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墩墩,雪容融,这次北京冬奥会的完美收官,通过可爱的奥运吉祥物促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甚至出现了一墩难求的现象。
就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这次冬奥会是无与伦比的一次盛会,中国人民与世界健儿友好的相处17日,不同于以往的比赛现场,此次冬奥会以一种party的形式开展,甚至出现了蹦迪暖场的画面,各国健儿与志愿者们朝夕相处,离别难舍,折柳之情无法溢于言表,中国人民期盼与健儿们再次相遇。
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是非常典型的主题并置叙事,民间俗称“拼盘电影”。
通过冬奥与冬残奥运动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历险记,将四个短片与一个前置片进行结合,尽可能串起足够多的北方动画IP。
这些被串起的IP分别代表不同的奥运口号和中国北方城市,也尽可能涵盖不同语境下的中华文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进行分解。
先说一些吐槽点。
①雪容融在整个动画里几乎神隐,甚至可以说毫无存在感。
将雪容融神隐最彻底的是《小虎妞》,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
相反冰墩墩则大放异彩,在四个短片里都起到了不同的角色功能:公路电影的游客、寻宝电影的宝贝、被关押的公主,和被款待的贵客。
②有网友会问,为什么有《熊出没》没有《喜羊羊》。
一个吐槽的说法是,他们正在参加篮球比赛。
实际上是因为喜羊羊是广东人(原创动力来自广东),不属于北方城市。
同样的,没有蓝猫、虹猫、星罗班都是因为它们不在北方城市。
有罗小黑,同样也是因为他是一只北京猫。
③《九月》里出现的哪吒和《借冰器》里出现的哪吒是同一人,但也是本片最大的bug。
我是没办法给自己的小侄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哪吒。
这个奇幻程度,堪比预告视频里和哪吒一起跳舞的敖丙,你这身高差也不能搞双人花滑呀。
另外,《结冰器》里出现的哪吒是《哪吒闹海》里的哪吒,而不是《大闹天宫》里的哪吒。
④说到出场的是大耳朵图图而不是大头儿子。
因为图图是上美的IP,而大头儿子是东方动画的IP(所以图图住在上海呀)。
片尾最后出现的彩蛋是《天书奇谭》的蛋生,也是上美的IP。
《结冰器》里出现的孙悟空形象,不是《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而是《宝莲灯》里的孙悟空。
给北海龙王送外卖的是小邋遢。
虽然孙悟空旁边的白毛通臂老猿猴很像《美猴王》里的老猿猴,但肯定不是。
因为《美猴王》的IP在央视动画手上,不在上美手上。
⑤各动画制作方在本回答下都用了“首尾相连”这个词,除开我们都能看到出来的顺时针相接点外,其实第四个故事和第一个故事也确实是相接的。
如果仔细看第四个故事的最后,观众会发现冰墩墩和雪容融在滑向天庭的时候消失了。
因为它们(也包括其他非神话系的IP)进不了天庭,直接坠到了狗熊岭。
下面对每个作品进行一些别样的分析。
(一)失去的成年人对抗:《冰雪玫瑰》有谁还记得《熊出没》作为电视动画出现的时候,更多是建立在成年人的视角进行。
其主线剧情是狗熊岭里的熊大熊二与要毁坏树林的光头强斗智斗勇的故事。
当然故事的结局一般是以光头强丑态百出的滑稽场面,逗得小朋友哈哈大笑。
不过《熊出没》有一个其他少儿动画没有的特点,这是成年人之间的问题。
不管是保护森林,还是砍伐树木用以挣钱,都是非常迫切的成年人问题。
环保重要吗?
