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孔子:决战春秋(台),Confucius

主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任泉,陆毅,姚橹,张凯丽,王斑,许还山,马精武,毕彦君,李欣汝,刘峰超,李文波,阚金明,马东延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孔子》剧照

孔子 剧照 NO.1孔子 剧照 NO.2孔子 剧照 NO.3孔子 剧照 NO.4孔子 剧照 NO.5孔子 剧照 NO.6孔子 剧照 NO.13孔子 剧照 NO.14孔子 剧照 NO.15孔子 剧照 NO.16孔子 剧照 NO.17孔子 剧照 NO.18孔子 剧照 NO.19孔子 剧照 NO.20

《孔子》剧情介绍

孔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 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 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 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本片主题曲《幽兰操》为歌后王菲息声多年后复出之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边境爱犬的奇迹五彩神箭深渊谍战校园孟买之音隐藏的面孔图书馆员:所罗门王的宝藏回马枪第二处女东方的承诺德凯奥特曼先行特别篇爱的真谛爱你长久易普症商界希腊之吻完美星球蜂蜜幸运草蓝色时分蜜月玩很大补偿走进韩国大师雪人奇缘布鲁克林秘案被埋葬了疯狂的塞西尔鲨鱼湖泊狂迷利物浦库伊女郎

《孔子》长篇影评

 1 ) 闷骚的夫子遇上不长进的弟子

单说这陈蔡之厄,私以为,最核心的就是一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看这个片,就等啊等啊,等夫子说这句话。

只要这句话说出来,那这片子还算不白拍。

可惜,夫子不想说,这帮弟子也不想问。

元彪演袁承志,被逼上绝路了还知道喊两嗓子:“顶天立地的汉子,怎么落得这个下场?

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

可气这子路,饿得快晕了,喝口马肉汤缓过劲来,他居然也不想问一句 “君子怎么也会受穷呢?

”得,遇上这么一帮不长进没追求喝两口马肉汤就要手舞足蹈的弟子,夫子也没法弄了,只好郁闷地弹琴直至昏倒──连“君子固穷”也不让我说出来,这陈蔡一游都游成丧家犬了,可到底是为了个啥呢?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首先要学会提问题,不然把你导师气得昏倒了你还以为他是肚子饿的低血糖~~)

 2 ) 《孔子》票房失败为啥说成平淡?

 电影《孔子》票房开局失败,片方在着急上火之中对媒体说:票房平淡是因为有幕后机构操纵舆论。

就这样在空中胡乱打一了梭子机关枪、空洞地骂了一回大街,并没有对他们所说的“操纵舆论”的机构做出具体的举证和其他有力措施。

而该影片从筹拍到放映前前后后的“操纵舆论”却是有证据可查的,至今还在以各种方式操纵舆论,收买部分网站等媒体,继续忽为悠观众为这个失败的影片买单。

  让我们粗粗回顾几个关键词:还原、真实、史诗、专家、他不懂电影、砖家、编造、平淡——  当初筹拍电影《孔子》,先放风说要表现孔子会武打、床上戏等,引起了舆论哗然,多个儒学社团和学术组织在惊愕之中联名给剧组致函,要求尊重孔子的文化形象。

剧组也做出了承诺,胡玫就对媒体说: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电影在选演员时炒作,多个国内大腕儿被拎出来在空中火锅里涮了一把又丢回去了,随后发生了胡玫专程到香港见周润发的故事。

周润发称没读过《论语》,媒体舆论质疑担心,胡玫解释:没读过《论语》并不证明不会演孔子。

是啊:演员就是导演手中的泥巴,导演捏成啥就是啥,关于周润发能否演孔子,除了我这种从根本上就反对将孔子拍成电影的,就没人再计较了。

  此后是隔一段时间,做一回秀,比如请孔子的后人、93岁高龄的孔德懋老人探班,并忽悠老太太题写片名,但当时不说是片名,只说是老人向剧组赠送书法。

用这种方式向社会释放由孔子血统正宗认可的信息,也表示胡玫仍然在坚持“还原真实的孔子”呢。

  穿上疑似古人衣冠的影片——为什么说“疑似古人衣冠”?因为如今电影里出现的古人衣冠,已经不是真实的古人衣冠,是针对他们臆想的当今观众视觉认可的古人衣冠,所以准确的说法是疑似。

这种疑似古人衣冠的电影,自称“史诗大片”,我要问;当今中国观众中,有多少人还在读史诗?有谁还知道啥是史诗?弱智烂片《无极》和《赤壁》都自称“史诗大片”、如今大逆不道的《孔子》又自称史诗,我要问陈凯歌、约翰吴(宇森)和胡玫,你们到底读没读过史诗?你们能不能说得清楚啥是史诗?史诗片就是能花钱、花大钱的影片?那干嘛不叫“使钱大片”?倘若不懂史诗而说自己拍的电影是史诗大片,是不是涉嫌诈骗?可是,谦卑的我质问自己:你怎么知道他们不知道史诗?我回答不上来。

但是我觉得从胡玫对学者鲍鹏山提指出《孔子》一片的错误与荒谬的骂街式反击来看,她应该和我一样,都是对史诗不懂的人,即看不出她被史诗熏陶的痕迹,只看到她被“使钱”折磨急于收回投资的焦灼。

