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医院一直都是一个集人间百态与一体,又常有无可奈何的地方。
虽然这是一部在讲神经外科的剧,你却能看到很多手术之外的故事,反映出了当前社会的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
我就随便挑几个来说,看看是不是你也觉得细思极恐。
那个头疼总觉得自己有病的大妈,在网上查了那么多头疼的疼法,又在网上看了一堆不知是真是假的帖子,然后对号入座来找范熊开颅。
从一方面看,老人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件好事,另一方面,你其实不知道老人在网上到底看的都是什么。
在短视频时代还没到来的图文时代,有多少公众号打着“养生小知识”、“长寿秘诀”、“中老年健康课堂”的旗号在胡编乱造?
那些“警告!
千万别用勺子吃西瓜!
不然就会这样!
”的标题点进去一看,告诉你这样会吃得太多长胖的标题党都算是友好的。
现在短视频平台爆火,还能直播带货,这样的情况反而恶化,愈演愈烈。
前段时间我还在看到文章说,短视频平台上有人为了赚钱,披上白大褂就能装医生,就连医院认证都能花钱搞定。
这些人带的货,要么药不对症,要么是智商税,也不会有任何的保障。
当然,也不可能会有保障,毕竟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在这件事上,至少我们能做的就是劝说家里的长辈不舒服就去医院做做检查。
就像范熊说的,如果网上就能看病了,还要医院干什么?
虽然发生在神经外科,却包含着老年人用手机,和互联网信息乱象的事。
还有那个拉小提琴的锦锦,在剧里自始至终,就说过一句话,还是一句那么让人绝望的意大利语。
虽然被她和妈妈来医院检查脑子,但在知道了并不是脑内动脉瘤造成的影响之后,回头看她妈妈描述的她的病征,就知道她不吃不喝不拉琴,包括到医院看病都是她妈妈给折腾的。
之前有个广告语是“身未动,心已远”,而在锦锦这,变成了“身不动,心已死”。
最后锦锦用自己溺水而死来告诉母亲她错了,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偶尔在新闻上看见那些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他们的父母是错的。
不这样做他们找不到解脱,没有办法,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对孩子自己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理解,但就像剧里提出的“手术到底是你想做还是病人应该做?
”问题类似,这种愿望到底是父母想要的结果,还是孩子自己的追求?
锦锦这种惨剧是可以避免的,需要这些作为父母的人,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尽管是在神经外科的一个病例,却讲的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的问题。
而这两例只是一小部分。
一个剧的好坏有太多评判的角度,但能从多个角度发人深省去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的不多。
在做到涉及的知识和道具专业、剧情紧凑的同时,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极大的加分项。
但丁推荐后看的,影视剧里关于脑神经专题的并不多,这部剧里分了很多个小故事,不仅普及一些医学常识,也加进了很多精神层面的,社会层面关系的多角度解读,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的确如此,复杂的社会只需要简单的理解就可以跳脱出来。
多看这种剧就是一种好途径。
这部剧里也涵盖了许多,有时候有人是有病不知晓,比如先天性动脉瘤,不查不知道,这种病因人而异,有人要命,有人就相安无事,还有的人身体没有病,整天疑神疑鬼,检查做来做去,不相信科学,其实是心疾做祟,人生百态,戏如人生,相信看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解读,更会珍爱生命。
偶然点开的,原因是脑海深处这个名字听起来还不错,片头音乐很喜欢,片尾的科普也是用心良苦,还请了那么多个医生做顾问,12集每集35分钟左右,不拖沓不狗血,演员演技在线,全程无渣,哭笑模式不停切换,我很开心看到国产剧能有这样的进步,直接甩那些拿着医疗剧当幌子谈恋爱的玛丽苏神剧好几条街。
