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MI WATTS有一张无可否认的漂亮脸蛋,然而这漂亮在好莱坞女演员里却是有些中规中矩,似曾相识的,有点像凯特布兰切特,有点像凯拉奈特莉,还有点像十年前的海伦米伦。
一张缺乏性格的脸蛋,来演绎戴安娜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基本上已经失败了一半。
这部片子,可以提的亮点几乎没有,缺点呢,也都不是什么致命伤。
看完之后,感觉如食鸡肋,总结一下就是四个字:乏善可陈。
情节平淡,做作,并且进展十分突兀,戴安娜爱上HASNAT的这一段简直是整个美国爆米花电影史的缩影。
一见钟情?
那也麻烦您找一个帅一点的男主角好么!
看看纳威恩又黑又亮的大肚子,天呐,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
NAOMI的表演也是典型的美国式的,表情丰富,夸张,动不动就如痴如醉状,英国口音像是后期配的,有点奇怪。
镜头,台词等方面,真是没有任何可以拎出来分析的点,标准且平庸。
开头两分钟时我还期待一下它有一些交叉叙事,结果什么都无,基本就是故弄玄虚。
双脚在地毯上走动的镜头,雨里敲门的桥段,反复播放的电话答录机,每一个包袱都是已经被好莱坞用烂了的,其效果与电视剧基本没差。
故事方面,已经无力吐槽了,把戴安娜的名字换成任何一个女明星,这就是一部2013版《诺丁山》。
戴安娜的青年时代,王室生活,婚姻家庭,一句都没提,只夸大了一段非常短暂的爱情故事,完全用了美国的方式。
片子敢叫《戴安娜》这个名字,简直是臭不要脸的模范。
传记片火了,光这两年就上映了《林肯》《情迷梦露7天》《铁娘子》《乔布斯传》等等好几部,除了我还没看的《乔布斯传》,这应该是最差的一部。
总之,期待不要太高,不要抱着对已故王妃的敬爱去看,还是一部可以接受的消遣之作。
之前总体评价就不高,负面偏多。
我不信,结果,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娜奥米·沃茨的颜再像,能pk得过群众的表演不???
群众那叫生在哪国,就有哪国的神技能。
腐国不大,可人家却是群国都爱gossip的,剧中看到王妃下民间明访的时候,那种诧异眼中八卦挠心的骚动真是浑然天成。
讲戴妃生前两年的两段爱情吧,一个是汉斯纳特-科汉,心脏病医师,巴基斯坦人/裔。
一个是多迪-法耶兹,最后和戴妃一起死的富二代。
本来就不知道Di爱哪一个,剧中愣是将二代拍成备胎,挚爱医生。
好吧,可是,看过真人照片后,医生你也得选个巴基斯坦的不,巴和印度人的颜是有区别的,再说电影美化一下,找个180+帅哥也行啊,你弄一“迷失” 里172+印度裔大叔,还放人家和娜奥米睡一块的部分腰臀照,喜感就辣么粗来了,瞬间有种想代表诺顿拿印度飞饼飞走叔的冲动。
然后是演Di的娜奥米,能不能不要这么的母狮子,既然最爱医生,那就得有点内秀的表示,开画10分钟就见医生,Di少女怀春的眼神高亮啊,活生生一副“哟,菲力牛排,老娘最爱。
你,快点洗洗白,给老娘乖乖躺床上去”。
医生则是“唉呀妈呀,中六合彩了!
要蛋定,蛋定,等鱼上钩”。
导演意在拍真实,可是,被自己给蠢哭了。
本来这种宫里面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剧(基本合格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就难把握,一不小心就拍成饥渴红杏出墙。
导演坚持步前人的后尘(详照凯拉奈特莉的古装剧和“绝代艳后”),就是要红杏出墙,咋啦?
不咋啦,顶多告诉自己不是女主slut,是真爱至上嘛!
