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太文艺了这片子。。。。
需要闲来无事,静静的看。
我心头有事,有点看不下去,但是还是给我很多灵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我要去剪短发了。
L先生曾经说,你去剪个短头发吧,我说是什么样子的呢?
他说,就是好多女孩子那样包包的头发,短短的。
那叫什么头型来着好像是梨花头吧....其实恰巧,我也正是那个时候爱上梨花头的。
他微笑的望着我,可爱的神态溢于言表。
L先生常常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他是一个可爱的男人。
所以,我会在最近抽出时间,把卷卷的头发cut掉。
然后换一个头形,开始新的生活。
那么剪头发和这个电影有什么关系呢?
说实话,有有一些情节我是无法理解的,甚至被中国人的传统观所唾弃的。
但是我还是着迷于异国街头舒淇那美丽的身影,陶醉于老爷爷和老奶奶在大海尽头温柔的拥抱。
... ...有多少个瞬间,就在时间的泡沫里一个一个轻轻消失,又有多少个美好的时光,我们竭力去抓住,但是毕竟是徒劳。
好了那么过几天就去剪个头发,重新开始我的生活。
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想法,不要为外界所迷惑倾听并忠实自己的内心,我想变成一个纯净美好,并且快乐着的女人。
称得上世界范围内最牛逼的几个导演一起创作这么个电影,这几个导演的组合就像纵贯线组合一样,或许是可以说纵贯线像他们一样,总之12个人的思维交汇在一起,创造了不平凡但又平静的都市爱情。
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曲折离奇。
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交汇在一起。
陌生人交汇在一起,可能是过客,也可能擦出火花。
似乎爱情就是这样,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
这是怎么也阻拦不了的事情。
姜文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国内的演员,对于他的导演作品我也只是浅薄的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说不出最喜欢里面的那一段,似乎那一段都是那么的动人,男人是调情圣手,女人不是性爱狂人,我喜欢那个画家,我喜欢他那写着故事的眼神,我喜欢穿便装的舒淇,我喜欢那淡淡的一吻,胜过所有蛋逼的誓言。
不需要什么誓言,或许就是一夜情。
那也很美好。
爱情谁也不懂,别跟我说你鸡巴懂了爱情。
回去干自己吧!
或许有时候它就是一个眼神的交互,有时候是一个依靠,有时候是一句我爱你。
或许有时候它什么也不是。
你瞧,这狗屁爱情。
真他妈的够麻烦的。
期待《上海我爱你》。
不会演电影的导演不是好演员。
再见。
等了接近一年,终于等到了她的首映。
2009年10月16日,少有的冷天的夜晚,在纽约市的电影院里捧着爆米花等待借着诸位名导演的眼睛看纽约。
然而无论如何,一小时五十分钟的胶片是道不尽纽约街头巷尾的情致,也无法把“Love”这个音发得饱满。
一、纽约≠阴雨+性爱+卷烟粗陋地感觉,电影的50%以上都是以黑夜或者阴雨天为背景。
或许这是与电影拍摄的时间有关,大部分的故事应该是在11月末到2月初左右发生吧。
仿佛除了舒淇那件蓬蓬的Northface的黑羽绒服以及Orlando Bloom宅男气十足的墨绿色牛仔布夹袄,其他所有角色都是毛呢外套打扮——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黑色长外套下Maggie Q纤细裸露的腿,倚靠在灯火阑珊的湿漉漉的街头,遮不住的逼人的兵气,纵然是流莺又如何。
步履蹒跚的老夫妇,却执拗地在63岁的婚庆之日顶着寒风在Coney Island——吸引年轻的情侣与逃课的学生的游乐场的沙滩边漫步。
明显更有气力的老太太,尽管从开始录影起便一刻不停地唠叨着老头子,却在故事的末尾,像个小姑娘一样,怯怯地伸出手握住对方,颤颤巍巍又略有迟疑地把头靠向丈夫的肩膀。
分别的情侣焦急地奔赴约会,充满了肉欲的思念从地铁与的士上便开始蔓延;午夜的酒吧门口,各燃一支烟,三流作家与职业妓女的啼笑皆非的调情对话;相爱的夫妇,却饶有兴致地在路灯下上演陌路男女的艳遇未遂的精彩一幕……故事的背景皆是在潮湿的夜幕下。
而夜幕遮不住的是纽约客心底的躁动与安全感的严重缺乏。
倘若阴雨能归咎纽约湿漉漉的冬天,那么几乎贯穿全片的性欲的信号与烟味,三言两语是难以阐释得清了。
二、请给我点音乐吧我总是不自觉地拿她与Paris, Je T’aime作比较——或许是要与纽约的冬景相匹配吧,否则怎么连配乐也变得萧索了?
