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中的故事发生在云南西北部,片中村庄里的人们说着自己民族的语言,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是一条溜索。
人要出村得自己带着滑轮,拴在溜索上滑过去,下面就是咆哮奔流的怒江。
村里的宗族长是个老人,正如许多作为宗族首领的老人一样,他非常沉默,偶尔说的几句话老像是带着禅机。
村里的婚姻形式很简单,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提出给多少聘礼——往往是十五头或二十头牛,之后一经同意便举行婚礼。
全村以熊为图腾,尤以首领老人对此最为坚持,全村人也相信熊是他们的祖宗。
因此这个在山中的村子,尽管多次被山中的熊侵扰,牛羊被吃掉,甚至人也受到伤害,但是他们不能动熊,不能袭击“祖宗”。
其实他们现在即使想打熊也无能无力,因为猎枪都被政府收走了。
不过他们还有另一个补偿的方法——报告政府,政府会对他们被熊侵犯的牲畜财物进行赔偿,当然赔偿的数目往往没有他们期望的那么多。
首领的孙子是个聪明的小伙子,被村里人选作代表,与山外交涉的事,包括上面说的那些索赔之类的,全由他来做。
尽管与同说家乡话的代表政府的“主任”也有分歧,但他是既尊重传统,也笃信政策的。
当他心上人的父亲冲动之下拿起猎枪意欲杀熊时,他义正言辞的告诉他,私藏枪是犯法的,一定要交给政府。
也正是因为此事,他告诉大家,不准杀熊,熊吃了羊,政府赔偿,熊杀了人,政府要赔4万。
他的心上人吉妮得知之后,为了能够为因为偷卖珍稀树皮而坐牢的哥哥交罚款,她主动上山被熊吃掉,以获赔偿,——结果却是政府说无法证明,不能赔偿。
电影的真实,让人觉得像是纪录片一样,我无法想象导演是如何让这些非职业演员若无其事的演着自己的生活,那些喝醉的、生气的、沉默的人,简直就是在过自己的生活。
看过另一部讲鄂伦春人山中生活的纪录片《敖鲁古雅》。
两者给我留下的同一印象是政府的“缺席”。
无论蒙古还是云南,山民过着自洽的生活,有着自然形成的社会秩序和逻辑。
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政府对他们的不了解和手足无措,政府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想要管理却不得其门而入。
于是,在《敖鲁古雅》里,它的选择是强行把山民搬到平地生活在统一修建的居民区里;而在《碧罗雪山》里,经过几次与首领谈话得到冷遇后,政府终于利用吉妮被熊吃掉的契机,劝服全村搬出山里。
电影里,宗教、民俗、现实生活以及政治尴尬的搅在一起,我们无法为片中的不幸责怪任何一方,也无法从旁观者的角度为片中人找到更好的出路。
尽管片尾全村迁出了山里,躲开了熊的直接威胁。
但我们也可以想象接下来他们将会如何的不适应新的生活,新的问题只会继续层出不穷。
如果生活都是非黑即白,那该多么简单。
可中国的问题,其实没有普适的解释,有的都是一个个的个例。
又是一部看完之后,需要静下来想上一天的电影。
看名字似是爱情电影,看介绍却发现是讲深山里一个少数民族故事的,看电影才知道,原来真的免不了俗的以爱情为引线。
在一个文艺的电影院,一个人数很少的厅里,看一部几乎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的文艺片,是需要带一点文艺的情绪的。
于是翻查了下关于傈僳族的一些资料。
果然,在电影中,前15分钟,仿佛纪录片一般,讲述傈僳族的婚礼,簸箕饭,爱喝酒的习俗等等。
然后故事慢慢展开。
年轻的男主角因为爸爸和哥哥都外出没消息,可能要娶自己的大嫂。
喜欢的姑娘,却不得不被逼嫁给一无是处却有钱的酒鬼。
男主角的爷爷是村里的老祖,村里时代以熊为祖先,认为熊咬人,是因为人犯了错,甚至要遮面,没脸见人。
熊下山,要献上山羊给它吃,熊伤了人,伤了农田,卑微的补偿,只能算是村民活该。
政府保护熊的生态环境,却要赶走村民,他们不关心村民死活,只关心熊。
熊咬死了人,却还要见尸体才能赔偿。
村里盼着修桥,哪怕迎来旅游客也可以让村民生活好起来,却又遭到环保者的反对,连与外界的沟通都直接被打断。
只剩那孤零零的一根钢索,从树木茂密的树林里穿过怒江,成为与现代社会唯一的联系。
都是习俗害人,这混蛋的老祖宗,这该死的习俗,这迂腐的观念。
最信奉熊祖宗的老祖,每日剥下一颗老玉米放进筒里,玉米装满,他将离世。
于是小孙女悄悄偷走玉米,只因想留下老祖的岁月,只因舍不得离开。
如此慈祥,仿佛不谙世事的老祖,带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崇拜,要让叔嫂成亲,坐看熊吃光了村民的生活,执守自己的观念,于是造就了一切的悲剧。
一切,都是混蛋的老祖宗害的啊。
然而,面对这样的原生态,反而有了一些敬畏。
当最后终于搬家时,老祖侧身看着住了一辈子的家乡,为熊腾出山林的家乡,抽着大烟,轻轻的叹气,大山里再不会青烟袅袅了。
熊,难道比人还重要吗?