基本上,让以上这三个烂片一搅活,我觉得中国汉语中又一个词儿“史诗”,宣告死亡。

“史诗”二字,成为一个敏感词,今后凡是冠以“史诗大片”的电影,即证明此片如韩寒所说:完全可以抹去。

  雷人编剧陈汗多次说,他们在编剧的过程中,不断地向专家请教,获得专家的认可和通过。

不知道他们请的是哪些专家?专家不专家的谁说了算?支持他们的就是专家、不支持他们的就是砖家?严肃如鲍鹏山这样的专家,原本是被他们请去先睹为快,发表电影营销言论的,不料鲍鹏山说了实话,指出了影片的不合常识、违反情理的错误——鲍鹏山并没有计较胡玫当初承诺的“还原真实”,仅从常识与情理角度提出批评。

结果正在一心推动市场营销的剧组猛烈地反击鲍鹏山,胡骂鲍神经有问题,“这个专家不懂电影,他是砖家吧?砖头的砖。

”另一编剧何燕江以极其浮躁粗鲁蛮横的言辞在鲍鹏山的博客中长篇留言,骂鲍不只是神经有毛病。

骂鲍的长篇留言是一篇博文,发在何燕江自己的博客上,但是很快自己又删掉了,大概有人觉得他的骂是在太低级,会引起负面效应,于是删掉了。

而他留在鲍鹏山博客中的长篇留言却是删不掉的。

这个留言让人看到了这个自称要给观众奉献“史诗”的团队的真实水准和真正的目标诉求。

  面对电影的不合常识与反情理,编导们反击与发言,不再说一个关于“还原真实”的字了,纷纷以“懂电影”的身份说话:电影是允许编造的,你要真实的话,应该和历史学家去讨论。

“还原真实”与“允许编造”是一回事儿吗?什么叫一个萝卜两头切?什么叫臭不要脸?这就是。

  将票房失败说成是票房平淡,这是《孔子》剧组对汉语的“充值式使用”,是经典的“巧言令色”。

失败就是平淡的话,“败”就被理解成“平”——那些名字中带有“平”字的可要注意了:今后见了《孔子》剧组的人要赶紧躲避,避免他们叫你的名字,比如举名人的名字:徐小平叫徐小败、司马平邦叫司马败邦、韩三平叫韩三败……还有,“治国平天下”读“治国败天下”?  《孔子》的市场营销手段,值得社会学者研究一下,这是一个典型的金钱操纵媒体、收买网站的案例,是一个“史诗式案例”。

解剖这个典型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许多问题,不只是电影的问题。

 3 )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

1、《孔子》这种电影,你要拍,就别想着赚票房,要赚票房,你就拍点其他的。

好莱坞拍个《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不会有人去看,因为这种人压根就不是娱乐大众的,不具备娱乐功能。

中国导演的问题,就是又要拍这么个人,又要靠这个赚几亿的票房,这种行为本身很愚蠢,和阿凡达没关系,没有阿凡达,孔子也没人看。

    2、香港演员无论从文化背景、从素养、从经历,都不适合演孔子这种角色,找周润发来演,说明该片从投资人到导演,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显,一句话,只想赚钱,没用心去做。

    3、导演自身对孔子及其所处的背景一知半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对于孔子的思想的内涵和春秋时期的中国总的思想学术背景,完全是个门外汉,这种情况下轻易启动这种题材,属于不自量力,浪费我国历史资源,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中国历史的蔑视。

    4、孔子摊上了阿凡达,是他的幸运,因为这个事实可以给孔子以后票房惨败找一个最合适的借口,没有阿凡达,孔子会败得更惨,更无话可说,更快速地被抛弃。

    5、这个电影也许不算最烂的烂片,但他比烂片起到的作用更坏,因为他轻率地浪费了我国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6、孔子惨败是件好事,因为他可以阻止那些一窍不通的投资人和半吊子导演继续糟蹋孟子、韩非子、老子等等等。

豆瓣寂寞地作弊吧.这是我最后一次黑孔老二,看看电影院,人们都去关注小羊了,就让你自灭吧

 4 ) 到底谁出了问题

孔子本人没问题 孔子的后人没问题孔子的思想也没问题周润发没问题周迅没问题演员也都没问题观众没问题观众的脑子没问题停了阿凡达也没有人有问题导演没问题朱军没问题让朱军跪地上给观众磕头更没问题宣传没问题钱也没问题审查都不用审查,“这么红的片子还能有啥问题?

”问一句,这电影,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5 ) 给个话儿

昨天晚上去看的《孔子》,18:20的场,万达影院CBD店,上座率还可以(俺不是托儿,只是陈述事实)。

还有,我很不是人的没哭简单来说,《孔子》就是披着圣人的外衣对人们进行奴化主义教育。

孔子觐见都是一拜三叩的,仪式一般……让我实在是欣赏不了。

还有颜回死的时候,那个画面那个音乐啊,真是主旋律啊,那个和谐啊,我浑身不自在了。

更惭愧的是,我竟然开小差的想到,四大发明真是好啊,纸张一发明,以后出门都不用带这么重的竹简了,真方便就电影本身来说,散的要死,就像是一个人被剥了骨头,浑身的肉都堆到了一块儿,没节奏,没主题的。

尤其是后半段,周游列国。

说好听了是周游列国,难听了就是逃难。

这个逃难过程毫无故事性可言,就是一群人漫无目的的到处走走,就像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然了孔子倒是没带武器,带了一群傻呼呼的学生,其中还赔了俩。