当然重要。
那么生存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也非常重要。
说起围绕砍伐树木的电影,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影视鉴赏课老师给我们放过《天狗》,这是后话。
而其他强调对立的动画里,大部分是成年人与少年之间的问题,而且更像是种族主义问题,而不是成年人问题。
是的,我说的就是19年前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这种种族对抗,在它的电影版里出现的更明显。
你说它像《猫和老鼠》,也对;但是更像《蓝精灵》。
不过《蓝精灵》的对抗性体现在身体大小上——其实也是种族对抗,成人(巫师)和矮人的对抗;《喜羊羊》的对抗性体现在食物链上。
最近几年比较火的《汪汪队立大功》也有一个代表成年人的韩丁那市长。
而在这部动画短片里,光头强和熊大熊二都变成了小孩子。
既然是小孩子,那就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叙事重点落到了小光头强克服自己恐高的心结上。
当然对应的奥运口号,就是更高。
准确的说,这几个故事的重点都是在解决主角的心结,并在解决心结的过程中顺便宣传吉祥物。
在结构安排上,设置了三个需要从高处向下滑的场景,分别是动画开头的滑雪、通往小镇的滑坡,和在山洞里扔玫瑰的平台。
三个场景将情绪的层次递进铺垫得较好,中间加了一个冰球比赛环节,让观众既担心比赛的胜负,又担心玫瑰会不会碎掉。
我认为其中最好的是结局设置。
大团圆结局不是不行,但比较容易落于俗套。
所以直到最后,小光头强也没能赶上和小雪姐姐告别,因为玫瑰变成了求生的道具,所以也没能把玫瑰送到小雪姐姐手边。
于是大家就略带遗憾地结束了这个动画。
这种遗憾成为下个动画开始前的呼应:“又走失了”。
这个动画的重点,是宣传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中国文化。
于是以大兴安岭为原型的狗熊岭的树木、雪山、房屋都成为被刻画的风景。
主角变成少年的好处在《冰雪玫瑰》里体现得很清楚,孩子喜欢看自己的同龄人如何克服困难。
同样,也只有少年才相信“看着远方,远方有你重要的人要保护”这样的心灵口号——同样的道理在九月那里就没用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运会就是少年人的比赛。
尤其是冬奥比赛,你甚至几乎看不到30岁以上的运动员参加。
少年们靠牺牲未来的健康程度,提升自己身体部分的极限力,在比赛中迸发出非常短暂又美的瞬间。
可以说至少有七成的运动员都不长寿,退役之后身体因为训练而出现的残缺是无法补回的。
具体可以看澎湃已经下架的文章《俄罗斯花滑少女的陨落》。
这就像一场别样的战争,只不过真实的战争你能看见那些失去的生命, 而奥运战争你只能看见赛场的英姿。
——它是更文明的吗?
可能是吧。
这也是《我们的冬奥》做得很巧妙的地方,四个故事都不直接讲比赛,而是讲体育精神和奥运口号对所有人的意义。
(二)现代的内卷生活:《九月的冬季假日》画风骤变之后,来到了非人哉的主场。
这部短片是《非人哉》动画、漫画、游戏目前为止,首次告诉观众非人公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公司,它的业务范围是哪些。
在此之前,《非人哉》对这个问题是避而不谈的,尽管《万圣街》和《有兽焉》都已经非常具体地提及了各角色的社会属性。
详情可以看我的这个回答:有奖回答 | 如何评价《非人哉》系列漫画和动画?
(还拿了个有奖回答的一等奖)在作品中有三个较为主要的场景,学校、办公室和居家场所。
除了居家场所尽可能体现其日常生活外,学校和办公室里很难看到其更场景化的表现。
比如九月、啸天、精卫、敖烈他们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可是这家公司的具体职业到底是什么呢?
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因为自然属性将其职业化——这在下面要分析的《万圣街》里是完全相反的。
读者在阅读两部漫画时能够明显的看出来,《万圣街》里每个角色的对应职业都有职业特质,而《非人哉》则几乎找不到对应职业。
在《万圣街》里中,你甚至可以画一个表出来把他们的职业一一对应。
说回《非人哉》这个故事,非人公司的业务范围到底是什么呢?
是类似《银魂》的万事屋,也类似《火影忍者》的委托D级任务。
这就很有趣了。
因为万事屋这种经营方式,在中国是批不下来的。
主要是营业范围弹性太大,只要受人委托,就可以帮人做事。
这种营业范围听起来更接近警察同志的角色,这感觉就像四不相的鹿人店。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为了更好的体现非人哉里的神仙妖怪的延展性,也是作为神话文化的一种传承。
毕竟古代人类求神拜妖也都是类似万事屋一般,向这些神怪们祈福,希望他们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但是,万事屋可能需要做很多事,唯一不需要的,就是九月这样的工种:现代性生活的PPT宣讲。
九月的工作是什么?
或者说她需要完成客户的什么要求?
