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片名,相信大家也是懂得是双关,无穷之路,字面是说没有贫穷之地,还有应该就是延伸出来的,致富之路的无穷无尽。
地点的选择是精心选择过的多样化。
西部各地依据自身特点的特色脱贫路:生态脱贫、生活脱贫、生存脱贫等。
当然最为艰苦的是生存脱贫,这边的扶智之路也最为吃力。
国家在这些地方的脱贫路上花了大力气,金钱、干部、技术、人员和政策等各种往这边来砸,结果终究是好的。
难忘的是,西南重男轻女的边陲小镇走出的咖啡致富路,女主人那自信的眼神,风餐露宿的外貌下这份自信更是增添了些知性。
难忘的是,宁夏前后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人为的力量。
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这基建的手臂也触及到了贵州等地,让这些地方不再危险渡江,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基础设施上去了,财富才会过来,日子才会蒸蒸日上。
知道国家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大概也知道这纪录片是给香港市民的知识普及,也正是因为这原因,主旋律偏强,仿佛是披着羊皮的狼,换汤不换药,没有让人看到惊艳的一面,看到最后几集已经腻了,不用看就知道大概讲市什么的千篇一律,没有讲到不为人知的一面,当然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才有感动中国的获得。
早就听过这部纪录片,还看到该片获奖的消息,但一直没有下决心把它看完。
一来是有关扶贫的纪录片本就不少,二是对香港视角下的“扶贫”究竟如何还存在疑问。
最近看到B站上线了本片的第二季《无价之保》,又有了想看的冲动。
既然如此,就把第一步索性先看了。
看完之后,虽然没有特别震撼,但深感这部片子既全景介绍了精准扶贫的“面”,又不忘介绍各个扶贫案例的“点”,把点与面顺滑连接起来的,正好就是主持人陈贝儿。
整部片子看起来既像是主持人前往乡村体验生活,又能在恰当的时刻跳脱出来告诉观众:当前看到的幸福案例,只是我们国家精准扶贫千千万万个案例中的普通一个。
落专思达,深浅兼顾,这种分寸很不好把握,《无穷之路》的导演的确很成熟。
跟随着主持人的视角,从千尺悬崖上的阿土列尔村,到飞沙走石的“苦甲天下”西海固,再到“天堂之城”理塘,每个故事看似意料之中,缺乏戏剧性,但影片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就是,扶贫不是演戏,最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12集中,摄制组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令人印象深刻。
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到这些地方,感受扶贫干部与群众的不易,更加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
今天来谈谈使命感。
网络上,使命感的定义为:一个人对自我天生属性的寻找与实现。
换言之,使命感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事,应该去承担什么责任。
一个人一旦拥有使命感,就像茫茫大海中有了灯塔,他会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为达成目标而不懈努力。
我在看《无穷之路》的时候,“溜索医生”非常触动我。
他得此称谓是因为他早年当乡村医生的时候,通过他们当时当地唯一的两岸交通工具——溜索,跨过汹涌急促的云南的怒江大峡谷,给对岸的病人治病的经历。
一天这么来回四五趟是常态。
通过溜索过江给人看病是非常危险的,很多村医上任没多久就会申请调去县城,“溜索医生”是怎么坚持在这个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的呢?
说来也简单,仅仅源于一个承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这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地方。
在“溜索医生”还没有当上乡村医生的时候,他得过一场很严重的病,后面他的师傅救好了他。
后面他更坚定了当乡村医生的信念,跟着师傅进修医学技能,并承诺要看好村里的病人,他把这个使命刻在自己的骨子里,坚守了近四十年,并还在继续坚持下去。
(小小剧透一下:现在当地好的改变是有桥了,“溜索医生”不用再通过溜索过江给人治病,只需要安心在诊所等待病人上门看病。
)驱使这样的实干家坚守一个岗位的,通常不是出于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即使所做的事情存在很大的风险,且每次过溜索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但他却并没有因此退缩,害怕一定不是他放弃救死扶伤的理由。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使命感强的人,比如保家卫国的烈士英雄,把拯救社会环境放在首位的企业家,所做的事情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但是这份使命感,让他们变得无比强大,人生充满意义。
找到自己的使命吧,并为其奋斗!
