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个电影,不是说电影很完美。
呐,主角的身手过于好了,缺乏说服力;“叛军”的服饰打扮过于随意,不合理;如此高科技的独裁的社会,许多地方竟然没有监控摄像头,不合逻辑;性格谨慎的独裁者的统治核心地只有护卫者却没有其他保护机关,不合逻辑……打动我的,是里面的寓意。
片子的隐喻那么多,比如灰、蓝、黑色的衣服,比如被烧毁的小说与画作,比如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并尊称为“FATHER”,比如人与人之间轻易就发生的告发与屠杀……作为一个70年代的人,我对着屏幕露出会心的苦笑。
如果不是因为偶然打碎了一支针剂,他,普雷斯顿没有机会感受的拥有“FEEL”的美好。
在此之前,他可以冷漠地面对妻子和朋友的死亡。
感受到了“体验”的奇妙后,普雷斯顿象一个吸毒上瘾的人一样沉迷于感官的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世界。
更甚之,他推翻了旧的统治,将人类社会释放到一个也许较混乱但更为自由的状态里。
其实,少注射一次情感抑制剂,普雷斯顿就能感受到那么多东西,这说明他本来是高度敏感、感悟能力特别突出的一个人。
而很多人,即使不注射那抑制情感的针剂,也无法在平凡的细节或微妙的瞬间里感受到世界的绚烂与壮丽。
他们早已行尸走肉,所谓的享受生活,不过是根据习惯,重复自己单一的生活、单一的喜好。
无所谓目标,无所谓理想,无所谓追求。
“自由,如高山上的空气,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的。
”介川龙之介说过这样的话。
自由犹如高原上的空气,对于不健康的身体是不利的,只有强壮的心灵,才有资格追求真正的自由——那包括了心智的成熟、人格的独立、自我的发掘与肯定、个人价值的培养与壮大等。
有些人没有能力拥有自由,那么,提醒他正处于被奴役,除了徒增他的痛苦,别无所益。
甚至,他们早已主动放弃自由,我们为什么要去提醒他呢?
开场很帅,妈的一个人抵一支军队啊,妈的毫不动容的把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烧掉,把希特勒演讲和5+1,3+1时田暗门広厂前一个人提袋子挡坦克车的场面放出来,外国人是多喜欢拿坦克车人说事啊。
没有情感人还能称之为人么,不能享受美好要和平何用。
艾米丽·沃森不好看太过老气了,看到那黑鬼烦。
躲子弹、穿的中山装样式衣服、耍日本武士刀、打中国武术,向黑客帝国学习了不少啊。
为什么海报那黑鬼占那么大比重,没那么重要吧,换成最后那个神父还马马虎虎
《重装任务》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1.我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2.贝尔在黑暗中开枪的姿势简直帅炸了3.生存和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4.革了艺术的命5.我好看到了一辆坦克对着一个青年 9分26秒6.中国元素啊很多啊7.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8.作为一个人的变化,小时候如果看到这种电影的话,会特别好奇,甚至觉得很荒诞,因为我不懂,我没有见过会有这种设定,怎么可能呢?
电影就像启蒙老师,慢慢的他开始让你接受,接受电影里的这个设定,它只是在电影里一个设定而已,并不是真的,慢慢的,看到很多类似的,比如以前看过的龙虾,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他只是电影,慢慢的就开始接受,而这种变化,就跟电影里的人接受,人类不该有感情,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9.我相信你也一定做过梦,如果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意识,但是永远没有办法控制你不做梦10.如果执行者也能发现,他们所做的抹杀情感是不对的,那这个时间,一定会变得很美好11.如果要解读这部电影,那简直太可怕了12.谁要是有情感,就检举他13.演员不光面无表情,连他们的发型都是那么的冷酷无情14.霸王别姬你的小四儿,跟贝尔的儿子很像15.电影里的人味儿,性冷淡风格一样的装饰,内容太过真实16.好奇是人类发展的动力,17.乌托邦抹杀个性,现实里有乌托邦吗?
同样的制服,一样的发型!