要非得找个逃难过程中的故事的话,就只有孔子见南子那段了。

古时的女人真勇敢,古时的男人,尤其是孔子这样的,真压抑自己,压抑的观众都憋的慌。

后来还莫名的交代了南子的死亡,够莫名其妙的。

如果不喜欢《孔子》的话可以这样安慰自己。

1、《孔子》是商业片不喜欢是因为我就喜欢晦涩难懂的文艺片,有高深的主题,暧昧的画面和色彩,不明不白的结束。

很显然,《孔子》太浅显,不是我的菜。

2、《孔子》是文艺片不喜欢是因为本人欣赏不了文艺片,就喜欢商业片的娱乐精神和肤浅的感官刺激,男女之情,华丽动作或是壮观的战争场面。

很显然,《孔子》过于高深,讲什么周朝的礼,一堆的大道理,文艺腔,不喜欢。

…………悲哀的是,《孔子》什么都不是

 6 ) 电影《孔子》最大的硬伤:不似电影

电影《孔子》最大的硬伤:不似电影孙海帆早在《孔子》开拍之际,本人就为电视剧导演胡玫捏一把汗,担心《孔子》被拍成胶片版的电视剧,有媒体朋友通知看片,我第一时间看了,之后证明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孔子》果然如此:孔子不是电影,这是《孔子》最大的硬伤。

一、人物概念化:观众花费昂贵的电影票钱进影院做什么?

看电影!

去享受属于电影独有的观影体验,很显然《孔子》没有提供这种独特的体验,电影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全黑的屋子里,让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进入到电影的世界和人物的内心,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在移情的作用下,陪同人物走完全过程,可是,在看《孔子》的过程中,我们无法感受到孔子的感受,这是因为,编导上来就把孔子定位为“圣人”,从概念出发,没有认真挖掘孔子作为一个“人”的鲜明个性和性格,因此也没有提供观众“移情”的进入路径,使观众被“阻隔”在人物的世界之外。

这也说明编剧的功课做得不够,作为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就必须满足电影的要求,在电影中有成长和变化,不管他是什么人,大到孔圣人,小到黄渤扮演的小人物,只要是电影中的人物,就必须有毛病、有错误、有成长,作为一个电影人物,孔子也必须满足电影对人物的要求,有弱点、有失意,有挫折,更重要是有主动改变和克服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类型模糊:100年来,电影已经创造出无数经典的类型,传记片也是其中的一种。

只要看片名我们就能明白《孔子》是传记片的类型,所以,观众必然是带着类型片的观影期待进入影院看电影,片方在宣传时号称的“商业文艺大片”实在是画蛇添足,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来看,精彩的传记片一点都不输于任何所谓的商业文艺大片,问题是,你拍的是不是传记片!

传记片类型模式一般是这样,它一般是历史剧的一个次类型,但是以一个人为焦点,却又不是人物生平的简单铺陈(那样不如拍纪录片),他必须要表达人物某个阶段的生活的目标和意义,这个意愿可以是主题,但必须是明确的。

《孔子》的作者,明显对传记片的把握能力欠火候,在整部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孔子较为清晰的目标,不错,有人说孔子毕生都以“克己复礼”为人生目标,可是在电影中,显然没有这样设计,因为“克己复礼”是抽象的目标,而电影的目标必须是可见的形象的。

“克己复礼”通过怎样的事件和场景进行表达?

“礼崩乐坏”又造成哪些看得见的危害?

这些都必须用画面形象的表达出来,可惜的是在孔子中,我们无法直观的感受到这些,这样,我们自然也就感受不到孔子的欲望和目的。

也许正因为片方觉得《孔子》实在算不上是一部合格的人物传记片,才不得已祭起“商业文艺大片”的旗号吧?

三、桥段陈旧:看电影,有个最重要的期待,就是期待有属于这个人物的合理的又有新意的桥段,作为独一无二的“孔圣人”,肯定会有很多隽永的、哲理的、智慧的、幽默的故事和事件,这些本来都可以作为《孔子》很好的故事来源,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属于《孔子》独一无二的桥段。

可是编剧却明显投机取巧、不思进取,大量的运用了劣质影视剧中的陈词滥调,企图通过《论语》的名句包装后来蒙混观众,实在是有负期待。

在剧中孔子一会似孔明(战争),一会似柳下惠(见南子)、一会似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周游列国),一会像张三丰(见老子),陈旧的桥段把孔子的个性拆个七零八落。

更有甚者,被炒作成最有催泪效果的“颜回救书”实在是国产表现英雄桥段俗套的集大成者,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罗盛教、金训华(某影评语)还有无数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牺牲的场景。

有价值的桥段,除了有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之外,必须有新意,而新意是建立在崭新的内容基础之上的,本来,远离我们的春秋时代应有我们从未见过的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环境、文化特色和生活场景,在《孔子》中形象的将这些展现出来本身就是很好看的东西,但是,还是因为编导功课做得不足,而以电视剧品质的环境、服装、道具“以次充好”,给《孔子》的影像大大打了折扣。

因为没有很好的挖掘,我们既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周礼”,也没有看到那个时代“文艺节目”,更没有听到“绕梁三日”的美乐。

撇开狭隘的电影“民族主义思维“,在世界电影的范围内,无数经典的历史剧可以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导演为什么就不这么做呢?