想到这里又开始无限怀念Paris, Je T’aime里那一段中年男子在街头偶遇着红风衣的女性是怦然奏响的旋律,以及他难以自持的对亡妻充满怀念的眼神。
而在NY,I LUV U里,只有身为芭蕾演员的父亲对女儿满怀眷恋的一舞的配乐,以及经典宅男Orlando Bloom沉浸于为日本卡通配乐时的那段旋律让我略有印象。
三、被忽略的一些文化华人文化在片中占了重要的一笔,无论是代表新移民的中药店收银员(舒淇),还是英文流利广东话却不利落的二三代移民(Maggie Q),都体现了移民文化——特别是华人文化,以唐人街为背景,与纽约本土精神的交融冲撞。
粉脂未施的舒淇,眼神中无时不刻不流露的怯弱不安全感,真真地打动人。
但感觉还是缺了些什么。
第五大道的奢华一族在哪?
拎着公文包,小口抿着咖啡,快步奔向办公室的上班族的身影在哪?
阔腿裤,嘻哈舞,涂鸦与脏话,纽约黑人文化在哪?
请原谅我如此挑剔。
我爱纽约,因而横看竖看都有点遗憾——纽约市的故事,毕竟不是一小时五十分钟能道得尽的。
搬过来以后, 几乎所以纽约取景的电影电视我都看.知道这肯定不会是世上最干净最舒服最有文化的城市, 但是喜欢这座城市形形色色的人.也许再没有哪个城市在人种多样化上能与纽约相比. 这让我那cosmopolitan化的人本主义观得到了虚妄的满足.就算大城市都有本身难以避免的overwhelming. 其实很喜欢这一部, 没有让我失望. 十几位导演精湛的合作, 国际化算是面面俱到, 巧妙的剪辑把结构完整地贯串起来, 格局节奏都很漂亮. 不似<我爱你,巴黎>结构上只是水平地拼凑组合. 调调也很可爱, 又文艺又平易近人, 从爱情到人性到城市生活, 又有惊喜又有感动. 能够看到自己的生活. 但是, 并没有给满五颗星, 纵然情感上难以意表的喜欢. 同样的风格放到<我爱你,巴黎>绝对可以接受不为过, 因为那是彼岸的生活. 而放到现实中的纽约, 还是会掠过一丝虚假和肉麻. 第一段姜文的戏除了戏剧性过强没有"人"之外, 也是全部中感觉最不"纽约"的. 从在餐馆里恣意抽烟的戏就看出至少导演一定没有在纽约生活过, 全市市内都一定是禁烟的, 这是致命伤. 看这个开头的时候感觉有些咯应. 除此之外, 人种上也很不"纽约", not substantially diversified. 少数族裔除了Asian和一个黑人之外, 而遍地都是的拉丁人却一个故事都没有. 不是为了什么政治性的均衡, 要面面俱到. 而是diversity完全是纽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时时刻刻的感觉, 更是地道的纽约精神. 忽视这点, 把纽约偶像剧化, 就会只剩下肉麻. 毕竟是此岸的生活, 自省的地道纽约客都很警惕过誉这座城市.反倒是我们这些外乡客对它充溢激情.如果我可以没有那么多框框架架, 这部电影本身其实是可以让人简单喜欢的片子.
爱上一座城市可能是因为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是因为爱在这座城市生活,一种是因为爱上旅途中的它。
不论是哪一种爱,都是对这座城市的一种解读。
New York,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而充满诱惑。
这里是世界最繁华的地方,是最核心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或许不都是世界的精英,但大多数还是。
电影通过数个小故事,解读这座城市,从各色各样不同的人之中找寻城市的故事,喜欢里面一个人说的话:我喜欢纽约,就是因为他有来自各色各样不同地方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这是座包容的城市,也是座充满奇遇的城市,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想要的物品,想要的爱,想要的工作,想要的生活;你也可以在这里失去很多,失去童真,失去最珍贵的爱,失去心底善良的良知,失去最初的信念……
Before这可能是我写的最后一篇超过一千五百字的评论。
人没了压力便没了动力。
可能这是个商业片横行其道的时代,速食爱情、末世情怀,是给那个号称最发达国家的人们嫁接的头衔。
可是,你以为走在第五大道上的NewYorker们,都爱着他的阿凡达、她的蜘蛛侠?