这样的纪录片,原来出自最爱的TVB之手,小团队小制作,但是脚本和维度让人感觉清晰,从之前的贫困🆚扶贫后的改变。
耳目一新、主持人的功底和素养感觉都💯,希望央妈给类似这类的节目多来点经费,tvb yyds感觉今年的心中第一有了,在某埋上看的,如果画质能更加清晰一点就好了,豆瓣的第一个点评献给它了,值得一个五星在我心中
作者:Bind 一亿人口,什么概念?
接近俄罗斯、日本,差不多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在2012年时,我国光贫困人口的数量就有整整1.28亿。
八年时间过去,随着庞大扶贫工程的进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跟随TVB主持人陈贝儿和其团队的脚步,见证这条 「无穷之路」 是如何建成的。
旅程的第一站是被称为「悬崖村」的阿土列尔村,一个因地势险要而闻名全国的贫困村。
其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当地大多数村子都是因地致贫,而它又是里面最极端的例子。
悬崖村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间平地中,与平原低地相比可谓是「天空之村」。
从前,村民们出村下山,要攀爬接近一千米的悬崖,落后危险的土路和藤梯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因为近乎与世隔绝,村民也就没有什么收入。
平日里如果种些普通粮食背到山下卖,微薄的利润和上山下山的劳力根本不成正比。
更惨的是要被人发现是阿土列尔人,那价格还会被打压,总不能再背回山上吧。
自给自足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年轻人总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去城里打工赚钱。
年龄大了的父辈因为腿脚不便不能下山,留守老人就逐渐成了村子里的普遍现象。
针对这样一个贫困村,扶贫书记帕查有格决定先从生产、网络等方面入手。
2016年时,村子里通上了自来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油橄榄、三七苗木。
同时连通4G网络,让从前消息闭塞的村民开始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与世界交流。
网络的普及带动了当地网红旅游业的发展,擅长爬梯的某色拉博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年轻人用直播平台向网友展示本地的自然风光,让悬崖村一跃成为旅游景点,还开了民宿旅店。
当然,最基础的修路是扶贫工程里的重中之重。
对悬崖村来说,是修钢梯。
1500根钢管,约1000级台阶的钢梯,为悬崖村打通了去往外界的新路。
但归根结底,悬崖村还是那个悬崖村,不论是上学还是务工都有千米海拔的障碍。
为了真实感受村民的生活,陈贝儿一行人选择身体力行地爬一次钢梯。
什么感受呢?
一眼看不到头的漫长苦熬,最陡的地方甚至有90度,又累又惊,加上千米钢梯中间没有厕所,爬了六个多小时的团队里有人都穿上了纸尿裤。
所以钢梯虽好,但仍是挡在扶贫前的一块大石头,让阿土列尔摘不下悬崖村的名字。
既然基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就来个最「治本」的法子——易地扶贫搬迁。
2020年5月,悬崖村村民集中搬到了县城里新建的现代社区,并只需缴纳一万元。
配套的教育、医疗设施,提供工作的现代农业园区,一步到位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历时8年,从兴修基建到易地搬迁,悬崖村走完了自己的脱贫之路。
下一站,发生在与四川紧挨着的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故事。
关于这里几十年的贫困历史,当地人说不完讲不完的必然是切断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怒江。
汹涌的江水,巨大的跨度,想要前往对岸,人们只能依赖那看上去十分简易的溜索。
绑好带子挂上铁钩,当地人横跨怒江的出行方法仿佛一场危险的极限运动。
