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张打开BBC剧的正确方式:正襟危坐,肃然起敬。
看过的英剧很少,基本都是欧洲古典类,印象中总是会有一个大庄园,里面住着漂亮的姑娘和绅士(这是唐顿庄园么)……BBC的电影如《成为简奥斯汀》《赎罪》《傲慢与偏见》给人的感觉都非常“英式”。
总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存在,不管是精致的画面,还是他们的英式发音(不管什么剧,开口说几句,立马觉得高大上了),都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故事大都是名著或小说改编来了,以一种内敛的叙事方式,以一种优雅的姿态,以一种绅士的风度,站在高处,只以自己一贯的风格存在着,貌似在说,你爱看不看!故事里即便是最炽烈的情感也是“收着”的,大概这就是有历史底蕴的英国和美国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看多了肥皂泡式的美剧,必然要来几部英剧净化一下浮躁的内心。
《鸟鸣》是Z姑娘介绍给我看的,她是个BBC迷,推荐的剧值得一看。
张嘉佳在微博上说,“生命就是时间。
所以念念不忘,就是把生命托付给对方。
”对,“念念不忘”,就是这部剧的主题。
1 故事故事发生在亚眠(一个小城),男主角Wraysford住进了他的工作伙伴的家里,认识了这家的女主人Isabelle,他们背着男主人偷情,被发现后,两人双宿双飞去到了法国南部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出轨故事,对比国产剧的复杂,这情节简直不堪一击,要说这样的故事好看在哪里,对于传统的英国人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这样的出轨是恶劣的,可是在《鸟鸣》里表现出来却是唯美的,精致的,优雅的。
看的人早就忽略了已经触碰的道德底线。
2 电影可以不在意这是一个违背道德和伦理的故事,是因为这剧的叙事方式一直是以Wraysford回忆的片段进行着的,此刻回忆过去的Wraysford已经与Isabelle分开,你要是看到Wraysford痛苦的眼神,如何还能责怪他呢;你要是看到他在寂寞的抽烟,如何还是责怪他呢;你要是看到他那张因为战争而永远洗不干净的脸,如何还忍心呢。
我们都被他对Isabelle念念不忘的思念感动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却被这小小的男女之情触动,一战的背景也只是这个故事的衬托而已。
在战争中承受的痛苦和死亡,都是为了凸显他对女主那无尽的思念,而且这思念和爱恋已经可以穿越死亡。
如果说这故事有多么精彩,不如说导演的拍摄手法有多么高明。
回忆里的精致画面和战争时的脏乱苦,穿插交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也在说,爱情是美丽和甜蜜的,战争是肮脏和痛苦的。
失去小爱时,投身卫国的大爱之中,最后还是回归到小爱,当然,战争会过去,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它有着除了爱情之外的很多情感,让男主角最终意识到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温暖之地。
3 演员及其他女主角的造型非常非常漂亮,长相也是我喜欢的类型,她只需要往那里一站,不说话,也是一场戏。
有没有演技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对于喜欢的,我简直没有底线了吧……)另外,我一直在想,关于这整部剧(共2集),如果把剧本拿给美国人拍,会是如何呢?