从动画短片中,观众大约可以看到,客户需要的是做冬奥前的全民运动健身项目报告。
是的,这是一项非常纯粹的现代性工作,和她在介绍自己公司时出现的公司业务截图完全不一样。
公司业务更多是,找回走失的孩子,找到树上的小猫,帮忙送快递等这类非常前现代的、与民警同志业务范围高度契合的事情——当然民警同志肯定不会帮你做PPT就是了。
这种现代性工作缺乏一个明确既定的结果,比如找到了孩子、送到了快递,或找回来小猫。
于是九月就陷入到毫无意义的一遍又一遍的改稿过程中。
最后老杜甚至说出来那句经典台词“用回第一版”,虽然九月的第一版PPT策划案也做得没有多好。
于是整个短片就以很萌的画风,揭露了一个很讽刺的事实:无用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是折磨工作者心智的,是让工作者加班却没有成就感的,是工作者逐渐变得异化,忘记自己面目的,甚至是神仙精怪都难以承受的。
你会面对每天拥堵的上下班(说明九月的通勤时间极长,她应该住在五环外的郊区)、必须要在既定时间打卡、日复一日的开会、不断用咖啡提神,甚至加班时也只能吃泡面。
只有当九月和冰墩墩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暂时找回她自己。
这点在啸天帮忙找冰墩墩时,到各处去玩耍是一样的。
这个动画的重点,是宣传作为现代生活上的中国文化。
于是观众看到了两个不同的北京,一个是和其他现代化城市没有什么差别的现代、拥堵、快捷、异化的都市生活。
另一个是穿梭在胡同里出现的老北京文化食物: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
哪吒三头六臂都拿不过来。
这个短片的着重点在奥运口号的更快,如何更快地把冰墩墩送到彩排现场,成为故事的小高潮。
(三)中二的冒险之旅:《小虎妞奇遇记》现在压力来到了定格粘土动画这一边,怎么讲好奥运口号里的更强的故事呢?
通过看到开幕式的运动员的回忆,也是通过梦中的奇遇记。
视角转换到已经成为奥运选手的虎妞这边(大家不觉得这个虎妞其实很像小雪姐姐吗?
有没有可能这就是同一个人?
),然后故事一下倒转15年。
画风也从2D动画变成了定格动画。
时间长段回溯是一个象征,不仅是回到童年时候与玩具相伴的日子,还是回到现代生活出现前的样子(那就不止15年了)。
于是观众看到了一个来自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的小孩子的童年生活的模样。
《家有儿女》的EP唱到:“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大家都一样”,但显然小光头强和虎妞的童年不太一样。
这两个故事形成的对应关系,就像九月和孙大圣的对应关系一样,只不过一个是童年的过去回忆,一个是神话人物的未来生活。
虎妞的故事,就是一个在孩童视角下看自己的童年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通过潜意识的梦的凝置,将现实世界的溜冰失利和梦境里的救援冒险进行结合,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弗洛伊德式的作品。
这个动画的重点,是宣传作为民俗记忆上的中国文化。
这个民俗记忆混杂了很多东西,比如强烈的年味、童年的玩具、大街小巷的美食、摆玩具摊的小贩,以及大家都可以一起玩的溜冰场。
其中体现天津民俗文化的部分,是以虎妞爷爷带孩子去溜冰场的过程中顺带出现的。
而体现儿童岁月的部分,则是出现在虎妞的梦中。
这些童年的玩具,它们几乎只存在于没有网络设备的年代,譬如铁皮青蛙、折纸主持人、战斗玩具、小小布偶;就连作为大反派的恶龙,也只是一个充气玩具。
冒险打败恶龙的过程,虽然有福禄寿三位老先生的帮忙,但依然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冒险故事蓝本,即勇士斗恶龙并救出公主的故事,只不过公主成为了熊猫布偶玩具。
这个故事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成为动画的里拥有强烈生命力的主题,从龙与地下城到罗德岛战记莫不如是。
当虎妞的心结被解开后,她和虎头布偶变身成为了战士,在众人的帮助下成功击败了恶龙。
不管是变身的过程,还是战斗的过程,都有浓郁的中世界欧洲寓言故事的风格。
而作为解说主持的折纸人,也是非常西式的风格。
他作为给镜头外的观众解说故事的主持人,虽然身处斗恶龙的环境里,却完全不受战斗场景的影响,就像一个直播战事的战地记者。
不过中二少年的中二故事就是如此。
从需要做作业的日常生活里暂时脱离,成为拯救世界的战士。
有自己要带回的重要的人,也有需要克服心魔的时刻,同时还有变身超级英雄的高光。
而这一切,都在梦中实现了现实生活里无法实现的故事。
(四)神话的时间停滞大事件和第二个故事不同的是,《孙大圣借冰器》不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全新的故事。
而是一个时间仿佛停滞的,人物成长也停滞的,剧情不受时代影响的故事。
同样是哪吒,在《九月》的故事里,在学着现代教育的小学课本,在想着遵守现代社会规则的前提下帮冰墩墩去到开幕式现场。
而在这个故事里,哪吒和孙悟空的关系,依然停留在上古神话里那种尴尬的对视上。
这种老派的叙事风格,可以说不愧是上美吗?