集结12位名导的《纽约,我爱你》,通过“我爱你”系列的短片视角,潜入这个光怪陆离的汹涌海洋,献上一朵玫瑰。
去年六月独自一人坐在电影院的黑暗里看那部扬名在外的《巴黎,我爱你》,每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看得虽然过瘾,却也无形之中给观者施加不少阴影,生怕那灰白的色调、看似平淡或激烈的对白又牵扯出怎样隐隐伤痛的结局。
而在今年情人节前看的这部《纽约,我爱你》,那些隐隐的忧郁虽然依旧存在于光影背后,可心头却触到过些许温暖、甜蜜、光亮。
带给我最出乎意料的甜蜜,是岩井俊二的那一段。
颓废的卡通配乐师Orlando,墨绿色牛仔布夹袄宅男气十足,被类似经纪人角色的Christina连续电话催交稿。
卡通片导演刁难地让Orlando五天里看完《罪与罚》并重新作曲。
本来我们将看到一个颇有天赋的音乐人自暴自弃的故事,而“爱”扭转了故事方向。
当经纪人Christina站在脏乱的Orlando家门口,矮矮的小姑娘说,我来帮你念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二十八天里口述完了《罪与罚》,他的执笔人成为他的妻子。
所以,你需要一个人帮你。
即使这短短几天里的电话还不足以筑起“爱情”的伟岸高墙,那我们便唤它“爱”吧。
有时候爱就是那么没有逻辑。
喜欢的另一段是《尖峰时刻1、2、3》、《X战警3》的导演Brett Ratner执导,背景是纽约中央公园,翠绿草坪,茂盛大树,清新自然的风格。
体验生活、假扮轮椅女孩的演员和懦弱胆小的学生。
矮小平庸的他被高挑漂亮的女友Blake Lively(惊喜)甩了,为了完成假轮椅女的心愿带她参加了毕业舞会,从低落、鄙视到互相玩笑到大树下的激情,轮椅女孩的形象从坐在轮椅上时的矮小,到不顾非议歧视、坚持跳舞的平等,到找到爱情时的高大,迅速且清晰。
可最后当她自然地从轮椅上起身往屋里跑,我的表情或许和片中那个衣冠不整的男学生一样惊讶。
这或许就是导演开的玩笑,这让人哭笑不得的小爱情。
那个可爱男生,瞬间高大。
正如中央公园站立的柏树,时间早已精准地印刻在它们仅存的身躯里。
一轮一年华,如此清明澄澈。
其他瞬间,或浓烈馥郁或淡然无味,不合所好,却也禁得起几日以后的回想,历历在目。
舒淇扮演的华人女孩和暮年画家之间的若有似无的情愫,像是画家死前为舒淇画的水彩速写,素颜的眉梢眼角却氤氲着早已被喧嚣淹没的淡淡香气,她在画像上贴上他来不及描绘的她的双眼。
歌是这样唱: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为了婚姻剃度的犹太女人,她穿着白婚纱时的平静快乐,和婚后与印度丈夫在海边散步时扬起的黑色风衣,如同她为了爱情放弃的秀发,嫁给了宗教,虔诚安然。
爱情顺路而下的深渊,多数人虔诚地步步相随,也有人朔溪而上,自得其乐。
关系冰冷的中年夫妇扮成点烟调情的陌生人,回到餐厅里他们似乎又旧情重燃了。
情节有少许跳跃,黑暗的色调里光靠烟蒂的星火很难看出是假扮的夫妇,可一到灯火光亮的餐桌前他们的恩爱又让人夹与之前的冰冷之间难以辨认。
大概就是导演的良苦用心。
最后一段,老夫妇互相埋怨又互相搀扶地去庆祝结婚纪念日,皱纹和争吵掩盖不了他们相依相偎时的温馨。
老婆婆靠在老伯肩头,背景是初次约会的游乐场。
在影片的最后安排这样温情的一段,不免落得些俗套,导演们也是想给观者留下爱情的美好憧憬吧。
曾经温暖过脚丫踩在冰冷海水,至少能够坚持一阵子才受得到痛彻心扉。
墙角那朵枯萎的玫瑰,她毕竟曾经被甜蜜灌溉,那淡淡温馨欢乐的香味,包裹着凋谢,也不那么凄凉。
同《巴黎,我爱你》一样,一部由短片构成的电影总夹杂着情节的跳跃、镜头剪切的凌乱,这也可以证明为何这部影片邀来如此多的巨星登场。
如果情节使你感到困惑,这些角色将会使你忘记这种困惑,因为故事是关于他们的。
相较于《巴》的六个单独短片结构,《纽》扩张的篇幅让人大呼过瘾,但十二部短片的合成固然免不了引来整体性差的诟病,导演们安排一个拿着DV的女孩作为上下情节的牵引,也少显单薄和牵强。
可是,原谅我依旧感动于单纯的爱情,在公园树下,在琅琅念书耳语,在迟暮海边,在晕开的画像眼角,在剔下的秀发。
因我亦只是个孩子,读不来繁复纠缠,满怀爱。
期待一朵玫瑰。
完全可以名词替换。
背景是天安门就是“北京我爱你”,背景是东京塔就是“东京我爱你”,背景是大本钟就是“伦敦我爱你”……“xx我爱你”系列要是这么拍下去,恐怕除了发霉的文艺,就啥都不剩了。
我不是说纽约不可以文艺,各地有各地的文艺,但此类浪漫过了头臆想多过现实的文艺只适合巴黎。
我不知道这样的结论是否偏颇——我没去过巴黎。
但至少我知道这并不是我看到的和我想要看到的纽约。
我更想要看到一些纽约的特质:比如美国人特有的幽默,新英格兰的厚重感,文化中的积极向上和举重若轻,踏实而高效率的浪漫,诚恳,真实等等,而不是拍拍自由女神第五大道就是纽约了。
在这里我只看到了纽约的皮囊,看不到它的灵魂。
说得不好听了就是矫情。
有几段是可圈可点的。
姜文绝对是个聪明人,细节里都透着股子小坏劲儿,可爱得很,又有大将之风(或者说老炮之风 - -)。