「滑索医生」邓前堆有时一天要过江四五次,曾经因为溜索故障还撞伤了膝盖。
撞伤还是小事,小小的溜索带人载货这么多年,被怒江吞噬的生命也不在少数。
虽然溜索勉强改善着居民的生活,怒江却依然无情地把他们按在了贫困之中。
时间来到2016年,投资14.5亿的77个「溜索改桥项目」开始实施。
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溜」、全长470米的金沙江溜索从出行工具变成了旅游项目,而怒江溜索也就此成为了历史,当地居民全面进入了「大桥时代」。
不过溜索并没有彻底消失,从江上到山间,它们完成了「下岗再就业」。
新兴的草果种植业,为人们带来丰厚报酬的同时,从山上背下草果又成了难题。
从山间拉一条钢索,让一袋袋草果顺势而下,当地人巧妙地发挥了他们的溜索经验。
为了进一步脱贫致富,教育行业也不能落下。
兴办学校,保证小学入学率,同时发展专业教育,让每一个年轻人都有一技之长。
同样从基建开始,到为下一代人铺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顺利摘掉了自己的贫困帽。
这部陈贝儿主持、TVB出品、豆瓣9.6分的《无穷之路》无疑是今年最佳国产纪录片之一。
虽然制作团队来自香港,是第一次接触内地贫困地区,人员也只有五人,但他们却用镜头记录下大陆扶贫中真实的一面。
尤其是悬崖村在易地搬迁后,团队还特意进行了回访,拍摄了某色拉博幸福的新生活。
和客人一样与当地人亲切交流,主动尝试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陈贝儿在片中的表现格外出彩。
花六小时爬上千米钢梯,挂上溜索滑过怒江,有勇气又毫不做作。
当她听到邓前堆医生坚持自己对师傅的誓言,留守农村行医三十几年时,哽咽的声音背后是宝贵的真情实感。
内容真实,主持人真挚,该纪录片的标题「无穷之路」也破有深意。
结合扶贫主题,「无穷之路」指的当然是没有贫穷,也就是消除贫困的道路,而只看它的本意,扶贫工程确实还有最后一段路需要走。
九月初,国务院督查组曝光了贵州纳雍的扶贫农业园荒废五年之久,专项资金862万去向不明,57万元土地流转金拖欠不发,扶贫成了一纸空文。
上半年,央视报道洛南扶贫造假——五保户安置点荒废,村民喝不上自来水,当地工作人员抢夺记者手机……扶贫是好,但必须落实到最后一步,扶贫才能真正地惠及百姓、造福百姓。
目前《无穷之路》还未播出完毕,后面几集里陈贝儿还会前往四川理塘采访丁真。
安利观众开追的同时,也希望未来TVB能带来更多这样的优质纪录片。
一天看完了,意犹未尽。
贝儿和她的团队实地探访坐落在大江南北的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山海情”故事,都有扶贫干部和村民们的心血与付出。
每个村庄的脱贫方式五花八门,不过都是先建设基建,要致富先修路是永恒的真理。
省份对口帮扶贫困市;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扶贫干部利用互联网模式致富等,这些脱贫方式实实在在帮助了村民们过上温饱不愁甚至还有富余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主题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从单一的物质脱贫到教育脱贫再到精神脱贫都讲到了,从悬崖村给予安置房到贵州贫困村让留守儿童返校学技术再到云南孟连叶萍女士女性意识觉醒,谋求自己的事业,走出自己的“咖啡人生”,率领全村靠种咖啡致富。
这部片子真的就是记录,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遮掩贫困,记录了宁海固从飞沙走石狂风虐的戈壁滩变成沃野千里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从贫困的最初模样质变到现代社会,宛如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化之大,令人振奋令人惊叹!
中国人的力量的真的是无穷,想起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举哥和国际友人尼克参与广西脱贫的事真的令人泪目,为何这么好的故事没有进行宣传,还是很好的电影故事来源。
贝儿这个主持人既是个社牛又是个共情能力强的人,又能妙语连珠升华每集的主题,最佳主持人实至名归,期待第二季!
