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错误并不代表毫无意义。
2.人生若不会感到害怕,便少了生命的本质。
3.你的对手既不是我,也不是异端。
而是某种想象力、好奇心,跳脱出常理的、更外部的东西。
归根结底,那是智慧啊。
它会增殖,就像传染病一样。
就连宿主本人都无法掌控。
区区一个组织就想令其驯服?
它远没有那么柔弱。
4.越是被逼入绝境,就越能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5.“喜好”又怎会有恰不恰当一说?
当我们不再对这个世界怀有期待,灵魂也会瞬间随之污浊。
“喜好”“梦想”以及“希望”,这都是我们绝对不能割舍的东西。
6.诚然,脚下的“大地”肮脏且缺乏秩序,距离那片高贵而完美的“天空”遥不可及。
但是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完美”吗?
人可以认知完美,地球就是完美的观测特等席。
7.人类以悲剧为肥料,催生出新的希望。
一时的安慰动摇不了现实,然而那些从内在喷涌而出的苦闷被现实消磨殆尽后产生的挫败感,甚至于你心中的绝望都有可能转化为希望。
我在巴德尼在异端审讯监狱那里嚎啕大哭,他用生命尽头最后办法流传下去的不是他自己的书,是刚刚学会认字的奥科吉所写的关于他们的故事。
为了真理不惜牺牲眼睛的他,就这样舍弃了自己倾尽心血所写的关于地动说的研究论文,他无数个漫长夜晚的才智与情热就此被抛进银河里的无声角落。
故事的闪现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只是一霎那的瞬间,但是真理的闪光因此而永存。
荷马写奥德修斯在腓尼基人群里敬听旁人歌唱他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通过他人的歌唱,他的全部磨难和经历才能拥有意义。
因为编制故事的人不比求知的人更劣等,后者是盗火的人,他们把神意和真理灌注到生活中,赋予尘世以超凡的意义,前者是持火人本身,他们开辟山林,用故事重新召唤新一代人的聚集,用诗使我们所居的封闭世界再次成为敞开的空间,而地动本身,不就是一个重新体认我们所处位置的讨论吗。
我的天才幼小前妻,不喜欢类似地动这样的进步史观,喜欢席勒喜欢古希腊。
我不懂席勒也不懂古希腊,但我知道真理没有故事就失去了翅膀,故事没有真理,在出生之前就会夭亡,我始终记得席勒的两句话,我觉得很适合这个故事:不朽者在诗歌中必然要活下去,在实际生活中却必然要消亡。
有一天在課上,一位老師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彷彿被雷劈一般毛骨戰慄,突然想起最近看到的這部動畫。
在我看來這部動畫最微妙的部分在於前三部分的幻想和最後一部的所謂「現實」。
所謂幻想在於作者有意構造了一個不屬於任何「現實」的歷史之中的時間與空間,在其中塑造出一群捨生忘死追逐真理的主人公,儘管劇作中對於主人公們為何對於所謂作為真理的地動說可信卻沒有花費太多筆墨去鋪陳。
相反,主人公們對於真理的堅守往往來自於對於真理的愛。
愛可以戰勝暴力,達至知性,相信這也是作者的信念。
但講到故事最後,主人公和最大的反派——一直壓抑地動說的宗教裁判所酷吏同歸於盡之後,作者又輕飄飄丟下一個尾巴,原來酷吏一直秉持的正道只不過是一個小城邦裡的主教因為自己的自尊心幻滅所制定的臨時性的政策,換言之,是一個茶杯裡的風波毀掉了無數條人命和可能。
而在說破了這一層之後,作者又把故事拉回一個看似真實的歷史之中,從一個曾熱誠求知又被求知所傷害懷疑知識最終再一次選擇求知的少年的心靈之旅講起,最終揭示,這位少年是歷史上啟發過哥白尼的碩學。
啟發哥白尼的碩學有沒有這樣的心路歷程,我沒有調查,自然不得而知,然而如果從作者創作故事的初衷出發,或許能夠明白這種不斷顛倒和反轉的設定。
作者說,他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是為了講一個關於知性和暴力的故事。
有了這個起心動念,才通過資料調查選擇了「地動說」作為串連故事的題目。
毫無疑問,這一選擇是絕妙的。
知識和暴力在這一故事裡充分地糾纏在一起了。
擁有暴力的人以自己相信的知識為權威壓制異己,而相信知識的人最終選擇使用暴力捍衛自己的知識,在故事中大反派酷吏的女兒喬蘭塔本來是一位孱弱的學者但最終成為了異端解放組織的遊擊隊長,成為了暴力的使用者。
知識要以怎樣的形式與暴力結合?
