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
❤欢迎关注❤。
看到无间道贴吧里大家在讨论究竟倪永孝什么时候知道陈永仁是卧底,是最后阿孝跌倒在情不自禁扑过来扶住他的永仁的怀里无意间看到窃听器的时候,亦或者是阿孝对罗鸡清理门户,反而对着永仁的方向说话的时候呢?我的想法是,倪永孝一直在怀疑,但是一直不去确认。
理由如下:倪永孝给自己的女儿办生日会的时候,他凝神看了张黄色的纸条,然后笑着撕了去,丢到了果皮桶,之后施施然向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走去,接下来的马上给了个永仁的镜头,他正看向永孝的方向,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阿孝丢的字条他看到了,之后永仁来到了离阿孝和那班大佬聊天最近的一间屋,我们注意,下面阿孝同那班大佬聊天的音频,最后的一句:“以后大家得闲就常聚下咯,像今天这样,多好。
”同前面的声音是不同的,而且不像是人的嘴里发出,开始不明白这样的音频疏漏怎么会明晃晃的出现在如此大制作中,后来想明白,那不是正常的声,那把声在电影中只一个人听到是这样的,陈永仁!那是阿孝同大佬聊天通过窃听器传到他耳膜的声音。
之后再出去,永仁就走到果皮箱,借着丢空杯的机会,想拣返那张碎了的纸。
正在这时,倪永孝喊他过去一起影张像。
开始没注意,以为倪永孝好在乎家里人,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也都不错,后来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发现不是这样,倪永孝的眼神不对。
阿孝对着别人的时候,要么没什么特殊的表情,看不出悲喜,很温文尔雅。
要么,微笑的好礼貌,仿佛老友那样。
那种感觉让人觉得很悲很压抑,仿佛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没为自己活着一样,但是他对着陈永仁的时候,一次是要罗鸡找永仁来谈,希望他来参加自己女儿的生日会,这次,阿孝讲到,“你真的这么不钟意同我讲话?”听到永仁答:“不是。
”他托了托眼镜,笑得很温暖,那是即使生日会,回归宴上更明朗的笑容都不能比的,因为那笑容里没有叹息,不是为了礼貌,是真的很开心,在倪永孝整个生活都充满了压抑的世界里,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另一次就是阿孝丢黄纸,而永仁正看着,而恰巧阿孝丢完也看向永仁。
我开头说有两个意思,现在就是讲这第二个,阿孝看到永仁,冲他又是那样的笑,又托了托鼻梁上的镜架,没看漏的话这是整部片唯有的两次托镜架,都朝着他这个同父异母的细佬。
但是倪永孝看到永仁揭开盖把手伸进果皮桶的时候,他大声喊了句“永仁”,然后又恢复了之前温文的口吻:“过来影像。
”他喊永仁那阵,表情好似发现什么那样急切,没了之前两兄弟间虽然奇怪但是有些许温暖的眼神。
我不知道永孝丢那张黄纸到底是不是为了试永仁。
但是我认为从那时起他就已经怀疑永仁了,甚至更早……之后他同永仁讲,“以前阿爸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这个家,我都是,希望你也是。
”他要永仁回家帮手,约定一起去谈单生意。
但是这个是什么生意呢,我们大家都知了,演了一出戏,转移警方的视线,同时有了自己最好的不在场证明。
“别这么讲,我要多谢你们的配合。
”开始我以为只是说黄sir和陆警官的配合,后来想这你们里是不是也包括陈永仁。
这段太像三国演义中周瑜识破蒋干,将计就计,反而借蒋干之口除去了曹营中蔡瑁、张允两个大患。
永仁告诉黄sir,一单生意倪永孝要同自己一起去,有个镜头表示,阿孝的车刚刚驶过路口,路口停着的三叔的车见到阿孝驶过,马上发动了,计划中的行动开始。
