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
Talaq,The Divorce
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
主演:奥玛洛娃·阿米拉,叶尔博拉特·阿尔科扎
类型:电影地区:哈萨克斯坦语言:哈萨克语,俄语年份:2024
简介: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草原上普通的哈萨克族人萨里姆萨克因在反对一夫多妻制的戏剧中反串女性而被妻子嫌弃有辱家门。他在争吵中无意地说出“Talaq(离婚)”,根据当地的宗教传统,只要丈夫对着妻子连说三遍“Talaq”,就意味着离婚。从来没想过离开妻子的萨里姆萨克到处祈求解决办法,妻子却在“妇女解放”的流行口号影响下萌生..详细 >
#SIFF#期待很高的哈萨克斯坦电影。就像藏族电影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很难吸引到华语观众去走入导演的世界,离婚属于没有故事只有摄影的纸片电影。女性意识崛起想离婚,一个有意思的主题却被消逝在散漫的叙事节奏里。一些民俗宗教有点吸引力。
#26th SIFF,金爵奖最佳影片,你说它是剧情片吧,它又挺荒诞的,许多的映射感觉有点太过于生涩,并且电影的调音感觉很奇怪,近景的时候太吵
太悲伤了这
3/SIFF 第一次看哈萨克斯坦电影,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村庄里,一个小家庭在虚头巴脑的革命浪潮中土崩瓦解。。泽丽卡并没有出走成功。
#26siff 上海影城导演见面会场 作为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片子,其叙事是够格的。导演的视听很扎实,开头一幕长镜头就迸发出了黑色幽默的基调并直至片尾,远全景和画幅的切换都在塑造哈萨克斯坦的community。一句talaq展开父权、三从四德的规训和个人崇拜的主题,自然又浓重,矛盾就在于一个第三世界的男导演拍性别叙事的落脚点却在男生视角身上而尽显出一种拳击空气的幽默感,也许留白的讽刺是最好的。impressing point:1.女主在做爱时还空闲用脚推着婴儿篮哄睡2.女主认为丈夫反串妻子的角色很低贱,有种反父权只是为了巩固更正统的父权的幽默3.小女儿每次都用折寿来祈祷家人康复,次次应验
#26SIFF乡土嘲讽,象征到位,叙事实在无力
是想体现女权的反女权吗?解放妇女的口号喊得响亮并写入宣传语,以为妇女真的得到了解放,转而就回到了依然被父权压制的死死的现实社会,女性得不到解放和尊重,甚至遭受了身体上的暴力和言行。
戏谑,讽刺,戏中戏的预示,象征,形式主义的革命,红色的革命,血淋淋的压迫伤害,宗教与拯救与迷茫的拯救———全在一个封闭的村落上演,让人揪心痛心……祝愿这部片子拿奖TAT
哈萨克语电影 有不好的地方 但是整体还是挺好的
SIFF26金爵主竞赛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电影说明跳跃式发展同样可能会引起巨大的悲剧,社会制度的变迁与人的认知的发展不能有太大的差距。哈萨克斯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大多数都活在苏联的阴影里,电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我们得以观察在十月革命后,这片荒蛮之地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电影大多数的画面颜色都非常单一且主要是黑白灰色调,这使得红旗、红条幅、红内裤显得非常扎眼和突出,从而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以呼应导演的主题表达。另外女儿连续三次祈祷真主,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延续家人和灰牛的生命,也构成了又诙谐又讽刺的效果,这也不免让人联想到,苏联在1991年轰然倒塌的时候,就没能被成功续命。
悲剧的尝试,女人从一个不自由的窠臼落入到另一个不自由的窠臼。自由和解放不过是一纸空文。but,我实在是不喜欢电影的构图和色调
前半段是哈萨克斯坦刘能倾情出演乡村爱情故事,后半段把大时代和小人物的命运与冲突演绎的非常完美
电影节开的盲盒,前一天看了简介。以为是女性主义的,没想到是讽刺主义。头次看哈萨克斯坦的电影,看字幕有点累。
#上影节2024主竞赛 娜拉走后怎样;女主的沉默刻画成功,角度新颖,但侧重点有点奇怪,或许是导演本人刻意为之,对现代性批判不遗余力但是对传统的态度模棱两可甚至有时候感觉在怪罪女主;叙事略散;音效糟糕但这个不能苛责;摄影很好 突出红色显得有些刻意讨巧;字幕被翻译了n次有点不好评价(其实“离婚”这个翻译就已经错了);糟糕的观影体验:旁边一直有男的给女友大声不知道讲解什么以及小女孩一祷告观众就开始笑…
?
孩子祈祷的时候很感动,90%的时间只感觉到悲哀
#10437. #26th SIFF#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本片最大亮点就是画意摄影,一些长镜头调度也是颇为用心。相比之下声音就做得有些粗糙。1920年代的哈萨克斯坦确实也是稀缺题材,不过以女权议题进入来清算苏联(除了比较陈词滥调的漫画式蠢且坏的官僚,主要是落到苏联对民族传统和日常生活的破坏上),也是实打实的后冷战民族主义叙述了。看这部的时候居然想起了谢晋大师的“新婚姻法”宣传片《一场风波》。
押中了
在平淡的叙事中出现了大量的黑色幽默。构图和运镜都非常完美。既有对苏联时期口号式男女平等的讽刺,也有对20世纪20年代性别保守主义及其社会背景的反思,充分的体现了什么叫人是社会的动物和环境对人的规训。但人物相对单薄,或者说这种单薄也为了凸显那个时代的特色。苏联时期号召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只是面子工程,但却强迫所有人把视“红色”为神圣。电影一开始就突出了女性是下等人的社会背景。男主只想要老婆不离开自己,相夫教子,但自己面对现实却随波逐流。女主想要男主变得更加有男子气概和上进,把自己被家庭束缚和在性的方面得不到满足的困境归因为男主不够男人,没有钱,也没有性魅力,所以她宁愿抛女弃子也要离开男主,去做有钱人的小老婆,哪怕被所有人视为荡妇和得病后被有钱人抛弃,但无论她怎么选,都无法逃避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竟然是把女性推到镜头前的政治片哈哈哈没权力地位的人和牲畜一样。小女孩的祈祷又可爱又令人心疼又忍俊不禁啊。政治部分加半星,不然只能打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