我由此想到大學旁聽科學哲學課程到現在腦子裡剩下的唯一一句話,「數學和醫學是科學的兩極」,是的,數學(或劇中的天文,在那個時代他們高度相關)與醫學一個完全抽象是為太虛,一個極端具身是為太實。
太虛的學問卻可以引發暴力,又作用於肉身的實在,這種辯證正是這部動畫絕妙的地方。
但不要忘記,以往的讀書人,不論是在東土還是西天,正是暴力的支配者,他們的決斷往往會關乎社會秩序的運作。
換言之所謂的聽上去玄虛抽象的正義命題,對他們來說是實實在在日用日常中的辯證。
只不過到今天這些命題成為了實驗室裡的思維實驗,讀書人與暴力的脫節,早就了虛和實的乖離,而我們今天也長大為這樣的乖離所苦。
中世纪时期“地心说”曾被那个时代的人们奉为绝对的正确,这和当时流行观念以人为本表达的“自我中心”,或许有着基本的关联。
“你知道这把钥匙代表的分量吗”,皮雅斯特伯爵把天体观察记录资料收藏室的钥匙交给巴德尼时,握着钥匙的手不停颤抖,饱含震惊和不甘,不愿相信,不愿放弃,内心却又真实地动摇着。
手中钥匙承载的不仅是两千年地心说研究的重量,更折射出文明进程中令人震颤的认知困境,即那些被奉为绝对的"真理",或许只是时人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投影和困境。
两千年的时光,无数人奉献一生的研究,竟然是在源头上就错了,他们未必不曾怀疑过,又给予自身思考更多的“去相信”,因为太过坚信,导致他们失去了研究中辩证思维的另一面,“去怀疑”。
作品中的每一位研究者角色,正如历史文明长河里所有先行者的缩影,他们在“相信”与“怀疑”的天平上反复摇摆,最终虽被时代洪流推向未知彼岸,但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是传承,凝视星空的人类从未停止对真理的追寻。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触太深,许多细微场面震撼无以复加。
有关阅读,《地动》唤醒了我对曾经阅读理解的方式有一些自省。
这几年沉淀下来我发现自己过往在阅读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静下心从已读知识中提取出问题,任由思维惰性消解那些本可深究的灵光闪现,缺乏去具体思考的动力,导致错失许多属于我的“瞬间”,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收获什么后的感动。
漫画结尾代代传承的观测记录最终凝结为那个震撼的问号,作品最后一幕以问号为起点,开启以更多问号延伸出漫长而未知的思考。
这些“?
”可能是不断思考中诞生的产物,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瞬间的触发。
四代主角阿尔伯特回答他父亲提出有关“想要了解什么知识”的提问,说自己想要了解知识的全部。
知识正是由无数的“?