可影片的剪辑也太不合格了,就是杂菜炖,这边音乐才起,下面就给你换场子,是不是请的小四御用剪辑师啊。
唯一好的就是Di最后乘电梯一幕。
我对于戴安娜的了解其实不多,只是知道她是威廉王子的妈妈,后来了解多一点才知道原来她还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
刚开始的时候戴安娜是以一个比较压抑的形象出现,如果刚开始我不太明白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事是蛮难看懂这部电影。
王妃承担的压力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老公的离开,社会的舆论,还有内心的煎熬,她有脆弱的时候,也会崩溃也会难过,但是我并没有看到她有多堕落,而是擦干眼泪继续向前,也不软弱。
她是不属于皇室的,她的性格她的精神都是皇室所没有的,她不会拘泥于世俗的眼光中,她也有着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很多方面,我都是非常敬佩她的。
后来王妃遇到了外科医生,我仿佛看到一个勇敢的王妃,一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少女,没有王妃的那种冷静克制,反而多了许多少女情怀,或许真的遇到一个对的人,但……却没有在一个对的时间,也是后来故事发展的伏笔。
假设我说假设,王妃没有进入王室,她的人生会是怎样一个模样呢?
我们谁也说不准 王妃是善良的,也是传奇的,目前为止应该没有人能取代王妃在英国人们心中的位置,最后王妃去世后,人们难过的模样,送到她相片的花,都是王妃最好的证明,王妃普通也不普通,她就在人们心中是彩虹的模样,希望王妃在花园里能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因为对王妃了解有限,电影节奏也有些快,可能很多细节没有捕捉到所以不太全面,都是自己的随想。
(ps.如果看这部电影最好先了解一下王妃)感谢阅读
由于自己传统观念深入骨髓,哪怕"惊世骇俗"也更希望以一种敢作敢当的形式呈现--比如《倾国之恋》里的Wallis,接受命运、享受每一分钟每一秒是她的人生信条,也是存活之道;那种楚楚可怜,想要独立自主但又有所忌惮的纠结,实在忍不了--比如「Diana」,她颠覆掉皇权,舍弃了传统,但又为何时刻彷偟不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整部片子沉闷,Naomi不是很出彩。
只是看到,那个叫Diana的女人坐在钢琴前,因实在无法排解压力,开始弹巴哈--J•S•Bach时,有些触动。
因为分明感受到了她需要借助God,祈求宽恕、希翼平凡!
<图片5>97年8月巴黎街头出现的一场车祸让全世界最出名的女人香消玉殒,人们奔走相告,平静的半夜各家各户的电话纷纷响起,听到消息后仿佛当头一棒。
是的,Diana走了,沸沸扬扬传着讨论着她的各种新闻的声音也戛然而止。
Diana的死有着重大的影响,对威廉和哈利两位当时还是little boy来说,母亲没了是人生最大的受伤;对英国皇室,应该是这个麻烦总算结束了,silly girl再也没机会丢皇室的脸了;对查尔斯王子,终于可以全心全意和卡米拉一起平平淡淡过日子了;对民众而言,世界上少了这样一位难得可贵热爱慈善事业的亲民王妃。
毫无疑问,Diana王妃风姿绰约,气质优雅,随性随心,是个真性情的人。
可是童年的不开心,童话般的世纪婚礼羡煞了众人也没有让爱情开出甜美的花,让这位美人常常在梦中坠入黑暗,惶恐于没人会接住她。
假如她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或许人生会更幸福,至少没有相机无处不在的咔嚓咔嚓。
DIANA说,我的婚姻里有三个人,这实在是有点拥挤!
戴安娜和查尔斯的婚姻就好像一场游戏,查尔斯赢得了传宗接代却被戴安娜扰乱了骑骑马,看看书的有温度生活;戴安娜拥有了全世界女生羡慕不已的童话般世纪婚礼,却从此为爱伤透了心。
婚姻世界里的第三个人总是令人讨厌,可戴安娜才是爱情里的第三者。
应该说她是这场婚姻的被害者,查尔斯不爱她却给了她幸福的开始让她误入歧途,这让她追爱的路途更加坎坷。
看到她在镜头前说完这些话后,无奈地抿了抿嘴真是有点心疼!
<图片3>和世界上最出名的女人结婚是什么感受?
电影中有个好笑的地方是戴安娜为了出去约会特意买了假发,这很真实反映公众人物想让私生活晒在太阳底下是有多难!
celebrity们背后是永远不间断的相机狗仔,稍有不慎第二天报纸头条就是sb和某富豪在豪华游艇热吻。
所以,和戴安娜结婚不仅要考虑是否爱她,更要考虑是否爱她到愿意承受几乎没有隐私的生活。
This is tough!