当晚发动的当然不仅仅是三叔,还有大把人,这么大阵仗,为什么黄sir和陆sir单单要跟着倪永孝的车不放?原因之一当然是黑社会内部冲突,在警察眼中,打死活该,死多点更好,免得麻烦。
之二就是,他们从永仁那里得知永孝还有个很重要的生意要亲自去,黄sir同陆sir好大可能认为黑帮内讧是转移他们的视线,永孝这条线才是会有大收获的。
跟住,陈永仁,罗鸡,倪永孝,一起到差馆。
阿孝揭发黄sir教唆杀人的好戏,永仁从头看到尾。
你怎知不是倪永孝一早安排好,要永仁恨黄sir,让他对警察到底是不是就是好人产生怀疑,毕竟黄sir杀死的也是永仁的亲爹。
同时,罗鸡是差佬,永孝已经知道了,放他们到一起,不是更容易识别些所谓蛛丝马迹。
所以我认为杀罗鸡时讲的话,确实是说给陈永仁听的。
自从永仁知道了黄sir杀死了他老爸,黄sir就一直都没敢也没面再找永仁。
从而让永孝认为永仁同警察已经没联络了。
就算是永仁是卧底,要永孝杀他的弟弟,对他来讲也都好难。
他尽管城府深,果决利落,但并不滥杀,很重情义,他问三个底下的小喽罗收了韩琛的女人多少钱,我以为他心底也不愿意把这件事同韩琛背叛连在一起,毕竟道上和差佬都知道,韩琛对倪家的忠诚,但是杀了韩琛最爱的女给自己老爸报仇,不杀韩琛等于留下了颗定时炸弹,杀韩琛的时候,他都一再一再挣扎,要不是如此,也不会是黄sir先打爆他的头,至少死的会有两个人。
再者,即使杀了永仁又怎么样,死了个卧底,警方一定会再派一个来,到时候,即使阿孝再聪明,也都要费脑思量究竟谁是卧底的。
这两年来,一直没有人同阿仁联络,这让阿孝很欣慰的,他一直期盼哪天能把家族事业由黑转白,他把他的理想说给阿仁听,“今晚劳工体育会请吃回归饭,我们全部政协候选人都会去, 如果这次被我搞定,我们倪家以后就可以抬头做人。
”说完这话,他抿嘴望向天空。
我觉得好悲情,就像是一个一直一直努力达成一个目标的人,终于看到希望,忆起曾经为了这个目标拼博的一件件旧事时的那种心情,而更悲的是,这马上到终点的最后一件事,因为韩琛返来指证佢,而功败垂成……我记得阿孝对韩琛讲,“我为什么要杀你,我不做这种事好长时间了……”“阿爸时常都话,出来行,迟早要还……”有人说最后阿孝发现阿仁上衣中的窃听器是愤怒的,死不瞑目的。
我觉得不是,如果如此,为何最后他又把窃听器的一面翻过去,像帮阿仁掩饰一般。
他看着阿仁的表情似乎在问:“点解啊?”他探进阿仁的怀,一滴泪流下了,他有抬眼看阿仁,还是那副受伤的表情“点解啊?”自己把什么都给了这个家,也都无法照应这个家周全,聪明如他,必然从警铃想起的那刻,便料到了结局。
如果警察不来,是不是他有机会救返他的家人我不知……他一直不愿意相信,也都不曾再去试探和寻查的细佬,原来到如今依旧是警察的人,甚至在阿仁知道他杀父仇人是谁之后,依然如是,如阿孝曾经所讲“这是咩世界啊!”阿孝的最后的一个镜头,他空空地瞅向地面,已经没了气息。
但是面容是平静的,我不觉得他是死不瞑目,因为那眼睛并非怒目圆睁,而是空洞的,悲伤的,好似放弃般,是深深受伤,反而有了种逃离这出悲剧的意味。
后来再有什么他都经历不到,他可以不再费心想,不再担心紧,可以不再用原本温文的说话声中加了深深叹息的腔调来生活,经营,拼搏一个由黑到白的梦!这一世,他用尽了他的全力了,尽管他的家人最后依然……这一世,原本就没希望,只是用尽心力从一次一次的危险中拯救这个家,而今离去,只能空空望着,细佬也是卧底,他可以有什么期望……阿孝与阿仁的的纠葛,我讲完了,讲的很啰嗦,但是我想多啰嗦两句。
我不信阿仁对阿孝没感情的,没这个可能。
我仲记得,办完老爸的吊唁,阿仁先瞧见马路上开过的飞车杀手,立马扑倒阿孝,因而胳膊负了伤。
我仲记得,阿仁一向不多话,总是沉默着,当阿孝看向他时笑着托了托眼镜,我看到阿仁转过半边身,开心的牵起嘴角。
我仲记得,阿孝被黄sir打爆头的时候,阿仁想都没想第一个扑过去,扶住阿孝。
被强迫拉起时,愤怒的眼死死盯着黄sir。
阿仁的身世,即使曾经对倪家有恨,心里都是渴望亲情和归属的。
这样的阿哥他没理由不动情。
所以我怎麽都想不通阿孝死后,他为什么还要给黄sir做卧底!!!更多深度评论邱礼涛,ARE YOU KIDDING?
