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艺谋的功过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呈现出辨证的景况。
对于张艺谋低水平的大片年代,现今的评价已经渐趋给出了肯定的声音——确实,没有张艺谋,中国电影没有今时今日的繁荣:观众不会回到影院,院线不会迎来春天,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的姹紫嫣红。
奥运会开幕式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给予张艺谋电影以宽容,因为他确实在这场活动中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张艺谋是一个标杆性的人物,早已走上神坛——虽然他觉得这个神坛是大众臆想的,但又有哪个神坛不是大众制造的?
当一堆人把张艺谋捧上“国师”的地位时,他的引导性和指标地位就已经不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了,包括他的每部电影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三枪拍案惊奇》的上映势必也会引发争议,同时亦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新的引导性作用,只不过这其中究竟还有多少辨证的空间去讨论张艺谋的正面价值呢?
首先,《三枪》绝对不会是一部像《英雄》一样带有开创新格局意识的电影,它的各种风貌已经证明了它就是09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多最繁杂的山寨片之一。
除了创作姿态招人不待见这个主要特点,中国电影山寨片大多都以低成本获得了高额票房。
所以这次的《三枪》只是沿袭了山寨片的老路,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了自己能够赚钱,并且能比本年度其余的山寨电影赚的总和还要多,至于是否引领什么风潮,《三枪》已经一点儿也不指望了。
在片尾一幕,《三枪》全体演员群魔乱舞,同样致敬《贫民富翁》的桥段也应用在山寨电影《追影》中,而《追影》大概是今年票房最惨淡的电影之一,所以《三枪》在反面证实了中国电影的最大也是最奇怪的特点:导演是一个最重要的票房标签。
张艺谋自《英雄》起一路被骂,有人怀疑是因为“大片化”的观影盲目性给予了张艺谋生存空间,但已经在神坛上的张艺谋却要告诉大家,就算他拍个几千万的山寨电影,也照样能赚得盆满钵满——虽然他表面上否认自己的神坛地位,实际上早已经将其视为一种操作资本。
很难想象,如果《三枪》这部电影不是张艺谋导演的话,在今天的市场上,他所引领的话题性和势不可挡的票房是否有可能再现。
《三枪》这次对“山寨片”的成功营销,还有一点就是加重对“二线城市”的宣传,尤其通过上《星光大道》等在二线城市和县级城市收视率极高的栏目来推广这部电影,颇有些“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架势。
《三枪》虽然打着是“山寨”的名号,但故事的基本内容却是改编自20多年前的《血迷宫》,很明显这种用闹剧包装的正剧剧情并不适合于二线城市的受众。
但是《三枪》的目标明确,用“三俗”式的宣传掠夺二线城市的票房市场;再用《血迷宫》这样的电影改编来吸引大城市的高端观众。
《三枪》一定会因为这样的“兼受益”策略赚到钱,观众的期待与落差也一定无法避免,因为你总会发现你被宣传的重点忽悠了,但质疑声对这部电影只能有一个作用:就是进一步推涨《三枪》的票房。
所以《三枪》只是利用其宣传的无孔不入又一次证明了观众的观影盲目性,而最终赢得了钞票。
对于是否尊重观众,这部电影从来也没纳入过考虑范畴。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的领袖型人物,他对于今时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的。
对于已经掌握了话语权的第五代导演,他们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建制”之中,利用与政治的挂钩继续巩固了他们的精英意识,却从来鲜见他们利用话语权对中国电影的新血进行任何的扶植,抑或对中国电影市场主动地进行一些良性的引导。
具体到《三枪》,这样的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还能够找到任何正面性的意义么?
显而易见,09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虽然不断蓬勃发展,但充斥着劣质电影的混乱却证明了这样的繁荣极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而市场里真正的准绳和价值观却一直未有真正确立。
《三枪》灌输了怎样的价值观?
一部粗劣的山寨电影也能赚到过亿,电影业确实是一个暴利行业——拜金主义在电影业是最高法则,拍电影赚钱太容易了;对于《血迷宫》的改编,几乎一成不变——中国电影根本就不需要原创精神,20多年前的剧情,放在今天的中国电影中,照样能够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我们的市场根本不用担心,我们也从来不缺概念与剧本,那么多的美国电影还不够我们改编的么?
2010的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承接《三枪》的指引,继续一条道走向黑,这样的形势一点儿也不乐观。
更多的投机商和短视人群会继续介入中国电影业,中国电影观众继续饥不择食,中国电影的票房也会继续攀高,表面下一切繁荣美好安定。
但这会是真的美好么?