18.从墙上的弹痕中,他摸到了一缕阳光19.很多欧美电影都喜欢通过杀狗来表达一种情绪,切尔诺贝利,硫磺岛的来信,王牌特工,包括这一部20.抱着狗跑的贝尔真可爱21.意识的觉醒22.我们应该对这种电影感触更深,从服装,的行为23.我觉得这种乌托邦,恐怖的不光是因为有了情感而被谋杀,最恐怖的是亲人被孤立24.这电影唯一的bug,就是那个情感波动测试仪,叛军都已经有了25.那个情感犯罪的女主为什么在被关起来的时候还能换衣服,而且是这么鲜艳的衣服26.荆轲刺秦王了27.焚烧那一段是在讽刺法西斯纳粹的暴行28.儿子在帮他,现实比电影更残酷29.狗狗去哪儿了?
藏在家里了吗?
那之前收房子都开始用听诊器听墙壁了,都没发现吗?
30.立意很清晰,仪式感也很强,但剧本不够扎实,很多动机和逻辑上的瑕疵,31.我去,原来神父这么能打?
可以可以32.我就知道神父是一个从来不打药的人,可能从电影的角度这样更戏剧化,但是他的现实意义更残酷!
33.其实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啊,至少最终挑战集权的风格,看来很爽
其实也是一部僵尸片的,只不过里面的人是主动成为没有情感的僵尸。
故事还是有巧思的,拍于2002年,片中意外的还看到类似iPad的东西。
还有一部拍于1997年的电影《千钧一发》,风格和对未来的想象和本片有相似之处:人类社会在这两部电影中,都是变得更僵化了。
有句话说,判断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就是看它对差异的包容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文明发展其实是一直在反复的,想想看我们中国唐朝时的开明,后来的千百年间反倒兜兜转转,走了多少回头路。
人是有情感、有思想、有精神世界的活着的动物,人和人之间自然有各种不同,王小波一遍遍的教给我们:参差不齐才是幸福的本源。
而如果一个社会集体想要消除人们表面形式上的差异,方法可以很简单粗暴:注射药物、穿一样的衣服、统一人们的生活方式、销毁开智的物品、杀掉不听话的人……一句话:用死的形式代替活着的生命就是了。
而在影片中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举解决可能会发生的人们间的战争和冲突问题。
这也是一个试图用简单方法应对复杂局面的“幼稚”反应,反证明了决策者智识的不成熟和思想上的狭隘。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的时候人们活的宽松些,运气不好的会赶上压抑的时代。
但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总相信并希望:死,永远遏制不了生;黑暗,总会被光明照亮。
扯的有点儿远,呵呵,情感抒发受到眼下现实生活的影响。
再说回本片,虽然故事立意不错,但拍的过于形式化了,呆板空洞。
那些枪战和动作场景,设计痕迹太重,过于机械反倒显得没意思。
Christian Bale的颜值,被展现的非常精致,但是人物塑造的还是过薄了。
整体评分三星。
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如果在十年前看,那时的我可能会觉得这片子剧情真扯,男主好帅。
但处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本片的剧情却能让我有诸多联想,感触颇深,我们现在,难道不正在大跨步地、不受控制地走向这样的深渊吗?
统一思想的口号多么可笑啊,如果世界上只能有一种声音,那么只能是谎言!其实这部电影是逻辑自洽的,从男主的角度来讲,他个人的武力值和周围的人相比是可以绝对碾压的,但就是这么强悍的一个人,仍旧逃不掉被操控的命运,唯有靠着周遭那么多人的牺牲才激发出他的觉醒意识。
反观我们,作为普通而又分散的个体,在根本没有能力碾压权贵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做到冲破愈渐窒息的锁链呢?
反乌托邦部分的设定可能来源于上世纪小说《记忆传授人》(另有同名改编电影):主打平等统一的社会,日常使用药物压制情感。
《心理测量者》可能也从中吸收了一部分灵感(社会反对激烈情绪并试图压制人类情感)。
镜头在情感麻木的角色身上时,低饱和度强调黑白灰,通过试听语言将被压制的情感具象化;而镜头转到饱含情感的角色(尤其是男主回忆中的妻子)时,高饱和度下色彩斑斓的画面,正如感情本身一样灿烂。
《记忆传授人》中的药物不仅可以抑制情感,还能是人变成色盲(只能看到黑白灰,无法看见色彩),这可能是本片在情感与色彩饱度度方面设计的灵感来源。
《记忆传授人》的世界观更像是本片设定中的社会制度如果持续下去并逐渐自我完善后的未来。
作为主打药物控制元素的反乌托邦,本片也有同样的小小槽点:管控如此严格,且主角使用的武器都能追查的社会,为什么对于长期不服用药物者的追查制度如此简单?
