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2023年,韩国演员刘亚仁因非法注射丙 泊 酚、咪 达 唑 仑等四种成 瘾 性 药物,被法院判处一年监禁。
这位韩国影史上第二位最年轻的青龙影帝、演技天才,一夜之间,便从少年裘马、风光无二,落了个全面 封 杀、人人喊打的下场。
彼时,他与李秉宪主演的影片《终极对弈》已经完成制作,却因吸Du丑闻影响,只能无限期推迟上映。
直至今年年初,刘亚仁二审被法院以判处缓刑,并当庭释放。
该片才最终定档于3月26日在韩国上映,5月7日,正式上线Netflix。
《终极对弈》The Match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韩国围棋界的传奇人物曹薰铉(李秉宪 饰)与亲传弟子李昌镐(刘亚仁 饰)之间展开胜负对决的故事。
电影开场便是1989年新加坡应氏杯的决赛现场。
(《终极对弈》剧照)曹薰铉执黑中盘击败了中国棋圣聂卫平,这场比赛被韩国人称之为“国民胜利”。
曹薰铉自此开启了他的黄金时代,打遍天下无敌手,一时风光无二。
某次业余比赛上,他结识了天赋异禀的围棋少年李昌镐,明白人才难得,便将其收入门下。
倾其所有,传道授业。
在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二人形成了亦师亦友,如父如子的奇妙关系。
(《终极对弈》剧照)但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昌镐的每一次进步,对曹薰铉来说都是一种威胁。
随着昌镐长大,曹薰铉慢慢发觉,徒弟的棋路变得越来越不可控。
他本希望昌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按照自己的教导行事,可他竟开始慢慢探索自己的风格,试图自立门户。
(《终极对弈》截影)这彻底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而在之后的师徒对决中,李昌镐利用自己创新的方法打败了曹薰铉,这位韩国围棋巨匠被自己亲手栽培的徒弟拉下了神坛。
(《终极对弈》截影)曹薰铉就此堕入了漫长的低谷期,他甚至无法衷心地祝贺徒弟的胜利;李昌镐则被棋界内的许多人视为欺师灭祖的“弑父者”。
师徒二人的关系陷入僵局......尽管明白新陈代谢是自然法则,但曹薰铉还是无法接受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他曾夸下海口,这小子想击败我,至少还得十年,如今自己被啪啪打脸。
(《终极对弈》剧照)经过好友、妻子的努力开导,曹薰铉终于决心从头开始。
他也明白围棋不仅仅是与对手的较量,更是与自我的较量。
如果没有徒弟的崛起,他可能永远都会顺下去,可却无法再进一步。
他要卷土重来,就必须跨过自己搭起的这座高峰!
整体来看,本片是一部工整且完成度较高的人物传记片。
电影通过线性叙事结构展现了两代棋王的羁绊与成长。
(曹薰铉、李昌镐真实照片与李秉宪、刘亚仁剧照对比)两位主演都有意学习了原型的表情和动作,人物的神韵被精准复刻,李秉宪饰演的曹薰铉张扬幽默,而刘亚仁则精准还原了“石佛”李昌镐的沉稳冷静。
本片对于了解围棋的观众来说,堪比一场盛宴。
影片在还原1980年代棋院布景、经典动作和历史记录等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各种专业术语、赛事层出不穷,沉浸感极强,甚至连“大魔王”聂卫平吸氧,曹薰铉扎针灸比赛的场景都被很好地再现。
(《终极对弈》截影)内行看门道,外行也能跟着看热闹。
路人观众可以通过场景信息、演员的表演以及恰到好处的配乐感受紧张刺激的对弈氛围,掌握角色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
(《终极对弈》截影)结尾,曹薰铉与李昌镐终于摆脱了心魔,旧王与新王在发布会上谈笑风生,这一幕将围棋的竞技博弈升华至师与道的哲学思辨。
当曹薰铉不再因输给徒弟而懊恼,李昌镐也不再为击败师父而愧疚,他们才最终战胜了自己!