毕竟我也是看过《新·葫芦兄弟》(就是那个有金翅雕的52集的版本)、《新·黑猫警长》(就是那个要翡翠之城案件的版本)的观众,剧情设置、人物性格动机都是一以贯之的非常老派。
说好听点,就是完全满足上美忠实观众的心理预期。
说不好听的,就是没有什么看下去的兴趣。
不过因为有胡图图的出现,让这个故事在画面上变得有趣一些。
既然有了更高、更快和更强,这部短片当然就落到了孙悟空和胡图图的更团结上。
整个故事都是在讲两人最后是如何团结的,建立在团结的语境上之后,属于上美IP的一干动画人物才一一亮相。
这个动画的重点,是宣传作为神话故事上的中国文化。
所以图图在的上海都市,只是一晃而过,就来到了北海(现属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什么时候我们能收回自古以来属于自己的北海呀)。
而这些神话故事并不是改写,而是再写。
不管是太白金星再到花果山,还是孙悟空去北海借冰器,都是在已有的神话故事上的再写作,和现代社会几乎没有关系。
所以,这个故事与其说是拍给小朋友看的,到不如说是拍给大朋友看的。
毕竟现在的10后出生的小朋友,已经没有了看上个世纪中叶动画的欲望了。
由孙悟空和其他动画人物联动的作品,在上美的作品也有一部,《丁丁战猴王》。
不过那是个科普动画,作为科学技术和神仙法力之间的对比,也是蛮有意思。
说回《孙大圣借冰器》的故事,里面有三个节点是难以理解:一个是变胖毁人设的孙悟空,一个是怎么都刷脸进不去的北海龙宫大门,一个是雪云靴的三句秘籍。
这三个节点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就像送快递的小邋遢那种无关紧要——而是非常重要的。
孙悟空变胖不是不能理解,而是觉得不太思议。
因为用神力保持体型不是一件难事——就像故事最后孙悟空变回了大圣的俊俏模样。
一个变胖的孙悟空,给人的感觉颇有一直家里蹲的肥宅意味。
难道是因为孙悟空变胖了,才无法刷脸进入北海龙宫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胡图图怎么能进的呢?
还是说只要有一颗坚强锻炼的心,就能刷进去吗?
这个重要设定,我反复思考也不太理解。
而雪云靴的秘籍三句话,看起来也并不像是难以参透的天机。
虽然像武功招式,但都指向了要更团结的用意。
虽然观众可以理解,在不足20分钟里,秘籍本身不应该很难懂。
但这种关键剧情的设定也未免过于浅显。
故事里,胡图图对“种子选手”的理解停留在“种子”上,这也是他和孙悟空发生争执的地方。
锻炼是辛苦的,但锻炼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成就。
真正发挥出全部实力的,也不是每日辛苦爬山,而是心意相通。
但这个结尾,或多或少也否定了之前胡图图辛苦训练的7天时间。
(尾)没有比赛的运动说到底,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都是有比赛的运动。
这些比赛是作为战争的文明替代品出现的。
而真正契合每个人身体素质增强相关的,并不是比赛,也不是一定要获得冠军,关键是成长。
小光头强最后一跃冲天,将玫瑰花瓣送出洞外,是勇气。
九月和敖烈参加冰壶比赛,听老大爷说快板,是快乐。
以及九月的一个小梦想。
虎妞在溜冰场滑冰,就算摔个大马趴,也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为了好玩。
胡图图和孙悟空一起滑双人溜冰,不是为了拿冠军,而是为了开心。
说到底,不需要更高、更快、更强,只需要更团结,那就够了。
《我们的冬奥》终于上映了。
初次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感到有些惊喜,因为这是我第二次与奥运结缘,在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曾经参与制作《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这部动画电影。
所以这次能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作献礼动画电影,我的心情既忐忑又期待。
因为我知道这部电影不光是面向国内观众,也担负着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体育精神、宣扬中国文化的重担。