——《拆弹专家2》《迷雾追踪》第一案——深度剖析数起血色凶案背后,令人沉吟的悲剧源头《迷雾追踪》第二案——迷雾追踪的不是凶手,而是背后的暗罪开始笑得多没心没肺,后面就哭得有多狼狈——《送你一朵小红花》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如何拯救“丧”的我们皮克斯《心灵奇旅》
《无间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文学性。
判断一部片子好与坏的标准非常简单,就是看完以后,有没有长时间沉浸在情节中走不出来,有没有为之长吁短叹。
看完《无间道》之后,许久我都仍旧想着这部片子。
于是,我简单地认为,嗯,是的,它很好看。
陈冠希和刘德华饰演的刘警官(假警察),余文乐和梁朝伟饰演的卧底(真警察),正如所有电影电视一样,总会有好人和坏人,正义与邪恶作为强烈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 的发展,警察的天职,与匪徒之间的情义,两难取舍的矛盾心结,男性间力量的抗衡,加上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点缀其间,即是我所谓的“人文色彩”。
善恶,是非,好坏其实都是在一瞬间决定的,并没有事先的身份设定。
不能指着影片中的梁朝伟说“他就是那个好人”,指着刘德华说:“他就是那个坏人了。
”我相信,每一种人格,脾性的养成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就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中叙述的一样:“记得在我不谙世事的年轻时代,父亲曾给我过一个忠告,那番话我至今还铭记在心,‘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他告诉我,‘千万别忘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你的优越条件。
”“善恶观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
变成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世界中,大概不是单凭自己的意志和努力就能选择的。
人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被贴上了某种标签。
要去掉这样的标签,可能要为之穷尽一生的努力。
2002年初看无间道后,我也陷入了一个对无间道迷恋的无间道,那种迷恋就像教堂里繁复的柱子中间穿梭的光芒,像天际的白云的细纹,又像地平线上丘陵的波纹,朦胧之中精致细腻的情感若隐若现。
再次看无间道,是在不经意间收集到了顺序重排版的无间道。
疑问像一波一波的浪花一样,打到崎岖的礁石被击得粉碎,洒出更多更细小更美丽的形态各异的小白沫。
清晰的意识边界产生了更多的褶皱。
现在是2006年(无间道中的时间字幕),无间世界又像我敞开了命运的大门。
虔诚的心灵向那深深黝黑的绝壁踏出一条通向彼岸的由断断续续的脚印的构成的但又无比坚实的文字路。
无间世界中的每个欲望都想走自己的路,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做人也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成了游魂们的口头禅。
有如黄志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与Mary(刘嘉玲)勾结杀倪坤,让陈永仁靠近自己的亲哥哥去收集罪证;有如Mary(刘嘉玲)抱着所谓简单的信念想让自己男人好,一心想让自己的男人拿龙头棍的;有如刘健明般为爱痴迷而入黑社会的进而杀死倪坤的最终陷入泥潭的,有如陈永仁般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一心想作警察的;有如韩琛毫无野心讲究信义想作个忠义小弟的,有如倪永孝参加竞选想漂白登入上流社会。
但结果都是偏离自己的目标甚至是把命给搭了进去。
浓重的宿命感让无间之人堕落其中,无力自拔。
黄志诚不择手段的结果是黑帮老大由倪坤变成了更厉害的倪永孝,并且目睹自己的好友胡警官在面前代自己活活烧死。
Mary的目的不仅没达到,反而害的男人韩琛被追杀,自己也被倪永孝三叔撞死。
刘健明始终得不到其所爱的mary(刘嘉玲)的心,甚至连代替Mary(刘嘉玲)给他生命中增添些许亮色的Mary(郑秀文)的爱也最终失去。
陈永仁心底里的正义感很强,可在现实社会中却打入黑社会背叛自己的亲哥哥、贩毒、斗殴。
韩琛最终变成了一个阴险毒辣的黑帮巨鳄。
倪永孝改变不了上流社会对黑社会的鄙夷看法,最后被韩琛逼得走向死亡。
每个人被自己的欲望牢牢束缚,他们的最终结果实际上是可以预知的。
假使让这些迷途羔羊重新回到命运的三岔口,即使他们可自由选择自己走的路,但实际上欲望构成了痛苦的灵魂们永远也离不开、冲不破、望不穿的无间道。
每个人既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是宿命的。
路怎么走,是你自己选的,但是贪婪的、饥饿的欲望必定会选命中注定的一条路。
不仅世界是不可控的,甚至连自己有时都不可控,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健明的最终伏法。
他虽然铲除了几乎所有的知情者,但始终摆脱不了自己潜意识中对想做好人的追寻,最后唯独放不下自己。
让别人走你欲他走的路,那就更不可能了。
各种欲望在无间世界里一再冲撞,最后的结局偏离每人的期望,营造出一种心理和现实的落差感,导致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些许变化,然后又不可避免的导致下一轮更强烈的欲望冲击。
但在欲望实现过程中造成的些许不可控的后果也在不经意间在肥沃的欲望土壤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不知在何时何地但必然会爆发出仇恨的火焰。
出来做,迟早要还得,就是无间道中因果报应的信条,认识到这一点不代表能避免报应。
一切欲望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理性的囚牢在很多情况下是锁定不住的,就像飞蛾扑火,明知必然灭亡,却还是要扑向它,自己的欲望在短暂的毁灭瞬间绽放出了美丽的花火。
那流泪播种的,必将以欢欣来收获。
影片继承了香港黑帮片重视兄弟情义、男性友谊的一贯传统,如黄秋生和陈永仁的相互送女儿满月礼物和生日礼物的细节描写,傻强保护陈永仁自爆酒瓶的行为。
警察和黑社会界限模糊,警察中也有如初期黄志诚之流,黑社会中的傻强貌似傻,但忠肝义胆,特别是那为数不多的风趣台词缓解了陈重压抑的气氛。
倪永孝对家人的爱、陈永仁去世之前和李医生的恋情,都给这个乌黑的世界给了一丝微弱的光芒。
韩琛,在“无间道”里并没有太多戏份,给人的印象非常单一,老奸巨猾,心狠手辣。
就连被刘建明一枪崩掉,也显得无关轻重。
而在“无间道2”中,韩琛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他有情同手足的好兄弟,也有爱夫如命的好妻子,他还是个人,而非“恶魔”。
而让他成为恶魔的,是这凶险的时代,他又何尝不是在忍受着无间地狱的艰熬,好人做不了,唯有逼自己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而看似光鲜亮丽的黑帮头目,却也只是时代匆匆的过客罢了。
刘建明可以一枪杀了倪坤,同样也可以一枪杀了他。
正如在“无间道2”中,韩琛问刘建明“黄长官说,有事可以找你,你是不是真的肯帮我?
