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有时候就因为一口气难平搞得自己失去的更多,生活中我也遇到很多,一直告诫自己越生气越要冷静,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活着就一步一步来,不要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很羡慕那些知难而退的,惹不过立马软下来不硬碰硬,这其实很聪明的处世之道,没有必要过分去计较长短,人活一世难得糊涂虽然不懂他们的历史,但也能从电影中看到很多感悟很好的一部片
《羞辱》是黎巴嫩2018年的申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导演齐德·多尔里凭借此片获得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提名,主演卡梅尔·巴沙更是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威尼斯影帝)。
虽然这是一部小语种电影,却不需要观众多了解黎巴嫩的历史。
只要对巴以冲突、基督徒与穆斯林的隔阂稍加了解,就能看懂影片要表达的意思。
片名为《羞辱》,其实就是讲两个男人的一次言语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
表面上是一件小事,重点在于这两个男人的身份:一个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个是巴勒斯坦难民。
黎巴嫩人托尼(阿德尔·卡拉姆 饰)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和怀着身孕的妻子居住在首都贝鲁特。
因为首都气候炎热、公寓狭小,妻子一直想搬到托尼父母的老家达慕尔,但是托尼始终不想回去。
谈到老家时,妻子用到了“重建”、“赐福”这样的字眼。
这正是导演在影片开头埋下的伏笔,为揭开托尼的过去提供了线索。
作为黎巴嫩基督徒,托尼是基督教派右翼政党领袖巴希尔·杰马耶勒的坚定支持者。
在他工作的修车厂里,时常播放巴希尔的政治演讲,内容充斥着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敌意:“他们(巴勒斯坦难民)在我们的井里喝水,然后在里面吐痰。
”
影片的另一位主角是亚西尔(卡梅尔·巴沙 饰),他是一名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在黎巴嫩的难民营里。
黎巴嫩的法律不允许难民找工作,因为这会让难民在当地站稳脚跟。
不过出于对难民的同情,以及亚西尔的土木工程学学位,建筑公司还是让亚西尔当上工头,负责首都街区的翻新工作。
亚西尔负责的地段是基督教社区,为了避免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亚西尔处处小心,还特意把工人们做祷告的地点改在一个僻静的停车场。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当地人故意找他的麻烦,这个人就是托尼。
有一天,亚西尔正在街上工作,托尼故意在阳台上洒水,污水顺着下水管浇了亚西尔一身。
亚西尔并没有愤怒,而是好声好气的找到托尼,告诉他阳台的水管坏了,污水已经洒到行人身上,工程队可以无偿帮他修好。
托尼却回答:“那就走另一边啊,路很宽。
”亚西尔和工人们没有办法,擅自修好了排水管,托尼却当场用铁锤把管道砸碎。
亚西尔被激怒了,于是骂托尼“你这混蛋”。
被骂之后,托尼立即向建筑公司投诉。
因为亚西尔的难民身份,上司决定大事化小,劝亚西尔向托尼当面道歉,否则就把他解雇。
巴勒斯坦难民流落到世界各地,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亚西尔对此心知肚明,他不想妥协,却毫无办法,只能向妻子抱怨:“我们相当于阿拉伯人眼中的黑鬼。
”
亚西尔被上司带到托尼的修车厂,亚西尔本来想要道歉,但托尼得寸进尺,继续对难民进行羞辱。
托尼甚至还说:“如果沙龙(以色列前总理)从开始就灭绝你们该多好!