Natalie Portman导的那一段好可爱,我永远无法抗拒可爱的小女孩儿……(好吧我就是萝莉控怪阿姨!
)老爷爷老奶奶那段是叫好的,笑着流泪的感动。
岩井太让我失望了……情书里那种美好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气质都不见了,拿个恋空似的老梗糊弄谁呢……我只想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大爷!
哎呀……本来想好好写个评论……结果还是变成了这样……= =算了,就这样吧。
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这电影对于纽约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文艺了,尤其是被追忆的安东尼明格拉编剧的跳楼男的故事。
不过也许我们根本是被那些好莱坞大片欺骗了,至少我没想到纽约的唐人街也是如此的繁荣。
纽约人很爱抽烟;纽约的出租车司机都是亚裔,他们似乎也喜欢和乘客聊天;纽约的中央公园有很多nanny,很多可爱的小萝莉,还有一棵被皮带勒过树枝的树;纽约的唐人街上竟然还有广东驾驶学校,那里的灵芝要25美刀;纽约的小偷似乎没有伦敦的高明,虽然他们只是被骂”我X 不靠谱“;纽约的老人废话很多,不过他们都很幸福;纽约的娜塔莉波特曼又秃了。。。
纽约很大,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都生活在这里;纽约很小,他们总是很轻易就能相遇。
看到最后那对老夫妻到海边看海庆祝结婚63周年的画面时,脑子里突然浮现之前在网上很流行的那张两位老人赤裸着褶皱的身体牵着手朝海边走的照片,一度怀疑那照片是这电影的剧照,结果他们没脱。
可惜了,不过这不影响这段故事成为整部影片最精彩的一段,也许那时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吧。
纽约,我爱你。
《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是曾经联合数位导演的制片人艾曼纽•本比的“爱情城市”系列的第二部。
与上部《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一样,本片由12个独立的短片组成。
12部短片混合剪辑,纵横交错,展现出了纽约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第一段导演:姜文(Jiang Wen)剧情:一个小贼在街边如同往常一样顺来了行色匆匆路人的钱夹。
掏空了钱包的小贼发现了正在照相的美女,就尾随到酒吧搭讪,像往常一样先从手机入手。
这时一位不速之客来到,打乱了小贼的阵脚,这个就是刚才被小贼偷了钱包的男人。
原来女人竟然是这个男人的婚外情人。
小贼的偷盗技术被男人识破,无奈坦言自己是个小偷,最后尴尬的离开。
但是这个女人却意外的喜欢上了小贼。
分析:姜文的作品向来都站在了评论的两端,喜欢他的觉得他的才华无懈可击,不喜欢的觉得他讲的故事不知所云,充满了主观色彩。
诚然姜文的电影主观感特别强烈而极端,但是这种主观是在电影里是被导演刻意模糊的,大部分都强调了导演自身对人性和人性美的理解,也正是姜文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意蕴特别丰富,片中的男人与小贼都是姜文特色的不同年龄段的富有魅力男人的代表。
老贼成熟世故,让人猜不透也无从掌控,但是丰富的才识让人不由得敬佩。
而小贼年轻俊朗,尊重女性,懂得适时的幽默和坦诚。
片中的女性则是作为一个选择者的角色,在这里偏向了大部分都非常弱势的小贼。
这种转变在结尾处突然降临。
这也是整部电影大部分的基调——充满了欧亨利式的结局的转折和反差。
但是这种反差是强调突发性的,是欲望与人性占主导的抉择式反差,是非理性的。
这也是电影要表现出的,纽约这座城市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对人性自然欲望与生活之间平衡感与调和感。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国语粗口和崔健的《花房姑娘》的音乐。。
第二段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剧情:哈德派女人与耆那教男人在交易钻石时所表现出对于宗教,爱情,信仰与人生理念的不同理解,和两性之间若有似无的情愫。
哈德派女人在婚礼之前不可以触碰男人,但是她却对眼前的男人却有一种很亲近的感情。
之后在女人的婚礼上,她将自己的丈夫看成了钻石行的那个男人。
她会突然笑的很开心。
男人也驾车行驶在公路上,微笑着看着自己与妻子的合影。
分析:影片讲述了一个在纽约生活的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们不同世界观的摩擦和追求共同点的故事。
