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这部电影,在脑海里回味了许久,想写点什么,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想放下笔,却又总觉得有些东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十年前的某个暑假,我歪在床上看完了那本书。
早已经忘了剧情,只记得夏天明媚的阳光都赶不走书里的阴冷,只记得压抑从始至终,像是在黑暗的暴风雨里摸索着穿过一座被诅咒的山庄。
十年前的那个孩子,还不会写什么诸如“爱的另一面不是恨,爱的极致才是恨”的句子。
十年前的那个孩子,还不能想象人生,只能看到一本书的扭曲和压抑。
十年后,长大的孩子借着电影又记起了断断续续的剧情,长大的孩子开始试着想象人生。
Heathclif,Catherine,他们是之间是爱还是恨?
是爱到极致的恨吗?
还是根本就是恨?
他们原本有机会幸福的。
他和她准备私奔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那是蝴蝶扇了扇翅膀,从此种下了芥蒂的种子。
他看出了她的犹豫,他们没能离开。
他仍然爱她,可是他也怨她,怨她那一刻的犹豫放弃了他们整个的未来。
她听出了他言语间的怨恨,于是她怨他的不理解、怨他的言语相讥、怨他的郁郁寡欢。
她赌气,扬言要嫁给另一个男人,另一个给她荣华富贵、对她温柔相待的男人。
可是她怎么会,她爱他如生命。
但是他信了,就在她决定宁负如来不负卿的晚上,他一个人背起行囊去了远方。
一去三年。
他回来的那天,是她结婚的日子。
他早知道她结婚的日子,可他没有早一天回来阻止那场婚礼,没有早一天回来拯救他们的幸福,他选择在那天递给她一张纸条“I know you betrayed me.”他宁愿这样惩罚她,也不愿挽回她。
只因为他恨她,恨她那年放弃了他。
他不是没有后悔过,他说他如果知道毁灭一个人这么容易,他就早点回来了。
他没有早回来一天,在相爱和伤害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在他们相会的悬崖边,他们相拥、相吻,他看出了她眼里的内疚,她一遍遍的说着forgive me,可他还是拒绝了她,因为她失身给了自己的丈夫,他不能接受不纯洁的她。
那一刻她跌跌撞撞的离去,那一刻再无挽留也再无回头。
他开始追求她丈夫的妹妹,他让她两处为难,他让她和她的家人都不得安宁。
可是,她怀孕了。
知道的那一瞬间,他心如死灰,于是当天他就娶了那个不谙世事的妹妹,带着她,又一次远走他乡。
他只是为了随便娶一个人,他不爱他的妻子,一丝都不爱,他一直爱她,可是他更恨她,他想让她也感受到这种被背叛的痛。
他成功了。
怀孕的她知道了他娶妻远走,她终于也体会到了那种钻心的痛,她在寒冷的夜里吹着凉风、她不吃不喝。
三个月后他回来,她已憔悴。
暴风雨的夜里,她一个人去了他们相会的悬崖,怀孕的她昏倒在那里。
她对生命已经了无留念,生命里没有了他,她要如何活下去?
她只想死在他怀里。
她去了,留下了一个孩子;他活着,却只有扭曲的生命,行尸走肉。
生命就是一场蝴蝶效应,她负他一毫,他就要负她一厘,他伤她一寸,她就要伤他一尺。
如果开始的那一刻不是伤害,如果她付出一毫,他回报一厘,他爱她一寸,她就爱他一尺,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他们一直有机会幸福的,私奔的时候她可以不犹豫,她犹豫的时候他可以理解,他不理解的时候她可以安慰,她不安慰的时候他可以坚持,他不坚持的时候她可以守候,她不守候的时候他还可以阻止,他不阻止的时候她还有机会离开。
可是一直的一直,没有人放弃伤害,直到天人两隔。
在相爱和伤害之间,他和她都选择了伤害。
这真的就是相爱吗?
相爱除了拥有,就没有隐忍、就没有付出、就没有成全吗?