电影《戴安娜》中的王妃真的不是很讨人喜欢,主动追爱,对象还是那么无语的巴基斯坦心脏科医生,鲜花插在牛粪上,我坚信此尤物绝对值得更好的。
<图片4>
云端的戴妃,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求爱女孩,渴望归属感,渴望有自己的爱情,渴望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
然而,前任大山太高,自己名气太响,都是戴妃幸福的阻碍。
但是至少戴妃和医生都在抵抗,并且品尝到了爱情过程中的滋润。
虽然现实残酷,结果也并不如人意,加上车祸的惨剧,是一个悲剧结尾,但是却是一个乐观的形象:这个善良的女孩,虽然没有甜蜜的爱情果实,但是依旧对世界报以最大的善意。
人生如坐过山车,有起有伏,虽然生命结束的仓促,但是已经在上坡的路上,想必戴妃的心里是有慰藉的。
怎么说,传记类的片子,尤其是写女人的,很少会避开感情不谈,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卖点、噱头。
戴安娜除了她传奇的身世、华美的衣服、美丽亲民的容貌之外就是那些丰富的情感八卦了。
然而此片描写的还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八卦,她和一名心脏外科医生的恋情,且是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医生。
一个皇族分子和一个异族男人。
其实我觉得传记片无论多么力图想要还原和解说一个历史存在的真实人物都是无比难的,因为众说纷纭,且一个活生生的肉体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每部片子力图去拍,也不过是断章取义。
那,这部片子,它力图说的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戴安娜,她的脆弱,敏感,作为女性无疑被她的台词触动了,那段夜踏公园的分手夜戏,戴安娜对着哈斯纳特狂喊,那么多人将其弃之门外,是的,这是这个女人的主题,爱也是她一生的主题,她是巨蟹座,爱是她的本能,她的水源,然而爱并非可以拯救她,因为爱有期限同时爱有时适得其反。
片子场景不多,画面极简,通过极简的画面和镜头,给演员以更大的空间去表现人物内心,无疑这部片子的表演上是给足了空间的,其实娜奥米像不像戴安娜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解构一个女人,褪去光环之下的,一只母狮子,温顺又不服从的女人。
当然导演还是反着去做了一些东西,比如他没有将感情更加传奇化的描述,他们恋爱模式,交谈方式。
做这些无非想要打在平民戴安娜这个点上吧。
“是非之外有座花园,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取自波斯诗人鲁米的金句,巴基斯坦心脏外科医生将这句诗写在小卡片上,和祭奠戴安娜的鲜花一起放置自在王宫门前。
电影因为展现了一段戴妃“不为人知”的隐秘恋情而饱受诟病,主演纳奥米沃茨纵然尽力演出了一个风姿绰约、楚楚动人的王妃,依然难逃金酸梅奖的嘲讽厄运。
挑战传记片是个技术活儿,尤其是曝光率、知名度较高的主角们,其形象已经约定俗成,与其说在挑战影片本身的水准,毋宁说是在挑战大众的接受度。
可以想见,《戴安娜》在面世之际就已经触犯了三宗罪:世人只知查尔斯王子、刁难的女王婆婆、第三者卡米拉,而这部影片里这些人物居然一个也没出现,老百姓的猎奇心理如何满足?
此罪一也。
一代王妃,居然恋上了一个巴基斯坦的外科医生,工薪族、其貌不扬,还是倒追,理由是那个医生很拽,只顾专注工作,“没有因为她是王妃而多看一眼”——这世上的确有不把贵族王室放在眼里的天才,也有为了爱情甘愿抛下身段堕入凡尘的公主,但是,拜托,这是黛安娜唉,不是露丝和杰克的悲情童话。
英格兰玫瑰爱上喜欢吃快餐汉堡、住窄小出租房的男人,还私自闯进他家里打扫卫生、做小伏低状,考虑过英国人民的感受吗?
此罪二也。
女人为了爱情犯贱合乎常理,尤其是财富、名利、地位,都有了,独缺爱情,她追求起爱情来自然更加任性,可是——这个叫哈纳特的医生,居然把戴妃拒绝了,理由五花八门:她妨碍了他工作环境的清静、她干扰了他男人事业的自尊心、她非伊斯兰教徒所以他的一大家子尤其是他母亲不准备接受她……被分手的戴妃绝望中转投多迪的怀抱,两人游巴黎导致死亡。
多迪成了她的疗伤鸦片剂和道具幌子,而她死前一刻还在痴心等待着前任的电话(最终也没等来),还有比这更憋气绝望的人生吗?
作为爱情故事,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此罪之三也。
那为什么还是想为电影写点儿什么呢?