首先,最重要的是剧本。
这次剧本的难度在于,在二十多分钟的时长内,既要让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与《非人哉》其他角色同台演出,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又要延续《非人哉》一贯的轻松幽默风格,保持原有角色性格特征,好在两个吉祥物也非凡物,它们的人气很高,造型圆润可爱。
我们仔细观摩了相关资料,在塑造冰墩墩性格时,着重突出它的善良宽厚的品质,以它为主角,让非人哉的角色们与吉祥物团结一致,在故事中体现体育精神,再加入一些有趣的笑点,经过大家几轮讨论和修改,有了现在的这个剧本。
画面也是新的挑战。
虽然《非人哉》动画项目已经平稳进行了5年,但动画电影需要更高的制作精度与规格,于是我们在多次测试和讨论以后,选择了以前没有用过的动画制作软件,更新了人物与背景美术风格,给角色增加了高光与二级色等细节,修改了人物配色和绘制标准;加入了丰富的北京胡同文化元素,并且提升了后期的制作难度,让人物与背景协调统一。
↑《非人哉》番剧九月角色设定
↑《我们的冬奥》九月角色设定之一因为这次的故事有不少剧情都发生在公司、闹市区、庆典会场等,我们制作了大批新的角色设定。
例如一些工作人员、约六十名各个年龄段的路人,以及很重要的——冬奥会志愿者。
片中有发生在北京胡同以及北海公园的剧情,为了画得逼真,我们查找了大批资料,在细节上加以提炼,以期达到既能看出明确的北京风貌,也能在美术风格上与全片画风融合。
↑《非人哉》番剧截图
《我们的冬奥》之《九月的冬季假日》影片截图
《我们的冬奥》之《九月的冬季假日》影片截图为了在北海和老胡同等处能呈现出更浓厚的老北京味道,我们在配乐上也经过多番讨论和修改,参考了不少具有北京胡同感的民谣和乐曲,以及京韵大鼓等民间唱段,多使用民乐乐器来进行创作,让京味融于剧情中。
其实,除以上几点之外,整个策划和制作过程伴随着无数次尝试、纠结和思考,我们的制片组也非常给力地协调了上百位参与制作的人员,终于在紧张的工期内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工作。
这部作品汇聚了大家非常多的心血,希望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能让观众们满意。
《非人哉》的首次院线秀离不开大家的并肩奋战,与李豪凌导演合作的过程很愉快,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经过半年多的沉浸式制作,经历了不少曲折,感受颇多,项目最终完成以后,我想说的最多的话是感谢。
感谢李导,感谢公司和业内众多同行的信任与合作;感谢同事们同心同德地艰苦奋斗;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如今,2022年冬奥会开幕,看着一项又一项紧张激烈的赛事,想着《我们的冬奥》也在今天与观众见面了,内心十分激动,希望我们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能够为2022北京冬奥会献礼,我感到非常荣幸。
❉一个小彩蛋:《九月的冬季假日》里出现了以万籁鸣和特伟这两位动画老前辈为原型的路人角色,算是我们一点小小的致敬。
后排左一为特伟老前辈,左二为万籁鸣老前辈
从《我们的冬奥》出预告开始,我就特别特别期待!!!!
国漫宇宙的史诗级联动+北京冬奥题材,想想就非常之完美,简直是商业公式。
可我真的万万没想到,这剧情能敷衍成这样……以下内容涉及高度剧透,请还没有看电影的人谨慎观看。
《我们的冬奥》一共包含了四个主单元和两个一头一尾的隐藏单元。
(隐藏单元几乎没有剧情,时长不过三分钟,可以直接忽略掉)剩下的四个主单元按质量排序,分别是《冰雪玫瑰》《九月的假日》《胖大圣借兵器》《小虎妞奇遇记》(以上仅为个人喜好排名,不喜勿喷)我是真的没想到电影的故事质量和时长“紧密联系”越往后的故事越无聊……开场《冰雪玫瑰》虽然故事因为时长关系只是稍好于熊出没的一集TV版,但配上精细的画面和可爱的人物在影院里看还是让人目不转睛。
最后的结尾玫瑰飘过的画面非常美。
(个人认为冰雪玫瑰的故事是这些单元里面的天花板)之后《九月的假日》内容也非常有趣笑点多多。
再配上戏份超多,超可爱又暖的冰墩墩,成功让眼睛被冰墩墩“锁住”,虽然故事非常的简短也没有什么大的转折离合,但至少也不无聊还是让人看得懂。
最后从《虎妞奇遇记》开始,整部电影彻底拉胯!!!!!!