”亚西尔忍无可忍,一拳打断了托尼的两根肋骨。
托尼挨打后,马上去警局报案,警方却回复:“我们没有权力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
”托尼对警方的态度十分不满,他愤怒的表示,如果一名黎巴嫩人打了巴勒斯坦人,那黎巴嫩人很快就会被逮捕,反过来警方却无能为力。
看吧,此时我们多少能明白托尼的怨气是从何而来。
“为什么外国人丢了自行车很快就能找到”、“为什么少数民族就可以高考加分”,你身边一定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见到过很多这样的“托尼”。
有时候制度的偏颇性、滞后性,才是社会上戾气的根本来源。
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是托尼理亏,因为他的挑衅行为本来就像个“混蛋”。
不过亚西尔这一拳让托尼得了并发症,导致托尼在工作时突然昏迷。
而托尼怀孕的妻子在救丈夫时意外早产,初生的女儿奄奄一息,生死未卜。
从这一点看,亚西尔又可能成为间接杀人的凶手。
此时亚西尔如果曝光托尼的种族主义言论,可以为自己免除牢狱之灾。
但亚西尔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自首,并且向法院认罪。
亚西尔想用自首彻底解决这件事情,托尼担心女儿的安危,也想尽快结束这个案子。
但是和很多公共事件一样,当本来就像火药桶的大众关注到这件案子,这就不仅仅是当事人双方的事情了,而是整个社会发泄戾气的窗口。
很快就有一名年轻的女律师找到亚西尔,劝说亚西尔接受她的辩护。
女律师曝光了托尼的种族主义言论,还曝光了托尼妻子曾经堕胎的隐私,将过错抛在托尼一家身上。
这位女律师的理由很崇高:因为巴勒斯坦难民的权益经常被侵犯。
而托尼这边也有一位名为瓦吉迪的著名律师帮忙,还要免费为他辩护。
因为瓦吉迪律师是右翼政党的支持者,他和托尼一样,都不喜欢巴勒斯坦人。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还会知道双方律师是父女关系,而让他们当庭对峙的理由,除了女律师对父权的反抗,还有双方截然相反的政治立场。
瓦吉迪作为资深律师,为了打赢官司挖到了很多猛料。
他的手下查到了亚西尔的过去,原来亚西尔并非无辜。
他年轻时曾在约旦袭击一名给难民发食物的炊事员,并导致炊事员终身残废,理由只是这名炊事员穿着约旦军装,而约旦军队袭击过巴勒斯坦人。
此前亚西尔选择自首,也许就源于这件事让他一直背负的愧疚感。
而托尼之所以会仇恨巴勒斯坦人,是由于他小时候正值黎巴嫩内战。
内战期间,托尼和父母生活的小镇达慕尔被巴勒斯坦游击队攻陷,他和父亲逃了出来,母亲则死于巴勒斯坦人对达慕尔的血腥屠杀。
1975年至1990年,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基督徒之间爆发了持续15年的内战,双方死伤无数。
战争使黎巴嫩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无数黎巴嫩人逃离家园。
如今国际社会只关注巴勒斯坦人遭到的迫害,却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在达慕尔制造的大屠杀避而不谈,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无视,是幸存者托尼对巴勒斯坦难民仇恨的根源。
旧账越挖越多,双方律师的参与,不仅没有让当事人达成和解,反而让火药味儿更浓。
媒体的曝光也点着了街上人们的怒火,黎巴嫩人与巴勒斯坦人开始爆发冲突,政客纷纷站队,国家陷入了动乱。
每个人都代入了自己的情绪,每个黎巴嫩人都觉得自己被“鸠占鹊巢”,每个巴勒斯坦难民都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于是双方根本不可能坐下来一起喝杯茶、聊一聊,而是开始烧汽车、掷石块。
就连总统都坐不住了,他亲自邀请托尼和亚西尔来到办公室,想要调解双方的矛盾。
托尼在总统面前依然咄咄逼人,丝毫没有和解的意思。
然而从总统办公室里出来,托尼看到亚西尔的车出了故障,还是掉头回来,帮亚西尔把车修好。
修车过程中,两人没有一句多余的交谈,看着托尼离开后的背影,亚西尔脸上有了一抹微笑。
如果两个人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如果他们只是在路上偶遇,没准儿还能成为朋友吧。
其实不去管对方什么族裔、什么身份,大家和睦相处,你帮我修水管,我帮你修汽车,这样的日子不好么?