”产生,我想所谓真理就像是一张拼图,是无数个怀疑和相信,经由同步的瞬间所叠加。
每个微小的质询都可能成为撬动认知体系的支点,每个坚定的相信可能带来不同瞬间所组成的完整,最终以多数看似的巧合构成正确事件的必然性。
当无法在固有知识和认知中提出问题时,无法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发现做出思考时,感受必定会变得浅薄,意识只能浮于表面呈现,乔妹和奥科吉关于文字意义的那段对白,表达的正是我对于“历史”热爱的一种意义呈现。
我也不止一次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喜欢历史,历史是宏观的,它包含了不同时代的“我们”,包含了不同学科领域从过去到现在的经历。
那些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未必不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思考过的,而我对那些过往曾经存在的人、事、物充满了好奇,见证他人的一生,这个过程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字记录下完成的。
这时候又想起曾经摘抄过的一段我非常喜欢的文字:“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不同时代思考者留在空间和时间中的思想形成坐标,构建跨越时空的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话空间,《地动》的台词文戏太过强悍,这是作品也是历史对于我的吸引力。
在观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教会主流对“地心说”的顽固捍卫,意外照见我近年来对各类平台媒体主张的“以个人为中心,爱自己是第一位”等相似言论的提倡的细微不适。
可能,这和我从小受到的“利他主义”有着截然不同的两面性,因在生活中过于擅长为他人着想,也一度思考过我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
事实上在我成长过程中,不停总结过自己和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相处,从种种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中逐渐意识到了主体性的重要。
于是自我觉察开始,我几乎是凭着直觉在努力修正自己。
达成一种微妙平衡,即无法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同时,要尽力捍卫自我。
回到近年来关于“爱自己”的观念输出这个话题上,当我的逻辑走的比我的直觉要慢一步时,主观和直觉感受告诉我,心理产生不适有其真实性和合理性。
和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社交媒体逐渐将“爱自己”异化为绝对律令,当绝对的“自我”优先级不分场合高于一切时,或许弊端的引线就会在无意识中埋下。
比如极端的“利己主义者”的产生,又比如从此普遍欠缺真诚的社会。
社会和我们,还能够完好无损的继续前进吗?
虽然我这样欠缺论据的观点,或许会显得过于傲慢,想要探讨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深入的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这只是基于我的直觉性出发的表达,即我个人的观点。
作品中(现实中)“日心说”最终推翻“地心说”,我们身处的地球并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遑论银河系和整个宇宙的中心。
承认地球非宇宙中心并非否定人类个体或集体的价值,恰是让我们在浩瀚中更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位置。
自身的渺小假如需要推翻什么,或许对应的就是狂妄自大,以及各类议题极端化的走向,如抛开事实和现实逻辑的“爱自己”是否只是一种无法立足的口号,缺乏具体的自我精神满足是否算作对自己的一种欺骗呢。
《地动》后期强调的“去相信,去怀疑”,“大胆地走进迷茫中”等思维引导,在当下这个四面八方都是观念输出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想起奥科吉还未下定决心克服恐惧抬头去看天空时,反馈他的是数以计百凝视他的眼睛。
而当下他人的声音就像这些凝视着“我们”的眼睛,自我没有正确确立时,他人的观念能否成为我们的观念,能否完好融入自身已有的思维,这些声音是否悄然改变了自我的思维方式,淹没掉自己真正的声音,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个人观看《地动》之后产生的感受和思考。
回归作品本身,当“日心说”从被他人喊打喊杀的“异端”转变成为这只是一种存在于当下的观念时,从诺瓦克的视角来看,那些为真理殉道的主角身影一一闪现,过往的杀戮,和他眼中那些“异端”不必要的选择和牺牲,都是荒谬的错误,没有意义。
他作为另一种视角“日心说”的见证者,和历代主角一样,被证伪的理论依然是进步的阶梯,地动说的传承具有悲壮性,这无法仅被错误和无意义解构。
《地动》每一位主角看似“错误”的选择,实则都在历史进程上刻下“感动”,所有被时代碾碎的理想碎片,在片尾的问号浮现时,不经意间在我脑海中又点出拉法尔那句经典台词:错误,并非毫无意义。
或许这部作品想要向我传达的是,人类最动人的姿态,是向着未知持续举起望远镜的模样。
哥伦布运用航海技术的突破,个人的勇气与胆识,皇室的资助,完成了对托勒密经典时空观的颠覆,达成了《地:关于地球的运动》里一直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事情果真如此么?
首先,虽然西班牙帝国的宰相也是教皇,但教会却是信奉托勒密经典时空观念的,欧洲处于世界中心,而妄图前往传统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只能招致毁灭与不幸,所以为了维护教会统治便只能海禁。
但是,哥伦布航海又是谁资助的?
没错,还是宰相。
怎么可能作为教会的最高领袖,一边海禁一边资助违法行为?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并不,海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经典时空观,维护经典时空观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教会精神统治,进而维护西班牙王庭的统治。
那资助哥伦布又是什么?