有很多人看出了这部电影中的爱情因素:说他们两人之间彼此吸引产生了短暂的爱情的感觉。
而实际上,两个人之间感情的联系并非是如此简单,而是通过男人出家了的妻子作为联系,让两个人产生了关联。
男人在哈德派女人脱下假发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女人和自己的信仰,之前的信仰隔膜弱化不见,他之前觉得那些沟壑般的教义差别不再如此明显,此刻他只感觉到了爱。
这种爱来自人类对于信仰的原始冲动。
而女人也感受到了爱,她和男人一样,微微感受到了那个意义不明的男人出家的妻子给予她的一些说不清的东西。
于是,他们在此刻像是醒悟了一些事情般,与之前的自己已经不再相同。
她看着她自己的丈夫,仿佛看到了之前的男人,她开心的笑,是因为她预期到丈夫和那个男人一样,会安静的爱着自己的妻子的。
他们的生活如此平静地默默延伸着。
这个故事其实有点晦涩了,其实可以讲得更浅显一点的。
毕竟很多东西与宗教联系到一起,都是很容易引起歧义的。
不过娜塔莉•波特曼的光头形象很是漂亮,让人一下子就安心下来,很治愈。
第三段导演:岩井俊二(Shunji Iwai)剧情:一个关于宅在家中的邋遢配乐师、面对导演布置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停的用电话与导演的女助理抱怨的故事。
两人之间微弱的了解和情感也慢慢地生长着。
当配乐师对于导演的无理要求忍无可忍的时候,两条平行线终于交叉在一起。
女助理借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妻子的故事,来到配乐师的生活当中。
分析:日本导演的含蓄,也在这部短片之中表现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那种幽美的爱情。
很难通过简单的剧情叙述表现出来。
岩井在访谈中说过:“那个高大帅气的音响师其实是一个宅男,他没有什么生活中的朋友,每天就是呆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做自己的活儿。
在日本,这样的人很多。
不过他们基本都没有生活来源,成天就是闷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看看漫画和卡通打发时间。
我把这个日本的故事按在纽约,是因为我觉得,在纽约可能也存在这样的年轻人。
”这个故事表现了含蓄的东方式的爱情,但是却有着西方式的转折,男人对于女人的爱情是隐形的,无形的,只是微微存在着的无可名状的情绪。
他甚至连这个女人有怎样的样貌都不知道就对她颇有好感,也许是因为她总是能真诚的聆听着他的抱怨。
不过他并没有为自己的感情确实地付出什么行动。
当两个人可能再无交集的时候。
女人作为主动改变现状的角色出现,矜持而又主动的走进男人的生活。
这里就强调出了一种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恋爱魅力的爱情。
故事出其不意的,因为一个电影中的美丽故事而变得富有魅力。
第四段导演:伊万•阿达勒(Yvan Attal)剧情:一个男人在街边邂逅一个女子,以语言极尽挑逗之能事,坦言自己是一个作家,而女子一步一步退让最后忍无可忍,将自己真实身份说出,男作家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分析:一个期望追求激情的男人与街边借火的女人调情的故事,台词非常灵巧而露骨。
故事本身转折也是特别出色,两人的表演相得益彰,充满了趣味性。
表现出了开放的纽约环境的第一步,这个短片为后面很多短片做了铺垫,主要负责将观众代入到纽约开放的都市环境中,为后面的情欲的故事起承转合。
这个导演还在后面导演了另外一段街边调情的故事,则具有另一种趣味。
第五段导演: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剧情:一个失恋的小男孩意外的获得药店老板的青睐,允许他带着自己漂亮的女儿去参加舞会。
当天男孩儿看到药店老板的女儿坐着轮椅出现失望透顶。
之后的故事仿佛预料中一样,遭遇前女友,尴尬的舞会,车子被人抢去,所有的事情都非常不顺利。
轮椅女孩为了答谢男孩带他参加舞会,给了他一个特别的夜晚。
事后,男孩意外的发现,轮椅女只是一个演员,坐轮椅不过是体验生活。
分析:这段其实很有意思的,剧情说起来确实如很多青春片一样恶俗,但是由于演员和整体环境的烘托,也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倒是有种饭中小甜点的感觉。
由于电影并没有刻意的追求统一,所以这样的故事发生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反倒是有种好莱坞式的欢乐感,观众立刻感受到了美国电影的气息。
影片表现各个年龄不同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人也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并没有偏重某一侧面。