【网易专稿】
我特别反感有人质疑贾樟柯的电影只知道揪住揭露中国的黑暗面不放,靠出中国的丑来吸引外国人的注意。
但现在觉得这种质疑放到张艺谋的早期作品上再合适不过了,张就特别会选小说,专门博洋大人们的欢心。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些他广受称颂的作品,全是改编自别人成型的小说。
一但没了自身具备深切人文关怀的小说,他的片子就成了笑话。
张的电影的灵魂从来不是他的,没有别人写的好本子,他只会拍风光片。
人家贾的本子可都是自己写的,表达的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好的导演不是不拍烂片,有的电影我不喜欢,比如《太阳照常升起》,可能我没看懂,可能他的表达方式超前,但我能看出来导演的努力和野心,即使是失败,也是伟大的失败。
我又想起了当年《无极》上映之前,陈凯歌接受采访说:“我保证《无极》能给大家带来最终极的感动,远超《霸王别姬》。
”看完《无极》我不知道是陈太无耻了,还是脑袋短路了,还好张还没陈脸皮那么厚,一贯是比较低调的。
水准倒是不相上下,张也不用嫉妒陈是大陆唯一一个金棕榈,陈也不用嫉妒张拿了一堆小熊、小狮子了,我宣布你们打了个平手,去一起给李安提鞋。
总有人问啥是作者导演,戈达尔是,贾樟柯是,就算塔伦蒂诺也是,张艺谋就不是,他就是一个只会拍大红大绿的摄影师,他适合去评高级工,绝对的技术人才,但不是艺术家。
这不是review,就是一篇乱喷。
买来个别人的本子,凑几个今年的热点人物,鼓捣出纯是为了赚钱博眼球的花里胡哨的一堆胶片,有啥好评的。
倒是闫妮儿,可惜了了。
md,就因为我最爱的片子之一就是"Blood Simple",虽然早就对张不抱希望了,还屁颠儿屁颠儿的一个人赶去看早场,何苦呢我?
张发财(@zhangfacai)在Twitter上转载了别人的对联:赵本山寨,张艺谋财;孙红雷人,小沈阳痿。
横批:三枪毙命。
段子传开之后,音乐人科尔沁夫对横批很不满意,于是做了一下修改:赵本山寨,张艺谋财;孙红雷人,小沈阳痿。
横批:闫妮大爷(演你大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三枪》最全面、最深刻、最到位的影评。
老谋子的腰包这回一定是撑爆了,看看那电影院的放映厅,座无虚席,我去买票的时候就只剩前3排的座位可选了,真是难得一遇的事儿。
本来是冲着《2012》去的,因为看过的人都说这片儿适合在电影院看,可谁知那天电影院门口的排队那是里三层外三层,排了半宿,眼瞅着《2012》的放映时间过了,而我离那买票付钱的地方还差N远。
无奈下,只得选择了《三枪》(如果《十月围城》早些上映,我怎么着也不会选看《三枪》啊,当时实在是找不出其他有竞争力的片子了)。
事后,我才深刻感受到电影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某电影资讯节目吧,把《三枪》这电影宣传的那叫一个“功力十足”,在演员的关注度上那可是下足了文章。
不过就像某位中立派评论家说的那样,这样的片子也真是苦了那些为它叫好宣传的媒体人了,一定是挖空了心思吧。
我承认,我在看片的时候笑了,笑得就跟一傻子一样。
看完出来,再回味的时候,发现自己当时真的就是一傻子,因为笑过之后什么也没留下,甚至忘了自己为什么而笑……再次看到《三枪》的宣传片段时,我觉得十分可笑,可笑的不仅是电影中的那些演员,那些无厘头情节,更是这个时代的娱乐品味。
也许是快节奏的生活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压的这个时代喘不过气来吧,我们竟在忙碌中奋斗中渐渐忘记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感动,如何去感悟。
就电影的本身看,整部影片毫无情节可言,很难理解为何可以称为悬疑片。
笑料十分老套,走的是“拿来主义”的赵本山小品路线。
演员演出很卖力,但也被老谋子整的很惨,个个没个正常人样,不是摔得鼻青脸肿,就是丑态百出。
闫妮的突破倒是挺大,可以归为自毁形象,小沈阳和孙红雷的表演那就不提了,只能用无语二字形容。
不知道是哪些昧着良心的人说“这是一部拍给老百姓看的电影”。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换个角度理解:这是一部浅薄得让最普通老百姓看的电影,它赚的就是最广大老百姓的血汗钱末了,只能感叹一句:张艺谋,你越来越懂得商业了!