原来,统治从来都是双向的,一方面西班牙刚刚确立托勒密的统治地位,统战价值大于科学价值,但是统治并不稳固,中期的西班牙帝国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内竞争压力非常大,于是资助哥伦布看重的是哥伦布承诺会为帝国带来大量黄金,解决通缩问题。
教会的禁止是帝国的“显教”,实用主义才是帝国的“密教”。
曾生活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人应该对官府对商业行为的规划并不陌生,而后续西班牙的衰落也是因为制度僵化。
所以,看似科学革命和启蒙理性的大航海根本不存在,在显教与表象背后,只有一种实用主义至上原则的密教。
启蒙理性,一开始就是欧洲各国皇室资助的,至于革命,则是两种统治力量对于谁更先进谁更合法的一决雌雄。
启蒙痛斥宗教迂腐,然而启蒙就“进步”么?
启蒙胜利后,欧洲发生了技术理性至上,过度劳动,以理性为由大规模杀人,启蒙真的进步么?
启蒙后紧接着是启蒙理性的实践和启蒙辩证法的批判,怎么能只学启蒙不学启蒙辩证法呢,那怎么凑成黑格尔的正反手,正反合题教学呢?
保守与进步的背后,不过是千年来的生存疑难,扩张还是收缩,静止还是运动,而非高下之分。
须知没有哪种形态能一直“赢”,宗教在两千年前也是革命性的。
像我这么低阶的人,看这么神性的作品,除了带来感动与震撼还容易让人脱离现实,都不知道今天该怎么去上班了。
觉得死亡也并非很可怕的事情,可怕是因为无意义,而我们低阶之人的人生本就是无意义,所以让人陷入虚无主义。
为什么要写一百四十个字才能发表短评论,这个规定是谁定的?
气人,我不知道写什么了。
只要交付硬币,就能换回面包;只要缴纳税费,就能获得权力;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得到报酬;那么,究竟要奉献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呢?
这是鱼丰在《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一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在整部作品中缓缓酝酿、最后用极为微妙与震撼的方式作出回应的问题。
整部作品从一个少年拉法尔的牺牲开始,以一封信件的转交、一句书名的传递作结。
地动说并未因最初追随者的努力而立即普及,反而几乎被完全摧毁于教会的烈火之中。
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知识与信念皆已灰飞烟灭之际,一个本可忽略的承诺——“若此书出版,请将其中一成利润转交给波特茨基”——竟奇迹般地成为点燃世界的火种。
这封信,经历代人之手,穿越误解与暴力,最终传递到哥白尼启蒙者阿尔伯特的耳中,而他只是听到了那句书名:《关于地球的运动》。
这一句话,并非学说、并非公式,甚至并非论证,而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存在,它让世界动了起来。
鱼丰用这部作品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真理本身,从来不伟大。
伟大的是人如何在混沌中守住它。
在漫画的世界中,地动说被各方势力包围——有科学家的孤勇与洁癖,也有学术的傲慢与虚荣;有教会的高压与统治,也有异端者的激进与复仇。
正派与反派之间,高贵与阴暗自由流动。
人性不再被简单对立,而被层层还原成一种复杂而真实的立体地貌。
你会发现,信念不是永远光明的,它也可能被扭曲为诅咒;力量不是永远邪恶的,它也曾在某些时刻保护过希望。
而知识,不属于任何人。
它像一滴水,渗入人心的皱褶,每一处都倒映出不同的脸孔与欲望。
他们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维护秩序与自身的意义。
那些高尚的,那些卑劣的,都是人为赋予的。
真理本身被人类的复杂所包围、所利用、所阻碍。
但真理,不是支配世界的工具,而是通向未知的门。
23岁的鱼丰利用了一个被读者观众遗忘的、不被重视的小支线,实现了堪称神作般的转折——一个被所有读者和观众不重视的小细节,让世界重新认识到:追求真理的代价,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而已。
这,正是《地,关于地球的运动》最令人动容之处。
它不是在告诉你真理是什么,而是在告诉你:真理存在的那一刻,总是伴随着一个微小的、无法忽略的“?