图源于网络石安浅 / 作者
《终极对弈》以围棋为镜,映照出人性与棋道的深邃博弈。
影片中,棋手们在棋盘上的较量,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欲望、尊严与信念的交锋。
导演巧妙运用光影与节奏,将围棋的哲学性与竞技的紧张感融为一体,每一步落子都暗藏心机,牵动着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影片借黑白棋局,揭示出胜负之外的人生真谛,在激烈的对弈中,展现出超越胜负的精神境界与人性光辉 。
汁愿:pan.quark.cn/s/221f8975e470
看完电影就想起有一篇文章是补充电影《吴清源》围棋相关背景。
希望能有同样懂围棋和相关历史的大佬写一篇这部电影的,但没找到。
可惜我围棋水平不怎么样,对围棋历史也知道的不多。
抛砖引玉一下。
1,第一届应氏杯当时奖金很高,且定的是4年才一次。
各国也都重视,均派了高手出战。
应氏杯对胜负判定跟其他赛事不太一样,后手的白棋反而有利(这点似乎有争议,欢迎大佬纠正和补充)。
决赛老聂最后一盘执白占优,但痛失好局惜败。
2.当时普遍认为中日韩三国中,日本整体实力强,中国次之,韩国最弱。
当时只有中日的团体对抗,韩国人上不了台面的。
聂卫平也是当时因抗日赛成绩突出,名声大噪,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下围棋。
3.自从应氏杯曹薰铉以“弱”胜“强”,韩国国内围棋大热,水平也显著进步。
随即中日韩各自水平变成:韩国整体水平最弱,但顶尖高手曹和李水平最高(拿的世界冠军数断崖式领先)。
日本则相反,整体水平高,但拿到世界的冠军数量少。
中国介于两者之间。
当然这只是粗线条的大致判断。
其实这个时候日本围棋已经在走下坡了,现在更是没眼看。
4.曹薰铉一手带出的徒弟很快就超过了自己,而且是以一种跟他(甚至世界上大多数高手都)很不一样的另类棋风横扫棋坛。
曹心理应该是有变化的。
一方面我觉得(个人想法啊,强调、叠甲)以曹的气度,应该是欣慰的。
不管是从个人培养,韩国整体地位,围棋整体发展而论,李的横空出世一定是有利的。
但另一方面,被李打到国内无冠,总还是很痛,那一段弃赛时光应该就是证明。
不过曹绝绝非常人,接受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后来到底是走了出来。
这个道理他肯定知道,大家也都知道,但真能做到的人应该不多。
他一边把李当做对手,一边学习了李的优点,尤其是李的官子功夫,自己战绩也更上层楼。
5.为什么说曹薰铉是有气度的,除了他对李昌镐的培养,以及之后的接受,还有一件事我很欣赏他,那就是对芮乃(就用这个字吧)伟夫妇。
当时芮乃伟三峡事件后,出走离开,曹动用自己在韩国的关系,收留他们。
后来才有芮乃伟前无古人的女棋手战绩。
她的成就怎么拔高都不过分。
虽说男女智力对抗本身没什么差距,但体力上的差距决定了男棋手训练强度和时长肯定占优,一直以来女棋手都很难和男棋手有相同的成绩,直到芮乃伟的出现。
不要觉得扯远了,跟电影没关系,其实这和后面的徐奉洙相关,所以这里提一下。
从李芮二人的提携上说,曹薰铉对围棋运动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
6.曹也有被人诟病的点,他下棋的时候很多动,抖腿抽烟就不说了,他还哼曲儿,甚至脱鞋脱袜子,袜子还随手放棋盘边上。
你说不是盘外招吧,确实影响对手;你说是盘外招吧,他在国内跟水平低很多的棋手下,哪怕很占优时也是这德行。
他因这点挨骂掉粉就是纯活该。
7.曹薰铉的老师电影中提到了,现实中是濑越宪作,了不起的围棋大家,棋力高,且社会活动能力强,很早就带领日本棋手来中国交流,自己还建立了棋院。
除了曹薰铉之外,也是昭和棋圣吴清源的老师。
8.李的棋被称为追求每一步51%的胜率,跟曹华丽的棋风大相径庭。
我们说到哪个围棋高手,(尤其那个时代的日本棋手时)都想到是否风格突出个性十足,剃刀、铁血、前五十天下无敌、宁输也不走愚形、宇宙天空流、屠龙高手,浑身暗器的妖刀……但李会尽量避免正面绞杀和纠缠,不愿把形势搞乱。
什么大局观,什么陷阱,都不care。
顺利到了官子阶段他就开挂级别地无敌了。
那时的中国棋迷一定记得马晓春使出浑身解数后把把妖刀砍到巨石般的无奈,马和常昊对李的长连败,确实让人绝望。
而中日棋迷还会一起在三国擂台赛上更加绝望地看到李昌镐恐怖的农心14连胜。
他12届擂台赛,除了第5届真露杯没有表演的机会,捡了个冠军,没有一届空手而归。
李少年出道,迅速巅峰,超长待机,职业生涯共有17、8个世界冠军加身(不要问为什么不是一个固定值,问就是不能说)。