四、语言混乱:这里的语言指两方面,一方面是镜头语言,另外是人物的台词。

尽管有鲍德熹这样的摄影师掌镜,但由于导演多年浸淫电视剧,使摄影没有发挥的余地,造成《孔子》电影语言的僵化和混乱,毫无灵气可言。

由于没有很好的结构,《孔子》采取较为常见的“倒叙手法”,倒叙手法本来在电影语言的处理上是可以形成“人物主观视点”的语言特色的,但是在影片的行进过程中,导演似乎忘记的这一“倒叙”的结构假定,完全置这是一场“孔子讲述的故事”于不顾,场景随意穿插变幻,没有主导方向,根本就是导演把孔子按住,自己跳出来说事,造成观众的混乱,从而也丢失了本可以形成的《孔子》独有的电影语言特点,令人惋惜。

此外通片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和画面,大场面由于采用较为低端的数字制作技术,难免给人造成“打开电影看电视的”感觉,说到底。

还是那句话,中国电影工业不发展,电影语言不可能完善。

至于人物的对白,完全就是混乱,“鸡同鸭讲”式的对白比比皆是,其实无所谓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关键是要有统一的语境,两种语境在同一部电影中混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也许编剧实在是太想宣传“孔子思想”,才处此下策,但是,编剧也不应该忘记你是在写一部电影,电影中的语言重要的是“动作的补充”,人物说的太多,必然伤害“电影感”,实在不想再多说了,但是还是忍不住要说,《孔子》的语境就是电视剧的语境,絮絮叨叨,让人昏昏欲睡。

五、音乐滥觞:不想多说了,好的曲子不一定是好的电影音乐,《孔子》的音乐太满,失去了应有的电影音乐的功能,反倒对电影的表达造成伤害。

最后想说一句:用胶片拍的不一定就是电影,拍电影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电影艺术,否则,必然遭到观众的抛弃。

 7 ) 见过大爷,也要见过二爷————ZT余少镭

  子老儿,音èr,组合字。

《仓颉拾遗》:子老儿,夫子也,从孔从老从二,发二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江湖人称孔老二,他开创儒家派,使一套铁舌功,力压少林、武当,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以上文字纯属恶搞,但您还别说,最近听说有一部武打片《孔子》,就把老夫子打扮成春秋时期的武林高手,还请了以演黑社会老大著称的某香港演员来演老二。

难怪某“被自愿”组织去看电影的中学生,又“被自愿”写观后感时说:“我现在终于理解了成语‘孔武有力’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武功高强,力气很大。

我要向孔子学习,做一个孔武有力的新世纪少年!

”  “老二”本指排行。

孔子他爸“孔武有力”,跟原配生了九个女儿,好不容易整了个儿子伯尼出来,却是个残障人士。

孔爸在72岁那年,跟18岁的少女颜征在某个土丘野合,生下了孔子,取名丘,又因排在伯尼之后,取字仲尼,家中则按民间习俗,昵称“老二”,到他老了,便被尊称为“二大爷”。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自称“累累如丧家之犬”。

其实他那个时代,还有很多跟他一样的思想精英,比如道家、法家、墨家等。

西汉之后,孔子被历代统治者捧为“至圣先师”,再叫他“老二”或“二大爷”,那是要砍头的。

所以,“子老儿”这个字,到了“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才重出江湖。

上世纪70年代,全国人民没有不知道“孔老二”的,因为从1974年开始,持续四年之久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几乎成了这场大批判的主角。

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倒孔老二,还把林彪扯在一起呢?

据说是林接班人“叛逃”之后,很多“革命群众”开始对“文革”有了疑问。

周恩来等人趁机将革命形势导向批“极左”,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度不满。

刚好,红卫兵从林住的毛家湾搜出了“克己复礼”的条幅,为毛将林彪和孔子捆绑找到了证据。

同时,批孔实际也是为了批周。

  两千多年来,孔子或毁或誉,都是政治权术的需要。

毁到极点,连中小学生都被动员起来“齐上阵”去打倒孔老二。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不知为了什么的需要,上海、武汉等地开始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电影《孔子》了———见过大爷后,也要见二爷。

看来,在道上混的,要拜关二哥,在体制内混的,还是要拜孔二哥。

学生无辜,只能这么想:看下《孔子》,其实也是有好处的。

以前学童开蒙,都要拜孔子,为什么?

因为信二哥,才是真正的不挂科。

 8 ) 圣人在世的影像

昨日,在中关村美嘉和鸽子看了《孔子》。

总的来说,拍的很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还是要给满分。

因为圣人在世的影像原本就是难以表现的,而胡玫做到这份上已经实属不易。

一、胡玫为什么拍的不好跟大多数观众不一样,我认为《孔子》的漏洞百出、向壁虚造、刻意营造戏剧冲突等都不是该片失败的主要原因。

《孔子》的最大败笔在于平庸,孔子的形象太平面了,一点圣人气象都没有,只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榜样而已。

下面详细谈谈。

大多数义愤填膺的观众都叫嚣着《孔子》歪曲史实,没错,片头一上来我就听见一群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门弟子在高声朗诵战国后期的《礼记大同》篇,声音还抑扬顿挫。

但我当时觉得挺不错的,我还猜测胡玫会不会把孔子用经今文学的视角来描述,毕竟《大同》篇往往被看做经今文学的理想。

当然后来的情节推翻了我的猜测。

再有就是在经学历史上根本没有任何细节记载的“子见南子”,也竟然有了一段很雷的情节和很雷的对话。

还有在银幕上总是不显老的颜回,经学史对颜回到底几岁死的一直争议颇多,至于颜回怎么死更是罕有人论及。

而胡玫让颜回成了抢救经籍而冻死的革命战士形象。

子路被描绘成李逵或张飞。

对了,还有“厄于陈蔡”那段众弟子分喝一碗汤的桥段,我看到的却是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分吃一个苹果的革命叙事。

