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级的台湾电影,不单只故事性博得所有观众的青睐,流畅的画面,恰当插入的配乐,甚至找到了类似EN的pvc水管的敲击电子音乐。
演出的他们都无从挑剔,孩子的冷峻脸孔,母亲的风尘姿态,连老师都美丽得难以想象。
电影令观众在隐隐作痛之余发现了生活中更坚强的勇气。
总有一些电影是看完就想删掉的。
至于原因,你们还得听我慢慢的说——《第四张画》
2010年的《第四张画》其实是一部非常厉害的电影。
尽管它不那么出名,也没有被太多人所记得。
可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此片拿到过不少奖项。
而且每一次提名,几都是沉甸甸的荣耀。
比如钟孟宏所获得的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再比如,郝蕾拿到的最佳女配。
很多人都说郝蕾演技好。
的确,在跟郝蕾同龄的女演员中,还真没几个是能跟她比高级的。
尤其在小影的印象里,她总那么特别,是根本不会取悦镜头的存在。
然而就是这样的郝蕾——演艺生涯那么久,却只拿到过这么一座颇具影响力的奖杯。
所以光冲这个,《第四张画》就不得不看。
至少,它对小影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故事要从一个叫小翔的孩子说起。
小翔,他刚一出场就没了父亲。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他和大多小孩不同,比如说,他很小就学会了独立。
哪怕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小翔也能从容淡定的去面对那些前来吊唁的人。
如你所见,小翔父亲的遗照由他亲手所画。
那是他的第一张画,只为纪念他逝去的家庭。
没了爸爸以后,小翔像以往一样孤独的生活。
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孩子,所以在不被照顾的状态下,他也偶尔会偷饭来喂饱自己。
这件事被校工知道后,校工便收留了小翔一阵子。
不仅给他饭吃,还会给他讲很多很多道理。
跟校工在一起的这些日子,小翔很开心,甚至还一度被校工嫌弃话唠,以至于命令他不许说话。
直到小翔的妈妈出现——那个曾经只带着哥哥离开的女人,终于肯带走小翔一起生活了。
由于是再组家庭,哥哥也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走失不见。
所以当小翔来到这里以后,他并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
妈妈一如既往的工(卖)作(身)。
继父则带着弟弟在夜市摆摊。
总之,他们都没什么时间可以用来关心小翔。
而就在这时候,小翔通过“厕纸之交”认识了手枪仔。
别小看这张厕纸——
正是因为传递了这个,小翔才跟手枪仔成为了朋友。
“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义薄云天啊。
”
跟手枪仔在一起,小翔明白了学习的“无用”。
并时不时就与他一起策划打劫,或者是偷东西。
完全的流氓?
也不是。
有一次在偷到盲人家的时候,手枪仔选择了放弃行动。
他没有过多的说些什么,但在这句话的背后,小翔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
手枪仔的出现,让小翔头一次懂得了朋友的意义。
尽管这个朋友有点痞,但两人却无话不说,患难与共。
甚至,就连最私密的地方都可以与对方分享。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画出好朋友最明显的特征,于是,小翔就画了这个……这是小翔的第二张画,意义是,唯一的朋友。
如果说,直到遇见手枪仔之前的小翔也只是一贯承受了孤独而已。
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不忍。
说来也是奇怪,自小翔来到新家以后,他的哥哥总时不时的就托梦给他。
这个梦,他告诉了妈妈,也在意外的状况下告诉了警察。
难道哥哥的消失另有隐情?
没错——早在三年多以前,小翔的妈妈因为诈欺坐牢,在那些日子,一直都是继父在照顾着孩子。
然而有一天,他居然因为一时失控,最后打死了孩子。
在小翔的印象里,他早就忘记了哥哥的模样。
但凭借着梦中的记忆,他画出了第三张画……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小戏精跟一帮老戏骨的故事。
许多网友评论——从电影中的表现来看,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获奖。
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内核,那就是以孩子的视角,看尽充满忧愁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看完就删的原因——没有什么能比“承载现实”更残忍的事了,更何况,承载者还是一个孩子……
电影里有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校工对小翔说——“干烧的青蛙很难存活,但即便遍体鳞伤,你也要努力的从瓶口中跳出来。
”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纵使有再多的不幸,也要努力摆脱。
因为在死之前,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得到一个完结。
人生或哭或笑,都是互不相干的。
小翔的第四张画,导演用了一个漆黑的画面来做隐喻。
会是什么呢?