前无古人,暂不见来者。
进入新世纪之后他还连拿了8个世界亚军。
被后人“尊”称:半人半狗(Go)。
9.李为人低调谦逊,甚至能说他木讷。
曹说他除了围棋之外什么都不关心,现实中曹妻把他当儿子一样照顾,好像有长期帮他系鞋带一说。
其实他一般都穿不用系鞋带的运动鞋。
然而到了他服兵役期间,因为连鞋带都不会系,没少搞出笑话。
说到服兵役,曹是正儿八经服过的。
李因为当时已经拿了几个世界冠军,很多人帮他说情,后来等于受到照顾,意思了一下,四舍五入等于服了,但很多时间其实都在棋院。
电影里也有他穿军装参加比赛的场景。
为了他韩国还修改了服兵役的政策,这才有了申真谞二等兵出列、朴廷桓填子、小学不毕业、保卫孙兴慜等网络梗(此处心疼boxer一小时)。
现在这些受到政策照顾没去服兵役的,高低都该给李昌镐道声谢。
10.电影里仅次于曹李的棋手原型应该是徐奉洙。
他是4年后第二届应氏杯的冠军。
当时主办方邀请已经离开中国的芮乃伟以个人身份参加,而中国棋院强烈反对,两边谈不拢,后来中国没派人去了。
另外第5届真露杯徐奉洙强势9连胜,李昌镐尚未出场,三国擂台就结束比赛了。
可见他实力也很强。
这三部片子是近期看过的有些共性的,都是没有足够多的艺术层面的运动影像表达,使片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缺乏“上镜头性”,但是呢,这些片子里又都有那么一两处片段是我觉得非常好的调度和运动视觉造型设计,这些片段极具“上镜头性”,所以就很矛盾很遗憾。
下面将这些调度片段整理如下:首先是本片中的最后一镜,围棋对弈,屋外雪片纷飞,正如棋手师徒们人生里的白色棋子般千万次的锤炼和落下,视觉上也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氛围一下升华拉满,是一个很不错的巧思设计:
类似这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视觉巧思也在科波拉的《大都会》出现过,如下图,路边牌子“红宝石傅”与路中视觉上如红宝石般红色车灯们:
《追幸福的人》里的几个还不错的调度设计:
《卢卡的世界》里的两处:
最后,关于“上镜头性”, 见之前的一些片子长评(《克朗代克》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55538 《阴风阵阵》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09211 《玛丽亚·卡拉斯》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63807 《在溪边》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70297 《壮游》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87411 《大都会》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253374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493840 《潮》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568124 )。
已成为传奇的李昌镐,是如何成为传奇的。
我最初以为影片的主题是这个。
少年的成长是最初找到自己的过程,然后确认坚持下去。
而他的师父,一位成功的中年旗手的道路更为艰难。
后者必须在失利后重新找到自己。
师生尊卑的区分,让李昌镐与师父曹薰铉的关系很是微妙。
从道理上看,师父理应见证弟子的成就超越自己,但师父尚未退出棋坛,职业比赛中双方是平等对敌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原话是指年龄相仿的人士彼此师法学习,没有细说德高望重的师父如何与实力强劲的弟子对敌。
倘若这个故事发生在《左传》里,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但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代,平权和公正已开始变成共识,体育比赛是这种共识的乌托邦。
影片里有个奇怪的角色,玄奉植饰演的团队成员年长于李昌镐,但按辈分而论是天才少年的晚辈。
他口头一再抱怨辈分和年龄的反差让人不适,一方面不得不在礼数上尊重李昌镐。
我后来领悟这个角色的一种价值了。
如果年龄小的弟子后来居上,师父如何在平等对弈中自处?