这剧里最值得点赞的就是每集片尾的那段医生的采访。
看着剧里第一集里就说的第二代密网支架,还有后来的那些介入、不用开刀就能做的手术等等,每次我都会感慨,现在科技和医学的进步。
从神农尝百草到刮骨疗伤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无论是我国的中医还是西医都在快速的进步,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对当前医疗水平的认知,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建立起保护自己的意识。
剧里有很多刷新我认知的地方。
基础一点的就是不是所有脑子里的问题都需要开颅,从大腿处割开一个口子,因为全身血管都是相通的,能从这里到达各个地方的血管。
听完船长对病情的解释,我还知道了血栓是如何形成的,感觉干货满满。
还有一个让我学到了的地方,就是人死了不是以心跳来作为判断依据,而是根据这个人是不是已经脑死亡来判断。
叶锦锦的那集片尾的医生说过,心跳只要有能让它跳动的环境,就可以一直维持着让它跳,甚至还可以帮它跳。
如果是脑死亡的话,有心跳也救不回来。
还有一些剧情里的知识点,比如术后的恢复也很重要,那个开网约车的司机就是个这样的例子。
他因为脑袋上被车里的摆件刺穿,情况很危急。
范旬和欧医生一起给他做了一台很成功的手术。
在手术之后的恢复过程中,司机也按照医生的指示做对应的运动和恢复,但还是发生了术后急性肺栓塞。
船长在之后的科室会上对这种情况也做出了讲解,术后急性肺栓塞经常发生得特别迅速,而且致死率非常高。
手术做完了,即使十分成功,也不代表就没有别事儿了。
术后恢复和定期复查都是要好好地遵循医嘱来做,不然轻的可能是恢复得效果不好,重的就像网约车司机一样,甚至抢救都抢救不回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人类身体的认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科学,但是脑部还有很多的未知的地方,等着人们去探索。
无论如何,我们平时能更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多学习一些和自己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就能更早地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就医看病。
对待任何疾病的态度,应该至少要早发现早治疗,最好是能防患于未然。
先说说整部剧看完以后的感受吧。
剧情本身相对来说中规中矩,却是当前这种以爱情/感情为核心的大环境下的一股清流,把重心完完全全放在了追求医疗职业剧的专业水平上。
从服化道,到片尾医生的讲解,还有剧里面台词的专业程度,都让我想把赞点爆。
让我感觉剧情一般是因为有些无关紧要的bug,比如明明欧医生和范熊都快结婚了,为什么欧医生会不和范熊好好聊一聊就提交了出国深造的申请书?
在调节观众情绪的事情上做得不错,有笑点也有泪点,让我哭得最凶的就是那个特别招人喜欢的小北极。
我早就习惯了每集开头都搞点事情的操作,看见小北极说白天就能看见星星的时候,一点也不惊讶。
倒是在后面范熊和小北极的父母说这孩子得的是恶性的髓母细胞瘤时,我虽然一头雾水,但是看范熊的表情我也知道了这事儿大了。
然而脑袋里的恶性肿瘤丝毫不影响小北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她看见器官捐献的宣传单,说自己在去世之后想把眼睛捐给别的小朋友,如果她想妈妈了还可以让那个小朋友帮忙看看。
我觉得她知道什么是死亡,但又不是完全知道,就是这么几句话,把妈妈、护士长和屏幕外面的我都给说哭了。
后来她还和那个被家暴的小男孩聊天,又一句话把我说得热泪盈眶。
她说她自己疼,但是妈妈更疼,因为她的妈妈哭得更凶。
啊,光打出这么一行字,我的鼻子就又酸了一下。
看见这么乖巧懂事的孩子得病,剧里的护士长和山医生和我一样不忍心,好在他们催了范熊做手术。
最后看见她睁开了眼,我这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回忆了一下这剧里出现的孩子,都没有熊孩子。
家里没钱治病的孩子,相信医生,也知道感恩。
得了烟雾病的小男孩,也能像小大人一样听着范熊给他解释自己片子里的情况。
和小北极聊天的小男孩,即使被家暴了最后也原谅了他生病了的爸爸。
唯一一个看起来叛逆的小孩,就是最开始那个拉小提琴的女孩,不过看完剧的都知道,问题的核心不在孩子身上。
真的是身边的熊孩子变少了吗?