小影觉得,或许是成长,或许是未来,总归会是跟孤独的自己有关。
人这一生,有很多个侧面,不同的侧面,就有不同的破碎。
为什么总说越长大,越难感到幸福——因为认清大人的世界,最后都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即可观影。
如果不是出现戴立忍饰演的继父一脚将小翔踹下凳子的镜头,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清新的文艺片。
而此时,剧情已经进行了大半。
我误解了。
原来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透过一个孩子的一段成长时光,关注了很多需要关注的群体:单亲儿童、外籍新娘、小偷、盲人、外省人。
似乎只有继父的角色属于一个稍显“正常”的群体,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杀人犯。
小翔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些人为伴,足见其童年缺失了多少关爱和快乐。
沿着成长这条线,四幅画依次穿插在剧情中,含义也十分明显。
前三幅画依次是父亲、朋友、哥哥,这些人虽曾在小翔的生命中出现,却最终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离开,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曾是小偷的朋友则选择主动疏远。
因此,画中的角色恰恰是小翔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毫无疑问,小翔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虽然最终能够与母亲一起生活,但作为一个失落的大陆新娘和夜店工作者,母亲能给他的关怀十分有限。
而继父对小翔的关心,尚不如一个非亲非故的老校工,况且继父就是失手杀死哥哥的凶手。
小翔与老师对背《大学》一段,则意在表现孩子的聪明,凸显对其成长环境的惋惜,同样是剧情的铺垫。
直到电影的结尾,仍然没有点明小翔如何画出镜子里的自己,第四幅画也始终没有出现。
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在一个缺失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无疑是值得反思的。
近些年,台湾电影从晦涩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题材(《九降风》、《囧男孩》与这部片子走的是同样的路子),甚至开始涉足政治(《弹道》)和历史(《一八九五:已未》),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然而即使主题已然改变,台湾电影多年浸淫其中的文艺因素,似乎仍然挥之不去,使电影风格有模棱两可之嫌,这也是我产生文章开头的误解的原因。
《第四幅画》从一开始,就以父亲的去世为剧情埋下一个重重的伏笔,这本是一个沉重的基调,然而在小翔在河里洗衣服一段,随着欢快的钢琴曲响起,这样的基调很快被打破。
而衣服被河水冲走,孩子又跑跑跳跳地捡回来的镜头,更显得充满童趣。
同是孤儿的老校工,先是重重地训斥孩子,甚至一把将饭碗打掉,继而又慢慢叙说起自己的成长。
从逻辑上看虽勉强说的过去,但仍像一个话剧演员的独白,充满了自我陶醉和说教意味。
另一段独白来自戴立忍,虽然在剧情上不可或缺,却仍显得冗长而腻味。
镜头下的台湾风景,始终是美丽的。
大海、河流、车站和林荫小路,在固定机位镜头下,都呈现出淡淡的如画一样的安静色彩。
除了继父,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善良的,包括纳豆饰演的小偷。
不得不说,这些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元素,为影片打上了鲜明的“台湾制造”烙印。
但也正是这些元素,弱化了电影想要表现的严肃主题。
一个是温暖,一个是冰冷,在这种演绎方式下,似乎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
与类似题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比,《第四幅画》中的暖色显得太多了。
我也许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但滥用文艺不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即使在历史题材的《一八九五:已未》中,文艺气息仍然挥之不去。
但近些年,台湾电影正在努力走出纯文艺的窠臼,寻求与商业的有效结合,并出现了《艋舺》这样的佳作。
从这个意义而言,《第四幅画》仍是一次有意的尝试。
唯一挑不出骨头的,是郝蕾的表演,一个与现实妥协的大陆新娘形象,被演绎得无比饱满,又拿捏得恰到好处。
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荣誉,的确实至名归。
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要说这片怎么好?