也许仇恨、也许伤害带给人的感觉比相爱更强烈,就像辣比甜更能带给人味觉上的快感。
可那不是爱,那只是扭曲的生命。
说它是心理教育片并没有调侃的意思,只不过想不到更好的名字。
我是把它当做剧情来看的,所以很丢人地在阅览室对着屏幕哭的稀里哗啦的。
在离考研仅剩六十几天的宝贵的下午,我默默地宣泄了最近积聚的情感,可是希斯克里夫的情感是在沉默中爆发的。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很想给当初的自己一些建议。
如果可以到希斯克里夫那个年代,很想对年幼的希斯克里夫说:找到自己的位置。
肖恩家的大儿子也说过这话,带着仇恨和嫉妒。
希斯克里夫太自尊了,同时又太自卑了。
他的世界充满了嘲笑和轻视。
他用冷冰冰的躯壳来对抗这个世界,在别人的眼中沉默,古怪,缺乏感情。
他在默默地积聚仇恨,复仇是他的支撑。
当所有的仇恨都爆发,就足以毁灭一切。
希斯克里夫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肖恩先生给他的位置是儿子,可是这个位置太飘摇了,只能让他觉得痛苦。
他的敏感,孤僻都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他的世界。
他的内心中充满了能量,极致的恨和极致的爱。
可是他的自卑使他在爱面前也是退缩的,他不会爱。
因为他不会爱自己,他对他自己也充满了恨。
他用恨来掩饰自己的虚弱,而在爱面前假装强大。
他把凯西视为自己的灵魂,但是他却在不断折磨彼此。
他的歇斯底里,他的掩饰和自嘲都是病态的,他的一生都在复仇,没有人的爱可以拯救他。
其实是他自己推开了凯西,他应该觉得幸福了,善良的肖恩先生,年老的奈莉,深爱他的凯西,他自己聪明健康,可是他执着于周围人对他的恶意和嘲笑,失去了怜悯。
他的恨让人家破人亡,他的爱更是伤人至骨髓。
后来爱上他的林顿小姐对希斯克里夫说她应该庆幸他没有爱上自己,因为被他恨好过被他爱着。
凯西死后,他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他的复仇计划还在继续。
当所有一切都结束,只剩下凯西的女儿和凯西哥哥的儿子,还有年老的奈莉,就像当初的他和凯西,只不过再没有仇恨和复仇了。
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似乎得到了安宁。
他说他从来没有这么坚强过。
希斯克里夫很帅。
奈莉是其中唯一一个自始至终充满温情的角色。
以前书读了一半现在看这个新出来的电影欧洲风情 旷野 大风 房子 服饰 英式口音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爱恋与复仇与挣扎的世界世间上的事情 你根本无法掌控 即使相爱 可又能怎么样呢相爱 很多种可能同性 可能关系太近 可能身份不同 可能不被世人接受不管怎么样 我们相爱但是 在这社会上 就注定了相爱这个词 实在是举足轻重它却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内在相爱的人 会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它导致伤心 难过 仇恨 使人为之改变 疯狂从而影响社会为何我们就不能简简单单的爱呢?
为何会有这么多未知数和变动呢kiss from a rose
人有一种报复的本能的,当我看到凯西知道希斯克利夫要和伊莎贝结婚的时候那种疯狂的样子,我觉得报复是一件甜美的事情。
我为什么要一边看着这个烂片一边哭?
伊莎贝对着希斯克利夫说,被你恨着要比被你爱着好。
我就想起很久之前的blog上我记过,有个陌生人说我是一个充满恨的人。
我觉得他说错了。
我没有恨。
一定要有的话,我最痛恨的应该是我自己。
像希斯克利夫这样的人究竟是不是懂得爱?
我终于开始怀疑这个问题了。
被loser们辐射着就是不一样。
再看凯西,她是个多么不可爱的女人,骄纵,恩将仇报,是非不分。
(我们可以为了爱情这样么?
)或者是演她的女人太丑了?
斗鸡眼,嘴还能更宽一点么?
希斯克利夫也是,不过我原谅他,因为他是个卢瑟。
是我心情不好还是我变了,还是这个电影实在太糟糕了,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情结现在看起来没有那么美好?