我倒是觉得,这可能是现在的家长更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熊孩子会惹人生气,原因更多是来自于这些孩子家长的纵容。
但愿所有的小孩都能学到小北极身上的懂事和乐观。
和国外的《豪斯医生》、《良医》、《周一清晨》等专业医疗剧比,《脑海深处》的差距还是不小的,毕竟总投入和拍摄经验都不足,但确实已扎扎实实往正确方向迈了一大步。
何为“专业”行业剧,至少要先达到“行业内人士”的一定认可度,然后再说普通观众的接受度,否则就会“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内职场剧其实大都只套个职业场景的外壳,同行业的人反而不太爱看,主要受不了那么多的BUG。
诚然,过于专业的行业术语和鲜为人知的行业内幕会对观众产生距离感,但国外大量涌现的优秀行业剧足以证明,在“专业”和“好看”间,两者是完全可以平衡的。
而且“专业”行业剧故事取材于现实社会,反应现实情况,亦能影响到很多人的从业理想。
坚持下去,下一部必将更精彩。
何希伦的故事,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整部剧中最悲伤的故事。
既不像拉小提琴的小姑娘一样自己一心想死,也不像那个工地犯病的建筑工人一样,没有救过来。
我看完之后,感觉更多的是无奈,一种不幸的无奈。
老少恋,从来都是话题。
经常会被人评价,少的图财,老的图色,这在路人眼中算是场平等的交易。
何希伦和未婚妻薇薇之间是不是这样的关系,作为观众我并不知道。
但这对薇薇好像也不重要,因为在查出是旧疾复发的之后,她也和之前一样,一直抱着他的胳膊,给观众撒狗粮,至少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很是甜蜜。
不过,何希伦在意。
他知道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之后,薇薇的父母坚决反对,她身边的亲戚朋友也不看好,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压力,更何况又查出了脑内肿瘤的旧问题。
为了和自己心爱的她能一起有一个孩子,他不顾山医生和主任的劝说,执意要在婚前把手术做了。
因为他想在结婚之后,健健康康地和自己的老婆在一起,只有这样他才放心。
何希伦和主任沟通的时候,曾经说过,“人有时候是要靠运气的”。
只是这次,运气没站在他这边,把失禁、暴怒、幻觉这几个术后并发症占了个遍。
在和薇薇在手术后的一次交谈里,何希伦莫名地暴躁起来。
尽管薇薇告诉他,医生说失禁和暴怒都是可以慢慢恢复的。
但是这个“慢慢”到底是多久,他心里没底,他只想快点好起来结婚生子。
最终击垮何希伦的,是幻觉,也是心魔。
他在和薇薇之间感情上所有的那些压力、担心、害怕,通通变成了幻觉。
幻觉里薇薇和别人勾肩搭背,听见别人让薇薇离开自己,还说未来的孩子脑子也好不了。
这些幻觉对他来说实在太扎心了,这种恐惧一直在他的脑内不停盘旋,伴随而来的还有突然的失禁。
术后出现幻觉的情况,山医生和主任都跟何希伦说过。
当时他说自己能接受,后来和薇薇又说如果手术失败他就不活了。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说所有的玩笑中都带着一点真实,从最后的结果看来,何希伦对薇薇说的并不是玩笑。
他最害怕心魔成了幻觉,他受不了这些恐惧对他的侵蚀。
即使现在薇薇对他爱得深沉,他都受到这样的困扰,如果薇薇最后真的变了心,他都没法分辨真实和幻觉。
他甚至不知道这些幻觉最终会不会消失,如果这些幻觉会最终跟他一辈子,我真的不知道何希伦该怎么活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何希伦的故事最悲伤,因为他没办法。
他控制不了自己,暴怒的时候意识不到暴怒,思考问题就更不容易冷静。
钻牛角尖越来越深,幻觉的声音一直环绕,没给他去问医生的时间和理智,而跳楼对他来说却只需要勇气。