《虎妞奇遇记》的木偶画风在影院里看别有一番滋味,也让人感到非常新奇(毕竟好多年都没看到过木偶动画了)可故事完全白瞎了这个好画面!
为什么虎妞做一场梦就变勇敢了?
为什么虎妞在梦里面突然就获得了外挂变得英勇十足?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她会做这个梦?
为什么大怪兽突然就漏气了?
为什么墩墩会发现大怪兽是充气的?
前后毫无逻辑,整个故事完全在硬扯正能量成长主题,让人迷惑……最后《胖大圣借兵器》天呐,为什么故事会毁成这样?
除了找彩蛋之外,毫无亮点!
一百字就能总结的故事,我全程在找背景人物。
雪孩子,黑猫警长,葫芦娃,邋遢大王,哪吒……还有两个主角胡图图和齐天大圣这么豪华的阵容,配一个无聊至致的剧本整个故事感觉在二十倍速快进,人物的转折,全靠一句台词,一个画面,最后还要强行点明正能量主题。
然后,最后给四个单元的收尾及其敷衍,一大堆童年回忆人物穿上冰雪装备,齐刷刷地冲向天宫就完了??????????????????
最后四个故事,我以为他们会连起来(毕竟一二三个单元是连在一起的第四个和第三个单元虽然连接的方式有点“奇特和生硬”但也好歹弄了衔接,结果最后就以这种方式结尾?????????????
)还有这电影不知道是出了什么原因一开始肯定不是定的2.19,电影的内容也不适合2.19才上(里面穿插了许多关于冰雪运动的科普)最后的灶王爷彩蛋还特别提醒冬奥会2月4号开幕哟!
结果冬奥都要闭幕了才上……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们的冬奥》如果是熊出没和非人哉的粉丝或者是想去看童年回忆的可以去电影院买票看,虽然故事不咋地,但肯定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对于其他观众,我觉得上视频平台了,或者在电视上播了再看也不迟,毕竟这电影没有什么剧透的必要,也没有去影院看的必要……
没想到第一个镜头是罗小黑,还真是中国动漫明星“大乱斗”,个人最钟意的肯定还是非人哉版画风更成人向,笑点更多的九尾狐打工人篇,第三个定格动画版算是最怀旧,本来很期待的齐天大圣版反而有点虎头蛇尾,到最后都没有把四个故事很好串联起来(也就第一个到第二个的衔接还算可以),也有点遗憾。
主旋律命题作文做成这样应该算是及格了,毕竟从立项到制作的时间好像也挺紧张,争取下次还用这种形式做个黑色喜剧《我们的世界杯》,范志毅可以配音。
六个单元的故事首位呼应,展现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和奋勇争先的精神特质。
第一个故事中罗小黑和比丢受众精灵邀请来到神圣的场地,而所有动物也竞相围观,这一祥和振奋的场面非常点题:冬奥是属于我们全体的,共襄盛举,岂不快哉!
而紧接下来的光头强送小雪姐姐冰雪玫瑰的故事,很别致得告诉了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往远处看”的深意。
为了你期许的目标,为了那些于你而言重要的人,哪怕亲手打碎玫瑰也在所不惜,形虽散,香韵犹存,精神仍可以鼓舞后来者。
要说最喜欢的,那必属非人哉出品的《九月的冬季假日》。
在困顿的生活中,九月骑着敖烈想要按时按点完成工作,却遇到一次次重创,九月似乎要喘不过气来了。
更让人灼心的是,偏在这时,冰墩墩的出现让自己又面临信任危机……这个篇章有很强的戏剧冲突,是老老实实去承认错误,还是一再打破规则,寻求宽慰;是满足大部分的期许,还是只为一人去完成心底的愿望清单;是拖着疲倦的身子赶那似乎永远完成不了的方案,还是停下来去品味冰淇淋那一点甜?