她没到一处都会体验贫困村村民以前的生活,爬天梯、溜索道、摸蚕等,这些令人胆颤的经历她若无其事地体验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这部片子的背景音乐太棒了,音色多变又清脆。
何其有幸出生在中国,生长在中国,希望有更多的人脱贫;更希望这些已脱贫的村庄;不会返贫。
印象最深是怒江那集,就像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世界,他们没有时间概念,谈及生日,他们会说“我从雷雨中出生,在湍流中长大”,他们的时间是自然。
“直过民族”女性的唯一命运是嫁人,存续民族血脉。
对于“直过民族”的子民来说,文字、时间、卫生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化概念在他们眼中无异于马孔多村民见到的第一块冰。
现代化永远是一柄双刃剑,许多我们所谓之日常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
现代人惯于盲视,人文社科知识分子只会满嘴“国家机器”,只会跟着域外的脚步咿呀着“capital control”“idealism control”。
他们看不见“直过民族”早已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命运,他们看不见如果“直过民族”真的去遵循他们创造的那套自由话语去生活,他们的命运只有迅速消亡。
究其根本,知识分子大概从来没想过,从来被自己视若神明的某些文化概念,只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便利而已。
“情动事实”——德勒兹说,它自己生产自己的客体,它为自己赋因。
今天,“直过民族”的一名女性离开自然,进入现代社会,她迈入了所谓的“国家机器”中,她再也不能贴近曾经的山林。
她被“禁锢”在现代时间里,知道了何时起床,何时睡眠。
她有了“卫生”概念,于是她不得不频繁洗手,并尽量保证自己的牙是白色的。
这样看,“直过民族”大概很悲惨。
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度福柯化的“规训社会”语境中,她却发出了最振聋发聩的声音:“嫁人嘛,以后再说”。
再一次,现代人自己生产了自己的暴力,并扇了自己一巴掌。
而现代性的性别,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PS:陈贝儿简直是太亲切了!
作为广东人很多年很多年看过TVB,这节目重新吸引我关注。
拍的很不一样,真切认识到扶贫现状!
以前对于"扶贫"只存在文字空洞认识,从没想过国家还存在那么艰难的一些人。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很震撼那里的孩子梦想如此的简单。
放在我们这就属于"废弃人生"!
可看着他们憧憬的,说实话很匪夷所思!
这甚至是在国家努力下,才脱离原先更艰苦条件下。
希望祖国原来越强大,让更多人民得到温暖幸福生活,"共同富裕"也得到实践!
感谢女主持人敬业,感谢这出色团队,中国缺这样敬业之人!
中国加油!
1.最近看德国记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看到世界各地穷苦地区孩子们上学的不易。
但那些政府几乎无所作为,很难有改变。
紧接着看无穷之路,发现中国就能凑齐各种版本的翻山涉水上学路。
但让人欣慰的是,这些现状在2016扶贫工作中一步步改善,他们有路有桥有学校可以上学了。
这比看翻山涉水上学路更让人有生的希望2.看到云南怒江为失学儿童开办的职业学校,心里犯嘀咕觉得吃力不讨好。
这些娃都不服管教,也学不到啥东西,老师教起来也难,为啥费这劲。
看到老师说,这里的女生一到年纪就嫁人,问她们长大干啥,她们说嫁人。
但有小女孩来这学习,喜欢上了烹饪,再问她长大干啥,她就有了除嫁人的答案,去开间饭店。
是啊,也许学不到什么知识,但文化思想的熏陶观念的改变是多么重要。
是啊也许不是人人都能改变,但海滩上的鱼虽然救不完,但能救一条是一条,因为被救的那条鱼她在乎!
3.看到宁夏西海固,山海情居然是拍的这个故事,生态脱贫。
这位福建老板从那会那么火的房地产到西海固种葡萄,酿红酒。
被人说脑子不好,但企业家精神就是看准了相信自己的判断,还为那么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看看许家印的下场,就知道这位福建老板是有智慧的。
4.农村妇女创业有机农业,看得准又坚持得住!
果然成大事者就是有不同非凡的特质。
再看到为了提升妇女地位,而带着妇女创业的云南叶姐,真的看到了女性力量!