脑海深处 (2021)8.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赵琦 / 田牧宸 王匡不幸的人生,有各自的不幸吧。
推荐,片源已报错,目前爱奇艺免费观看。
难得小成本拍医疗题材的网剧如此走心,情节真实片尾科普,一众专家背书。
一开始以为套路的地方后来都不套路。
叶锦锦的案例没有奇迹,从一个侧面警示了抑郁症的可怕,它没有消费病例和群体,实在是妙笔。
工友之死没有反转,让人直面现实窘境,片尾更是科普了一招若实在没钱要保命该如何操作。
男主播的案例进展暖心,医患之间的摩擦只需要进一步的沟通理解,多数可以化解。
还有车祸司机的律师儿子,一开始他咄咄逼人的态度,大家都以为医生又要摊上大事了,这段要是拍不好,会有人说丑化律师这种职业的。
结果,律师不愧是经过法考的,逻辑清晰明事理,大方向上懂分寸。
同时证明医生跟患者家属诚实沟通的重要性。
关于器官捐赠或遗体捐献这一敏感话题,本剧是难得的正面涉及,虽然实际操作上(至少我遇到过的)越是权威的大医院的宣传手法越有技巧性,并不会真找个人去“劝捐”的,这点本片编排略戏剧化,比较失真。
另外,自媒体在医院骚扰的部分,就我的经验应该不太可能发生,这部分也是离地。
虽然它是单元故事,但线索没有断,甚至案例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再厉害的人也会经历各种挫折,他们在挫折中成长,成为更厉害的人。
这已经比许多悬浮职业剧好的了。
老夫少妻案、酗酒家暴案,从情节上科普了大脑生病对人的情绪的影响。
前者是大病手术后对心理的影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介入和控制,最终导致自sha。
后者脑部病变导致情绪剧变而酗酒家暴,检查并手术后最终治愈。
我的医生多次说过大脑神经是人体相当复杂的系统,医学界对它的认识只有皮毛。
我也多次进行大脑的MRI和fMRI(功能区)的检查,以及其他大脑血管血流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对本剧提到的许多医学名词有相当熟悉感。
而“神经介入科”是一门很新的分支学科,这部剧让我加深了认识,还顺带认识了一些脑神经病以及前沿医学。
没有鸡汤不给医生造神,剧情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展开了。
面对病魔,医生和病人是统一战线的,医生有主动学习的责任,我认为病人在有能力的前提下,也应该主动学习,尽量跟医生良好沟通。
虽然有些病它就是好不了,那大不了就活着回到原点。
BTW,没想到山医生才是注孤生的那个😬密网支架做的戒指是什么医生的浪漫吗?
那比普通钻戒贵得多了。
我刚看了一集,感觉这剧可以。
剧里的大妈带着儿媳妇来医院看病的时候就说了,自己在网上查了好多头疼的情况,总是怀疑自己头疼是有什么病,还做了不少检查。
范熊那一句话说得很对啊:“这要是都能在网上看病了,要医院干什么?
”
现在老人也都用上了手机,没办法,疫情期间总写身份证号也麻烦,不如扫个码方便。
而且给老人配上了手机以后,联系起来也方便。
但是有了手机之后,这就打开了老年人走向互联网的大门。
你不知道每天拿着智能手机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天都在看什么,那个在X音还是X手上疯狂追求假靳东的阿姨可能离你没那么远。
说回在网上看病的事情也是一样。
早些年那种“生活小妙招”的文章满天飞,现在这些有不少已经转移到视频平台,而且还有很多都披上了白大褂。
我这种天天混迹在网络上的都不是那么好分辨,他们说的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些老人们更不会多想了。
我爸之前就喜欢自己泡药酒喝,说他自己在网上看见了一个方子挺好,都放哪些东西。
我过年回家一看,里面乱七八糟什么都有,看着都头疼。
我还得好言相劝,跟他说酒就是致癌物质,即使里面泡的东西多有营养,他该致癌还是致癌。
再退一步说,你这个方子是谁说的,有没有用量的说明?
吃盐是有好处,但是盐吃多了也对身体不好,而且还咸呢。
还有这东西到底科不科学?
有没有理论依据?
