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整理好衣服,朝屋外走去。
接着是她写给丈夫的信的镜头:“最亲爱的,我感到我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熬不过这次的困境,而我,应该是无法康复的了.我有点耳鸣,无法集中精神。
所以,我这么做应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你已经给了我最大的幸福,和最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
我知道我毁了你一生,如果没有我,你可以去工作,而且你会有所作为的。
你看,我都无法清楚地表达了.我想说的是你本应该拥有我拥有过的那种幸福。
你对我如此宽容和友善,即使我身边的一切都逝去了,但我肯定你对我的爱依旧。
我不能再耽误你了.我想世界上没有其他人比你我更幸福的了。
” 她走向河边,捡起石块自沉;另一边她的丈夫看见了并在读信。
镜头穿插间伴随着菲利普格拉斯沉静的配乐,让人透不过气来。
开头仅仅三分钟,The hours就包含了如此多信息。
然而影片内容不止于它讲述的是三个女人互相关联的人生。
尽管各自身处不同年代,但伍尔芙,劳拉,克拉丽莎作为女性都有着相同的下意识的举动:沉睡中醒来,迷茫且恍惚,不知道自己这一天会是怎样的一天;挽好头发洗漱后都带着想重新认识自己的眼光,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企图找到答案。
这是三个对自己生活都存在疑问的女性:伍尔芙在乡间的生活中快要窒息,病痛折磨着她,她要怎样开始自己新的名为《达洛维夫人》小说的写作;劳拉生活无忧且二度怀孕,有着爱她的丈夫和孩子,但她不知道生活是否就应该这样下去;克拉丽莎要为旧情人理查德办一个聚会来庆祝他的获奖,但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只是在理查德身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她的日常生活乏善可陈。
普通的女性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用遗忘来回避,但她们是三个敏感的女性,不会满足于眼见的幸福。
伍尔芙反复权衡后“逃脱”,劳拉本想在宾馆房间里自杀,但小说中的一句“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寻求平静”让她改变了主意。
分娩后,某一天她起来,做好早餐后去了车站,悄无声息地独自一人来到加拿大,开始她自己的生活。
克拉丽莎最后是接受了理查德的死亡,她领悟到不要去期待幸福会越来越多,享受当下,即使幸福。
其实这三个女性的自我找寻之旅也是渐进式的进步:在伍尔芙的时代,女人要想直面人生几乎要以生命为代价;劳拉所处的50年代不需要付那样的代价,却也需要承受家人朋友的不原谅;到了克拉丽莎生活的21世纪,疼痛始终会过去,最后一切都会云淡风清。
同样的阶段性还反映于孩子这一问题上。
伍尔芙和兰纳德没有孩子,这也暗指了此刻出发萌的女性主义,还没有成形,而且伍尔芙注定不会成为传统观念里的好母亲;劳拉即将分娩,但却和长子理查德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看来可能残忍,却也说明了女性要真正认识自己必须将自己和男性分离开来;克拉丽莎的女儿接近成年,暗喻女性主义早已过了童年和青春期,并且不断地在成熟发展。
在the hours中,家庭,抑或婚姻呈现逐步瓦解的状态。
对于兰纳德的爱,伍尔芙感激但又无能为力,她不想再让兰纳德白白耽搁他的爱与付出,所以她觉得死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劳拉的家庭几乎无可挑剔,但这都不是她想要的,对比伍尔芙的打碎这一制度,她选择出走,把自己从当中抽离出去,虽然这样会对其造成伤害,但至少不需要玉石俱焚式的惨烈;克拉丽莎一直没有结婚,想要孩子的话去医院人工授精即可,和同性伴侣在一起生活10年也还没彼此厌倦,生活就继续这样下去。
婚姻家庭已不再是阻扰个人自身发展的因素,这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发展的成果之一。
至于片中的同性亲吻,我并不认为是某种同性恋的展示,而是女性与女性之间互相寻求慰藉的一种表现。
伍尔芙亲吻自己的姐姐凡妮莎属于一厢情愿式的举动,凡妮莎更多的也只是错愕而非理解;劳拉与朋友凯蒂间的亲吻则相对平等些了,尽管凯蒂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丈夫和家庭的贤妻,但她丝毫不介意;而克拉丽莎干脆就是女同性恋,在这里亲吻是真正属于双方自发自觉的举动,引用某位影评人的话“即不以男性之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
此外,影片中还有两个意象值得关注。
首先是水。
这种通常被认为是女性气质载体的物质在开头即出现,伍尔芙投河时它几乎是将其完全吞没;劳拉在宾馆房间里沉思时,她那积压已久的情感化为汹涌雄涨的潮水,漫过她的身体;克拉丽莎则懂得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尽管中途止不住而崩溃,但她能很快回复,不让自己被情感大潮淹没。
从伍尔芙到克拉丽莎,女性逐渐得发现自己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并完全熟悉它。
其次是花。
《达洛维夫人》中的第一句为:“达洛维夫人说,她要自己去买花”。
自己去买花,看似简单的行为,确是对自我个性的无束缚的证明。
但镜头中佣人在整理买好的蓝色花朵,侧面说铭伍尔芙不能自己去买花,这一行动她无法完成,这是她对理想中女性的生活的寄望。
至于劳拉,丈夫已经把花买好了,她只能做一个接受好安排的家庭主妇,在这样的生活中她必然会自己寻找出路。
真正的自己去买花只有纽约的克拉丽莎实现了,而她正好姓达洛维,小说和现实在这里有了奇妙的重叠。
而片中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不理解女性的。
兰纳德一心想让妻子过上正常的生活,即便他为了她把家从伦敦搬到里士满,但他所想的还是和当时一般人想的一样,遵从医嘱,他了解妻子情绪上的巨大黑洞又不愿去正视它;劳拉的丈夫丹一直以庇护者的心态来对她,物质上能满足她即是他最大的满足。
他有时也会关心她不作为主妇的另一生活却也仅限于此;而理查德曾经的恋人路易斯,他的观点几乎代表几个世纪来典型的男性看待女性问题,他对理查德的小说里描写的女主人公感到不解:“一整章都在写,她该去买指甲油吗?
然后你猜怎么了?
50页后,她还是没买。
什么也没发生。
然后她无缘无故的自杀了。
”他们永远不理解,一个女人是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自杀的。
50页关于买不买指甲油的描写,这显然是是相当明显地告诉你这是个绝望的女人,但粗心如路易斯的男人从来不会注意,从不会发现。
他们永远不会发现女性完好外表下的情感潜流,只有当这股潜流喷发出来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而且还会觉得这又是“无缘无故”地发生。
这种人,也难怪只能成为理查德的旧时情人。
而理查德则是片中唯一的不同于其他男性的角色,特别是他的连接性使得这一角色值得深究。
作为劳拉的儿子,他亲身体验到被抛弃的痛苦,这使得他一生都没能原谅自己的母亲。
作为克拉丽莎曾经的恋人,他是克拉丽莎精神的寄托,他为她而活,到最后他决定放手,即:我知道你爱我。
我也爱你,但是时候你让我走了.理查德又是一个悲惨的人物,母亲的抛弃在他幼小的心灵烙下了痕迹,造成了他一生的创伤,也同时亦使得他成为一个诗人。
我觉得这暗示着在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伤及男权制下的一些东西,但这却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后来他选择从窗口上飞出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中的坚毅又与伍尔芙自沉的勇气形成圆满的互映,男女角色在这里交换了位置,像一场轮回,间杂着旧日的变迁与时光刻下的印记。
The hours最大的意义在于给我们揭示了,有些东西是永恒存在的,它能跨越时间的鸿沟,那就是一直以来的我们自身对生活意义的探寻追求。
但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对女性职责的定位,历史上缺乏女性中对此思考反省的完整记录。
因而伍尔芙在那个年代注定是孤独的,即便她的丈夫为她确实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他在精神上永远也追赶不到她。
因为伍尔芙并不想“正常”,她宁愿回到使得她患病的伦敦:“我选择不住在这令人感到窒息,麻醉的郊区,而是激烈的摇摆的首都,这是我的选择。
”因为这些人早已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他们想要的不是安宁平和,他们想要的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
哪怕那样的代价是死亡。
从伍尔芙到坎宁安,从《达洛维夫人》到《时时刻刻》,时代、风俗、政局、生活方式都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人内心的寂寞、孤独、恐惧、彷徨似乎丝毫未变。
内心与外界不可避免的对峙和无可奈何的和解也没有改变。
坎宁安让达洛维夫人来到二十世纪的美国。
坎宁安笔下的达洛维夫人有独立的工作、相处和睦的同性恋人、人工受精而来的女儿。
这样一个女人已经完全超越了伍尔芙所呼吁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和一年五百磅的收入”,她从生活方式到经济状况甚至繁衍后代都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她拥有选择的自由,也做出了自由的选择。
从外部考察,达洛维夫人的独立是妇女独立的最高表现形式。
应当说,这种彻头彻尾的独立是一切妇女运动追求的目标。
达洛维夫人不仅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她负担着昔日恋人理查德的生活。
理查德身患艾滋病,陷于无望的同性之爱,毫无求生欲望。
她支持他的创作,照顾他的生活,推广他的诗歌,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他。
没有达洛维夫人的理查德令人目不忍视。
他们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来是理查德完全依附于她。
这恐怕又是一个妇女运动所追求的目标:转变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关系。
达洛维夫人的坚强是值得尊敬的。
然而,很显然,作者坎宁安对这种外表的坚强并不心悦诚服,对达洛维夫人这一妇女解放的成果并不欣赏。
理查德并不感激达洛维夫人的照顾。
他一心求死,对一切都感到厌烦,对达洛维夫人为他的诗歌获奖而精心安排的庆祝活动愤怒不已。
最终他在晚会开始之前堕楼而亡, 让达洛维夫人一个人面对不可收拾的残局。
对理查德而言,他的生命早已失去意义,正如他对达洛维夫人说的:为了你我才苟延残喘。
然而最终达洛维夫人的羁绊也已经没有作用。
他们的爱情早已退却。
不仅他不再爱她,她也已经不再爱他。
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
他们对彼此都不应该再有责任和义务。
达洛维夫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他人。
然而,这个他人没有必要是他理查德。
而且,对于幼年即被母亲遗弃的理查德来说,为了他人而活也实在是个值得商榷的命题。
因此,他不领达洛维夫人的情。
他走得干净利落。
达洛维夫人的独立坚强责任感因为理查德的离去而受到质疑。
是不是这些品质本身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样值得追求?