表面上,他失去了自己的优势,直至一败涂地。
实际上,他获得了和当年的自己同样的机会:在逆境中再次成为一个新人。
师父的消沉阶段,正是为了这种觉悟,而新的机缘正来源于这种自我认知。
当师父重新从预赛做起,一步步成为挑战者之时,他的棋艺和青春都重生了。
这部影片的精髓就写在影像和台词里:围棋的对弈,是面对原来的自己,击败他,再做个新的自己。
棋如人生,艰难无比,但心随境转,也不过如此。
就单纯从这个电影上来说,这个故事还是挺感人的。
试想一下,一个痴迷围棋的少年天才,被如日中天的大师赏识然后收下。
然后,小小的你,从小和师父一起生活,然后师母还做饭给你吃。
这样的大恩大德,你该如何报答呀。
····在男人的世界中,特别是强者。
强者有一种惯性,就是希望在他人身上得到某种自我延伸他希望他的徒弟,按照他的方式学棋。
其实很正常,因为很多父亲也希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某种他自己的延伸。
可惜的是。
真是无巧不成书。
因为天才的世界都是独立的。
在李昌镐的成长中,他开始压抑起来。
一方面从情感和道义上,他不得不听从师父的教导。
但一方面,他对围棋有自己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李昌镐觉得,他要以自己的方式赢棋,比胜负更重要。
师父是强攻型的选手,但李昌镐更喜欢防守。
在师父的理念里,能杀死对方,就让他一败涂地,能赢10目,为什么要赢半目。
然而李昌镐却觉得,我只要赢棋,半目十目都一样。
我不必冒太多风险,既然你喜欢攻,我就等你犯错,因为攻的人,要比守的人,付出更多的计算和风险。
只要我不出错,哪怕你错一次,我就赢你那半目。
在这里两个人的理念就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首先师父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我是你师父,我是世界之巅,你不听我的。
我打架那么凶。
你居然喜欢防守。
你出去,不是丢我脸吗?
你是我徒弟吗?
两人一番争执过后。
内心沉钝的李昌镐,第二日选择留信回家,并打算放弃围棋。
当然,这只是顺着电影的表达的来说。
在李昌镐的心里,对师父是尊重和感恩的,但是这远没有他对围棋的热爱和执念。
他最终选择挑战师父的权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就像你对着你父亲说,我要活出我自己,我不想和你一样。
差不多就是这种场景。
但不过他们始终不是父子。
可是这种吵架,本身就内向敏感的李昌镐,在情感上他已经被摧毁。
对围棋虽然爱,但快要放弃。
但是,天才虽然各种的世界是独立,但他们是懂得欣赏对方的。
师父在生气后,回到房间,也思考了李昌镐的话。
毕竟一个真正的高手,虽然他可以霸气,但不代表他不理性和盲目。
在师父的围棋理念中,他自我反思,明明自己经常说,围棋没有正确答案,却强加给徒弟,一定要这样走。
这不正好违背了自己的理念吗?
第二天,师父看见徒弟书信,见他要走。
立马飞奔去找徒弟。
在车站,平日不可一世的师父,弯腰下来给徒弟系鞋带。
男人是真浪漫啊。
怎么挽留你?
为师我直接放下身段。
就这样,顺着时间和成长。
你终于要面对,那个对你有养育之恩的师父,决战。
师父有些挫败,因为你居然干掉了你的师父。
干掉了师父不说,你还要和他一起回去,因为你住你师父家里。
你们还要一起吃师母做的饭。
然后,从这以后,已经是两个男人的对决了。
所以,李昌镐心里很难受,赢了师父后,说了 对不起。
这让师父更气,什么师父,比赛中只有对手,我不是你师父。
说什么,对不起。
师父彻底发火了。
你他么还给我说对不起。
老子输不起吗。
就这样,徒弟一发不可收拾,决赛中接二连三的打扮师父。
师父开始怀疑自己,颓废不堪。
后来,师父又重新找回自己,从徒弟手上夺回一个冠军。
但是,师父心气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高了。
他也在徒弟身上学到很多。
变得更谦卑,甚至还戒烟,让自己头脑更清醒。
故事我简单说说,因为感悟的不是这个故事。
在这个电影里,有一些人生哲学很有意思。
在李昌镐锋芒的时候,师父曾经问他,虽然你赢了棋,但你的方式 是因为你害怕战斗吗?