我爸被我问得哑口无言。
在网上看病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更多的是根据症状看看自己可能是什么情况,好去医院挂号。
我平时看到那几个X香医生之类的公众号也是更多地在强调预防,而不是在说治疗。
在医院看病,尤其是脑部疾病,都是要去拍片子做检查的,就和这剧里一样,不是CT就是核磁。
医生再按照病人对病情的描述和片子里面看到的问题来判断和给出治疗方案。
网上那些居心叵测的帖子和视频,就等着别人对号入座呢,为的不是卖药就是卖货。
为了让人更信他们的,经常会忽悠得特别严重,对他们产生依赖的心理。
如果听他们的不去医院,少说也耽误了不少治疗时间,而且还不一定出现什么问题呢。
有病该去医院还去医院。
网上看病,癌症起步。
最近每次回想起那个在钢筋上摔下来的建筑工人,我都有点害怕。
可能是真的演得好吧,我看完之后感觉特别瘆得慌,对他的故事印象也很深刻,很让人心疼。
虽然在片尾,真正的医生也说了,国家在大力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一切以先救人为主,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是这不意味着治病救人可以不用花钱。
对于这个小家来说,根本掏不出来这么多钱治病。
不然他也不会还不等病好就又回工地干活,毕竟在家休息自己就没有收入;也不会不敢来医院复查,复查还要拍片,如果有问题可能还要花更多哦的钱。
两口子穿得也很朴素,还有一个应该在上学年纪的孩子,孩子上学也要花钱。
这动辄几万块的治疗费用,足以压垮这个小家。
孩子的妈妈一共说了两次“这个命,我们买不起”,一次是在躲医生,一次是在车里抱着孩子痛哭的时候。
这话说得扎心,也很真实。
殡仪馆的车载着建筑工人的遗体和母子两个开走的时候,小男孩还回头感谢山医生,这我一下子没看明白,直到我暂停下来仔细看了一下单子才知道,原来这个费用是山医生掏的。
这可能是为了体现山医生的内心柔软吧,这对母子也确实很可怜。
最后那个因为脑袋里长瘤家暴的男的,手术费用需要准备8到10万。
他的亲妈问了不做手术能咋样,还说过一句话,大约意思是这么多钱用来救他,孩子都没钱上学了,家底都被掏空了。
有时候情况就是这么现实,没办法。
对于医生和医院收费的情况,我很早之前问过我的一个医生朋友,他告诉我,医生自己能免去的费用实际上很有限,基本上只有挂号可以退号。
为了判断病症和病情做检查的费用,假设医生免去这个钱,也是医生自己需要垫付的。
做手术也不是医生自己来做,费用也不好全免,因为耗材、手术室、工具、仪器还有人员的使用是实实在在的,对患者免去也是医生自己垫付。
医生最大程度也就只能是把自己能说了算的部分免去,再找价格更低的治疗方案,但是这可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医生要为患者的治疗负责,有的时候就是没有办法。
不是有那么句话么: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还是赚钱重要,至少得能病的起。
有深度的医疗剧,超出预期的好看。唯一的缺点就是只有12集,太短了没看够。如果每一个故事再深挖一下就更完美了。
【看了更怕医院了】仅半集,恐怖系数满级
值四颗星,加一星鼓励,挺科普的
节奏很快,很短,没有感情戏,有主题,有意义,希望可以有影响力。拍第二季吧
十二集,不多,不会为了剧情强行发生奇迹,但也存在好的结果。不以谈恋爱为主题的职业剧真的好看
国产专业剧越来越好看,希望有一天能超越欧美日韩
推举给医生看,创作有医生的加入,还算用心。推举给对医学感兴趣的看,能科普一些东西吧。
正如导演说的,真正nb的是医生们,今天还看到了天坛医院的医生们,我觉得多拍这些科普,反映医疗的内容的剧,本身就很值得了。剧情方面,冲突性有所欠缺,但每集最后的科普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挺好玩;啥破玩意
不错的医疗剧
和老公一天看完 还可以
一个专业的医疗科普剧,双男主的设定,在我心里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一个配角
不错
给高分的00后吧,没看过日剧回首又见她吗?最鄙视国产剧的就是抄袭
还有三集没看完,提前来打分。感情线比较少,专心干事业,还不错。本来想给四星,因为还是有部分医疗错误存在的,还有什么模棱两可的发音错误,还有字幕错乱(字幕错乱这剧不背锅!)。但是针对弹幕里的有些内容以及想鼓励一下出后续改评五星(有点引战感觉的弹幕,很想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我没有其他反驳的内容,有些事情我大概需要自己体会一下再来讲)。现实中对医疗行业以及器官捐献一些误解以及最后那些医生们的愿望,很心酸但表示理解。还有应激反应什么的,真的心疼到爆炸。希望有第二部,并且在有些内容可以更加精准。
好哭,太好哭了。多少年没看到的国产职业剧里面没有乱七八糟的爱情了啊啊啊啊。
很棒的科普剧 希望能多出几季
有很多熟悉欧美和日本医疗剧的影子,靠同行衬托竟然很不错,可惜没啥热度。
算是不错的国产医疗片,普及知识。
想给两星半可以么…就…唉…只能说,医疗剧有待提升…