是不是从伍尔芙时代到坎宁安生活的时代其间一切的妇女运动、解放都是无用的?
我想不是。
坎宁安让我们从理查德母亲和达洛维夫人的女儿身上看到希望。
理查德的母亲似乎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受伍尔芙小说的蛊惑想自杀却最终没有勇气只能抛夫弃子远走他乡。
但是,她却拥有达洛维夫人所不具有的品质,勇气与怀疑精神。
在出走之前她有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和一份外表体面优渥的生活,衣食无忧又深受丈夫儿子依赖。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女人很难进一步思考人生,即使思考,也很难真正认识到这种生活的局限与荒诞。
但是,布朗夫人,也就是理查德的母亲却能够真正地认识到生活的压抑并且企图改变。
改变是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放弃已有的一切。
她做到了,她准备放弃一切,结束生命。
但是,在最后的时刻她改变了主意。
她不是不敢于死,但是死亡意味着背叛。
背叛丈夫和儿子,让他们的余生在不安与悔恨中度过。
她不愿如此。
责己永远比责人更加艰难和痛苦。
她最终选择了出走。
用形式上的背叛换取实质上的忠诚。
她用出走解脱自己,也解脱丈夫和儿子。
从此以后,对他们来说她只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妻子和母亲,她不值得怀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忘记她。
出走后的布朗夫人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不若达洛维夫人般耀眼。
但是,即使做一个平凡的自己也胜过做一个精致的玩偶。
布朗夫人的坚强来自内心,达洛维夫人的坚强只是外表。
达洛维夫人的内心是孤独无依的, 因此她需要理查德,需要工作,需要恋人,需要女儿。
只有在这重重武装后她才能感到生活的真实感。
理查德代表了她少女时代的梦想,如今爱情不再,光阴流逝,只有抓住理查德才能留住那段梦想,哪怕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泡沫。
虽然理查德的生活全仰仗她,而事实上,她才是依附者,她在精神上依附理查德。
布朗夫人与达洛维夫人不同,她在精神上是独立的。
我想作者借助布朗夫人与达洛维夫人的对比告诉我们,真正的独立源于精神,做到在精神上不依赖他人才是妇女解放的最终归宿,财产、工作、生活方式应该服从于精神的独立而不是作为精神孤独空虚的遮羞布。
但是,布朗夫人的行为在事实上伤害了她的家庭,理查德的悲剧布朗夫人难辞其咎。
那么,怎样才能让妇女同时拥有精神独立和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呢?
坎宁安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又或许,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但是,坎宁安让我们在达洛维夫人的女儿身上看到隐约的希望。
人工授精的试管婴儿,不知道亲生父亲,母亲是公开的同性恋,这一 切足以让一个内心孱弱的人终身生活在自卑与忧郁中。
但是达洛维夫人的女儿却是乐观开朗的。
她理解母亲,尊重她的选择,她也热爱生活,接受生活的艰难与不完满。
我们不知道她会以怎样的方式铺陈自己的生活,但是,至少,我们很欣慰地看见,虽然我们不能为妇女解放提供一个最终的答案,但是,我们的努力不是没有作用的,因为我们的时代至少创造了一个这样快乐而健康的灵魂。
转: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547d0e0100c2na.html
断断续续看完的这个影片。
或许是指前三个时代场景交错,走神便无法继续。
于是终于找一天静下来重新看完每个地方。
太理智的面对The hours和太刻意营造的幸福感,都导致了一个走向-过着并非自己的生活。
1941 Virginia Woolf1951 Laura Mcgrath/Brown2001 Clarissa Vaughan三个人,都如此。
那么这些时时刻刻应当如何面对并共处?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她们三个人的痛苦和挣扎。
我将讲述自己所看见的东西。
1.VWWoolf和丈夫住在乡下。
因为W有严重的抑郁症,以及后来我们看见的对姐姐的迷恋。
她处在一个被监视的环境。
医生、丈夫、佣人… 她渴望自由,能够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别人告诉她应当如何,因为他认为自己应当有这样的权利。
但是我们看到佣人抱怨她不能做出指示,却又在听到她的要求后显示出各种不耐烦不顺意。
别人能为要做自己不想做得事儿愤怒,别人希望她做主却并没有真的接受…因此她认为说不定这些小事会杀了她。
Leonard在她要求散步时说”If I could walk midmorning.I’d be a happy man”也重重的灼伤了她。
为了确认她有吃药情况未有恶化,Leonard要求自己守在她身边,使双方都失去了自由和想要的生活。
可是她根本不需要。
2.LMLaura似乎并不真正的爱自己的老公,或许隐隐约约喜欢着自己的女邻居。
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勉强。
早上起来,丈夫会说你在儿子才会吃东西的样的话来绑住自己。
即使丈夫很在意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叙说来把自己的注意吸引到这个家里。
就像最后晚餐时丈夫讲述自己如何给他支柱,她们生活似乎无比幸福…Laura依然会觉得烤一个蛋糕不容易。
对儿子承认不做蛋糕爸爸就不知道我们爱他… 她有一个好儿子。
会将自己的伤悲都看在眼里。
会在睡时哭泣。
会问妈妈”can I help?””can I do it”来告诉母亲自己可以帮她一起分担。
甚至懂得说”it isn’t that difficult””I love u”来安慰母亲,留住母亲。
甚至在母亲自杀未遂的多年后,帮助母亲完成这件事般自我解脱。
3.CV这个会在后面分析。
这个电影本来就没有刻意区分les和女权。
因为的确两者都有也无法割舍在这个影片里。
也并非不是主题。
电影本来通过女性的自我探索和意识的觉醒来表达时时刻刻的生活。
对于这三个吻,也是两者俱有。
看见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很多讨论,所以很想谈谈这一点的象征,1.Woolf&Nessawoolf那个吻,其实从最开始姐姐出现的时候,导演镜头就给得很明显了:姐姐停了一下,然后吻了w的脸来问候,w拉近了两人谈话的距离。
姐姐的停顿是对是否要和woolf亲密接触的一个犹豫,也是对感情的抑制(如果不停顿,我们会看到她们亲吻的并不是脸颊)。
这个镜头可以看作是导演对两人间关系的一个提示。
至于woolf,她一开始就很渴望姐姐的靠近以及理解。
影片前面我们都看到woolf怕和他人接触,甚至于和Leonard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却主动靠近姐姐。
甚至之后抱着姐姐。
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当然,这里的分析不提史实上,woolf也至少都是对女性并非没有特殊感情的)。
最后吻了姐姐后她说"u think I may one day escape"其实不仅是对现状,对抑郁症和孤独的生活没人理解的 逃离的质问。
也有对姐姐的质问:u think I may one day escape from us。
另外还可以注意姐姐走之前亲吻了w的手却在眼神对上w的唇的时候突然抽离并挣扎转身离开。
那一场景的演绎就是:天,我刚才都做了什么. 回答w关于”escape”的质问也是心虚到说不下去。
因为她知道这一切对w来说都不容易。
这个时候woolf沙哑着声音喊着Nessa 的名字,无非是道出这是一场更像是和姐姐之间私人感情的对话:Nessa不要走,你明知道我不能逃出来。
woolf那里站着激动不安的近乎决堤的情绪,除了对看着姐姐离开回到伦敦自己无法得到邀请还有深刻希望姐姐不要走的情绪。
之前她问姐姐回去做什么的神情可以作为映照。
而这段里面穿插着Nessa的孩子对其的呼唤。
当N坐上车抱紧Angelica说着”stay close”眼神却望着woolf的方向。
应该看作是孩子是对其的理智,现实的呼唤。
就像之前她们一起在房里喝茶,woolf沉浸在小说的世界里,和两个男孩对woolf所言所语的两次嘲笑。
第一次嘲笑后,小女儿Angelica走过去接近woolf,Nessa僵硬的表情转化为面露笑容,然后给女儿解释woolf的才气和世界。
第二次嘲笑后Nessa叹了一口气,像是不满和回过神来。
之前Nessa到来的第一幕,要去安葬小鸟的时候,讲小说情节,离开的时候,都是Angelica陪在身边和特写。
和男孩们的对比,都是表现了一种女性自主的意识,女性应该了解女性给与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提到的是,在2001年的故事里,Richard逝世那天,母亲Laura来到Clarissa家谈话完后,也是由Clarissa的女儿来给与Laura理解关怀的。
2.Laura&Kitty至于第2吻,发生在Kitty叙述自身健康面临的困境,依然却十分关心丈夫是否能够接受熬过。
面对痛苦的Kitty,Laura走过去亲吻安慰她并说到”just forget about Ray”。
这句话暗藏了一种希望女性从把男人放在第一的想法里面解脱出来.既然Kitty都是自身健康有问题了就应该更多的考虑自身而不是依附老公只顾虑老公。
从前面的对话我们得知,Laura自身一直都有思考是否男人从战场上回来就代表着能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
而像Kitty,那个时代大多女性是没有自身意识的觉醒的。
同时这个场景下Kitty很享受很顺从的接受了Laura的吻。
并说”u’re sweet”。
其实是暗示内心接受了Laura的安慰,她需要被抚慰但是自己却没有承认。
因此在这刻之后,刚才还是痛苦的Kitty立刻回复了精神并离开。
如果说Laura是有对Kitty的爱的,也是有依据可寻的。
在亲吻后Laura问”u didn’t mind?”。
事实上如果是没有这个感情想法的只是一个出于安慰的吻是不会有这样一个说法。
这是一个试探的问句。
可是Kitty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就走了。
只有儿子Richard将这一切,将母亲所有的忧思看在眼里(这个会在其他部分单独提到)。
丈夫晚上和她睡前的对话,提到Kitty住院了,Laura在洗手间里表现得很难过,自言自语”only I knew that she could disappear”.像是对K的生命和自己下午准备做的事结合在了一起。
她内心隐含了太多苦痛,又表现了她在意K胜过其他人,有些事只有她能了解。
另一方面,对比Laura对丈夫和Kitty的态度能让这个感情有迹可寻。
早上的时候,我们看见丈夫回来做了那个年代身为妻子该做的一切事情。
给孩子准备早饭,自己生日给妻子买花,自己洗杯子…但是在Kitty来的时候问煮了咖啡是否需要。
特别是在敲门的时候,特地整理了面容。
整个场景的安排有对比和暗示的嫌疑。
3.Clarissa&Sally本身两人都是情侣。
这一吻却没有带着更多的情欲色彩。
只是单纯的感激和珍惜。
这个吻发生在Clarissa和Laura的谈话之后,Richard已经离世了,这个地方更多的会从C自身的问题来说。
C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一直认为自身最美好的经历停在了18岁和Richard的相遇/在一起。
一直抓住这样的过去来对比,认为现在这些年的生活似乎都是nothing.时时刻刻都变得很寂寞。
所以R说”Isn’t it strange?most ordinary morning in anybody’s life”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Clarissa她现在的生活和那天印象里最深刻的一天没有区别。
她应该懂得珍惜现在,记住现在的美好。
所以他跳下了楼,希望自己和Clarissa都能够得到该有的解脱。
活在现在。
Clarissa懂得了,她知道自己下午面对路易斯面对自己女儿时的说话都太过偏执。
对Sally也并没有珍惜过她为自己所做的。
欣赏她为自己所做的。
所以她亲吻了Sally,想要表达一种歉意一种珍惜和感谢。
之后结尾,一天结束。
Clarissa出卧室关窗关灯,面带着笑容。
看着柜上的花和房间四周,露出了恍然的欣喜和爱。
她将为自己而活。
整个影片,可能会略显复杂和说教。
但是想表达的东西在这些影片的人物独白里都应该说了差不多。
愿都能直面生活的The hours.正如Woolf所说”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時時刻刻》電影放映前,女友斑馬問我:「妳看過影評嗎?