”他自知刘建明不会一直帮他,但是他却没得选择,罪恶一旦开始,如何终结早就由不得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似乎我们总在一次次地陷入一种怪圈:对于我们异常喜欢的片子,我们打心眼里盼望着一部续集的面世,比如当年的《英雄本色》;而另一方面,伴随着几乎所有续集的差强人意甚至一塌糊涂,我们便只剩下失望了,一如《英雄本色》。
这应该是一种情结吧,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
好在总有一些导演和演员会来揽这样的出力不讨好的瓷器活来做,纵然是一次不如一次,也要满足我及我的同类的愿望,因为毕竟我们是影迷。
于是我也几乎从来没有把刘伟强和麦兆辉他们当作金刚钻的。
但我还是急切地盼望着《无间道2》的面世,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部前传,虽然我知道我所喜欢的伟仔华仔都不在了。
所以我最想看的便是黄秋生。
说句实话,《无间道》里最震撼和感动我的地方,不是那个让我茫然的结局,而是黄秋生的从天而落。
黄sir的死伴随着一段慑人的音乐,当时我差点哭了。
很早之前我便想过,既然是前传,应该主要是黄秋生和曾志伟的戏了,心里很是盼望他能有更好的发挥。
好在没有太过失望,只是黄sir这个角色在前传里未免有些太复杂了,深沉、阴狠、紧张、窝囊,统统都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复杂,以及无间之道的复杂。
而正集里,无非只是一个正直、无私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好警察罢了。
前传的海报上写着这样两句话:一个传奇的诞生,从未公开的结局。
前者自然是表明身份了,后者则体现在了影片刚刚开始时对正集的回放,更是对结局的重构。
正集里的结局虽然我很不喜欢,但我还是清清楚楚地记得华仔应该是被拘捕了,并且戴上了一副手铐,而他此后的人生路也必将是一条无间道,虽然我其实心里是希望华仔能做回一个好警察的(呵呵,我比较心慈手软嘛)。
然而前传的一开始便颠覆了这一结局,华仔从电梯里出来的第一句话便是那句“我是警察”,之后在伟仔和黄sir的墓前那个端正的警礼,俨然表明自己从此将飞黄腾达了。
我在想,这是导演抖给我们的一个包袱,还是对我们大家的妥协?