《活着》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伟大得可以让看过的人在多年的时间里忍受这个导演一部接一部的烂片而不离不弃,等待他的下一部《活着》。
但只要你的忍耐是有限的,在看完这部三枪后,你会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拍出《活着》的那个张艺谋以后只能活在我们的心中了。
本来张改编《血迷宫》让我看到了一点他想正正经经拍一部电影而不是弱智武侠片的希望,而且三枪拍案惊奇这个名字也说明张对血迷宫风格的把握能力还在,血迷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言两拍式的奇闻故事。
张艺谋的好作品都依赖于有优秀的小说文本,像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
找一个好剧本是从商业回归艺术的理性选择,但是,和一些上了贼船的人相同,张艺谋发现干几票就可以洗手回归本行的想法是幼稚的,上船容易下船难,就算张想从良,他背后的利益方也不干了。
据说让小沈阳主演是制片张伟平的主意,张艺谋为此想了一个星期如何设置小沈阳的角色,终于想明白了。
天啊,张导你还真不是一般人,想一个星期就想通了,血迷宫原片是黑色纪实风格,人物性格冷酷无情,让有点娘娘腔的小沈阳来演,那相当于让张飞演贾宝玉,这拍出来的红楼梦还能看吗?
要换我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张导,你现在不仅仅向伟大的广电制度屈膝了,还向你其实并不缺少的金钱投降了。
拍电影,对于现在的你,最重要的恐怕不是想表达什么,而是能赚到多少。
看完三枪,我感觉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一个曾经和伟大只有一步之遥的导演,最后在片中只能靠重复的角色摔交这种下三滥低级手法来胳肢观众,是什么让你堕落至此?
也许,张艺谋不应该是我们责怪、挖苦的对象,如果不是当初的《活着》被禁演,我相信今天的他会是另一个样子。
他的消失不是个例,曾经为张艺谋提供了优质剧本题材的苏童、余华们近年也沉默了。
在这个菜有毒、油有毒、给孩子们吃的奶粉都有毒,球赛是假的,证件是假的,国家电视台的新闻都是假的国度,我们的电影土壤恐怕只能养育出像三枪这样的怪胎。
真想对着贾樟柯、王小帅们大喊,趁胳膊腿还能动,赶紧跑吧!
我的笑点是不是越来越高了?
在全场笑得一次比一次癫狂时,我经历了麻木到惭愧再到惊恐的阶段。
由此得出结论,冲着影评而对一部电影抱有某种幻想严重不靠谱,这事就像穿鞋,别人说破大天的好,也得自个试试才知道,不图别的,我只图那“五分钟笑一次,多达20几个笑点”的效果,尽管还有人嘎嘎笑完了说恶俗。
其实这样很不厚道,就像你饿了,别人给你个肉包子,你吧几吧几吃完了一抹嘴说,有点凉。
欠扁得很。
我的目的很简单,管他恶俗还是高雅,能让人乐呵就是王道。
长久以来我对搞笑和幽默的理解是:前者直接上来挠你胳肢窝和脚巴丫,霸王硬上弓,而后者是站那一动不动,光是那种强大的喜感气场就让你已经忍俊不禁,如果对号入座的话,类似于黄宏和赵本山的区别,想必全国观众都对赵本山缺乏免疫力,包括我,看春晚不为别的,就指着他乐。
而整部片看下来,非但没有让我放松,还觉得压抑得很,本山的出现也无甚惊喜,要说全中国最好笑的人都已经集结于此。
抛开剧情不谈,喜剧片的剧情除了扯淡原本也没什么好谈,反正从视觉到心理都压抑得不行。
全场我只笑过一次,就是老板和老板娘在山坡上掐得昏天黑地那段,笑点也并非来自剧情,而是小沈阳劝架的东北口音……《三枪》已经挠得我秃噜皮了,我还是很端庄。
不得不说,张艺谋越来越擅长拍莫名其妙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三枪》,如果以段位来论的话,《三枪》的境界已然达到黑带九段了。
有多少票房能靠耍贫嘴拯救?
从昨晚直到现在,我依然很困扰,实在是很想知道,到底有没有和我一样笑不出来的?