李昌镐的理念里,当然不是害怕战斗,他选择了一种更恐怖的方式,而是我让你来攻击我,直到你精疲力尽,最后半目倒下。
其实 李昌镐是杀人诛心。
他远比他师父胜负心更强。
就像你和他下棋,他给你一种感觉,你总觉得棋盘上他四处都在给你机会,而他彷佛按部就班。
你感觉你要赢了,你的谋略你的盘算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惜,你失误了一次。
哪怕是一次。
你的攻击在他的计算中,最后也会输半目。
他甚至保留你的错误。
不扩大你的错点。
继续防守。
让你继续去走。
因为最后你都是输。
李昌镐赌这个。
这种胜负心。
真是大天才。
我会让你在日后,日思夜想这盘棋,天呐,我离胜利只隔着那半目。
李昌镐的这种理念,是真的要比他师父高。
也比很多棋手高。
他追求一种和棋,只是表象。
是的,如果你完美进攻,就可以赢我。
但你真的可以完美进攻吗?
而最可怕的是,当李昌镐发现对手不攻的时候,他就开始攻。
也就是说,他永远把节奏尽量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这些只是电影故事。
我也不是职业棋手。
也不知道这个电影真实度如何。
但李昌镐这个理念,很有意思。
彷佛,让一个人贪欲和执念膨胀到最大的时候,他用针轻轻挑破这个气球。
所以,人们喊他,石佛。
和他下棋,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他就守在那里,一动不动。
而你怎么都过不去。
···
我很不解,为何影视中大凡拍围棋场面,显示棋盘,很多都是乱摆的,像田壮壮的《吴清源》这样人物传记中也是如此,复制下名局棋谱很难吗?
本片开头的聂老太像了。
但李昌镐太不像。
石佛是那种面无表情的呆呆状,而本片的演员一看就是机灵鬼。
曹李师徒的传奇是围棋史上的佳话。
但两人在国手战上被东方魔女串烧更是奇迹。
应氏杯成就了韩流四大天王。
叹当年的中国国棋。
直到柯洁一代崛起,才真正扭转落后的局面。
我很不解,为何影视中大凡拍围棋场面,显示棋盘,很多都是乱摆的,像田壮壮的《吴清源》这样人物传记中也是如此,复制下名局棋谱很难吗?
本片开头的聂老太像了。
但李昌镐太不像。
石佛是那种面无表情的呆呆状,而本片的演员一看就是机灵鬼。
曹李师徒的传奇是围棋史上的佳话。
但两人在国手战上被东方魔女串烧更是奇迹。
应氏杯成就了韩流四大天王。
叹当年的中国国棋。
直到柯洁一代崛起,才真正扭转落后的局面。
哈哈,电影中没有发生的,现实中发生了。
在我们这代人的回忆里,即使像我没有下过一盘棋,石佛李昌镐的名头是肯定听过的。
甚至知道他收官滴水不漏,他是那些年里中日韩围棋手的梦魇。
反倒是他师傅曹薰铉,听到的比较少。
开篇的聂卫平,还以为是最终boss,然而他只是故事的引子。
两个影帝的表现要大于影片的整体。
导演巧妙避开了类似《棋王》《后翼弃兵》里那样的爽文处理,注重在师徒之间复杂,细腻而感人的情感上。
缺点是人物弧度变化没有做出来,明明有2个最大的点,但是都没有做出来,一个是李昌镐童年到青年的性格变化是怎么来的?