」我搖搖頭:「看電影之前照例不看影評,免得影響了觀感。
」斑馬又問:「那妳知道主要劇情嗎?
」我回答:「嗯,大抵是講不同時代三位女人某一天自我認同的故事吧?
..」對這部電影真是充滿期待。
果然「戴洛維夫人」,一位穿越時空的鬼魂,幽幽蕩蕩的來到不同時空三位女人身邊,透過靈感、文字以及比擬,交給她們一把鑰匙,開啟一扇生死之門。
分處三個時代的維吉妮亞.吳爾芙、蘿拉以及克萊利莎的生活像一部女同歷史,緩慢的說著「進化」軌跡:面對內心潛藏的同性情感,吳爾芙始終走不出家庭與丈夫的牢籠,只能用寫作與死亡來逃脫;蘿拉雖然丟下兒子自殺未果,卻能下定決心成功離家出走,成全自我;而身處現代的克萊利莎與愛侶共同生活了十年,並且有一個不用知道生父的女兒。
如果克萊利莎能不再哭泣,重生般投入女友懷抱,那麼這一個親吻,是多麼難能可貴。
吳爾芙親吻姐姐,是不正常的心智表現,蘿拉親吻病了的鄰居甜姐兒是恐慌與無措的情誼;克萊利莎與女友之間平常般的親吻,卻像彌補了五、六十年來,從死亡、出走到認同的漫長歲月。
時間不留情的逝去,卻依然給了人們若干改變與希望。
當染了愛滋病的理查毫不眷戀世間名利,翻身墜下高樓,只求解脫時,原來他所依戀的不僅僅是愛情,而是心靈深處難以化解的親情渴求;從小被遺棄的小孩,怎知道母親蘿拉內心深處不為人知深埋的苦痛?
而當理查過世,母親蘿拉現身在克萊利莎面前時,克萊利莎終於擺脫「戴洛維夫人」的鬼魂,轉身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當電影出現女女親吻的鏡頭時,四周鄰座不約而同發出:「噢~」「啊~」的感嘆聲:「原來她是愛女人的!
」「原來她們都是同性戀!
」原來這不容於世的感情,才是她們特立獨行與煎熬的真正原因。
只是,不知道其他觀眾是否都能明瞭,她們真正的苦來自於不想傷害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深愛著她們的人,所以才會那般掙扎。
因此吳爾芙自殺前遺書寫還著請丈夫記得這段特殊的感情,蘿拉躺在旅館的床上,還記起她的小孩,克萊利莎雖然不能保護所愛,卻開始感懷自身擁有的幸福,時間也許喚不回愛人的生命,卻能擁抱更多的可能。
眼淚緩緩的溢出眼眶,身在當下即便還有許多困境與磨難,看著前人的蹣跚步履,我是如此幸運活出自我,忠於情感。
「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刻體會這齣電影的,除了拉拉..」我喃喃自語著,斑馬卻將我的手握得更緊了。
“死亡就是反抗。
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
死亡之中有拥抱。
” ——《达洛维太太》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
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
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
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
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
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
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
谁都没有说话。
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只鸟。
当面对心爱的人。
她会激动的浑身发抖,每说出一句话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个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身体轻盈地可以飞翔。
此时的微笑是她们幸福的炫耀。
当推开厅堂的门时,她会觉得:“如果现在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
”(《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此时的死亡只不过是她可爱的唇边呼出的空气,带着甜蜜的味道。
生命的终结者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收起它锋利的镰刀,像只渴求温存的小猫,发出“呼噜噜”的讨好声。
“时时刻刻”中的女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有深爱自己的男人,她们也曾欢欣雀跃过。
可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
爱的魔法让人如此幸福的同时,也有它可怕的毁灭性。
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太太》中就写道“爱情也有毁灭性,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消亡。
” 在电影中我没有听到克拉丽莎内心的独白,只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忧伤的眼神和那次崩溃的恸哭。
哭的时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只死去的小鸟,想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
当你越爱一个人,就越怕失去他(她)。
那时,注定将要面对的失去使我们对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惧感。
在小说中,克拉丽莎感叹道:“这个世界上爱太少了。
”这话比在电影中看到她的眼泪更让我动容。
爱是那么的容易消逝——在吵闹中,摩擦中,矛盾中。
当女人不爱一个人,却不能够忘记他,于是他的影像不断盘旋在她的脑海,她批判着他,她从未如此公正的、客观的评论着谁,甚至连他剔牙齿的样子都让我们厌恶。
这是女人遗忘的方式——让自己讨厌他。
这时她说的讨厌就是讨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味。
如果,她无论如何也忘记不掉了,那就一定还爱着他。
女人的细腻与敏感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像布朗太太那样我们看来很幸福的女人却因为一本书而想到自杀,更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
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
家庭是每个女人的牢笼——幸福的牢笼,她只是想冲破这个牢笼,寻找自己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来交换。
克拉丽莎需要毁灭了的爱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风雨侵蚀的大街,没有人会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这在她看来不过是个可爱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可怕。
当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个旅馆——一个无所谓生死的空间,死亡就不再奇怪了,仿佛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
她觉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终于可以抛弃这个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责任什么的。
在那一刻,她终于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虽然只是一小会儿,但是那自由的快乐仍是无法形容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悲伤是绝望的,是一种刺骨的痛,让女人可以落下眼泪的那一种。
然而在《达洛维太太》里,悲伤被弗吉尼亚赋予了不同的风景。
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
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
只有读者自己才可以体会那种整颗心煎熬在地狱的灼伤。
而灵魂的死亡似乎不过是结束这种伤害的唯一的美丽的方式。
“可怕!
可怕!
”在阅读的时候让人真的想大声的喊出这样的话来。
我总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没有边际的深海所吞噬。
在这里,瞬间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暂的触动、游离的思绪,像人体中绵延不绝的血液,循环往复。
书中的达洛维太太像是一只躲在树叶背面的小鸟,受不到任何保护,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无数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树枝折断的声音都能惊吓到她。
我想,她是有些神经质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惧怕。
她知道自己很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的衰老。
说到衰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和电影《一一》。
看过《情人》的人,也许会忘记那个女孩的麻花辫,忘记她的旧丝缎裙子,忘记她花朵一样的身体,忘记她绝望的眼神渐渐黯然破败,但一定不会忘记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这样的话。
当时,觉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有那种感觉,只是隐隐感到那种疼痛。
后来,看到《一一》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的最后也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苍凉。
再有就是这一次达洛维太太说的了。
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都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老了。
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个人也许是从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说花开就是为了凋谢,那么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
只是当我们年轻时,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人们无法顾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为目标奋斗着,也许是考大学,也许是找工作,太多的烦恼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衰老。
但当我们达到一个饱和的限度时,当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华滋华斯说过:“当心灵被匆忙的世界占据,感到厌倦,失去乐趣,孤独的感觉,多么浓郁。
”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脱离了轨道,当我们饱经了磨难,我们开始排斥这个世界,开始质疑,忽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写道:“……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他置身于时间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的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怕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与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 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人的衰老也是很恰当的。
那些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坐上了云霄飞车,刺激与尖叫让我们看不到所处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与孤独。
当我们遇到阻碍或是走累了,停下脚步才惊觉自己的衰老。
达洛维太太曾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哀伤的说,“他已经离开了我,我将永远孤独。
”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爱情,而是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这世界。
孤独让人像是处在跑步的状态中,那种人很容易看到未来。
当人看到死亡的威胁,他就老了。
常常,我们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们就越热爱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更怕失去它。
可是,我们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学习英语;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体重总是限制我们的饮食;我们憎恨背叛,却背叛了自己,努力讨别人喜欢;对我们的谣言永远比对赞美传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无法控制;对于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控制;刚过完一小时,另一小时就又来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么时候才能厌倦?
要过多久才能质疑?
时间撕裂着她的外壳,把生活倾泻到我们身上。
她把我们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无关痛痒或是珍贵的记忆,留下了残缺的我们在大海的潮汐里盘旋。
死亡,总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事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消亡,消亡在这曾让我们如此热爱的分分秒秒中——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自杀。
达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
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
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
“死亡就是反抗。
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
死亡之中有拥抱。
” 在电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详的,平静的,孤独的,选择放弃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只是静静的坐在窗台上,温柔地跟克拉丽莎说: “十九岁时我爱上了路易斯,同时也爱上了你” “我爱你。
这话听起来很老套吧?