总之,电影里雷人的笑场的事情太多了。

但事实上,凡是稍微读过几本书的人都知道,历史难以复制成影像,当你指责电影失实的时候,也麻烦请你也指出真实。

而我们去古甚远,文献不足征,我们只能说胡玫想象力不丰富或过于丰富,却不能过多指责电影不够“真实”。

作为一部戏剧,只要满足戏剧真实就可以了,因为“诗比历史更真实”。

所以,我对本片的不满,只在于其戏剧真实性的平庸。

胡玫把孔子描绘成一个怀才不遇的道德模范,这正是平庸所在。

因为孔子不仅仅是这样的,实话说,胡玫镜头下的怀才不遇,颠沛流离,最后以典籍传世的孔子,若换成屈原恐怕更为合适。

孔子是个什么人?

答案是:圣人。

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是个怎样的圣人?

这就是必须说清但又不能随意见仁见智的事情。

简言之,无非经今古文学两种看法。

按照廖平的说法,若是经今文学看来,孔子是大立法者,是创制六经,给万世立法的。

若是经古文学看来,孔子是至圣先师,是大教育者,是把周代的政典传给后人的。

两种看法,差别甚大,要想拍孔子,就得先把孔子的圣性搞清楚,而不能随意把摄影机对准圣人。

把圣人还原为“人”,则更是要不得,马丁西科塞斯拍《基督的最后诱惑》是极为不道德的。

电影片尾,孔子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知我者其《春秋》乎,罪我者其《春秋》乎”,这本是极好的经今文学视角,可供拍摄的余地极大,但除了此处,整部电影都没有提到《春秋》。

所以,本片拍的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从编剧到导演,整个拍摄团队根本不知道孔子是谁、干了什么、为什么是圣人。

他们倒是反映出了大众对孔子的一贯印象:那个有道德的和蔼的老先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观众对《孔子》的谩骂其实和本片同出一辙,可谓不是自家人不进自家门。

二、为什么要给《孔子》五颗星?

但我为什么还是非常欣赏这部电影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胡玫并没有戏说孔子,也没有调侃、戏谑那段历史。

相反,胡玫拍出了“夹谷会盟”、“堕三都”等不被一般观众所熟知的历史(虽然具体细节多有可笑之事),也用作揖和跪拜高度抽象化了礼仪,尤其是抽象表现了在《论语》研究中另一个热点——《乡党篇》中的孔子形象。

这些都是令我觉得已经很不错的地方。

换言之,本片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

没错,《孔子》也是一部商业片,而很多大众消费时代的观众也会像消费爆米花可乐那样把这部电影消费掉。

但是,有争议总比没人看要强,豆瓣上隔几分钟刷新一下就有几十上百人看了本片。

有更多人看,就可能有更多的人去翻典籍,虽然大多数人连《论语》看哪个版本都弄不清,但是只要愿意去翻书,愿意承认书比电影有价值,这就够了。

他自己读书少,可能让他的儿女多读书,这就是进步。

我不管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吃什么饭的,我只知道乱世之后文化的复兴,犹如一针一线从头做起,连宋词小道尚且“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况经学?

《孔子》能拍成这样,至少对孔子本人心存敬意,已经很不错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对于于丹式的胡说八道和媚俗,我肯定是觉得恶心。

而对本片,我多少还是心存敬意。

看的出胡玫没有在取悦大众,她只是真的不懂而已。

除了多少迎合商业需求外,她的意图还是朴素的,在礼崩乐坏、假道学当权的今天讲仁义道德比说黄段子更要有勇气。

三、圣人在世的影像假如让我来拍孔子,我会怎么拍?

实话说,我看了千多部盗版碟,不是为了只给《看电影》写影评的。

多少心想着哪天突然中了一千万大奖,我也去拍电影,而且只拍经典,拍孔孟老庄,拍《仪礼》、《诗经》、《论语》。

见笑^^。

用摄影机拍圣人,我认为只有一种预设,就像给经书做注疏一样,可以阐释发挥,但必须严肃。

(何谓严肃,举个例子先,同样是拍耶稣,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就是严肃的;西科塞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就是不严肃的。

)闲话休提,我来意淫一把:1、只用黑白胶片;2、没有配乐,除了表现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时候;3、不用任何特效,尤其是城池车马衣衫,倒是未必精研考据,但一定不能过于华丽;4、观众指责胡玫的一个原因是,谁也演不了孔子,发哥也不行。

这种指责多少有些强词夺理。

我只是觉得,圣人无法呈现其面貌,不如就只拍侧面、背面,和画外音。

这也是我对《马太福音》最不赞同的一点。

倒是《摩西十诫》这部电影里,上帝就是一团火,也是不在场的。

孔子是圣人,不是神,没理由不在场,但是面容完全可以不呈现。

5、完全采用经今文学视角,把孔子表现为大立法者,尤其是重点表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不要拍成从小到大到老死的传记片,而是抽取几个具有意义的片段。

其实,五百年必有王者,而狭义的圣人恐怕不是如此,也就文武周孔而已。

昨天我喃喃的说了一句,“孔子真的是圣人”,鸽子说:“圣人意味着什么?