另一个是,曹低谷重新振作的契机。
两个点都没有做好。
以曹作为主线来做,还是挺有意思的,后面的主题也做得不错。
所有的前期铺垫后面也有回应。
围棋是人自我的探索。
这点在人工智能打败人类后,变得更有意思了。
柯洁说:以前说一个人下棋下的像AI 是骂人。
而现在我们能否赢棋,是看谁模仿AI,学习AI的更好。
围棋也好,世界也罢。
也许只有饥肠辘辘才能让人忘记所有烦恼。
在韩国围棋界的巅峰对决中,棋盘上的每一颗棋子都可能成为改写命运的“劫材”。
2025 年上映的韩国电影《终极对弈》将曹薰铉与李昌镐这对师徒的真实传奇搬上银幕,用 116 分钟的光影,在黑白棋子的碰撞中剖开了竞技体育最残酷的真相。
真正的对手永远不是棋盘对面的人,而是那个试图超越自己的灵魂。
一、从师徒到对手的“劫争”影片以 1989 年曹薰铉(李秉宪 饰)在新加坡战胜聂卫平奠定韩国围棋地位为起点,穿插少年李昌镐(金嫝勋 饰)在业余比赛中崭露头角的片段。
当曹薰铉将折扇赠予李昌镐时,那句“棋道即人道”的教诲,早已埋下了未来对决的伏笔。
随着李昌镐(刘亚仁 饰)在棋坛崛起,师徒关系逐渐扭曲:技术反叛:李昌镐在对局中尝试“实验性棋路”,打破曹薰铉传授的传统定式,这让师父感受到背叛般的刺痛;心理博弈:1996 年三星杯决赛,李昌镐在决胜局中盘逆转曹薰铉,镜头刻意捕捉曹薰铉颤抖的手指 —— 这个细节源自真实历史中曹薰铉因紧张导致的“生理性手抖”;自我救赎:曹薰铉在低谷期重新研究李昌镐的棋谱,发现徒弟的每一步创新都暗含自己当年的影子,最终在预选赛中连胜 110 局,以“宇宙流”创始人的身份重返巅峰。
不同于传统体育电影的“逆袭爽感”,影片将重点放在师徒关系的撕裂与重建上。
当曹薰铉在片尾对李昌镐说“你的棋风里藏着我的灵魂”时,棋盘上的胜负早已升华为棋道精神的传承。
△图源来自网络二、棋子背后的“石佛”与“斗士”1. 曹薰铉:从“宇宙流”到“困兽”的蜕变李秉宪为贴近角色,提前半年向曹薰铉本尊学习落子手势与抖腿习惯,甚至复刻了曹薰铉标志性的“鹰隼般的眼神”。
影片中,他将曹薰铉的复杂心理层层剥开:权威崩塌的恐惧:当李昌镐首次战胜自己时,曹薰铉在深夜反复擦拭奖杯的镜头,暗示他对“棋神”地位的执念;父性缺失的代偿:曹薰铉对李昌镐的严苛训练,实则是将自己童年被师父体罚的经历投射到徒弟身上;自我超越的顿悟:预选赛中,他故意使用年轻棋手的激进棋路,用实际行动诠释“棋道永无止境”。
2. 李昌镐:“石佛”面具下的“弑父冲动”刘亚仁在有限的戏份中精准捕捉到李昌镐的“矛盾性”:情感压抑的代价:他在赢棋后抱着爷爷遗像说“你看到我赢了吗?
”,揭示其胜负欲背后的家族使命;师徒关系的解构:折断折扇的瞬间,竹片拼成的“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既是对师父的反抗,也是对传统师徒制的反思;巅峰后的孤独:当李昌镐成为世界冠军后,镜头多次拍到他独自在雪夜复盘的画面,暗示其内心的空虚。
3. 文晶熙饰演的师母:被遗忘的“劫材”作为曹薰铉的妻子,她在片中承担了“情感锚点”的角色:旁观者的清醒:当曹薰铉陷入自我怀疑时,她轻声提醒“你教给李昌镐的,不只是围棋”;女性视角的温柔:影片结尾,她将李昌镐当年折断的折扇重新修好,象征着对师徒关系的治愈。
△图源来自网络三、棋盘上的“四大天王”时代1. 曹薰铉的“宇宙流”革命1989 年应氏杯决赛,曹薰铉以“大模样作战”击败聂卫平,这种“放弃边角、抢占中腹”的激进棋风彻底改变了围棋格局。
影片中还原了这一经典战役,曹薰铉在序盘布下的“三连星”阵势,成为韩国围棋崛起的象征。
2. 李昌镐的“石佛”传奇现实中,李昌镐因对局时面无表情、计算精准被称为“石佛”。
他在 1996 年三星杯决赛中,以“半目胜”逆转曹薰铉,创造了“官子天下第一”的神话。
影片通过慢镜头展现李昌镐在收官阶段的细微表情变化,暗示其内心的剧烈波动。
3. 韩国围棋的“四大天王”时代曹薰铉、李昌镐、徐奉洙、刘昌赫四人在 1990 年代垄断世界棋坛,他们的对决被称为“围棋界的文艺复兴”。