才看《呼啸山庄》2009版,至于与所谓经典版的1998比较,我更喜欢这个版本,因为,这里面的希刺克厉夫是一个人,不是一个鬼,在此之前的片子里,他都是一个魔鬼,而在这片子里,在众多人赞赏男主角的言辞,观众们都已经感受到了他是一个人。
或者可以这样说,艾米莉·勃朗特在她书里没有写出来的,希刺克厉夫值得人怜悯而不是仅仅获得憎恨的,更或者表达不够成熟的地方,这片子展现了出来。
对于《呼啸山庄》这样的名著,其实我个人拙见,阅读作品,最好能对应作者年轻的写作时段,比如此书,最好年轻时候读,年轻时候看,等着自己也“绿叶成荫子满枝”之时,偶尔回顾一下,会更加明白为何毛姆和伍尔芙都那么的推崇艾米莉·勃兰特的这本小说。
写我们人类的欲求吗?
那些更“伟大”的作家写了,揭示了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物质的。
而艾米丽·勃朗特在那个所谓工业化社会来临,人性化时代来临,现代化来临的时候,其实写的是人类亘古以来,一直都留存着的欲念,毛姆和伍尔芙都只是说艾米莉·勃朗特在说——“我,我们,这句话没有说完——”而于我来说,人生过半,再去思量《呼啸山庄》里的一切,无非不过是——求不得。
“求不得”这三个字虽然是佛家的,但,实际上,人生之旅中,很多很多我们苦苦追求,就是无法得到的。
不管是亨德利求父亲的爱,不管是埃德加求凯瑟琳的爱,不管是伊莎贝拉求希刺克厉夫的爱,等等,都不可得,更精彩的是明明相爱的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却也因为等级、地位、金钱、名誉等等与相爱无关的而“求不得”。
“求不得”的结果,自然产生很多暴虐的行为。
亨德利对希刺克厉夫的鞭打,希刺克厉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报复,皆是如此。
人生之“求不得”,是一大痛苦,而当年未满三十岁的艾米莉·勃朗特就体会出来了,虽然她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文中两个相爱的人相互折磨,相互伤害的痛苦则久久地留在读者心中不能释怀。
只是,读者总归会走过三十岁,总归会经历爱情,总归会经历婚姻,总归会长大,有一天,他们也会放下这份执着的,但,又多少人会放下这样的执着呢?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放不下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放不下,甚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不能放下。
感情,提得起又能放得下的,毕竟都是极少极少的。
因而,就让人类放不下的感情来一次痛快淋漓的放肆吧,艾米莉·勃兰特这样想着,这样写着,完成了她作为世界文学史里一个标记的名著——《呼啸山庄》,好评随着年代的流逝,越来越超过了她姐姐夏洛蒂·勃兰特的争取个性独立的《简·爱》而2010版的影片则将艾米莉许多流于文字描述的、显得脱节的故事情节给补齐给圆满了,不能不说,影片的编剧和导演领悟了这本书艾米莉“求不得”的奥秘。
好在,不管怎样,不必纠葛于几个男女主角和配角的感情,一如毛姆和伍尔芙说的,最终,爱情不能代表人生所有一切,只有欲念它一直纠葛着,令谁也放不下。
人生之痛在此,只怕人生之美也在于此,因为有了欲念的追索,才有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如影片里希刺克厉夫的给自己一枪的结束,无非不过是因为实在是“求不得”了。
“求不得”,何不放下?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天涯抽风,先发豆瓣,回头贴天涯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606403147&PostID=36318034&BlogID=150117
--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象一个孤魂野鬼 --你有理由怀着一颗骄傲的心而腹中空空的去睡觉。
骄傲的人自讨苦吃,然而,如果你为自己的心胸狭窄感到内心不安的话,那么,你就必须请求宽恕。
--我很想驻留在那个光辉灿烂的世界去,永远没有烦恼,不是以朦胧的泪眼去看它,也不是以痛苦的心情去追求它,而是真正的和它在一起,在它之中。
--你爱我——那么有什么理由要离开我?
什么理由——回答我——是因为你对林顿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怜爱吗?
因为苦难,屈辱,死亡,以及上帝魔鬼所能降罪于我们的一切都休想使我们分开,而你,出于你的一厢情愿,却这么做了。
不是我伤透你的心——是你使自己心碎。
你使自己心碎,也使我心碎,这样对我打击更重,因为我很坚强。
我想活下去吗?
那会是什么 样的生活呀。
如果你——啊,上帝!
如果你芳魂已经埋入坟墓,你还想活吗?