这混蛋的老祖宗啊。
看这样的片子,不阴暗不冷漠,看着男女主角淳朴无比的笑脸,会觉得真实得好可爱,看到小姑娘扑在老祖的怀里哭着希望老祖不要死的时候,觉得无比动容,看到他们干农活的时候,对唱着淳朴的山歌,觉得这一对天造地设的多好啊。
但是,最终熊,贫穷,观念,政府,毁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家园,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命。
电影节上的那一幕看了以后才知道有人拍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后来到处找资源也没找到,只看到了花絮.现在的怒江傈僳族人民已经不是那样的生存状态了(很多古老我风俗都改变了),片中的那个村子叫五里村,属于贡山县丙中洛乡,是为了发展该乡的民俗旅游而特意保留的,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新农村房了。
五里村实际上是典型的怒族村子,傈僳族人的房子一般盖的都是茅草,结构也不一样。
傈僳族有几个分支,姓氏大多以自己以前的老祖宗赖以为生的东西有关,比如说打鱼为业的就姓“余”、养蜜蜂为业的就姓“丰”等等,我们怒江还没有以“熊”为祖先的(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打猎为生的——什么东西都打,不好取姓氏,就以打得最多的鼠类为主,取“褚”为姓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专门姓“褚”的村子)——可能有,但是少吧。
片子还没看完,不好意思再说,欢迎各位朋友到怒江来玩,联系的我拿“吓拉”招待你们。
加班干活之余发现豆瓣有上映这部电影,时间刚刚好,就匆忙订了晚场票,好似冥冥之中有指引一般让我有缘看了这部好电影,全片绝大多数都是用少数民族方言对话,这些充满独特韵律的语音,没有造成观影的困难,反而以一种艺术性的表达诠释了人性的相通之理,从互生情愫爱人间的对话,到老祖爷爷虔诚的祈祷,无不让人共鸣,剧情充满无奈,大到整个村落要搬迁响应保护野生动物政策,背井离乡,小到个人无力拯救爱人,阴阳两隔,空悲切,村落个人都因为自身有背负的历史及家庭使命感而备受煎熬,无奈于历代供奉的熊伤畜伤人,无奈于夫兄离家嫂子不易,无奈于兄长坐牢嫂子邻产,无奈于现实沉重勇气微弱难以破茧,祖先爷爷父亲兄长哪个能够舍弃,哪个不是如山一般在心头,最后的搬迁说明国家政府之于家庭个人的地位又要高上一级,个人是独特的生命体,又是家庭民族国家的一份子,受限于自身的角色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现实无奈,如何平衡这些矛盾因人而异,结果也自然各有不同,只能说自己的路靠自己走出来,就像我半夜写影评差点睡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妥协性,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至于结果其实并不重要,能够体验这些个无奈也是人生的成长记录,作为一个感情动物,我欣喜于能够感知这些个现实的无奈,它们提醒我正在这个广阔的世界自然的前行着,有过去的脚印,有未来的目标,更有那肩负的使命和无所畏惧的双脚,做个好梦,明天依然精彩,爱生活,爱家庭,爱自己,爱你的那一份永远不会少,晚安!