得知托尼大屠杀幸存者的身份,亚西尔独自来到托尼的修车厂,以他自己的方式道歉:先是用言语羞辱黎巴嫩人,然后狠狠地挨了托尼一拳,最后对托尼说了一句“对不起”。
理清托尼与亚西尔的恩怨比较简单:你骂我一句,我就还你一句,我给你一拳,你也还我一拳,从此两不相欠,恩怨翻篇。
可惜两个族群的恩怨就没那么容易分清了。
影片最后,导演为这场殃及全国的庭辩画上了休止符,最终的判决没有和稀泥,也没有留下开放式结局,而是当庭宣布亚西尔无罪。
亚西尔重获了自由,女律师战胜了父亲。
托尼表面上输了官司,却也解开了心结,因为他拿到了亚西尔的那句道歉,并且让那件被历史无视的、导致母亲死亡的大屠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结尾的对视,两个人都有眉毛、嘴角略微上扬的微表情,这是微笑的动作。
虽然没有笑的那么明显,依然能看出两人之间已经没事了。
对比战火纷飞的中东,我们的幸运是生活在一个接近大一统的和平国家,一切矛盾都可以归为人民内部矛盾。
而不幸的地方在于,虽然我们有着和平的社会环境,却依然存在着滋生偏见与歧视的土壤。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电影以两个同样生活在黎巴嫩的男人的争执开始,在两人官司结束后释然的对视里结束。
可以确定的是,影片里的复杂历史背景是两个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男人争端的潜在诱因。
整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和解”的故事,单从电影开头场景和结尾部分就可以看出,“和解”显然最终达成了。
观影前半部分时,心中暗自觉得那个黎巴嫩的名叫托尼的男人不可理喻,出言不逊后被打断两根肋骨应是自食苦果,而当导演借律师之手播放出托尼出生之地曾经的内乱视频时,导演想表达什么,已经昭然若揭,原来通常被认为是迫害者的黎巴嫩也曾遭受过无可磨灭的伤害,黎巴嫩人心中一直有着愤怒和创伤,这些只是被历史和时间掩埋了,但是正如电影中所说,真相值得被关注,没人享有承受苦难的特权,作为观影者的我也不再只是为谁感到义愤填膺为谁感到同情。
法庭上对峙的不仅是个人了,更是两个经受过不同历史的群体了,和解或许是对峙的良药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点令我很感兴趣,或者说让我很有感触。
即是:为什么群体的愤怒情绪那么容易被煽动,政客或者另有一些其他目的的人是否会利用煽动群众情绪而达到一些个人目的。
影片中因为法庭对峙的视频流出以及媒体蜂拥而至的关注和实时报道,两个不同利益集体情绪被点燃乃至扩大,游行、暴动、流血冲突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这让我想起一些社会冲突,例如国内的8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被煽动后的群体力量又是可怕的,有了压倒性优势,就不再有恐惧,暴力成了耀武扬威的武器,个人的权利不过是草芥,愤怒情绪压制了理智思考,而失去了理智的人们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成为傀儡。
我能想到这些可能也是于电影本身的解读离题万里了。
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值得再看的电影,在对中东地区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我想我会再看一遍的。
这种“以小见大”实际上非常矛盾。
一方面,若不是这场本是误会口角的纠纷不知不觉被放大到政治层面,去不得不深挖并探讨历史、民族、信仰留下的从未结束“战争”,我们可能不会了解多方复杂纠缠的苦难,也不会理解最后点出的苦难的平等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上升”和“煽动”又是否必要,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否已经在不经意间绑架了每一个身陷其中的人?
你可以说两方的对峙是两个民族背后现存问题和遗留问题的缩影,但就此个案而言,巴勒斯坦的工头可以代表所有巴勒斯坦难民或是曾经犯下错误的巴勒斯坦入侵者吗?
而黎巴嫩的修车行主,他的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又真的能够代表他背后的所有人吗?
这种无形的绑架实则混入了太多无关的要素,一则煽动仇恨,加剧国内本就对立紧张的局势,二则重新扒开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曾经历过惨痛过去的人的伤口。
同时,当已混入如此之多的民族、历史、政治之类的“大命题”之后,当事人真正的诉求,也就是本案的核心,也难免遭遇裹挟,成为其中的牺牲品。
所以最后的那个尊重伤口,苦难平等的立意在我看来可能就稍逊色于中间访谈中出现过的:“我们并不能改变过去,我们可以铭记它,但不可纠缠于它,以至于受控于它。
过去即过去。
It’s time to turn the page.”#我们何时才能免于不加节制的绑架与裹挟(百子湾电影资料馆放一半机器就坏了,又淋着雨回宿舍补完。
🙃)
抛开导演模仿美国电影的路数不谈。
中东地区仇恨不会因为时间消失殆尽,公正总会出现。
为什么一个插肩而过的小冲突会演变升级到民族国家的冲突?