如果想搞笑,搞笑桥段俗套不怕,但怕太机械重复。
不说别的,基本片中所有人都腿脚不灵便,不停摔啊,绊啊,当然,每次都换来稀稀拉拉的笑声,说明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种手段依然有效。
这是默片时代的“精髓”啊,无论是卓别林还是巴斯特·基顿,这种脚下拌蒜,应该都是基本功了。
但《三枪》学来了这个,学来了科恩,但之外的东西好像挺少。
当然,上面的都不算批评。
真正的批评在于,这片子以为他在亲近观众,在“三俗”,但事实证明,这片子so不了解观众,真以为大银幕呈现下“二人转”+武林外传,老百姓就买单了?
从结果来看,“二人转”这种“舞台艺术”,还是别放大到那么大的银幕上看,有时候挺恐怖的,一点不搞笑,虽然我看网络视频,可能会很满足。
还有“武林外传”人家的”世界观“很完整的,我不知道《三枪》里怎么弄的,几乎是每个演员,都是自己一个路子的演法,估计再牛的导演也撮合不到一块去。
贴过来两个自己关于《内衣》的微博:刚看完《三枪内衣》,这是一部多么”可怕“的电影啊,我不想推荐给任何人,除非你是小沈阳的死忠粉丝。
我们国内现存最伟大的导演的作品就是这个样子吗?
这是一部喜剧吗?
这是一部什么电影啊。
充斥着癫狂、混乱、不幽默、生硬的滑稽戏,真让人崩溃,果然它是预期中来抢钱的一部电影。
建议别看。
12月10日 23:32来自新浪微博 删除|转发(124)|收藏|评论(68)《三枪内衣》证明了我们亲爱的张大导演如此的脱离群众,而他是通过用一种自认为最了解观众、体贴观众的方法反证了这一点。
我坐在满场的影院里,只有不到几分之一的人,很开心在笑,大部分都是诡异的静默,干笑,或者还有几声嘲笑吧。
我也笑了,我尽一切方法让自己愉快些,最终还是失败了。
so郁闷~12月11日 00:07来自新浪微博 删除|转发(29)|收藏|评论(15)这次张大导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国内导演中冯小刚的价值,冯小刚的价值,再也不可能被忽视了。
在“亲民性”这一点,冯小刚超越了所有国内电影导演。
冯小刚看完《三枪》会很开心吧(我居心叵测的想)。
在我看来《三枪》所谓的“三俗”,还不如十年前冯小刚的一半,比如那部《甲方乙方》。
会有很多人给张导找理由,找借口,找优点。
我只能说,干这些的人都太“善良”了,越加凸显了我的“不善良”。
什么“勇气”“尝试”“敢于三俗”,在我看来都是扯,电影不好,就是不好,没什么可多说的。
是谁说这电影很难看?
开篇的时候觉得确实没什么好感,但是十分钟之后我就改变了看法,我觉得人物刻画的很好,电影场景很单调,,连绵的山脉,红坡,却很震撼,小沈阳的红衣,安妮的绿衣,我不知道张艺谋为什么这么搭配,但这两人站在红坡上,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孙红雷台词不多,但神态却相当到位。
这电影有种推理小说中孤岛模式的感觉,里面每一个人不同性格的角色,终将走向各自的结局···
《三枪拍案惊奇》票价应该订一百二,并附赠有线电视包年一年,然后在央六放放就得了。
基本就是一个拉长了的小品或是二人转。
这破玩意根本不能叫电影。
张艺谋这厮真是猪油蒙了心,这么好的本子让他搞得不伦不类。
满是炒冷饭的笑料,连点新鲜的都没有,倒是图省事,这真是赚快钱来了,借着春晚《不差钱》的余热,抓紧捞一把。
电影真不是这么弄的,毕竟也算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这不自己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么。
是,小沈阳这一颦一笑的多妩媚啊!
不过想找乐你去刘老根大舞台多好啊,那更热闹,还有黄段子呢,那一段一段的多招笑啊。
花好几十跑电影院里一本正经的看90分钟,这不是找不自在么,你说这黑灯瞎火的。
看到结尾还来了一个喜剧部分导演尚敬。
这才多少明白点,哦,这张艺谋是拿这片当情景喜剧拍的,还专门找个情景喜剧导演帮他把关。
在尚敬的帮助下,张艺谋终于把这个片子搞成了这个奶奶样。
当然了,少不了小沈阳、赵本山他们的倾情奉献,这里处处是他们的影子。
不不不不,不是人影,我说的是风格,整个观影过程这个跳啊,一会小品,一会二人转的,就是不见电影的痕迹。
一个磨磨唧唧,毫无悬念的故事,这么好个本子,悬念呢?