”我说:“有圣人才为华夏保留了经典,所以我们是有经典的民族,如果没有圣人也就无人传习,那我们就都是韩国人了。

”鸽子莞尔。

当圣人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聆听圣人箴言,而圣人不在世,我们只能阅读经典,所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经学必然诞生于圣人离世之后)。

但在礼崩乐坏的今天,也有必要创造圣人在世的影像,让生疏了经典阅读的我们,多少激发起对经典的兴趣。

 9 ) 心平气和说《孔子》

心平气和说《孔子》有人在时光网上批评我说,没看电影就来评价电影有点过分,为了不授人以柄,所以我在经过电影院的时候临时起意,买了张票进去看了遍《孔子》,下午2:30场,没几个人看,全场大概有20人左右,都坐在后几排了。

我身边是5个一起来的小伙子,他们大概难得放松,都比较兴奋地进了场,手里又是饮料又是爆米花,电影没开场之前,他们嘻嘻哈哈地互相开着玩笑。

不过听他们说话,他们都是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熟悉,开场放预告片的时候,镜头一闪,他们都差不多能和我同时判断出这是什么电影——《全城热恋》,《财神到》还有《花田喜事》,不过从预告片上来看,这些全都是大烂片,不但我这么认为,那几个小伙子也都这么说。

当《孔子》演到一半的时候,这几个小伙子都沉寂了下去,他们都睡着了,没吃完的爆米花也撒了一地。

我也睡了一会儿,要不是一个电话突然打进来,我大概会一直睡到电影结束——睁开眼,正赶上南子见孔子,摆出了一副狐媚样,孔子显然已然动了凡心,不过咬咬牙,还是忍了。

都说这电影要把孔子塑造出一个凡人,看样子他们是做到了,孔子见到美女,没有做到坐怀不乱,正好表现了一代宗师的真性情。

第一次评价《孔子》的时候,我给这电影打了一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恶意评价。

现在看过了电影,我觉得我的评分确实是不大公平的,这电影怎么也应该是5分,至少胡玫很认真,发哥很努力,陈建斌很投入,鲍德熹也发挥了正常水准,这电影是诚意之作,并非仅仅是为了搂钱而来,从这点上看,它已经比《三枪》的境界高了几分。

但是创作人员的诚意和拍出电影的好坏全无关系,否则埃德•伍德早就成了电影大师。

《孔子》只是一部平庸的电影,甚至还可以在平庸前面加上“非常”二字。

我说过,孔子是位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故事在电影上大多不好表现,因为他们本人可以通过他们的学说和著作而成为名家,让人景仰,但是他们的生平却未必有那么大的波澜,而电影本身又需要一个有戏剧张力的故事。

一部电影,不管它可以被分类成科幻片、武侠片或者惊悚片史诗片,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故事片。

肯花钱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他们期待的也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毫不精彩,这首先是编剧的失职。

编剧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个人物通过一个故事表现出来,不管是他想描写的是孔子还是我,都要通过故事来立人,拍《孔子》一定要让观众在影片结束后明白,哦,原来孔子真是个圣人,而且他就是这样成为圣人的。

胡玫曾批评指出《孔子》电影中史实错误的专家不是专家,因为他不懂电影。

电影允许适当地做些虚构,在这点上我同意胡玫的说法,比如《勇敢的心》就故意扭曲了史实,让法国公主穿越时空和华莱士恋爱,以至于这个传记电影也因为这段虚构出来的爱情而被叫做《惊世未了缘》——谁在乎?

或许有专家在乎,但大多数观众并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其实是电影是否好看,人物的情感是否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至于印证史实,那不是观众的责任,也不是电影的必须。

为了让电影好看些,《孔子》也做了适当虚构,比如夹谷会盟的“牛车阵”以及颜回之死,都是为了给电影增加戏剧性,但这样的片段只是细节,有了这样的段落,顶多能算上是“有佳句”,但是好电影的标准却应该是“有佳章”,这点《孔子》却根本没有做到,它成了一个不怕剧透的电影,因为它几乎完全没有情节。

或许是编导不想戏说历史而矫枉过正的缘故,所有可以增加戏剧性的地方编剧们都没有下手,无论是孔子和季桓子的冲突,还是被大肆炒作过的“子见南子”,都浅尝辄止,结果《孔子》就变成了一杯白开水,毫无吸引力和回味可言。

如果把“子见南子”当做重头戏,肯定会遭来低俗的诟病,所以我倒是觉得如果强化一下孔子和季桓子的关系可能会更好些。

比如,这电影或许可以这样开始,季桓子老了,开始意识到他排挤孔子是个错误,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去迎接孔子回鲁,他则开始在鲁国的边境等待孔子的归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开始回忆起孔子在鲁国的作为,还有自己对孔子的嫉妒,他想法设法排挤孔子,最后自己终于大权在握,而孔子则沦为“丧家之犬”——尽管如此,孔子在历经苦难之后,还是拥护者众,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孔子的学说——季桓子终于发现,正是自己的嫉妒,才最终导致了鲁国的衰落,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开始幻想他辅佐孔子共治鲁国,使鲁国变得强盛的场景。

我承认我这样的想法涉嫌抄袭《莫扎特传》,我把季桓子当成了萨利埃里,而把孔子当成了莫扎特。

不过,莫扎特的故事细算起来比孔子的一生还要简单,但是作为电影,《莫扎特传》却始终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经典。

如果按《孔子》的叙事方式来讲一遍莫扎特,大概就不能成就米洛斯•福尔曼大导演的名声了。

我一向的看法是,中国的电影编导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没有学习到如何操作一部商业电影,我们的电影院校培养的都是艺术家,所以让胡玫去对抗詹姆斯•卡梅隆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

