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改编,父女、姐妹之情表现得还行,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流水账,但说教的味道依然太浓。
突兀的是电影采用藏语对白,却让女主用汉语旁白叙事。
另外,国产片爱滥用旁白,而这是导演编剧无能的表现。
国旗这个情节显得突然而生硬,且不说他们那么困顿的一家如何来颜料(或者油漆),他们又是如何把国旗画得那么工整的?
要你前面有铺垫其中一个女孩从小爱画画还好。
不然你让一个没有接触过画画的孩子在石头等上面画一幅国旗看看出来是什么效果。
这家人很厉害了,还识字读报,那个年代,西藏玉堆这么偏远的地方,基本都是文盲吧?
卓玛的汉语说得那么好,汉语歌唱得那么纯正,谁教的啊?
想我们乡下小学以致初中都没有推行普通话教学的年代,很多人到了大学普通话还是烂得不行。
藏族歌曲是真的好听,天籁之音。
编剧吴孟璋,名字很熟悉,因为当年参加华语电影青年论坛接触过,那时候他是组委会人员,类似编辑(初期的审稿者)。
总监制唐科,央六的,曾经在八一厂见过。
父亲叫做仁青(原型桑杰曲巴),一直在守护着边境,仁青有着自己的信仰,就是不能让祖国的一片土地流失,不能让祖国的一点东西丢掉。
仁青在妻子离世、生活艰辛之时,仍与女儿作为玉麦乡唯一一户人家留守故土。
随着两个女儿(原型卓嘎和央宗姐妹)渐渐长大,向往山外生活的她们对于父亲的坚持有着无奈也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真正理解了父亲爱国爱家的良苦用心。
接过父亲旗帜的姐妹俩也不断成长为祖国边疆的忠诚守护者,见证并创造着玉麦乡新时代的繁荣。
看完电影迫及不待的去时代楷模看当时的真人记录,看完更感动了,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不做作,不操作,不小鲜肉,这样的电影直击内心,从心底里生出敬畏和感动,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祖国,每一寸土地都在有人坚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部影片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让人们更热爱生活,积极阳光的活着!
片尾曲是真的好听,天籁之音,只是怎么找都找不到歌名叫什么……
一个人几十年的执著,令人感动之余,也引发了思考。
画面的色调处理得很棒。
厚重的历史,凄怆的人生,悲壮的故事。
你去县里,或者去拉萨,都行。
你要是来玉堆,爸爸更高兴。
这是父亲对格桑说的话。
他的眼里有闪烁的星芒,却并不哀伤。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是他的荣光。
女儿卓玛的离开,是他的隐痛。
在家与国之间,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
电影以“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父女两代人爱国守边的先进事迹为题材,由中宣部电影局、电影频道、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打造,导演张馨执导。
曾经在西藏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他们抵抗住环境恶劣、外敌骚扰、亲人病逝等艰难困境放牧戍边34年,如同格桑花一般扎根祖国雪域边陲,为祖国守住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在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看到的,看完之后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真正的中国脊梁!
一家四口人,三十多年以来,一直独自守护着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他们一家人面对的是荒无人烟、无人看守、缺医少药的地方。
可他们依然坚守在这崇山峻岭之中,每天踏着崎岖的山路,风餐露宿的给祖国的大好河山打上标记,向外人宣示着:这里是中国的领土!
哪怕是面对着一群群手持猎枪的入侵者、哪怕是失去了生命、哪怕是失去了爱人,他们都不曾后退不曾离开。
他们面对着重重困难,面对着后继乏人的处境,虽然内心深处也曾有过不甘有过动摇,但仍然坚守了下来。
只因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不来,但我知道我为什么要守护在这里,因为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是我们的喜马拉雅!
今晚,一部几乎是全部藏语对白的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意外的令我驻足观看,到最后,随着悠扬深情的藏语歌曲响起,我已泪流满面,感动于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的诚挚演出,感慨于这部电影原型人物深厚的家国情怀,更加感叹的是祖国母亲的日益强大!