今天终于在最后一场放映将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看了,没有令人失望。
利用了一切所谓的天朝艺术片“噱头”,封建传统与现代社会、至真至纯的冲突;妇女备受鄙夷还难以逃脱藩篱的社会地位;真正的执政之基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矛盾;保守的故土观念、片面的环保意识对人与环境互利共存的作用…… 影片自始自终非常的原生态,同时导演也放弃了一切过度的技法,讲述了一个仿佛久远而陌生环境中但却现实可信的故事,琐碎中透露着一丝诗意。
去年,我个人最喜欢的五部华语片是《让子弹飞》、《金城小子》、《钢的琴》、《碧罗雪山》以及《我们天上见》。
这其中,《碧罗雪山》是比较特殊的一部,它在上海电影节拿下了四项大奖,又在金马载誉,然而近一年过去,除了偶尔在报纸上被提及,影片上映之类的事,消息全无。
好在四月时候,《碧罗雪山》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并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再度获奖。
据导演刘杰说,他不愿意吆喝买卖,也难以理解市场规则。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真实现状:一边是好片子无人理会,排不上院线,观众自然就见不到;一边是糟糕的春季档期,一堆破片在狗咬狗,满嘴的毛。
有人会说,好坏不谈,这已经不是艺术片的年代了。
别说刘杰,就是贾樟柯也没用,把戛纳威尼斯柏林轮着上也没用。
持有这般观点的人,必然不在少数,何等偏激狭隘就不说了——因为从没有一个国家的放映体系是用以绞杀艺术片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观众不再信任艺术片,却更愿意相信一个拍小破艺术片的导演能花600万去买鸽子蛋。
很显然,已经不是电影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
电影外边是谈钱,电影里头还是关于钱。
钱钱钱,人心自然不古。
索尔·贝娄曾说:人活着的时候,金钱压在你的周围,就像死了的时候,大地压在你的周围。
拍摄《碧罗雪山》时,刘杰基本处于韬光养晦的一种状态。
他已经不太在意是否能拿奖,或者说送去哪儿拿奖。
他更不在意电影是否能够在边疆少数民族题材里另辟蹊径,是否可以达到第五代以往的高度。
他拿的是国家的钱,说的是现实的事,讲的又是敏感的法。
一般情况下,这必然会促成又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诞生,然而刘杰成功化解了众人的顾虑。
他只是精准地找了切入口,拉上了滑溜索,连接了现代与传统,重写那些快要消失殆尽的少数民族文明。
片中的熊、祖宗和政府,三方构成一个牢固的等边三角,它们制造了一片雷区,随便踩上一脚,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而村民恰好处在中心位置,处处受制,步步危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方那里寻得解脱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说,《碧罗雪山》充满了戏剧冲突,里面还有一条爱情明线,纯洁动人。
然而跟祖宗一样,政府在片中也只是嘴上说说,从不轻易露面。
所以,电影又演变成了人与熊的正面对抗,胶着不下。
与此同时,祖宗和政府还站在了熊那边,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其实在活与不活的背后,那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一旦他们离开了原乡故土,那么他们还能叫回自身的名字吗?
显然不能。
好的电影不一定要煽情,更不要让观众沉湎在感伤当中,如能带来清醒的感动和真实的触动,那已是相当之不易。
《碧罗雪山》并没有摆出苦大仇深的姿态,来个万箭齐发,批完祖宗干政府。
它只是隐约提到了钱,金钱已经渗入到村子里头,并且开始产生腐败。
即便没有熊的到来,这个村子的躯体损坏,那也是早晚的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不算新鲜,但绝不意味着不用再提。
《碧罗雪山》巧妙地埋藏了多数矛盾,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了爱情上。
它就像雪山下的美丽花环,见证了时间和岁月,慢慢凋谢,守护着那些远去的灵魂。
【玩家惠 专栏】
碧落雪山值得一看,中心思想不明朗,结局很开放,未来很不确定。
可能正是这样才难得可贵吧。
虽然,当太多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时候,碰上一部没有明确含义的电影,也是需要适应一下的。
这个思想大乱炖里,包括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国家治理和村里传统文化的自治,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神文化与人文化,男与女,城市与乡镇,人与动物,生存与生态,这个单子还可以再细化。
看着这部电影,虽不至于潸然泪下,也是极度心酸的。
我们的村子怎么了?
为什么一条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就这么难找?
这些村民生活在大山里,极度渴望着和外界连通,渴求着外界的事物。
那个两元店里随处可见的恶俗的镜子居然在乡村少女的眼里这么迷人。
为了改善生活,不惜盗采红豆杉的皮。
但是,如果城里人可以随意跳槽,争取更好的生活,为什么村里人求发展的欲望就不可以得到认可呢?