”。
那么,究竟要付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
也许不是牺牲,不是战斗,不是信仰,而是愿意在最无声无息的时刻,依然对这个世界,轻轻地提出一个问题。
关于《地-关于地球的运动》很偶然啊,因为音乐🎶知道了这部番,前三集看完并有了诸多感慨,对于种种回答与感慨想以星辰的隐喻展开。
当教廷的绞索成为最精确的日晷 当殉道者的血氧浓度测量宇宙膨胀速率 我们终于读懂—— 所有为真理的死亡, 都是重力透镜对文明的温柔作弊
文字太棒了,这个世界不能没有文字,是乔妹说的“文字就是神迹”,因为文字,我与他们共鸣,因为文字,以后的我将永远不忘此刻的震撼与感动。
看完感觉是一首献给人类认知革命的狂想诗。
它撕开了历史教科书中“地动说战胜天动说”的扁平叙事,将血与火、谎言与癫狂、怯懦与觉醒编织成一张人性的星图。
真理的传递就是无数凡人用肉身搭建的巴别塔!
真理使功利主义者坦然赴死,自由使害怕死亡者步入地狱。
在138亿年的恒星生灭史中,一个人一群人竟愿为“地球绕日”的真相流血,这很荒诞,但这是最壮丽的宇宙诗篇。
当拉法尔发现“活下去的损失大于死亡的价值”时,功利主义逻辑竟指引他走向了神圣性,他完成了一次存在主义的蜕变。
布鲁诺在鲜花广场高喊“你们比我更恐惧”时,他捍卫的不仅是日心说模型,更是「质疑权威的权利」本身—— 这种权利,才是真理长河真正的河床,教会点燃布鲁诺柴堆的火光,最终照亮了牛顿的苹果……一代二代三代无数代的蜕变与牺牲,构成了一场薛定谔的殉道——只有当后世有人接住坠落的火种时,死亡才被赋予意义。
”
会被接住吗?
会的啊,历史给了答案,现实正在经历,当每个质疑的声音都在世界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熵增,当大脑皮层正在复现十万年前某个仰望星空的智人神经元放电模式,当所有闻道者共同编写宇宙的源代码,文明便获得了某种宇宙学意义上的永生。
而这个火种问题通过光缆传输时,会与1633年伽利略审判词的数据包共享同一条海底光纤。
这份震颤将传递给下一位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将继续撕裂理性的帷幕,在真理的伤口里播种整个星系的玫瑰!
在超新星爆发的光芒中,重元素开始星际旅行。
138亿年后,这些星尘构成了我们睫毛上的盐粒和他人掌心的温度。
这是星尘改变组合方式的漫长过程,而人类所有悲壮的坚持,不过是宇宙写给自己的情书中,最动人的语法错误!
下次请在一个地球🌏会动起来的世界相遇吧!
地动说不需要鲜血证明,却需要鲜血唤醒蒙昧;正如星空不因人类的凝视改变轨迹,却因人类的凝视获得意义。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看的时候泪流满面,看见这两千年的种种付之一炬,看见他穷极一生证明了一个错误的理论(错误不等于没有意义),看见他们死在自己热爱的星空下,看见太阳照常升起,很遗憾眼泪表面张力不能托起整个星系的求知欲,但好在《天体运行论》真正的传播介质,从来不是墨水,而是十万年来浸泡人类书卷的泪水之海。
所以我才我会在自己粗糙的生命体验中,听见宇宙齿轮的咔嗒声。
这是我第一次抬头拍的星空,路过的飞机成了想象中的星链计划,仰望星空,真的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情哦 最后想分享一下开普勒第三定律(这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问世前的宇宙秩序密码):轨道半长轴 a 的立方与公转周期 T 的平方之比为常数k我更喜欢它诗化表述:「行星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永远等于人类热泪的平方乘以光年」
【含有剧透】《地。
-关于地球的运动-》作品评价如下:个人评分:97.35分(百分制)简介:在人们还不明白地球是怎么运动的年代,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当时的教宗、牧首和华夏天子都把这个理论当作真理。
但总有一些人会因为好奇心而提出一些其它的理论,这些人要么被当成疯子,要么被当成异端,如果没有这群人的好奇心,就不会有现代基础科学的诞生。
本作品是基于真实历史框架的虚构作品,讲得既是历史,又不是历史。
总体而言是在向为现代基础科学奠基的地动论研究者们致敬的一个故事。
优点:1、画面风格偏写实,整体色调偏冷,片头动画和第一段片尾动画会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