此后的一切都更加表明了这两部电影乃是一个系列,从音乐到台词,再到细节。
《无间道2》里的电影音乐延续了正集的整体风格,尤其是在剧情紧张,高速发展的时候,音乐也伴随着紧凑得让人如临其境。
歌曲方面,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仍然成为一个标志,在影片里再次频频出现;主题曲则请来了Beyond三人组,虽然没有去年那首刘梁合作的《无间道》精彩,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便是总共出现了不下五次的判断句:我是警察。
这句简单的主谓宾只有四个字,却蕴含着说话人极其复杂的情绪,需要细细地去体味。
细节上也能和正集相比。
我向来是很看中细节在电影中的运用的,即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比如正集里那个女孩拉着萧亚轩说妈妈我6岁了,而Elva刚刚对伟仔说的却是5岁;比如前传里胡军和黄sir用作赌具的那副只有一张Ace其他全是老K的扑克;等等诸如此类。
虽然说电影是不能以细节论英雄的,但我自己就是好这个,没办法。
整个无间道里贯穿始终的情节和场面应该就是死了。
正集里黄秋生的惨死,曾志伟的该死,伟仔的冤死,或者震撼、或者解气、或者郁闷,都算得上精彩。
前传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且不论尖沙咀四个老大的死有多惨烈,单单胡军一个人的死便足以赶上当年的黄sir。
胡军其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但既然进了无间之道,便不可能有始无终。
老实说,在他问黄sir要钥匙打开车门的那一瞬间,我是没有想到那车会爆炸的。
而车外黄sir的惊魂未定和手足无措更为胡军的死抹上了一层重重的伤感。
刘嘉玲的死是在意料之中的,陈冠希的那个电话已经告诉了我们。
只是刘嘉玲从头到尾的美丽就这样毁灭在车轮之下,我无法不为那个浑身是血的她深深地一叹。
吴镇宇的死几乎是正集里伟仔的翻版,只不过凶手成了督察黄秋生,而被解救的对象则变成了曾志伟。
平心而论,吴镇宇的加盟应该说是出了彩的,平静之中的杀气成功的写在了他的那张脸上和举手投足之间。
不过,黑社会老大这种角色对他而言原本就很拿手,这也只能看作正常发挥。
对于陈冠希和余文乐来说,这也许是他们最重要的一次机会了,因为到了《无间道3》的时候,天下自然又会回到刘、梁二人手中。
余的表现应该说是中规中矩,陈则努力地挖掘出了刘建明这一角色更为复杂的一面,尤其害死刘嘉玲那一场戏,让人心寒。
如果看了无间道第一部,这部续作是必须要看的,这是一部前传,错综复杂的关系结合着之前作品来理解,非常有味道,编剧确实很有水平,设计得相当缜密。
演员阵容依旧十分强悍,这部里吴镇宇的出演是最大亮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甚至抢走了几位主演的风头,虽然黄、曾二人是公认的演技派,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吴镇宇,他演老大简直绝了。
看过之后,慨叹着命运的无常。
倪永孝这个角色很丰满,吴镇宇贡献了影帝级的表演,把倪永孝这个顾家,心思慎密,看起来文质彬彬又心狠手辣的黑社会BOSS演得入木三分,临死前倒在弟弟陈永仁怀里发现其卧底身份又用最后一口气帮他掩盖的表演简直神了。
当年的余文乐陈冠希都好嫩好有潜力,刘嘉玲也还有一脸胶原蛋白。
世界上总有那么多“狗尾续貂”的续集,因为太多,所以续集烂一点司空见惯;再考虑到《无间道I》的剧本就已经让人拍案叫绝,因此趁着热乎劲打造一部“还算过得去”的续集,不算难事。
只是真没想到,刘伟强+庄文强+麦兆辉创造出了一部足以匹敌第一集的续集;单纯从本子上考虑,这一部不像前作那样注重技巧,反而更体现了深度。
虽然没有刘德华和梁朝伟压阵,但是余文乐和陈冠希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而曾志伟和黄秋生,确实是这一部续集中真正的主角,只是他们都被吴镇宇抢了戏。
这一部II,印象最深刻的是吴镇宇。
考虑到吴镇宇演这样的角色不止一次了,只是没想到他这一次的演出,完全超越了之前的同类角色。
吴镇宇的特点,是带有神经质的演出,越是平静的时候越是癫狂,越是癫狂的时候却很冷静,经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
这一次,吴镇宇隐忍到最后拔枪,终于到了无法再忍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这本身也算是无间道的一种诠释吧。