小贼与年轻女孩的结局故事也被放在了这后面,算是对青年们爱情的总结。
第六段导演:艾伦•休斯(Allen Hughes)剧情: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经历了不知如何发生的情爱,彼此忘怀不了,排斥着这种混乱,但是又不由自主的回到之前相遇的酒吧,两个人矜持着又兴奋地在出租车拥抱亲吻,仿佛就应该如此的发生。
因为似乎在那个晚上,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交流,感情也不知不觉的渗入进去。
也许他们自己也才刚刚发觉。
分析:本来是一个很不好掌控的题材,但是导演控制的还是非常出色的,两个人都在反思事情本身,但是也同时在思考为什么彼此吸引。
最后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就让自己随着那种说不清的吸引力走下去。
这段后面发生了女摄影师邂逅男作家的故事,丰富了男作家的性格,让观众看到他也是一个可爱的人善良而懂得生活。
之前那个调情的故事开始有了新的色彩,影片并非单纯要表现情欲本身,而是想表现情欲与生活和人性之间冲突与调和的状态,这也是纽约人的状态。
尊重自身,努力了解自己。
第七段导演:谢加•凯普尔(Shekhar Kapur)剧情:年老的著名女歌唱家来到纽约的一家旅馆,遇见两个侍者。
年老的侍者,职业而且绅士,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年轻的侍者,身体残疾,但是很善良,眼神很纯净,与他人交往真心诚意,充满了感情。
年轻的侍者之前并不知道歌唱家的名字,也没听过她唱过的歌。
但是给她拿过了紫罗兰就会让歌唱家受宠若惊;年老侍者说已经精心为她准备了紫罗兰,则不会引起她特别高兴的情绪。
年轻的侍者失足摔下楼,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这一切似乎只是她的一个梦而已。
分析: 年轻的侍者似乎是女歌唱家希冀的服务生,或许他根本没有存在过,这代表了她对某种希望的追求。
可能是希望自己死掉,或者那个侍者本来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残缺着但是单纯的,她也许是在惧怕某种说不清的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年华老去和盛名不再。
或者她就只是想接触到一些真实的美好的人的感情,也许她的一生打交道的人都很出色并且有涵养,可是她真正期望的也许只有那些内心如金子般的人才能给予她。
其实导演并非想将故事讲得非常清楚,由于剧本是著名艺术家安东尼•明格拉写的,他在影片开拍之前不久突然离世,他的好友凯普尔只好按照他的意愿拿起了导筒完成了这个已经不会有人真正知道含义的电影。
但是影片表现出的优雅,古典的气质会让人有圣洁般的洗礼感觉。
仿若一副极美的画,虽然观者不知画的主题,但是仍然会被打动。
第八段导演: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剧情:一个黑人男陪着白人小女孩在公园里玩,被路过的女人夸奖是个很敬业的男保姆。
在女孩妈妈接她回去的时候男人流露出很复杂的感情。
舞蹈家的男人在舞台上跳舞向观众致意,这时小女孩高喊着父亲,并快活地像观察城市一样望着他。
分析:这个片段是比较少有的没有直接描写爱情的故事,而是主要着力于描写父女之间的亲情。
不过这种亲情又不是正常家庭中的那种父女。
父亲与母亲离异,自己由母亲和继父抚养。
但是父亲极力的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感觉,不希望再让她受到伤害。
而女儿眼里的父亲则像是像跳舞的城市,是童话般又现实的依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悲伤的过去或者因由。
坦然面对这种过去,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自己还握在手中的那一点点幸福,则是纽约给我们的答案。
第九段导演:费斯•阿金(Fatih Akin)剧情:画家在出租车上听一个司机的唠叨,唠叨他自己本来也是一个画家。
说这座城市丝毫就是充满各种新鲜感和可能性。
之后这个白发苍苍的画家就遇到了药店的中国女孩,并被她的气质和样貌所打动,不可自拔的将她描绘出来。
但是他抽烟酗酒,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突然昏倒。
他终于提前勇气与女孩再次交谈,希望她能做自己的模特。
但是女孩怯懦着不敢面对。
不过同样她也在鼓起勇气去找画家却发现画家已经死了。
只留下了还没有完成的画着自己的线稿。
分析:菜市场中,画家:“我希望能画你,就是画个画像。
”女孩:“为什么选我?