导演给出的结尾没多大意思。
这个问题的我有,但是不能说。
所以本片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而它的答案可能像是本片导演经历,穆斯林出身、受教育于美国、找了个基督教老婆,混搭之后一切都看开了。
或者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只是几个词语,构成了言语羞辱。
其背后是深深的伤痛。
托尼慢慢的从不敢面对到面对,亚西尔最后也还给托尼一个发泄的理由。
他们之间战争结束了。
都是受害者,做错事要有过程,心灵才会觉得被尊重。
发泄-道歉-原谅,这三步是过程,没人能够拥有独自承受痛苦的特权。
摘自片中辩护律师的一些金句1“根据法规,在极端情绪状态下,因为被剥夺了自尊和意识,因此情有可原”2“真诚与稳定,选择稳定”3“战争结束了,不要活在过去”我记不清了,应该会二刷的!
黎巴嫩基督徒家的水管违建了,巴基斯坦难民包工头组织改建,俩人的口舌之争上升到了动手的程度,基督徒断了肋骨住院了,他要起诉对方伤害。
经过一次敷衍的庭审,他的气胸和妻子的早产让他更加觉得此事不能不了了之。
父女档的律师的介入和辩论使事件不断升级,从口角发展到对民族的歧视,对政权的攻击,对历史事件的仇恨……语言中的词语的放大和引用不止发生在庭上,也延伸到了庭外,暴乱和战火都在延续,双方都因此受伤。
最终二人还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庭上的辩论也以无罪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全程冲突的电影,节奏很快,从电影的开始就能看到环境本身中存在的民族冲突。
在这个有战争有难民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里,人与人之间一直存在芥蒂。
就像电影里说的,“战争已经平息,但大家心中的战火未绝”。
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懂为什么男主点火就着,明明是他先挑起矛盾,但到后面看到他的经历又能理解他无法释怀和激进的态度源于幼年的伤害。
这就是媒体和引导,人的情绪都不是凭空而来,但又有多少时间去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呢?
关于片中讨论的羞辱和矛盾太多人讨论了,我更想讨论的是由大见小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冲突与矛盾。
每个人经历的事和痛苦都不能被其他人看见,而情绪的发泄和冲突的挑起往往都会伤害到无辜的人,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发展就像是引发战争的庭审一样。
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并因他人之错自己犯错之时,道理和法律也不再能清晰的去判断对错了。
所以真正消解矛盾的是什么呢?
是原谅是宽容是冷静是自我约束吧。
虽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前人说的以德报怨一样,但我私以为这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
只有这样从有机会真正的平息各种意义上的战争吧。
我看到男主帮对方修车的时候,突然就有点泪目。
双方都不是恶人,他们都存有善念有信仰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也因此他们拥有爱人和信任的伙伴。
但在不同背景下无法调剂的矛盾都让他们短暂的忘记了人性中的善,用言语和肢体暴力伤害彼此,这是最不可取,最遗憾,也最让人难过的事情。
也因此在他们回归个体展示个体的善与美的时候,格外动人吧。
非常值得看的电影,不过还是得事先储备些故事背景知识才好,否则有些进入不了情境,总觉得隔着层纱。
对于巴以和黎巴嫩的地缘历史和政治知识了解得太少了,要不是看了豆瓣大神们掰开揉碎的解析,恐怕得看上好几遍才成。
所以说,哪里有容易的感同身受。
肉体的伤疤难以消除,战争给民族和文化留下的创伤更难弥合,这些痕迹会写入幸存者的DNA,刻在行为和思维上。
让人触动的是,打官司的过程中,二人面对各自律师,均有过对对方的理解的表达,然而事情却仍向着更深刻的冲突推进,并引出了法庭上父女交锋的长篇大论。
好吧,如果争执可以只是通过这样理性可控的探讨和辩论,而不是枪弹和战争来完成,那该多么好。
然而法庭上一度失序的混乱,正是民族和社群难以彼此接纳和相互原谅的一个缩影。
“我们正在打仗”,律师说。
两个都力图活出普通人的体面和尊严的家庭,于是就被搅得混乱不堪。
“这是羞辱。
”“这是挑衅。
”层层叠叠的历史遗留问题,给当今留下的遗产是一触即发的民族情绪。
脆弱的人类呀,需要怎么样强大的包容力,去处理这样的问题呢?