我觉得就是这么漫无目的的随笔给拍得不无聊就OK。
平铺直叙,表达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不好理解就对了,就高深了,其实,只是流水账,年纪到了,一切自然,各人各命,其中几则小品而已。
一篇好作文,思路清晰、词藻华丽、运用各种技法,中学时代老师的说法。
其实,屁类,想那么多的东西就假了,纯粹才美。
想到杨德昌。
台湾电影,很灰暗的作品。
整部电影都处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当中。
影片是用男童小翔的四张画展开:第一张画,由于从来都没钱拍照,所以病逝的父亲遗照是小翔亲手画的肖像,他孤独,他无助,一个10岁不足的小孩,父亲死了,母亲不在,一个亲人都没有,每天在学校偷老师的便当,孤独的一个人,好心的校工给他饭吃,带他离开废墟的学校;第二张画,被生母接走的小翔,却没有感觉到家庭的温暖,生母是妓女,虽然她愿意照顾小翔,但除了提供吃住,其他的,什么都没做过,继父是个暴躁的游手好闲汉,而小翔,和一个傻傻的小混混矮胖子成了朋友,偷东西,抢小学生的钱,小翔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只知道,他和这个小混混,是能够分享厕纸的好朋友,所以,当老师要他画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画了小混混...的生殖器,那是小混混最引以为豪的东西;第三张画,小翔梦见了他的哥哥,小翼,当年母亲带着一起离开的哥哥,小翼走在海边,小翔把他画了下来,而小翼到底去了哪里?
三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母亲告诉老师,三年前自己在坐牢,有一天继父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小翼不见了,他们报警了,却一无所获,而继父,对着墙边自言自语,他看到了只有他才看到的小翼,冤魂不散,三年前错手打死的小翼,一直没走...第四张画,老师这次布置的作业,是画自画像,对着镜子,小翔准备要下笔...文艺片,但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至少,我看下去了,警察最后要查继父,但结局并没有说真相是否大白,而小翔,是继续迷惘,还是会知道,这世界的意义,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迷惘,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
三星半。
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
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
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
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正如这个片名,整部电影围绕着男主角小翔所描绘的四张铅笔画大致勾勒出了小翔的童年。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影片一开头就以小翔父亲的死展开叙述,没有交代父亲的死因,从小翔的脸上看来一切好像都很理所当然,生活依然继续,在父亲的葬礼上他也不曾流泪,也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还不能够接受,或许接受了也无法改变,他只是很用心的为父亲画了一张遗像,为父亲洗了件干净的衣服,但是正如被流水冲走的衣服一样,小翔的生活开始飘零无依第二张画:我的“好朋友”这一部分可谓是影片基调最为轻松的部分,被母亲带走后,小翔结识了新朋友“手枪仔”,两人一起骑摩托兜风,一起吃小吃,合伙抢小朋友的班费,去别人家偷东西,在这段时光中,小翔获得了童年难得的乐趣。
所以当老师要他画出自己的好朋友时,他把手枪仔最突出的特征画了出来,令人哭笑不得。
第三张画:走在堤防上的哥哥搬到继父家中后,在曾经哥哥生活的房间中,小翔每晚都很难睡着觉,在有一晚他的梦里,他甚至梦到了自己哥哥模糊的影子。
导演使用的是一个远景,整个画面十分阴郁,小翔的哥哥一直在海边的堤防上走着,走着.......瘦瘦小小的身躯显得无依无靠,使人不知不觉的也走入了那个梦境。
影片进行到这,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一个悬念,那就是小翔的哥哥到底去了哪里?
第四张画: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第四张画》是一部台湾台湾本土剧情片。
讲述了了小男孩朱文翔在父亲去世后被母亲接走,和冷漠的母亲、阴狠的继父一同生活。
在新的环境里,小翔认识了新朋友“手枪仔”,并跟着“手枪仔”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这是他少有的快乐时光。
但哥哥小翼却每每出现在他梦中,让他不得安宁。
同时,小翔异常的举止,也引起了学校的女老师更多的关注。
作为一部成功的剧情片,《第四张画》的剧情设置相当用心,整部影片的剧情围绕四张画展开。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小翔的的父亲去世,他被曾经抛弃了他和父亲的母亲接走;第二张画——朋友“手枪仔”的明显特征,告诉我们小翔在新的升华中交到了新的朋友,故事得以发展;第三张画——梦中的哥哥,由此引出哥哥冤死的谜团,剧情发展到高潮;第四张画——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镜头定格在镜子里倒映的小翔的脸上,第四张画也许就是他的自画像吧!