结合片中的科技水平,理应有更完善的手段来管理药物的服用,近乎从源头断绝不服药。
主角从事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销毁(应该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文学艺术作品,即EC-10。
这一灵感来源可能是著名反乌托邦小说《华氏451》(近年有改编为同名电视电影):基础设定为在一个压制思想自由的世界里,所有的书被禁,消防员的工作是烧毁一切书籍,持有书籍是犯罪行为;主线剧情是从事了多年消防员的男主角在烧毁了无数的书籍之后却因为遇到一个女孩,而对制度产生怀疑。
当然,上述这些元素也是或多或少师承更早的前辈们--反乌托邦三部曲。
《我们》与《1984》早已无数遍探讨过压制情感的社会,《美丽新世界》中政府免费分发,全社会人人都用的药物(Soma用于产生幻觉和愉悦情绪,与本片的药物效果不同)与强调博爱,反对人对人个体只爱的论调也依然记忆犹新。
最原创的部分是枪斗术:武术+枪械确实是开拓了新玩法。
之后《通缉令》算是把这一现实中特别不符合物理学原理但高人气的动作片元素彻底发扬光大了(论子弹转弯的技术含量)。
片头主角追查情感罪犯人至一个黑暗的房间,之后的镜头并没有像很多电影要放一个微弱的(理论上不应存在于剧情中)光源,而是利用每次开枪时的短暂闪光来照亮黑暗,因此明暗闪烁的镜头甚至产生了类似定格的效果。
除了与武术和近身格斗涉及到的枪械使用之外,另一有趣的东方元素是日本的剑道。
在所有人身着深色系素色服装的社会,被处刑者却身着最艳的红色长袍被处以火型。
这么美丽且具有仪式感的死刑,其在科幻片中的精神继承人怕不是《云图》(第五个故事中,赛博朋克社会的仿生人领袖女主角被处死的场面,形式上具有极简主义美的死刑)。
结尾部分的反转再反转为本来更加单调且观众早有预期的剧情增添了不少的波澜起伏和观影趣味。
毕竟这类的科幻动作片,一看就能猜想到结局一定是男主杀出一片天。
然而,这种为反转而反转的加入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剧情的合理性:为了利用男主将反抗组织一网打尽的政权,居然如此轻易的被最后才知道真相的男主用武力值直接反杀。
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部非主流的动作片,而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九八四》的“商业片”版。
与《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顿在结尾的“屈服”不同,《撕裂的末日》中导演让男主角在片尾用一把武士刀横扫了“最终BOSS”,而他本人也曾隶属于该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在这一情节中,男主角约翰•普雷斯顿过去一贯的黑色的装束变成了纯白色,这与此前的他和画面中的其他人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貌似导演要刻意营造出其对原来所属“系统”的“背叛”属于正义战胜非正义的氛围。
包括炫目华丽的打斗场景,都这一切引向一个商业片“合理”的完美结局——主角经过曲折的经历,在结局英雄主义的以正义战胜了非正义……然而,略去这一切的浮华,我们仍然能够在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中看到其有深意的地方——男主角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在“最终BOSS”就要的KO之前。
毫无疑问,这一时刻将会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旧时代结束的节点,他犹豫了,作为一个在此刻有能力拥有改变权利的人。
而与此应和的是,新时代的另一方的领袖人物在片中的形象是有一张貌似切•格瓦拉的面孔和一身类似耶稣的白袍,这就更让人认同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以及对于“浪漫理想主义”的担忧。
相对与很多人把《撕裂的末日》理解为动作片,和在《一九八四》中探寻“反乌托邦”思想,我更愿意在其中体味更为微观的东西。
比如细节到一个人思维,相互交锋的一个人思维中的理性与感性;或者希望保持原有状态与希望改变的内心交战。
再稍微“中观”一些的,也可能会引申到一个组织中,创新变革于原有体系的冲突……那么,在我看来此时约翰•普雷斯顿的犹豫就变的极为可贵。
因为在现实中,永远不存在如电影中那样绝对的正义与非正义、正确与错误的交锋……犹豫即思考,犹豫与勇往直前,某些时候或者我们更需要犹豫。
首先着并不是一部思想特别新颖的电影,只要看过《1984》就可以知道这部电影的情节设定并不是那么牛逼,漏洞很多。
政治治理没有那么容易,通过药剂、思想警察一个没有思想力的官僚机构并不能够维持一个统治,相对而言在《1984》中的思想控制反而是相对来说是比较靠谱的。
这不电影最基础的设定与背景就是认为感情是摧毁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因素。
所以,所以我们应当避免感情。
字啊电影中一直不断地提出古代的例子来论证感情带来的祸害。
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是感情带来了伤害,但是这样的观点用在情欲用在贪欲上都一样,但是往往我们只是看到了现象的一个面,而忽略了现象的另一面。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的优点与缺点,但其实我们所说的缺点与优点都不过是对于别人而言的,对于个人与群体关系而言的,假如没有这些那么人就只是为人,而没有好坏可言。
这是一个真理!