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是以藏族同胞桑杰曲巴及其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姐妹为原型创作的。
仁青一家居住在中国边境线上玉麦乡境域,平均海拔3650米,居住环境恶劣,最初,被称为“三人乡”。
一家人用行动践行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用全部的爱和忠诚,见证并创造了玉麦乡新时代的繁荣。
玉麦精神渗透并体现在整部影片当中,剧中原型卓嘎和央宗姐妹跟随父亲放牧守边34年。
藏族演员真实、质朴、鲜活的表演,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递进式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
电影在优美、抒情的藏歌中落下帷幕,也把无私奉献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此时,祖国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听从指挥,科学防控,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相信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没想到这个地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了,多年前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关于玉麦的描述,当时就觉得这个地方与世隔绝,非常漂亮,主要是对保持藏南区域的很多领土不被阿三窃取作出了很大贡献。
也是这篇文章让历史知识匮乏的我第一次知道了麦克马洪线这样的东西以及藏南地区的中印冲突,直到现在还有好些国土被阿三非法占领。
看完后百度了一下,好像这个地方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有机会一定要过去看看。
尽管作品体量有限,但是思想和艺术高度超出同类题材的《守岛人》。
《守岛人》只是直接表现了人物守护国土的各种感人事迹,而没有挖掘出更多东西。
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人物事迹只是朴素爱国情怀与诸种偶然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缺乏深厚土壤的“盆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不存在超越阶级的国家也不存在超越阶级的爱国。
在本片中,爱国的阶级性被体现出来。
父亲在女儿经历九死一生后谈到他一直随身保存的铁钩的来历:农奴主曾用这把铁钩插进他的锁骨。
而康米和PLA的到来使他过上了“人”的生活。
对于一个没读过书的边民,他其实没有太多朴素爱国情怀,并没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高尚觉悟。
对他来说,国家、国旗是代表的毛和康米,是代表的解放和保护他的阶级的力量,而他维护国土和国旗则是在维护自身的阶级解放。
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边境,牦牛走过的土地就是中国领土,五星红旗飘扬的天空就是我的祖国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边境,牦牛走过的土地就是中国领土,五星红旗飘扬的天空就是我的祖国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边境,牦牛走过的土地就是中国领土,五星红旗飘扬的天空就是我的祖国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边境,牦牛走过的土地就是中国领土,五星红旗飘扬的天空就是我的祖国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边境,牦牛走过的土地就是中国领土,五星红旗飘扬的天空就是我的祖国
昨天做到一道题,问的是“如何看待主旋律电影变成主流电影”。私以为,主旋律电影进军电影市场是好的,毕竟“国家”概念并未消亡,因此意识形态必定存在。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学院派学者更青睐欧洲电影思潮的原因也在于他们贴近“本真”,如巴赞所言“现实的渐近线”。
7分
地名是虚构,害我在地图上搜了好久不得,看到最后才知道是玉麦。影片基本没啥剧情,就是一个以西藏大美风景为舞台的三人剧(一父二女),男主爱国情怀值得赞赏,但对家庭却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仅仅是这个故事被拍出来就值得多加一星,隆子县玉麦乡已经通公路了,建设得很好,2020年我们去那里做泛喜马拉雅植物调查,还发现了一种以前认为是“不丹特有种”植物的新分布,经过考证模式标本产地也不在不丹,而在西藏错那,距离边境线仅17公里,守边人守住的不仅是国土,也有各种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很多东西退让一步,就成了印度、尼泊尔、不丹的了。
电影频道联合爱奇艺出品的守边故事,风景一级,故事尚算扎实。就是有一些纯粹的人在做一些纯粹的事,或许生活在大都市名利场之中的人无法理解,但看到国旗画遍国境线的石头上时,还是忍不住很感动。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有时也很近。他们负重前行,也让我们更加安稳。信仰的力量~
流水账,平庸
看的热泪盈眶,现在很少有这么真诚的片子能打动人心了。家即是国,国即是家。玉麦是他们的家,他们是主人,所以为了守护,不离不弃。曾今的那段岁月太过艰辛,姐姐受伤的那段镜头,妹妹离家与父亲重逢的镜头,山上的石头和树木上一面面国旗的镜头,看的让人唏嘘又感动。
还是缺了一点,胜在题材吧
主题很好,可以接受的主旋律,足够聚焦到个人才能有更多细节,不过表演痕迹仍然明显,继续努力。
这部片子现在正在cctv6放首映 影片现在才放了一半 然而我却感触很深 18年7月我去的西藏林芝做了2周医疗志愿者 趁此机会在西藏好好转了一大圈 去了片里妈妈去世的那个米拉山口 去了日喀则的珠峰大本营 去了纳木错 去了羊卓雍错 去了很多很远很偏的地方 西藏是值得每个人在一辈子中都去一次的地方 她给人的震撼太深了 原来在那么远的地方在那么荒无人迹的地方 还有着那么多人在过着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原始的生活
旁白声音奄奄一息
景美人美。
正在看,刚去了青海
守卫边疆的三人,经历多少艰难又漫长的岁月。难以想象。
4/10。
演员表演没问题,主旋律再克制一点。
妻子:抢的又不是你的羊管你什么事?丈夫:他们抢的是中国的羊…………我果断把片子关了。风景拍的很美。细节也拍的不错。为什么这个片子火不了?为什么这个导演火不了?心里没点哔数么?
俩姐妹演技也太好了吧…我眼泪叭叭的掉
还行吧
命题作文下不容易,风景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