影片中,曹薰铉与李昌镐的十番棋对决,实则是那个黄金时代的缩影 —— 棋手们不仅要战胜对手,更要在“超越自我”与“传承传统”间寻找平衡。
四、棋盘上的“暴力美学”1. 镜头语言的“围棋哲学”导演金炯柱用围棋术语构建叙事结构:布局阶段:开场的围棋教室全景,暗示故事的“序盘”;中盘厮杀:师徒对决时的特写镜头,将棋子碰撞声与心跳声混合,营造压迫感;收官阶段:片尾的星空下棋盘,象征胜负之外的永恒。
2. 声音设计的“心理战”川井宪次的配乐巧妙运用传统伽倻琴与现代电子乐:伽倻琴的悠扬:在曹薰铉回忆童年时响起,暗示其对纯粹棋道的怀念;电子乐的尖锐:在李昌镐落子瞬间爆发,外化其内心的挣扎。
3. 色彩隐喻的“黑白哲学”影片刻意将围棋场景处理成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而现实场景保留彩色:黑白世界:象征围棋的纯粹与残酷,胜负只在毫厘之间;彩色现实:暗示棋手在棋盘外的复杂情感,胜负并非人生的全部。
△图源来自网络五、棋盘上的“人生偈语”“围棋不是战争,是两个人一起创造的艺术。
”(曹薰铉)—— 李昌镐质疑师父的“胜负至上”“我不是要打败你,我是要证明我能成为自己。
”(李昌镐)—— 师徒对决时“棋盘上最可怕的不是对手,是那个总想赢的自己。
”(曹薰铉)—— 在预选赛连败阶段,曹薰铉对着镜子说出这句话六、超越围棋的“竞技寓言”1. 演员表现的“双刃剑”李秉宪的演技获得交口称赞,有观众在豆瓣评论:“他的每个眼神都在说‘我就是曹薰铉’”。
而刘亚仁因现实中的负面新闻,其表演被部分观众贴上“赎罪式演技”的标签,但也有影评人指出:“他的克制恰恰符合李昌镐‘石佛’的人设”。
2. 真实事件的“双刃剑”影片对 1996 年三星杯决赛的还原引发围棋爱好者热议,知乎网友分析:“李昌镐的‘半目胜’并非偶然,他在官子阶段的计算精度,放到现在依然是教科书级的”。
但也有观众认为,影片对曹薰铉低谷期的刻画过于戏剧化,弱化了李昌镐的成长历程。
3. 师徒关系的“现代启示”影片对传统师徒制的解构引发讨论:传承与创新:李昌镐的“实验性棋路”象征年轻一代对权威的挑战;竞争与共生:曹薰铉在预选赛中研究李昌镐的棋谱,暗合“对手即镜子”的哲理;人性与技艺:师母的存在提醒观众,竞技体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胜负,而在于“人”的温度。
七、棋盘之外,皆是人生《终极对弈》用围棋的方寸之地,映射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我们都在试图超越他人,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
真正的胜利不是击败对手,而是在胜负之外找到让灵魂安住的“劫材”。
当片尾的星空下,师徒二人再次对弈时,棋盘上的棋子不再是胜负的筹码,而是两个灵魂在对话……这或许才是围棋,乃至人生,最动人的模样。
上个月刷的影院生肉。
在这里补一下后记。
非常王道的竞技题材,我又很爱看围棋题材,所以看得很爽。
开篇就是89年在新加坡曹薰铉打败聂卫平开创韩国围棋时代,自此曹薰铉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国手,民族英雄。
对围棋有点了解的话看起来会更沉浸,校对最好懂围棋。
里面的“死活”“活路”“气”“读秒”“入段”“一色棋”“对局”,全都是专业术语,如果懂的话,即使是韩语不好也能立即看懂,如果不懂的话即使懂韩语也会懵一下。
还有各种围棋头衔的赛事,国手战,名人战,大王战,棋王战,霸王战,棋圣战等等。
时间顺序是:收徒→入段→最高位战打败师父→弟子离开师父独立→师父一蹶不振→霸王战师父帝王回归→98年国手战收尾金嫝勋和刘亚仁都刻意去模仿了原型,所以两个人就连脸部肌肉动起来都是一样的,像得不得了。