我们还是以一种压制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看我们的农村兄弟姐妹们。
他们认为,志愿者把熊看得比他们这些人金贵。
可能是的。
至少大部分环保主义者就是。
但是他们不得不是。
在这个经济挂帅,发展至上的时代,不能说话的生命需要有人为他们代言。
在这个片子里面,“村子” 可能是弱势群体,但是在这个GDP高速增长的时代面前,所有的动植物几乎都是弱者。
或许这就是片子没有鲜明观点的原因。
现实太复杂,打人的板子无论下在谁的身上都让我们同样不忍,甚至身同感受。
或许最让我触动的是,村里年轻人心里那股压抑不住的出去的愿望。
在这个我看起来的美丽的村子,他们爬到高处,望向远方,无视周围的环境,心里早就出走了。
邻家年轻人频传的喜讯,荣回故里的财大气粗,渴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在在撩动他们的心。
我要是在那种环境,我也会有同样的思想,哪怕就是为了经历过更多的伤害。
我无法埋怨他们,无论是渴求出走,无论是希望把祖宗拉下神坛,可是我没有办法不为这个两难的局面而纠结。
是不是我们保护了人,就不能保护环境?
我以为我在沿海的所见所闻已经解决了我心里的人与环境的难题:所谓人与环境的冲突是一个伪命题,那些癌症村,那些在污染中痛苦呻吟的人们,都说明了伤害了环境,不仅是伤害了未来,连今天都失去。
可是确实还有很多传统社区面临着传统意义上的”人与环境"的难题: 修桥等于开发,开发等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但是不修桥,等于生活不便,等于没有好的公共服务,等于受制于外来的精明商人。
一道桥,几片红豆杉树皮,承载着沉重的时代命题。
还没有多少解决的方案。
刚好看到一篇年轻人重回农村的文章,为了寻求一种理想式的田园生活。
这些单纯的想法,追求自然和生活品质的两全,有没有可能带来一种新的解题法。
或许这不是一两批人重回农村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这些先锋,这个棋局就没有扭转的可能性。
刘杰的两部戏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后的命运。
马背中,老冯这样的毛时代干部死了或者被职业化所替代。
而现代官僚制下的阿洛又跑了。
这连无人之地,就只有碧罗雪山里时不时撒手不管的村长与政治心智不足的阿鲁。
最终的命运就是在国家强制力量之下消灭村庄,走向城镇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部落的祖宗、习俗的全然格式化。
阿鲁不用娶自己的嫂子了,但也永远不会成为老祖。
因为宗已经消失。
很美的名字。
没看见雪山。
2010年收藏在豆瓣想看的电影里边,这中间,问过影院,找遍网络,询问过卖碟的摊贩,都无所获。
昨天偶然看见别人转发的微博,得知今天影院有一场,毫不犹豫地下班去看。
起初还忍不住吃货的坏毛病小心翼翼磕着瓜子,直到身心都沉浸到故事里边,也感觉到影厅里异乎寻常的安静,自觉地停了下来。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村,有稻田,有朴实的村民,有黑熊出没,通往村外的交通工具是长长的滑索。
日落黄昏的光线掠过的,是美到令人窒息的原始风景。
比那更美的,是他们朴素却完满的情感。
15头牛娶来的媳妇,起初的高声使唤甚至嫌弃,到后来怜惜、心生爱意,到摸摸媳妇凸起的肚子上山干活一路上的欢天喜地;两心相映的人儿在田地里对着歌谣,却因为不得老祖宗的许可,不能结为夫妻;一边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一边是人生存的需要,如何权衡。
不是人杀死了熊,就是熊把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赶走。
搬迁,从来人们愿意过吗?
久不能忘的,是她找到熊窝时鼓起勇气平复了害怕恐惧后那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动人心魄。
面对死神,她笑了,因为他说,她一笑,他就会更开心;因为他说,如果熊吃了人,政府赔4万;因为她要钱救即将为人父的哥哥,而她死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捧着一扎两万块钱整天缠着她爸将她许配给他的男人。
真的哭起来,是听她爸爸弹着小琴蹲在昏暗的陋屋里哽咽着唱:吉妮啊,我的女儿,你回来吧,回来爸爸的怀抱,我再也不逼你嫁人了……哭得脸皱成一团。
抽纸巾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感慨说,年轻真好啊,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叹自己表达不能青春不再。
有人发微博说,“简单的片子,充满了各种真实厚重的爱。
身心得到了滋养一般,感谢《碧罗雪山》”。
也曾环顾影院,这样一部不如贺岁/佳节大片欢乐,又没有大制作片子的惊心动魄,且没有一位明星的电影竟也满场。
在座的人,我想大都一样,有知,善感。
背景音缓缓响起,云雾在山间缭绕,电影走向完结,令人赞叹的电影!