战争绝对不是这样的,场面太小了吧,挖挖地道算什么战争……必然是大场面,厮杀屠砍,赤裸裸的血腥才能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不是么。
暧昧,挑逗,床戏都搞这么内敛作甚。
钓鱼的那一场也太多余了吧……哗哗啦啦改一改,就是直接明了完全视觉派的美国版。
所以呢,看剧还是要多元化,多国化才行。
4 深刻与电影无关关于深刻的主题,我认为,但凡已经成年,深刻便与年龄无必然关系。
有些人是深刻的,有些人是看不出来深刻的,谁知道呢,我们不具备慧眼。
我们在电影里寻找一些深刻的人物,以为可以读懂这些虚构出来的角色。
总之,可以主观一些,但是至少保持一点中肯。
现实中也一样,写下来,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少说话,多思考。
当然,是因为自己是废话流。
2014/10/24 23:00=======================独立影评,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两张电影票微信号:twomovietickets网易云阅读:两张电影票
麦琪的礼物是个很不错的隐喻,恋人之间,往往因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因为对彼此的思想理解偏差而产生误会。
像《麦琪的礼物》那样,这种误会就是喜剧,让人带着眼泪也能发自内心的笑。
可是,如果是《鸟鸣》,我们就笑不出来了。
这部电影有浓郁的英国味,剧情叙述缓慢,情感表达充分。
虽然夹杂着许多法语的英语对白听起来有点难懂,不过这种英伦式的情感抒发还是让人动容。
这部电影有很多的疑问,比如斯蒂芬怎么为什么来到亚眠,斯蒂芬在伊莎贝拉离开后因何而参军入伍。
以前的我可能非要刨根问底不可,但现在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重要。
毕竟,爱情就是爱情,很多生活的细节,了解清楚和糊涂过去,都是同样的结局。
我本以为伊莎贝拉离开斯蒂芬的原因也会成为悬案,没想到最后居然是这样的缘故:伊莎贝拉认为斯蒂芬还是个孩子,还没有做好接纳她肚子里孩子的准备。
而这一切的判断,居然就是伊莎贝拉逃离法国的家后,斯蒂芬对她的继子女们写给她的信没有足够的热情。
当然,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无需也无法评论,究竟谁对谁错已然不重要,只是伊莎贝拉的做法,最后造成了两人的遗憾和长久的痛苦。
双线叙述中,一战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也映射了斯蒂芬的内心,他受伤后拒绝回到伦敦的文案工作而是选择再入战场,一方面是亚眠这个地点刺激了他,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他内心的呐喊。
他并不是无畏生死的勇士,但是却也并不只留恋生存本身。
这种心理处理,确实值得称赞。
还有一个很出彩的形象,杰克·菲尔布里斯。
这个人也算得上主角,他从一开始在站岗期间在战壕打盹,被斯蒂芬和格里宽恕,到后来从死人堆中救出斯蒂芬。
以及最后,他和斯蒂芬被困地道,他告诉主角,人生就是爱与被爱。
这个桥段很打动我,或许这也是他这个丧失爱子的男人最后的谆谆教导。
确实,爱与被爱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当斯蒂芬终于炸开了封堵在出口的泥土瓦砾见到阳光后,那两个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的德国军官,和他最后相拥而泣。
确实,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敌人,而战争结束后,原来我们都一样。
Dear Isabelle, I'm writing this because you are the only woman I have ever loved. And I fear that I may never see you again. I hope, one day to understand what has passed between us. But pray for me, Isabelle. Pray that I return and that we shall meet again. Stephen
腐国的战争片大多都是温暖和煦的田园风光,与尘土飞扬、鲜血四溅的战场交替呈现。
泛着暖黄色的爱情慵懒、纯粹,揉捏挑逗着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带着钢铁色和血锈腥气的战场真实而惨烈,每寸泥土都是炙热却冰冷的死亡。
而我最爱的无非是它最终的主题:“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love and be loved.”
战争超越了爱情,爱情在战争中流淌。
“人生没有别的,长官。
就是爱与被爱。
”这是一位士兵在弥留之际说给斯蒂芬的。
可能人在去世之前所说的话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值得去聆听的,对于斯蒂芬来说,没有父母的童年以及家人的陪伴加速了他的成长,同时也让他在家庭的感知上缺失了不少,也就造成了面对爱的人很难跨越爱情到爱情的结晶那一步。
少言寡语但是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他将这些都画下来,渐渐地,惟妙惟肖。
从树的形态可以看到曼妙的女子,从肌肉的罗列可以看到战争的创伤,从人物的特写可以看到激动地神情,经历过的一切都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道口子。
埃迪和波西是出色的演员,也是很有民族特征的美人儿。
埃迪的谨小慎微,敏感的文艺青年透过浅绿色的眼睛都说得出他来自绅士的国度;波西其实论长相有点阳刚,但是言谈举止很好地化解了,服装也为她增色不少,让这个浪漫情节的法国女孩可爱不少。
BBC出品的电视剧一向在美工方面使很大劲儿,所以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为了情节,第二遍为了截图。
每一张都可以作为壁纸用它个几天。
顺便做做爱情的美梦。
小雀斑的表演让人产生深深的代入感,不由得你不去幻想曾经自己也有这么帅的20岁,也用这么野蛮直接的眼神去得到喜欢的人。
看完以后第一件事是愤怒,why,why,why she didn't tell him the reason!!!!