任何人、任何政体若是想要改变人之所以为人,那么就是走向灭亡,是没有结果的。
但是我们为了一个想要的,现在认为是好的结果,可以利用人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更大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好!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没有那么简单与一概而论。
在小的范围内,或许可以保留多一点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但是越是大的国家,越只能够保持一点,而不能够爆出很多。
此外,这部电影的动作戏、ost 简直赞爆,全程没有尿点,可以的。
下面那两张照片不知你们看了感觉如何,反正我是觉得他很帅.我尤其喜欢他的眼睛和嘴,给人很坚定的感觉.他的名字叫做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这个名字在一年前大概还没有人知道,但是在现在,肯定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这都是因为一部电影-蝙蝠侠前传.蝙蝠侠前传有着一个好名头,还有好几个很著名的老演员-摩根佛里曼什么的辅佐,使得作为年轻时候的蝙蝠侠出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这个时候我却想起了另一部电影,那是我去年的冬天看的一部电影,看了后就一直想写一下,但是一拖就拖到了现在.那部电影的名字就叫做
原出处:http://www.blogcn.com/user21/picturesofyou/blog/22284302.html
2012-08-1710年前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跟现在几乎没有区别,这哥们儿身体的弹性和角色的弹性都是超一流,无论胖瘦,无论装酷还是搞笑,他的路子可以一直难以琢磨。
枪械和身体的结合,武术指导的思路也很出色,在动作片里面,这部电影也会有应该的位置。
非传统的科幻片,故事有些新奇。
在天朝被禁的原因,除了那个实在太写实的片段,可能还有那些雷同的服装、千篇一律的生活、对亲人的漠不关心、神化的崇拜和面无表情,太接近于我们那十年。
思想的禁锢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值得冒着战争的危险去夺回,这是个问题。
这两年,阿拉伯世界很多神人被屁民倒掉,但是媒体里面却一再说这些屁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独裁的取代者是变相的垄断和内战,屁民们究竟为了什么呢?
只是为了那些自由说话的权利么?
三星半,有太多电影的痕迹了,主题像V但不如V挖的深显得也有些无力(当然我知道V是在之后拍的),打斗场面像黑客帝国却有些软绵绵的,有个镜头似乎是向银翼杀手致敬?
为什么枪里那么多子弹,最后单挑居然把搭档给秒了……
懒得讲。。。
除了场景。。。。
果然很反乌托邦,就是太1984&华氏451了点儿...
挺好的设定,拍的毫无G点。
TMD烂片,浪费我时间,剧情巨弱无比,漏洞百出。
我不喜欢这么夸张的意识形态宣传片。
剧情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表演呢, 一般般. 但是动作设计是超一流的, 完完全全是耍帅的.
这个片子的无聊和鬼扯程度就是那种单单是把老爷的耍帅镜头做成动感相册也一样带感的~~最可怕的是老爷真那么厉害横扫一片的话那这电影至少得短一半儿~~~啧啧!比起你衣冠楚楚的容颜我更钟爱你裸露上半身时的样子←这才是最大的看点!【滚!
做作,傻,说教
一场空虚的主题,以及一场刀枪的娱乐.
na/si
有种印度神片里男主角刀枪不入的味道……
这是一部创意平平的科幻片,灵感可能来自奥威尔的《1984》,但动作设计很别具一格。
相当老派~
这是在革命啊。
主题先行。过犹不及。用来花痴贝尔还是挺好的。
請不要帶著政治眼光去看詭異的兒子 最強白武士
没拍好啦…比较一下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