” “世界上没有谁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 他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轻轻滑离了窗台,摔了下去。
像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一样。
我想谁都不能说理查德不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勇敢地去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爱,且违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爱。
他除了克拉丽莎还爱上了一个人,碰巧那个人是个男人。
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种爱都如此勇敢与执着,令人感动。
“无需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
”他的勇敢真的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
但是,从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烦透了面对这世界,时间对他来说变成了难以打发的东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样不停啃食着他。
他并不想用死亡寻求同情,只是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
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致,人们还穿着睡衣,睡眼惺忪。
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小说、续写诗篇、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怀着满腔热血与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选择自杀,更多的人等待着病魔夺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缓缓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艰难让我们如勇士一样,不停地同时间争夺着一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
即使这世界布满了黑暗与恐惧,我们依然深爱着它,就像深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
我们的降生就像是对生命许下的誓言:要永远爱着这生命。
可是,永远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一直爱着这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却无法做到永远。
我们可以一边说着“我爱你,却无法与你相守到永远”一边放弃这挚爱。
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
最终要了解它。
然后才能放弃。
”我们只有在体会过、拥有过、感悟过后才能放弃,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
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除了同一本《达洛维太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三个女人都有同性恋倾向。
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劳拉和她的朋友;克拉丽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着这样的设计,没有什么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会让人心生什么龌龊杂念,反而是一种质朴的美丽。
其实,女性对女性的感情是纯洁的、彻底地无私,与对男人是不同的。
面对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够不够漂亮,会为裙子破了一个洞而脸红,为说话的不得体而懊恼。
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动物间的那种原始的性吸引。
可面对同性,女人会放肆地笑,大声地说话,更多地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思考话语的含义。
当女人对女人产生爱情,是的,我可以说这就是爱情,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于一种保护欲的。
如果,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女人没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
就像“自梳”中的两个女人,虽然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却是乱世中的一缕纯洁。
有人认为电影隐喻了“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女人都是忧郁、脆弱而神经质的,她越是力图改变这一切,就会陷得越深……”。
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凡是看过《达洛维太太》的人更不会这样扭曲女性的美好。
影片中三个出色的女演员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展现出了女人脆弱而坚强的那迷人的一面。
不论是最后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亚,还是自杀未遂的劳拉,亦或是失去爱人的克拉丽莎,她们都深爱着这个世界,极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论她们选择了怎样错误或是正确的方法,她们都不断争取,就算陷入绝望,沉入水底,她们仍勇敢的追寻着,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望着天空暗哑、混沌的蓝色。
记忆中的海浪向我袭来,浪花翻卷着没过我的膝盖,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断跃起,接着又摔向海面,然后再跃起。
我渐渐无法呼吸,耳边只有“咕咚咚”的水声在回荡着,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孤独。
我试图在水中睁开双眼,看到了更加阴沉的灰蓝色。
恐惧包围着我,海浪不断在我头顶发出叹息声,每次它们摔落下来跌碎时,那哀鸣就刺进了我的心。
我想挣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气。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渐渐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着我的体重,我的忧伤。
我全部的意识就是听到整个世界对我喊着“结束了……结束了”。
海浪声离我越来越远,可海鸥的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却依然清晰,它们翅膀在拍打前会有轻微的颤动,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颤动。
宁静降临在这个午后。
我同三个美丽的女人一起邂逅了达洛维太太,享受着与她共同度过的时光。
有关电影: 2002年的这部描写女人情感的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审视了三个女人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与恐惧,挣扎与追逐的故事。
1920年的伍尔夫,在燃烧着才华,创作《达洛维太太》的时候,也走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在二战末期的家庭主妇,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读了伍尔夫的小说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990年的克拉丽莎与伍尔夫小说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样,她的朋友身患重病,这样的悲痛让她难以承受。
这三位女性被《达洛维太太》这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结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靠导演巧妙的剪接联系在一起。
在这些过度段落起到连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让这些过度看起来自然、不留痕迹的则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续,这也是这部电影运用这种手法高过一些其他同类电影的地方。
在法国版“谜情公寓”中,类似的过渡可能表达的是情感的对立,也赋予这种过度手法奇妙的效果。
毕竟,电影中种种剪切、配乐技巧,各种精巧设计的结构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而不能本末倒置。
“致命魔术”就是个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诺兰沉浸在两位男主角互相残害的快感中,不断重复的手法,不但让效果单调乏味,也突出了两个主角内心的空洞、充满罪恶的一面。
与其这样,不如像同样是与魔术有关的“魔术师”那样,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在细节上下功夫。
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红色小提琴”,穿梭于历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过是一些虚假到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时时刻刻”这般真挚感人。
归根结底,一个电影是否能触动人心,还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动人心,技术结构不过是传达情感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029712/
人,绝望地栖居。
因为人无法消解自己、为他人而活,也无法孤立自己、不受他人影响。
对于这个无解的困境,影片中三个时代的人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别无选择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成为诗人。
她的精神疾病主要来源于遗传因素。
对此,丈夫伦纳德(Leonard)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她最大限度的爱,却唯独忽视了伍尔夫的感受。
她不愿成为房中天使(The Angel in the House),她也爱她的姐姐,可现实是——她是无能的反叛者,一切都得按那位医生的建议按部就班,即使出门几分钟都受到严格的管控。
这样的生活是远比死亡痛苦的存在。
虽然她爱伦纳德,但只有死,才能让她成为自己,并解放伦纳德。
日复一日的劳拉·布朗,选择离开。
同样身为房中天使的她,是“二战英雄”丈夫丹(Dan)的专属家政。
丹是一个温和憨厚的经典美国男人形象,但她除了做到“生儿子”(这对男人有特殊意义),在其他方面无法做到完美。
丈夫每天出门上班,妻子在窗后目送丈夫离开,真是一个常见而美好的景象,不是吗?
但这是对丈夫来说。
一辈子,只在一栋房子中,这是无法被别人理解的无形监狱。
“死”是一劳永逸的选项,但不是唯一的出路,还有离开。
她是一个最坏的人,但她也因此而成为人。
为他人而活的克拉丽莎,寻得自由。
虽然她与恋人同居,并育有一女,但她始终无法放下罹患艾滋病的朋友理查德(Richard)的生活。
理查德的小说获奖,意味着他的成就获得了学术的认可,但却受到了花店店主的质疑、理查德前男友的不屑,这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只有克拉丽莎才真正理解理查德。
理查德很感激克拉丽莎,可克拉丽莎却已逐渐困在日常、派对与琐事之中,跨越时代的敲鸡蛋就是琐碎日常的直接象征。
在阳光中,饱受病痛折磨的理查德从窗边落下,很美,不是吗?
与60年前徐徐迈入水中的伍尔夫遥相呼应。
在小说中,理查德也用母亲的死亡,填补了母亲劳拉·布朗曾经可能的另一条出路,这也意味着他从曾经一个害怕母亲离开的小男孩,到如今真正理解了母亲的选择。
最后,派对因理查德的死而停办,克拉丽莎也因理查德的死获得解放,这是她真正的choose life。
choose your own life,而不是为他人而活。
“先知会死”,但这也是choose life的一种形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life的定义,都值得尊重。
衷心祝愿每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片子开演后十分钟,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能看懂这部电影。
三个女人交替的出现,不断切割转换的镜头,以及在此之前读到的模棱两可的内容简介,这似乎是预示着这不会是一个或者三个简单的故事。
然而在看到电影二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流泪。
并且一直到电影的最后结束。
在网上,我看到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
也有人说是同性恋题材或者干脆说是没看懂,因此我想把我自己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也算做是一种解读吧。
一个关于女人又完全与女人无关的解读。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电影,复杂只是因为交织在一起的三个故事看上去过于平淡罢了。
三个女人的一天。
很普通的一天,似乎都是被一本书《达洛威夫人》所联系在一起。
因为她们是如此的不同,所以这种联系看上去有些勉强,维吉妮娅 伍尔夫—— 一个天才,一个精神濒临于崩溃的女人。
劳拉 布郎—— 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被天才所改变的女人。
而克拉莉莎—— 一个编辑,一个守候天才的女人。
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家庭,然而有一点确实相同的,我一直觉得这才是真正将她们连在一起的东西。
那就是她们内心都依然活着的梦想,以及她们所面对的庸俗的生活。
这庸俗的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必须面对的,它就像一个牢笼,困住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窒息,不得逃脱。
对于维吉妮娅 伍尔夫来讲,这牢笼就是在里齐蒙德的平和安祥的生活。
为了避免她再一次精神病发作,她的丈夫雷纳德把她带到这个小镇上,为她买来印刷机,为她开办出版社。
然而这一切努力都不能让她过上他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生活。
因为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这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
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
虽然这条路是充满了荆棘而危险的,甚至可以把人逼疯。
但是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
她羡慕她的姐姐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
在告别的时候她狠狠的亲吻着姐姐问“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
”这逃脱,也许指的是疯癫,也许指得是她的命运。
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
或者说当这一天结束的时候。
她终于做出了选择。
回到伦敦,回到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去可能意味着再一次精神病的发作,可能意味着死亡。
然而她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
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
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的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这样的人身上,是会有一种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的。
这是一个人的天性,也许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
只是有的人不愿意面对,而选择了躲藏在世俗的情感和生活中使自己麻痹起来而已。
这也就是家庭主妇劳拉在看那本《达洛威夫人》之前所过的日子。
虽然影片中并没有描述她在这一天之间是什么样子。
但是我们是有理由相信,她曾经很可能和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为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而感到满足。
她的丈夫是一个好人。
她的儿子也非常可爱,家境殷实,生活不错。
但这对于她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在读这本书之前,她可能从来是逃避这样的问题。
用世俗生活的琐碎来麻痹自己敏感的灵魂。
然而在这一天理,她终于明白,她对他们的爱不能够让她留下来,她不属于这样的生活。
虽然她一直是努力的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那不是她天性里的东西。
她因此而感到痛苦万分,甚至希望以死亡来解脱。
这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一样事情,为什么有的人,有了车子房子丈夫儿子,有了这一切后还是不知足。
难道生活不就是这些嘛?
难道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一地鸡毛?
谁又不是这样过的呢?