转念一想,既然有些人辣椒水老虎凳都不愿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那凭什么谈个恋爱就要一五一十事无巨细掏心掏肺。
有些时候可能就是倔强,就是不愿意讲出来分手的理由,讲出来感觉太贱太贱,哪怕分手,哪怕人全耽误了,就是不说!!!!!!!
没有被告知的那一方,可就难受喽,恨不得去死,死的太快都觉得便宜了自己,必须受尽这世界上所有的折磨一点点的死才对得起自己那份清白。
我甚至觉得男主上索姆河战场前夜的那封信太软弱了,开始还挺man的,结尾怂了,祈求伊莎贝尔为他祈祷,换了我,可不得挑尽字典里所有伤人的字眼儿,反正不准备活着回来了,知道对方爱自己,才更要往对方心尖儿上剜刀子,就是那种笃定了对方不会跑就让你拿刀捅的那种伤害法儿,这才能报仇雪恨,特孩子气吧,可伊莎贝儿不就是喜欢这种套着短礼服假领子满身工程师气质的少年感吗?
伊莎贝尔这个角色属于吃定全场那类人,只不过在蠢人眼中她只是女流之辈。
她简单的一篮子面包收获工人的心,丈夫雷内只有稍微有那么点脑子,让伊莎贝尔去做老板和罢工者之间的桥梁,罢工就迎刃而解,我觉得伊莎贝尔是故意来这么点小伎俩的,谁让他就是看不到她的价值。
伊莎贝尔为什么不担心继女捅破她和小雀斑的私情,是因为这个家早就把她当成了真正的女主人、妈妈、知心姐姐,离开她只会一团糟,伊莎贝尔在小雀斑到来之前,其实挺享受这个家庭的,如若不然,也不会再次返回,带着一个伦理上有巨大问题的孩子,也还是被接受,想想都觉得可怕,这得是多大的人格魅力。
伊莎贝尔根本不算不幸,她遭遇的是战争,强大的不可抗力。
真正自己作死的人,是小雀斑,身为孤儿,命运已经给了他极大的眷顾,他却觉得这是命运欠他的,应该还给他的。
说到底,没有谁真的欠你什么,要有什么就吃什么。
——论BBC剧高贵冷艳的特点及我为啥给《鸟鸣》打了五颗星BBC拍这种文艺爱情剧(说实话两集三小时的玩意儿,应该可以归到“电视电影”那一类吧)是灰常得心应手的,像前年的《队列之末》(有二缺哟,和《鸟鸣》一样都是出轨的爱情故事,不过还是《鸟鸣》更耐看一些)还有更早一些的《劝导》,甚至可以追溯到《傲慢与偏见》和《南方与北方》之类的经典神作,俯拾即是。
但不是每一部都像《鸟鸣》一样又温暖又高冷又神经质。
第一点,首先聊聊格调啥的,十分浪漫和文艺就不说了,BBC能把根草都拍得很有味道。
你看看男主和女主出去玩儿那段,真特么是要多优雅有多优雅,野战也绝不降档次,华丽丽。
你再看看男主最后从地道里钻出来那段,阳光的角度打得刚刚好,空虚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另外很重要的就是,在温暖之下,隐隐藏着那个时代的悲哀,女主的难言之隐以及男主对敌人的拥抱,令人唏嘘感慨之余不禁泪满春衫袖。
这一点大多是通过各种微妙的小细节流露出来的,下文还会提到一些。
第二点,来谈剧情(嗯呃……),这个方面,弱是弱,可是人家如此高大上的一部文艺爱情剧,还强求什么激昂澎湃扭曲回旋一波三折的剧情呢。
不过你好好想想,女主挂的时候没想到吧,男主最后活下来了没想到吧,法尔布瑞斯死在自己挖的地道里,都没想到吧。
都这样了,你不能说它是神剧情,起码也是好剧情。
第三点,演员和角色这方面,它已经尽量做到最好了。
那海报,没人会否认美得惊世骇俗,你也可以说那是角度问题,拍出来的时候男主和女主真不怎么美型。
但是!