表情包(人物夸张表情& Q版人物形象)使用频率极低,背景(特别是星空)很不错,制作确实精良,视觉体验较佳。
2、BGM非常不错。
由サカナクション独立唱作的op《怪獣》是一首比较复杂的歌曲,超完美契合主题。
由ヨルシカ组合演唱的ed1《アポリア》是一首充满了梦想和希望的歌曲(笔者水平有限,想不出来形容词)。
听完之后,好像看到了一位地动论学者在梦中遨游星空的画面。
完美契合主题。
由ヨルシカ组合演唱的ed2《へび》是一首平静而又温馨的写意歌曲,完美契合主题。
3、整体角色塑造水平极高,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有:坂本真绫配的拉法尔、津田 健次郎配的诺瓦克、速水 奖配的休伯特、卷岛康一配的波特茨基、小西克幸配的奥科吉、白石 稔配的格拉斯、上田燿司配的达米安、三瓶雄树配的异端者、中村悠一配的巴德尼、浦山 迅配的修道院院长、仁见纱绫(第一次为电视动画的主要角色配音。
)配的小约兰达(极)、岛崎信长配的柯尔贝、福松进纱& 浪川大辅配的皮雅斯特、星野充昭配的教授、阪口周平配的克拉伯夫斯基、村治 学配的主教、间岛淳司配的列夫、下妻由幸配的西蒙、三上 哲配的安东尼、八卷安奈配的异端女性、长野伸二配的司祭、日野 聪配的施密特、小松史法配的莱万多夫斯基、内田夕夜配的弗赖、岛袋 美由利配的杜拉卡(极)、西村知道配的杜鲁夫、行成飞亚配的约兰达(39岁)、原田翔平配的阿什、中野泰佑配的波尔科、石毛翔弥& 种崎敦美配的阿尔伯特、中岛卓也配的老板、山下大毅配的阿尔伯特之父。
4、情节主要描写了宗教唯心主义与科学唯物主义之间的斗争。
注意!
这种斗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这种斗争也可以是故事主人公们的心理斗争。
缺点:无明显缺点。
中日字幕op完整版地址:【鱼韵/中日歌词/完整OP】地。
-关于地球的运动-「怪兽」サカナクション【高音... - b23.tv中日字幕ed1完整版地址:【中日字幕/完整版】ヨルシカ 新曲「アポリア」_哔哩哔哩_bilibili - b23.tv中日字幕ed2完整版地址:【ヨルシカ/中日歌词/ED2完整版】地。
-关于地球的运动- ED2「蛇」ヨルシ... - b23.tv《地。
-关于地球的运动-》补充笔记如下:因为仁见纱绫的表演非常到位,所以即便她是第一次为电视动画的主要角色配音,我还是标注了(极)。
顺便说一下,约伦塔和约兰达是一个意思,虽然差得有点大就是了。
岛袋 美由利配的杜拉卡这个角色肯定是超过高梨·金·阿努克·芽衣了,所以给(极)。
有人说由于本作品中的一些桥段的画面留白太多了,导致ta的眼睛出现不适,个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晚上用手机观看本作品所导致的。
但本作品的设定是一部电视动画,因此可能不宜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观看,如果一定要使用移动设备的话,建议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观看。
总之个人认为画面并无明显缺点。
我得承认在看动画之前曾被“漫画原作是神作”之类的宣发术语影响到,抱着略高于一般TV动画的期待开始观看的——尽管它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这仍然是今年为数不多可看性不错的一部动画了。
拉斐尔篇:中世纪欧洲的某个角落(我猜是意大利?
),一位名叫拉斐尔的神童在即将前往神学院进修神学前,被一名异教徒的地动说理论影响,最终也以异教徒的身份被烧死。
结尾处被拉斐尔保存起来的资料再次面世,看起来很像是一场接力叙事(虽然不太可能,但如果是轮舞结构的话就更美妙了)。
以一般TV动画标准看,虽然视听上比较平庸但是叙事流畅,制作组在某些可以大肆煽情的片段保持了克制的立场,这一点相当值得夸赞。
如果稍微提高一点标准,那这个小故事可以被挑剔的地方就太多了。
首先是叙事的底层逻辑与叙述的主题不搭。
东方人对于西方的科学进步总是抱有一种类似禅宗顿悟式的幻想,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牛顿因为落下的苹果而悟到了万有引力。
拉斐尔则因为摔了一跤领悟到地动的可能性——说实话我觉得此处更可能领会到相对论……在结尾处再次发现藏着资料的石箱,和武侠小说中坠落悬崖发现秘笈如出一辙。
用神秘色彩包装科学与逻辑,然后去对抗本身就充满神话色彩的宗教,无疑是一种滑稽的魔法对魔法。
但是,从TV动画制作的角度看,以上算不得什么缺点,毕竟神秘主义一向观赏性好,谁又想在一周播一集的动画里看严肃的哲学讨论呢?