雷纳德对维吉妮娅说,我们有义务去吃 做的饭,你有义务保持清醒。
而维吉妮娅则说“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
”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罢了。
有时候当你看清楚了人生的本质,那种莫大的虚无就会偷偷携带着死亡的阴影一起靠近了。
有的人的心中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们选择不去看,他们选择逃避。
在这一天,劳拉最终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她做出了决定,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一种完全不被人理解的方式。
她抛弃了她的丈夫和孩子。
这在于世俗的观念中,这是一个母亲所能做的最该受到指责的事。
然而她与维吉妮娅一样,也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天性。
也勇敢的面对在未来的岁月里她的良心上所必须承受的谴责。
是自私也好,是不负责任也罢。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活得更像一个人。
“没有人会原谅我。
除了死亡。
”她在影片得最后去见斯特里普所扮演得克拉莉莎得时候说。
“但是我选择生存。
” 我看到斯特里普的脸上那微妙得变化。
实际上劳拉的那番话令我也为之动容。
在这一天之前,克拉莉莎正好和我们的前两位女主人公相反,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身边的雷纳德,她是劳拉身边的丈夫和儿子。
她是别人的牢笼,也是自己的牢笼。
她照顾她的前任男友理查与其说是因为爱,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平庸的寄生虫。
而她寄生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正是自己的梦想。
因为理查是一个具有天分的人。
所以她对她的女儿说,只有和里查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的。
因此她也为理查看她的目光感到愤怒。
因为他的目光让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确是一个平庸的人,过着平庸的生活。
这甚至让她在理查的前男友到来的时候歇斯底里的哭了起来。
然而理查明白一切,他活着就是为了报答她的。
于是他问她的“达洛威夫人”,“如果我死了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愤怒。
” 她当然是感到愤怒的。
她觉得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
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
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
虽然她为自己的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愤怒,然而她却表现得相当的顺从。
然而理查却说“达洛威夫人。
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
”最后他在她面前从窗口一跃而下,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
也许这个世界早就让他活得十分得不耐烦。
然而有时候哪怕是选择死亡也会那么的不自由。
他为她活了十年。
“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雷纳德问维吉妮娅 “为了对比”维吉妮娅说“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 “那么谁会死?
”雷纳德又问。
“诗人”维吉妮娅说“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 然而克拉莉莎并不明白,她感到愤怒得无以言表,她只是想为他开一个晚会而已。
她做了所有琐碎而令人厌烦的事然而却觉得不幸福,不被人理解。
直到劳拉 布郎的出现。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理查原来就是劳拉的儿子,那个在劳拉的一天里出现过的忧郁的小男孩。
理查始终不能原谅她的母亲会抛弃他们。
于是他在她的小说里给她安排了一个死亡的结局。
然而到了他的最后的时刻,当他自己也终于决定离开自己的牢笼的那一刻。
他膝盖上放着她的照片似乎暗示着我们他终于可以明白她了。
“如果我说我后悔,那么我会轻松一些,好一些。
”劳拉对克拉莉莎说“但是后悔有什么意义呢?
当你已别无选择。
” 劳拉的出现,终于让克拉莉莎明白了理查的选择。
有的时候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也需要勇气。
就像维吉妮娅所说的那样“逃避生活,并不能换回内心的平静。
”理查和劳拉在骨子里其实是和维吉妮娅一样的人。
而克拉莉莎则和他们完全的不同。
因此劳拉认为克拉莉莎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天生有一颗可以与这个世界相融合的灵魂。
她可以享受这个世界给她们带来的一些东西。
她的母爱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幸福。
虽然她自己总是意识不到。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克拉莉沙终于从她的牢笼里走了出来。
开始变得坦然,有的时候你必须懂得放手,有得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只是一种离开的方式,如果这是他们的选择,你就只能去面对。
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去指责或是指导别人的生活。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无论这个认识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绝路,无论我们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能逃避。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 ——维吉妮娅 伍尔夫
写在前面女性主义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显得过于庞大了。
实在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
所以我也没有用女性主义来批评这部电影的妄想。
只是浅薄的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象征与符号这个切入点,给予这部电影片面的分析。
片中的象征手法随处可见,而且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并且对比了三个主人公不同的境遇。
而且这种对比非常工整。
水同大多数影片一样,水总是作为情感的象征予以呈现。
水是该片的一个视觉主题,它的形象反复出现,给人以暗示。
影片从三个主人公清晨洗脸开始,水的形象第一次对比出现。
片中的伍尔芙,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以及其他精神疾病。
她不能象身边那些“健全”的人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始终存在于危险当中。
就象她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小村庄——河边。
河水意味着过于巨大的情感,让她不能掌握。
所以伍尔芙最终只能自沉于水,河水淹没了她,情感淹没了她。
罗拉的故事里,水的出现得宜于魔幻现实的手法。
当罗拉躺在宾馆的床上,内心受到压抑的情感瞬间迸发了出来,激烈的有如洪流。
但是罗拉并没有就此覆灭。
挽救她的,可能是她腹中的孩子,也可能是《Mrs. Dalloway》书中的那句话: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寻找平静。
理智战胜了情感。
而此刻,对于生活的意义,罗拉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与前两者生与死式的情感历程相比,生活于当代的克拉丽莎,对于控制情感,就象关闭水龙头一样轻而易举。
也就是说,情感失控这个问题虽然也会不经意间突然出现,但是已经不能造成什么威胁了。
孩子影片将女性头脑中的独立思想比作女性身体里的新生命。
我们知道,伍尔芙独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她的文学作品中,《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奥兰多》等作品以犀利的笔锋表达了她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强烈不满,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因此,她被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尊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成为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
影片中,伍尔芙刚刚发现自己怀孕。
隐喻女权主义当时刚刚处于萌发的阶段。
罗拉已经接近分娩,说明女权主义经过随后在三十年时间,已经接近成熟。
到了2001年,克拉丽莎的女儿已经接近成年,说明女权主义已经硕果累累。
女性也真正实现了自觉自强自立。
男人三个主人公这一天的生活里,都有男人出现。
伍尔芙的男人,与其说是她的丈夫,不如说更象她的监护人和统治者。
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男女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但却是不被人注意的。
她的丈夫一直强调她的病情,并以此来压制伍尔芙的情感。
在丈夫的监护下,伍尔芙的人身自由是不完全的。
甚至在伍尔芙投河前的遗言中,身为女性主义先驱的伍尔芙自己也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自己离去后,丈夫的生活会更好。
罗拉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她仍不是一个实现独立的女性。
她没有自己的职业,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除了在丈夫生日这一天为丈夫做一个蛋糕来表达她的爱以外,她想不出自己的价值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她不能哭泣,她必须象其他“正常人”一样积极向上,对生活佯装满意,同时隐藏感情里消极的一面。
同时接受她是丈夫的附属品这一事实。
这也是她企图自杀,企图离开的原因。
她离开以后,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这种实现,却付出了抛夫弃子的沉重代价。
而在克拉丽莎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种种特征。
她和伍尔芙的地位,完全发生了置换。
男人在她这里,成了被照顾和被挽救的对象。
伍尔芙为她的男人而死,而克拉丽莎的男人为她而死。
而且没有男人,她依然可以坚强的活下去。
去了解生活的意义。
女伴和同性之吻有人说这是一部同性恋影片。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都表现出同姓恋的倾向,并且各有一次与同姓接吻的镜头。
但是在我看来,与同性的亲吻,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即不以男性之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
三个主人公的女伴是作为正常女性社会的代表出现的,给予三位主人公以衬托。
伍尔芙的姐姐(文尼莎&S226;贝尔(1879—1961),英国女作家,是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S226;贝尔的妻子。
他们同属于“布卢姆斯伯里”艺术圈子。
)在影片中被描写为作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知识女性,带孩子,走亲戚,陪丈夫应付饭局。
伍尔芙不希望她离开,想从她的身上寻求同性的支持。
可是伍尔芙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女性意识还只是个别现象,女性之间还不能互相支持。
伍尔芙对姐姐的亲吻,也是强迫式的。
罗拉与其女伴之间的关系有所进步。
她的女邻居是典型的良家妇女形象,默默的生活,陪伴丈夫,把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给丈夫生一个儿子作为最大的心愿和任务,即使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罗拉与她的女伴互相支持。
给予精神上的暂短安慰。
克拉丽莎的女伴,我们从影片中知道,是克拉丽莎多年的朋友,而现在与她是同性恋关系,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十年之久。
克拉丽莎本人也欣然接受着这种关系。
没有男人,她也能生活的自在。
也就是说,女性独立的进程终于完成了,尽管这种完成要借助这种过于偏激的同性恋方式来实现。
买花伍尔芙一边走上楼梯,一边说“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这第一句话就是:戴罗薇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
”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行为。
女权运动最初的宣言。
但是现实中的伍尔芙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创作中享受独立。
现实中的花朵,与(小鸟的)死亡同时平静的出现。
暗示出伍尔芙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
罗拉依然没能自己去买花,清晨当她起床,她的丈夫已经把花买回来了。
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为她做好了。
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毫无生趣,出逃是必然的。
直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才把这个故事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从20年代的英国作家伍尔芙,经历了罗拉的故事,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电影描述的是一条女性自我认知的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
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
而同时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请到我的BLOG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刘苇一 《The Hours》(《时时刻刻》)是一部深具灵魂光芒并含有弦乐般耐人寻味韵律的电影。
这部影片之所以令人注目,是因为它有着一个异同寻常的文本——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
影片较忠实于原著。
我深信导演斯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是在深刻领悟原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涵义、并在拍摄时力图加以充分表现、才使影片具备了光辉出众的品质。
影片是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同名小说改编。
小说《The Hours》(无论电影还是小说,《The Hours》译名很不统一。
小说:台湾希代书版集团2000年6月第一版,译名为《时时刻刻》,译者蔡悯生;大陆译林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译名《丽影萍踪》,译者刘新民。
电影:译名有《岁月如歌》、《岁月挽歌》、《此时此刻》、《时时刻刻》等。
本文为论述方便,均称《时时刻刻》。
)出版后立刻获得了当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The PEN/Faulkner Award),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奖”(The Pulitzer Prize)。
那么,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何会受到如此的青睐?
