延伸,并不能保障安全。
如果真的要保护人们不被坠落物砸的安全,应该定时检查建筑情况,然后爆破拆除才对。
第三集 关于记忆嗯……记忆宫殿的记法在最强大脑里听过,也尝试过,但我感觉还是要记忆,只不过把东西转化成了图片,图片再进行联想,这和记本来东西没区别吧。
可能不适合我,哈哈,采访的这个记忆冠军回答好敷衍。
曼德拉效应我倒是也听过,也有过记忆和周围人不一样的情况。
我对我的记忆深信不疑,但我看了梦的解析之后,更认为这是我梦中的场景。
或者说,我的记忆被我自己无意识的串改了。
离那件事已经有五六年了,因为太过迷惑,直到现在还有印象。
我是倾向于唯物主义者,但我对平行宇宙什么的包容性也很强。
也挺有意思。
如果只看视频里的那些证据话,太具有主观性。
还是记者拍摄的麦当劳气球那块的解释有理有据。
的确,如果所有东西都记得一清二楚的话,想记得不想记得的都记住了,那很痛苦。
听说天生有这样记忆超强的人,他们都活不长久。
比起放下过去,忘记反而能让我们自己过得更好,记得想记的,忘记不想记得的。
携带筛选过的记忆前进,总比事无巨细的记得前进的轻松。
双刃剑吧。
第四集关于保护罩包皮很容易藏细菌然后发炎,对女性和男性都不好,这个他们不知道么?
😂为了保护某个重要的东西不被破坏而套上保护罩。
嗯……这让我想起《社交服饰》中关于牛仔裤的一集,就是那些复古的牛仔裤正是因为使用过痕迹才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变得有故事感,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
甚至日本牛仔裤那一集,牛仔裤的颜色在使用中某个部分褪色很多,这是你使用过的痕迹,这件裤子因为你的使用而独一无二,才变得有意义。
根据裤子的痕迹猜测前主人与这条裤子的故事,赋予了它价值。
所以用不用还是看个人想法吧,我是觉得买了的东西就是用来用的,而不是供着,但如果买来主要是为了炫耀,那珍藏也没问题 。
第五集 如何aa中国聚餐好像是大家都点一两样,点的都是在场多数人喜欢吃的,然后一起吃,平均付钱。
或者轮流请客。
也遇到过口水翻飞的情况,比如水煮鱼,n多人直接拿自己吃的筷子在锅里搅拌,那个菜跟洗筷子水一样。
这种聚餐我都会吃的很少,去也主要是给面子。
但哪能天天给面子,去了一次两次,最多三次就完了。
下次再邀请直接说想去吃别的,你们去吧。
至于朋友在他生日会上刷税卡的事情,我感觉有可能是记者太敏感了。
如果是真的很在乎记者的朋友,听到他觉得自己把他的生日会当偷税的工具,会很伤心吧。
不过也可能是作者没有感受到他们的用心。
偷税倒也不必聚餐才能享受,按记者展示的那样,日常开销,只要想就可以。
记者这个人情感很单薄啊,他没有感受到别人的真心,会不会是因为他自己也没付出过真心?
也没让别人感受到真诚。
他和他的朋友们很缺乏沟通吧?
他或许需要的是换个朋友圈?
整个旁白很少情感流露,他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避免受伤害。
敏感又多疑。
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至于偷税这件事情,真的是靠个人自觉了,公平这件事也是。
打包吃回本这个思想哪里都一样啊,笑了。
第六集 如何做好意大利烩面以做烩面为主线,但重点又不在烩面,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是烩面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真的表现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和物是人非。
想做什么应该当下去做,而不是徒留遗憾。
第六集是疫情初的样子,好奇现在他们的环境怎么样了。
之前写的短评怎么如此sb正经评一下:最近剧荒严重,所以又开始看以前看过的片子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内容可以说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Always on the way and find something fun. 北京和纽约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很像,都是一个包容的、立体的、复杂的城市,有足够的空间的内容等着我去挖掘。
或许我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的exploration,也不需要一直追求建立privilege上的诗和远方,既然我已经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要去学会如何focus on myself,如何去自然地、舒适地生活。
事实上除了第一个别的没啥共鸣
呜呜呜呜呜呜看完了,舍不得,第二季什么时候播
谁懂啊,看第四集后面的时候在吃饭,我差点yue出来,老白男欠我的拿什么来还🤮
My Bible.
太太太有趣了!睡前点开想着看一集,结果完全停不下来全部看完!而且想立刻看第二遍!!!以及第四集在哪里可以看?
第一集觉得还挺好玩,但是看两三集(包括还有john wilson的其他短片),就觉得完全是一个路数,拍摄简陋,旁白随意,最重要的是内容毫无意义。
冷幽默的废话哲学 just not my thing
介于电影和文字之间的媒介。没有电影的视觉美感,没有文字的想象和深度,但相比vlog还是有艺术家的视角,但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很难称之为卓越,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视频通俗读物吧。难道这就是personal documentary的终点吗?
太可爱了,就这样在街头游荡,对每一件也许无人在意的事探究到底,去交流,去思索,感叹纽约的包容性,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正确地活着。最后一集好感动,房东奶奶可要身体健康啊,前几集探讨的内容也得到了串联。
看了一二集
太豆瓣了
实在看不懂,怎么这么高分
救命,这家伙是攒了多少奇奇怪怪的素材啊!
好,奇思妙想纽约怪人真多啊
纽约。最后一集更为感同身受。如果把抖音快手剪辑一下不见得也会差。生活是最好素材,记录才是最大的难点,什么是好的如何让别人觉得好,背后就是审美的差异了。
一头雾水,女票说这个片基本就是everything she hates about NY
像个纪录片一样,不过作者也是够weird,所有的生活都被拍下来,所以说侧面表现出了纽约的生活,以后可以作为一个档案使用了
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看前期待太高,也可能不太符合自己的口味吧,看着看着会觉得无聊起来。但有时间也会觉得拍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些来不及捕捉到并去实现的无数个奇奇怪怪的想法。中规中矩哈哈哈。
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作者确实天马行空,但看了两集之后就成了我的催眠必备了
好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