《孔子》的制片方其实完全不用考虑《阿凡达》的票房,因为实际上他们心里也知道,一部以宣传文化价值观为己任的电影和一部意在票房的娱乐片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但是,或许是他们自视甚高的缘故,胡玫们在拍摄之初就迷失了方向,他们没有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做出取舍,以为这样会名利双收,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他们既不能在票房上取得胜算,又失去了成就一部文艺经典的机会。

————————————几句闲话的分割线——————————电影的开场,就是餐桌的特写,上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不知这算不算不详之兆:P《孔子》在细节上的失败是没有塑造出有个性的人物,而且有几处安排模式化,比如鲁国、齐国、卫国的国君都没什么主意,这太过雷同了。

陈建斌演的不错,但他的角色却没有更大的机会发挥,不然,这电影可以成就他一个最佳男配的。

陈建斌吃生牛肉那段,我一直在猜测那牛肉有没有蘸辣根。

子见南子这段太多余了,完全删掉也不影响情节。

周润发版的孔子我还是认同的。

电影中的CGI效果太失败了,尤其是结尾的那个江山图,简直是周正龙老虎画的背景。

陆毅真不是个好演员,如果弄一木头放在那里,也不会比他差多少。

这里面用了好多电视剧演员,大多演的一般。

姚鲁太让我失望了,本来我是很看好他的。

很惭愧地对发哥说,我不是人。

 10 ) 孔子等待戈多

早在2008年,和菜头就曾经说过:“谁也演不了孔子。

”(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22023.aspx)虽然这样的消极论调并非知难而退的理由,但确实道出了“孔子”这一题材的难度。

在观影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乐观,信心来源有二:一是发哥的个人魅力,二是胡玫在古装正剧领域的稳定表现。

我可以想象电影塑造出的孔子形象必定会招致很多人不满,我甚至可以想象影片会小心翼翼绕开雷区从而塑造出一个略显平庸的孔子。

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部名为《孔子》的电影中,我几乎没见到孔子的影子。

原因何在?

很简单,孔子一生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周游列国,而影片对这段经历的描写却极尽苍白。

我们想知道: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孔子究竟游离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具体经历。

我们很早就知道他四处碰壁,现在更想知道他究竟为何碰壁,如何碰壁。

在游历途中,他又如何与弟子们生活、相处,以何种方式教导弟子们何种思想,从而成就其教育家的地位……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统统没有。

唯一着力表现的,就是“子见南子”那段。

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言片语的这一小段大做文章,其动机一目了然。

但我对此一则报以宽容,一则报以好奇:毕竟,如果能把这段演绎得不媚俗、合情理、有新意,也会十分出彩。

——然而结果是:媚俗谈不上,庸俗逃不掉。

且几无道理可言,牵强之极。

其实这一段在逻辑上大体是成立的,但缺乏充分铺垫,表现得仓促毛糙。

比如大家议论不休的那句台词“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一下就把夫子弄哭了。

——我大概能明白导演如此设计的逻辑、用意,但如果要让这句台词达到预期效果,我觉得需要预先解决以下问题:1.夫子如何痛苦;2.夫子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3.这种境界如何不为人所理解;4.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够理解夫子……但前面缺乏这种剧情的交代、感情的积累。

夫子不像个痛苦中精神升华的夫子,南子也不像个心有戚戚能理解夫子的南子,这句台词所期待的那种一针见血、正中下怀、感情释放的效果也就并未表现出来。

夫子之哭也就显得不合情理,南子死前对夫子的追忆更显得莫名其妙。

这同时也把影片前半段的问题带了出来:确实,乍一看前半段,貌似颇有些可圈可点处,差强人意。

但当我们发现“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这句台词完全达不到效果时,再反过来回味,大概就能明白影片前半段有怎样的结构性缺陷了。

然后呢?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作为一个文盲,我刚从百度百科里找到这句话,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电影里会有那么段莫名其妙的情节。

这是一部处处“忠于史实”,几近刻意的电影,而这段情节就是例证之一。

但如果都这样“忠实”下去,只怕电影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都很难说了。

另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电影中连“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这种细节都不惜给了几分钟,却为何在堕三都中不见“诛少正卯”?

难道这段公案不比“拔其树”更重要?

诠释起来不比“子见南子”更有挑战、更能出彩?

然后呢?

困于陈蔡?

是啊,追求理想,四处碰壁,濒临绝境。

回到两千年前那个夜晚,在孔子的精神世界里,他回想些什么?

反思些什么?

展望些什么?

是继续保持乐观,还是陷入痛苦绝望?

那一刻,理想和现实如何在中国最伟大的人身上冲突碰撞?

……我们多么期待一场精彩的演绎啊!

没有,还是什么都没有。

影片仅仅展示了肉体的痛苦,又一次完美的“忠于史实”:捧着最后一碗马肉汤,孔子对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饿,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来,大家一人喝一口。

”……卢十四曰:“我操!

”颜回之死,我简直不想说了。

我想导演如果躲在观众席中,当时想必心中狂呼:“感动了吧?

你们感动了吧?

你们怎么还不感动啊?

”导演,你有没有听说过“小小竹排江中游”啊?

竹简掉到水里会沉底?

就这样还想搏感动?

你欺负我没文化咩?

就这样,影片前半段讲述孔子在鲁国从政的故事,还算点意思。

而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落在电影里是一片空白。

仿佛孔子在那十四年里,并非主动谋取事业,追求理想,而只是被动的四处游荡逃窜,无所事事,碌碌无为。

而且所到之处不是兵荒马乱就是冰天雪地,游荡都不找个好地方。

脑子有病。

我本以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艰苦奔波的十四年。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碌碌无为,无聊透顶的十四年。

于是这部电影可以改名为《孔子等待戈多》。

戈多来了!