故事在这里终止,留下一大串未解的谜团。
整部电影似乎仅靠这四张画就连接了起来,而这四张画背后所代表的又是小翔所缺失的亲情、获得的友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不确定也是影片要向观众展示的。
剧情方面另一出彩之处在于影片中铺设的伏笔。
例如,当“手枪仔”和小翔溜进一户人家行窃,却发现这家里有本儿歌电子书(盲人看的书)时,“手枪仔”说:“这家里有个小孩子,身体不好。
”就把偷来的钱放回了原位,这与之后:“手枪仔”家里有一个看不见的弟弟相照应。
而小翔初到母亲家时看到继父养了一大缸鱼,并天天喂它们,看到后面我们就知道继父是个在夜市摆摊“捞金鱼”的。
朱文翔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其角色的塑造是整部电影的关键。
小翔是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虽然从小没有母亲在身旁,他仍然快乐的成长。
他拥有一切小孩子的天性:善良(在路边看到一条晒干的小蛇都不忍心踩过去)、爱玩(一个人玩滑梯,注意到旧房子里的洋娃娃)、爱问问题,贫苦的生活也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乖巧懂事(他每天到医院照顾即将死去的爸爸,他会洗衣服、做家务)。
但父亲去世的打击的母亲家里的冷漠让他变得不爱说话,性格也开始扭曲(他相信“手枪仔”的说的“老师说的都是没有用的话”,开始顶撞老师,他陪着“手枪仔”到别人家里偷窃)。
小翔的形象就在这些细节中一笔一笔被刻画出来。
而她的母亲吴春兰、继父、学校的社工金士杰、好朋友“手枪仔”、学校女老师这些形象也在这短短的105分钟的影片中被刻画的相当鲜活。
他的母亲吴春兰从大陆来到台湾,本以为这里会有好日子过,却没料到生活会如此艰辛。
终于,在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后,她带着小翔的哥哥小翼走了,遇到并嫁给了现在的老公。
在第一次见到小翔时,她对小翔的态度是冷漠的的——根本不像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态度。
带着疑惑,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她,她离过婚,坐过牢,坐牢期间儿子丢了,现在在酒吧做三陪女。
我们不疑惑了。
但在点滴的生活中,她还是不自觉的流露出了对小翔的关心:当小翔大晚上跑来找她时,她会问小翔饿不饿;当猜到小翼的死因时,她叫小翔离她的丈夫远一点;她为小翔买了新的衣服和书包;她为小翔和丈夫争吵。
或许她不能做到和其他母亲一样,给儿子全心全意的爱,但她也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尽她的努力给小翔好的生活。
影片中多次展现出她抽烟的形象——熟练而妩媚。
这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才会有的。
本片的结局是典型的开放式结局。
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小翼死亡的秘密是否会被揭开?
继父是否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小翔的生活又将怎样继续?
其实,影片的结局并不是故事的结束,故事早在每个人心里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而小翔,这个可爱善良的孩子,我们也只能给他更多的祝福。
这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金士杰给小翔讲烧青蛙的故事。
“你的人生才刚过了一点点。
”“你要像这些青蛙一样跳出来。
”这也是这部影片中最激励我的两句话。
无论身世怎样的险恶的环境,只要不放弃,绝望也能变成希望。
总而言之,《第四张画》是一部相当成功的电影。
它像一脉香药缓缓注射进你的动脉,带你体验遗忘的那种感动,带你寻找缺失的那些东西。
这是那些商业大片所不能及的。
光和影相互渗透,摄影风格下密密麻麻的电影语言,对台湾现实社会、人伦思考的提炼,抽象到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用四张画串联成的家庭伦理,以及自我意识,筑成的危楼,迷茫、不安全、还略带诗意。
《庄子•天道》载“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这是一个男人无尚的品德,我在《第四张画》里看到了钟孟宏的这种品德,这个角度而言,《第四张画》拿任何奖都是理所当然。