金嫝勋把左撇子被师傅硬掰成右撇子也演出来了,我说难怪为啥一开始小孩吃饭拿勺子动作很奇怪。
曹薰铉下棋时的坏习惯:抖腿、抽烟、唱歌妨碍对方,到后来通过和徒弟一起找回初心成长后开始戒烟吃糖,都非常有意思。
饼自然是好得不得了,又爱护又嫉妒,自己一手栽培的人战胜了自己,而自己要战胜的是心魔。
亚仁为了贴角色演得非常收非常收,虽然他以前即使演爆发戏也不会很放,但是这边真的是从头到尾都是个乖徒弟,又傻又憨,只在对局的时候露出獠牙。
这戏两个人的妆造都特别真实。
围棋是传承的竞技,濑越宪作的照片的出现也是非常细节。
想到前面李昌镐离开师傅家里独立的那段就觉得催泪。
音乐极好极好,几段大的对弈戏都非常燃,看完都不舍得离场。
公式化传记电影,没什么亮点。
我关注围棋那段正是石佛李昌镐压制中国围棋天才那些年,比电影更晚一些。算是补完了。李昌镐那种风格,其实很不适合影视化,再加上曹薰铉的突破性,选择他做主角到也是合适。
只有情绪 没有细节
无聊
围棋看不懂,电影本身也那样
一场战胜老师,一场老师扳回棋局,试听想了办法,围棋是很静的东西,心理刻画和棋局相联系,又不能上os,得有招,好演员和镜语配合做到了。个别桥段,对战一圈人之类的照抄后翼弃兵。这不好,国际象棋和围棋从根本上不一样,即便是天才也不是下一圈快棋的样子。但师徒之间微妙且美好的关系算是展现得很好了。
两位演得真好,但剧情拍得太老套了,2025年了像在看上世纪的传记片。
过于平淡,不如看《棋魂》。
好无聊
稳则稳矣,缺乏亮点。师徒二人在低谷期的反弹拍得过于轻巧,尤其刘亚仁在天台吃吃炸酱面就找到了个人风格,并以此制霸十余年,还是少了些铺垫,整体剧本重心还是偏向于师傅,所以李秉宪的表演空间更大一些,估计接下来能网罗几个演技奖吧。
有点太平太工整了,甚至感觉换成别的竞技运动也丝毫不违和。有些遗憾的是对于围棋的理解不深,也没有拍出来围棋的韵味,只知输赢,不知道背后的人生道理。人物始终感觉没什么变化,或者变化不大,那到底是拍围棋还是拍师徒关系呢?其实围棋也可以呈现出对决的感觉,本片其实已经有点了,但没深入,就沦为一个不咸不淡平庸的“资料片”。
对戏是精彩的,两位主演的演技看得很过瘾。对于私德和艺术实力的关联,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判别。从作品本身来说,刘亚仁是绝对贴切的选角。
韩国主旋律吗
故事通俗,视听、表演加分
可惜了两大影帝的演技。编剧水平浅薄,导演功力匮乏。故事毫无张力,显得冗长乏味。既没有展示出围棋的精妙也没有勾勒出人物的弧光。
很平庸的作品,但演技而言我觉得李秉宪赢了,刘亚仁既不贴我心中的李昌镐又不足以颠覆我心中的李昌镐。
最有意思也是最迷人的镜头是一开始的聂老,那一口氧气吸得,霸气外露!不死老乔和贝恩灵魂附体!看得我乐趴下了。可惜后面的进程,胜负师的残酷性被大大削弱了,看得有点平淡。所有跟围棋有关的电影的终极问题仍然没被本片破局——如何展现围棋本身的魅力。
刘亚仁倒数第二部电影。电影讲的是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与弟子李昌镐的故事。李昌镐从小展现围棋天赋,被刚刚收获围棋全满贯的曹薰铉收入门下,李的下期风格和曹完全不同,才十五岁就在正式比赛上赢了师父曹薰铉。电影不仅讲李昌镐的崛起,更多的是讲曹薰铉输给徒弟后怎样从低谷走出,终于战胜徒弟。还是比较工整的电影,没错也没太大亮点。唯一的问题是李昌镐成名太早,刘亚仁演十五岁的小孩虽然神态相似,但年龄差太大,确实不太像。
刘亚仁顶着个5️⃣☠️俱全的脸演了嘴角下垂的石佛,挺带劲的。
很意外看到刘亚仁戏份没怎么减少,一看片头制片公司里有BH,啧,饼子还是有手段虽然整部片就听懂了5%,另外靠几位的演技看懂了个大概,但是剧情走向还是很流畅的,天才被挖掘,青出于蓝胜于蓝,师父emo之后又跨过心理障碍重回巅峰,中规中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