节奏呢?
一部电影能让人坚持看下去,是因为他有悬念或是一些情绪的东西带着观众走,观众渴望知道下一步发生了什么,谁死了?
谁活了?
最后他俩在没在一起啊?
这就叫悬念。
而这个电影呢,会有抓人的东西么?
有一点悬念的东西存在么,一个如此精彩又交错制衡的剧本,却成了一个简单的闯关游戏,三下五除二,完活。
这倒是痛快。
还有那个愚蠢的剪辑,大段大段的情节,搞得节奏拖得要死。
黑色幽默的电影,精彩就在于各个线索之间的纠结与制衡,可这里呢,几条线索都快成平行线了,还有什么精彩可言!
确实,丫蛋和那个龅牙伙计的辩论脱口秀很精彩,这也是唯一让我叫好的地方,当当当当这么多句台词,一个长镜头下来,演员确实很辛苦。
听相声《报菜名》也就这样了。
不过这段最大的问题是:这分明是个鸡肋啊,精彩是精彩了,这玩意破坏气氛啊,上一场是孙红雷要杀人,下一场是孙红雷去见倪大宏,中间夹这么个玩意,真当是电视插广告呢。
剧情也是漏洞百出,孙红雷假借杀闫妮和小沈阳,骗取倪大宏信任,于是搞来两人带血的衣服,这俩人的衣服哪搞的啊,他俩为什么会睡那么久,这跟孙红雷有关么。
这里就缺交代镜头。
小沈阳埋倪大宏,说是自己以为是闫妮杀的,他帮着处理一下,同样也缺一个交代镜头,他怎么就那么确信是闫妮杀的,起码你在小沈阳看见尸体的时候给个闪回,强调一下闫妮的杀人的决心,这种不严肃的叙事省略,很容易造成歧义。
包括这么谨慎小心的孙红雷,为什么突然狂性大发,跑去杀小沈阳,一个阴险狠毒的人,如果狂性大发,一定是要被屡次刺激才会如此,而孙红雷这种,就有些太莫名其妙了,搞得人物性格也不统一了。
注:以上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我知道,即使我再骂这片,还是很多人会去看的。
不过我觉得,这种片还是下载下来,用鼠标拖着进度条,快进着看看就得了,花钱去影院,即浪费金钱又浪费生命,真是不值。
虽然上面风声紧,但是下载一定会有的,加油吧,少年们!
临时和朋友们说好晚上看电影。
由于他们告诉了我对于风云2的感受,而在影院现场看见<<刺陵>>大幅精美海报上的几个主角面部无一幸免的被写上了“垃圾”、“烂片”之后,就决定大家看三枪。
而接下来的观影事实证明,这个选择颠覆到可以用百感交集来形容。
一般来说,作为一部珠玉在前的改编电影,导演一般在动手前都会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有能力的拿出能力,有态度的拿出态度,如果都没有,那么至少可以拿出人类的廉耻之心,让观众看见你的诚意。
然而本片的震撼之处就在这儿,他通过小学生文艺串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五官,那么他就可以随心所欲。
小沈阳的招牌式表情,闫妮的脸谱化表演,为牵线搭桥而强行存在的赵六和陈七,被十面埋伏小妹灵魂附体的老板,以及被也许是财迷也许是杀手也许什么都不是的什么东西附身的孙红雷,外加几个常见的庸俗笑话,一段司空见惯的杂技表演,在导演的镇定自若的编排打造下,终于实现了以烂片作为09年内地电影闭幕献礼的奇妙梦想。
熊猫大侠的导演是不幸的,如果不是档期早了一点,这个任务原本应该由它完成(这里并无歧视其它烂片的意思,只是风格上熊猫大侠与之比较接近)。
客观地说,本片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感受,比如在逻辑上它不但不离谱甚至可以说十分清晰,但是却能够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令人作呕的混乱,这一点是我以前不曾想到的。
再比如本片虽剧情荒诞、角色苍白、台词无聊、配乐道具简直无一可取,但是却能在悬念的制造上做到引领观众直到终场,并取得集体爆棚(终场亮灯时,几乎观众一致的发出疑问:这就完了??
就是这??