”画家:“我也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请求你一定要考虑。
”画家希望一些能打动他原始情绪的美出现,而女孩则希望生活出现一些不平淡的事情。
两个人都希望奇迹发生,而这种际遇也真的发生了。
两个人只说了不到10句对话,但是他们之间的牵绊却已经深入至心底。
这个故事讲了人群之间的差异和个体为了突破这些界限所做的似乎是徒劳的努力。
女孩最后捡到那张画着自己的在餐巾纸,在同一家餐馆,将自己照片的眼睛贴了上去,完成了两个人共同的作品。
之前悲伤的情绪也算是有个落点。
那些无所依靠的情绪也似乎是找到了出口。
第十段导演:伊万•阿达勒(Yvan Attal)剧情:中年男人走出餐馆在路边点烟,偶遇一个言语富有挑逗意味的女性。
女性因为对自己中年的婚姻生活的失望所以希望男人能给她一些其他的新鲜感。
两人之间似乎有进一步的可能,但是女人却像风一样又飘走了。
餐馆里,男人和女人坐在同一张桌子,对着彼此微笑,感受刚才那种仿若陌生人一样的感觉,慢慢地从婚姻的困境中走出来。
分析:七年之痒似乎就是在说这样的事情,丈夫对自己的妻子不再有当时的激情,内心也产生出对新鲜刺激的事物的欲望。
婚姻走进困境,这是世界上每对情侣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导演伊万•阿达勒的第二部短片给人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当夫妻在街边像陌生人一样调情的时候,那些久违的感情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恋人的心中。
导演的第一部短片是不太负责任的陌生人之间的火辣对话,而用这部题材相近,但是却给纽约式的激情找了一个合适的落脚点。
激情和欲望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如何将这种感觉与生活本身平衡在一起。
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纽约的夜色充满际遇和诱惑,吸引人踏入其中。
不过纽约又是踏实的,当白天到来的时候,所有人也都在为自己生活努力地作出抉择。
第十一段导演:乔舒华•玛斯顿(Joshua Marston)剧情:两位老夫妻在街上拌嘴吵架,絮叨着慢慢走在去海边的路上。
海浪拍打着海岸的沙滩,海鸥翱翔着,两位老人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他们的63年结婚纪念日。
分析:爱情并不是都想当初那般美好,年轻时的青涩,中年时的激情在婚姻和生活的搅拌下都变成了絮叨和牢骚。
但是能在一起度过了60多载岁月,那种时间的沉淀已经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打破的。
女人会在年老的时候除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顺利,就只有想着自己的丈夫活的更久一些。
即使每天对着他数落他的不好,在心里也仍然视他为自己的依靠。
而男人年老的时候,拄着拐杖走路也走不快,肩膀也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有力,但是依然会将女人搂在怀里,温柔地亲吻她的额头。
这是种无形的承诺,即使没有写成文字,也都会被每对相爱的情侣读得。
而婚姻或者爱情,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
即使天天拌嘴吵架,能够手挽着手相互搀扶着走在人生最后的路上,便已足够幸福。
第十二段导演:兰道尔•巴尔斯梅尔(Randy Balsmeyer)剧情:不知道这个导演一共导演了几段剧情:有中年男子在干洗店与妓女互相揶揄的故事。
有年轻小情侣对于旅行的争吵,甜蜜而有趣。
有关于拿着摄像机到处拍摄的女人。
她坐出租车,在咖啡馆偶遇作家,遇见被搭讪的妓女,遇见中国女孩儿,所有人都是她的故事和影像,她将所拍摄到的一切放映在大厦顶楼上。