曾志伟扮演的韩琛,从一个听话的小弟渐渐长成大佬,这一系列的改变在这一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尤其是在最后的晚宴上,独自一人回想起离世的太太,两行伤心泪映在璀璨的烟火中;而一转身,又要和宾客把酒言欢,各种变化的苦痛,只有藏在心中。
忍到底,方可做老大;忍无可忍,则命运结束。
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也许只有相信命运无常,做好当世的人,才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
阿孝的死去,香港电影没落的开始。
——致《无间道2》这么多年后,我才更加确信,《无间道》系列电影中,我最爱的人物:倪永孝。
看第一部的时候,年纪太小,只一味想知道忠奸善恶,连“无间道”的意思都不理解。
随着年纪渐长,才发觉世间本无绝对善恶,人性驱使,死亡有时并不是痛苦,反倒是一种终结。
无间才是地狱…只想写一写2中的阿孝--时代的悲剧英雄。
有人说1是丰碑,2、3是捞钱。
3我不评说,2我个人挺喜欢,是故事的前生,是完整的补充说明。
阿孝的出场,文弱书生气有余,决断杀伐力似乎是不足。
文质彬彬的眼镜,得体的西服套装,怎么看都不像个黑社会。
但江湖就是江湖,父亲黑道事业的继承都压在了他的肩上。
哥哥弟弟都做了正行,姐姐也已嫁人。
他不是不想做正行,相反,他是最想的那个。
记得在电影中97回归的前夕,阿孝和阿仁在天台说话,想到倪家以后就快要能洗白时他眼中闪烁着光,那一幕把我的膝盖献给吴镇宇。
可是要达到这个目标,他得背负前行。
可能因为他的名字里,就是一个“孝”字。
这是他的战甲,扫除一切对倪家不利的人;这亦是他的软肋,他要保护这个大家族。
几个电话一晚上摆平四个老大,不是没有提前准备,可见他的城府之深;从父亲去世那天就已经起了杀心,还能与敌人谈笑风生,可见其隐忍;不断查找父亲死亡的真相,制造完美不在场杀人证明,可见其心思缜密;而对私生子弟弟当卧底,一再宽容,可见其内心对家人的大爱。
我想,他年少时也想鲜衣怒马,只叹生不逢时。
本与韩琛可以是最亲密的合作人,奈何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我真的很讨厌黄秋生演的那个警察,一己私欲,连累他人。
如果Mary没有去杀倪坤,就不会被阿孝查到,阿孝就不会为父报仇准备除掉韩琛,韩琛就不会为了替Mary报仇以及上位而设局做掉阿孝(后是泰国人干掉了倪家一家)。
97回归后,倪家全部移民,香港这边交给韩琛,韩琛管理好黑道,皆大欢喜。
黄Sir真的是始作俑者,不怪最后连韩琛也要杀他。
陈永仁为什么还帮黄Sir做卧底,我想也是出自对倪家的爱吧,以及对阿孝理想的延续,对黑社会的痛恨。
仔细看,阿孝有两次推眼镜的动作,都是对阿仁。
这种手势推眼镜,在心理学是有谨慎的意味。
一次是邀请阿仁回家聚会,一次是叫阿仁过去拍全家照。
他应该是很担心,怕自己不能让阿仁融入倪家,最后要亲手解决他吧。
要说最后一刻阿孝倒下时才知道阿仁是卧底这一观点,我觉得肯定是不对的。
他应该早就知道,只是不说,他恨警察,但他更爱家人。
当他发现阿仁衣服中的窃听器,绝对不是想把它扯出来,而是掩盖上,不让弟弟的身份曝光。
他临死前流的泪,可能更多是觉得自己不能再保护倪家了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悲伤吧…原本绝对不是男主的阿孝,因为吴妈的演技而妥妥地抢走了所有人的风采。
不愧是影帝级人物,一招一式,都将这个悲情英雄刻画地有血有肉。
因此而诞生了很多经典镜头:高举杯子致敬去世的倪坤、指着审讯室的电视问黄Sir还算不算个警察、以及最后枪指韩琛却被爆头倒下等等,致敬吴镇宇的演技!
阿孝是个压抑情绪的人物,唯一展露笑颜是在女儿生日宴上,可见是真的爱护家人。
这样一个不容易演绎的人物却成为经典,由衷喜爱。
《无间道2》被称为“香港版教父”,不为过;被称为香港史诗级黑帮电影,不为过;说是,阿孝你的独角戏,更是不为过。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特别无聊,结果是恶补了一大堆的dvd,现在想想,大部分都已经忘记了,只有很少的影片还能在记忆里找到一些碎片,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又比如无间道2。
在看无间道2之前,我最先看的是无间道1,然后是终极无间,也就是无间道的最后一部。
在初识第一部的时候,给我最大的震惊就是这还是香港电影吗?