--时间的流逝给他带来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一种比寻常的欢乐更甜美的沉思。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 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
如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
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
我对艾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
我对希斯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 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
耐莉,我就是希斯克厉夫!
他永远永远地在我 心里……” --我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
望着飞蛾在石南丛和铃兰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吹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
当年因为太喜欢原著了,所以在发现汤老师和自己脑海中想象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有很大差异时,果断“胆怯”地放弃了。
多年后放平心态来看,发现很多关于原著的模糊的记忆又重新涌了上来,并且被开头倒序的处理小小惊喜了一番。
不过继续往后看,我发现剧情重点还是放在了恨意和复仇上,对于爱意和羁绊的刻画仅仅放在了那些搂搂抱抱上,个人觉得这种处理会直接冲淡原著中那种爱与恨之间强大的平衡,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没法真正被希斯克利夫打动,只觉得他的狠厉更加占据上风。
原著中我记得有一段希斯克利夫在察觉到哈利顿情绪不对时主动上前询问的情节,在这么一个微小的瞬间对曾经仇人的儿子进行关怀是我眼中非常高光的手笔,但是这部剧很明显只是把重心放在了那些戏剧化的转折上,抛弃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会让人物更加立体完整的细节。
看到那句著名的“树叶岩石”之论,那一刻我确实感慨良久,因为读原著时,对于凯瑟琳的选择,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在当时是十分不解的,但当这句话出现时,一切似乎也就说得通了。
但是仔细一想,本剧在刻画凯瑟琳的选择时似乎远比原著中要犹豫,所以对于部分观众而言,这段言论也许就没那么直击灵魂了。
也就是说,原著中的凯瑟琳能让人们看到她在任性和自私(至少我认为是这样)之余还保留了一丝对于真实情感的认可和守护,但是本剧给人的感觉就是犹犹豫豫和最终的自我精神说服,甚至在希斯克利夫回来之后开始自责和道歉??
我不记得原著的时间线大概是什么样子,但是剧中对于时间的处理是,希斯克利夫出走于三年前,凯瑟琳因为最终等不到希斯克利夫,所以嫁给了林顿,结果一个月之后,希斯克利夫回来了,凯瑟琳后悔了,希斯克利夫感到了背叛——话说,这种对于爱情的提纯处理,真的好吗?
然后是母亲(Catherine)和女儿(Cathy)的名字在本剧发生了置换。
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想清楚这种置换究竟有什么好。
全名是母昵称是女儿不是非常合理吗?
难道说你只是为了让希斯克利夫用更充满爱意的方式去叫爱人?
写于2013-01-03 《呼啸山庄》这本书很早已看过,那时只觉爱恨怎能如此纠结?
为何不能在失去时放手改而珍惜身边人?
再次温习,09版女猪脚虽然不甚美丽,可她被男猪脚爱着,这已然特别。
她和希的交谈也显示着她的智慧,她让林顿迷上她的过程确也高明。
所以不要再说她配不上,她不特别。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过来的感情或许是很多人无法体会的,毕竟我们大多数没那样的机会。
感情是接触出来的,如果从小即在一块长大,那么感情会是毋庸置疑的深厚。
所以女主男主真挚的爱情在失去后转成疯狂的恨,也可以理解了。
看完电影,不是伤感,不是困顿,不是释然,而竟是有些羡慕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谊。
第一次这么直观的读懂了:有多深的爱就有多浓的恨。
和某人成长着体会着生活的乐趣,分享每一次美好童年少年青年的记忆。
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而突然一天,这些统统消散,不可想象的幻灭。
不知道是越长大越孤单,还是失望得次数太多?
渐渐的学会,不去期待,顺其自然。
但这其实也是无奈之选,是在众人关注下,不得不做出的表态。
是众人为你担忧给你慰藉前,不得不先行一步。
为了证明给他们看,你没有爱情,依然很好。
假装是每日的功课,假装你很好,假装的一切都好。
真的很好吗?
只你自己心情最清楚。
或许人生来就必须忍耐孤单,可是我们需要时间学习。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就如某MM说的“每次好不容易忍受了孤单,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老天就会派几个人来陪伴我,让我开心。
然后某天又突然收回恩泽,让我又只剩自己一个人,承受再次落单的孤独和失落。
从热闹的团体中脱离,重新回归落单是一件多么难受痛苦的事情,那些喜欢我的人、包容我的人都已不在我身边,都已渐渐远去,每次想到就会伤心。
”其实我们又怎会不懂?