)和一致怀旧(毕竟这样的片子现在几乎不存在了)的效果,同样让人不可思议。
至于能够费尽心机的将一个惊悚悬疑的故事讲的有如烟酒摊的账本一般平淡乏味,这就不仅仅需要才华,更需要境界了。
当然对这些亮点的发掘要建立在不去寻找电影深度的前提下,因为对于一部当代版的看图听话来说,这是毫无意义的。
不过导演在电影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比如其善用的以色彩风景画面来转移分散观众注意力、以图达到忽略其布局能力丧失的做法,这次却运用的很不成功,毕竟火锅用羊肉片一般的背景终归别致有余而美丽不足,二来观众们的欣赏取向也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上个世纪。
作为拼盘杂烩的庸俗化电影,三枪在诸多烂片之中依然堪称里程碑式的杰作,其开创意义和魄力就在于敢于以科恩兄弟的大作搭建舞台,让自己的人马肆意唱戏,并且试图在商业市场中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
或许你有钱,或许你一样没脸,但是你敢去幻想用这样一部不忍卒读的影片来换取商业上的重大成功么?
一个人拿自己的名气(注意,不是名声)去冒险并不难,难的是一群人拿自己的名气去冒险,大家呕心沥血的去演绎一个不知所云的谋杀案,借此表达一种有奶就是娘的人生观,这才是最难的啊。
作为一名国际著名导演,却拍出了这样一部不知耻近乎痴的影评,对观众的观影品位做出了如此豪迈的挑战,实在让人刮目相看。
不过考虑到张导还曾经拍过令人大彻大悟的英雄、拍案叫绝的十面埋伏,所以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破我的心理防线,倒也是合情合理。
张导说“本片已经是我无厘头的底线了。
”我对此的看法有三点,首先是张导天真的以为无聊就是无厘头。
其次结合影片,得出的结论是:张艺谋+张艺谋式无厘头=钻石级烂片。
三来以我对张导近年来影片的了解,认为他这句话如果不是自谦之词,那就是还没有真正了解自身的堕落潜力。
电影在孙红雷神秘的微笑中结束了,最后的集体舞蹈伴随着演职员表,还有如潮水般的叹息和唾弃声,一道见证了09年度大手笔烂片所能达到的辉煌高度。
我并没有急于离席,因为我不愿意错过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然而一向性格温和的朋友却一反常态的拉着我速速离场。
“你急着上卫生间?
”我有点不悦的问。
“是的,不过有比这更急的。
我要先去找一支笔,免得晚了就找不到可以写的地方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冲三枪的海报努了努嘴。
钱使磨推鬼
看的呕吐不止~
中国人要的是快乐,为人民服务是很重要的
陽崽還就是情深意重了!
x
在奥运会开幕式的大雅之后,张艺谋本想出人意料的搞出一大俗之作,没想到玩过了,不今不古不土不洋的整出了一东北二人转+春晚小品集锦,简直是赵本山师徒的合家欢。几百万美金买回的科恩兄弟的《血迷宫》剧本,就这样被无耻的糟蹋了。尤其片尾众人一起挑二人转+disco,可谓晴天霹雳般的雷人
真心的,在电脑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第一部能让我完全睡着的电影。我娘说我理解不了这电影的内涵,其实我想X张XX他二大爷。
如果不考虑喜剧的成分,它是部悬疑片;如果换成几个职业的演员,它其实没那么烂;如果张导舍弃他那大红大绿的着色,改变些灰色的基调,它就挺黑色的;如果没有之前的那么多如果,它也不会有那么多票房了----宽容些看待,至少这个悬疑的故事不错
干嘛不好看这个。豆瓣好多托儿
我很喜欢科恩兄弟的原版《血迷宫》,张艺谋在大框架上没有做任何改动,用弱智低俗的本山小品桥段和科恩式黑色幽默相互配合,有些不伦不类。但张艺谋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用当前流行的“雷人元素”来吸引眼球和玩弄色彩空间。失败之处在于收尾太快,且结尾不够峰回路转。
前半段是小品的大杂烩,后半段突然转悬疑···
不要疯狂的迷恋导演,他只是个传说
三枪翻案,其实想象原版是怎样蛮好玩的
演员恶俗顶了!剧情闷骚透了!!色彩牛逼绝了!!!PS:又一次华丽丽的外表掩盖了闷骚骚的剧情~~~
可惜了孙红雷,老谋子已经不会拍片了。
这么搞笑,怎么能不推荐
天啊 这还需要编剧 完全照搬血迷宫
委屈了孙红雷
从电影院那我去了2天才买到票的场景来看,张艺谋是年末贺岁片的大赢家,在家看或看抢版的,又或是还没看想看抢版的都还是去影院吧,因为这不仅是一部喜剧,而是一部惊悚喜剧,那音效配的,老大声了。
你也妹拿正眼儿看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