但是!
你真的没有看见他们扑闪扑闪会说话的眼睛么(啥),人家的一颦一笑都牵着剧情,一点儿都不做作不虚伪。
特别是男主和女主在船上和女主家里对视那几段,艾玛那眼神对的,绝壁的“无声胜有声”。
观众听不到一句台词,耳中却轰鸣着眼神擦出的巨响。
谁说有爱非得大声说出来。
还有说起角色,千万别以为男主最后活了下来就是因为主角光环,毕竟他也承担着失去最爱的伊莎贝拉和最亲密的战友们的苦楚(这样反而比死亡更痛苦,比如《白教堂血案》里面提到的某个杀手,只杀害自私者身边的人,却不伤及他们自身,好让他们来承担失去的痛苦,因此杀手最喜欢听的就是他们发现死者后的尖叫声,哎呀扯远了),然而也正因如此,他在犹豫过后平静地选择了负起一位父亲的责任。
得之失之,不正是最平凡却最美丽的人生么。
第四点,最后来说下配乐和布景。
配乐,不谈别的,男主被困在地道下面的时候,那音效是真心赞,随着人物的对话夹杂枪声,给人的感觉就是各种不怕死,啊不,是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淡定从容。
还有结尾那段音乐,也可以说是片尾曲吧,悠长的旋律伴着鸟鸣,好听得要命,再次狠狠地给这部剧提升了逼格!
至于布景呢,大部分镜头在战场(其实是地道)和绿草如茵的户外,真正对于布景师的要求其实不高,但是只要有室内的场景,BBC独有的精致、认真、严谨就又出来了。
最好的例子大概就是男主收拾一个小队长的遗物那段,还记得吗,那个小队长就是被男主逼着当皮条客结果被人家赶出来那位,所以他的遗物就很清晰地揭示了他其实就是个同性恋(这时候男主和法尔布瑞斯的反应是很值得玩味的,他们并不感到惊异,因为他们以及其他士兵的心里,都装有最爱的人,却遥不可及)。
其实这个小小的细节和其他的细节(比如法尔布瑞斯常常提起自己的儿子)一样,道尽了那个年代的士兵对于爱情、家庭与责任,都藏着怎样难言的心酸。
有此佳剧,夫复何求!
[0179] Birdsong鸟鸣 2012-12-22直到最后的时刻,才听到鸟鸣,在战争结束的时候,鸟儿轻快的叫声萦绕在屏幕上,素昧平生但是曾经针锋相对的军人们拥抱在一起,一切归入平静。
穿着燕尾服吃饭的法国人,半大的老头会意兴盎然地为客人唱歌,而当年被德国人一击即溃,只有英国人还在坚持抵抗,这个故事从一战到二战,不停重演。
很难想象更早的以前,法国人居然能坚持跟英国人打了100年。
一个英伦男人和一个法国chick的爱情故事,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BBC把一个普通不过的故事拍成两段式,长达170分钟的电影,用慢镜、特写和音乐做着最好的表达。
埃迪•雷德梅尼 (Eddie Redmayne)的主演是导演最大的幸运,这个脸上还遍布少年时代的小雀斑的英国男人,以后又会去好莱坞抢很多美国人的饭碗。
约瑟夫•马勒 (Joseph Mawle)演的Jack Firebrace跟Stephen惺惺相惜了多年,最终还是在对儿子的思念中放弃了。
大鼻子的他看起来像法国人,初看很丑,但是越看越帅。
2012年的奥斯卡,如果没有这两个哥们成为最佳的人选,会让人很失望。
Stephen在死里逃生数次以后,幸运地活了下来。
这个惧怕孩子的男人像无数电影中的军人角色一样,拎着包回到小村庄,谁会舍得离开那个天使般的女儿?