只是大多时候,觉得孤单真的太难适应,却又不得不适应。
因为独处时,你孤单,去狂欢,你亦孤单。
就是逃不开心灵的孤寂,这时候你只好与书为伴。
书是永远的良朋知己。
你可以看伟人如何爱恨交织,如何激情挥洒,如何归浮躁于平静?
一次次自我安慰换取的是良好心态,却并未能换得改变。
生活还是朝着现实的方向航行,现实真可怕,可是现实是唯一陪伴,不离不弃。
梦想呢,却像午后阳光下的影子,陪着你,可始终不靠近。
想要换的改变,该如何呢?
除了行动, 奋斗,还能怎么做?
“光动嘴的人并不重要,他们只能看到别人犯错,告诉别人如何改进,而荣耀只属于真正上场的人。
”——罗斯福翻滚吧 阿信 行动吧 卡卡
我估计,勃朗特姐妹和奥斯汀作品改编的电影,都会得到我毫无保留的高分(但我并不喜欢《简·爱》,她有个性,却她的爆点偶尔让我觉得莫名其妙)。
事实上,勃朗特姐妹的作品中我最爱的便是《呼啸山庄》,看似不伦的故事,却深埋着无法形容的苦痛和悲伤。
从开篇,便注定是个悲剧。
名著总是被太多次的改编,评论褒贬不一,豆瓣上对所有《呼啸山庄》的电影版没有任何高分评价。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个版本。
演员的表现足够深刻,唯一不足的是片长的限制,使得太多细节仍然无法呈现,些许破坏了故事的连贯性。
扮演 Heathcliff的演员甚至有点神似黄磊。。。
狂野版的英国文青。
跟原著相比,脸色太过苍白,神情也并不那么令人厌恶,却是我花痴的类型活活活
Charlotte Riley(妻), ????????/这个斗鸡眼真是他老婆啊天呐,天理何在啊???????????????
、
这是爱吗 这是丧心病狂的折磨啊
Hunt me and be with me.
记得以前看书时鬼气森森的,还没看懂。挺好的一个故事,可惜男女主角长得都不好看,都不好看啊。
最经典的话被截掉了。
女主角是对眼啊 =。=
TH帅的要死……
很好看!!!TOM HARDY帅!因为这部片子让我认识了TOM~
女一长的很怪异 不舒服:(
至少是我看到最好的一个版本了,效果很相似,很有艾米丽的宇宙混沌感。这是唯一一个把故事和线索顺序讲述全的一部。但篇幅和时间都有限东西表达的太粗略了,感情的极致化没法很好的表达,穿插的几段叙述也没有表达上。可女主角长的太让我心碎了。
以对人性的认识而言,《呼啸山庄》无疑要比《简爱》深刻。同样是关于爱情的故事,《呼啸山庄》里的爱却是以仇恨的面孔出现,并且太多的死亡让人喘不过气来;文学名著大多深入人心,翻拍成电影费力不讨好,一丁点的出入,都会让人感到失望,比如这版的女主角恐怕就跟多数人心目中的凯瑟琳相差太远。
唉,和我心里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 一点都不像
哦我后悔看这一版
决定找齐所有的版本看之。
女主有点2
我那颗身在地狱的灵魂和你紧紧相依
发现Tom Payne跟Andrew Hawley两大帅哥!深爱伴随着深恨 绝不成全 必须互相折磨
我最喜欢的一版
从哪个内地二流电视剧里跑出来的女主角,请你去演简爱吧……男主那个逐渐拉近的特写看得眼泪要掉下来←_← 总之极其生硬的改编。
[看了10分钟就想弃的剧] 导演阿,希次克里夫用的什么美白产品阿,能推荐给大家吗。改编太失败,原著不是小人书阿!
就算汤姆哈迪演技不错,形象也差太远了,他那张圆润的脸和五官怎么都不像吉普赛人,好歹找个棱角分明富有野性气息的帅哥吧;女主是个斗鸡眼,形象塑造也跟凯瑟琳相差较远。故事相对完整但就是缺乏原著的某种精神。越爱小说越觉得电影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