如果抛开“传记”的枷锁,单纯当作一个消遣式的电影来看,可能就轻松多了。
其实戴妃的爱情,和世界上大部分女人的爱情都差不多,她干的事也和大部分女人差不多,比如在楼下傻傻地等待,执着起来刨根问底、死缠烂打,想当个家庭主妇给他煮饭生孩子,等等。
戴安娜总是有这种朴素的要求,束之高阁、只可远观的女王范儿并不适合她,试想如果守着已经拥有的名利和光环,做一个视爱情为狗屁的高贵冷艳女子,事业之余把男人当个消遣解闷儿,也未必不能过好这一生。
可惜戴安娜最怕的就是没人疼,所以她也必须承受平凡女人所必须承受的东西——在爱情里受伤,在现实里总是碰壁头破血流磕磕绊绊——这,就是常态。
外科医生哈纳特,其行为思想也和大部分男人的正常思维差不多,他没有耀眼的头衔,没有家财万贯,但是他拥有最正常的理智——我爱你,哪怕你是王妃;但是我同样也爱我的自尊、事业、前途,哪怕你是王妃。
当前后两者冲突,世界上大部分雄性会怎么做?
对,一定会舍弃爱情,而保留自尊、事业、前途。
因为爱情对他们不过是一瞬间的火花、生理上不定期爆发的荷尔蒙而已,不论那种感觉多么美妙、令人心醉,理智的头脑都会告诉他们——感觉是不能当饭吃的。
哈纳特最终拒绝了戴安娜,在民众看来简直就是“不自量力”,但他不过是做了一个男人最正常的决定而已。
他无法成为一个能够在爱情里任性的雄性——这,就是常态。
因此,他们分手了。
他理智,所以活着。
她不死心,想继续追求爱情,所以死了。
“是非之外有座花园,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
”多美的句子,它只能出现在诗人的想象里,出现在死亡之后的慰问信上,而不是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永远充满了是非,追求幸福的道路总是在遥不可及的远方,男男女女靠着惜无缥缈的希望在荆棘遍布的路上前行,支撑他们的总是那个总是无法达成的目的地。
所以,最终,他们都停止了,落了地,喜忧参半地淹没在历史的灰尘里。
看完《戴安娜》的感受是,以后还是不看这种悲伤电影的好。
首先,如果你想看大家心目中的高贵的戴爱娜, 个人觉得可以器具了。
这个电影与其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个虚化了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故事主角全球皆知而已。
其次,电影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讲她和一个医生的爱情故事。
故事里的戴安娜,更倾向于是一个陷入爱情中的普通女银,她会和喜欢的男人打情骂俏,会不好意思,会生气,会大吵大闹..... 其实刚开始看到她和医生互动的时候,我心里有点接受不大了,总感觉有点点小轻浮。
但是转念一向,又有谁恋爱的时候是永远高高在上呢,她终归是一个女人。
至于具体故事情节嘛,就不多透露了。。
只是剧情设计的让人有点点小唏嘘,有些揪心。
至于演员么,Naomi长得不用说,在表演上,也是下了点功夫,真的有些神似戴安娜。
男主和人物原型也挺像。。
只是我看着看着。。
总觉得他很像我们的某个领袖。。
><...............IMDb对这个电影的的评分,只给了4.2。
仔细观察,年龄在18碎一下的观众给分最高,30-40碎左右的群体,给分最低。
仔细想想,也确实说明了很多问题。
作为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电影固然有些老套,但是爱情故事,永远都不过时, 这也是为什么18岁所有的人认为其不错的一个原因吧。
30-40岁左右的中年人,可能大都是亲身经历了那场悲剧,从头看到尾,所以他们可能接受不大了这样的撇去众多背景的纯爱故事,因为这和他们经历的,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不打能接受。
最后,我一直觉得,英国人的戴安娜情节,是这个国家独有的。
看电影的当天,电影院的上座率其实相比平时,真的已经挺高的了,至少坐了三分之一。
其中有很多拄着拐杖的老爷爷老奶奶。
演到中间和结尾的一些情节,好多人都哭了。
电影一散场,好多人都在吸鼻子,然后静静的坐在位置上平静心情。
那个时候我才突然感觉到,我们当做八卦来看,来讨论的戴安娜,在英国人的心里,更像是一种情结。
这种情结,或许是喜欢,或许是厌恶,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情结,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
曾经一度以为是Nicole Kidman饰演, 后来从身高判断不是.通过那忧郁深邃的眼神,女主角的演出是成功解释到皇妃的无奈与宿命. 虽然觉得整部戏有些地方不太流畅或生硬,但最有感触的是让我了解了皇妃与巴基斯坦医生的真爱但它却无法实现. 当她坐车经过一草地看见民众在为已故亲人哭泣而喊停车辆与其拥抱安慰时, 我看到的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DIANA; 当专程陪两位王子坐专机以亲自送他们去其他地方时, 我看到的是一位尽责的妈妈在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且珍惜与自己孩子的每一时分; 当宣称自己很擅长与媒体交涉而说谎以保护自己爱人,却无法得到其理解而大吵大闹, 我看到了一个为爱付出且无怨无悔的女人,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饱满的女人. 由于她的特殊地位且已婚已育, 遭到对方家人反对. 每当遇到这些情景, 总会对所涉主角特别同情. 爱情本是两人的事情, 可掺和了家庭因素, 却变成了两个家庭的恋爱. 幸运的人儿可以结为一双, 不幸的恋人却需要背负沉重的情感,忍受百般痛苦, 请问我们的爱情可以再简单一点吗?