在抛弃了快节奏的对白与无聊搞笑的枪战之后,导演刘伟强在进行一场冒险,不过很幸运,他成功了。
一部彻头彻尾靠情节和演员的精彩演技来争夺观众眼球的电影在香港电影市场上真的是一个异类(要知道娱乐性对于香港电影是多么的重要),在看到黄秋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前提下轰然落地的时候,我知道,一个传奇诞生了。
终极无间的结尾是躺在轮椅上的刘德华,整部影片都围绕着作好人这一主题,然而最后他还是失败了。
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刘德华在监视黎明的时候,隐形眼镜突然出了问题,他痛苦的掰开自己的眼皮换新的隐形眼镜,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在想男人的辛苦。
就在我连看两部无间道,心中还充满疑问的时候,无间道2解决了我的所有问题。
影片一开头,在摇晃的镜头里,一个少年身穿风衣去杀人,在粤剧声中,一个中年模样的黑帮老大在几个鸟笼的背景中出场,然后被枪打死,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自然;陈冠希对刘嘉玲的迷恋,让我们了解了他与曾志伟之间复杂的感情,这中间又夹杂着那首在第一部里经常出现在刘德华梦魇里的那首歌: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拨动琴弦……;黄秋生的出场也是很有戏剧性,他的一句台词:杀人放火金腰带,修路架桥没人埋,揭示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也给他的被杀做了一个铺垫。
整部影片应该说更像一部黑帮片,我再看的时候脑子里不自觉地就想起了《教父》,但是无间道显然是香港版的教父,地域色彩明显,而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吴振宇的悲剧似乎有一些叫人向善的意味,但是他在自杀前说的那句话: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的,又给人一种宿命的感觉。
整部影片的色彩偏向于暖色,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虽然我们已都知道故事里主人公们的结局,但是对于他们的前世今生依然着迷。
影片的结尾,97年香港警察更换警徽,整个拍摄使用了一种纪录片的手法,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种感觉在《玻璃之城》里似曾相识,而这正是香港的一段历史纪录。
无间道1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无间道2让其变得更加丰满,而终极无间则是一个新故事的发展。
相比较来说,我更加喜欢无间道2。
http://emlary.blogspot.com/
不喜欢陈冠希,更不喜欢刘嘉玲,但是对无间道中的那一段情,陈冠希的那一个眼神,那一次回头,都深爱到骨子里。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佛说,善恶本来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回头便是岸,只要你愿意放下一切,从新开始。
何宝荣就很明白这一点,天天说,黎耀祥,不如我们从新开始。
但是刘建明不一样,刘建明最后还是回不了头,也没发现岸。
可是,黑白仍然不重要。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这又是一个暗恋的故事,不比《情书》单纯,但是也可以说惊鸿一瞥。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刘建明在小卖部里面设计杀mary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只是多了一缕绝情和残忍的坚定以及无奈的惋惜,突然脑海中闪出一句歌词,“就算不怎么忘记你,但我始终也要自保",不知道是电影比较现实,还是现实比较现实,年轻的刘建明,做完最后的表白,得到的不是观众要的答案。
也许是刘嘉玲不该让他爱上她。
故事回到最初,刘建明爱上这个比他成熟的女人,但是却只能偷看和暗恋。
其实他最后的表白是要给mary一个机会,更是给自己一个机会,mary不答应就死。
自己成功了,这场暗恋就功德圆满,失败了,至少也躲过一个危机。
有人说过暗恋是一场纯真的闷骚,但是这一段感情在后来一点也不纯真,太现实了,如果夺走了爱情,就要留下性命,刘嘉玲夺走了他的爱情,就把命还给他,老天爷夺走了他爱的人,就留他一条命。
这帐算的太精准了。
打破了所有的浪漫,但是却也留下来刻骨铭心的悲爱。
暗恋亦是爱,而且爱的很清楚,爱是压不住的,不是你一枪杀了那个人,然后你就从此不再爱她了。
否则苏丽珍就不会去新加坡,周慕云也不会再回到香港,有时候事情藏得越隐秘,发酵的时候越厉害,醉得越深。
这不得不让人又想起那一壶醉生梦死,得与失,忘与记,爱与不爱,都是掩藏 不了的,结果总是越藏越深越刻骨。
题外话,然后我从技安和金麦基的约定中发现了,他们真的是一对好基友,不过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当年的“约定”。
暗恋无间道。
刘建明在做笔录的时候,听到那个喝醉了酒的mary的时候,他的笑容来的那么突然,却还是那么真实,迷人,纯真,好像又看到了爱情的纯粹。
很多时候我们最在乎的东西,往往容易被自己最不在意的东西,轻而易举的打败了。
他曾经愿意为了刘嘉玲去杀人,为了她去当卧底,为了mary,生命在刘建明的眼里似乎一文不值。
当刘嘉玲不愿意跟他走,这时候最重要的就不是爱情了,而是刘建明自己的性命。
觉得已经留不住爱的时候,便开始和命运讨价还价,杀了刘嘉玲才能保全自己。
可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又一个mary进入他的生命,然后相爱,结婚,离婚。
到这里,我才发现,mary这个名字也是刘建明的又一个无间道。
暗恋,在现实中也是一个无间道,你喜欢上一个人,但是不敢表白,多年以后,你发现自己爱过的每一个人都是她的影子,然后你又把目光集中到她的身上,发现她已经苍老了,物是人非,但是情还在,你却依然不知道如何开口。
爱一个人,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怎么开口。
有时候无意中提起的一句话,往往也很容易触景生情。
有人说害怕在温暖的下午,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突然留下来了眼泪。
因为会突然想起曾经那么深爱过一个人。
很想知道,那一天以后,刘建明有没有在回忆起那一段感情,那一个叫mary的女人。
如果有,是怎么样的表情。
会哭,还是笑。
后来我自己添加了一段故事进去,假如mary答应了,刘建明会带他去泰国躲起来,过上安静的生活。
在那里,没有黑社会,没有警察,没有卧底和暗杀,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现在看电影总喜欢把自己的感情观和结局加入到电影,总觉得这样才够味。
港片中警匪片中的经典,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来一部这样的经典!