如果剥离四张画的层层递进,影片尤不失深刻,而有了四张画的衔接,就上升到了另一个程度了。
电影有别于文学就是其流动性,不能像脂砚斋读《石头记》那样,精彩之处,停下来写一段朱批。
而《第四张画》的独特在于四张画如同书签一般置放在其需要批注的地方,使人顿一顿。
第一张画是漫画,一个孩子还来不及哀伤的时候,就丧父了,他勾勒了父亲的轮廓,潦倒已极,草草收殓,淡淡几笔,面目模糊。
随着电影深入,第二张画是写实素描,一具成年男人生殖器,这是残酷生活里的冷幽默,浓缩了很多问题。
寓意之下,残缺家庭青少年的种种隐患都一一呈现,《第四张画》没有将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放大,舒缓地每一笔都是电影的底色,那个状态是半流浪的状态,你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好坏参半,人性的世俗一面以及人性的非世俗一面,阅世的深刻真的无关年龄。
另外一条线索是旁叙了小翔母亲(郝蕾饰),迁徙中的隐忍,倦殆的皮囊,无措的灵魂,极度飘零之下女人必须靠男人生殖器吃饭的精神坠河,在这个所谓文明的时代开出畸形的花,被小翔的第二张画总结地骨肉毕现。
之前电影在写实,第三张画之后电影影片结构陡然变化。
小翔的第三张画是一张超现实主义的画,梦境与内心深处的疑惑,失踪的哥哥在海滩低面行走,没有音讯。
这种苦楚的表达是超越肉身的,隐晦的,同时在舒缓的节奏下(又是舒缓)把电影带到了人文、现实最核心的部分,即心灵的本相。
那段继父的独白,一老一少的漫步,以及青蛙火盆的寓言,却握不紧人性中最复杂的五指。
小翔去看他的朋友,电影镜头很长地停留在那个建筑上,建筑其实谈不上,是断壁残垣,看到这段,那种悲凉,冷到背心。
超现实的本意终究是对现实的厌倦。
第四张画终究是爽约了,文学性电影无可避免的困境就是很难说完整一个故事,走向是虚无飘渺的神性。
镜中的脸庞依旧稚气,只是对镜一照的光辉,那种象征意义其实流淌在很多人心里,说不上的来,自然也很难画出来。
那条父亲——朋友——兄弟——我的心灵轨迹,是人伦里的四维,影评沉重的地方太沉重,手法那样抒情,受众却很难舒服,我等第四张画等到失落……郝蕾《颐和园》的表演征服了大多数影评人,《第四张画》有着类似的人文思考,对她自然也没什么难度。
那个最佳配角奖其实可有可无,鸡肋这东西总是出现在饱饭之后,锦上添花而已。
影片中无数次出现了风中芦苇,定下这个题目之后发现很难与电影本身靠拢。
那么这样,我开始回忆林风眠的《芦苇》,他的风中芦苇笔笔都是优雅灵魂的脆弱,无力,爱世弃世到伤心。
钟孟宏沿着林风眠先生的气质,将电影这即瞬的艺术线条化,在哀世地看到社会问题不能妥善之后的伤心,他们都委婉,都不呐喊,却留着风中芦苇这样的影像,告诉那些路过电影与绘画的人:嘉孺子,哀妇人。
我喜欢这个还挺矫情的结尾~~
有点小失望,可能是期待过高
6.7;結尾居然收住了!?形式主義再收斂一點、攝影機再拿穩一點會更好
WTF......
有点不知所云
“人生就是或哭或笑,互不相干。”四幅画,四种不同的边缘生活状态以及成长的缺失。浓郁深意的摄影加上同样很赞的配乐,描绘出了一幅个人风格明显的台湾风情画。影片从开头就营造了一个让人期待的气氛,但在故事的叙述、细节的把握的作用下,越往后越感觉失望。郝蕾中规中矩,金士杰才是亮点。★★★☆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整部戏好像很闷!!!背景音乐很低沉!!!像悲剧似的
誤會再三.導演本無意我庸人自擾之
是我期待值太高了?对台湾片一直挺宽容,今年真失望
补一下钟孟宏早期作品
动辄特写长镜头演员压力太大尤其女老师
关老师比较感性,郝蕾还是很美 小朋友吗 和手枪仔都比较淘气 可是导演这样拍的可不讨喜 不知道支支吾吾的说什么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简直个的火星撞地球 大灾难
节奏舒缓,小翔被生活催长。
冗长拖沓晦涩,摄影还可以,有几个风景的镜头挺美。郝蕾这么肥了,sigh~
哥哥是在海里的水泥墩里吗?因为上面有一只鞋子底面,上面是23.5,加上戴立忍跟警察说之前是做水泥的工程公司,还有跟小翔说几千几万年都找不到哥哥的……毛骨悚然
唉。。。这片剧情介绍都没法写。。
叙述故事的调子我喜欢,可惜没能揣摩到导演要表达的意蕴。
眼中的他人皆可形成画作,眼中的自己则无法作画,无法作画就是第四张画,是导演留给观众去品味完成的。
不完整的剧情,模糊的主题,看完不舒服
摄影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