电影的好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于我而言,就是观影人和电影之间达成的强烈共通共振!
作为成长于怒江大峡谷的我,对这一切我太熟悉了,难怪乎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电影根据同名长篇小说《碧罗雪山》改编,作者应该是一个傈僳人吧,什么时候找来读一读。
电影的拍摄地应在怒江贡山的丙中洛乡的某个傈僳族村庄。
令人惊叹的是,竟然还有创作者关注这片土地和人群,类似于《看不见的美国》,这个群体是沉默的小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并不为外界所认知,但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啊。
故事核心其实特别简单,一户傈僳人家,哥哥迫于生计,倒卖国家保护植物,犯法被抓,家人为了救他,不得不将妹妹下嫁给有些资产的村痞。
妹妹早已心有所属,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献身熊群,获取政府的赔偿金来抵哥哥的罪。
如此简明的故事本身却有丰富的内涵:社会发展进程的严重不平衡性(区域间、民族间);古老信仰与现代化的冲突和融合(并非只有对抗);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人们一贯认为,退耕还林、保护动植物是理所应当,可傈僳族数千年来就是靠伐木取暖建屋,狩猎放牧为生,政策挥鞭说停就停,这理所应当吗?
);政府治理和基层自治;脱贫攻坚(真心致敬那些奋斗在脱贫一线的人们);当然,最鲜明的就是爱情和现实的强烈冲突了,明明这世界没有一个坏人挡你的路,可你会发现竟然无路可走。
最后,从技术角度而言,私以为演员表演节奏可以适当放慢;背景音明显不足,气氛烘托不够。
但没必要求全责备,近乎完美了。
在不带主观情绪的严肃纪实与纯个人情感的宣泄中摇摆不定,有点尴尬!
怒江峡谷,傈僳族。传统(保守)社会三观在现代(现实)冲击下溃败的故事。自然(权势)与人(个人)的力量博弈(斗争)的故事。女性商品化与自我牺牲完成的故事。悲伤的胆小鬼爱情故事。人在优美绝境中挣扎的故事。彩云之南的风俗故事。
虽然豆瓣上评价很高,但片子节奏实在过于慢了,而且很多镜头晃的厉害,让人看了很晕,看了三分之二实在看不下去了,抱歉!
很原生态的电影,听过导演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更觉得难能可贵。
不好意思我看睡着了~
看完好压抑~
如果这样的中国电影我还不给五颗星……刘杰第三部作品,各方面都越发老辣,尤其是剧作方面,给人一种有很多想说的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没有愤怒声讨却把村庄、政府与自然三方的矛盾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摄影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在碧罗雪山这种处处是美景的地方,你能感受到的只有人物的背脊。
等了几年,有幸看到刘杰的《碧罗雪山》了,拍得很棒,不枉期待,纪录片一样拍剧情片,手法纯熟,非职业演员都在演自己,不矫饰不抒情,怒江峡谷和傈僳同胞的血肉相依关系出来了,实实在在的云南山区质感,四星半推荐。话说傈僳语和老家彝族方言很接近,子孙、喝酒、一年、羊等很多单词的发音一模一样。
果断2010华语最佳,开头稍弱,此后几乎完美。摄影极赞,空镜做标点,故事逐层推进,愈发绵密。传统,法律,现实在此纠结起来,又是个颇具基斯洛夫斯基味道的故事。小姑娘盛装去找熊时那个笑容,华丽又残忍,戳得死死的。能把主旋律献礼片拍到这样的水准,刘杰真是神人。
原生态很美,题材不喜,更喜欢前几天看的开水姑娘。三星半。
和将近8分的高分相比,象飞机场
那老头儿能急死我.....
突然想起来去年还和蔷薇婷婷李老师去看了这个~~冒充鸟院学生~
@MOMA with np
风景极美,真实中的平淡,传统与现代、闭塞与开放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表达的极其充分
原始的好电影
少数民族。情理法。在叙事、影像、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掌控能力。该片既关注了现实,又富有诗意,将写实与风格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导演驾驭创作的能力。
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原著居民,导演说他们连电影都没看过,完全原生态的演出。电影很感人,女孩美极了
为爱出走,以身饲熊。不管到什么时候,不论到什么地方,最勇敢的,都是恋爱中的姑娘。
3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