从总统府出来,两扇对撞交错的车门,设计得挺妙。
虽然紧随其后的修车桥段,硬凹得简直有些尴尬。
和解,需要许多许多的智慧。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我差点就错过了啊!
首先,这部电影荣获学院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烂番茄96%,豆瓣8.2,也是我继《一次别离》之后看过最好看的小语种电影,看的时候惊叹,贵国的电影除了要被伊朗追上之外,现在也要被黎巴嫩追上了。
其次,这部电影的译名就很有意思:大陆译:羞辱港译:给我一个道歉台译:你只欠我一个道歉大概也能从译名得知,这是一部关于冲突与和解的电影。
两男主选得好,看这充满火药味与不妥协的眼神要看明白这部电影,首先需要一点黎巴嫩近代史。
本来想做一个很专业的科普,但一翻百度很长很长,本人很懒又很笨看不懂,所以就大概就自己的理解说了几句,不是专业,只为能看懂电影。
1.黎巴嫩住着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的基督徒,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派和什么教,不过我们的主角是前面那两个啦。
2.巴勒斯坦人属于难民,说得难听点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生活。
3.黎巴嫩真的是很乱很乱,是随时都可能引发内战的国家。
知道大概背景后,我们再看看剧情,剧情很简单:一个巴基斯坦难民水管工与阿拉伯基督徒修车工的一次口角,结果透过律师,媒体,政府把矛盾不断放大,历史的伤疤越挖越深,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和人性的高度。
反正仍然是一贯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到爱的教义。
在这里很佩服导演,在这么敏感的题材下,尺度只要稍微拿捏不准,要不就是欠火候,要不就是过激,前者会得罪影迷,后者则会得罪政府。
不知道谁说过,一个剧本最基本的就是冲突,冲突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好不好看。
可这部电影的冲突乍看之下真的很简单甚至很无聊,基本是每个国家每天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发生的小事。
可电影就是利用以小见大,让这个小冲突上升到了无法解决的,悠久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冲突,这样就很有看头了。
当一件很普通的小事,涉及了宗教,信仰,政治等国家背景,往往就变得很难解决。
两个男人刚烈的冲突,最后演变成了全国大动荡,让我不禁想到,当初如果只是打一架多好啊,如果双方道一歉多好啊。
可惜政治局势就摆在这里,没有人会轻易道歉,平民只能活在历史的悲痛和信仰中,真的很无奈。
而推进故事进度的几场法庭戏,台词和剧情都处理得很好,律师们看似帮助顾客实际只顾胜绩。
每次开庭都能抖出几个包袱,令矛盾继续恶化,可谓是峰回路转。
当这个国家的人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市民,媒体,律师,甚至政客,都会不约而同的小题大做,想要保护自己,捍卫自己,让自己的势力变强大。
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充分表现到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至于抛开政治不说,电影中两个男人,到底为什么各持己见,不能和解?
又为什么迟迟等不到那句铁汉柔情的“对不起”?
这是家庭,是信仰,是尊严的问题,很难说的清楚,只有看过后才会知道。
最后,用一句很喜欢的台词作结尾:道歉,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文明的体现。
道歉可能不会解决问题,但肯定是带来和平的第一步。
47年UN制定两国方案,犹太(基督教)在以色列,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在巴勒,但犹太在中东太不受待见,更何况是“犹太国”。
48年以色列从英脱离,周边国按捺不住宣战要干掉犹太国(一战),以胜,巴勒倒霉被瓜分,巴勒难民到处溜达。
56年英法拉拢以色列打埃及想控制运河(二战),美国看不得英法好,最后以色列得了便宜。
64年叙、约、黎成立PLO表面说要帮巴勒夺回领土,实则恶心以色列。
67年以色列被恶心吐了,发起闪电袭击(三战),阿拉伯丢地。
73年埃、叙不服开干以色列(四战),最后平手签约(以色列总理被犹太激进分子视为叛徒遭刺杀)。