二 小说表面上讲述了20世纪不同时代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
1923年伦敦郊区。
弗吉尼亚•吴尔芙在她的乡村宅邸构思那部与维多利亚时代趣味相去甚远的小说《达洛卫夫人》。
清晨,她醒来后没有立即起床,神情恍惚迷离,一直缠绕她的头痛病微微有些好转。
窗外有鸟叫声。
她感到乏力,神思恍惚,又迷迷糊糊小睡了一会儿。
在梦中她发现自己身处一座花园。
花,将花作为小说开头很不错。
她醒来后想道。
她起身走进盥洗室,面对盥洗室内镜子中映显而出那张灰黯的脸不免有些丧气。
它与心中意象正形成鲜明对比。
1949年美国洛杉矶。
布朗夫人在家中阅读吴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
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似乎一切都无可挑剔。
但她仍感到百般无聊,深为受困于平庸家庭生活而痛苦。
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但她无心为晚上生日庆祝准备蛋糕,想一人躲进旅馆里像吴尔芙那样躺在床上阅读《达洛卫夫人》,然后自杀。
她将儿子寄托给邻居,告别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预感到什么,不安地叮嘱母亲一定要来接他,并跟在母亲汽车后面追赶…… 20世纪末的纽约。
一位名叫克拉丽莎女编辑正要出门买花。
因她名字与吴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相同,朋友们都戏称她为“达洛卫夫人”。
她幼时恋人、诗人理查德刚获奖,她得为他获奖筹备晚宴。
当她出门那一刻,注意到晶莹剔透阳光正在游泳池的蓝绿色水面上摇曳荡漾,不禁心有所感。
时值六月早晨。
身患爱兹病的理查德没能度过这一天。
他厌倦了生活,那天下午他从家中窗口飘然而下,迎接午后灿烂阳光。
小说结尾,在纽约的克拉丽莎面对业已取消晚宴而留存下来的佳肴萌生了一种极度的孤寂感。
深夜,已届耄耋之年、当年被儿子忧郁双眼刺痛的布朗夫人造访。
原来自杀的理查德正是布朗夫人儿子。
小说以迷蒙而清澈语调、印象式碎片、瞬间的意识流动、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描写了三位不同时代女性心灵世界。
作者以精湛技巧、精致而繁复的结构,深入她们万花筒般意识中,再现她们心灵镜像,宛如月光照彻下小溪,隐约显现她们内心水下生物、鹅卵石和蔓生的水草;并以类似超现实手法将吴尔芙传记片段与美国中期和晚期两位女性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复调式地安排在同一文本中。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小说《时时刻刻》的文本中还暗中指涉着《达洛卫夫人》的文本。
这一手法极具创造性。
因为这种指涉并非文本的明确援引,也非一般意义上续作,或对以往书籍与相同材料的改写和创作(如图尼埃《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对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反思;让•阿奴伊《安提戈涅》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对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重新考察);而是运用象征手法将两种文本晦涩地镶嵌在一起,犹如两面相互映照镜子在暗中增殖。
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在延续了《达洛卫夫人》基础上的一种对吴尔芙生命意义重新思索的再现,是对吴尔芙内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诗意的冥想。
三 弗吉尼亚•吴尔芙全部小说,几乎都是她自我精神探索的一种“传记”,从她早期习作全是对传记练习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也许跟她父亲对她影响有关。
(弗吉尼亚•吴尔芙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1832-1904)是学者、编辑和哲学家,曾任伦敦图书馆馆长,主编《英国名人传记辞典》,撰写《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等著作。
)她的作品总是在探索自我生命处在某一阶段中意识发展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深度。
“《到灯塔去》构成了弗吉尼亚•斯蒂芬童年生活的最后景象;在第二阶段,《出航》给一位年轻女性的知识探索打上了印记;那么第三阶段高潮就是《海浪》,进入成熟期小说家将描绘出意味隽永的生命经典性轮廓。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英)林德尔•戈登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P162。
)而无疑,《达洛卫夫人》更是一部具有这种传记性质的小说。
1922年,她那带有实验性质、打破了传统叙述逻辑和充满印象拼贴的小说《雅各的房间》出版,这部小说也是对她哥哥精神成长的一份记录。
该年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代,与她同年出生也同年死亡的乔伊斯出版了划时代著作《尤利西斯》、T•S艾略特发表了《荒原》。
那一年她年届四十,精神处于相对稳定期。
但随后,恐惧衰老暗影像蛇一样啮噬着她那脆弱神经;同时在心灵上她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疾病对她的影响,她几乎可以察觉到内心深处那股疯狂念头又缓慢袭来。
她只有靠写作《达洛卫夫人》来抵抗心中阴影,却也将这种挣扎的印记留在了小说中。
她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
(转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存在的瞬间》伍厚恺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P1) 《达洛卫夫人》是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现代主义长篇小说。
它犹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一天生活来刻画人物心理时间上的一生。
漫长生活经历涌入人物意识河流中,不时在内心激起沉思、回忆、追索、感想、体悟生命的浪花,汇集着人物心理五彩缤纷的印象图案。
吴尔芙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写作手法,开篇起就直接进入人物心灵世界。
小说由两条并行不悖线索组成,来映显两个截然不同人物的内心。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丈夫是国会议员。
六月早晨,她出门买花,要为有首相参加的晚宴做准备(这一情景与《时时刻刻》中纽约女编辑出门买花相同)。
那天阳光明媚,清风微拂。
大本钟不时发出深沉悦耳之音。
她思绪飘动,想到三十多年前同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和彼得正在恋爱。
但她最终没有嫁给喜欢冒险的彼得而是嫁给了稳重的达洛卫先生。
彼得将要从印度回来,她想,要是当初嫁给了彼得,她的一生会怎样?
伦敦街头上的声色光影不时触动她的联想。
小说还有另一条线索: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退伍老兵,因受炸弹惊吓而患精神疾病。
当达洛卫夫人在花店内听到街上传来一声汽车火花器发出巨响声时,他在街上游荡也听到了。
最终,他为摆脱时时袭来的内心惊恐跳楼自杀。
夜晚,达洛卫夫人在晚宴上听到宾客中有人说起赛普蒂默斯自杀消息,内心震动。
他们是两个阶层的人,彼此互不认识,但在内心深处却对时代有着相同的感受。
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大战后现代西方人焦虑、困惑和恐惧心理。
四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时时刻刻》中自杀的诗人理查德对应着《达洛卫夫人》中的赛普蒂默斯。
他们同样怀着内在不安生存着:一个在战争中留下了精神疾病,一个患上了爱滋病;都是时代烙印的反映,象征着不同时代却同样在人们心中所造成的疾患。
然而,即便是赛普蒂默斯这样一个略显突兀的人物(相对于吴尔芙的生活世界来说),也是吴尔芙拿来印衬达洛卫夫人精神侧面的。
吴尔芙曾在一封信中说,她必须通过赛普蒂默斯的性格来完成达洛卫夫人的性格,她所“部分意识到的生命枯竭感正是要通过那个疯子的病态作戏拟性表现”。
(引自《弗吉尼亚•伍尔芙——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P273) 如同吴尔芙想通过达洛卫夫人和赛普蒂默斯这两个人物来探询自己内心深渊一样,在《时时刻刻》中,作者坎宁安真正意图也是要通过书中人物综合再现吴尔芙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这两位女性;他想看看假如吴尔芙生活在50年代和世纪末的美国会怎样。
无疑,布朗夫人和女编辑克拉丽莎都有着吴尔芙的影子,她们都是射向吴尔芙精神生活的一个朦胧投影。
20世纪50年代美国正处在经济复苏期,布朗夫人就像达洛卫夫人一样生活富足,但却精神萎靡,内心总有一种像是被悬浮在空中的惶恐不安的感觉,生命的无意义意识时时涌上心头。
这种感觉正是吴尔芙心中常常难以摆脱的感受。
而纽约的女编辑在街上耀眼的阳光中似乎感到总有一丝不祥的阴影在笼罩着她,直至最后她受到死亡冲击,这一切也都是吴尔芙生命历程中的主题。
在《时时刻刻》中,作者还赋予布朗夫人朦胧同性恋倾向,而到20世纪末的女编辑身上,作者索性将她塑造成同性恋者,这是在暗示忧郁孤寂的吴尔芙如果处在20世纪末期,她原有的回避社会的心理倾向很可能发展成同性恋性心理倾向。
另外,布朗夫人的名字也不是没有来历(其实在《时时刻刻》中所有人物都可在《达洛卫夫人》中找到对应)。
吴尔芙在一篇《贝内特和布朗夫人》文章中虚构了一位坐在火车上的老妇人形象,她称布朗夫人为“永恒的”和“人性的”,“是从英国文学开往另一时代”的“幽灵”。
(见《论小说与小说家》吴尔芙著,上海译文出版社P308) 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坎宁安是在将吴尔芙作为一个精神个案进行研究,它像一面放大镜,放大了吴尔芙的生存意识,将她精神历程放在整个20世纪中的一个更为宽泛和更长远的背景上来进行考察。
而他将这部小说命名为《THE HOURS》更是泄露了这一点。
因为吴尔芙在撰写《达洛卫夫人》的初稿中就是将小说题名为“THE HOURS”。
五 《时时刻刻》是一部知识分子式的小说。
作者是以小说的形式对吴尔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询和论证,以及对她性格的可能性延伸进行了艺术上的重塑;而同时他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
这一双重目的,构成了这部小说不同凡响的品格。
这是一部对吴尔芙遥遥致以敬意的小说,是对《达洛卫夫人》文本所作的一次歌唱性礼赞。
它弃绝了现实的喧嚣,直接沉入人性深处,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紧张与焦虑,以及对存在产生的倦怠感和疏离感。
它关注精神内的骚动,努力挖掘人物背后的“美丽的洞穴”(吴尔夫芙语),以一束智性之光照亮她们丰满的意识,刻画她们心灵的影像,质疑生命的本原。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
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
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吟唱组成了这部小说心灵圣歌般品质,一部灵魂的奇书。
富有意味的是在《时时刻刻》序曲中,作者在故事开始前先出人意料地描写了吴尔芙的自杀——1941年战争爆发后某一天她投河自尽。
“她被流水迅速冲走。
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
”(见台湾希代版《时时刻刻》P34)这一情景正好与小说第一章描写纽约的克拉丽莎出门买花时面对水面上摇曳的阳光偶有所感遥相呼应。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暗连,是对将要出场人物命运的一个暗示、一次排演、一种影调和一番预言。
它奠定了这部小说挽歌式的基调。
当你读完小说掩卷沉思时,哀婉会有如烟霞般从心中缓慢升起,渐渐占据你整个心灵空间。
六 作者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曾被《洛杉矶时报》誉为“我们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生于1952年的俄亥俄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居纽约。