There is nothing more, it‘s love and be loved. 孩子是我们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一开始是冲着小雀斑来的,完全不知道剧情内容的情况下开始看的,结果意外发现激情戏,并且男主颜值和演技一直在线,给小雀斑加鸡腿,听说女主是哈利波特里的芙蓉,我反正是不记得这个人物了,不过私心想,女主还是蛮适合这个人妻模样的。
看的时候有好多想说的,现在都不知道说什么了,看看截图吧!
对比《南方与北方》工厂主意外和《南方与北方》对比了这个场景,同样是工厂主,《鸟鸣》里的男性目测都是西装笔挺,室内场景也更加奢华一点,室外就更不用说了,一片阳光明媚,家居环境好得像乡下庄园一样;《南方与北方》里的绅士们则大部分燕尾服、呢大衣,哦,也有可能一个在夏天,一个在冬天哦,环境嘛,则整体风格偏暗,空中棉絮纷飞,形成了工业发展时期特有的浪漫景象!
我反正都喜欢!
穿衣男主就是被女主的背影所吸引,而引发了内心的真挚感情一发不可收拾。
不得不说,女主的衣服都蛮好看的,就是种类少了点,图中这套衣服一直是我追求的穿搭,中长款外套,最主要要系腰带,显腰身,下面搭配长裙或者及膝短裙,太完美了!
帽子,那个时代出门都得带帽子,这是一种礼仪,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丢失了。
对比沉静如海
对比沉静如海这个场景是真的美,小雀斑推开门的一刹那,仿佛把我带到了《沉静如海》里的那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圣诞夜,军官推开门和孤身一人坐在壁炉前烤火的少女说话,内心渴望伸手触摸她的肌肤,但最终经过一番内心挣扎终于只是指尖轻轻划过沙发,然后匆匆告别,如果两位当初都能勇敢一点,那么最后一别也就没有那么令人心碎了,“永别了”,天知道我看那部片子哭了几遍。
《鸟鸣》这里简直是弥补了这个未能牵手的遗憾,让观者内心的石头落地,是啊,爱要大声说出来,抓着你的手才我就不会放弃了,但其实这一幕也是个乌龙,弹琴者另有其人!
战争
战争除了美好的爱情,还有残酷的战争。
真的要表扬小雀斑啊,两次死里逃生,一次浑身是血差点被放弃,一次灰头土脸差点被活埋,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遭遇,相同的只有恐惧,演员都能轻松表达出来,佩服,好在最后战争结束,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拥而泣,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如果这场战争能早点结束,那些死去的战士是不是就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了?
小雀斑也算是在战争中完成了自我救赎,原本觉得自己都没法照顾,也不想为人父母,祸害孩子,与其说是没有担当,还不如是有先见之明,这一点我很赞同。
但死去的战士让他明白了家人的重要,亲情的温暖,更何况女主给他留下了这么美丽的女儿,乖巧惹人怜!
马修亲爱的马修,永远甘愿当绿叶衬托主角,蓄起胡子来也是妥妥的帅炸天,穿上军装,把我迷得七荤八素的。
剧中最后好像没有交代他怎么样了哎,还是我忘记了……
回家Home sweet home!
所有的战斗最后都是为了家,回来了,虽然女主不在了,但最起码我找到了归属。
私心想,慢慢地,姐姐也许能和小雀斑发展起来,毕竟日久生情,大家都还年轻!