那么接下来我想说说角色塑造。
在第一章里登场的所有角色,或多或少有着错位感,拉斐尔既有与少年人的理想冲动又有着与年纪不符的世故与虚伪;诺瓦克则是对异端的冷酷无情以及对孩子的关怀慈爱。
想要呈现错位感带来的幽默,是很讲究隐藏和显现的尺度的,第一章里只有休伯特一个角色有这种分寸感的,拉斐尔也好,诺瓦克也罢,总是喋喋不休,不管是说出口的话还是内心独白,总是说个没完,然而角色的魅力源自观众的揣摩,而不是被简单地告知。
最后提一点,动画制作组对细节不太在意。
拉斐尔和休伯特在山顶观星,在比对星图时竟然不用提灯!
现实里的夜晚即便满天星斗,也绝不足以照亮星图。
卡尔维诺在《帕洛马尔》的“帕洛马尔在观察天象”一节中曾经详细描述“一会儿开手电看星图,一会儿关手电看天,每次切换眼睛都需要调节,让人眼花缭乱”。
说起来卡尔维诺正是意大利人,这种细节上的周到,大概正是地动组欠缺的幽默感之一吧。
另外一点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拉斐尔使用纸张看起来特别浪费,这在那个时代应该不太可能吧?
唔
清水健一你对闪光弹转场是有什么特殊的执念吗,致力于让所有观众都体验到巴德尼那种求知欲旺盛但屁都看不清的痛楚是吧……
五集弃 观感逐集下降
看了两集立马找到漫画一天看完了 好看
剧情非常优秀,演出和画面略显平庸,不过配音很可靠,比预想中吸引人。
感觉制作组有点穷
说真的要是制作经费有隔壁胆大党哪怕一半,或许整个观感就会得到质的飞跃。如今支撑我给出五星的只有故事本身的好。
灾难般的制作也掩盖不了原作的优秀,第一章为真理献身是新瓶装旧酒的感动,但“文字就是奇迹”、“迷惘之中有伦理”,每一个新篇章都把命题推向新的高度,“你们都不是历史的登场人物”则是震撼的巅峰,而且还巧妙地过渡到了史实。想要了解这世间的全部,但只是收束成为一个问号。地、知、血,仰望过的星空,沐浴过的朝阳,燃烧过的信念,一切都将成为虚无的解药
个人不太吃这种类型
很棒的科普故事,虽然制作中不时的闪光可能是制作组想表明思想迸发时的对比,,结果只是伤人眼睛,但是剧情完全撑得起来,是一部上佳之作
不知道家长们会如何看待这样的动画。谁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反抗世界?每个人都有选择平凡权利。但选择不凡你们,我们将永远铭记。
想看后续后面有点怎么说呢。。。明明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是历史真实事件就算了。。
结果证明了是不正确的事,也不代表就没意义。敢于怀疑,敢于坚持,都是意义
看到最后还是泪目了。框架和立意值得称赞。但说教太繁,故事的细部还欠打磨。
真正的地球运动是世界为之的转动
原作封神。唯有真理之火永远不灭。
可以说这个制作都不如一些异世界厕纸了,怪不得气死了大光头。唯一一个能给及格分的部分只有牛尾的音乐和OPED(还有音监的骚操作),你们怎么能把这么好的一个剧本给做成这样?疯房子现在到底是在干什么……
原作给五星,制作给三星,勉强给个四星吧。也就是靠着对原作的喜爱看下来了
真理可以砸碎一切。
虽然有点中二 但是跟科学观念史搭配食用 当有奇效最后一集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