199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World)使他一举成名,在该书出版前一年,他将其中一章取出命名《白天使》(White Angel)先在“纽约客杂志”上发表,后被评为1989年度美国最佳短篇小说。
1995年他又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血与肉》(Flesh & Blood)。
而1998年出版的《时时刻刻》(The Hours)是他的第三部小说。
从他小说出版时间上可看出,他对自己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细作。
在小说《时时刻刻》中,他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小说人物粼粼波光般的意识深处再进入吴尔芙的精神世界,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
他创作实践证明了吴尔芙在《现代小说》中所阐述观点:“人生是一圈光芒四射的晕轮,是自始至终环绕我们意识的半透明的封套”。
(引自《论小说与小说家》p8)可惜原作中富有诗性的、极为微妙的语言特色没有在译林版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小说在2002年被拍成电影。
三位女性分别由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尼科尔•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扮演。
值得称道的是、有着上乘表演的尼科尔•基德曼,她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了吴尔芙,她出场时那种低垂的冷冷的目光、写作时在笔筒中找笔的手不由自主的痉挛、紧张的肢体语言等,将吴尔芙的敏感、神经质、脆弱和孤傲的心灵表现得惟妙惟肖。
电影同小说一样,不关注外部世界,而是将影像聚焦在人物的内心中,从而构成了一部电影版的20世纪女性精神史。
电影《The Hours》,改编自普利策获奖小说《The Hours》。
小说原著是一部作者像弗吉尼亚•伍尔芙致敬的作品,三个女人的一天构成了小说结构,其中一个女人便是伍尔芙本人。
而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线索《达络维夫人》(《Mrs. Dalloway》)是伍尔芙的一部小说作品,其故事情节是一个女人的一天,这个女人便是Mrs. Dalloway。
说到这里,大概可以理解出一个脉络来:《Mrs. Dalloway》——小说《The Hours》——电影《The Hours》。
下面按照这个顺序来说。
在讨论《Mrs. Dalloway》之前,先来看一下小说作者,《The Hours》中的主角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也是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在英国伦敦,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自幼受其父影响很深。
她的许多作品与早年经历有关,由于她的母亲生有3个孩子,继母生有4个孩子,两群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的性侵犯。
她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
《达罗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
她和丈夫伦纳德的结合,使她的婚姻生活与文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其夫的帮助与支持,她也许成不了伟大的作家之一。
伦纳德•伍尔夫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
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
她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使她成人后非常厌恶甚至弃绝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伦纳德尊重她的意愿,和她保持着没有性爱的夫妻关系。
她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
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
好在,她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
1941年3月28日,精神上再也无法承受巨大压力的伍尔芙写了遗书后在衣袋里装满石头投河自杀。
以上这些,在电影中有一部分的到了体现,电影中没有说到的是她因幼年性侵犯等经历引起的性冷淡和严重精神问题。
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她精神思想的来源,是她文学作品的最根源所在,她的世界观对事物的认识均来源于此。
在她个人经历背景之上再读《Mrs. Dalloway》,能更明晰小说要表达的内容;在此之上看《The Hours》中的Virginia Woolf,更能体味角色的内心。
小说《The Hours》这本书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其结构和形式,而电影则完全遵照小说的走向与构架,采用三段式,描绘了不同时空里三个女人的一天。
1998年,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的小说《The Hours》在美国出版。
这本书不仅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更获得了1999年度的普利策小说奖。
迈克尔•坎宁安生于1952年,因其1989年的处女作《末世之家》蜚声美国文坛,《时时刻刻》是其第三本小说。
和他前两本作品不同,《时时刻刻》算是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小说代表作《达洛维夫人》的一本实验性小说。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The Hours》中:Virginia Woolf生活在20世纪初,Laura生活在二战后的20世纪中叶,而Clarissa生活在2001年。
如何将三个主人公串联起来统一表达,着实是最吸引人之处。
作者在结构上下了很大功夫,让整个故事紧密相连有不显混乱。
这当中有很多根线,可以一一展开。
第一根:如前所述,《Mrs. Dalloway》这本小说或这个名字。
第二根:死亡,准确点是自杀。
Virginia Woolf是一直试图最终选择了死亡的,选择离开无谓的生活与世界。
Laura也曾试图死亡,但她最终折回,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她逃离了家庭,选择另一种方式重生。
而Clarissa则是Brown死亡的亲历者,饱受艾滋病折磨的Brown为了Clarissa坚持活了这么多年,最终选择自杀解脱死去。
Virginia Woolf在写书时说有人必须死去“the poet will die”,预言着后面诗人Brown的死。
《The Hours》中对于死亡的态度基本实在传承伍尔芙在《Mrs. Dalloway》中的态度:死亡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途径,自杀是一种升华生命的方式。
关于死亡,片中经典台词很多(见文后附)第三根线:同性恋Virginia Woolf确实是有同性恋倾向的,她自己因此饱受折磨,Clarissa也是一名双性恋者,但Laura是同性恋这点我不敢苟同。
但有一点可以赞成的是,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点同性恋倾向,要看和异性恋倾向谁更占上风还是打个平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性和女性之间的爱更纯洁和相濡以沫,拉拉们在一起时,更加自我和真实。
时代越进步,蕾丝边越多,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的感情越来越复杂和细腻。
说男人和女人是从不同星球来的实在很准确,所以同星球的女人们凑到一起产生爱,有时,同性恋是最脆弱内心的呼唤和最后的防线。
就像《The Hours》中,当Virginia濒临崩溃时会亲吻姐姐;Laura在得知女友重病时给佯装欢愉故作镇定的她一个吻;Clarissa则在Brown自杀party报销时,从同居女友那里要了一个吻。
但又不得不说的是,作为一部女性作品,讨论同性恋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与噱头。
这就有如现今的时尚界,很多设计师或模特会号称自己是同性恋,这样会更有时尚人士的FEEL,其实也许TA是个地地道道的异性恋。
一部以女性为题材的小说,有同性恋内容,就仿佛被贴了个标,一下品味上去了。
再从另一个角度考量,文学作品留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小说。
如果作者过度把自己的意志在作品中强加给读者,会招致不兼容的反感。
好作品留白越多,可供欣赏者平头论足处越多,越是符合观者的心理,越是成功。
第四根线:生活的意义这点其实对应着前面“死亡”这根线,探寻不到生活的意义,才会有死亡的欲望。
当Leonard在车站找到出逃的Virginia时,两个人争吵起来。
Virginia不能再忍受里士满贫瘠荒凉的生活,要回伦敦;Leonard要求她留下,伦敦只会使她精神再度受损。
Virginia几乎声嘶力竭得述说 ’My life’s been stolen from me. I am living in a town that I have no wish to live in. I am living a life that I have no wish to live.’ ‘I wish for your sake I could be happy in this quietness. But if it is a choice between Richmond and death, I choose death.’ 她没有义务去吃仆人做的饭如果不想吃,她没有义务因为Leonard为她做了这一切所以要去忍受里士满的无趣。
其实,对于Virginia来说,周遭所谓的“爱”,根本是她的紧箍咒,她的想法没有被真正地尊重,她无法忍受。
她的生活,并没有她想要的意义。
而Laura,一个貌似平静的家庭主妇,她的自我,亦从未存在过。
看起来,Laura过得很幸福,爱她的丈夫,聪慧可爱的儿子,无忧的衣食,实际上,她就仿佛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偶。
丈夫爱她,她就是那个文静美丽,让丈夫在战场上时时想起的女孩;无论她做什么,丈夫都会夸赞她做得好。
她的灵魂没有被重视过,她缺乏自我的真实存在感,仿佛她只是他人幸福生活中的一个角色,换一个灵魂来演,又有什么不同。
当她读到《Mrs. Dalloway》时,内心的某个暗格被打开了,死亡是一种合理的逃离方式。
然而她还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留下了,并最终用了出走的方式寻找自我。
在片尾 Laura 对Clarissa说‘It won’t be wonderful to say you are regretted. It would be easy. But what it mean? What it mean to regret, when you have no choice. It’s what you can bear. There is no one to forgive me. 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对于Clarissa,我的想法和一些评论有所左右。
有评论说,在Clarissa这跟线中,选择死亡的是Brown,他是这根线中真正呼应Virginia和Laura的人。
这不乏道理,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作者大可以设置Laura的女儿名叫Clarissa,是一位诗人,有个男人照顾她十年,最后她跳楼自杀了,个人认为作者这样设置还是有价值的,在第五根线中详细讨论。
就生活的意义这点来看,其实Clarissa亦是在为Brown活着。
她举办party,忙前忙后,希望Brown振作起来。
Brown是她年轻时美好回忆的载体,虽然后来Brown选择了同性恋人Louis,但这段青春岁月和Brown这个人,又何尝不是支持Clarissa走下去的动力呢?
当Brown曾经的同性恋男友Louis出现提起Brown写的书和过去住的地方时,Clarissa突然就崩溃地蜷缩在地哭泣。
是的,她所做的这一切,这十年,这一场party,自己的生活,意义在哪里呢?
也许她只是Brown生活中一个用来他代替Mrs. Dalloway幻想的替代物,只是寄托他对于母亲出走悲伤的载体,她真的有被仔细体量过吗?