我觉得birdsong part1拍得还挺好的,至少我挺喜欢的,双线叙事但故事交代得很清楚,感情线也很完整,比豺老师的还好的多(虽然不是很道德,但至少很健全而且军装西装都拍得太好看了我草怎么能这么好看,换个造型风格完全气质就不一样了,就这么完美一男的。
Poesy也好漂亮好漂亮,完全是那种法系气质美人,感觉会很适合弗朗索瓦丝,总之就是很美,我看我也迷糊(((最后就那么你说我们就跑还挺幽默的但一想到Stephen那时候才20Isabelle估计也差不多就感觉,还好很喜欢part2,整部看来觉得感情线还是很好,虽然仔细想想的话可能有点狗血但至少这部拍的还挺纯爱挺悲伤的,虽然我觉得你们不长嘴真的很不好,完全是不长嘴的悲剧。
战争线也很不错,其实很大感受是Stephen命真的很大,死里逃生了三次。
wire(?
大概叫这个)的死真的太仓促太突然,完全没有预料的突如其来的逝去,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真的各种各样但又都痛彻心扉。
最后“the war is finished ”还是个很不错的处理,这场战役所有人都已经打累了,牺牲了太多,失去了太多了。
总的来说还算是中规中矩比较不错的战争与爱的故事。
不得不说男主命大……
看到了“sebastian”,好激动。。。
我不喜欢伊萨贝拉嘴一咀一咀的。。我觉得姐姐让娜比妹妹迷人。。女儿弗朗索瓦丝比妈妈迷人,还有点像苏菲玛索嘞。。
看完《Birdsong》,做梦都梦到王静好突然没了......万般绝望之中又被睡在身边的王静好给蹬醒了,惊喜至极,紧紧搂着她睡完下半夜。
斑多星人和痣多星人婚外情勾搭片段通通快进后尼玛果然另有一番天地啊,虽然后来斑多星人的机油们一个个损伤殆尽了,TuT.....
主角找得很好,因为都丑的让你不想继续看下去。要不是冲着Goody,那一场男人一身雀斑女人一身黑痣的床戏足够把你恶心死……不过,战争视角和回忆穿插叙事比较讨巧,革命友谊显然比别扭爱情来得感人。
中规中矩的流水账
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love and be loved.男主的眼睛太深情
发呆的面部特写太多了吧,本来片子节奏就够慢的了,有的演员面无表情的时候观众会觉得是内心戏,但是小雀斑发呆就真的是发呆啊!
There's nothing more, to love and be loved.
下载下来将近两年我才看也是重度拖延了。感觉在英国人的作品里,一站比二战惨,但是也浪漫主义得多。我觉得这剧的BG线是最砸的一条,别的都很好,BG的展开太急了。Joseph Mawle演得真好,足以强掉注意力的好。两个版本的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见面了呢,故园也是一战~雀斑第二集比第一集要爆发得多。
节奏拖沓得让人想动手帮他剪。(Robb and Benjen Stark叔侄出演并先后领了便当;胡子上尉是A Single Man里Colin大叔的爱人……我如今看剧就是为了找熟脸就对了。。)
bbc迷你剧,精品保证。男主女主很到位了,以后有机会看看小说吧。
本片分上下集,将近3小时。战争戏可圈可点(应该是索姆河战役),感情戏不好评价。男主角一脸雀斑……
年轻时的男人应该经历战争和爱情来获得成长,这代价的结果是成熟,惨痛之后的丰富。那个工兵大叔真应该活着,这能削弱本片的凄凉之感。
怎么没个在看的选项~ 青山绿水神马的 第一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女主角肚子上那一排黑痣。。。
好苦逼的爱情故事。
无病呻吟
一段激情邂逅,对女主无甚好感(当时就觉得眼熟,想来在GG里跟chunk有过一段),生下孩子那段显得异常苍白。男主就是那种没怎么冲锋陷阵却次次死里逃生的lucky boy。。
好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