也许正如大士所说“张弛有度,方能享受钧天之乐。
”在逐梦的路上,我们必须要倾听自己内心的诉求。
我看的是点映,所以早看过了。
电影由四个部分组成,都还行。
问题是四部分连接有些生硬,且各部分年龄跨度太大,第一,三部分适合3-6岁看,非人哉12岁以上。
第四部分是我最不满意的,为什么要把孙悟空和图图结合在一起?
毁童年了!
上映几天会不会出现人们只看自己喜欢的部分?
PS:非人新画风挺不错的
(三个可爱的小故事+大圣)(五星)+一个莫名其妙的大耳朵图图(扣一星),五种不同的国漫生态。
现代儿童动画+少年漫/动画+传统定格+上美经典改编(仙侠故事)+山寨汉化粗制滥造,如果第四个故事换成大圣+西游记的其他人物(or anyone from any cartoon except SB daerduotutu),我可以打五星。
反正大圣那part主打情怀,任何一个角色都可以替代大耳朵图图,but就是不能用大耳朵图图,因为它不陪且玷污了大圣和上美厂的形象。
首先这部动画自问世以来就是个山寨作品且没有新意,居然和上美厂的经典动画放在一个故事里,这是想说明什么?
传统的匠人精神终将被山寨抄袭粗制滥造取代?
其次大耳朵图图这部动画真的谈不上经典,完全不配和大圣放在一个片段,大耳朵图图动画片的有些内容真的充满着无知、非常刻意地装傻充愣,甚至部分内容充满恶臭和爹味十足的男性凝视,令人无语。
最后,大耳朵图图那种猥琐大叔装小孩的配音,15年前或许会觉得有趣,但是现在,我只觉得尴尬+低级趣味,不仅完全拉低了第四part的level,而且和其他角色的配音和整个第四part的氛围格格不入!!!
就像一颗老鼠屎掉到了一锅四方格火锅里,你不仅要把老鼠屎撇掉,还得把带老鼠屎那一个格的汤整个舀掉,包括在那一格已经烫好的毛肚!!!
舀掉后感觉其他格将就还可以吃,but一想到下面是连通的,你还是觉得恶心恶心恶心!!!
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为什么???
另外,总的来说,我觉得这种品质不能进影院,如果买票观看的话,我会去掉鼓励分……
烂片套了个好名字,周日带孩子去看,为了让孩子再重温一下冬奥盛景,结果呢!
哎。
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两轮。
这样的片也配叫电影?!
光头强这样的题材整整影响了两代人的审美观,又丑又土又无聊又无趣!
兴幸我们80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虽不是国产。
孩子们看得还是嗨的,毕竟才七岁,也不懂什么故事逻辑。
这种片不是有冬奥两字,真是一毛不值!!
冰墩墩真的是太太太可爱了,一开始大家都疯狂抢冰墩墩我本身对娃娃不感冒,但看了电影觉得冰墩墩真的很可爱,有点想拥有了,里面的卡通人物形象更加可爱了,童年记忆里的卡通故事剧情在这里都是其乐融融合家欢的感觉,很适合小朋友观影,有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加入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冰雪运动,一个故事是动漫人物,冰墩墩虽然一句台词没有但有戳到我,为了给帮九月完成愿望清单跑了好多地方,还给他排队买冰淇淋呜呜呜怎么好,我也想要只冰墩墩!!!