季孙斯眼看时日无多,终于幡然悔悟,让儿子请回孔子。

孔子面对阔别多年的故国,对着城墙跪拜,潸然泪下:鲁国啊,生我养我的鲁国啊,我终于又回来了!

原来这才是孔子在外游荡多年的最终目的啊!

当时我就震惊了:孔子的理想在哪呢?

抱负在哪呢?

追求在哪呢?

……孔子,在哪呢?

——当然了,在这部电影里,源于《论语》原文的台词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可以成为“论语知识大测验”。

王小丫:“请问在刚才这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几处《论语》典故?

它们分别是?

”大概导演觉得,这样寓教于乐,就算把“孔子”拍出来了吧。

正文结束,以下是扯淡:1.推荐腐女观赏本片。

孔子和颜回之间真挚动人的男男之爱一定会让你们大为亢奋。

当孔子离开鲁国时,颜回跪地保住他的大腿,哭道:“夫子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当颜回落冰水冻死,孔子保住他僵硬的尸体长达四个时辰,试图用身体温暖他,拯救他……他的眼神伤心欲绝。

当然了,我十分讨厌腐女。

我觉得她们是一帮肉麻当有趣的蠢货。

2.孔子主张堕三都,也即对贵族封地强行拆/迁,收归国有。

此举招致贵族的强烈不满。

很显然,主张拆/迁的孔子代表正义,而反对拆/迁的钉子户贵族是反角。

联想到大家对《阿凡达》的解读,再联想到《阿凡达》2D版被迫下映让路《孔子》……今天天气哈哈哈。

3.孔子见卫灵公。

卫灵公曰:卫国人多,容易出乱子,不好管。

怎么办?

子曰:要让人民富裕。

卫灵公曰:卫国富人也不少啊,但还是乱啊。

怎么办?

子曰:要对人民施以教化。

于是贵国的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

……今天天气哈哈哈。

1月24日修改1月25日做竹子落水实验,有图有真相:http://www.douban.com/note/58170074/ 对竹简落水是否沉底没把握的同学来看

《孔子》短评

无聊的片子

7分钟前
  • luffy
  • 很差

没看,也不打算看,给个恶评先

8分钟前
  • 用户昵称
  • 很差

虽然不时被台词雷上一把,我还是觉得胡玫在拍这个题材的时候,是花了心思的。每个时代都会有适合自己需要的孔子,所以现在孔子又被抬出来教化人民。所以整个电影充满着论语,也不管用的合适不合适。要不是他生平早注定,胡玫塑造的这个男人很高大全很神圣。除了他不是政治家!

9分钟前
  • IRA
  • 还行

Merde。

13分钟前
  • Garçon
  • 很差

对这样的片子真是永远无爱……

17分钟前
  • 镜花水月
  • 很差

无处不在的从古到今的拆迁组啊!

19分钟前
  • annie妖
  • 还行

发哥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但电影里孔子的形象实在太落魄了,犹如丧家之犬。导演太过突出孔圣人的平凡一面,对其光辉一面(比如教育思想)几乎没有提及,更加没有升华。我所期待的关于人文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周迅完全是跑龙套的,戏份少的可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服装不错。

23分钟前
  • 还行

太难看了,看的我要睡着了!要不是冲着发哥和电影票钱,我估计只看五分钟就想离开电影厅了!

24分钟前
  • q7y
  • 较差

到底是谁好色啊

27分钟前
  • 卷毛卷毛卷
  • 推荐

看完我流泪了,30块钱加2个小时,我的一天工资没了。

30分钟前
  • 双枪
  • 很差

留白

33分钟前
  • 小川
  • 很差

还我阿凡达

35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还行

理想主义的宿命,实用主义的轮回

38分钟前
  • 就一无聊男
  • 还行

真的是该看的,不是说他有多好,他不错,关键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世风不古!该去受教育,哪怕电影只抹到了孔子的衣服边而已。

42分钟前
  • 骑士
  • 推荐

公权私用滚蛋!

44分钟前
  • 无名氏
  • 很差

孔子老爷子,真命苦,年轻的时候被人嫉妒,年老了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虽然身边带着那么多弟子,可惜全都食不果腹,天寒地冻还要周游列国,最后身边的弟子又一个一个先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孔老爷子真是命运多舛啊。。。

45分钟前
  • 相对屋檐
  • 还行

为了孔子看的

48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电影本身很不错,没有像以往国产大片过分追求商业化,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够壮观吧。孔子题材本来就难拍,本片虽不完美,但也值优秀的四星了。不过看到如此多的恶意攻击,我反而要打五星。网络暴力请适可而止吧。如果打分,请至少摘掉有色眼镜看过一次再说。

51分钟前
  • 十里飘红的人生
  • 力荐

这本身是部很难拍的作品,有谁敢站出来拍着胸脯说我能牌号孔子?从影片的整体质量和诸多细节可以看出创作者们用心了!

56分钟前
  • mark
  • 推荐

明明就还不错啊,干嘛这么多人黑着片子。只是我发觉我看电影有点怪癖,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片子里面出现特效,那个特效看起来好假。这个动效做得很不错。古代人的感觉也很舒服,看着孔子,子路,颜回这些人,只觉得,有信仰的人真的都是疯子。其实我也愿意这样疯一次。

57分钟前
  • 肉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