Louis最后逃离了Brown,而她呢,选择这样生活了十年。
Brown的死其实是Clarissa新生的开始,她生活的意义需要重新来被定义和思考。
第五根线:女性的进步作为一部女性作品,体现女性的进步是应该的。
20世纪初的Virginia Woolf,还会被爱她的丈夫“囚禁”在里士满;50年代的Laura生活在丈夫构筑的幸福“童话城堡”中;21世纪的Clarissa可以不需要结婚,做和女人住在一起的妈妈,女儿父亲是谁,她也不清楚。
Virginia Woolf最终选择死亡;Laura选择出逃;Clarissa选择在原地开始新生活。
这是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点。
Virginia觉得实在是没有生活下去的理由了,作为一名女性,她幼年遭性侵犯有着不良的人格成长期记忆,死亡是她觉得世界给她最好的选择。
Laura虽然是依附丈夫生活,试图维持表面的和平,但最后她还是寻到了自我,独自去了加拿大,做起了图书馆管理员,无论如何,她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这就是一种进步。
而到了Clarissa这里,她的生活似乎被一个男人支配着,然而她却可以自主地多,她甚至可以选择和女人相爱,最后,她获得的是新生,她并没有选择让生命结束或出逃,她在已有的地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电影《The Hours》先说编剧吧。
戴维•黑尔 David Hare戴维以舞台剧起家,在英国很有名。
其作品以反映英国现实为主,转向电影制作之后,他编导俱佳,1985年的处女作《不速之客》(Wetherby)改编自他自己的舞台剧,在当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奖。
从舞台剧改做编剧的,往往情境感,故事的戏剧感会更强,改编剧本的可看性更高。
这次他改编《The Hours》的对白,更是深受演员和观众的喜爱。
再说导演,这个太重要。
斯蒂文•德奥瑞 Stephen Daldry到现在为止,英国导演斯蒂文只拍了《舞动人生》、《时时刻刻》、《生死朗读》, 3部电影,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并将妮可•基德曼和凯特•温丝莱特捧上奥斯卡影后的宝座。
然而,最初他只是在戏院里扮演小丑,后来进入英国皇家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并最终获得美国戏剧最高奖项“托尼奖”。
《时时刻刻》、《生死朗读》都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都获得很大的好评,在说到小说和电影的关系时,他说:“书只是讲述故事的一种方式,而电影则是讲述故事的另一种方式。
当你选用一本书进行电影拍摄时,你会有一些特定的优势,有充足的资源可以使用,但这同时也是种负担。
”不得不说斯蒂文是很聪明的导演,他选了好本子,用了好编剧,要来很棒的演员,再加上他自己的导演才能,一部好片应运而出。
从舞台剧起家的他,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特质就是细腻。
人物的动作眼神表情,都经过非常细腻的处理,表演很到位。
三个不同时代故事在表现时也十分的分明,把时代特征人物特征都刻画得很到位,同时,又将她们间的联系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有时是旁白和画面的错节来联系。
音乐。
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随情节出现的钢琴乐声。
音调平缓中暗藏着湍急,犹如多云的天气有些闷热,仿佛预示会有大风雨的到来,整体还是很低沉的,与剧情的发展相辅相成。
片中的音乐如同故事的主线一样,跨越三个时代,却适用与所有的主人公与她们的心境。
钢琴是一种听似柔弱的乐器,有如女性的柔美,但旋律激昂时澎湃的力量感又有如女性自我意识迸发时的情绪,选用钢琴配乐,真是很恰到好处。
演员三位女主演在拍片时都已经是大牌,可谓超豪华整容。
Nicole Kidman在2000年与阿汤哥离婚,2002年拍了电影《The Hours》,不知离婚的经历是否让她更加对生活有了理解,在扮演Virginia Woolf时,她确实狠下了功夫。
说实话,一开始我真看不出这是Nicole,妆容下了很大功夫,表演上也是,把Virginia Woolf的敏感和神经质展现得很淋漓,虽然有点背离伍尔芙秀美形象,但还是很符合影片主题的。
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其实是个实力派,只是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大红。
Moore在拍《The Hours》时,角色怀孕的身体状态与她本人的身体状态完全一致,简直是天赐良机。
但悲剧的是在当年的奥斯卡上她的另一部很不错的作品远离天堂》也入围了,她在这两部片中的表现难分高下,发生了主配角同时提名的分票惨案。
至于梅姑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近些年实在是很脸熟,大家一定记得那个穿PRADA的“恶魔”。
她的表演总是很到位也很入微,个人觉得她的脸长得很适合表演,无论蓬头垢面还是油头粉面都很有说服力真实感。
Clarissa不算一个好演的角色,片中她准备party与Louis对话的一段真是非常非常经典。
这是一个穿越三个世纪的故事,从19世纪的Virginia Woolf到20世纪的Laura到21世纪的Clarissa。
这是一部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伟岸电影,从小说《Mrs. Dalloway》到小说《The Hours》到电影《The Hours》,它们同样跟随创作者跨越了三个世纪。
这是一部穿越三个世纪的电影——《The Hours》附:关于“死亡”的经典台词1.Woolf 死前写给 Leonard 的信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2.Woolf 与姐姐的女儿一起准备小鸟的葬礼Woolf: Do you think she like roses?Little girl:Is it she?W: Yes, the females are larger and less colorful.L: What happened if we died?W: What happened?We returned to the place where we came from.L: I don’t remember where I came from.W: Nor do I.L: She looks very smallW: Yes. That i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happen. We look smaller.L: But very peaceful.3.当Laura在旅馆中准备自杀时,她取出《Mrs. Dalloway》开始读 Did it matter? Then she asked herself.Walking toward Bond Street.Did it matter that she must inevitablySeize completely.All of this must go on without her.Did she resent it?Did it not become consolely to believe that death Can end absolutely.Is it possible to die?It is possible to die.4.Woolf 与Leonard 讨论死亡L: Why there is someone has to die?W: LeonardL: In your book, you said someone had to die. Why? This is stupid question?W: NoL: Leonard. My question is stupid.W: Not at all.L: Well?W: Someone has to die in order that rest of us value life more.It’s contrast.L: And who will die, tell me?W: The poet will die.
这个世界深邃得是一只巨大的钻石,从无数个点、面闪铄着浩瀚的光芒,我们不理解别人的生活,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走过所有人生的剖面,宽容和理解,那些也许与这里光华迥异的美丽吧。。
生命象是一场派对,每个人都在谈笑风生,然而在看不见的地方,悲伤与痛苦却沿着她们的脚背爬进她们的裙子,无法阻拦地胡作非为。
3个女主角我看了半天都在思考妮可基德曼到底演的哪一个跟我印象里天差地别啊!
最开始还以为是一家三代有精神病和双性恋遗传呢😓只能说想太多的人就是容易得抑郁症甚至变成神经病,希望我们都快快乐乐的生活吧,毕竟这破人生实在没什么值得费脑细胞的。两颗星给俩女演员吧,演得真挺好的,真就神神叨叨的感觉。
将一个宏大的女性主义话题作为主题,三个女人通过一本《达洛维夫人》串联起来,虽然深处的时代不同,但都面临着关于生活的抉择,对死亡的主题一直贯穿始终。直面人生,了解人生的真谛固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生而为人仍然不能放弃这种追寻。要想把人生看透,就要真实面对人生,去了解其本质,最终了解本质后,就会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
重看,带有相当强烈的女性主义诉求。抛下所有,选择你想选择的,这需要太大的勇气。
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但是我选择生存。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声称喜欢这片子,却总是显得装模作样?
比 why women kill 复杂一个维度,why woman die.
不同的时空,三个女人的生活相互交叠、映照。这是一部跨越了时空的电影,可是看到最后你发现,什么都没有变,你永远都无法逃避生活。
我曾明白这种感觉,但不论你如何窒息,如何选择,选择生死逃离,痛苦都不应是你的陪葬,这种文绉绉自陷泥沼的情绪豪不欣赏。
时时刻刻停不下来的、逼着你深刻的配乐,配着无法直击人心的、只显得造作的剧情,drama到时时刻刻提醒观众“我好会歇斯底里好会体现无意义感”的表演。烂死了,浪费时间看这电影。P.S.空虚感之所以为空虚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空虚到说不上来为什么所以最后没法儿、也觉得懒得、不值得对外人说,也许只有非常厉害的大师能把这种感觉外化为艺术作品,只是显然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并不是大师。
三大女神同台,完全没有看出来这个女作家是尼可演的,就是因为她主演我才来看的,因为喜欢她的颜,结果看半天没看到她出场,看了好多影评才知道她演的女作家,做了假的鼻子出演为了更贴近小说。 这部作品就像 人间失格 一样,大家都说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为的境界却完全欣赏不来,甚至看不懂剧里人物的情绪,无法共情,无法理解。也许是因为电影里面前期对于人物的铺垫和背景介绍太少,弄的跟悬疑片一样要去解密才能看懂人物关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文艺片用悬疑片的形式去拍更是让人难看懂
证明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老话的正确。小男孩叫妈妈的一幕久久难忘,站在她们家人的角度,给这部片子打上了惊悚片的标签。
看的不专心,但电影本身就没吸引力,故事也无共鸣
为什么“如愿以偿的死了”不可以被歌颂,为什么只有“战胜死亡”才是可歌可泣的。
我觉得关于这部电影,我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我以为我明白了,又好像没有明白,以致我觉得它在故弄玄虚,但是叙事方式是对伍尔夫最大的致敬了。 有的人忍受不了日复一日时时刻刻的琐碎,只求像烟火一样刹那的灿烂。有的人如果不能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便决定去死。不管活着抑或留下,都是直面人生。只是不懂在于,OK,伍尔夫精神分裂忍受不了可以理解,理查德不想因艾滋病而苟活可以理解,那么罗拉,您要是想做个图书管理员不想做家庭主妇您就说啊,难道在离开家庭与死亡之间没有一个过渡选项:和家人沟通嘛? 反正我看到的三个人都是囿于自己的世界,只想为自己而活。
太好了。人所感知到的痛苦、悲哀、无奈,大多都无法与人言说。想起从小到大许许多个独自躲在角落流泪的时刻。也许所有人终其一生想要寻找的,就是身旁有一个愿意倾听也能够理解自己人生欣喜与伤痛的人,但这种想法也实在太理想主义,因为爱和善意似乎都无法跨越人生的这道鸿沟,孤独始终是人生常态。
三个女人内心向往死亡和现实羁绊无限的故事,也许每个姑娘看这戏都多少会有共鸣。三位女主角都演得非常生动,不过老实说不明白为咩凭此拿了金球和奥斯卡的是Nicole Kidman,窃以为Julianne Moore所表现出的挣扎痛苦抑郁和强颜欢笑等更加动人。
妮可瘦到脱相,为角色真是肯牺牲啊,不看演员表都认不出来她了。女人真是奇怪之极的动物,可能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