续集不行
看到吴镇宇倒下那段,我都要哭了
对于这版“少年无间道”我感觉两位男主角再演技还是有一定欠缺。也或者对于港片儿的一些表演不太理解所导致的。感觉第二部比较失败
吴镇宇绝了
最好的一部《无间道》。有情怀有胸襟有过去也有未来。……当然有些节奏是过于抒情拖沓了一点……但比1丰富深沉,3嘛,就不用提了。
好混乱的叙事,经常分不清谁是哪边的卧底,老豆大哥被杀还“我是警察”,刻板的让人不禁怀疑是香港警署的宣传片。曾志伟跟谁都能称兄道弟,黄秋生跟谁都能搞基,胡军就是一个万年深情1。满足了看鲜肉余文乐和陈冠希,还有气场镇香江的吴镇宇,看到吴镇宇就非常信服地只想做大佬的傻女人。
哈哈哈哈分明是个职场戏,干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内心都是情怀。上位的都是被迫的,有野心的全部各怀鬼胎地死在了同一条战壕里。阿孝是来整顿市场的,手段还不够变态,不够机制,为什么不虐杀黄秋生,竟然走程序告他。死在弟弟怀里终于把感情的担子交接给了他仅剩唯一的血脉。看不够吴镇宇的眼睛。
看这种片子就跟爬长城一样——拍拍胸脯,我弄过了
第三集黎明刘德华,四大天王有二;第二集镇宇耀扬加上秋生,枪火阵容过半……真可谓一集得道系列升天,有名的没演过的大牌恨不得都要找来演过。此现象非港特产,英人更是变本加厉,也才有了马丁弗瑞曼那个著名的笑话:我可能是英国电影圈里仅有的六个没有参演过哈利波特的演员之一!
好吧,豆瓣这么多和教父比的到目前为止,我不喜欢教父,同样,我也不喜欢这纠结的银森~演的很入味,但是,这味,我不爱~顺便吐槽下,胡大哥,在这堆港产人里呆着,真的是显得,好土。。。
比《无间道I》更加荡气回肠,每个人物都立体而又丰满,新增三个角色中吴镇宇无疑为整个帮派之争注入了灵魂,演技精彩绝伦。余文乐内心最为挣扎,陈冠希身上的那股痞气已初露端倪,嘴角上扬时360度无死角的帅气。曾志伟最狠毒,黄秋生作为一个警匪间调和的角色表演不显山不露水但是诠释精准到位。这版无间道说是香港版教父一点不过分,叙事更加宏大,不是简单的动作场面的堆砌,拍出了史诗般的气质,让人回味无穷。麦兆辉、刘伟强和庄文强这个铁三角将港片黑帮题材推向了巅峰。
余文乐一个劲一个劲地喊“我是警察”,没有梁朝伟在天台笑着说的一句够味。相比第一部,各方面都差太多了,像是特意为了硬塞背景而拍的前传,但其实这个背景也很无聊,太失望了。
单独挑出来没一场戏是能看的。糟糕的肢体动作、夸张的神情、烂俗的台词、不搭调的配乐、无意义的倾斜镜头、错乱的剪辑点。各种雷点满满。而且不觉得迈克柯里昂式人物放在港式黑帮的格局里太大材小用了吗?白瞎吴镇宇的演技了
无间道系列是用来看配角的,可惜廖启志,杜汶泽,张耀扬全都没有戏份,光给俩屁孩演了。就黄秋生烧车那场戏还行。吴镇宇就不说了,这部肯定不是他最好的。97末世情结真是看厌,文艺正能量的要死
不是很好看
要是没有配角123,我还看什么?
按说这个前传应该丰富人物描写,补足故事设定的,但是陈永仁在自家做卧底做到冚家铲依然还能继续工作实在是太反人类了,刘建明更是多了一份好色的设定。新加入的角色,倪永孝的精明和凶狠只能从结果而没法从过程中看到,大哥的女人的人物关系和行为方式也很奇怪,胡军的角色更是无用又尴尬。不过黄Sir和琛哥的角色确实立体丰满了许多。给了97年交接不少的笔墨,但也没有有意义的所指。
第二部不是第一部的续集,而是前传。比起第一部情节更加复杂。更侧重对黑道江湖恩怨情仇的描绘,而非单纯的卧底故事。但因为结构世界观的庞大,使得电影叙事复杂,趣味减少,又是一部不成功的续集。吴镇宇演的倪永孝真是绝了!
第一部是点打对了,实际上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故事。第二部就是黑帮的故事了,演员是极对的,并且贡献了香港商业片里十分优秀的表演,黄秋生、曾志伟、吴镇宇、刘嘉玲、甚至廖启智,这几乎是他们职业生涯里演得"最不用力”的一部戏。生命的消逝如同谜一样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模糊就蕴含在这部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