片中的结尾我觉得不错,凌晨惊吓的恶梦,急促的电话铃声, 不断亮起的邻居灯光, 告知了一个悲剧的到来. 这是命运的安排,或是惩罚胆小者(我指医生)的沉痛代价?
虽然上来就强调戴安娜是巨蟹,可也不用把整个片就拍成不靠谱巨蟹作女传吧?尽管&#34;全世界五百万人说爱我 谁又能为我停留&#34;那段Naomi的表演让我几乎飙泪,但仍要感叹这种水平剧本真不知道怎么通过的,片名应该直接叫戴安娜秘密情史。PS:剪辑居然有唐突的跳接,学生作业水准?
頭尾有想法,雖然中間大段比較鬆散,好在最後還了魂;片尾十分鐘,以戴安娜離世為起點,正是影片起死回生的開始;雖然整體平庸,但依然有一些很打動人的段落;娜奧米神似多餘形似,主要還是靠演技;追蹤鏡大量使用,似乎暗合她受困於媒體包圍的狀況;詩句借用很成功
娜奥米沃茨女神般的一颦一笑加一颗星,但电影选的角度和最后出来的效果当不起电影的名字。虽然我也对戴妃不甚了解,但还是觉得这片子把她yy的太厉害,而且碎片化的叙事快要把观众烦死了,导演还是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儿吧
人物传记片常见的问题,有流水账没人物刻画,完全浪费娜奥米沃茨的表演。
我看这片是专门为Naomi的美而拍,故事根本没往正题上去讲,
英国皇室看了能高兴吗
Somewhere beyond right and wrong, there is a garden and I will meet you there.
就应该叫原著的名字“戴安娜:她最后的爱人”,然后以这样的逻辑去写也挺顺的。但是如果能穿越回去还是希望闹米别接这个戏。
死于心碎
其实我觉得还不错啊
其实我更适合去看纪录片吧,这好莱坞式的太厉害了
未上映前,还想着娜奥米能再拿个奥斯卡提名呢,嘿,竟然入围了金酸梅,的确,这故事讲得实在太差~~~
最让人无语的是全片第一个镜头是dior那个破包。。。
&#34;Somewher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there&#39;s a garden. I&#39;ll meet you there.&#34;
果然乏善可陈
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英国女人:苏珊大妈、凯特贝金赛尔、戴安娜王妃。那么传奇的一个人,电影只抓着一个医生把就往死里黑,跟皇室沾边的一点都没拍。不管这段风流史真假,对这个渴望爱和自由的女人,我都会抱有更大的同情与尊敬。
Naomi Watts演什么都是那幅神经兮兮的样子!
撇开形象或事实是否符合,我们从片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无私给予别人爱的王妃。嫁给一个从未爱过她的男人,而这个男人是个王子,这种经历非一般人能承受。谁能否认死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她的身心痛苦?虽然对爱她的人来说很残酷。因为同为Cancerian,所以更有同感。如片中理疗师所说,Cancerians hang o
有些糟糕,没有英国媒体炮轰得这么糟
瘋狂的狗仔真恐怖,就算是公眾人物也有隱私的權利,群眾為了滿足自己的八卦心而剝奪他人的隱私,甚至連真愛也都被迫放棄,再怪媒體害死黛妃之前,助長媒體行徑的就是民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