熊大熊二,非人哉,大圣图图的部分都比较有趣,虎妞的部分差一些。童年熊大熊二都太可爱了!熊二太二了!大圣胖成这个样子简直了。最后结束的比较突然,我还以为大圣&图图&哪吒&葫芦娃&雪孩子要去组队打比赛呢(之前确实看了这样的宣传片,不过不在正片里)。小雪姐姐基本就是谷爱凌,另外片头还有一个滑雪的,感觉发型挺像苏翊鸣。又看到这些上海美术制片厂的IP真好啊,感觉并不违和。
幸亏没带娃去电影院看。这如果不算弱智,至少也是低龄,极其无聊。还不敢开分…
三星全给非人哉那part
我原本以为会是动画版《建国大业》。《非人哉》的故事很喜欢,《熊出没》的故事是一贯的稳定,别的就没兴趣了。明明最后一个故事堆IP就能赢却错过了。
国产热门动漫人物大融合,围绕着冬奥主题,故事简单又不失几分趣味,挺好的。
低龄向的动画片,20岁以上观众看看前两个故事还可以。非人哉啥时候出剧场版啊…
很幼齿,当然吉祥物的形象是真治愈,九月那一部分总算冰墩墩是半个主角,所以感觉最好。不能说话这个前提实在是讨喜呢,jiojiojiojio地叫好萌啊哈哈
大家都为“你”站台。
冰墩墩是冬奥会形象,冬奥也是百姓大众的冬奥,而不是小学生的冬奥和小学生的玩偶。为什么就不能树立一个像功夫熊猫那样令所有人都很振奋的冰墩墩。拉了八零、九零后童年的回忆,但剧本却写的像一零后,是为了让八零后九零后带着孩子去看?那么正能量的孙悟空都沦落到贪吃肥胖猴群里了,也真是毁童年…
顶流卖萌也带不动一锅乱炖,也就《非人哉》的故事还能看看吧,其他都差强人意,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不是指灶王爷的那个极短篇哦),把那么多孩提时代的动画明星硬植入其中,实在有够违和,拉低了观感啊。
前两个故事不错,第三个拉到家了,除了上美特色的定格动画有点情怀之外什么都不剩了,解说更是尬到爆炸。第四个故事直接毁ip,告诉我变大圣在大闹天宫之后沉迷安逸变胖了,开了一通嘴炮让图图认真努力结果自己是个肥宅,葫芦娃黑猫警长哪吒闹海雪孩子台词都没有,天书奇谭正片结束才露脸,西域战神宝莲灯脸都没露我觉得既然前两个故事都是以找吉祥物展开的,上美完全可以让黑猫警长当主角,讲他破冰墩墩失踪的案子,然后以寻找各种神秘线索为引子,让警长去上美宇宙的各个动画里走一遭,这不比肥宅大圣借东西好么?
两星给电影,扣一星给态度。你可以贩卖情怀,但是你不能没有好技术、没有好故事就只贩卖情怀。少拿什么《头号玩家》来比较,人家的主卖点不是IP乱炖。真要回忆童年我还不如直接去网上搜这些动画。如同流水账一般走过场,低幼得小朋友都不一定能喜欢。不同的画风就不能不做电影,好好打磨一下本子做成《爱死机》那样的网剧不香吗?如果主旋律真的陷入了大、杂、空的怪圈里,只会越拍越烂。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有点幼稚,但对大学生来说刚刚好。
80后怀旧,剧本有点弱
还行吧,几个故事拼拼凑凑,有点生硬也不太动人。冰墩墩雪容融闹半天都不会说话,就起到串场作用,主角全是其他动画形象。算了,反正娃觉得好看就行。
趁着冬奥会余温未减,走进电影院打卡留念。嗯,冲萌萌的小可爱冰墩墩再加一星吧?其实画风尚可(CG立体,二维平面,还有民族特色浓厚的黏土动画),形式大于内容,整体乏善可陈,尤其故事性较差,基本就是“迎奥运”命题作文,几个风格迥异的国漫动画短片大乱炖,也基本代表了如今国漫的平均水准。从《熊出没》《非人哉》“小虎妞拯救冰墩墩”再到《大闹天宫》之北海冰器“雪云靴”,一共四个小故事,相比而言个人最喜欢最后一个图图和孙大圣一起备战奥运的段落,尽管低幼却也真心实意——小小的种子寓意着希望和无限可能,尊重每一个努力,呵护每一次可能。
不会哪吒打架么
第一个罗小黑就是打酱油的。第二个熊出没,一贯的路数,没惊喜。第三个最爱,把非人哉的四格精髓表现了出来,最喜欢烈烈打冰壶那里,不过这是建立在短片的篇幅上的,如果同样的方式塞满90分钟不合适,期待非人哉长动画有新突破。第四个虎妞的惊喜,是定格动画这种方式带来的,虽然故事一般,但是怀旧味十足,里面出现的物品角色都是我童年的回忆,配音也让我熟悉。第五个是发福大圣和大耳图图,就一般,末尾也没把前面串联起来。总体来说,看得出明显的赶工痕迹,和冬奥关系不大,但是和冬天很搭。
融了那么多梗,也讲不好故事。
集结了很多有趣的国漫角色,还有不同的动画风格。做成短视频可能比做电影的宣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