总结这两个案例,都是先有高于一般人的远见,认准了商机,遇到困难一直咬牙坚持,不断学习不断精进,最后终于柳暗花明。
而那些指指点点没有远见的人终究只是故事的配角。
5.I see nothing but poverty.脱贫攻坚的路上居然有尼克这样的国际友人,他赞成中国脱贫攻坚的授人以渔,比欧洲的直接发钱授人以鱼更系统成熟。
这是真的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退休后的人生居然还能如此精彩而有意义。
交流不了怎么办,我是来干活的不是来说话的,真的是位质朴又实在的人。
最后四十万通了上山路,那崎岖蜿蜒的山路,就像这个节目的名字一样,无穷之路,是消除贫穷的路也是没有尽头需要一直向前的路。
在过去两年里,关于全面脱贫的相关新闻报道、实践学习已经参加了很多,虽然也为那些惊人的发展数据骄傲,也因一些扶贫干部的事迹感动,但对于脱贫者的生活始终少了一些真实的体会。
这种疏离感使我始终难以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要为了贫困人口投入不计其数的金钱和人力,为什么扶贫干部们要坚持扎根农村,赔上自己的大好年华乃至生命?
但随着贝儿的脚步,我看到恶劣的环境是如何扼杀人们追求幸福的期待,而出身贫困地区的人们又如何为了幸福拼搏努力,我想这就是扶贫的意义所在。
跨越出身、种族、性别,追求生活的幸福满足和精神的自由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命题,即使是山深处直过民族的孩子,亦应当有机会认识世界,学一门技术,不去向老天爷讨饭吃。
贫困的原因大多相似,都是因为不宜居或不开放的自然生存环境,脱贫的道路各有各的不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等等。
贫困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它影响了生态改造、技术教育、女性权益等方方面面。
贫穷的是物质财富,困住的是千千万万人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我认为这部脱贫纪录片尤其好的地方,它始终着眼于“人”,镜头以一种极为细腻的手法捕捉了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希望与热切,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所共有,也因此能让观众深深共情。
渺小而平凡的人,于一无所有的低谷发出生的呐喊,向看似不可打败的命运扔去战书,在一次又一次直面困难时直着不服输的脊梁,人性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这个励志故事让人没法不动容。
可以作国家的外宣名片。“无穷”or无“穷”?👍💪👌
弹幕说应该让国足每天来爬悬崖村哈哈哈哈哈哈
不太吸引
真的很不容易
有得到就有失去,他们失去了什么?特区没落也是必然
从第三视角看脱贫之路才是获奖的最重要原因吧主持人的共情能力非常棒,几个脱贫点的探访细节也都涉及到了特别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脱贫策略在这个节目里,用比较接地气的方式体现出来(对于香港人来说,政府出资搬迁至100平的房子,贝儿实名羡慕吧)但可能由于普通话表达的原因,纪录片在升华脱贫的立意的总结能力差点意思。这一点还是得靠“央爸”的文案
为陈贝尔点赞👍为国家点赞👍
很红很正呢
不如以前NHK拍的
真的很棒,真实又不做作,非常的接地气。非常感动那个山顶的小村庄,这些台阶爬一爬真的要老命了...主持人特别亲切!
题材挺不错的
纪录片不是应该不带立场,不带感情的记录真实么?本系列片的切入点不错,但是加入了过多的感情色彩渲染,加上华润集团投资的扶持,有沦为宣传之嫌,所以我觉得对不起9.5这么高的分,抱歉了。
能以tvb的视角去阅读这场伟大的扶贫运动,你会明白国家的伟大,同样的希望经历过黑暴的香港真的能抓住这一次的机遇,真正回归。
主持人➕团队厉害,但是内容就浅一点
很好看。推荐。
还是人文纪录片好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看着这么多人努力,感动万分
xinao
穷苦的汉人还有很多
单说电影艺术,完全没有叙事结构,配乐出戏,看个片头像旅游节目。所谈主题很正,多一星。
比新闻联播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