同时,PLO太恶心人被约旦赶到黎巴嫩(基督教(犹太人)为主),而黎巴嫩在一战后又有很多巴勒难民(伊斯兰教(穆斯林)为主)。
PLO一到黎巴嫩就看不惯基督教疯狂搞事,最后冲突升级,简记为“犹太(基督)VS巴勒(穆斯林)”。
82年以色列又PLO被恶心吐了,与叙利亚、黎的PLO开战(五战),以胜。
同年8月亲以色列的黎巴嫩总统被PLO刺杀,犹太基督平民军在以色列的支持下跑到贝鲁特难民集中营屠杀巴勒穆斯林,被国际谴责,沙龙辞职。
黎巴嫩越搞越乱,形成一种“以+犹太基督 VS 叙+巴勒穆斯林”的局面,最后被以和叙成功摸鱼分别控制了南和北。
hhh是喜剧,在观看装腔作势获得乐趣这一方面
匹夫之斗不过拳脚来去,若是加上政治、宗教,便成了一场绵绵无期也无解的战争。“有些伤口不是不为熟知就应该被遗忘,谁也决定不了我们该承受什么,不该承受什么。”
小矛盾侧面反应民族矛盾,以小见大,可是后面比较弱,还是前面的冲突更自然真实。
噗
观影前应该先补一下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的历史先的,像是看完了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中东矛盾问题的思考题。一段口角引发的法庭诉讼案件,两次公开法庭审理,两个家庭延伸至两个国家的矛盾。我大致能明白历史积怨带来的羞辱有多么令人懊恼,但是,这毕竟离我太远了。
除了美女律师,其他一无是处。就这逻辑,请不要来说教了。
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知道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类型片化的片子,果然如此。一句简单的道歉,被编剧用各种叙事技巧一再放大,做法类似于【一次别离】,最后连法官竟然都难以解决,只是这部的戏剧性非常刻意,有想法,也有亮点,只是显得技巧性太强,导演风格也很平庸,大煽特煽的类型片,不耐看。
一切以“傻逼”开始,我没看完,大约一半就弃坑了!
#资料馆
2019.11.13看于电影资料馆小西天店。今天回头想一下里面的一些“说教”和略刻意的情节推进应当扣一分,但看的过程中绝对要打五分。通过一场官司中把中东的困局梳理的很清楚,过程相当精彩让人沉浸其中,而且想表达的思想和我相当一致。看完真的想赶紧去一次黎巴嫩。
观影过程中很生气,觉得断肋骨小哥是傻逼,恨不得他被巴勒斯坦人围攻。突然好想打了个冷颤,发现自己才是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被愤怒支配的人,政治的战场上大概就是炮灰。电影从一点出发,引出这么多元素,却一点不乱不崩,全程正襟危坐,丝毫不敢分心,真是佩服导演功力。#第八届北影节#
前30'(律師出場前)無聊,後30'(見完總統幫修車後)「兩邊都是受害者」說教匠氣空拍鏡頭沒完沒了⋯鷹派也有人性,命題與轉法想起《三塊廣告板》。中間近1hr俗得有力,法庭戲有high,由不足掛齒小事拉出幅軸,劇本對複雜對立情境的轉化、可恨且可憐的人物塑造,的確見功底。
4.5 一根排水管引发的“血案”,以小见大层层抽丝剥茧,随着剧情的深入信息的披露,我的判断也在不断更新,最后甚至有些震撼,即使对中东历史不了解,也能够有所收获。18北影节红星
一人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人是巴勒斯坦难民,两人因口角摩擦走上法庭。这场斗争...
看上去像是从立项起就冲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去的。
一根下水管引发的血案。其实和美国白人警察枪杀黑人引发大规模事件性质差不多,历史遗留问题及种族歧视造成难以调和的矛盾,而造成两个当事人都无法预料和阻止的大规模事件。开头对托尼很生气,感觉他太无理,老婆和女律师三观很正,后续也发现有原可诉。电影是以小事件追溯历史和种族问题现状。
三星半,拍得还是不错的,情绪和摄影都到位, 但是剧本还是匠气太重,刻意推波助澜的写法。法庭戏拍得居然算是看过的里面偏好的。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宗教,民族,历史,法律,媒体,亲情全都搂在一起。修车,结局表情等等都很刻意,就是奔着奥斯卡外语片去的,整个价值观特别“政治正确”。运动镜头,大量斯坦尼康环绕拍对话,中东国家的电影制作水平远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好。建立民族,想象共同体
楼上泼天的水引发的争端,本是一个道歉就能解决的民事纠纷演变为黎巴嫩基督徒与巴勒斯坦难民间的政治问题。用文明的方式解决争端,那不是软弱,而代表一种体面。
历史教给人恨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