p.s:还有一些遗漏的影像,不知道名归谁属:影片开始的两人乘坐出租车,一个是争吵着的小情侣中的男人,一个是与女人有一夜情的男子。
还有药店老板与一夜情女人之间关于买药的对话。
还有画家在影片开始出现的出租车上并与之前脾气火爆的出租车司机对话的小片段。
私以为这些都是作为串场,姑且就放在这里一并分析了吧。
分析:这是个人觉得最不经意但是却有最重要的一段。
这段故事被打散了放在影片的各个角落,拿着摄像机的女人遇到了片中出现的很多人物,不经意的与之相遇,有的还有一些交谈。
在片尾将所有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表现了纽约这座大都市小的一方面,所有人的都似乎是有联系的。
也许也是六度空间理论的另一种其他方式的表现,抑或城市紧凑生活的表达。
整部电影的小故事之所以都是剪辑混合在一起的。
由于拍摄这些短片的导演都被要求要遵守以下三条规则:一,24小时拍摄完成;二,一个星期制作完成;三,每个片段之间要有相关性。
并且整个影片的拍摄周期只用了36天,所以感觉上电影会有些凌乱。
不过,这种凌乱感由于故事的相互穿插和主角的偶尔串场使得电影在凌乱中有种难以言说的连贯性。
就如同在一个城市中,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看着他的脸,如此陌生,但又仿佛见到过一般。
也许这就是整个系列要表达的城市印象。
零散,又有微弱的整体感。
《纽约我爱你》是继《巴黎我爱你》之后 又一爱情小品集12个故事 不同国籍的导演 不同表现方式的演员 不同镜头感的回馈 都在讲一个 关于 我爱你 的事情虽然被说较于巴黎篇整体水准有所下降 但 这只是期待过后的挑剔吧 对于我来说 有些故事并没有看懂 有些故事看到的只是相似的场景 有两个故事 却能很容易被回忆起来 看到片尾字幕 才发现 那两部片 分别出自岩井俊二 和 娜塔莉波曼的指导即使是金发碧眼的俊男美女 即使是开满快餐店的街头 即使是达科塔公寓这些贴满纽约标签的画面 但是 男主角自言自语似的大段独白 PV的镜头感 和慢如细雨的钢琴曲依然把我带回了熟悉的节奏这个日本导演正熟练的运用着最拿手的元素 讲述着在纽约上演的这段拥有最美妙开局 发生在音乐人与助手间的爱情故事打开门 就看到闪闪发光的你另外一个最爱 是出自娜塔莉导演的 这段关于一个与妻子离婚的黑人父亲 陪伴女儿度过的一天父亲为女儿买了漂亮的衣服 搭配了精美的小手镯 还选择了一把 透明的小伞 这样的话 即使是下雨天 也可以隔着伞 一刻不离的看到心爱的女儿吧我偶尔也会想 失去女儿抚养权的父亲 究竟是怎样的心情无法注视着女儿明一天的成长 无法有足够的时间 说出 我爱你 这几个字但是 却也因此 有了彼此之间的最美丽的秘密 那是 就连妈妈也不可以知道的秘密 那是 比任何一件花裙子还要美丽的秘密
相比前作,太過無趣。
对,我也爱你,纽约
http://www.douban.com/note/143150602/
偶错了...满怀期待地...被雷到鸟.....
blah blah我爱你的片子最TM矫情了。姜大爷那段还可以接受~
下一站上海
叫你再装
很有意思
明显导演的质量低于巴黎篇,喜欢老人,作曲家和少年舞会的三段,真的是浪漫,生活的琐碎与精细,爱情就是这么让你觉得现实也美好的神奇东西
最喜欢紫罗兰那段,是关于梦想的故事。
差巴黎我愛你太多
受不了这样不同风格的故事零碎地拼在一起
大概我对纽约无爱,感觉更像是对j&#39;tame paris的拙劣模仿
很优美但也很2,不是我想看的ny
我最爱一夜情男女见面那段 还有女演员在酒店的 还有还有 老夫妻那对我也爱
靠,都是些什么啊。。。这是拍电影,不是讲笑话。。。也就明格拉编剧的和费斯阿金那两段还凑合
说实话。。我没大看懂。。。
姜导好样的!~
还是巴黎好看 美国佬总想学点来 总是学部好 咒怨 死亡录像 无间行者 殊不知导演的心境哪能复制 哎 伊桑霍克那段搭讪太牛逼了 偶像!
即使你有那么多牛逼的影星,除了挂树枝和老父妻,其它的难有爱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